语言交际范文

时间:2022-12-27 14:28: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言交际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言交际

篇1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篇2

一、引言

客观事物边界的不明晰性,人类语言的概括性,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语境的变化性,以及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等都可能产生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的研究起源于1965年,查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后来他的理论被语言学家发展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模糊语言学。在中国最早研究模糊语的代表是伍铁平先生。语言的模糊性在给交际带来障碍的同时也给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模糊性也是语言弹性的表现之一,因此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进行交际不但不会阻碍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模糊语的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伍铁平,2000)。模糊语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频繁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模糊语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有所了解。

二、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对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而造成的,如表示时间的“早晨”、“上午”、“傍晚”、“过去”、“现在”等,表示年龄的“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等,表示性质状态的“高”、“胖”等都具有模糊性。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于模糊词或模糊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或者虽可加以确定而语言表达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词组。此外,有些修辞格,像比喻、夸张、借代、比拟、双关、反语、象征等,之所以能适应特定的情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模糊色彩。

三、模糊语言出现之原因

人们在日常交际之中离不开模糊语。模糊性是人类运用语言、把握语言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模糊语是一种必然的语言现象。吴世雄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事物的纷繁复杂的内在性和客观世界所存在的许多模糊事物,也就是客体本身性质或状态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再加上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用来描绘这些客观事物的词语自然带上模糊性的特征。正如石安石所概括的造成语义模糊的因素:其一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因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

物质客观存在方式――时空的模糊界限也是引发语言模糊性的另一个原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方式,本身具有伸缩性和延展性,它们的划界很难精确地定位,在语言的运用中会出现一些外延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再加上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赖以存在世界的无限广阔性,存在的事物数不胜数,再者客观世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事物诞生、发展、更新、灭亡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对事物的完全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不能完全透彻地把握事物之前,有时人们不得不采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总之,糊词语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被广泛地使用,有事物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人类认识局限性的主观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模糊语在给人们的交流产生障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这就看我们能否很好地洞察语境,并且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四、模糊语的功能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模糊语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模糊语功能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语义学不但研究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恭喜你!”他是真的道喜,还是挖苦嘲讽,甚至是泄愤,而且研究听话人怎样在说话人提供的有限话语基础上,根据上卜文及具体语境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最终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对模糊语的功能可以作以下几点概括。

(一)模糊语给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从语言的大系统关系来看,语言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内部纷繁复杂,因为其清晰而使得人们的交际有的可能。但同时语言的模糊性使得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神奇力量,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多方便,使得人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词汇表达更多的信息含量。也就是模糊语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同时增添了使用效果的色彩度,从而使语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模糊语言使得交际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认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模糊语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服务于人们交际过程中,模糊语言能使交际趋于完善,表达更加合理、多样化。

1.模糊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准确传递信息。这要归功于语境为人们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具有朦胧之感的模糊语面前,语境能使模糊语的语义内涵清晰化。如愁,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人类情绪,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种意象进行描述,然而精确的语言不能把无形之愁绪完全、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使做到也不具美感,模糊语却能挥洒自如。

2模糊语能使表达具有灵活性。由于思想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在很难用语言非常清晰地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语言的模糊性这一特征,从而使得意思更加深刻。

(三)模糊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文学作品中,典刑人物的刻画不但要表现外在的“形”,而且要展示内在的“神”,要形神兼备,这种“神”要借助于模糊词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学再创造过程中,读者可以任意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在美的享受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在日常的交际中,模糊语言可以使表达更加含箫、委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为表达太直接所造成的尴尬场面和紧张气氛,达到礼貌的效果,最终使得人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五、在交际中模糊语言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大量使用模糊语言,它为大家带来了交流上的方便,但有人滥用,混淆不清。为了使语言更加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模糊语是语言具有的一种特性,人们在利用其服务于交流时,给交流本身带来了一些麻烦,这就是它的掩饰功能。正是由于这种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喜欢用它。但是一些人却不实事求是,成了一种忽悠。突出表现在一些广告词与促销口号上。比如,“买一送一”。“买一”,这个“一”是指一件商品;“送一”,按照常理理解也就是送同样一件商品,但是往往不是如此,而是送一件价值小的礼品。这种促销正是利用了模糊词吸引顾客。作为商业手段这无可厚非,但是人和人交际就不可以如此。即使是使用模糊语言,也要让听话者一听就明白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忽悠听话者。掩饰并非等于忽悠,这样才能真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实事求是可以视为模糊语言使用的第一原则,一旦失去了实事求是,模糊词就毫无意义,而成为破坏交际的恶首。

