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00:3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活动理念与实践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大学生社团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专业大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提供有力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指导老师均由院系团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往往该挂靠单位下的3-7个社团均有这一个老师带,由于团委老师从事学术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导致了学生社团发展的专业性缺乏。此外,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的质量也让人质疑,在社团成立之初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社团活动中的一些辅导教师由社团责任人自主选择,有些辅导教师对社团的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不到位,在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欠缺,仅仅是挂个虚名而已,无法给与社团活动相应的指导。
2.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外在条件缺乏
经费匮乏,是每个社团生存与发展的难题。社团会员在刚入社团的时候需要一次性缴纳0―50元的会费给社团的财务部,社团负责人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在活动需要的时候,社团可根据自身情况向校团委组织和校联合会申请相关应用经费。目前,一般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经费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社团活动基本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文艺性质较强的社团可以通过拉赞助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但大多数社团都面临着经费不多的窘困局面。
3.内部管理欠规范
社团会员准入退出缺乏制度。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社团没有建立相关的选拔制度,只要缴纳先关会费即可成为社团一员,导致会员质量参差不齐,退出时也没有制度约束,直接导致了人员流失率高和社团的不稳定;进入社团后几乎很少有社团对社团的章程、宗旨、发展理念、社团文化等理制度进行讲解和分享,导致会员对于社团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社团成员“随意进出”,不利于社团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社团文化的积淀。
4.人员构成结构不均衡
大学生社团的成员构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社团中大部分都是低年级的同学,而社团干部一般会有高年级学生进行担任,但是不担任社团干部的其他高年级学生就会选择离开社团。这些低年级学生干部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基本都是靠自己摸索开展工作,工作经验的缺乏,系统培训的欠缺,使得够工作开展起来寸步难行,更不谈培养下一届干部,也更难以保证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5.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创新性
由于各个社团的发展历史、学生的兴趣爱好、负责人的能力和水平、社团活动的创新性等原因造成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着差距,出现了好的社团越办越好,差的社团越办越差。在社团组织过程中,一些社团干部在社团发展中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导致活动缺乏创新性,欠缺管理能力,使得社团发展日益僵化,无创新可言;另一部分社团由于盲目追求人数和规模,没有质量,导致社团迅速下滑,甚至灭亡。
二、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念与实践指导
1.加强高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社团是大学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发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保障。社团的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对于文化品牌的沉淀有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应该给予大学生独立而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将过多的个人主观意识放到社团中去,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和国家规定、适宜学生成才进步的,都可以放手让大学生独立去发展。把大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的育人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着力点,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积极拓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优化环境,提供条件保障
高校多元化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环境的和谐教育,这种教育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和独立人格,鼓励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当代社会对团队建设与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构建了知识型的学习组织,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团队,他们倡导和谐的社会主流价值,基于信任与坦诚,积极地进行相互学习,加强合作交流,自主地实现知识的共享。在知识共享行为中,当人们认为共享的知识能为组织或其他人带来好的结果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大的知识共享动力。
3.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社团在社团的管理制度上,要引导学生明确定位好社团申请、注册、审定、资助、考评等工作环节,做到规定动作规范,自选动作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做到社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发挥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管理的科学方法,重点推进学生社团的评级和淘汰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积极引导社团的发展进步,增强社团的内涵,扩大社团的开放性。应避免类型单一化和低层次,应引导社团提升到科技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就业等层面。积极制定和完善符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的社团体系,将自主管理创新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社团培养计划,采取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形成浓厚的创新与创业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开拓创新学习的环境。
4.建设人力资源
一是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干部积极鼓励和组织他们参与社团的选拨过程中,对于优秀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按照章程规定应该是要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强、学习学业成绩优的大学生,经院系考核和广大社团会员民主选举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社团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
二是将具体职责落实到每个社团干部,采用绩效评估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来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工作。没有制度不能方圆。每个社团干部应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是要增加社团干部之间的交流。人无完人,通过社团人员的相互沟通,对于高校的各种活动提供自己的观点,更好的推动社团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同时,要大胆走出校外,让大学生社团与社会人员进行广泛交流,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提高。
5.建立“常规活动+品牌活动”的活动模式
在社团开展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寻求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形成高校大学生社团品牌活动,保证活动方向的正确性和活动过程的实效性,鼓励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努力创建口碑评价良好的品牌社团。同时,大学生社团可通过在校内和校外参与大型活动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加校内团委和校外人员的扶持力度,以此为载体展示形式各异的社团,通过学术报告、人文知识讲座、文化文体活动等带动更多社团进入高水平社团之列,促进大学生社团文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来自百度百科)。学生社团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展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 ,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学生社团和组织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一信仰型社团,如研究会;二学术型社团,如科技协会;三文娱型社团,如体育协会;四友谊型社团,如校友会;五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一些新兴的社团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涌现,比如太极拳协会、轮滑、攀岩等,它们具有时代特点,迎合了90后的口味和需求。然而,所有这些社团活动并不是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政治理论类社团,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不仅体现在此类社团数目偏少,还体现在学生出席的人数不多,往往反馈活动形式与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提升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性格的学生群体参加社团的类型、数量和参与积极性差异性分析,从而了解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出建议,也为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何种社团最为适宜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方便采样和研究,以广州地区六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在校大学生的学生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大学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史学、工、农、医、管理等,在高校内以偶遇的方式采样,受访者准入符合随机抽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及网络百度搜索器进行检索查阅相关论文及专著加以学习和借鉴,拓展思路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制订问卷 ,进行1000人的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约发放问卷 150份。采用非概率抽样的便利(偶遇抽样)方法进行。通过培训“问卷调查”员 ,合格后进行工作;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问卷950份 ,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 91%,回 收率95%,问卷具体回收情况见表1-1。
