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21:50: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从课程内容和任务看
《高级财务会计》涉及的多数内容对一般企业而言非日常会计业务,对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就意味着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该课程,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但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拓展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来讲解,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当然,笔者的意思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可以选修,无论是从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来看,该课程必须是必修课,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为三本或二本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将自己培养的学生定位为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从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出发来进行的。对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知识在中小企业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因此,从这点看,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也是比较合适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目前我国出版的适合本科生用的高级财务会计类教材种类较多,每本教材中涉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选择的是哪本教材,必须注意到,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及课程地位等因素,若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的所有研究专题均为学生讲解,必然会出现该门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争占学时的现象。而且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门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因此,应在整个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研究领域中进行部分专题的筛选,作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进行:(1)是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2)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及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3)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和考研的竞争能力;(4)是否对学生通过诸如注册会计师等考试有所帮助。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觉得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如下教学内容:外币折算、租赁、所得税会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其他未选择的专题,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门类,结合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覆盖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涵盖而未涵盖的专题。
三、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必修课,教学中要强调《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大三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应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如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等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考试。依据《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特点,其教学方法可作如下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目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就《高级财务会计》而言,其特征决定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就要运用案例将鲜活的交易或事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了解处理对象的本质,自主寻求能刻画经济现实的会计方法,快速实现从会计课堂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信息化时代,案例的选择渠道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案例均来自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新近的、有争议性的、切合理论内容的素材。因此,案例教学是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使学生自觉地进入经济生活现实,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二)自学反馈法
自学反馈法就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并将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或其他形式反映给教师,教师据此进行反馈,以此来完成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比如对所得税会计业务,相关问题的处理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均已学习过。也就是说,在学习所得税会计核算业务时,学生已具有了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自学能力。因此,对于这类教学内容,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必要的作业,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予以反馈。该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法
1我国高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级财务会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校中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地有名牌高校开设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精品课程,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也取得了基础性的成功。从中取得经验以后,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精品课程群也不断建设起来,各高校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有很大的不足,有待改进。
2我国高校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改进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认识错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落实到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通过对这些不足的认识和改进而取得进步。
2.1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上的不足
2.1.1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性不强
世间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同样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会计是一种很古老的职业,但是同时它又是一个前沿学科,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会计教学分为两个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会计学的创新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上。
会计是一门需要实践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进步的学科。而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脱离了会计的实务性,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之一——没有经验。虽然我们会反驳说谁一开始就有经验啊?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在理论内容上我们偏重于传统基础理论的学习,没有兼顾会计前瞻性的内容,这也是影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只有了解了前瞻性内容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这门学科现存的不足,在想方设法弥补这些不足之后我们的教学内容才会实现真正的创新。
2.1.2高校会计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
高校扩招后学生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多了,所以相应的每门课程的课时减少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所以很多内容都讲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要求就相应地提高了。如果老师知道哪一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这一方面花费更多的课时,那么学生将来会毕生受益的。反之,如果老师对会计这一行业根本不了解,对现今社会会计需要具备什么技能也不知道,那么他就不会知道这一个学期的课时该怎么分配,长此以往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2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虽然我们都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好的一面,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一时也很难根除。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影响就是它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今学生自主性空前高涨的时代。
3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不足我们就改进,有错误我们就纠正,我们不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我们要做不耻下问的孔子。前者得到的是一时的颜面,但是最后却害自己,遗臭万年;后者不耻下问,虽然在外人看来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却真正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万古流芳。
3.1改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1.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日常的备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功课,而备课的内容正是我们要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的内容。针对会计学课程创新性不足的缺点,授课老师需要多花点功夫在内容更新上。平时老师可以多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有什么最前沿的研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里,虽然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了解一下总没坏处。再者,在讲课内容中,不要只讲课本上的知识,这样不仅抽象而且同学还不易理解,在课堂上多穿插一些实例,尤其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例子,这样的内容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助于同学们理解。
在实践务实方面,我们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平时多开一些实践课,使学生在学校里初步了解会计行业的工作流程。在基本知识牢固以后,逐渐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多给学生一些实习的机会,使其在找工作时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3.1.2使课时分配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
课时的分配就相当于我们教学重点的分配,而我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将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用得上而且是必需的东西,所以课时的分配十分重要。在这方面,作为老师还是要了解本专业一些前沿的东西,知道专业的发展方向,由此对相应的内容作课时上的增减。
3.2改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得传统的老师板书学生抄的教学方法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它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得老师有时间多讲一些其他的内容。
但是,只使用多媒体做课件减少板书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现在会计行业的基本业务大都要用到电脑,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使得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够熟悉和掌握这些基本流程,这对学生将来找工作会是一大助力。
4总结
我国的会计行业一直在改革,因为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要想不落后就只能前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也是如此,课程改革十分重要。希望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助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奇杰. 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视角[j]. 会计之友,2010(35).
