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08 17:5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混凝土施工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混凝土施工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TU37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rength water concrete column is a difficult project, in order to make high-quality water concrete columns in the construction; we have gradually summed up a set of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high strong diameter water concrete columns.Key words: concrete; reinforced; vibrators; ins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pouring

在某机场工程中,高强清水混凝土柱的施工是工程的一个难点,本工程地下所有框架柱强度均为C60,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紧,而且要求为清水无饰面混凝土。在施工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了一套专门针对高强大直径清水混凝土柱的施工方法。下面,我从预拌混凝土控制,钢筋绑扎,脱模剂的选择,现场浇筑,保温养护,成品保护等六个方面逐一加以说明。

预拌混凝土控制。

经过与搅拌站多次试验和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煤灰和矿粉的用量,降低水化热,从而减少柱子表面裂缝。

改善石子颗粒级配。设计规定本工程混凝土用石子最大粒径为25mm,在保证此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将小粒径(5-10mm)石子的搀量增多,这样有利于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更容易的进入钢筋间隙中,减少柱表面产生孔洞的机率。

外加剂的选择。最初搅拌站使用西卡Viscocrete高效减水剂,,虽然改善了混凝土的坍落度,但是混凝土的稳定性,黏结性,流动性不好,而且坍落度的经时损失很大,经过试验,改用较便宜的AN3000高性能复合型减水剂,其坍落度 经时损失见下表: 、

现附混凝土配合比,以供参考:

钢筋帮扎。

本工程柱钢筋主筋保护层4cm,箍筋保护层2.4cm,由于钢筋太密,且主筋太粗,给浇筑带来极大困难,同时高强混凝土流动性太差,导致混凝土由柱中心入模后向四周分散困难,箍筋与柱模之间的缝隙很难进入石子,缝隙内只有水泥浆。混凝土拆模后,沿箍筋位置有裂缝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误差控制在2mm以内。

在箍筋上焊钢筋头做成定位卡,保证钢筋的顺直和钢筋间距一致。

脱模剂的选择

脱模剂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完成面的观感质量。以往钢模板均采用机油或柴油做脱模剂,现场实践证明效果不是很理想,粘模较严重,且表面气泡多、色泽不均,经过实验,改用食用色拉油。色拉油稠度大,在模板面上附着时间长,而且在现场浇注振捣时,使用色拉油做脱模剂,气泡较易顺模板面引出。改用后,较好的改变了粘模和气泡多的现象。

在使用色拉油做脱模剂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拆模后清除模板内杂物,立即刷一遍脱模剂,防止因长时间搁置引起的模板锈蚀。

在模板放置期内,由于重力作用,脱模剂顺模板面下滑,造成模板上部脱模剂厚度变薄。因此,每次模板吊装前,重新清理再刷一次脱模剂。同时这样也可以清除掉因长时间放置而粘在模板上的灰尘。

刷脱模剂必须使用干净的棉纱布,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现场浇筑

混凝土的运送

高强混凝土的水胶比小,水泥、石子含量多,导致混凝土虽然可以通过外加剂提高坍落度,但是可泵性,流动性依然无法改善。故采用塔吊吊运混凝土人工浇筑。在浇筑过程中,要求搅拌站每车只运5 m3 混凝土,保证一车混凝土浇一个柱子,缩短混凝土在入模前的停留时间。同时对每车混凝土派专人测试坍落度和温度,控制坍落度在210-230mm,温度在12-15度之间。

2、现场振捣

混凝土的现场振捣是浇筑过程中的难点,漏振容易产生气泡,过振又易离析,其临界点很难把握。施工中,一个柱子配备四个振捣棒同时施工。浇筑应严格按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要求进行,振捣顺序由内而外,上、下层混凝土振捣的时间间隔应控制好,不得出现冷缝,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先将下层混凝土振捣好,因柱子钢筋较密,振捣棒插入间距20-25cm,即每隔一根主筋有一个振动点,插入点应均匀布置。严格控制振捣棒的插入深度,插入深度应比上层混凝土厚度深5-10cm,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每处振捣的时间应控制在30-40秒之间,不得将振动棒插入某一部位留置过长时间,出现过振现象,造成局部浆体过厚,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柱子浇完20分钟后,进行二次振捣,使用两根振捣棒同时插入柱底,缓慢拔出,时间控制在50-60秒。柱子浇完40分钟后,进行三次振捣,使用一根振捣棒,只作用与柱子上半部分,引出前两次振捣未引出的气泡。

