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2-05-08 20:12: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

篇1

(一)是现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立足点

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重视课堂活力的提升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善。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图形与图像的重要性得到肯定,初中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应当具有基本的地理图表识别与应用能力。立足于地理图形开展教学,可以使得初中地理课堂图文并茂,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

因中考中地理所占分值不高甚至只是考查科目,很多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不够重视,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参与度。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对地理图形和表格充满好奇心,尤其在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图表做载体展示出来,可以在形象化学习内容的同时力求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上,积极参与并主动思考。

二、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形式之实践途径与反思

(一)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完美契合点

有时候,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任教师,因教学经验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保证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图表等内容进行展示,更谈不上在多媒体技术和地理教学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却包罗万象,其有自然景观、基本地理学科知识、地质构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相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对于刚刚学习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中较为困难。针对初中地理知识点零散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将地理知识表达出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的力量与演示文稿的图文并茂特点实施地理教学,能够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图片收集与识别游戏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两大分支。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所谓学习,就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前并不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初中地理知识一般是自然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布规律以及发展影响要素,人文知识涉及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师引导学生以地理学习内容为基本做收集与识别图片的游戏,有利于图文并茂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

篇2

学会阅读教材,这是一种基本技能。作为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初中地理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一般采用文字与图像来加以表述的。文字的叙述要求是很高的,力求准确、生动、概括、易懂。而图像则要求清晰,鲜明,突出重点。其中,有地图、景观素描插图、照片、统计表等,均是教材插图的主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一些地理老师往往担心学生不会或不愿去阅读教材和理解教材内容,就一味地灌输,一味地讲解,一味地照本宣科,越俎代庖,大讲特讲,全盘托出,而学生却一味地听呀,记呀,抄呀。这样一来,老师显得很“崇高”,很“渊博”,却教得挺“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效果怎么样呢?不用多言,可想而知。那么,作为我们老师,要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阅读教材之前,提出阅读要求与问题。二是阅读之时,要有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思考。三是要教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说,地点名称,地理方位,产地特色等等,在阅读时应该加以注意并做好圈点,以增加记忆。

二、激发兴趣――初中地理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学习的车轮就不能前行。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好初中地理学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手段和方法,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在此,笔者仅谈两点。

(1)借用游戏,激发兴趣。说起游戏,很多人似乎认为这是“小儿科”,是小学生、幼儿所钟爱的活动,与初中学生沾不上边。其实,初中学生对于游戏依然是有兴趣的,依然是喜欢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有时就能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游戏的操作。比如说,“中国政区图”,我们可以根据多媒体设备技术,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那么,要怎样做呢?笔者不妨在此描述一下:首先,简介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活动是分两轮进行的,每轮活动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拼图的,不同的只是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即《地理》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并按照地理方位排列。而第二轮则不能看课本,也是同样按照地理方位排列。其次,引导学生按照上述规则动手操作。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把静止的图激活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味道”,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能力“炫耀”,引起好感。大家都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只要学生对老师喜欢了,就会对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喜欢,正如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那样。而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要善于表现,使学生知晓,从而引起学生对老师才学的倾慕,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担任学科的兴趣与热爱,进而增强学习动力。比如初中地理有些知识是要记忆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便谈不上学习的优秀。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地理知识巧记的一些方法,在方法公诸于众之前,老师有时候可以“炫耀”一下,以引起关注,激发兴趣。例如,笔者把一些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事先记住,如“陆地表面最高点――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陆地表面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155米,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1 500多万人。”这些知识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卖弄”一下以博取学生的“好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喜欢,进而喜欢初中地理课程。

三、点拨探究――初中地理学习的深入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注意优化。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吃透教材与学生,根据实际,通盘考虑,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抓好地理学科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讲解与渗透。再者,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这就是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与指导。比如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老师是这样点拨学生探究活动的:

首先,分析、出示下面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变化过程。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其次,测量。要求学生带着皮尺、笔、笔记本,并组织他们到学校的篮球场上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篮球场的长与宽,并一一作了记录。第三,画画。组织学生回教室按照老师提供的“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计算并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第四,讨论。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就纷纷举手,争相发言,有的说:“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还有的说:“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篇4