(二)适当场合。模糊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说话者习惯地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出来。模糊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注意使用场合,不然会贻笑大方。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情侣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些含蓄甚至难以启齿的语句,可以借助模糊词很好地传达。这些词都是属于两人之间的默契而产生的,因此不宜在公开的场合使用。情侣中的这种模糊词,只是一个特殊例子而已,生活交际中还有很多模糊词的使用要注意场合,与场合吻合,以既符合语境,又使讲话得体。可以简单地认为,模糊语言要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听话者能够接受,而不至于造成不安。每一个场合都有每一个场合的特殊情况,在一个场合可以说的词,到了另外一个场合或许就不可以说了。

(三)因人而异。每个人因为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事物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模糊语言的使用要因人而异。模糊语言词中很多是比较专业的专属领域用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它所代表的词意,只有属于这个特定领域的人才能准确地获知专业模糊词传递的特有信息,对于这类词的说法,如果对本专业的可以用专业的说法,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则应该用通俗一点的说法,而不宜模糊,否则会令人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年龄、性别、民族等不同,很多模糊词也应该注意使用的对象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比如年轻人经常讲的“酷”字,就不好对一个乡下老爷爷讲。这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别,而且在地域文化上有区别,老爷爷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因此模糊语的应用,因人而异很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如果在一般人面前生搬硬套一些专业的模糊词,难免令人对说话者产生炫耀之嫌。这一点可以套用一句话进行很好的说明:“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以上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应时刻注意的间题,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诸如模糊词的语气、使用的频率等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加以揣摩的因素。

六、结语

作为自然语言之一的模糊语言已在模糊心理学、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就交际而言,如果人能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流,不但不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因为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正如伍铁平(2000)所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总之,模糊语不但为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使得语言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为人们之间的顺利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减少模糊语对交流的负面效应,确保语言运用得恰当、得体,正如上文所述,实事求是、适当场合、因人而异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应该遵从,只有这样才能让模糊语达到最大的效度。

参考文献:

[1]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Oxford: Oxford L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白海瑜.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4.

[3]陈意德.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J].湘潭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4]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

[5]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人学语文出版社,1994:91-93.

[6]吴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述评[J]. 建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导论

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相互结合来完成的。梅拉宾1971年提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占93%;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提出,65%的交际活动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注意非语言交际的使用。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文字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一切表现形式,是交际者通过使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

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除了传递感情之外,主要有5个方面的主要功能:重复、代替、加强语气、自相矛盾和控制行为。

重复:我们可以用非语言方式重复我们口头表达的意思。比如说,如果有人问你最近的超市在哪里,你可以告诉他超市在南边,同时你用手指着南边来重复你刚才说的话。

代替:我们可以用非语言交际来代替语言交际。比如面对一场精彩的摇滚演出,你可以不用扯着喉咙喝彩,而是充满敬意地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那么你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地传递出:你很欣赏这场演出。

加强语气:非语言交际可以加强用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感情。比如我们对客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同时我们跟对方有力地握手,就可以让客人感受到你真的很欢迎他的到来。

自相矛盾: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经常跟语言表达的信息自相矛盾。比如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朋友会问你感觉怎么样,你一般会无精打采地说“我很好”。这个时候,你的朋友实际上感觉你并不是太好,而你却说“我很好”。

控制行为:我们用非语言交际告诉对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父母用严厉的眼神交流制止正在淘气的孩子做某些危险的动作;老师通过拍手要求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听他讲话。

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冲突

美国学者霍尔1984年提出,文化层面的交流一般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方式来实现的,因为模仿和观察是学习本国文化的两种主要途径。非语言交际是一个微妙的但是同时又是无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太清楚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此,掌握其他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决定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规则却受制于文化的变化。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就不同,交际行为就会有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这些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包括体态语冲突、空间冲突、时间冲突等。

3.1体态语冲突

体态语是研究身体运动与人类交际活动的学科,也称身体语言,最早是由Birdwhistili在他的专著《体语学导论》中提出的,它指人们在实际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姿势和动作。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身体接触等等。

3.1.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中国人总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就写在他自己的脸上。在交际中,我们通常从其他人的面部表情观察并推测对方所表达的意思。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指出通过面部表情我们可以轻易地感觉到六种基本的感情:吃惊、恐惧、生气、厌恶、幸福和悲伤。

在跨文化交际中,相同的面部表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比如说,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微笑就是快乐的意思。但是在日本,微笑并不仅仅表示快乐,它也是避免尴尬和不快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不管情况时多么的令人悲伤,日本人总是对着客人微笑。即使是在朋友们赶来见她的即将离世的丈夫最后一面的时候,这个妻子也会对朋友们微笑。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能准确把握面部表情的确切含义,就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1.2眼神交流