保温及养护。

为保证混凝土浇注时温度,对柱模保温,在模板外粘5cm厚聚苯板。 拆模后,柱中心温度最高时可达65度,经过计算,冬施期间采用塑料薄膜加双层2.5cm厚阻燃草帘被保温,非冬施期间,外界温度小于25度时,采用塑料薄膜加一层草帘被,外界温度大于25度时,薄膜保湿即可。

拆模后,立即采取保温措施,每两小时测温一次,十四天后停止保温。非冬施期间,薄膜内每三小时浇水一次,持续十四天。

成品保护。

篇2

1、引言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混凝土抵抗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磨损或任何其它破坏过程的能力,当在暴露的环境中,能耐久的混凝土应保持其形态、质量和使用功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内容包括:钢筋锈蚀、化学腐蚀、冻融破坏、碱集料破坏。混凝土的抗冻性作为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2、混凝土受冻害损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新拌混凝土的强度低、空隙率高、含水多,极易发生冻胀破坏。冻胀破坏的外观特征是材料体内出现若干的冰夹层,彼此平行而垂直于热流方向。

(1)当外界温度到0℃以下,砼内毛细孔的自由水份开始结冰,体积微胀;

(2)结构构件的冻结由砼表面开始逐渐向内部延伸,由于结冰而膨胀,将内部未结冰的水分封闭并沿毛细孔通道压向内部;

(3)随着冻结的发展,结冰体积越来越大,内部未冻冰水压力越高,当压力超过砼的抗拉强度时,就会把毛细孔胀破,产生裂纹;

(4)水在一定得压力下,裂纹继续扩大或产生新的裂纹,导致砼内部机构破坏;

骨料作为一个组分,冰冻膨胀同样会成为导致混凝土破裂的应力来源;为了保证混凝土完好,必须要求骨料和水泥净浆两者都不破坏。由于引气混凝土的广泛使用,水泥净浆的抗冻性较易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骨料抗冻性更具有突出意义。

3、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注意事项

在实际施工中要根据施工中的气温情况,建筑物的结构状况,工期的紧迫程度,水泥的品种,外加剂的性能,保温条件等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1)当工程所在地的昼夜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平均值或当地时间6点、14点、21点室外温度平均值)低于5℃,最低气温低于-1℃,必须按照冬季施工规范处理混凝土;

(2)混凝土拌制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进场砂石料必须采取覆盖保温,保证原材料不因气温降低而发生团块、结冰现象。宜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和较低坍落度,混凝土拌制可采用掺防冻剂法。砼搅拌时间比常温施工延长50%;

(3)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及钢筋上不得有冰雪和污垢,特别在新老砼交接处的冰雪和垃圾。尽量选择中午的时间段浇筑,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遇有大风和雨雪天气时不得浇筑。采用边浇筑边覆盖的方法,完成一段包裹一段,篷布与混凝土面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保证人员能够进入收面、压光、刷毛。混凝土必须采用机械振捣并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不得小于20cm,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用塑料薄膜或稻草覆盖保温;

(4)如果现场砼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掺外加剂的方法进行调整,严禁在砼内直接加水;

篇3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高低结构的高层住宅、公共建筑及超长结构的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施工,其他有特殊要求结构中的后浇带施工可参照本方法。

2 施工工艺

2.1 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予留,并按设计规定的时间先浇筑混凝土,一般宽度为700mm―l000mm,间隔一般为20--30m,贯通整个结构的横截面,将结构划分为几个独立区段,但不一定直线通过一个开间,以避免钢筋100%有搭接接头。后浇带一般从粱、板分跨部通过或纵横墙相交的部位或门洞口的连粱处通过,板、墙的钢筋格接长度为45d,梁的主筋可以不断开,使其保持一定联系。

2.2 若上述部分设计有明确要求的,严格按图纸施工。

2.3 后绕带共有四种形式:平直缝、阶梯缝、凸形缝和凹形缝。若设计无明确要求,采用何种形式应视具体情况定,其中地下室外墙一般采用平直缝,并安装钢板止水带。

2.4 在施工基础垫层时,宜将后浇带处基础垫层降低50―100mm,以便处理施工缝、清除垃圾和排除积水。雨期施工时,后浇带应每间隔50m设置集水坑,以便及时排除雨水和养护用水。

2.5 后浇带四周应做好防护,顶部应遮盖,以防施工过程中垃圾等污染钢筋及施工缝结合面。

2.6 支设模板应根据分块图划分出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数,并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后浇带施工缝一般采用快易收口网、钢丝网或堵头板作侧模,堵头板应按钢筋间距上下刻槽。