初中学生在步入高中课堂后,迎来了崭新、高层次的学习生活。在初中与高中,不管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都有很大的区别存在。随着学生对高中地理接触范围的提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成果。所以,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做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新高考改革后,学校虽然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通常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地区的初中学校并没有将地理学科的测试成绩归入中考成绩中,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地理知识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由于学校、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缺乏重视,教师对地理的教研探讨也随之减少。地理学科不仅课时少,大多数学校通常还将仅有的课时转给主要学科。由于初中教学中地理会考安排在初二,所以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安排了地理课程,而初三并没有涉及地理学科的课时安排。由于初二进行的小中考题型多为选择题[1],初中教师通常让学生大量记背知识点便于参加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点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时,出现非常严重的知识遗忘问题,地理基础知识水平十分低,导致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有很大的难度。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措施

1.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范围。

要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做好,必须使地理教学连续性的进行,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都开设地理课程。将原本只出现在初二会考中不受重视的教学理念改变,将初中地理归入升学考试中,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初中地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同时,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促进初高中学校的沟通程度,提高高中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也便于初中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教W内容进行了解并作出针对性教学计划。

2.地理教师应加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措施。

(1)把握好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地理课。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先将高中地理的大致学习内容以及重要性告知学生,而不是直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情况,带领学生适当回忆初中地理知识,与学生分享有关地理知识的趣闻趣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高考改革中,要求学生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例如:赛跑比赛中,为什么非洲人独占优势?在我国南方为什么多以米饭为主食,而北方多以面食为主食?这些问题与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学生会有很大的求知欲,有了兴趣探索后,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能在教学中创设情境[2],例如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提出:为什么能够在41°N碰到冰山?学生会有很大的探究欲产生,能够主动且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以及综合概括能力方面都会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利用自身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多关注社会热点等,从中寻找有关地理的素材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北京成功申办2020年冬奥会,引导学生结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对在北京和张家口选址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些知识从未出现在地理教材中,可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加活跃,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信息提取、迁移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初高中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变化也会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进行衔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初中学生在学习时过多依赖家长与教师,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步入高中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梳理初高中知识的连贯性,主动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衔接,便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效率提高。

三、结语

新高考改革后,素质教育随着关注程度的提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新高考改革下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循序渐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加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5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中考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针对中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中考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考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这一点,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有明显的体现,新课程卷中近几年每组题都用图。

二、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地理轮廓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

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2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就是学生怎样从课堂中获得知识。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地理学习评价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备受关注。因此,现今对于学习过程评价的文章也不断增多,这源于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诉求,而这种诉求不仅体现在《地理教育国际》中,在以升学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下,更是学校管理者与家长的要求。而学生的知识获得既是教育工作者的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的要求。现以学生对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的学习为例阐述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及建议。

一、 以知识获得为准的地理过程性评价现状

1.过度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使得以知识获得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的主体,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多样的。新课改中强调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对每个学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的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掌握,甚至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因为刚上初中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下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如在讲七年级上册自然地理部分时,教材内容多是学生难懂的空间概念以及图形的判读,以对学生认识地球、保护地球方面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过度关注这些非智力性因素的评价,在现有的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这种流于形式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过程性评价中缺乏学生自主评价,影响学生知识掌握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认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于自己的认定,学生不知道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而一切外显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显然并不能触动学生关注自身需求的发展,学生缺乏对自己获得知识的肯定,这影响着对知识的获得。

3.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回馈性改正并未激发学生主动巩固知识

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A级、B级评定只是对于学生整体完成情况的一个总结,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不是练习中的错题。错题本身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学生没有理解到位;二是学生粗心,不注重做题过程细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并未实现对于教材知识点的巩固,导致学生知识获得的效度不够。

