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00:3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活动理念与实践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大学生社团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专业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提供有力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指导老师均由院系团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往往该挂靠单位下的3-7个社团均有这一个老师带,由于团委老师从事学术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导致了学生社团发展的专业性缺乏。此外,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的质量也让人质疑,在社团成立之初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社团活动中的一些辅导教师由社团责任人自主选择,有些辅导教师对社团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不到位,在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欠缺,仅仅是挂个虚名而已,无法给与社团活动相应的指导。
2.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外在条件缺乏
经费匮乏,是每个社团生存与发展的难题。社团会员在刚入社团的时候需要一次性缴纳0―50元的会费给社团的财务部,社团负责人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在活动需要的时候,社团可根据自身情况向校团委组织和校联合会申请相关应用经费。目前,一般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经费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社团活动基本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文艺性质较强的社团可以通过拉赞助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但大多数社团都面临着经费不多的窘困局面。
3.内部管理欠规范
社团会员准入退出缺乏制度。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社团没有建立相关的选拔制度,只要缴纳先关会费即可成为社团一员,导致会员质量参差不齐,退出时也没有制度约束,直接导致了人员流失率高和社团的不稳定;进入社团后几乎很少有社团对社团的章程、宗旨、发展理念、社团文化等理制度进行讲解和分享,导致会员对于社团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社团成员“随意进出”,不利于社团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社团文化的积淀。
4.人员构成结构不均衡
大学生社团的成员构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社团中大部分都是低年级的同学,而社团干部一般会有高年级学生进行担任,但是不担任社团干部的其他高年级学生就会选择离开社团。这些低年级学生干部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基本都是靠自己摸索开展工作,工作经验的缺乏,系统培训的欠缺,使得够工作开展起来寸步难行,更不谈培养下一届干部,也更难以保证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5.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创新性
由于各个社团的发展历史、学生的兴趣爱好、负责人的能力和水平、社团活动的创新性等原因造成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着差距,出现了好的社团越办越好,差的社团越办越差。在社团组织过程中,一些社团干部在社团发展中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导致活动缺乏创新性,欠缺管理能力,使得社团发展日益僵化,无创新可言;另一部分社团由于盲目追求人数和规模,没有质量,导致社团迅速下滑,甚至灭亡。
二、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念与实践指导
1.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社团是大学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发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保障。社团的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对于文化品牌的沉淀有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应该给予大学生独立而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将过多的个人主观意识放到社团中去,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和国家规定、适宜学生成才进步的,都可以放手让大学生独立去发展。把大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的育人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着力点,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积极拓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优化环境,提供条件保障
高校多元化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环境的和谐教育,这种教育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和独立人格,鼓励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当代社会对团队建设与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构建了知识型的学习组织,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团队,他们倡导和谐的社会主流价值,基于信任与坦诚,积极地进行相互学习,加强合作交流,自主地实现知识的共享。在知识共享行为中,当人们认为共享的知识能为组织或其他人带来好的结果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大的知识共享动力。
3.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社团在社团的管理制度上,要引导学生明确定位好社团申请、注册、审定、资助、考评等工作环节,做到规定动作规范,自选动作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做到社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发挥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管理的科学方法,重点推进学生社团的评级和淘汰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积极引导社团的发展进步,增强社团的内涵,扩大社团的开放性。应避免类型单一化和低层次,应引导社团提升到科技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就业等层面。积极制定和完善符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的社团体系,将自主管理创新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社团培养计划,采取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形成浓厚的创新与创业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开拓创新学习的环境。
4.建设人力资源
一是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干部积极鼓励和组织他们参与社团的选拨过程中,对于优秀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按照章程规定应该是要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强、学习学业成绩优的大学生,经院系考核和广大社团会员民主选举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社团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
二是将具体职责落实到每个社团干部,采用绩效评估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来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工作。没有制度不能方圆。每个社团干部应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是要增加社团干部之间的交流。人无完人,通过社团人员的相互沟通,对于高校的各种活动提供自己的观点,更好的推动社团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同时,要大胆走出校外,让大学生社团与社会人员进行广泛交流,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提高。
5.建立“常规活动+品牌活动”的活动模式
在社团开展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寻求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形成高校大学生社团品牌活动,保证活动方向的正确性和活动过程的实效性,鼓励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努力创建口碑评价良好的品牌社团。同时,大学生社团可通过在校内和校外参与大型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加校内团委和校外人员的扶持力度,以此为载体展示形式各异的社团,通过学术报告、人文知识讲座、文化文体活动等带动更多社团进入高水平社团之列,促进大学生社团文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来自百度百科)。学生社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 ,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学生社团和组织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一信仰型社团,如研究会;二学术型社团,如科技协会;三文娱型社团,如体育协会;四友谊型社团,如校友会;五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一些新兴的社团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涌现,比如太极拳协会、轮滑、攀岩等,它们具有时代特点,迎合了90后的口味和需求。然而,所有这些社团活动并不是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政治理论类社团,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不仅体现在此类社团数目偏少,还体现在学生出席的人数不多,往往反馈活动形式与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提升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性格的学生群体参加社团的类型、数量和参与积极性差异性分析,从而了解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出建议,也为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何种社团最为适宜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方便采样和研究,以广州地区六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在校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大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史学、工、农、医、管理等,在高校内以偶遇的方式采样,受访者准入符合随机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及网络百度搜索器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论文及专著加以学习和借鉴,拓展思路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问卷 ,进行1000人的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约发放问卷 150份。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便利(偶遇抽样)方法进行。通过培训“问卷调查”员 ,合格后进行工作;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问卷950份 ,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 91%,回 收率95%,问卷具体回收情况见表1-1。
3. 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均输入计算机,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Excel对问卷各项指标及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社团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男生成员占43.74%,女生占56.26%,男女比例与预期调查高校男生数量与女生数量比例1:1基本相符。学生对待社团工作的态度见图2-A,44.29%的学生积极参加,39.78%的学生认为喜欢就参加,0.77%的学生不参加,15.16%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二)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与社团类型分析
1. 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性明确
大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6.90%的学生为了丰富校园生活,7.73%为了打发课余时间,随大流,18.70%为了发展兴趣爱好,20.04%为了结交朋友,19.01%为了锻炼自身能力,为将来的简历做打算,5.52%为了获得学分,2.09%为了其他目的而加入社团。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期待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学到更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增强自身能力。确实有部分学生还不明确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参与社团活动。总体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更把大学看成是进行自我培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身知识、素质、能力、交际等全方面发展的人生重要阶段。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除了要求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锻炼。大学社团恰恰能满足实践锻炼的需要,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见表2-1。
2. 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
从社团类型来看,文娱类占14.58%,体育休闲类占12.45%,公益服务类占20.84%,科技创新类占5.55%,学术类占10.13%,学生组织占28.58%,其他占7.87%。用社团类型被选择的数量做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各社团类型在被选择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目前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总体参与度不低,这跟有些学校将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有关。社团活动内容广泛,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发挥特长和才能,满足兴趣爱好提供平台。每一种社团活动不同程度地迎合了不同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见表2-2、表2-3。
(三)高校学生参加的社团个数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相关分析
1. 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不一
学生参与社团及学生组织的个数见图2-B,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1个社团占31.43%,2个社团占41.43%,3个社团占18.35%,4个及以上占8.79%。对于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愿意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对个人发展也是有益的。而有的为了不耽误学习,减少参加课余社团的数目,也很合理。
2. 学生参加社团的个数与学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
诚然,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却也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外学习的时间,关于参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这个问题,21.87%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相冲突,12.31%的学生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冲突,65.82%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冲突,可以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为观察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是否会影响其学习,将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对学习是否有冲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4,经检验P
(四)大学生性格类型及加入社团后的性格改变分析
大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占37.31%,内向型占28.91%,沉稳型占27.19%,冲动型占6.58%,可见,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相对于活泼外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与外界借出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重点详细分析了内向型学生的性格改变如图2-C,结果显示:加入社团后,19.09%的内向型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讲话,26.52%敢于尝试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情,20.27%敢于接受挑战,28.21%为人处事考虑更加全面,5.91%的内向型学生有其他方面的性格变化。这说明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开始慢慢擅长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实践锻炼,其干事能力得到了提升,自我广延能力得到体现。当在社团活动中完成一项任务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因此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增加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交流也随之增多,增进了学生的友谊。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化解对于一个活动方案所产生不同意见的冲突,学会了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合作。正是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社团活动对综合能力具有正效应分析