2.7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应清除钢筋表面锈层,混凝土表面凿毛(若采用快易收口网或钢丝网),用压力水冲洗。

2.8 钢筋若采用断离法,则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搭接接长或焊接,有加强附加钢筋的,还需视附加钢筋具置穿插施工。

2.9 后浇带两侧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龄期后,按照设计规定和施工规范规定的时间,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且宜掺入早强减水剂,认真配制、精心振捣,为了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

2.10 后浇带施工缝处理自下而上逐层进行,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视工程特点按规定逐层拆除模板。

2.11 后浇带混凝土初凝后,应在12h内覆盖浇水养护14d,养护期间要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2.12 冬季施工:水和砂子根据冬季施工方案规定加热并加防冻剂,并宜采用综合蓄热法养护。降温不宜超过5℃/h。拆模时结构表面温度与周围气温的温差不得超过15℃。

2.13 规范规定后浇带允许偏差表

3 后浇带施工工艺中应注意事项

3.1 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形状而定,留设位置须经设计院认可,不能根据施工经验或某些资料来确定。

3.2 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少于40天;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应保留60天。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沉降基本完成后进行。

3.3 带有混凝土粉状和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留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3.4 后浇带的保护。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毫米以上。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可采用砌砖保护。楼层面板后浇带两侧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3.5 混凝土浇注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以免浇注厚度过大造成钢丝网模板侧压力增大而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采用钢丝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注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注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时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采用Ф50振捣棒时不小于400mm,采用Ф70振捣器时不小于50mm。

3.6 后浇带的封闭。浇筑结构混凝土时,后浇带的模板上应设一层钢丝网,后浇带施工时,钢丝网不必拆除。后浇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置,都必须在封闭前仔细地将整个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除,并凿成毛面,彻底清除后浇带中的垃圾及杂物,并隔夜浇水湿润,铺设水泥浆,以确保后浇带砼与先浇捣的砼连接良好。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后浇带的止水处理,按设计要求及相应施工验收规范进行。后浇带的封闭材料应采用比先浇捣的结构砼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温、保湿养护。

4 施工要点

①后浇带砼中使用的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量。②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③微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其秤量应由专人负责,允许误差一般为掺入量的±2%。④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影响混凝土质量。所以应对掺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适当延长。⑤后浇带砼应密实,与先浇捣的砼连接应牢固,受力后不应出现裂缝。⑥在预应力结构中,后浇带内的非预应力筋必须为预应力筋的锚固、张拉等留出必要空间。⑦预应力结构中的后浇带内有非预应力筋、预应力筋、锚具、各种管线等,此处的后浇带砼浇捣时,应高度注意其密实度。⑧地下室底板中后浇带内的施工缝应设置在底板厚度的中间,形状为“U”字型。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带模保温保湿条件下的养护,应按规范规定,浇水养护时间一般砼不得少于7天,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⑩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如有抗渗要求,还应按规范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5 质量要求

篇4

前言:有人说我们是生活在钢筋和混凝土中的一代人,每天都有无数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混凝土已经成为人民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混凝土是一种神奇的建筑材料,它有笨重的外表,但是却可以被制造成唯美的艺术美,变的轻盈灵动,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下,它给人们所呈现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混凝土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制作它的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而且混凝土有非常好的抗压能力,并且耐久性良好,强度等级范围宽,这些都是它的优点。

1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一般都工程量比较大、工期长、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较多、交叉作业多施工复杂,因此,提高了工程的施工难度。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时候,不光要满足强度的要求,还要加强对混凝土裂缝、防治渗漏等方面的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耐久性。在施工中,应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裂缝

裂缝不仅仅存在于水利工程建筑之中,也存在于普通的建筑中,它是混凝土建筑物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所以不存在不会出现裂缝的混凝土建筑物。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比如,混凝土原材料,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维修时间间隔和维修技术等。因为造成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所以改进的措施也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进量减少混凝土建筑中裂缝的出现。

1.2 冻胀

冻胀的成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在混凝土表面存在有大量的细微的小孔,孔中储存有部分水份,当环境温差较大时,小孔中的水份遇到冷空气,就会从液态变成固态,水的体积就会膨胀,膨胀后就会产生冻胀压力。当这种冻胀压力达到或者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就会被破坏掉。因为是从混凝土内部发生这种破坏,所以这些破坏所导致的影响将是永久性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措施,减少冻胀现象出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尤其要重视这种病害的影响。在整个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往往使用的是较大快的混凝土,需要利用分块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为了保证浇筑后的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发生裂缝、冻害的现象,在施工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气温条件。并及时的对混凝土采取必要的温度控制措施,加强表面保护,采取接缝灌浆等预防措施。