二、 以知识获得为准的初中地理过程性评价的建议

1.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从地理教学评价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重新审视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表现,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讨论的情况、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质疑等方面评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这一评价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每位学生,不能有任何的偏向。制定适合学生的评价量表,以班级为单位,5人一组,这样便于小组组长进行阶段性的统计,并及时公布在教室中的“学生天地”中。这种追求平等、公开、规范的评价方式虽然有些嗦,但长久使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可对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的表现进行分值制统计,并按月做课堂总结,评价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进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2.加强学生地理知识获得,完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途径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的内容除了地理学科的知识外,还涉及图表的绘制。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绘图能力。地理教材的特点是图文结合,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图表为基础,通过判图、读图、析图、解图的手段实现自己知识的获得。以图为单位定期让学生绘制标准的图形作为评价项目,进而实现学生由图转文、获得地理知识的目的,这也是地理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阶段性的以绘图为主的评价方式,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潜质,实现学生多样化地获得知识。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反思,形成自主评价

课堂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准确的认知会促使其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检验,学生准确解决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这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形成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还需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如鼓励、表扬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从而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整体认知。

4.关注教学过程互动,强化学生知识获得,注重过程性评价方式的细节

地理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应该关注学生间的课堂交流,这种交流既有语言的交流,又有团体的协作,如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以及模型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知识,交流心得,这其中还有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对方的肯定等。其次,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还体现在学生作业上,作业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练习题应该有系统的记录,每批改一次做一次错题记录,并且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形成对学生每节课、每周以及每月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以便将出错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于练习有整体的认知。学期结束后,对学生作业的情况汇总后交由课代表进行公示,从而激励学生学习。

总之,地理过程性评价方式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学生的具体情况施行,切不可脱离学生实际,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

篇7

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的边缘性学科,学科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广泛。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学生大都缺乏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和客观的思考,对地理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逻辑分析。同时,在平时布置给学生们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也反映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不但不够全面、同时还缺乏深度。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利于未来的地理学科的学习。

4、过度依赖老师。在高中地理学习当中,因为所学的知识内容繁多同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的学生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走来追赶课程的进度。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独立思考和相关性的联系,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就学一个知识点,最后只剩下满篇的笔记和一片空白的大脑。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没有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同时过度依赖老师导致学生的地理逻辑性不强、学科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对地理的热爱才是努力学习地理知识的持续动力,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师对其的认同。所以,地理老师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对待,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内容并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传统式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枯燥烦闷,没有兴趣去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给予学生新鲜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欲望。

2、培养学科思维。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运用巧妙地提问鼓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和地理所学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高中的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也具有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其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习效益。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科中存在许多的让学生无法直观就能够理解的图表、各种地理运动过程等难点。很多学生由于长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内容,逐渐积累起一种对学习地理的厌烦情绪,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各种软件很直观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就能够理解到复杂的地理知识。老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理解并记忆知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诉,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学科,其本身的知识内容广泛且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并且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地理W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8

正向思维长期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焦点,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影响逆向思维的构建。同时,在向逆向思维转换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重新构建心理过程的方向,会大大增加正、逆思维的连接难度。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已成为一大难点。针对这方面,教师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逆向思维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新时期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在逆向思维作用下,发现不同的地理学科之美,逐渐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难懂的概念、理论,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重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属于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学家由果找因,利用逆向思维逐步得出地理原理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地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由此展开逆向思维提出问题: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会不会因为受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利用旧报纸撕成两半,再拼合在一起,那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会不会像撕破的一张纸一样是同一块大陆?然后点题: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通过由果找因,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从而否定了地球“固定论”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有效启迪他们的逆向思维,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知识。

2.注重理论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点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克服死记硬背,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准确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以“中国自然灾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说说自己对我国自然灾害现状的看法,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的资料信息。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结合他们提出的建议等,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常发的自然灾害,要求学生整理个人有效避灾的方法,并在班上交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在减灾防灾方面思考更深层次问题,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措施,避免受定向思维模式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找到更加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方法。