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正效应情况见图2-D,每一种社团活动的建立都有其作用和价值,都能给参与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来各种能力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正效应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能力占26.57%,团队合作能力占24.86%,社会实践能力占17.41%,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占9.19%,创新能力占8.45%,领导组织能力占11.75%,其他正效应占1.78%。可见,目前社团活动在锻炼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课本知识教育而言更加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亲身参与各种环节,体验各种活动, 有的同学在社团活动策划以及任务安排工作中显示出了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对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方面还不是很足够。这些能力更加注重个人的自身智力与思维的特性,目前此类社团活动的类型也较少,创业、科研、发明创造等活动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活动,但是大学生往往因其难度高而却步。因此独立自主、创新、领导等能力提升效果显然比其他能力的提升效果低,社团应重视开发与之相关的活动,甚至提升更多的其他一些能力。
(六)大学生对社团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团活动不满意的方面如下:10.9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过于频繁,13.68%认为活动时间与学习相冲突,35.64%认为活动流程及形式缺乏实质内容,25.79%认为活动内容一样,没有新意,13.91%的学生对社团活动其他方面不满意。由此说明大学社团也应注重顶层设计,需要控制活动次数,从源头上把握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对形式与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说明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内容和创新已成为大学社团活动的一个短板。活动组织者为社团的健康发展,应集思广益,举办活动时应挖掘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结论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除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完全展示自我的实践主阵地,因为大学生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始终。参加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准备,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践场所。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在实践中通过完成任务后对自身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团伙伴的相处中提升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然而仍然需要开发更多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和领导力等能力,为了大学生在社活动中有更多获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团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的实际发展状况、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准确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并与自己期望相符的社团。其次,社团活动虽然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学习之余的补充成分,它在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可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避免影响学生“以学为本”的入学初衷。
2. 社团在注重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提升个人创新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在成立多种社团形式的前提下保证各种形式社团数量的均衡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团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数量不求甚多,但是必须在发扬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其次,社团活动因其开放性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学生成分,扩大社团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以此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加广阔的交际平台,促进交流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课题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见粤教高函[2015]82号文第41项。)
参考文献:
[1] 张欢超,李英,吴杰,郭艳.浅谈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5,(31).
[2] 图们,潘耀鹏,王子琦,屈亦成.书院制教育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
[3] 李丹,马洪新,尹洪多,邓鹏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4].许峰.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
[5] 苏芳瑶,黄晶,范芹,徐文婷.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作者简介]牛金玲(1980- ),女,河北无极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2-03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大部分院校在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加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培训、举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交流会等措施,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不少高校的就业工作还存在不足,没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如部分高校就没有重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影响。
一、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社团活动之所以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影响,有两方面背景因素。一方面,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首先是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事实也表明,大学毕业生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成为影响其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阻碍。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吸引很多大学生融入其中。这些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推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解决其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虽然目前社会岗位有很多空缺,但没有毕业生愿意选择,也有很多毕业生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不清,社会认识欠缺,不能正确估计当前的就业形势,导致择业就业定位偏颇,即使遇到合适的岗位也失之交臂。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把握择业就业的正确方向,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并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因此,社团活动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应当被纳入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范围。
二、重视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中的群众组织,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特长和共同理想追求的大学生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组织。它的成立是自发的,但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具体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十分活跃,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及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1.重视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其在择业就业中的理性定位。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对职业进行合适定位,成为影响他们职业选择的重要障碍。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很多时候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能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从而导致择业就业的盲目性。要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能力。当前,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社团种类繁多,几乎囊括学生所有的兴趣和追求。校园中既有文艺社团,也有科技社团;既有学习型社团,也有社会活动型社团。高校应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的特点,活跃大学生的课外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要通过社团活动,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自己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增进对自己的正确认知。社团活动要使大学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体验,大学生减少了择业就业中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减少了择业就业中的困惑,明确了择业就业目标,使自己的就业预期与现实更加接近,从而为择业就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积极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这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园时光,发奋学习,积极锻炼,努力提升全面素养。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提高社团成员在择业就业中的竞争力。第一,要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关能力。公关能力是当今社会择业就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意愿,便于用人单位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其顺利开展需要沟通和协调社团内外的各种关系。组织者、参与者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系、交流,才能顺畅地开展活动,取得活动的成功。因此,要通过社团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口才,促进其形象的塑造,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第二,要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大学生干部在择业就业中颇具竞争力,这是因为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社团活动,锻炼广大社团成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择业就业中的优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要通过社团活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高校中成立的各种大学生社团,不管是兴趣型的、知识型的,还是公益型的,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增长知识、拓宽思维。因此,要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迅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第四,要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的要求。大学生社团活动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其活动也是自主进行的,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的开展始终受到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尤其要积极发展政治性的社团如研究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红色社团等,将其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其传播红色文化的功能,推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五,通过社团活动巩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社团活动则在促进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推进专业知识拓展、增强专业实践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要在活动宗旨与内容等方面尽量贴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辩论比赛、作品展示、应用实践等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验证课堂所学的专业内容,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这些措施也可以扩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3.重视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在心理、社会经验等方面准备不足,难以顺利应对工作岗位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大学生的成熟与发展。第一,锻炼大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集体。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当今社会对社会分工和沟通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处于某一工作团队的成员相互之间要保持密切、顺畅的交流,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作,从而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高校要通过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协调、合作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扩展大学生单一的交际范围,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合力。经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历练,学生能够迅速融入集体和社会,以便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发展自己。第二,提高大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坚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一些不畏困难、不怕挫折、意志坚强的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于一直生活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多数没有经过艰苦条件下的锻炼,没有经历过困难和压力,当困难来临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要通过日常的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学会在活动中处理琐碎事务,学会在各种矛盾中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各种困境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从容地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
三、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影响,高校应从推动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出发,采取策略,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1.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素质方面的作用。从上述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来看,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宽其社会知识、增进其社会化程度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这些作用,高校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对大学生社团给予经费、场地、设备上的支持,并将其活动纳入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视野,从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尤其是就业需求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社团设立的审批、指导、管理以及日常活动的监管。在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应指派指导教师,保证社团活动的思想健康、格调高雅,将大学生社团打造成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成长平台。
2.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类社团的扶持指导,积极为大学生拓展择业就业素质提供有利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多数是一些兴趣类、文体类社团,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类的社团并不多。对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成立创业就业类社团,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提升他们的择业就业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社会择业竞争的知识,拓宽他们择业就业的视野。当前,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就业领域,针对用人单位的素质需求,积极规划建设大学生社团,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培养。这类社团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知识、择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和技能方面的指导。要选派有经验的老师,对这类大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精心设计社团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社团的择业就业活动空间。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的技能缺失和社会化意识薄弱,从而影响学生适应现实岗位工作。大学生社团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具有活动实践性强、组织社会性明显等特质,是推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以拓展大学生择业就业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素质拓展为主题,精心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实践活动,按照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形式活泼、健康高雅的原则,努力实现大学生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结合,不断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和内容,使大学生社团成为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