1.3 冲磨及空蚀

冲磨病害是指水坝等泄水类建筑中的混凝土受到水流及其中夹杂的沙石等物质在急速流动中所产生的巨大流速的冲击,导致混凝土出现破坏的现象。而空蚀病害主要指水坝等泄水类建筑中的混凝土在其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由于混凝土局部受到极不规则的来自水的相互挤压的作用而出现的破坏。因此,冲磨以及空蚀主要发生在那些在水中或者是靠近水工作的混凝土建筑上,还有经常发洪水的地区的建筑物也容易发生冲磨以及空蚀。根据一般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冲磨与空蚀病害是交替进行的规律,同时冲磨以及空蚀还会相互促进,增加其对混凝土建筑物的破坏力,两者共同的作用直接导致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使得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外露,进一步加快了混凝土的破坏过程。

1.4 碳化

混凝土发生的碳化主要原因是空气中所含有的微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混凝土表面少许没有充水的毛细孔,进入混凝土内部,并且逐步进行扩散,然后在混凝土内部生成碳酸盐类物质,这些物质使毛细孔内溶液的酸碱度小于 10,破坏了钢筋表面存在的钝化膜,使得钢筋发生锈蚀,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减弱,以致无法负荷一栋楼的重量,而且当钢筋表面生锈之后其体积就会膨胀,直接导致混凝土的开裂。

1.5 侵蚀

混凝土被侵蚀主要是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水对混凝土的一种危害,属于化学性病害,不同地区的水环境也有所不同,有的偏酸,有的呈碱性,所以目前侵蚀混凝土的现象还不是非常的普遍,但是在某些环境污染极其恶劣的地区,水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侵蚀混凝土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

2 面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原材料的抗压能力

传统的混凝土只是水泥、砂、石子和水四种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人工石,但是在 1900 年建筑材料大革命中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将钢筋加入混凝土中,制造出钢筋混凝土,在原有混凝土的基础上,钢筋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耐久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其次在20 世纪以后,人们又相继发明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并且许多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被不断使用,其中减水剂是混凝土外添加剂中被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甚至还发明出了流态混凝土和当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后出现的聚合物混凝土。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人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多实用的混凝土建筑原材料,解决混凝土在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保证原材料的合格质量是必须的,而且在混凝土施工时应对其进行防水、防渗、防腐、防冻等措施,保证混凝土的优秀质量。而且在使用“壁可”注浆技术将树脂浆液注入裂缝内时,一定要缓慢注入,切勿出现气阻现象,减少裂缝的出现。在模板的控制中,应注意将调平层的杂物及浮土清扫干净,然后才能立模板。混凝土的外添加剂减水剂一定要装在塑料袋内,现场拌制混凝土,在搅拌时一定要均匀搅拌、使其保持颜色一致,并保持混凝土所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不泌水、不离析。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必将不断的优化创新,新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必定会被研发出来,到时混凝土施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2.3 加强对混凝土建筑的养护

加强对混凝土建筑的养护目的是保持混凝土存放的最佳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以保证或加速混凝土的正常硬化。对混凝土采用不同的养护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现在大家最常使用的对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自然养护、蒸汽养护、干湿热养护、蒸压养护、电热养护、红外线养护和太阳能养护等。养护经历的时间称养护周期。混凝土性能的试件的养护应该在最佳养护条件下进行。我国所采用的标准养护条件是:一级水平控制温度为 20±2°C,二级水平控制温度为 20±5°C,标准养护时间为 28 天;湿度不低于 95%。混凝土的养护包括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混凝土养护期间,对湿度和温度的控制是养护期间最应该注意的,养护是应该尽量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暴露在外界空气中的时间,并且及时对混凝土的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在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时,应该尽量使其表面平整,并且在覆盖遮盖物时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原材料到施工技术都有了较大进步,使百姓越来越相信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在混凝土建筑施工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裂缝、冻胀、冲磨空蚀、碳化以及侵蚀等,这些都是在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技术人员也想出了许多方法解决他们,比如及时对混凝土建筑加以必要的维护及修补,保持混凝土性能的基本稳定,还有在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平时管理上改进措施,以保证混凝土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