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8-14 23:53: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改背景倡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其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某些教师在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事外,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最常见的是教师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葫芦是怎样成长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种植葫芦的?你觉得主人公的思维正确吗?你怎样看待这个故事?学生结合问题开始阅读文本,并探究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结合问题找到答案,但是都是按照书中的原话而来,没有自己的思维,看似是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阅读问题,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并没有发现阅读的真谛。对此,笔者认为,应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阅读、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

二、教师设置的学生自主探究目标过多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小学生能力有限,其思维空间也有限,某些教师担心学生思维不全面,尝试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试图通过多个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面对多个教学目标,其分析自主探究、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结果,但是都是泛泛而谈,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并未探究而知,只是为了应付多个学习目标而学习。这样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分析上。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的教师设置多个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自己查找并认知生字、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感想、文章段落分析且说说理由、文章中心思想等。整节课,学生要实现多个目标。而小学生无论是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还不太完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缩小目标,找出核心,让学生结合核心目标逐渐扩大,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情感等,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篇2

一、从“前言”部分看体验之思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1. 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体验之思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又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体验之思,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 

2.母语教学需要体验之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悟”,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以工具性思维即逻辑思维为重点的阅读训练造成的弊端,直到现在还在纠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训我们应该吸取。 

二、从课程目标看体验之思的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从实施建议看体验之思的教学方法 

1. 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引导体验之思 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 

2.在感受、 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之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在人教版的低年级语文修订教材中,编者就力图体现这一点,如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要求“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原来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脚步》中“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张画告诉大家”这一题,就含有欣赏的意思。《狐狸和乌鸦》中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题在对乌鸦上当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评价的意思。“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既是对乌鸦上当原因的分析,也是对它的评价。将来,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本中,对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体现得更充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 

3.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中引导体验之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篇3

体验之思,一是体验,一是思,即探究。体验之思,是一种诗化的思维,审美层面上的思考、探索,是“非规定之思”,它代表着21世纪哲学的走向。《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借鉴哲学研究“体验之思”的最新成果,赋以阅读教学以新思想。理解体验之思,也就把握住《语文课程标准》的灵魂。

1 从“前言”部分看体验之思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1.1 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体验之思。“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又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体验之思,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

1.2 母语教学需要体验之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悟”,在心灵的体验中,在“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以工具性思维即逻辑思维为重点的阅读训练造成的弊端,直到现在还在纠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训我们应该吸取。

2 从“课程目标”看体验之思的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3 从“实施建议”看体验之思的教学方法

3.1 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引导体验之思。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

3.2 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之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在人教版的低年级语文修订教材中,编者就力图体现这一点,如,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要求“说说可爱的小葫芦原来为什么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脚步》中“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张画告诉大家”这一题,就含有欣赏的意思。将来,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本中,对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体现得更充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36-01

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究后创造性地发挥。笔者为使这一成果得以扩展作如下尝试:

一、自主探究阅读让学生学会“发现”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1、激发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如上《我要的是葫芦》时,教师用幻灯片来演示:葫芦叶子的中间加上了蚜虫(用动画来显示)一只只的蚜虫是那么开心的啃吃叶子,聪明的学生一定想到了: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了就落了呢?相信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叶子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用的营养,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2、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例如一位老师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醒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显然这一问题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二、自主探究阅读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就可以抓住“椭圆”“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等词语展开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我们从中可以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饥寒交迫地缩成一团的样子,多可怜啊!

2、抓标点符号 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三、自主探究阅读创造讨论机会,学会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见”一段时,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篇5