4.密切大学生社团与社会关系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大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就是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提升大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中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社团应贴近现实社会,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促进社团活动融入社会。要针对用人单位的性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发挥社团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5.重视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社团成员,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在重视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吸引用人单位重视社团成员。在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中,要将一些在社团活动中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开拓能力的社团成员推荐给社会用人单位。在大学生社团成员就业后,还要重视对这些成员的跟踪调查,给予持续的关注、关心和指导,使他们在用人单位健康成长、努力成才。要通过社团成员向用人单位的推荐,提升社会对社团成员的认可度,提高社团在用人单位中的影响力,将大学生社团打造成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平台。要重视用人单位对社团成员的工作评价和信息反馈,以此改进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不断促进社团活动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永生.大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郝利鹏.高校求职类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提升[J].中国就业,2009(11).
[3]李敏.职技高师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ifficult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the world economic recovery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mployability provoked widespread concern, sport students are also facing unprecedented tension i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ole of the college associations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sport students, then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It recommended to enhance college associations’ instructor team-building, and reinforced the opportunities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nd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 then improv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ollege associations; Sport students; Employability.
中图分类号: 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校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一、高校社团活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1.体育专业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体育社团展示体育专业特色,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自信心。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磨练学生意志,锻炼求职心理承受能力。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鼓励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情绪状态,增强求职受挫能力。
体育社团通过开展紧张、激烈的专业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胜负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经过反复磨练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的竞争和评选,使会员适应竞争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优胜劣汰法则,熟悉和适应严酷的求职竞争。
2.社团活动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求职和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而人际交往障碍则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在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甚至害怕与同伴互动、交流,限制体育专业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
社团活动则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提高成员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社团拓宽了大学生与社团、社会交流的渠道,为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多机会。高校社团的开放性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与各种不同性格、专业和地域的他人交流沟通,分享不同的见解、知识和信息,感受不同的处事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有效拓展交际范围,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资源,增加就业的社会资本。
3.社团活动培育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型思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源泉,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人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社团活动中,学生既要独立自主,又要相互合作,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很容易表现出来,在不断变化的社团活动中,需要灵活应变,而不能墨守成规,可以开拓思维,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敏于行、呐与言和苦于书的特征,而行之有效的校园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不仅能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4.社团活动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普遍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可以在学校就业工作与学生中搭建沟通桥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和整理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等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就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等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充分融入,使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实现多渠道、经常化,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通过社团活动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能够增强就业指导效果,促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高校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社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1.高校社团活动质量参次不齐
当前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涵盖范围广泛,能够经常开展社团活动,为会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然而,也有一些高校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导致社团活动育人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高校社团管理单位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考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措施不够到位,影响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大学生社团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制约社团活动质量和活动效果的提升。目前多数社团指导教师为兼职教师,对社团发展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社团活动的内容单调、规模化效应低、影响范围小,社团活动经常低水平重复运行,限制社团活动教化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2.高校社团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
从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在办学和专业设置上缺乏准确定位,学生培养质量客观上有所下降,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上缺乏针对性的价值导向,学生职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模糊问题突出,社团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效果不够明显。
同时,高校社团针对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和成熟,社团活动的就业推动作用也不够明显。另外由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社团会员在社团活动中不能发挥“传、帮、带”作用,损失了会员锻炼和提高就业能力的平台和机会,造成社团会员不能真正实现提升就业与创业本领训练的目的,导致会员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以及自身在职业发展上的创新能力。
3.高校社团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
高校社团具有学生广泛参与的特点,社团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需要高校投入提供保障,为社团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搭建发展的平台。然而,当前高校社团活动经费普遍紧张,活动场所和办公条件也严重不足,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同时,高校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和方法一般还是停留在形式上,支持力度都不够,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许多社团各种活动的要求,制度保障不到位,缺乏有效提升和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
4.高校社团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致使大学生社团缺乏科学规范、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统一可行的管理标准,直接影响高校社团工作的科学化和正规化水平。另外,一些高校社团主管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社团工作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对社团工作的激励和督促作用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团发展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同时,社团主管单位对社团活动的实际效果缺乏公正评定,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能力评估不到位,对社团文化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对社团活动经费开支等工作缺乏实际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造成导大学生入学之际“红红火火”的参与社团,高年级几乎退出社团,使社团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发挥社团职能。
三、建设科学高效社团,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程度较高的群众性组织,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才能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作职能。只有加强管理,规范社团组织机构,明确社团宗旨、工作目标、发展方向和专业性质,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才能引导社团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同时,高校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提高会员参与的意识和成都,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将社团成员的培养纳入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规划中,从而实现学生和社团的共同成长。
2.突出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学术创新活动
高校社团尤其是体育专业型社团,必须结合体育专业特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只有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学术创新的活动品牌,才能体现社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逐步地适应社会对其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要求。
社团主管单位也应鼓励社团会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自身特长,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职业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比赛,让学生真切地触摸职场社会脉搏,增强职业技能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培育就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指导,完善高校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给予针对性指导,而且还要在大学生的心理、生活、修养、成长和求职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高校社团主管单位应专门聘请威信高、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和科学顾问,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鼓励指导教师运用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团健康发展,提高社团的内涵,开展上水平、上层次、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4.打造社团独特的职业文化,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主体,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不断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增强社团文化的时代性,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提高社团文化的品位,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高校社团应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就业创业教育进行自身内涵发掘,并注重发挥社团文化的导向,加强社团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结合,形成独特的职业文化。同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把社团工作纳入高校工作的总体格局,牢固树立思想引领的阵地意识,用占领高校社团的思想理论阵地,通过自身活动打造独特的就业和创业文化,积极主动为高校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陈永华,张杰.大学生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李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
