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9 02:30: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计量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井下人员必须时刻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保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观念,任何生产环节不得马虎,心存侥幸,在思想意识必须高度重视。职工学校把此次应知应会培训的第一堂课定为安全形势教育课,校长孔骋亲自主讲。他分别从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各类频发事故的汇总分析和构建社会、企业、家庭的安全文化氛围并结合我矿安全生产的特点等方面深刻剖析和诠释了安全生产的内涵,井下员工思想上又一次深受洗礼。应知应会就是要全面了解井下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井下员工本职岗位的安全生产知识,只有了解才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职工学校以次为契机,继续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负责讲授的郑树茂老师,业务精、工作踏实勤勉,授课灵活多样,语言生动风趣,贴近工人兄弟,易于接受,深受学员的喜欢。
二、“一通三防”——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 一通三防”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若“一通三防”工作做好了,就能极大地扼制煤矿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职工学校历来十分重视“一通三防”的培训,并把它做为此次复训的切入点,继续巩固、加深、提高,目的是要达到人人都是通风员,人人都员三防员,把不安全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辛宏老师是职工学校一位通风三防的技术尖子,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就通风的设备设施、重要性意义、风速风量配给、防瓦斯、防煤尘,防火做了深刻的阐述,尽可能地把井下复杂工作面形象生动展现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工人们系统地了解井下一通三防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真真切切得到“实惠”。
三、观摩直观实验演示,效果显著。
此次应知应会培训最亮丽的一点就是实验室的直观演示。工人们走进今年新建成的实验室,分别观摩了瓦斯爆炸直观演示、风电闭锁演示、安全避灾演示和通风系统演示。这些实验设备再现了井下瓦斯爆炸、风电闭锁、通风系统、安全避灾的场面,工人们对井下各种系统的工作运行,灾害发生有了鲜明的认识,对于提高工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帮助甚大。职工学校张富荣老师负责的实验课,讲解专业精辟,演示直观有效。特别是瓦斯爆炸的威力和避灾路线的选择对井下员工的心灵震撼颇深。
四、撰写学习体会与跟踪调查。
经过学习,受培训的每位井下员工全部通过考试,成绩合格。培训班结业时,职工学校组织学员撰写了个人学习体会。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做到培训一个会一个,会一个就没有一例违章行为。职工学校为每位参加培训的井下员工建立了跟踪调查表,经职工学校下基层摸排调查,受培训的井下员工全部没有违章行为,达到了培训预期效果,
为我矿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培训说明及特点。
此次应知应会安全培训为井下一、二线及生产辅助单位的主要工种专业,分通风类、机电类、地质类、运输类、工掘类,共举办12期,539人参加,学习形式为半脱产,时间30天,培训合格率为100%,跟踪调查反馈显示违章率为0%。此次应知应会培训,职工学校负责授课的每位老师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精心备课写教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工人们则真正走进课堂,认真聆听,仔细做笔记,课下多次留步主动与职工学校的老师交流探讨,学习氛围很浓。另外,培训班学习其间张存富矿长亲临职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并提出了建议。(1)
查阅更多 地质测量安全技术应知应会培训班总结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2)
作者简介:贺东明(1969-),男,安徽安庆人,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高级工程师;徐振洪(1967-),男,广东蕉岭人,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工程师。(广东 佛山 5283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67-03
电力计量对外为客户和电力交易方提供准确优质的计量服务,对内为生产经营提供全面及时的电能量数据服务,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环节和提升供电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作为广东电网公司计量业务领域的排头兵,在抓好建设与经营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打造高素质的领导团队、运营管理团队、技能人才团队。然而,计量中心在日常生产中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使公司的知识积累方式明显落后于企业发展水平,导致企业核心能力未能得以有效传承,员工培训和日常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将成为生产专业提高业务效率及驾驭能力的障碍。
业务与知识管理的脱节是阻碍业务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所以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业务展开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根据这一思路,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结合一线生产岗位在生产及培训考核中的实际需要,研究形成了一套内部课程开发的新模式。
一、计量中心培训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
据美国《管理新闻简报》中发表的调查指出,68%的管理者认为由于培训不够而导致的低技能水平正在破坏企业的竞争力,53%的管理者认为通过培训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由此可见,培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及重视。由于我国企业培训事业起步较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领域,均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我国企业培训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针对计量中心培训课程的开发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理论思想的指导