关键词:思维;创造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3-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力求求异求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由果溯因,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将教材里的因果关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又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结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按照顺向思维定势,种葫芦的人没收成葫芦。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葫芦。过了些日子,()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许多()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又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到植物生长不能光想着结果,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所以他赶快()。后来小葫芦慢慢(),一个个都长得()。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了寓意,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和种葫芦的人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2.运用比较,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詹天佑》一课,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满足于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而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说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不足,再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让学生设计新的方案。有的说:"改变线路,避开陡坡"。有的说:"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人"字形线路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方案,但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却是最佳的选择,它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这样,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3.正理反推,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当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后,教师可改变原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思维发散,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当学生回答:"凡卡的信爷爷收不到,因为信封没有写清地址,没贴上邮票。"这时问题似乎已经解答,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小题大作"起来,来个正理反推。假如凡卡写清地址,贴上邮票,爷爷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爷爷会接他回到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全班同学围绕"接"与"不接"两方面思考,并开展辩论。有的说:"爷爷会接小凡卡回乡下去,因为凡卡是爷爷的亲孙子。爷爷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亲孙子过那种挨打挨饿又睡不好觉的苦日子呢?"有的说:"爷爷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也在有钱人家帮工,身不由已,只能养活自己,怎么去接小凡卡呢?"……有的说:"爷爷不接到信也知道凡卡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他自己也在有钱人家当仆人,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穷人如在地狱,有钱人则如升天堂。"……经过这样正理反推,学生兴趣陡生,既领悟了课文主题,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4.鼓励质疑,多向思维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教师提出,课题是"草船借箭" ,但课文中明明写的是诸葛亮用计"骗"箭。课题应该用"草船骗箭"才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用"草船借箭"为题,原因有两:一是用"借"能够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还",这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要"还"给主人曹操的。这种颇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设疑想象,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聊天、玩耍。要想使小组合作更有效,小组建设是关键。我校抓住关键点,又从这样几点入手:首先,小组成员搭配有讲究,在小组建设中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民族比例,优生比例,组员之间相互形成对学伙伴,组长要选有责任心、热情、学习中上、乐于为小组服务的学生担任,每一节课,小组长都会根据学案要求给每一位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并且组内每位同学的表现和小组的荣誉息息相关,这种捆绑式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都有发言的机会,激发了他们集体荣誉感,能够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小组长培训,培训内容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小组长如何创建小组的名称、呼号,通过这种形式凝聚小组的向心力。二是组长如何树立组长威信,更有效开展工作。三是小组长如何对组员进行公证、公平的评价。四是小组长如何让带领组员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培训,小组长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能够在规定时间段内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改课,在听评课及议课等活动中,学校课堂改革领导小组不断总结经验,针对问题及师资现状对课改课堂提出了具体要求,如:(1)课堂内的学习小组教师要了然于心,小组名称挂在嘴边,备课设计要体现小组长分配任务。(2)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必须在自己的详案中出现,并且做到"台词化"。(3)星级评价要及时(最好蓝、黄、红适当穿插),注意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给星时有一个教学情境中相对清晰的语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穿行(此环节要根据课堂环节,严格设计次数及形式,写入详案,而且操作时只可减不可加,以免时间把握不好)。(4)独学、对学、群学在备课中清晰设计,课堂中明确体现。(5)双色笔使用在学生的预习学习文本上有明确体现,同时在对学互批和板演中也必须体现。(6)学生课堂上的坐姿、站姿、书写及读书姿势都要按照规范要求随时提醒,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用击掌方式,并贯穿课堂始终。(7)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求说话完整,语句通顺,富有表情。教案中有相关语句设计,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导。

以上七点要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后手写加入导学案一稿,形成相对详案,详案由教研室签批后方可上课。学校按此方法检验了我校教师们的"251群星课堂"模式的整体课堂效果,此方法也在县域内得到了推广。

根据上课的具体要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方便集体备课建立了课堂改革学科集体备课QQ群。确定备课时间,并由集体备课组长进行网上点名,领导进行督查,保证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赋予集体备课新内涵,做到备课有研究、讨论有内容、交流有话题、形成性学案有主备、有参于者。这个活动使每一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了专业发展。教师们由原来的形式参与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主备者,角色的变化使教师们增强了自信心,工作中增添了新鲜感。哈日布呼镇中心小学还用以课代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让青年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对他们进行捆绑式培训,每周规定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进青年教师课堂指导授课。二是织研讨课、交流课、观摩课等,让教师们在课堂上、在研讨中、交流中、观摩中成长、提升。三是组织教师及时总结课堂改革中的得与失,制定下节课的整改措施。教师们写的课改论文、教学随笔、学习感悟等成果不断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人们常说只要反思就会进步,课改也不例外。教师们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中,对教材的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把握、教学机智的渗透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篇6

【案例描述】

一上课,我将几个用泥塑的方法精心装饰的瓶子装在包里带到课堂上,饶有兴致的问学生:“小朋友们,今天上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新朋友要给大家认识认识,大家想见见它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

“好,那老师就把它们一个一个的请出来跟大家打个招呼,首先是花瓶小姐。”这时,我从包里拿出一个身著和服的日本女孩形象的泥塑娃娃放在桌子上,然后模仿女孩子的声音说:“嗨,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的花瓶小姐。”“之后请出的是水瓶哥哥,最后出场的是奶瓶小宝宝。”随着我一个个幽默生动的介绍,各式各样的瓶子摆在了课桌上,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看着一个个瓶子像变魔术一样的摆在他们面前,兴致勃勃的仔细瞅着他们的“新朋友”不断观察和议论着。这时有一位大胆的男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老师,这些娃娃很好看,但你为什么说他们是瓶子呢?你让我们带瓶子来,难道他们跟瓶子有关系?我可以上去看看吗?”此话正合我意,我请他上来,他仔细观察,赞叹不已,突然,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惊奇地说:“娃娃的肚子里藏着塑料瓶呢!原来他们是利用塑料瓶子做出来的,还可以盛水呢!”同学们都很惊讶。我瞅准时机讲了关于塑料瓶泛滥成灾,严重影响环境的情况,提出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的创作思路。同学们连连点头。同学们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我打开多媒体设备,在投影仪上播放各式各样经过改造的美丽的瓶子,同学们看得目不转睛,连声赞叹。这时,我又拿出一些不同造型的原型瓶子,说:“这里的瓶子被人遗弃了,很自卑,他们很羡慕屏幕上那些明星瓶子。希望同学们帮它们打扮漂亮,重新登上生活大舞台。然后提问,“这个瓶子像什么啊?我们可以怎么样装扮它呢?”