[3]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4]梁迎春,赵爱杰.高校社团在就业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方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李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2.(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伟大创业精神和伟大创造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应当是高校培养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的问题之后,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成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主题。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涌入劳动和人才市场,市场可能发生饱和现象,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因此,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能够大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我国也正处于从“制造型”向“创新性”转型时期,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亟待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丰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尊重将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动机。在知识经济时期,大学生对创新、创造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们想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正在成长中并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具有被同学、老师、学校乃至社会承认的强烈需要。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准备了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被他人承认的机遇。在创业活动中,他们通过选择,在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中去发展,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有需要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以自身的实践来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其培养实践更需要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相对自由独立的社团活动恰恰能够给学生提供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舞台。社团活动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实施都不会受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没有固定的模式。社团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组织设计活动,其想象力和创新力比较容易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社团活动所具有的自主性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而主动性、能动性的开发与调动对一个人的创业能力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2、社团的专门性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平台。创业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求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专门性是指学生社团要求十分专门化的知识或技能。例如,电脑爱好者协会、围棋协会、法律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发现、发展、挖掘自己的潜质、特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个性。社团活动对人才的培养优势超出了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的范围,这是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特长的挖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从组织者、社团成员、活动内容、参与者来看,社团是由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怀着同一个志趣、爱好、目标而聚集起来,所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组织,不同年级、专业的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应该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渗透,而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团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会化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机会。实践为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社会化是沟通校园与社会的桥梁。首先,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每次举办的各色社团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到后勤服务,全由学生亲自操作,能极大的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其次,社团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学生社团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搭建起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对企业有基本的了解。调查发现,现在学生社团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策划社团活动、跑企业、拉赞助,与企业合作较多,71%的社团有企业赞助,经常得到资助的有30%。社团走出校园,与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了先进的理念、信息和资金,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接触社会,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
5、社团活动要求的协作性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已经被公认为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社团组织从成立起,在组织形式的创造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中社团骨干的智慧,需要每个人献计献策,更需要每个人都倾听他人的意见。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是社团活动的目的,还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态度;无论是社团工作的具体组织运转,还是社团举办的活动所造成的校园声势;无论是学生可以创出的成果,还是学生交流的信息,都影响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观念、志趣和追求。作为一个社团的核心,社团组织负责人更有机会培养锻炼协作能力。制定本社团章程、制度、发展目标,设立组织机构,如何筹措更多的活动经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把社团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等等,对社团负责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需要社团负责人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需要社团负责人把本社团骨干及全体社团成员的智慧挖掘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讲,社团活动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创业是时代的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以不断创业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思想也经历着新的转变,因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高等院校培养任务的重要内容。而社团活动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高校应该利用好社团活动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去创业。而大学生则应认真组织参加社团活动,让自己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敏.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江西教育,2005.
高校社团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成立的群众性非正式团体,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社团的迅猛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调查福建某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现状,就如何强化高校社团管理,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促进医学生素质提升进行探讨。
1.高校社团活动在医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F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学生的个人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笔者通过对福建某医学院校部分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及社团成员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人对社团活动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认为开展社团活动是对医学生理论课堂外的重要补充,良好的社团活动还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知行合一、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1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高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医学生展现自我才干、接触服务社会的平台,是学生知行转换的桥梁。校红十字会的部长小王在访谈中谈到,自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最大的收益就是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转换为实际的救护技能,不仅能服务同学,还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44.15%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46.2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能有效促进学习。可见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明白了实践得真知的重要性,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1.2社团活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社团活动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显示,目前该校已成立115个社团,规模大、范围广,还有新型的社团如养生协会、登山越野协会、阳光志愿者协会、百度百科知识先锋俱乐部等纷纷涌现,学生通过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同时了解了更多的人文科学社会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药学院的小张表示自从加入校心理协会,通过参与心理教育和心理调适等活动变得开朗了,还学到了心理相关知识。此外,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3社团活动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重要场所。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可塑性、实践性使校园个体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并实现对人身心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据了解,每年7月份该校都会组织学生社团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各个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通过进社区爱心义诊、慰问空巢老人、关注留守儿童等活动,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学习和体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和技能,逐步调整自己使之适应社会,缩小与社会的差距,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2.高校社团活动制约医学生自我发展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通过访谈“您认为目前社团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一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得出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一是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质量不高,会员流失量大;二是大部分活动学生自己组织,教师指导力度不大;三是组织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四是社团经费有限,活动开展受限,等等。笔者认为当前社团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2.1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有待提高。
从学生对福建医科大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来看,74.8%的学生认为当前社团活动开展较频繁,但质量不高;11.2%的学生认为活动少,但质量还可以;另外14%的同学认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且质量较高。由于高校社团性质不同于正式团体,对内部成员没有强制约束力,若课业压力再沉重一些,活动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完整计划和周密安排,易致使活动流于形式,影响效果,学生的参与热情慢慢被削弱。
2.2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投入力度待加大。
据调查,学生社团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学校经费和社会赞助。由于会费和学校经费有限,大部分资金还是依靠学生拉赞助,但对于课业繁重的医学生而言,拉赞助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赞助商支持力度不大或不诚信,会直接影响活动的进展。因此,大部分社团负责人只有尽可能地减少耗时长、资金大的活动,由于场地受限,只能开展一些室内活动如交流会、联谊会,或发传单等,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参与度也降低。
2.3社团组织机构松散,管理机制待健全。
学生社团对会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因此容易导致会员的大量流失。某些学生刚开始很有激情,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认为与学业有冲突,特别到了大二、大三就退团;还有某些学生认为活动缺乏教师指导,活动质量不高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看心情参加活动。说明高校社团由于建设过程中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合理、社团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社团凝聚力不足、社团管理散漫、社团成员责任感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校社团活动对促进医学生自我发展的对策
3.1注重社团效用,加强责任教育。
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环境,没有社会竞争压力,很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情绪和行为,如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对社团活动安排的任务消极应付、推脱,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医学生专业特殊,加强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社团可以多渠道开展活动,如看望敬老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无偿献血等途径倡导大学生融入社会,用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改变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医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其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
3.2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育人。
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很少有机会走出学校接触社会层面的各种现象,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社团可以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献爱心、帮扶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乡村支教等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底层一些人的生活,与自己所处的幸福安稳的环境形成对比,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教育,医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了解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榻来踏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发挥媒体作用,丰富文化内涵。
网络已成为这个时代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覆盖广、内容丰富新颖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调查该校可知,某些学生对社团本身及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不了解,活动很多时候是通过发传单、挂横幅、贴壁纸。学生社团可以利用易班、微信、QQ等新媒体这个网络平台开展活动,扩大宣传力度,画面色彩鲜艳、内容又丰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的产生和介入使社团活动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同时充实社团文化的内涵,实现教育功能。
3.4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
一个社团活动质量与学生干部素质、教师指导有直接的关系。许多社团在纳新初期为了吸引会员举办了各种活动,但时间一久,学生干部责任心不足,教师指导忙于业务或医学实验导致指导力度不够,活动就出现内容重复、方式单调、不规范等问题,社团作用急剧下降。因此,在社团建设中,一方面要慎重选拔学生干部和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健全社团管理制度,落实社团的规章条例,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归属感,以保证整个社团的高质量,发挥育人功能。
3.5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社团水平提升。
良好的社团氛围可以促进社团的持续发展和壮大。21世纪以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越高,高校社团应营造轻松活跃的社团氛围,多开展一些能启迪学生心智、陶冶情操的活动,深入社区了解社会,提高医学生的判断力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舆论信息的能力。此外,高校社团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挥社团负责人带头作用,引导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为同学服务,不断推出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品的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水平。
参考文献:
[1]周D,王管.高校转型发展视阈下的学生社团内涵发展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50-52.