3. 数据统计法
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均输入计算机,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Excel对问卷各项指标及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社团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男生成员占43.74%,女生占56.26%,男女比例与预期调查高校男生数量与女生数量比例1:1基本相符。学生对待社团工作的态度见图2-A,44.29%的学生积极参加,39.78%的学生认为喜欢就参加,0.77%的学生不参加,15.16%的学生视情况而定。
(二)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与社团类型分析
1. 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性明确
大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各不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6.90%的学生为了丰富校园生活,7.73%为了打发课余时间,随大流,18.70%为了发展兴趣爱好,20.04%为了结交朋友,19.01%为了锻炼自身能力,为将来的简历做打算,5.52%为了获得学分,2.09%为了其他目的而加入社团。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期待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学到更多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增强自身能力。确实有部分学生还不明确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参与社团活动。总体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并不只是简单追求课堂知识和成绩单上的分数,更把大学看成是进行自我培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身知识、素质、能力、交际等全方面发展的人生重要阶段。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除了要求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锻炼。大学社团恰恰能满足实践锻炼的需要,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见表2-1。
2. 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
从社团类型来看,文娱类占14.58%,体育休闲类占12.45%,公益服务类占20.84%,科技创新类占5.55%,学术类占10.13%,学生组织占28.58%,其他占7.87%。用社团类型被选择的数量做方差分析,我们发现各社团类型在被选择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目前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学生总体参与度不低,这跟有些学校将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有关。社团活动内容广泛,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发挥特长和才能,满足兴趣爱好提供平台。每一种社团活动不同程度地迎合了不同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见表2-2、表2-3。
(三)高校学生参加的社团个数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相关分析
1. 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态度不一
学生参与社团及学生组织的个数见图2-B,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1个社团占31.43%,2个社团占41.43%,3个社团占18.35%,4个及以上占8.79%。对于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愿意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对个人发展也是有益的。而有的为了不耽误学习,减少参加课余社团的数目,也很合理。
2. 学生参加社团的个数与学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
诚然,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却也占用了一部分的课外学习的时间,关于参与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这个问题,21.87%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相冲突,12.31%的学生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冲突,65.82%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冲突,可以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为观察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是否会影响其学习,将学生参与的社团个数对学习是否有冲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4,经检验P
(四)大学生性格类型及加入社团后的性格改变分析
大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占37.31%,内向型占28.91%,沉稳型占27.19%,冲动型占6.58%,可见,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其中,我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相对于活泼外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与外界借出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重点详细分析了内向型学生的性格改变如图2-C,结果显示:加入社团后,19.09%的内向型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讲话,26.52%敢于尝试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情,20.27%敢于接受挑战,28.21%为人处事考虑更加全面,5.91%的内向型学生有其他方面的性格变化。这说明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开始慢慢擅长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实践锻炼,其干事能力得到了提升,自我广延能力得到体现。当在社团活动中完成一项任务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因此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增加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交流也随之增多,增进了学生的友谊。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化解对于一个活动方案所产生不同意见的冲突,学会了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合作。正是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社团活动对综合能力具有正效应分析
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正效应情况见图2-D,每一种社团活动的建立都有其作用和价值,都能给参与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来各种能力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正效应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能力占26.57%,团队合作能力占24.86%,社会实践能力占17.41%,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占9.19%,创新能力占8.45%,领导组织能力占11.75%,其他正效应占1.78%。可见,目前社团活动在锻炼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课本知识教育而言更加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亲身参与各种环节,体验各种活动, 有的同学在社团活动策划以及任务安排工作中显示出了优秀的管理能力。而对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方面还不是很足够。这些能力更加注重个人的自身智力与思维的特性,目前此类社团活动的类型也较少,创业、科研、发明创造等活动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活动,但是大学生往往因其难度高而却步。因此独立自主、创新、领导等能力提升效果显然比其他能力的提升效果低,社团应重视开发与之相关的活动,甚至提升更多的其他一些能力。
(六)大学生对社团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团活动不满意的方面如下:10.9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过于频繁,13.68%认为活动时间与学习相冲突,35.64%认为活动流程及形式缺乏实质内容,25.79%认为活动内容一样,没有新意,13.91%的学生对社团活动其他方面不满意。由此说明大学社团也应注重顶层设计,需要控制活动次数,从源头上把握学生的时间,引导学生科学对待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对形式与内涵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说明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内容和创新已成为大学社团活动的一个短板。活动组织者为社团的健康发展,应集思广益,举办活动时应挖掘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结论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除专业素质教育之外完全展示自我的实践主阵地,因为大学生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始终。参加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准备,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践场所。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在实践中通过完成任务后对自身的肯定,培养了自信心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团伙伴的相处中提升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然而仍然需要开发更多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和领导力等能力,为了大学生在社活动中有更多获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社团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团的实际发展状况、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准确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并与自己期望相符的社团。其次,社团活动虽然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学习之余的补充成分,它在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可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避免影响学生“以学为本”的入学初衷。