“像葫芦,我们把它打扮成一只花葫芦……”

“这个又像什么啊?”

“像金鱼……”

经过一系列的问答之后,同学们对于本课的创作有了初步的思维框架,知道可以遵循瓶子的造型特点进行改造的创作方法。教师趁热打铁,开始向学生讲述瓶子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一些基本的设计要求。要求从生活常见的事物中抽象出设计的原型并进行加工创造,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形象具体的创作水瓶,向学生介绍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灵感用于设计创造,我用团、搓、切、挖、刻、贴等手法进行泥塑造型演示,同学们认真学习之后,开始准备对瓶子进行设计了。

一开始,大家似乎信心满满,但很快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当很多同学拿出自己的瓶子准备制作时,开始感觉一筹莫展,犹豫着不敢下手,一些同学带的瓶子造型过于简单,大同小异。这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了阻碍。这得归咎于我刚才的讲解太泛泛于表层,而且最糟糕的是没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于是我请其中一位学生拿出他的瓶子站到台前,说说他的瓶子的特点,一开始他直摇头,甚至说他的瓶子没有特点,不好看。我连忙鼓励他:“越是这样,你就越是应该吧它打扮得好看啊!要勇于挑战困难!”接着我又请一位同学拿了一个相似的瓶子上来,让他们仔细对比。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各自瓶子的不同点:“这个瓶子有点细腰,那个没有!……”其他同学也纷纷指出一些不同点。“非常好!只要多对比,就会发现特点。那么请将你们的瓶子的特点加以夸张,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我适时点拨。“老师,我知道了,我的瓶子可以做成系着腰带的古代人物,而他那个可以做成穿长袍的先生”他兴奋的喊道,脸上顿时云开雾散,但另外那位却不服,咕哝着:“我不想做成人的模样,我要做一只伸懒腰的狗”,我连忙称赞他构思独特。于是两位都兴高采烈地回位子上,开始忙碌起来。其他一些同学也学着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瓶子的特点,再根据特点进行联想……

在制作过程中,又有一些同学因为想要表现的对象的形象特点不够明确而犯难,我给他们画出一些简单的图解。强调通过对形象特点的艺术夸张来突出其特点。这一招特别管用,他们手中的形象逐渐充满了生气,变得独特起来了。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对要塑造的形象的特征太多而不知如何下手,一边希望能将对象模仿得完整具体,一边又感觉难度太大,可谓“眼高手低”啊!

同学们成功地为他们的旧瓶子改头换面,变成了他们喜爱的“新朋友”。

篇7

  作为班主任我除了抓学生的德育外,我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班级管理。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对学生阐明:我们64个同学从以前互不相识到现在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教室共同学习,那么大家就是有缘,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并通过学校的“班评比”和“六一”文艺汇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育学生树立“我班光荣,我光荣。”、“我为我班争光荣”的集体责任心。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平时,从报刊或电视等媒体看到有的人缺乏爱国之心的不耻行径,我对这些感到深恶痛绝,深感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所以,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和其它适当机会向学生讲有关的历史故事:比如,南京x、七七等等,使他们懂得祖国弱小,个人就会被欺凌等道理,让他们记住历史的教训。

  我还对学生讲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故事,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让他们知道红旗和红领巾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并利用升旗仪式、入队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育学生爱护公物。

  首先,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物,再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公物,并举一些事例说明这些公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最后让他们想一想例如桌子坏了或其它公物坏了、没了,自己会觉得怎样。让他们体会一下没有公物后的不方便。

  以上是我在这一学年度中的工作总结,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老师教学总结2

  开学一月多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九年级二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

  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锻造、需要磨练的;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大到对国家,小到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使学生心中有数。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课,存在开快车的现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重点训练,同学记忆不深,运用不好,另外,未重视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3、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4、课外阅读面太窄。

  5、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语文老师教学总结3

  我担任二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相比去年来说,课堂教学显得更井然有序了,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再加上老教师的指点,本学期我班学生进步不少。以下是本学期我的一点教学总结。