[2]吴添羽.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与作用[D].浙江大学,2009.
[3]滕航,朱建设.试论大学生社团行为与状态[J].东南大学学报,2010(9):122-125.
[4]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6-1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05-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也正积极挖掘各方资源,整合力量,寻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新载体。近年来各高校提出的“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日益受重视,甚至把它提升至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新方式,而其中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征,也逐渐成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蓬勃发展,其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如何发挥好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生社团”、“如何建设学生社团”两个问题,从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出发,对搞好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学生社团试阐述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把握好学生社团工作的难点与亮点关系
学生社团特别是创业类等与校外资源接触较多的社团对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加快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参与或者管理社团活动相当于给自我教授了一堂生动“就业教育课”,因从活动中可加深自我认识与定位,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就业创业素质,也能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并通过社团工作的教训与经验使自己获得一笔宝贵的财富等,这些都是学生社团中的亮点。但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面需求,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也同时存在着其自身的“软肋”,即其难点。通过笔者观察了解,学生社团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组织的松散性。学生社团几乎都是由大学生组织起来的,虽然经过了有关学校领导的审核批准,但是其多少带有一些自发性的色彩,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特别是组织成员的松散性,整体缺乏稳定性,缺少持久的活力。二是管理制度的薄弱性,从管理制度到学习制度都不够健全,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活动经费的短缺性。依靠会员会费难以保障活动正常开展,难以为社团的发展和成员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些实质性的事情。四是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社团,凭借稳定的经费来源及高效团队建设,活动组织的规模大、效益高、影响力广泛,但是很多自发性社团面临诸多难题而致使社团面临近乎处于停滞状态等。
如何破解社团发展难点,转化为亮点,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难点与亮点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寻根症结,找到社团发展的根纠所在,实行对症下药,自然能把难点转化亮点。可在从体制机制到日常管理,活动品牌到社会联系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强化社团机制建设。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社团机制体系。健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以学校团委为主,宣传、学工、就业、教务、后勤等部门为辅的社团领导机制;规范学生社团从成立、审批、活动扶持、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各环节明确的规范管理办法;建立综合评价学生社团发展情况的考评与激励机制等。二是建立稳定的社团经费保障。经费不足是社团发展永恒的话题。高校应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为学生社团提供外在支撑。一方面鼓励社团走出去,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通过“校企双赢”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缺少的问题,还可以以学习一些公司运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可设立专项社团活动经费。“好钢用在刀仞上”,高校可拨付一定专项资金,对于重点学生社团及精品社团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三是加大社团品牌化建设。品牌特色是社团的生命所在。学生社团可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高校可以以创业类社团为依托,打造出精品活动,如“挑战杯”创业竞赛,模拟职业比赛等。四是强化社团社会化。社团社会化就要求高校组织一些就业实践服务类社团,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与市场企业联合开展一些诸如创业服务、模拟公司等,或通过进入社会开展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助、暑期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通过提前关注就业,提前了解职业来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二、把握好学生社团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两者之间关系。活动形式指学生社团在服务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开展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影响力。活动内容指活动核心与主旨。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笔者纵观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在形式上,大部分学校领导重视社团活动,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学生社团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各层次创业活动竞赛、专题讲座、培训活动搞得火热;学生中拥有外语等级证书、职称证书(会计类、经济类)、计算机等级、创业培训等级等证书比率高(曾有调查在校大学生普遍拥有一张以上的技能证书占95.2%)。但在内容上,因学生社团与创业意识教育未纳入学生测评与课程考核范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缺乏或指导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也缺少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参与课堂,导致创业教育缺少实践性;学生社团创业教育实践中,缺少与企业的联系以及必要的创业活动设计;学生表面参加了学生社团,了解创业就业基本知识,但工作实习经历不足(曾调查有60.7%的大学生没有工作实习经历)等。致使社团活动在形式上与内容上出现脱节现象,难以达到实质效果。
在学生社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可在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实践探索。一是在学生社团中引入“社团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试行将学分或学生综合测评引入至社团活动中来。结合各高校特点,通过政策引导,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形成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和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社团教学模式,使社团活动成为教学制度、教学规范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规范的必要补充。二是发挥创业指导老师作用。在学生社团开展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各高校鼓励学生社团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或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来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可以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进而激发大学生们创业积极性,鼓舞大学生们创业斗志。三是建立社团创业基地。高校相关部门可依托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社团提供创业实习基地,或鼓励学生社团走入社会,与各类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学生模拟企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握好学生社团活动点与面的关系
学生社团活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还应把握好活动的“点”与“面”关系。笔者认为“点”与“面”的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社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个别社团,经费来源稳定,凝聚力强,但较多社团因经费缺乏,活动单一而发展受滞。学生社团开展如创办创业园,举办创业大赛,它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我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活动。但由于受资金、场地、专业等限制,这类活动往往把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教育之外,受益的只是参与活动的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未能相应从中受益。
如何做好点上工作,扩大面上范围,是学生社团活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社团建设,搞好精品社团活动。各高校都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少的数十个,多则数百个学生社团。对于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则应把握好“点”上社团的发展,应重点加强对创业类如大学生创业社、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的扶持,在资金保障、项目支持、活动指导、外联协助等方面予以倾斜,做大做强重点社团及精品活动,通过重点社团的带动辐射,进而搞活“整盘棋”。其次,以全校性活动促使更多学生受益。高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全校性教育活动,提高整体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各高校要将创业教育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模拟创业试验,职场表演大赛,可以以社团、院系或专业班级为单位报名参加比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竞赛中来,接受胆量与魄力、团队精神、领导与服从等的全面培训,使更多大学生体验创业之艰辛,了解社会之需求,找准就业之定位。
参考文献:
[1]李安英.学生社团: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24-04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是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的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发动战争。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社团赋予了新的内涵,社团活动的宗旨成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学分制的实行赋予大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学生社团因其没有课堂学习指定内容、形式单一等先天不足,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新的学习形式而更受大学生青睐,学生社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进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社团应如何围绕《纲要》的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立足桂林6所高校现有社团建设情况实证调查,并就高校社团建设新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为新时期的社团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6所高校2009届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与个别访谈等调查方法,描述和分析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后受益于自我感知和就业效果两方面的情况,了解现有社团活动的现实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12份(回收率为82.4%),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71.6%)。其中,男生151人,占42.2%;女生207人,占57.8%。“已成功就业”184人,占51.4%;“已达成就业意向”56人,占15.6%;“还没有找到工作”118人,占33.0%。接受调查学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教育、管理11个学科。