目前,在企业培训课程开发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模式较少,致使原先的计量中心培训课程缺乏理论及实践指导,缺乏对课程开发理论、模式、实践的探索研究,不仅脱离了计量中心发展的实际,也易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
2.开发难度大、数量少
由于计量相关工作专业化程度较高,开发难度较大,很多操作知识与技巧都以个人经验等“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员工当中,没有沉淀下来形成可以广泛传播和学习的素材;再者,总体上计量人员较少,因此针对计量相关的培训课件数量较少。
3.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计量相关专业一般的培训课程都偏重于知识原理介绍,较多是照搬教科书式的理论讲述,而没有针对实际工作问题提供有效的培训内容,与各岗位业务直接相关的课程不多。与此同时,不少课程缺乏完成实际工作所需的关于软性技能的经验总结、典型案例的提炼和分享,致使其实用性不佳。
此外,培训课程的内容陈旧、单调,一方面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无法将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融入课程中,且在课程实施策略上,仍沿用“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双向交流”的传统教学策略,无法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4.培训形式单一,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培训课程的设计缺乏将培训工作提升到知识管理高度的意识,课程内容往往偏重于业务流程的讲解,缺乏针对岗位工作的经验传授、典型案例和操作练习,形式传统而单一,容易忽略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需求。而这种“一刀切”的方法,致使课程的针对性较差。且传统的内训师培养主要是对培训师培训技巧的训练,不能帮助内训师有效提升其核心能力即课程开发能力,故而成果转化率较低。
5.CAI的应用缺乏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课件开发者的技术辅助大都侧重于美工方面,而在知识逻辑方面仍有待提升。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帮助课件开发者开展知识提炼,既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情境的CAI,又实现以课件开发者为中心的知识提炼情境的CAI,是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一项难题。
6.缺乏知识传承机制
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核心知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巨大的财富较为分散,如同被一片片知识的壁垒所隔断,以致当同样的问题出现时,曾经积累下来的经验未能有效地进行共享和传承,企业的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造成各单位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如果这些经验能够沉淀为分门别类的课程,则这些常见的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思路
所谓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显性化及为共享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并利用群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与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素材库;促进员工进行基于知识的交流;建立顺畅的内部知识交流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而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则是指基于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出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式确定的整个工作过程。
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教育培训应肩负起以下三个角色的重要职责:业务部门服务商、员工发展顾问和企业战略推动者。其主要体现在:培训课程开发过程就是帮助业务部门发现、积累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通过向员工提供学习资源,培训课程能有效支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培训课程开发能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有效复制到员工身上。
为有效履行以上三个方面的职责,可借鉴经典的教学系统设计ADDIE模型为思路,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电能计量课程开发体系。所谓ADDIE即分析(Analysis):通过岗位能力标准建设和梳理,分析培训需求;设计(Design):培训课程开发体系的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开发(Development):根据体系设计框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实施(Implementation):将课程开发方案付诸于实践;评价(Evaluation):对课程开发过程和开发成果进行评价和改进。
三、“三位一体”培训课程开发体系设计
针对计量中心培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指导以及计量业务的梳理,佛山供电局计量中心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三位一体”培训课程开发体系。“三位一体”具体指的是,培训课程开发体系将一举完成“培养一批内训师、开发一批培训课程、形成一批电子课件”三个任务。
这一创新设计将课程课件开发与内训师的培养过程相结合,在课程课件开发的同时,融入了关于课程开发能力及现场培训技巧的内容,使内训师在完成培训后既学会了将隐性知识外显化作为培训课件的思路与方法,又掌握了作为一名内训师应有的培训技巧。此外,后台将提供平台支持,将培训课程的应用进行信息化广泛化处理,转化为适宜员工自主学习的课程,结合现在国际上先进的E-learning技术,生成电子课件,供广大的员工群体灵活、自主地学习。