  一、用眼睛观察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必要首环。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有许多插图,它和课题系统、作业系统相互配合,构成教材的整体。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观察题目,观察课文的插图的画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揣摩图中描述事件的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或描绘景物的特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用嘴巴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应让每个同学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请同座的两个同学相互说说看,请同学们先自己讲一遍,再看谁说得好等等。这些是说的形式,说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么样”……等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可以让他们质疑、辩论,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三、用头脑思考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有思考的机会,不要搞“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尤其要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不要以“热热闹闹”作为衡量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标志,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我要的是葫芦》这课中的“盯”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看’而用‘盯’呢?”。学生经过一番靜思默想,也就是经过一系列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最后悟出:“用‘盯’字才能表达出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四、用双手操作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也离不开动作思维的重要支柱与过渡。

  许多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容易理解、记忆牢固,而且运用自如,如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让学生自己操作,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有水的小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使乌鸦喝着了水。当然,让学生动手要注意启发性,不能一味追求动手操作而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次。

  五、利用学生的时间,提供交流的机会。

  1、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左右前后四人组成一个讨论组,一般应让后进生先发表意见,讨论时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教师可随时参加某一小组的讨论。

  2、鼓励质疑问难。

  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老师再补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质疑”能培养学生不信师、不信书、不信权威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交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通过训练,学生养成了质疑习惯,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了。

  3、交换批改作业。

  家庭作业,平时练习等可组织同座学生对换批改,老师再检查。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对不同解法作了交流。

篇8

由于教材的修订,六年级学生在五年级时教材中没有这部分内容,在测试时第一次接触,是完全在无准备状态下的习作;五年级学生事先已经对此次习作进行了预习,并且是在教师有准备教学指导下的表达。批阅这两个年级学生习作时发现:

五年级学生在自己的预习及教师有备教学的指导下,图画与习作竟然惊人的相似,在他们的眼中,猫就是想扑向雏燕,妄图使燕子成为自己腹中之美食,在千钧一发之刻,是旁观者——小姑娘救下了雏燕。文笔老辣,拷贝得出神入化。再来看看六年级学生的图画习作,文中猫不再是狰狞的“行凶者”形象,更多的是充满人性的朋友、善良可爱的玩伴……习作中充满着生命力的张扬,充满着裹挟人心的激情,充满着桀骜独特的鲜明个性与奇特夸张的想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到底是何种原因?面对这种现象不禁让我反思、检点我们的教学行为,重新剖析学生的写作心理。

一、教师行为反思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老师总会进行适当的指导,或传授写作模式,或提供美词佳句,甚至习作范文。当然,作文起步,老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但重要的背后,又导致一部分学生顺其自然地钻进老师预设的套路。这样,老师花大力气指导下的习作,就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教学作文、应付考试的法则便是提供一些素材、名言、警句,再经老师批改优化,发给学生背诵,临考时按照所给的题目来一番改制接轨,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平庸之作,分数也不会很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还有哪位“异类”敢天马行空地想象,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地表达?以至于一些需要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幻想习作等也套上了无形的想象模式,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是一大批学生套用老师眼中的精品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失去了孩子们率真的个性,更何谈想象?

记得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我感慨颇深。崔峦老师说得好:“高年级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这样说来,小学生作文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的本身,而主要是学生的作文态度。在现实中,人们都在追求着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何况教学中,难道我们就只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吗?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这样一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就会变得更大。

二、学生心理剖析

教师作为成人,与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差异的存在,在认识和理解事物上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错位现象,当孩子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他们。”

“儿童是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其实,这种愚蠢的结果已引起人们的担忧,有的学生从开始起步就具备了两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他们真正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在这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的两种特性:

1.儿童的缪斯天性

深悟儿童缪斯天性的诗人布莱克在《小学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唱歌?”的确,当六年级学生看到猫和雏燕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时,更多的不是想到猫要捕食雏燕,而是猫在和雏燕做游戏,猫想和它交朋友,想帮助雏燕回到窝里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心理驱使下进行的,而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的幼稚与遐想,才能使学生倾吐心声,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写作境界。

2.儿童的体验情感化

篇9

1.发现共同点,带识同类字(4分钟)

师:小朋友们会读,会听,还很会观察呢,这一段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了,瞧,它们是——(挂和哇)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呢?

生:挂东西要用手,所以挂是提手旁,哇要用口来说,所以哇是口字旁。

师:你是用意思来记这两个字的,是个好方法。

生:我说“哇”,口加两土哇哇哇。

师:那挂呢?

生:手加两土挂挂挂。

师:你们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这两个字的,也可以啊。

师:还有好几个字和它们长得很像呢,你能给它们换个偏旁,变成另外一个字吗?