根据对全国36所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调查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均受到了学院或所在系的高度重视,一般都会选派本专业的优秀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从课程时间和教学设施等多方面给予保证,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课内实验等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不同,在各独立学院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对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内容划分上,各独立学院之间则各种不同划分。
二、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本身并没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只是出于教学的安排,将财务会计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来进行教学,而对财务会计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就导致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各独立学院都将会计学原理作为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但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划分,除了将六大会计要素统一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没有差异外,其他教学内容是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还是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
(二)课程教学安排顺序差异很大。从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安排顺序来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均安排在会计学原理之后,但有的独立学院是在会计学原理上完之后就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有的独立学院则是在会计学原理之后将税法课程教学完后开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
(三)课程教学课时区别很大。由于各独立学院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很大,导致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区别也很大。有的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只有64个课时,而有的独立学院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课时达到128个,有的独立学院是在一个学期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而有的独立学院则是分两个学期讲授中级财务会计。
(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差异很大。从各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大纲的内容来看,有的独立学院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的全部内容后,会进行课内实验,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有的独立学院则只是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安排课内实验。
三、改进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来确定。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21日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今后将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培养的会计学毕业生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到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人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基于此,同时考虑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定,建议以现行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内容为基础,来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满足学生毕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也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会计学原理的内容为基础的,但同时与税法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往往涉及到很多有关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内容。因此,建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可以紧安排在会计学原理之后,同时安排税法的课程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交叉进行,以及时为学生补充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所需的税法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在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应考虑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在不安排课内实验的情况下,如果以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作为教学内容,可安排120个课时左右,分上、下两学期讲授,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一般来说,是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安排课内实验,应根据会计学专业整个实验课程体系来确定,而中级财务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则是建立在会计学原理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账务处理程序已经熟悉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各经济事项的账务处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建议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不安排课内实验,而是可以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讲授完后的下一个学期,安排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在成本会计学讲授的学期末安排会计综合实验,这样就可以使中级财务会计的实验和成本会计学的课验结合起来,以避免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五)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多,且讲解例题一般来说会涉及到二到三年的经济业务,因此,用传统的板书来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诸多不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讲授中级财务会计,以方便给学生讲解经济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杂,难以理解,因此,建议在讲授理论知识和例题的同时,应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容训练,并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结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好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不断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Financial Accounting Based on the Critical Thinking
WANG Yuho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Jilin 130122)
Abstract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 good critique questioning makes students more innovative and easier to grasp the special difficult problems. Therefore, in teaching advanced financial accounting of this course, the introduc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developed to guid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will undoubtedly help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judgment, the ability to develop their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research questions for Advanced Financial Accounting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PBL teaching mode; advanced financial account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高级财务会计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及特殊行业会计问题。这些问题普通具有新颖、深难、复杂、变动等特性。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对这些特殊会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研究发现,那些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批判质疑的学生更加具有创新性,也更容易掌握特殊疑难问题。因此,在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方法,开发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批判性思维及其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关系