2. 社团在注重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提升个人创新学习能力。社会发展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在成立多种社团形式的前提下保证各种形式社团数量的均衡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团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数量不求甚多,但是必须在发扬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其次,社团活动因其开放性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学生成分,扩大社团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以此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加广阔的交际平台,促进交流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课题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见粤教高函[2015]82号文第41项。)
参考文献:
[1] 张欢超,李英,吴杰,郭艳.浅谈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5,(31).
[2] 图们,潘耀鹏,王子琦,屈亦成.书院制教育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
[3] 李丹,马洪新,尹洪多,邓鹏飞.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4].许峰.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
[5] 苏芳瑶,黄晶,范芹,徐文婷.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作者简介]牛金玲(1980- ),女,河北无极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2-03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大部分院校在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加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培训、举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交流会等措施,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不少高校的就业工作还存在不足,没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如部分高校就没有重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影响。
一、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社团活动之所以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影响,有两方面背景因素。一方面,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首先是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事实也表明,大学毕业生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成为影响其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阻碍。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吸引很多大学生融入其中。这些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推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解决其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虽然目前社会岗位有很多空缺,但没有毕业生愿意选择,也有很多毕业生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不清,社会认识欠缺,不能正确估计当前的就业形势,导致择业就业定位偏颇,即使遇到合适的岗位也失之交臂。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把握择业就业的正确方向,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并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因此,社团活动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应当被纳入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范围。
二、重视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中的群众组织,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特长和共同理想追求的大学生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组织。它的成立是自发的,但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具体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十分活跃,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及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1.重视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其在择业就业中的理性定位。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对职业进行合适定位,成为影响他们职业选择的重要障碍。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很多时候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能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从而导致择业就业的盲目性。要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能力。当前,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社团种类繁多,几乎囊括学生所有的兴趣和追求。校园中既有文艺社团,也有科技社团;既有学习型社团,也有社会活动型社团。高校应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的特点,活跃大学生的课外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要通过社团活动,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自己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增进对自己的正确认知。社团活动要使大学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体验,大学生减少了择业就业中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减少了择业就业中的困惑,明确了择业就业目标,使自己的就业预期与现实更加接近,从而为择业就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积极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这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园时光,发奋学习,积极锻炼,努力提升全面素养。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提高社团成员在择业就业中的竞争力。第一,要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关能力。公关能力是当今社会择业就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意愿,便于用人单位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其顺利开展需要沟通和协调社团内外的各种关系。组织者、参与者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系、交流,才能顺畅地开展活动,取得活动的成功。因此,要通过社团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口才,促进其形象的塑造,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第二,要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大学生干部在择业就业中颇具竞争力,这是因为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社团活动,锻炼广大社团成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择业就业中的优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要通过社团活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高校中成立的各种大学生社团,不管是兴趣型的、知识型的,还是公益型的,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增长知识、拓宽思维。因此,要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迅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第四,要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的要求。