3.注重反向逆推,辩证分析,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向逆推,深入探讨某些重要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如学生学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知道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我国广大地区降水丰富,众多大河滚滚东流等。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逆向假设: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交通运输等有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分析交流得出:从气候上看,由于东部高,太平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地,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由于东高西低,河流大多发源东部,从东向西流。这样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的影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学会站在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多方位认识事物。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阐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还要讲解大气污染、尘埃增多导致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站在矛盾对立面思考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做好铺垫。

4.借助讲授新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正向思维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探讨性的内容,探果索因,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逆向思维准确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比如,运用“反证”,来证明地理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就反证法而言,属于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典型的逆向思维。具体来说,在运用反证法的时候,需要假设那些和已知地理事实、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进而,推导出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规律等相矛盾的结果,促使之前的假设不成立,为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提供有利的保障。以“地球的公转”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也就是说地球不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面是直着身子绕太阳转,教师通过画板图让学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直射点将终年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会发生变化,同一地区还有四季变化吗?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度,并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才会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才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可以促使复杂、难懂的地球公转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准确把握、理解新的知识点,不断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会利用逆向思维解答相关的问题。可以讲解一些和学生已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开拓学生的逆向思维,真正从定势思维中走出来。以“喀斯特地形”为例,大部分学生知道发育喀斯特地形需要具备的条件,即要充足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气候属于高温多雨。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特别好的喀斯特地形。如果学生仍然按照定势思维模式去思考该问题,必定找不到出现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全面而客观地分析青藏高原的整个发展历程,探索找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地质史上,曾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大海,在沉积巨厚石灰岩之后,地壳逐渐上升。在初期的时候,上升的高度并不大,青藏高原的气候以高温多雨为主,喀斯特地形逐渐发育,青藏高原急剧升高后,喀斯特地形也随之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较好的喀斯特地形的原因。在逆向思维作用下,看似毫无头绪的问题,一下迎刃而解,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世界的神奇,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打破他们的定式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以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篇9

(一)初中阶段知识遗忘,高一新授知识理解不透,学科知识体系亟待重建

(二)知识迁移运用训练少,知识迁移运用的动机不强

(三)不能熟练掌握各知识点间的横纵联系,难以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四)思维定势遏制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因而在变式问题和新情境面前学生往往手足无措,或生搬硬套知识点,或东拼西凑、胡乱编造,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效果不理想

二、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举措

为了解决高一学生在地理知识迁移运用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教研组诸位同仁的成功经验,我不断尝试优化课堂教学,最后发现在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方面,以下课堂教学举措的效果喜人。

(一)复习已学,夯实知识基础

地理在本区中考分值中所占比重不大(满分30分),受此影响,初中地理教学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通常是初中三年的地理课程压缩在初三一年学完。短时间内靠死记硬背识记的知识点在中考完后基本已经遗忘,这对于重理解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因此在讲解高一地理教材之前,应当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复习初中地理知识,尤其注重加深学生对经纬网、地球内部结构、天气和气候等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即将展开的新课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联系实际,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动机

教育的作用在生活中彰显得愈明显则受教育者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动机愈强烈。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各部分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例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巧妙地将这些例证与具体章节、特定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强化其进行知识迁移运用的动机。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准确地理解知识要领是学好地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方法淡化概念的抽象性,使之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结合本区客观条件,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联系实际,进行言语直观教学

言语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生动地讲解、形象地描述,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生动的表象和想象。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这一部分时,为了方便学生区分理解背斜的概念、判别特征及其在生产建设中的影响,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驼背者的形象,以期识记背斜岩层上拱的判别特征以及其地质稳定适合进行工程建设、是理想的储油构造等特性。

2.打破教材内容结构,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有个人特色的知识,因此在构建新知识体系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打破既有的教材内容结构,综合运用列表比较法、绘图法、编写提纲等方法将存在横向和纵向联系的知识归结在一起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甄选测验,促进和检验知识迁移

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提供经过甄选的测验可以促进和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呈现的随堂测验应当是学生已经学过、较为熟悉或有丰富相关生活经验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且尽可能综合其他学科或其他章节知识的。

例如,在讲解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时,给出随堂练习:

如右图,本图为某日全球极地俯视光照图的一部分,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的极点为___(N/S)极,乙地的地理位置___。