生:换个女字旁是个娃娃的“娃”。

生:换个三点水是个山洼的“洼”。

生:换个虫字旁是个青蛙的“蛙”。

生:换个单人旁是个“佳”。

生:换个木字旁是个桂花的“桂”。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换出了这么多字,老师还把这些字编成了一首儿歌呢,赶快读一读吧。

(出示PPT:张口一声“哇”,用手往上挂。有水是水洼,女孩爱娃娃。捉虫能手小青蛙,小——青——蛙!)

(生自由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小朋友读着读着还打起了节奏。我们也来打着节奏读一读吧。(众生打节奏读)

师小结:这些字都有一个相同的部件“圭”。今天我们还要来写一写“挂”和“哇”,写好这两个字中的“圭”,我们就能写好其他带有“圭”的字了。

2.依托田字格,观察“圭”位置(2分钟)

师:这里的“挂”和“哇”还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呢,老师已经把它们请进田字格了。看看它们的右边都是两个土,你觉得写这两个土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个土的下面这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师:你很会抓横竖中线的笔画。

生:两个土的一竖不要连在一起。

师:是呀,两个土有两竖,可不要写成一笔呀。

生:两个土的大小要差不多。

师:这样这个字才能写匀称。

生:下面那个土的最后一横要写长一点。

师:这样两个土才站得稳。有了小朋友的提醒,老师更有信心把这两个字写好了。来,和老师一起把这两字请进田字格吧。

师边范写边指导:挂和哇右边上面的土,最后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左窄右宽,下面那个土的最后一横要拉长。

3.书写“挂”和“哇”,感受“圭”书写特点(2分钟)

师:小朋友,我们赶快把这两个字请进你们书本的田字格中吧。

(生写字,师走动检查,提醒注意写字姿势,头要正,背要直,脚放平)

4.评价反馈“圭”的书写(2分钟)

(写完后实物投影展示并评议)

师:看看这两个小朋友写的字,刚才我们提醒的哪几点,他注意了?

生:第一个土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了。

生:两个土的竖没有连在一起。

生:第二个比第一个写得漂亮。

师:你们真会观察,课后还可以再写一写,争取写得再漂亮一点。

5.书写同类字,巩固“圭”书写(3分钟)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堂作业本,翻到这一课,看第三题,“挂”和“哇”还希望大家把它们的兄弟姐妹们请进作业本呢,行吗?

(生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

【反思】

一、彰显学段特点

《课标》(2011年版)要求在每天的语文课中落实10分钟的写字教学。各个学段在指导写字时,有不同的特点。低段是打好写字基础的阶段。从一下到二上,应以写好偏旁、部首为重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好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部件的书写。笔者根据学段特点,在本节课中重点指导了“圭”这一部件的书写。

二、以点带面重方法

第一学段中要让学生掌握大部分偏旁、部件的书写。如何让部件的书写指导更为有效?笔者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抓住共同点进行指导,带出一类字的书写,从而举一反三地解决了“哇、挂、蛙、娃、桂”这一类字的书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馈有针对

篇10

作为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中级教练员和小学高级教练员,培养出一大批学生获江苏省一等奖,朱泽圆、杨易清、蒋炎岩、陈瑜希、曹正等一批同学入选江苏省信息学奥赛代表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朱泽圆同学两次荣获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因此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信息学奥林匹克专家与教练员”荣誉称号。

“眼界”指所见事物的范围,也可引申为一种见识,一种阅历,一种能力,一种智慧等。学科教师教育“眼界”的深度、宽度、和高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科眼界,进而影响学生的学科素养,影响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这无疑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高瞻远瞩,以广博的见识、丰富的阅历、智慧的教学、充沛的情感提升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眼界,引领学生攀登信息技术学习的高峰。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开拓信息技术学科眼界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反思课堂上的得失,更应站在“如何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1 学习内容以知识点为主,缺乏系统的技术眼界

目前,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更多的是关注如何传授教材中出现的技术,往往缺乏让学生感悟技术系统性价值的研究。如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在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的内容只涉及这些软件中的一部分功能,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功能,因此学不深、学不透、学不精,学生的眼界将限于认识零散的技术点。

2 学习方式以模仿操作为主,缺乏自主探究的眼界

部分教师只立足于教会学生简单而机械的操作,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件就是“操作步骤”,学生体验到的快乐就是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成了“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所掌握的就是该软件的全部功能,把成功定位于依葫芦画瓢完成老师示范的作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迁移知识的能力,缺乏创作和探究的眼界。

3 教学过程以讲练为主,缺乏技术人文的眼界

信息技术教师善于钻研技术,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不需要发言,也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发言也是围绕技术为主,缺乏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与升华,学生缺乏对技术文化的感悟。