笔者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一、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培养上。学生感觉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在参与社团后受益的,占同类人群的比率(下简称为受益率)为36.4%,高于未参与的16.1%。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大学生社团的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活动,更易于融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研究大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进一步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调查显示,在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上,在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当中,受益率为70.5%,未参与的为51.8%。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的这种提升作用主要在于社团活动使其成员积极主动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创造了各种交往的机会,打破了单一狭隘的交际圈。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建立友谊,真诚相待,相互支持,从而深刻地理解团结协作的威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素质培养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上游和中上游水平的人数合计占49.3%,接近半数,不参加的只占30.4%(见表1);对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受益率为26.2%,不参加的仅为10.7%。分析其原因,并同时与被公认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突出作用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比较,笔者发现: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方式,即竞赛,而社团活动是提供一种环境。高校中出现的诸多社团,通过知识讲座、参观考察、展览、实践、义务支教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易于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与较强的成就动机,从而使大学生学到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东西,强化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增进了自己运用知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四)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高校有各种体育类社团,例如:篮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也应被了解和重视。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受益率为45.4%,未参加的仅为30.4%。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的有效检验手段,高素质的大学生,其就业成功率也会高。因此,笔者也尝试通过就业情况,检验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作为对前述学生自我受益感知的印证。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已就业人数占同类人群的52.3%,略高于未参与的46.4%。同时,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其岗位选择空间、复试机会也高于未参与的大学生(见表2、表3)。
表2 参加社团活动与就业岗位选择空间交叉
分析表
表3 参加社团活动与复试机会交叉分析表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参与学生社团并受益的学生比率较未参与的高。所以,现有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有其特有的优势。
图1 参加社团与未参加社团学生综合能力比较
二、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足
调查数据在显示现有高校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时,也显示出其不足。从总体层面上看,虽然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较未参与的在部分能力的受益率和总体就业率上有优势,但除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受益率达到70%外,其他的受益比例都很低,在30%-40%之间。在对学生社团具体不足(多选)进行调查时:活动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教师指导分别以74.30%、43.29%、41.06%、22.07%的被选择率排在前四位。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组织管理过于松散
学生社团总体上采用的是大学生自管的方式,这本是学生社团的优势,但现有的社团内部,学生自管随意性强,大都没有明确且可操作性的运行规范。加之由于部分管理者的经验缺乏和频繁更替,使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不高,导致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整体吸引力的下降。正如大学生在访谈中反映:“学校的社团参差不齐,不否认有个别好社团的存在,但很大部分社团水平不高,对我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有的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只徒有虚名。”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对于各种社团活动充满热情,但到了大二、大三后却纷纷退出,大学生社团成员大多为大一新生。新生成为学生社团的绝对主力,就会使学生社团陷入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另外,学生社团评价机制的缺乏,也使其无法实现必要的优胜劣汰。
图2 学生社团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诱发示意图
(二)内容体系缺乏规划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在总量上是上去了,但在活动内容的分布上和体系的规划上还有相当的欠缺。表现为:活动内容杂乱、重点不突出,多以文体活动和游玩居多,而理论学习、技能锻炼、实践服务等对学生综合素质有直接提升作用的活动却相对较少,且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与校内各部门的认识和引导有关外,组织者为了省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墨守成规也是其一。单一的、低水平的活动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制约了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
(三)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在深入了解一些高校的品牌学生社团活动后,笔者发现,这些活动确实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且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此类组织或活动,无一例外的有教师的亲自指导把关,且在经费上得到一定的支持。而对于大部分社团,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和师资等软件条件的缺乏,都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设置了障碍。受访学生抱怨:“我们的活动往往早就设计好了,都是在等场地、等老师,时间一拖再拖,开展一个活动太难了。”
三、学生社团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结合学生社团的特点,为保证原有优势的发挥,学生社团新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学生是社团的主人;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学生社团是社会交流的学校。
(一)引入顶置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配,形成社团的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
竞争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一般自然规律。在学生社团建设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社团自觉地强化自身管理,有利于学生社团在竞争中做大做强,从而解决现有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过于松散的问题。而良性竞争的形成需要调控基础和手段,即为何而形成竞争及如何控制竞争使其形成良性。一直以来,学生社团的管理监督单一依靠学工部门和团委,行政化的管理不具备自然竞争机制形成。结合现有学生社团发展所需,场地、实验设备、师资等资源可作为竞争调控基础,通过在社团上顶置学生加老师的管理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基本条件。虽说软硬件资源匮乏本就是社团发展的瓶颈,但正因为如此,如何集中有效地分配更成为资源使用的重中之重。另外,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使学生社团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更容易地从学生立项研究项目、教师立项研究项目、社会横向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中获取资源,从而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对于顶置管理机构,应建立于多个性质、与学习活动内容相近的普通学生社团之上,由普通社团业务管理骨干及指导老师组成。该机构不参与普通社团的管理,而是根据普通社团学习活动的需要,调配现有的学习活动资源,并对普通社团资源使用情况、成员学习成效和资源使用进行考核评估,决定社团、小组或个人的资源使用量,从而达到资源调配的作用。顶置管理机构,通过资源的调配促进学生社团的自觉管理,既确保学生仍作为社团主人,摆脱行政化干扰,又能形成良性竞争。对资源使用不当的学生社团,可合理整合甚至注销,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集中使用。
(二)树立活动品牌意识,依靠模块设置,形成内容良性循环和层次培养
要解决现有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体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学生社团活动的目的,即社团活动围绕什么开展?如何开展?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因为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就认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这是很片面的。我们应当明确,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因此,对高校来说,学生社团活动应定位于学生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知识能力的学习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在这基础上,社团活动应适当收缩规模,由以数量取胜转变成以质量取胜的模式。社团活动的内容应相对稳定,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求形成模块,便于学生自由组合,因为学习模块和内容稳定可保证活动的质量,模块的循环使用便于不断积累、总结、创新和打造品牌。不同的活动模块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社团成员可进行不同难易程度和内容的学习,形成层次培养,既能降低准入门槛,又能提高最终的学习收益。这种积木组合式的社团活动方式对于每位社团成员来说都可相对不同,在学习内容上的不断更新对其有足够吸引力。
(三)强化发展创新理念,借助新生载体,形成平台功能拓展和资源共享
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强化发展创新的理念,才能满足新时期对学生培养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弹性学分制的新型开放式学习载体陆续出现,如开放性实验室、就业见习基地等。这些载体提供了大量学习和实践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师资等资源,且对学生开放程度高,学生自主使用的灵活性强。学生社团活动可通过项目化运作与其结合,不但可以拓展活动平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些新载体在学生技能培训、项目研发、实践操作上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更可以通过其中已成体系的科技学术竞赛和文体竞赛选拔体系,检验社团成员的活动成果。
综上所述,笔者仅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有限的摸索,在现实工作中,要构建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社团会遇到更多更实际的问题。唯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构建起符合大学生需要的、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团体系,继续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活,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冯刚,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益军,高远.试谈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 吴玉成.对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管理和发展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8(1).