“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体系可分为两大阶段,如图1所示:课程开发阶段和课程上线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内训师的深度参与,任务在于“开发一批培训课程”及“培养一批内训师”;第二阶段需结合专业IT技术在后台处理,此阶段所解决的任务主要是“形成一批电子课件”。
1.课程开发阶段
此阶段主要在“内训师培训班”的现场进行,对授课教师及辅导教师对学员(内训师)需要承担的开发任务进行培训和辅导,以确保每名内训师在培训期间既完成课程开发,同时也提升了授课能力。这样一来便实现了生产流程与知识管理的紧密结合,一方面知识服务于生产,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造。
课程开发阶段按照CBFCSC模型六个步骤进行开展(如图2所示):
(1)课题确认。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事先依据岗位培训考核大纲提供一套课程体系,以供学员选择。到达培训现场后,辅导教师对学员逐一进行课题确认,已开发的课题应及时标注,以避免下一期培训课程课题重复开发。
学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课题,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课题重要性:该知识技能对工作的影响程度;紧迫性:目标学员对该知识技能需要掌握的程度;专业依赖性:有一定的专业难度,或不适于自学的内容。
(2)框架搭建。确认课题后,教师即可通过培训和辅导两种方式的交叉来开展课程开发工作。为了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逻辑顺畅、结构完整、体系规范,在使用专用软件制作课程之前,首先需要搭建出开发课程的总体框架。计量中心课程开发的规范化整体框架如图3所示。
其中最核心的课题内容在于“KNOW-HOW总览”部分的结构搭建,即关键技术点的提炼和结构化。搭建KNOW-HOW总览图框架的要点是:选择步骤法或罗列法,用口诀描述KNOW-HOW点;对每个KNOW-HOW点选择步骤法或罗列法进行进一步地分解;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无须再细分,即最小KNOW-HOW点。示例如图4所示。
(3)内容填充。搭建好框架后,即可开始运用专用软件填充培训课程内容。计量中心在课程开发中,深入一线生产业务核心,并采用一套以先进的QUICK快课?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方法及工具。以此工具为载体,结合现场辅导教师的引导,学员可即刻高效率地进行课程内容梳理和课程文件制作。
此阶段中,辅导教师以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引导学员将内隐的知识外显化,并以软件为基础,对每一个KNOW-HOW点的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填充:阐明技能意义,即完成某技能操作步骤的原因及意义;细化、标准化操作规范,即尽可能细化阐述每一步操作的动作要点,并阐明每一个动画细节应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合格,以量化标准规范操作;完善注意事项,结合学员(内训师)过往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新员工或一般员工容易出错或忽视之处,此处的总结越多,越能提高课程的质量;增加案例描述,最好同时包括示对和示错案例。案例形式可以为文字、图片、视频等,以之配合主体内容的讲述,一方面让课件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使读者的学习体验更直观明了。
(4)课程审核。借助软件生成规范化的课程资源后,也需保证资源的质量。“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体系设计了以下两种审核过程:一是学员互评,同一期的学员相互评审各自开发的课件,从专业内容上给予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二是辅导教师从课程结构、内容逻辑性、文字规范性等角度对其所辅导学员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提出修改意见,并与学员共同修改完善。通过课程审核的环节,即可确保课程资源在大方向上没有原则性问题,剩下的细节问题将在第六个环节“后期完善”中进一步过滤和改进。
(5)现场试讲。培训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现场试讲”,要求每一位学员在现场对自己所开发的培训课程进行试讲,并作为一名内训师接受声音话语、身体语言、现场情况处理、培训教具使用等培训技巧的实战考核,从而提高综合培训能力。
(6)后期完善。离开了内训师培训班的现场之后,将对在现场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后续完善和评审,包括添加图片、视频、专业数据等。此外辅导教师和评审教师也将在课后对内训师修改过的课件再次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直至该课程资源符合课件制作标准并适合转换为电子化课件为止。
通过CBFCSC模型体系,从程序上实现完整的培训链条管理,真正做到“开始有介入、中间有互动、结束有跟进”,以全新的培训模式开发出一批达标的培训课件和一批合格的内训师。
2.课程上线阶段
课程上线阶段是课程开发阶段的延续,也是“形成一批电子课件”的阶段。本阶段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设计完成电子课件开发,同时开发出四种交互评测方式以满足技能考核的要求。这四种方式包括:图片匹配:以匹配选择相应知识点的方式进行过关测试;视频识错: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要求学习者指出操作错误之处;前后排序:对操作步骤进行排序;点图确认:以点图题的方式进行考核。
此外,每个电子课件还包括以下三个内容要素:关键技术重点:对关键技术技能的讲解具体细致,内容具有可操作性;案例示范:使用与实际工作结合的案例,案例内容和形式丰富;测试题设置:以此全面高效地考查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并能够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为了便于读者自学,每个课程在后台制作完成讲义的基础上,将配合同步录音以实现“有声学习”,即在播放电子课件的同时,将课程内容以声音呈现。同时,技能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增加集成及生动(视频、图片、Flash等)的界面供读者自主学习,并结合各种练习让课程更加紧凑,力求达到教师手把手教学的现场效果。
四、小结
本研究基于对佛山局计量中心在课程培训方面问题的分析,针对业务知识体系与培训执行相互脱离的现状,将知识管理应用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研究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开发建设体系,有效解决了培训体系中培训实施标准不一、培训资源匮乏、培训师资分散、培训手段有限等问题,盘活了培训资源的运作,解决了培训体系中资源无法效利用的问题,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Frank Parry.Knowledge Management:An Introduction[J].Electronic Library,2012,30(3):445-446.