4 评价标准以统一为主,缺乏追求个性的眼界

随着教师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很重视作品的评价,认为这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很好的考查方式。但评价标准往往是统一的,大多会从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评价自己的作品或他人的作品。教师往往会缺少一种意识,即去挖掘那些一眼看上去就不符合“标准”的作品中的闪光点,这无疑会将有创意。甚至有些“怪异”的作品扼杀掉,学生的眼界将被引导到统一的主流标准上。

通过反思,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唯有立足“小课堂”,用教学智慧开拓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大眼界”,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学生体验感悟信息技术无穷的魅力,从而充分理解学科的价值,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开拓

1 开拓技术的人文眼界

在教学中,技术的教学要以技术思想为先导。让技术思想来源于历史的长河,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来源于身边熟悉的环境,来源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众多学科,来源于谚语、故事、游戏、实验……。在技术思想的感召下,技术不再深奥,技术与人文相伴,技术的思想无处不在。

案例:在Excel的排序教学中,我会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坎坷故事,揭示元素周期表就是一张按原子量递增排序的结果,而原子量就是排序关键字;我会给学生讲述键盘上26个字母排列的秘密,提示排序这项技术的目的性。在处理Excel筛选教学中,我会从农业中的选种、体育比赛运动中的选拔赛、人们上网搜索信息等角度导出“筛选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感悟技术思想的氛围。

2 开拓技术广度的眼界

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教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技术的广度和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探究的动力。

案例:在word教学前,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由学生制作的精美的电脑报刊;在Excel“图表的制作”教学前,精彩纷呈的图表让学生惊叹不已;在“创建网站”教学中,风格迥异的学生获奖网页让学生过目难忘;在“动画制作”教学中,学生乐此不疲地欣赏着一个又一个动感十足的作品。

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在引入新的技术前,我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技术的价值有个较为全面的感知,看到还有更多的技术等待大家去学习、去探究。因而我会让他们饱览这些技术创造的优秀作品,同时我提供的作品大都是同龄学生在全国、省、市的获奖作品或是往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让他们相信等待自己的学习任务是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如果展示过于专业的作品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追求的是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出对学习的渴望,正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动力。

3 开拓技术应用的眼界

技术的学习一定要与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步提升,这就需要为学生搭建综合运用所学技术解决问题的平台。

案例:在数据排序和筛选知识学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以致用”的任务:

国庆节期间,小明准备化费6500至7000元左右买一台电脑,他收集了多款电脑的价格。他选择品牌的要求是:价格在6500至7000间,且在此范围内的选CPU价格是最高的。

在该任务中并没有规定使用数据处理技术(求和、排序、筛选等)的顺序,为每一位学生都留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有差异的是学生思考的深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最优性,教师通过设置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缩小差距的平台。

4 开拓技术评价的眼界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学生在我们的眼中就应是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更多地去肯定学生多元化的想法和设计,营造宽松、多维、开放的评价氛围。

教学中,学生大都是在“做加法”中学习知识、完成作品,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被动模仿,有时是稀里糊涂地照步骤完成了,往往缺乏对操作目的性的主动思考,更缺乏对学生能力形成的评价。为了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由掌握知识上升为形成能力,我往往会设计一些需要逆向思维的“做减法”的评价分析题。

案例:学完“数据图表”,我会给出一张较为复杂的反映某地区降水、气温的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读懂图、分析图,更深一步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第一步:读懂图

图表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的数据系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其中:

“年平均降水PH值”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雨频率”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酸雨频率”数据系列的图表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轴上的数据(如1993)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侧坐标轴上的数据(如4.5)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侧坐标轴上的数据(如25)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析图

平均降水PH值最大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年的酸雨危害相对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降水PH值最小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年的酸雨危害相对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频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频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起,降水酸度逐年增强,酸雨频率逐年提高。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70-06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真难教,有些问题做过讲过练过,转身又忘了”,“同样的例题换个场景或者换个角度就不知从何入手,不知怎么做了”。那么,问题在哪里?怎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我也在深思。之后,我意识到了“反思”。慢慢地,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反思的途径和方法,如让学生尝试写课后反思小结,试卷做后讲评后写分析报告,准备纠错本等,对教学效果的上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对多年的教学经验的重新思考整理,让我意识到自己实践的合理性。这让我对“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打算撰写成文,同时提升自身学习。

1 研究的背景

综观历史,反思的思想由来己久,如“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可见学是基础,是前提,而思是学的升华。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

1.1 符合“新课改”的核心教育理念

“新课改”所倡导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即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反思性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是反思的对象。因而,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1.2 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己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己经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很少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性学习的意识和反思性学习的主动性。很少有学生能独立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直到老师指出其错误后,方才恍然大悟,表现出反思的意识。