莎士比亚说:“your lips tell me no, but there is yes, yes in your eyes.”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人类交际中眼神交流的作用。眼神交流,不仅能给对方传递信息、反应交流双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能流露出我们在想写什么。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治疗师相信,当我们的眼睛向上、向左移动时,我们是正在回忆一些我们以前见过的东西。同时当我们的眼睛向上、向右移动时,我们是在想象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事情。Argyle认为,紧盯不远处的一个人看可能是想邀请那个人讲话,然后被盯的这个人也回盯第一个人,就意为着他接受了这个人的邀请。另外眼神交流在朋友们之间普遍一些。讲话时一直在试图进行眼神交流的人看起来更真诚一些。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规则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北美,一个男人紧盯一个女人是很不礼貌的;但是意大利男人如果一直紧盯一个意大利女人,这个女人并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地区,人们认为在交际中,紧盯着一个人,显示了对这个人的尊重。因此正确地运用眼神交流是决定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3.1.3 手势

手势语是指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所使用的,用手部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意思的一种方法。不同的文化环境,手势语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用拇指和食指做成环形,在北美意思是可以;在日本意思是钱;但是在法国人们就认为是零;而在马耳他人们眼里,却是邀请某人跟自己同性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弄清合作伙伴国家的手势语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流顺利有效地进行。

3.1.4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主要指碰触、拥抱、接吻等等。不同的国家,接触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中国,身体接触比较频繁;而在英国,人们一般不怎么进行身体接触,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对方,一定要道歉。而在中国,如果是商务性的活动,一般只是握手。但是在泰国,如果合作很顺利的情况下,分别时,如果是同性,泰国人不但会给你拥抱,而且会很深情地在你的左脸和右脸上亲吻。这些身体接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会很不习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谨慎对待、深入了解合作方的身体接触习惯,避免尴尬的产生。

3.2 空间冲突

空间学是研究在交际中人类如何使用空间的科学。根据美国霍尔的交际距离说,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交际距离分为四种情况: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为45厘米以内,表示交际双方的关系非常亲密,包括拥抱、接吻等等;个人距离为45厘米-80厘米,一般是指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社交距离为1.3-3米,一般是工作场合的熟人和陌生人;公共距离为3米及视力可达到的范围,一般是指进行演讲的场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背景、性别、关系、话题,会有着不同的交际距离。比如,以一臂长短的距离来衡量,北美人感觉很舒服,拉丁美洲的人却还想再走近一点,而日本人和中国人却觉得这个距离太近了。距离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的产生,比如说北美人和阿拉伯人做生意,北美人会觉得阿拉伯人侵犯了他们的私人领地,而阿拉伯人却在抱怨北美人在交际中态度过于冷淡。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来选择不同的交际距离进行交际,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3.3 时间冲突

时间学是研究我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时间的学科。为了知道确切的文化背景下的确切的时间概念,Kluckhohoi&Strodbeck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

以过去时间为导向的文化群体比较注重传统和历史。这种类型的群体在制定商业计划时会有惯例为标杆,不鼓励改革创新,如果必须要改变,他们就会依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来做调整。中国是典型的以史为鉴的国家。阿拉伯也是如此,任何想要改变的人就会被大家认为是冒犯穆斯林的人。

以现在时间为导向的群体只把当前的时间作为考量标准,比如说珍惜当下。他们提倡享受当下,不必担心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巴哈马的公交车时间表就是以现在时间为考量依据的,公交车司机可以自行决定发车时间和到达时间,他们也可以在任何他们想停车的时间停车。如果司机觉得饿了,他可能就直接回家吃饭了。

而以将来时间为导向的群体为了实现目标会强调计划性这一概念。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他们提倡改革和创新。Adler称,美国属于以现在和将来时间为导向的国家。美国商人可能会有一个5年或者10年计划,但是他们在考察员工工作表现的时候,却是以月或者周为衡量周期的。一个员工有可能因拙劣的表现在周末被开除;而日本人是以将来为时间导向的国家,所以他们的雇佣体系一般表现为终生雇佣制。

结论

随着中国跟世界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联系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在重视语言交际的同时,也要重视非语言交际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方式跟我们是一致的,什么情况下跟我们是不一致的。在跟不同地区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一定要提前弄清楚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弄清楚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方式都代表什么样的含义,做到“听其言而知其行”,又要“观其行而知其言”。对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以防止和消除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与障碍,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Anchor Books,195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4

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当谈到人际交往,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语言交际,而忽略交际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是整个人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特别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中,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功能。非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使用各种非语言形式的身体行为、特征和本能组织、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总之,在语言交际中,除说出的话语以外的所有表达形式都属非语言范畴, 它同语言表达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语言交际的误区主要有:

1、体态语语用误区。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人体各部分动作和基本礼节动作。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人们都知道点头“Yes”摇头“No”,但希腊人用“摇头”表示“Yes”,表示“No”时则用面部向前,头部向后仰的动作来表示。这种行为当然与美国和英国文化中类似行为相去甚远, 所以希腊人与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交流就可能失败。又如,耸肩是许多英语国家常见的身势动作, 它表示“我不知 “我也没办法”之类的意思,而在中国,表达这一含义的习惯动作是摇头或是摆摆手, 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会对他们的这一动作百思不得其解,从而造成交际失败。再比如说亲吻, 亲吻多是西方人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身势语,受到性别、地位、年龄、亲疏、道德,甚至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欧美,辈分高的人吻辈分低的人额头,男子对女宾吻手背,而辈分相同的明友、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嘴对嘴的亲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吻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在苏联的沙皇时代,赐吻乃是表示一种奖赏。在中国,这种身势语只限于夫妇和恋人之间。在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不少奇异的“吻”的法律。例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规定: 一个女人在一辆行驶中的交通工具里吻一个男人时,一切危险概由她负责。

2、副语言语用误区。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副语言语用误区是指对沉默、话语转换的把握不当,或是对一些非语义的声音使用不当。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 比如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而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倾听,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在英语国家里,只要听清了问题就必须作答,即使文不对题,也比沉默不语强。虽然中国人认为沉默是金, 但是如果用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时,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败,甚至引起更大的误会。

3、客体语语用误区。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 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 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客体语语用误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少见,这跟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分不开的。例如,日光浴是英语国家人的习惯,人们喜欢在晴朗的日子穿上游泳衣,躺在户外草坪上或海滩上,让太阳暴晒自己的皮肤,以晒黑的皮肤作为健康的象征,而中国人很不能接受和理解这一习惯,在中国,白皮肤是美丽的标志。中国女士害怕太阳暴晒,总是努力想让自己的皮肤白嫩一些。再比如说在香水的使用上, 英语国家的无论男女都喜欢使用香水来掩盖自身他们认为不好的体味,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中国人却往往不喜欢太浓郁的香水味, 尤其对男士使用香水更加不能接受,甚至认为有点儿娘娘腔。

4、环境语语用误区。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环境语语用误区就是指对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的处理不当。布罗斯纳安通过调查对比发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的聚拢性和英语国家文化的离散性。因此,在空间方面,英语国家的人对待拥挤的态度和中国人不一样, 英语国家地域空旷,人口稀少,他们对自身空间的需求明显,强烈抵制他人侵犯自己的领域。在拥挤的公交车内,英语国家的人觉得很不习惯,竭力避免与人碰撞,中国人却能怡然自得。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排队时的拥挤现象也很不习惯,认为中国人在排队时相互站得过近,而他们排队的特点是与身体前后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不惜以粗暴的举动阻止他人触碰自己。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对银行里设置的一米线往往置之不理;英语国家的人往往排斥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二、走出非语言交际误区的措施:

1、增强非言语文化差异的意识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差异多种多样,很难给出一个满意的描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非言语交际系统。如Almaney 及Alw an 提到过小孩在掌握言语技能之前就已经在学习此系统,并把其视为他们主要的交际方式。随着小孩们的成长,非言语行为早已经在他们的意识里扎根,并能够运用自如无需刻意培养。文章前一部分所提及了几点差异在不同文化中会以不同的方式再现出来,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其不同的意义,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却表达相同的意思。总而言之,要增强这种文化差异意识,通过阅读其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来了解其文化底蕴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正确理解异国文化。

2.端正对待非言语文化差异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了解文化差异;接受文化差异;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优越感);学会海纳百川,灵活应变;遭遇文化差异时,学会宽容。

3.注意比较分析应该意识到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归根结底人们是要相互交流的,因此要避免盲目夸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认识到差异的存在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分析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已经造成的困难和问题并探索途径加以解决。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特性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而跨文化交际者与母语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之处又极为敏感和难以接受,对比分析就更显重要了。

4.尊重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方式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一定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道德问题。因此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强培养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则会产生文化偏见。任何国家地区的非言语交际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使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非言语交际方式进行交际。在非言语交际中,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空间时间界域的使用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了解这些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冲突和障碍,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再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都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在我们了解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时,要尽力做到有海纳百川的气量、避免偏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者盲目夸大差异,端正态度,从尊重文化差异出发,理智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使我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Zdenek Salzmann Boulder,Language,Culture& Society[M].West view Press,19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