关于批判性思维最有影响力的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在1985年提出的“针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反思”,并将批判性思维分为逻辑性、规范性、实用性、倾向性及意向性等几个方面,同时,判断力也被认为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与高级财务会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批判性思维,才发现了会计四大假设的漏洞,最终研究出高级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内容,例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批判引出了企业合并会计;对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的批判引出了企业清算会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批判引出了物价变动会计。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也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论证能力,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2 PBL教学方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提出一个问题出发,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合作和自主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PBL 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PBL教学方法中通常有两种模式:提出问题去验证,或者提出问题去批判。前一种模式是传统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基于高级财务会计培养学生创新性与研究能力的目标,很显然批判性思维在PBL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锻炼。
3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PBL教学方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PBL教学模式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大步骤:
3.1 理论基础准备工作
PBL学习方法需要学生具备能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相关理论基础。一方面,高级财务会计中的知识点往往和初级、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税法、财经法规则等前置课程具有密切关系,而学生常常已经有所遗忘,那么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提出问题之前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高级财务会计中的问题也会涉及许多新的前沿的理论,需要教师先进行详细讲授或指导学生自学。只有具备了初步的问题相关知识,学生才能更加容易被引导入问题情景当中去,开始问题的质疑。
3.2 成立学习小组
高级财务会计中的问题通常是一个人无法解决的,并且财务会计工作的完成本来就是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团队合用能力,必须要成立学习小组。教师应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学习小组的数量, 一般小班教学时小组成员为 5~8 人,大班教学时小组成员为 10~15 人。每组确定 1 名组长,负责学习讨论的组织工作。 还需设有记录人员负责小组日常学习和讨论的记录工作。
3.3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PBL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需要满足相关要求,才能具有教学效果。基于批判性思维的PBL教学方法,其问题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问题必须和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或者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其次,问题必须要使学生能够提出质疑,使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思考,分析讨论后的正确结果必须可以引入教材中的重要知识。例如:在学习企业合并会计之前,提出“会计主体假设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仍然全部适用吗?”学习物价变动会计之前,提出“货币计量假设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仍然适用吗?”学习企业清算会计之前 ,提出“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企业进行清算时仍然适用吗?”
3.4 展开小组讨论
将问题留给学生之后,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应先搜集尽量多的相关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正确方法,避免学生只通过百度搜集;其次每个学生都应通过资料的分析形成个人观点;然后一个小组的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讨论中应各抒已见,知识共享,最终形成一个统一观点。最后,整个讨论过程都应进行记录,以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3.5 展示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结果在课堂进行展示。可以选用分组逐一演示方式,每小组选一人发表观点,可进行演讲,也可用PPT演示;另外如果出现不同观点,也可以采用辩论赛方式进行辩论。最后每名学生都应该就自己的观点写出论文或者研究报告。
3.6 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正确评价。评价分为三方面:一是展示结果或者辩论结果评价;二是学生论文报告评价;最后还应对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的正确答案进行补充性讲解。
4 应注意的问题
4.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PBL教学方法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问题的解决过程必须是以学生为主导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点,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观念,不将教师观点强加于学生、将主导地位转让给学生,将教师角色定位于组织协调、指导监督。
4.2 教师应具备更完备精深的专业素养
在批判性思维PBL教学方法下,虽然教师不是传授者,但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全面理解和深透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才能提出适宜的问题。那些适宜的、既开阔视野又启发思维的问题,往往都是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 如果教师由于素质的原因选择了恰当的问题,可能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教师为了在总结评价中将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还需要时时关注国内外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发展形势。
4.3 将传统讲授与课堂研究讨论有机结合,合理分配学时
批判性PBL教学方法虽然讲求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如果只让学生自己盲目地进行研究讨论,可能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全面性系统性,而且也难以掌握教学进度。因此必须结合传统讲授,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讲授为主,需要辅以PBL教学方法的重点章节可以利用3~5学时左右进行课堂准备和课堂讨论评价,其中1~2学时进行基础理论准备工作,2~3学时进行结果展示及教师评价。在教学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每个章节都使用PBL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所有教学内容中选择2~3个重点内容来进行,只要能起到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研究的作用即可。
经过批判性思维PBL教学方法训练之后,绝大部分同学显示出了对高级财务会计学习的浓厚兴趣,很多同学在遇到新问题时会自发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及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掌握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因此可以说,基于批判性思维的PBL教学方法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级财务会计是本科会计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其相对于其他的会计课程,具有更综合、更复杂、难度更大的特点。本文试图从课程衔接、案例教学和科研促教三方面探讨促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合理衔接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
目前不同体系的教材对中级财务会计(简称,中财)和高级财务会计(简称,高财)的内容设计不一致,笔者认为应先按以下标准区分好中财和高财的课程内容:第一,符合会计四项基本假设的内容放在中财中;有所变化的特殊事项及特殊交易部分放在高财;第二,将企业集团化、国际化、证券化的相关处理放在高财。
在进行上述区分的基础上,将中财和高财的课程内容放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分配。笔者认为,高财与中财的内容关系最密切的是中财长期股权投资、单一企业报表编制与高财会计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相关内容。其次是固定资产的核算业务与高财的租赁会计;金融资产的核算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在进行高财合并业务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复习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单个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简化的案例演示从单一报表到合并报表中间涉及抵消分录编制的原理及处理的变化。讲解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有必要结合中财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内容。此外,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对中两门课程的时间安排进一步调节课程内容。比如将高财中相对简单的租赁会计放在中财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中讲解;相对简单的所得税会计,可提前讲解到中财讲解。