1.3 信息技术课堂忽视反思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和“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机械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丧失了反思性学习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不留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盲点,就无法在适当时候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出指导,不能引导学生有目地的选择、利用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也将无从谈起。

2 概念界定

2.1 反思

反思概念在德文中有两个词,其一是“后思”、“思考”、“深思”等。其二是心理学含义,指把对外在世界的注意转向心灵经验、意识活动和认识、思维的主体。反思是一种以自身的思维为对象的思维。反思是一种带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是以追求自我提升为目的的自我意识。

2.2 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材料、思维、结果进行反向思考的有效学习方式。

反思性学习不只是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一般性的回顾,更是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策略等的一种深究。通过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发展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 影响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中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主要对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3.1 学生因素

1)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反思性和独立性。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主要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实质上是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过程。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进行引导和评价后,通过对自身认知过程的反思,才能体验到学习活动的效果好坏、收获如何。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反思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反思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他们能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发现成功的可能性。因而他们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总会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现有水平并且具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这也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反思性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之,反思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简单易做、困难较少的问题。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过程,不能有效的反馈自己的学习效率。而总是将失败的原因归为能力有限,怀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形成不自信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势必丧失了加强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机会,减少了反思性学习能力提高的可能性。

3.2 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教学业务水平较低的教师总是喜欢给学生完整的答案,不愿意准确、清晰地展现完整的解题过程,其中复杂的思维过程更从不让学生了解。这样的教学,无疑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学生只知道了结果,不了解过程,在碰到难题时也就不会思考解答了。

而教学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从两方面进行示范与指导:第一是解题的思维再现和推理过程,第二是自我反思过程。他能够将自己选择和运用策略时不外显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思维过程明确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模糊认识,促使学生有意识尝试运用反思,逐渐掌握反思技能,提升自身的反思水平。

2)教师的教学模式

虽然新课程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了,但是多数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情有独钟。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传授知识准确性高,课堂容量大等特点,能很好地适应高考选拔性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开发都比较忽视。教学只求结果,不求过程,致使学生只能用不求甚解的态度进行解题。这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有些教师反映的声音“有些问题做过讲过练过,转身又忘了”,“同样的题换个场景或者换个角度就不知从何入手,不会做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反思性学习能力很难得到锻炼。

3)教师的反思能力

身教重于言教,反思意识较强的教师潜移默化也会促成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在学生与教师的接触过程中,如果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一个谦虚、积极上进、不断反思的人,势必也会影响学生的为人以及他们对反思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自身反思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解题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碰到解题困扰时及时地重审己知条件、解题后对解题的过程及时进行反思等。较多的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解题的过程的得失及反思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学习结果逐渐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摸索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这显得尤为需要。因而,笔者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下面,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来论述教学策略:

4.1 创设条件,激发反思

1)展错议错,激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希望看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帆风顺,他们不希望看到学生的错误,更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因而想尽各种方法堵之,结果是堵住了学生的错,同时也堵住了学生的思维。新课改要求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而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错误的生成。作为教师,应该懂得这个道理。错误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从学生中来,最终又将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2)巧设冲突,激发反思

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由于不确定,怀疑、犹豫、困惑等随之产生,就有了怀疑和困惑,就可能使人反思探究。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反常”结果,诱发学生展开思考,使之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在学生的反思之后,主动“生成”新的认知。在“冲突――反思――生成”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所以教师只讲解其中的原因可以让学生能表像理解,实质上印象不深刻,甚至有些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掌握。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常规想法,设置一个能引发“思维冲突”的问题,在促使学生反思后生成结果,教学效果将更明显。

3)难度梯升,诱发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会运用刚学的条件,或依据教师给出的范例,自我反思归纳总结得出解题方法。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解题技巧,在碰到类似的、难度不一的题时,学生才可以从容应对。

在教学中,利用本质相同、难度梯升的变式练习是传统练习和创新的中介,教师通过改变问题的情境或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假设和实验探究,并最终反思归纳得出规律。这个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反思性学习能力。

【教学片断】

因为VB程序设计中求排序的问题是重点教学内容,高中学生可能一下子会接受不了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思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难度由简到难梯升的方式进行教学。

4.2 及时总结,习惯反思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在课堂外也有一个很有效的平台。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使反思学习习惯化,布置“反思记录”和整理“错本”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利用“反思记录”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反思记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反思回顾、总结归纳,评价提升的好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反思技巧,“反思记录”也可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为了使“反思记录”的内容更丰富,教师在进行反思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反思:

・在一节课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新的收获、新的教训?

・这类题的解题策略是什么? 还有哪类题也可以用这种策略?