大学生社团活动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其活动也是自主进行的,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的开展始终受到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尤其要积极发展政治性的社团如研究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红色社团等,将其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其传播红色文化的功能,推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五,通过社团活动巩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社团活动则在促进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推进专业知识拓展、增强专业实践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要在活动宗旨与内容等方面尽量贴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辩论比赛、作品展示、应用实践等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验证课堂所学的专业内容,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这些措施也可以扩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3.重视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在心理、社会经验等方面准备不足,难以顺利应对工作岗位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大学生的成熟与发展。第一,锻炼大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集体。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当今社会对社会分工和沟通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处于某一工作团队的成员相互之间要保持密切、顺畅的交流,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作,从而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高校要通过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协调、合作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扩展大学生单一的交际范围,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合力。经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历练,学生能够迅速融入集体和社会,以便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发展自己。第二,提高大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坚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一些不畏困难、不怕挫折、意志坚强的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于一直生活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多数没有经过艰苦条件下的锻炼,没有经历过困难和压力,当困难来临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要通过日常的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学会在活动中处理琐碎事务,学会在各种矛盾中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各种困境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从容地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
三、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影响,高校应从推动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出发,采取策略,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1.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素质方面的作用。从上述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来看,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宽其社会知识、增进其社会化程度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这些作用,高校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对大学生社团给予经费、场地、设备上的支持,并将其活动纳入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视野,从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尤其是就业需求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社团设立的审批、指导、管理以及日常活动的监管。在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应指派指导教师,保证社团活动的思想健康、格调高雅,将大学生社团打造成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成长平台。
2.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类社团的扶持指导,积极为大学生拓展择业就业素质提供有利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多数是一些兴趣类、文体类社团,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类的社团并不多。对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成立创业就业类社团,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提升他们的择业就业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社会择业竞争的知识,拓宽他们择业就业的视野。当前,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就业领域,针对用人单位的素质需求,积极规划建设大学生社团,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培养。这类社团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知识、择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和技能方面的指导。要选派有经验的老师,对这类大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精心设计社团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社团的择业就业活动空间。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的技能缺失和社会化意识薄弱,从而影响学生适应现实岗位工作。大学生社团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具有活动实践性强、组织社会性明显等特质,是推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以拓展大学生择业就业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素质拓展为主题,精心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实践活动,按照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形式活泼、健康高雅的原则,努力实现大学生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结合,不断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和内容,使大学生社团成为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
4.密切大学生社团与社会关系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大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就是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提升大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中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社团应贴近现实社会,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促进社团活动融入社会。要针对用人单位的性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发挥社团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5.重视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社团成员,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在重视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吸引用人单位重视社团成员。在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中,要将一些在社团活动中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开拓能力的社团成员推荐给社会用人单位。在大学生社团成员就业后,还要重视对这些成员的跟踪调查,给予持续的关注、关心和指导,使他们在用人单位健康成长、努力成才。要通过社团成员向用人单位的推荐,提升社会对社团成员的认可度,提高社团在用人单位中的影响力,将大学生社团打造成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平台。要重视用人单位对社团成员的工作评价和信息反馈,以此改进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不断促进社团活动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永生.大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郝利鹏.高校求职类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提升[J].中国就业,2009(11).
[3]李敏.职技高师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ifficult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the world economic recovery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mployability provoked widespread concern, sport students are also facing unprecedented tension i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ole of the college associations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sport students, then analyze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It recommended to enhance college associations’ instructor team-building, and reinforced the opportunities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nd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 then improv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ollege associations; Sport students; Employability.