大学生在校期间,社团成员的多样性打破了狭隘单一的交际圈,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以有效使大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创造各种交往机遇,逐步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并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另外,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和人格的独立性,把大学生创新潜力转化为创新能力,尽快在工作中发挥才能,有助于为就业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储备,拓展就业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立一个社团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制定社团章程,组建社团部门和人员,筹划社团的活动规划、经费的来源等,就是一个成立公司并运作的过程,这些对社团的管理团队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一个社团的成败,就是“创业”成功与否。另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平台,社团针对会员开展的创业培训,创业计划大赛、企业营销大赛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今后就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二、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就业
大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为大学生就业做出重大贡献。在国家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活动为依托,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一)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提高社团会员就业创业综合技能
学生社团是有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不同类型社团具有各自的优势,在开展自身特色活动中,对于促进其会员培养专长、综合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英语协会等语言类社团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书法协会、科技协会开展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书法绘画专长、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方面专长等,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类社团开展爱心家教、义务支教、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以行动积累社会经验,环保协会、三农协会等开展留守儿童问题调研、农村医疗保险等调研活动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
(二)发挥专业学术社团优势,打造动手锻炼平台
各大高校几乎都有科技创新类社团,此类社团主要工作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类社团的最大特点便是学科类竞赛较多,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多,平台相对较开阔。专业学术类社团应以此学术竞赛为平台,平时注重加强会员的动手培训和实践,多举办校内小规模竞赛,从平时开始培养,加强与学院相关部门沟通交流,依托学院教学平台,广泛调动学院师资,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管理及实施体系,切实起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打造精品特色活动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对接
在充分发挥各种类学生社团优势的同时,要极力打造扶持一批社团精品特色活动,尤其要加强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最大程度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比如创业协会可以多开展一些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等,比赛可直接与企业合作,这样给参赛者也可提供就业面试实战演练的机会,增加面试成功的机会,其它还可以开展营销创业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机会。
(四)各专业社团广泛合作,产品研发销售一条线
因学校、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因,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往往会有很大不同,这样便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专业类社团,很多高校平时只注重培养单一的专业技能,而许多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往往找到的工作并非专业对口,学技术的可能被安排在销售岗位,倘若其仅对产品性能了解,而缺乏对销售的认识,产品也无法取得良好销售业绩。大学生社团应有效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实现从产品研发、包装、到销售一条线。比如,电子协会开发出了某项产品,经过设计协会的包装,包装完毕后给管理类的企业经营模拟协会,由其负责营销,最终业绩会相当可观。这样的做法甚至可以演变成创业,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有用资源,成本上也是花费的较低的。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提升,不论创业还是就业,相比其他普通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竞争力的。
三、整合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实现“创业推动就业 就业促进创业”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和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实现“创业推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显得可行而且必要。
整合资源一方面要配备专职社团指导教师对社团发展进行指导,最好是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作为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要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保证足够的社团创业活动基地,扶持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为在校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在实践平台打造上,要积极在校外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社团的服务由校内合作向校外合作的延伸,促进多元化平台打造,增加社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创业就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就业,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广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组织,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大学生社团来说,它能很好地实现创业与就业之间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指导,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途径构建实践平台,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升高校竞争力。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创业之艰辛,了解社会之需求,找准就业之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有效机制的思考[J]..理论界.2009.02.10
[2]李焰.创业就业教育中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思考和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30
一、依托专业社团活动,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建设专业社团协会如下:重点进行商学院9大特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商学院社团组织6大协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组织优势,促使大学生在寒假和暑假2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围绕1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和专业素养。社团活动是社团功能发挥的载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状况进行研究。虽然,社团活动及管理趋于模式化、常态化,然而受制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念、社团内部管理机制、社团活动经费来源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社团活动趋同、特色不明显、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导致社团活动吸引力较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需要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二、在社团活动中培养高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一是培养高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是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大学生人数大增,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搭建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以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开发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是培养高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并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运用新的思维方法,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创新。
三、在社团活动中建立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体系的实施路径
在大学里,学生是分专业进行学习的,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多种实践能力,概括起来,这些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由于每所院校的每个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因此,每个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
首先进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团组织6大协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组织优势,促使大学生在寒假和暑假2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围绕1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和专业素养。
其次可以改革了现行高职大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以实践能力为评价和考核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中除了要以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的评定标准外,还要引入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和创业大赛的量化成绩作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积极引导商学院大学生参与专业社团系列活动中来,拓宽学生实践领域。
最后还要修正学生实践思想。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对于现在部分大学生“金钱主意”思想的扬弃,更多的提倡大学生参加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思想的实践活动。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要以人为本,鼓励全院学生参加,交流思想。在遇到问题时,从协和、团结、互助出发,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树立自主指挥和管理的思想。专业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还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公平竞争、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环境氛围,使参加的人有条件,能干的人有地位。专业社团系列活动还必须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以及能力,促进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提高,达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0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才能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成功的就业之路。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文艺、娱乐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而需求,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而其组织的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优化高校外语类学生社团活动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这是一个急切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提出的背景
1.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00万人左右,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人数,待就业大学生人数预计达到740万,加上其他就业人口1400万,而国家高速增长的经济只能消化900万人,存在着巨大的就业缺口。种种数据都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对自身竞争力的考验,也是对全社会人才流动的巨大挑战。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对外贸易程度的迅速扩大,促使人们有必要掌握一门或者一门以上的外语,以便于出国、工作以及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外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一门语言在当前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1.2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社团的种类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大体分为文体类、艺术类、社会实践类、专业类以及综合类。文体类、艺术类是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占社团综述的50%以上,其次是专业类社团,社会实践类和综合类的社团数较平均。外语类社团在学生中的较其他由兴趣爱好而产生的社团反响一般,但其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切实提高学生对外语的使用能力上独树一帜。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的意义