・这样做对吗?还有别的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呢?

・我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避免错误呢?

为了更好的发挥“反思记录”的作用,我要求学生每周末必须记录一次(对一周二次的信息技术课的反思)。从中选取部分优秀的记录,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并每月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把好的建议、方法、同学的困惑在班级里开展交流,共同提高。

这样的活动促成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习惯。使之勤于思考、学会学习,在反思中升华认识。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追寻学生思维发展的轨道,为课堂教学的提升、客观地评价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利用“启发记录本”分析整理“错题”和“不会题”

这个思想来源于其它学科教师让学生准备错题集。

具体分两步进行:

“错题”、“不会题”往往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断链处,这将影响他后续知识的学习。同时,这也给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供了最佳的契机。在第一步中,我们要求学生在“错题”“不会题”的旁边写出自己思路被断链的情况,及通过反思分析后得出的原因,及从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这不仅是对解题思路的补充,也是在帮助学生进自我思维进行“思维”,实施思维升华的“机制”。第二步,要求学生能反思到错误的根源,这是反思的一个更高层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整理后的“启发记录本”也可以成为学生平时或考前复习的精华本,这样,学生就可以把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启发记录本”内容的完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思,它促使学生把复习落实到了平时,真正实现了让学生的复习反思成为一种“常态”。

4.3 多元化评价,提高反思动力

一个及时、中肯的评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学生往往非常重视他人的评价,一个良好的评价不仅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明确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的结合。主要从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其中教师评价还要加上学生的出勤和纪律。

5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本实验试图通过反思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形成良好的反思性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

2)实验构思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从指向问题的本身逐渐转变为指向自己在分析解题时的所思所想,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学会学习。

3)实验对象、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因子的控制

① 实验对象:高二年级的二个平行班,每班各有学生48名,男女生比例相当。

② 自变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③ 因变量: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学生反思性信息技术学习能力。高二开学初,二个班同时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测验和一份调查问卷,以测试成绩和问卷的回答情况作为因变量。并通过个别学生的访谈,作为个案分析。另外,每个学期的阶段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辅助材料。

④无关因子的控制

a) 二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起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学生人数,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

b) 二个班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二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均由我任教,教学资料、教学进度、作业布置量等均一致。其它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基本持平。

4)实验过程

本实验历时8个月,主要的实验过程如下:

5)实验测查与结论

① 实验测查材料

a) 高二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全年级统一密封阅卷。

b) 使用调查问题再一次测试,被试者得分越高,表明其反思性学习能力越高。

② 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以及实验的结果显示,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提出的培养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科特色,创设条件,激发反思;通过“反思记录”和“启发记录本”,及时总结,养成反思习惯;并通过多元化评价,提高反思动力。

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该文只是在较小范围较短时间内对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的初步的探索与实践,这其中还有许多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待能引起更多的同仁关注和深入研究反思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2).

[2] 侯田中.反思性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技教育(教科版),2001(10).

[3] 卢新文.反思性物理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物理教师,2004(9): 12-14.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法;教师研究

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之一活动中所参与的各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所碰撞出的新的火花,这种交流碰撞就可以称为互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互动,由此取代了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新的互动教学法具体参与的主体有教师、学生、文本等,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生生之间的互动、生本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几种互动的效果呢?

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

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所谓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其中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因为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才会更有爱心和耐心。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喜欢和自己的老师作对,对自己的老师总是看不惯,甚至非常反感,又怎么会对这位教师的教学信服呢,怎么会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呢?如果一位老师对某个学生非常反感,甚至和这位学生之间有过节,那么教师又怎么能做到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呢?这样也会影响他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师生之间的氛围才会非常和谐,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遇到生活有困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尽量做到有耐心的帮助他们。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老师把习题讲解了好几遍他都还不会,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要着急,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要学会反思,为什么学生还不会?是他没有认真听,还是自己讲的太难,不符合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要善于安慰学生,给学生信心。这样不断帮助学生改正、进步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生的学业才能步步高升。

二、在游戏活动中发挥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创设符合社会法则的相似的游戏情境,并在不断的情境模拟与活动参与中领略这个世界的法则,学会世界的规则,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长为一名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此外,很多小学语文知识也是对于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王二小》一课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感及牺牲精神的培养,而《我要的是葫芦》则是结合生活场景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进行生活情境再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精神。因此,其实很多小学语文的教学都具有非常强的生活性、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这些课程时,要善于把这些课改编成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利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不同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人格得到完善,能力得到锻炼,也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一个班级通常具有几十名的小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尽不相同,这样教师还可以发挥班集体对于学生个体的教育作用,不仅使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使得学生个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个体更加优秀,使班集体的风气更加良好,从而也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对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得到增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