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实现两门课程的内容衔接,可从教材选择、教案编写、课件制作以及课堂讲授等方面着手。在教材选择方面,中财与高财最好可选择同一个课题组编写的教材,或是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或辅助讲义,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照应与衔接。在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方面,应实现教研室的统一,时间安排更好衔接,且前后备课内容相互照应,便于学生后期自行对照复习。中财的有关章节可通过“拓展知识”、“课外阅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引导,“预告”相关知识在高财的应用;高财的课件中可标注前期知识点的出处。在课堂讲授方面,中财要做到“以报表为中心”的讲授,而非局限于分录的编制。高财的讲授要由浅入深,通过简化案例引导学生复习中财的相关内容,清晰过渡到合并报表的编制,讲解过程中重在讲解业务处理的原理,而非局限于操作。
二、科学收集整理高级财务会计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高财的课程讲授中运用越来越多。可根据案例类型拓宽来源,在不同的教学层次上应用。案例类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讲解业务处理的案例;第二类是供学生讨论的案例,有必要背景介绍,又有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第三类是实务案例,采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相关案例做综合分析。
第一类案例,可参考教材、教辅资料等,也可老师自己编写,需剔除干扰因素,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讲解知识点。同时应注重选取或编写案例的可变化性,逐步推进,由浅入深。比如从一个案例出发,改变案例中的有关条件或有关数据,会导致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或相关经济业务的意义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变化进行具体处理的重新选择。第二类讨论分析案例,可来自相关论文、国外知名大学或著名教材中使用的案例教学、热点新闻等,也可来自老师自己研究的案例成果。这类案例在选择上应该注意内容的删减,注重案例的针对性。第三类实务案例,由于问题更加复杂和综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这类案例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务问题、老师参与的课题项目、财经热点问题、实务界问题研讨等方面获取。
课程建设的案例建设也应是团队工作。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必要进行案例的选择讨论,不断的精炼、修改、更新案例,最终形成会计课程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案例库,使每一位老师都可在需要时采用最恰当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功用。
三、通过科研促进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建设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财之所以高级,是在于问题复杂、方法复杂且争议之处颇多。同有的问题是实务已经出现、但准则尚未规定;有的问题是准则已有规定,但尚未完善,但教材中暂未涉及。仅依靠已有的教材是完全不能满足高财教学需求的。只有依靠科研,达到“以研促教”。具体,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来分步落实。
第一步,提出问题,即“选题”。高财科研选题可从专业和教学两角度入手。专业选题,可选择热点经济问题,或者是实务中较新、准则中尚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学选题,可以从教学方法、案例选择、课堂组织、课程设计等方面,结合高财知识的特征从教学方面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是“以教促研”。同时,由于高财的复杂性和前沿性,老师还可将其他综合性课题中的研究成果与高财结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步,分析问题,即“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应结合实际,如进入企业调研,解决其实务问题,也提升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此外,科研的过程可以不仅仅由老师参与,有的科研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参与,通过科研活动促教、促学。中期成果应用于课堂可以很快得到反馈,然后可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的修正接下来研究方案。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0 引言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能听懂双语课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点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1 《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从内容上看,这门课程比较容易,用英语授课学生容易理解,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容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掌握所讲授的知识,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兴趣,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应重点讲解,提示学生注意,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与英文的“accrued 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英文为“balance sheet”,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等专业名词,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操作中必然与实务、与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紧密相连,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如果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与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进行中文讲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
规。
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详细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90- 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本文以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高级财务会计为例,结合我国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应该贯穿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每个专题,并且通过开篇案例和总结案例在教学中全方位运用。开篇案例即是由实际案例导入每章研究的专题,以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避免直接接触高深理论所产生的抵触和厌烦情绪。开篇案例可以由教师作为主导,从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出发,一一讲授相关教学内容。而总结案例则是在该专题讲解完成时,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实际出现的问题。此时学生作为主体,自由分组加以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而教师只是发挥点评和引导的作用。
比如在讲企业合并专题时,教师可引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通过播放精心剪裁的视频资料,并且有意识地强调当时谈判的艰辛以及吉利公司支付的18亿美元代价等背景资料,可加深学生对非同一控制合并按照放弃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合并成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在该专题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案例。并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该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2)合并为什么通过100%换股方式实现,而没有利用课本中所列举的支付资产、承担负债、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3)如果你是优酷和土豆的CFO,你将如何对该合并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文献检索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于第(3)个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理论联系了实际,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来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比如所得税专题中教材中只列举了存货跌价准备在确定存货计税基础时不被认可,那就应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资产的减值准备也不会被认可。其次教材中只论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其计税基础中不被认可,也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推广到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不认可,进而可由学生自行归纳出“所得税两不认”的口诀,即“一不认减值,二不认公允”。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时,教师应重在讲思路、讲重点和讲难点,对授课内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事实上,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任何一个专题,真正本质的东西并不多,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善于总结,也许简单的几句话,就能一针见血,直奔主题,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合并报表的编制,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压缩成4个字“两调一抵”。即对子公司的调整、对母公司的调整以及母子公司内部交易和事项的抵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时时提醒学生现在进行的是“两调一抵”中的哪个环节,对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合并报表的编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 教材的选用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学教师讲课很少有统一的教材,而大都以教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为主。