2.1 有利于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
社团活动是现代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松散、自发的社团活动系统设计和科学组织,达到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目的。大量社团活动的开展无疑给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绚丽的舞台。
而用人单位近年来要求是多层级、全方位、综合性的人才,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应该表现为高层次的综合素质。社团构建就要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办会宗旨、办会目的的学生社团进行“合并同类项”,进行资源整合。要优化志趣型社团,组建技能型社团、文化型社团,同时更要强化德育型社团建设,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纪律意识和职业责任心等就业的软实力。
2.2 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
以外语类社团为例,社团鼓励团员们参加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话剧比赛,英文诵读比赛,听力比赛,英文综合知识比赛、文化节等。学生通过比赛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意识,拓展了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社团活动增加了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高校社团活动同样也肩负着服务广大学生、培养其成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发挥其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的传统和优势,特别是把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时期。
2.3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求职竞争能力
传统的语言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应聘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型企业等方面。因此社团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学生能够提前体会企业招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就业指导讲座等社团活动为依托,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技能。
3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外语类社团活动模式的对策
3.1 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团活动目标
大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从人格形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承受力及抗挫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素能。
大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的锻炼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从沟通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等方而培养学生人际适应相关素能。
3.2 组织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团活动内容
就教师梯队建设而言,就业指导教师由于工作的便利较宜于掌握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通过各种课内实践环节以锤炼、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等就业软实力。
另一方面,团委作为学校社团的管理方,对学生社团主要起到监督、管理和指导的作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活动经费的筹集、活动场地的租用和优秀干部的培养。团委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去筹集活动经费以减轻学生社团的经济压力。例如,团委应该最大限度地从学校争取办公经费,也可以学校社团联合会的整体名义去企事业单位拉赞助。另外在校内资源使用方面,团委应该给学生社团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和服务。例如,在社团干部的培养上,团委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定期培训班的方式来教育、提升社团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学校团委应该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
3.3 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版块化以提升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学生社团组织的松散性往往使得社团活动具有不可预测性,组织者也难以对活动进行整体把握和全局驾驭,社团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每次活动前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和周密的策划书。
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社团活动主题,主题选择上:一要,注重准,即准确选择符合社团活动宗旨和活动目的的主题。二要,注重新,即以新的形式或新的内容去打动学生和吸引学生。三(下转第265页)(上接第270页)要,注重精,即要把有限的时间、经费、物力和人力用对地方,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明确一个社团活动培养目标,即要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就业能力。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必须书面列明并且详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要提出一个完善的活动策划方案,包括活动的参与对象、活动的开展方式、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活动的总结归档等等。
4 结语
外语类社团对中国外语发展水平提高,为外语人才的培养,为外语教育的延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外语类社团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呈现出数量多,多样化程度高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英语类社团,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外语类社团如何从量的提高转变为质的提升,社团的多样化发展如何更加切合市场以及社会大众的需求,将是上海乃至全国外语类社团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永宏,张丽萍,于辉.高校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论[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4).
[2]罗雪梅,张亿.上海市外语类社团调查与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1(02).
一、社团发展现状与社团活动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剧增,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创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同时,这些社团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进行了锻炼。最后,社团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多深是由社团活动的质量、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管理制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所以需要尽可能的让这些因素高效结合。
二、社团活动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社团活动水平有待提高,活动内容可以更加优化。如今每个高校里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社团,而且社团活动也十分丰富。但是其中不少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也缺乏新意,而且有些活动都是草草收尾,敷衍了事。所以说社团负责人应带领社团成员开创一些新奇又不失教育意义的活动,并鼓励社团成员提出新的观点与想法。社团应该靠着优质的社团活动与良好氛围去吸引学生的参与。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内部与外部都需加强。高校对社团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管理得过于宽松或者过于严格或者组织结构不健全。同时,社团内部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分工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和没有合适的激励制度等。社团负责人应该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深刻思考,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让社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拥有优秀的社团文化。
(三)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和稳定的活动资金来源。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社团的活动都是自发组织、自我管理,教师的参与程度不高,而且社团的活动资金一般都是社团成员自主联系企业获得赞助或者由相关社团提供。社团活动可以邀请相关教师参与进来,对活动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使活动内涵更加深化。同时高校也可以对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予以一定的资金或者其他支持,支持社团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
三、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影响程度的措施与建议
(一)高校方面
1.高校要完善对社团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使其更加完整且合理。在一些高校,社团举办一个活动需要大量且复杂的手续,而且活动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也不是很大,学生的反响与收益也不高。所以说,完善管理制度是很必要的。合理的制度可以使得社团的运转更为高效,受众更为广泛。
2.高校需要为社团的运营提供合理且必要的支持。高校有必要给予一些活动或者社团合理的支持,不应过于死板。高校多与学生或者社团负责人沟通,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意义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获得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3.在适当时期,高校可以多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业教育与咨询。比如说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或者讲座,也可以开展一些创业心得交流活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创业信息,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创业咨询等活动结识创业伙伴,成立创业团队。
(二)社团方面
1.社团需要多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活动。在大学期间,学生拥有大量的自主安排时间,社团的举办的活动要有吸引力,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这些活动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素质,最终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2.社团管理人员要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应让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团管理与活动中来。这样有利于提升成员们的积极性,也能提升社团的整体协作能力。这样一来,团队成员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等都能有显著提升,这些能力恰是创业所需具备的。
(三)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大量空闲时间。我想,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不失为一种较好选择。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拓展知识层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
2.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要勇于去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时候我们的建议或许比较浅显,但是起码彰显了我们的责任感。我想社团活动想要越办越好应该多采纳广大学生的建议。
(四)国家方面
1.国家应在一些方面给予刚毕业想创业的大学生支持。在大学生就业环境十分险峻的今天,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我想这与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广创业创新也有较大关系。国家应在一些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2.国家可以把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列入对高校整体实力的评估。这样一来可以让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四、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与社团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简介:徐栋(1996.10-),男,江苏靖江人,本科,江苏大学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与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探究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以江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5C31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索[J].创业与就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