②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___。

③该日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和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④此时北京时间是___北京的地方时是___。

4.重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也是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教材,甚至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地图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正确认识地图、使用地图和绘制地理简图,使其具备依托地图进行空间推理判定和地图转绘的能力,尤其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读图、判析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科学绘图的方法、技巧和程序。

篇10

第一、地理学习不连贯

初一、二年级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初三年级停开地理课,造成知识传授的“断层”。高一学生再接触地理课时,许多基础知识生疏甚至遗忘,更有甚者连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都不具备。

第二,学生心理、教与学模式的巨大差异

首先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春期、青春后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心理型向理论型发展;其次学习方法差异大,初中多侧重记忆模仿型、思维定式型,而进入高中则转向探究理解型,初中为被动式学习,老师带学生学习,高中为主动式学习,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再次多数选修文科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学习上稍显吃力,究其根源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而地理学习正需要这方面的能力,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多数选文科的学生,天真地认为文科靠死记硬背,简单的背、记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学习方法上的转变成为文科生学地理的“拦路虎”。

第三,高、初中教学要求及教材编写差异

首先初中地理教学只面临初中结业考试,要求不高,考核知识很浅显,难度值很小,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加之初中教学现有的功利化倾向,地理早已沦为“副科”,再者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更加“弱化”、“边缘化”,教学的质和量更难保证;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是高考,且高中地理学习对基础要求很高,时间紧、任务重,加之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期望很高,这就与学生的现状“脱节”了。其次教材编写存在教材知识体系差异问题,初中教材删减或弱化较多内容,本来系统的知识就出现零散化,加上新课改老师的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偏差,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显得更零碎,但这些弱化或删减的内容都是高考考纲所要求的,所以高中教学必须适当补充和扩展。最后初中教材编写侧重基础性和普及性,高中侧重发展性和研究性。高初中教材编写的巨大差异造成教师“教”,学生“学”的巨大差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如何解决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断层”、 “拦路虎” 、“脱节”,最为重要的是作好“衔接”工作,此衔接分为以下六方面。

第一、基础知识衔接

基础不牢,学生听课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下降,因此一定要“温故”而“知新”。如讲授高中必修(上)之前应复习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尤其是常用到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如蒙古、西伯利亚、亚速尔群岛、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补充经纬度的基础知识并挖深拓宽;讲授高中必修(下)应补充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及重要城市等。

第二、基本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

在初中未作为重点知识的能力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则显得非常重要,这部分知识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适当补充讲解、练习,以防因高初中部分地理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出现学生听不懂课,做不来题的现象。如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等值线图判读,气温、降水图判读等。

第三、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生进入高中,学生自己要主动改变学习方法,老师也应教给他们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首先高中地理学习不能简单地采用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不仅仅需要背诵、记忆,“依样画葫芦”式学习,更需要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等。知识的掌握应达到 “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其次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容的逻辑性加强,学习密度和作业量猛增,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根据艾宾吉斯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分散学习效果优于集中学习,提醒学生易混淆知识需用练习巩固、加强等方法;再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设置一些问题,逐步使学生获得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同时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尤其是比较法的运用对帮助学生知识记忆有莫大的好处。

第四、教材内容和教法的衔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地理教师应主动深入初中地理课堂,了解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深难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把握,避免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观性、盲目性,从而浪费大量时间。其次在教法上注意避免“一言堂”,多学习初中地理教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知识易被学生吸收等特点。再次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教材的难度加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刚入高中的学生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的特点,讲授部分知识时,举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带学生做实验、野外考察等。再次对于高初中教材中同一内容的学习应先了解初高中难度要求,宜将初中基础内容复习巩固,再因势利导引出高中知识学习,注意知识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如世界地形图阅读,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的传授。再次将看似孤立、零散知识成串讲解,浑然一体,以地图为载体,捏沙成团,解决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如借助人口稠密与稀疏,分析当地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服务业、人口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经纬度位置与世界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五、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篇11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高考的万变。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篇12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比较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诀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

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可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