目前我国大学课堂的教学基本是围绕一本教科书展开,往往造成学生眼界窄,知识面不宽的现象。笔者认为大学的教学不应限定一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应只是参考书。当前国内主流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有十余个版本,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进程中,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更新与修订的动态环境之中。而教材的再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会造成教材中的内容和最新的准则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甚至是矛盾的地方。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笔者认为选择每一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为主要参考书,可以缩小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节的距离。但是不可否认,《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是以应试为主,对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只涉及实务,淡化了理论。比如在外币折算中,只介绍了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通篇甚至没有提及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行汇率法,更不用说介绍其他的折算方法,并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本科生的教学,只注重讲明白“应该怎么做”是稍欠火候的,一定还要辅助以“还可以怎么做”,即“以实务为导向,以理论为拓展”。因此教师此时必须引入主流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相关理论部分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学习能力状况来实施教学。如对于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在具体业务上多下功夫;而对于有志向考取研究生的同学,要格外强调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引导他们对每个专题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 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小莉讲会计”教学博客和新浪微博平台,课前上传每章讲义,避免学生上课时埋头记笔记而忽略讲课内容,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公布配套练习题及答案,方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并且可供学生在认为方便的时间登录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通过链接区,教师把辅助课堂教学的资料链接在博客上面,扩展了学习的视野。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向教师提问,而教师的回复也可及时为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对于喜欢新生事物的“90后”的大学生,这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是很有吸引力的。“亲其师,信其道”,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热爱之情。
5 考核评价的创新
考核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现有课程考核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卷面考试,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好坏,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考试的出题思路和出题形式,除了期末的卷面成绩外,还应将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评价系统。如果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单科的考试,或者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等都可作为加分事项。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双立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申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和教师自愿组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
6 结 语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级财务会计的任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其次,教学中运用的案例,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和剪裁,并且还要引入最新发生的案例,保持案例的时效性。最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必须非常注重科研,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开展同等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以教学启发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相渗透,形成一个互动过程,以真正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
注:本文是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最终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1]。它通常是由教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重点高校开始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新生研讨课(Freshmen Seminar),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主持,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研讨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二是一些任课老师也开始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尝试采用Seminar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尝试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它们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如大一新生)或某门课程而进行的。事实上,Seminar教学模式中所体现的研究性学习应当贯穿于本科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并渗透到后续的有关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因此,本文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以及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一、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的稳定的结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会计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较模糊;教学操作程序固定僵化;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不合理。
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这一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2]。除了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之外,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教育层面、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方向模块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要结合会计专业的课程自身的特点。大部分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都可以分为适合传统讲授和适合研讨两个部分,在适合进行研讨部分的课程内容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Seminar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3]。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会使得学生为完成研究论题而积极主动地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分析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形成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2.教学目标明确
Seminar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多项能力进行训练,尤其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探究和批判精神、口头表达和学术论文写作等能力和素质培养。这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计学科的综合性和会计实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选题或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着手调研和查阅资料,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以规范的书面写作的形式有效地传递学习成果,这样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3.操作程序规范且灵活