中图分类号: 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校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一、高校社团活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1.体育专业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体育社团展示体育专业特色,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自信心。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磨练学生意志,锻炼求职心理承受能力。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鼓励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情绪状态,增强求职受挫能力。
体育社团通过开展紧张、激烈的专业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胜负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经过反复磨练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的竞争和评选,使会员适应竞争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优胜劣汰法则,熟悉和适应严酷的求职竞争。
2.社团活动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求职和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而人际交往障碍则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在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甚至害怕与同伴互动、交流,限制体育专业大学生顺利求职、就业。
社团活动则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提高成员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社团拓宽了大学生与社团、社会交流的渠道,为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多机会。高校社团的开放性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与各种不同性格、专业和地域的他人交流沟通,分享不同的见解、知识和信息,感受不同的处事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有效拓展交际范围,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资源,增加就业的社会资本。
3.社团活动培育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型思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源泉,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人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社团活动中,学生既要独立自主,又要相互合作,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很容易表现出来,在不断变化的社团活动中,需要灵活应变,而不能墨守成规,可以开拓思维,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敏于行、呐与言和苦于书的特征,而行之有效的校园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不仅能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4.社团活动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普遍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可以在学校就业工作与学生中搭建沟通桥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和整理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等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就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等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充分融入,使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实现多渠道、经常化,有利于实现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通过社团活动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能够增强就业指导效果,促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高校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社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1.高校社团活动质量参次不齐
当前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涵盖范围广泛,能够经常开展社团活动,为会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然而,也有一些高校社团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导致社团活动育人效果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高校社团管理单位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考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措施不够到位,影响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大学生社团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制约社团活动质量和活动效果的提升。目前多数社团指导教师为兼职教师,对社团发展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社团活动的内容单调、规模化效应低、影响范围小,社团活动经常低水平重复运行,限制社团活动教化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2.高校社团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
从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在办学和专业设置上缺乏准确定位,学生培养质量客观上有所下降,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上缺乏针对性的价值导向,学生职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模糊问题突出,社团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效果不够明显。
同时,高校社团针对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和成熟,社团活动的就业推动作用也不够明显。另外由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社团会员在社团活动中不能发挥“传、帮、带”作用,损失了会员锻炼和提高就业能力的平台和机会,造成社团会员不能真正实现提升就业与创业本领训练的目的,导致会员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以及自身在职业发展上的创新能力。
3.高校社团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
高校社团具有学生广泛参与的特点,社团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需要高校投入提供保障,为社团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搭建发展的平台。然而,当前高校社团活动经费普遍紧张,活动场所和办公条件也严重不足,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同时,高校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和方法一般还是停留在形式上,支持力度都不够,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许多社团各种活动的要求,制度保障不到位,缺乏有效提升和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
4.高校社团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致使大学生社团缺乏科学规范、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统一可行的管理标准,直接影响高校社团工作的科学化和正规化水平。另外,一些高校社团主管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社团工作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对社团工作的激励和督促作用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团发展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同时,社团主管单位对社团活动的实际效果缺乏公正评定,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能力评估不到位,对社团文化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对社团活动经费开支等工作缺乏实际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造成导大学生入学之际“红红火火”的参与社团,高年级几乎退出社团,使社团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发挥社团职能。
三、建设科学高效社团,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程度较高的群众性组织,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才能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作职能。只有加强管理,规范社团组织机构,明确社团宗旨、工作目标、发展方向和专业性质,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才能引导社团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同时,高校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提高会员参与的意识和成都,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将社团成员的培养纳入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规划中,从而实现学生和社团的共同成长。
2.突出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学术创新活动
高校社团尤其是体育专业型社团,必须结合体育专业特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只有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学术创新的活动品牌,才能体现社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逐步地适应社会对其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要求。
社团主管单位也应鼓励社团会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自身特长,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推广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职业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比赛,让学生真切地触摸职场社会脉搏,增强职业技能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培育就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指导,完善高校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给予针对性指导,而且还要在大学生的心理、生活、修养、成长和求职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高校社团主管单位应专门聘请威信高、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和科学顾问,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鼓励指导教师运用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团健康发展,提高社团的内涵,开展上水平、上层次、有特色的社团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4.打造社团独特的职业文化,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主体,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不断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增强社团文化的时代性,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提高社团文化的品位,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高校社团应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就业创业教育进行自身内涵发掘,并注重发挥社团文化的导向,加强社团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结合,形成独特的职业文化。同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把社团工作纳入高校工作的总体格局,牢固树立思想引领的阵地意识,用占领高校社团的思想理论阵地,通过自身活动打造独特的就业和创业文化,积极主动为高校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陈永华,张杰.大学生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李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
[3]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4]梁迎春,赵爱杰.高校社团在就业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方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李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