[2]Jonna K?pyl?.Towards a critical societal knowledge management[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12,13(3).
[3]任丽娟.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4]张润彤,朱晓敏,曹宗媛.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魏勇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9-38).
[6]王秀红,韩光平,卓德保,等.主体隐性知识共享调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
[7]郭延吉.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的共享[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
为加强全县能源计量工作的领导和实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我局成立了以分管计量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业务股、计量测试所、特监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能源计量工作领导小组和能源计量工作服务队。建立能源计量工作的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的股室,明确到所有参加活动的具体人员,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我县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结合“世界计量日”、质量月等活动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能源和计量的宣传活动。一是强化了能源形势宣传。大力宣传我县能源形势,大力宣传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节约能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二是加强了能源与计量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和企业法人代表的能源意识和能源计量工作的法制意识。三是普及了能源计量知识。积极宣传计量知识、先进的能源计量仪表和检测技术信息、能源计量工作方面的典型经验、涌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使节约能源成为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
三、建立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档案,制定节能降耗措施
我局按照省、市局下达的工作要求,以煤炭、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耗能企业为重点,深入到全县40家耗能企业进行摸底,认真了解了企业基本情况、主要能源消耗、能源计量管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能源计量检测和使用、能源计量产生的效益情况。通过认真调查,建立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档案5份,与15家企业签订了《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责任书》。组织专家对企业能源计量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了解企业需求,找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节能降耗服务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企业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
四、抓好技术服务,促进节能降耗。
我局的计量能源服务队,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人员提供技术培训3期;为企业免费提供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供计量方面及节能降耗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100多次;提供国内外有关计量及节能降耗最新技术法规和信息、资料200多份。同时计量技术人员深入达开水泥有限公司、翰田坝煤矿、梨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研究企业从原料购进、生产损耗、成品入库、产品包装等各个环节的计量控制,帮助企业不断补充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计量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
五、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局将总结经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开展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依据gb17167-20__《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提高企业计量检测能力,建立有效的计量监控、节能评价体系,发挥计量检测数据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并按照计量法律、法规要求,要督促企业按期对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计量检定技术机构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计量检定/校准服务,保证企业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二是依据国家标准gb/t19022-20__《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对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鼓励企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组织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培训、节能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有资质的检测队伍或专家,积极为企业提供节能降耗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和培训,为企业耗能设备进行测试及效率分析,根据测试的结果,指导企业制定技术改进方案和节能降耗的改进措施,增强企业对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保障能力。
1992年1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了ISO1002-1国际标准的第一版,1994年,我国以GB/T19022.1―1994《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计量工作走上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道路。从这时起,我国企业计量工作及计量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推动我国计量工作,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国在计量管理工作上的交流和统一发展,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了当代世界计量管理领域的新标准―ISO10012:2013,我国于当年等同采用了这一标准并颁布实施,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企业计量工作的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按照新保准宣传培训并建立新的计量管理体系实施管理就成为时之所需。
二、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
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保持主要是靠体系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信息交流、质量控制及监督、文件管理、检查结果评估以及审核等运行机制实现的。因此,在计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