Seminar教学模式具有规范的课堂操作实施过程:(1)确定研讨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关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主题由学生自己来确定。(2)查阅文献资料。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分工的形式,查阅文献资料或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形成观点,为课堂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考虑到目前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大班人多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且发挥教学助教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3)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对该主题的研究背景、方法、内容和结论观点等进行陈述之后,课程参与者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4)修改报告论文。报告人或报告小组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并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将报告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后最终提交。这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并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时,可以结合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灵活地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者聘请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者进行座谈,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Seminar的教学内容虽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Seminar教学模式实施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选择是否合理。在许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适合课堂的传统讲授,这些内容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方式,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从本课程中选择恰当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适合呢?针对会计专业的课程特点,一般来说比较适合研讨的内容涉及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会计审计实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财务会计审计理论的深入拓展等。比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这门专业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调整及其他,这三部分内容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均可以根据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或者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设置若干研讨的主题,供学生选择进行研讨交流学习。
5.教学评价过程化和多样化
由于Seminar的引入,使考试方式和分数的评定结构发生分化。Seminar成绩一般占本门课程的30~50%,其他考试如笔试占50%左右[5]。Seminar的评价系统是一个过程化、多样化的综合评价系统。过程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现注重学业过程评价,根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小论文等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其中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性思辨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会计专业的课程中引入Seminar后,该门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Seminar教学内容的考核成绩,二是传统讲授内容的考试成绩。教师可以根据Seminar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在本门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每门课程适合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容占课程内容的比例不尽相同,但通常至少需要安排两次以上的课题研讨。
三、会计专业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入高年级时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会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因此有必要探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Seminar课程。哪门课程适合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开设,应考虑以下条件:一是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二是要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6]。因此,结合目前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国外将Seminar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做法,在会计专业本科的不同阶段可以设置以下递进式的Seminar课程。
1.将“会计学科概览”作为一年级的Seminar课程
“会计学科概览”是在会计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强调知识的全面系统,不需要先修课程的知识,用的是特定学科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重在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做准备。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会计与财务等基本概念与内容、会计职业构成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掌握会计专业文献的查阅和使用的方法,通过广泛的阅读,善于思考和讨论交流,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建立起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它作为一门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实施教学。
2.在二三年级将某些模块课程设置成Seminar课程
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三个层面的课程之外,还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政府财税部门、审计机关、公司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设置了相应的模块课程,比如,管理控制模块、财务管理模块、非营利组织模块、金融企业模块、审计模块等,这些模块课程通常都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方向,重点选修某一模块课程。而这些模块课程中的许多课程和其他教育层面的课程一样,仍适合采用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某些以专题教学为特征,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如“薪酬制度体系设计”、“公共部门专题研究”、“资本运营实务”等课程,适合采用以Seminar为主的教学模式,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开设。另外,在三年级开设的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适合。
3.将“会计专题”作为四年级的Seminar课程
“会计专题”是在四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它又与以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为特征的该层面其他必修课不同,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科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以及会计与审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等的研讨学习,因此,最适合将其作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来组织实施教学。四年级是本科学生的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要进入社会从事财务会计审计的实务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这门课程中关于会计热点前沿问题的专题研讨学习,对于那些下一步进入研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为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同样这门课程中关于对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的专题研讨学习,对于那些很快要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们来说,能够为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和在工作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设置为专门的Seminar课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统一系统的学科代表性的教材,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理清其重点、线索和方法,在课程一开始时给学生提供一份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教师提供给学生本学期需要阅读的文献目录、研究问题和写作方法指导、可供学生选择的论文写作题目和课堂展示的主题、课堂参与讨论的内容及完成进度要求等;并在教学大纲中列明论文写作、课堂展示以及课堂参与讨论等各占总成绩的比例。教学大纲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需要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中心,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以较短的时间,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思路和重点,以及给予学生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在这些Seminar课程中,经历了选择课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书写报告及论文、交流讨论等过程,能够真正领会并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2] [5]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0-23.
[3] 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