在企业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组织内部员工计量意识不强,知识和技能匮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宣传和培训是体系运行乃至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首先,由企业计量管理部门组织对与体系相关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及各科室的计量员进行宣传,加强认识,提高相应的知识技能,使其达到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及自觉执行相关文件的目的。其次,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家确定的计量方针的培训,计量意识的培训,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包括一些世界这一领域的发展形势及新标准的认知等等),从而增强计量工作对组织和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要有完整的培训记录,如相关的培训试卷、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时间表等。其二,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都必须组织培训,保证做到使体系内所有人员都能得到系统规范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
(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在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建立时及运行的初级阶段,信息交流甚至比正式运行时还要频繁。在体系建立之前曾涉及到的信息收集和交流等工作在体系运行之后同样应受到重视。在交流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重视相关方的要求,即外部交流。这能反应出一个企业主体对计量的总体态度。其二,内部信息的交流要保持畅通和有序,这关系到管理体系运行是否切实有效。其三,内外交流也要做到无阻碍,有相应的程序及记录以便实时了解对问题的处理结果。保证双向信息的交流。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量方针、计量目标及管理方案等需要及时传达。
2.职责及权限、文件、运行状态、评审、专业技术知识更新、不符与纠正、监测和测量结果等信息的传达。
3.法律法规的获取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等等。
(二)做好文件管理工作
企业计量管理体系运行往往注重的是时效性,但是现阶段主要的管理模式还是文件管理,因此,组织应该按照文件控制的具体要求,将文件及时下发至相关部门和岗位并督促其按照要求去实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文件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重重点突出的原则,组织体系应在是否能有效实施和实现良好效果上多加关注,而不应执着于那些过于繁琐复杂的文件控制系统。
2.计量管理手册并不是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必备之物,也并不热衷于采用过于复杂的文件系统。
3.ISO10012管理体系的文件要做到可以纳入和引用其他系统的文件,各层次文件应指出查询途径。各类文件要按照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各个岗位都能各取所需,从而提高效率。
(三)深入推进重点程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关乎整个体系运行质量和效果的重点程序要做到深入推进,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管理体系运行的程序文件以及其它作业文件,一旦下发到相应岗位,应确保员工能严格执行文件规定的程序,做到责无旁贷。其一是对要求特殊且难度较大的计量管理体系进行推进。如企业的产品研发计量检测控制,该程序对科学规划生产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有重要作用,单纯的培训已不足以凸显其重要性,也不易于掌握,因此应采用重点宣传,问题研讨等方式使之达到较好的运行效果。其二是对涉及面宽的计量管理体系进行推进。如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计量检测控制,该程序涉及面很广,几乎贯穿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始终,可以采用重点研讨等方式推进,使之得到有效运行。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管理层和员工应通过培训了解执行程序的重要性,明确各自的职责及工作方法。第二,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应准确、规范的记录并在规定时间内传达给相关负责人。第三,如果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了解汇报途径。第四,应急程序需按规定安排评审并改进。
(四)强化日常监督
进行比较规范的日常监督有利于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使之能一以贯之的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日常监督。首先,建立完善的多级计量监督机制,做到层层监督,不留死角。所谓多级监督,就是在相应岗位设置如上下级或岗位间的监督体制,做到环环相扣,保证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其次,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报并整改,进而解决问题。及时通报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保证监督的透明度与可信度。这种日常监督的方式,极大的推进了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五)检查结果评估及审核
内部审核是计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的保证整个体系得到持续有效的运行,而且往往检测结果并不能全面反应出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检查结果评估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科学验证及总结,应在审核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审核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显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评审人员如果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也绝难发现问题。所以,应该注重内审员的培养,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及新标准宣传。
2.做好内部审核前的策划及准备工作。做好内部审核,重点是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吸取以往工作中的经验,针对前几次审核出现的问题再结合当前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心策划、妥善编制内部审核计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对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认真评审。对于一个体系的有效运行来说,遵守法律法规是最底线的要求,而保证测量过程的有效性则是其基本要求。
企业的现有计量管理体系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新建立的管理体系也会有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在运行阶段要做好纠正及预防措施,保证体系健康有效运行,及时有效的整改体系的不足和缺陷。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对于保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制定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促进现有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之,为了实现计量方针的承诺,达到既定的计量目标,实现最初建立管理体系的意图,需要在以上诸多方面做好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总结: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合度更高。因此应在多方面实现国际接轨,协调发展。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已获得广泛共识,也必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