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8-10 01:4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1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篇2

县教研室朱老师教我们如何加入网络教研平台,协作组等,让我们学到了一手好活,并对集体备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网络教研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必然要与网络进行亲密接触。而教师要想在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必然要参加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网络能给予我们无穷的信息和资源,网络能使我们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是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有效。网络大集体备课是把备课的方式由机械重复备课向积累优化式备课转变,个人封闭式备课向合作开放式备课转变,文本式向电子式备课转变,为教师减负增效。

篇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型,是课改以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因此本文选取了从教师的角度加以论述,旨在为教师给出一个宏观的设计,至于在这个设计下面的具体操作则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生成。

一、优化一个“环境”,焕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这种环境,除了物理意义的存在以外,还有心理意义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定活动专题时,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各种外部诱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诱发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优化学生心理的学习环境,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其产生积极、主动、自主、持久的学习动力系统并将其维持到学习全过程。例如学校的艺术节是学生感兴趣、参与热情很高的盛会。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以《语文与艺术》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如,根据学生的饮食爱好可以确定以《薯条》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潮州工夫茶》则是在潮州浓厚的文化底蕴中筛选出来的一个学生既熟悉而又充满地方人文精神的学习主题。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探索就有了欲望,这种学习欲望就像催化剂,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关注两个“尊重”,激扬自主学习的活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向学生自主地探究式地学习。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以学定教”,才能顺应学生的天性,激扬学生自主实践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认识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和能力等就不同,他们的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也不同。因而,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调控以及评价等都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的发展规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例如: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利用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先讨论确定活动专题,专题确定后,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及特长,分组活动。有的小组可先收集地方旅游资源,再开展调查活动,最后撰写研究小报告;有的小组可采访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探究地方文化特色,撰写地方文化专题小报告;有的小组可到景点观察、研究导游的组织与说话技巧,学当小导游,并抒写当导游的心得体会……只有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才能主动策划,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有一种内驱力,使学生能迎难而上,自主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探究过程。

三、整合三个“互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认知与生活经验互动

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打通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能化难为易,有效地促进语文知识与其他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例如,学完《揠苗助长》之后,有的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说:“妈妈为了我长得快些,买了很多营养品给我吃,我越吃越胖,胖得都快跑不动了。”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同感,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以《亲爱的妈妈,您揠苗助长了吗?》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至课外,学生在活动中既对“揠苗助长”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撰写了研究小报告,又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呼吁爱子心切的妈妈:“……您很爱我们,但请别揠苗助长了!”

2、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活动中,既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能过分“自主”,放任自流。例如,在确定活动方案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出谋献策,设计适合自己的活动方案;然后,小组讨论,整合方案,通过取长补短设计出更合理、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小组活动方案;最后,老师参与评议,对个别存在不合理成分的方案,教师要提出修改意见,对设计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商议,共同商议出多个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力的不同,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分工,对方法不当的要及时给予指导。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经历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产生新矛盾――再解决矛盾的过程;拉近了学困生与同学、老师的距离。学生碰到疑难问题,能及时得到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就像奏响了一曲交响曲,自主思维与合作的能力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不迷信教材和教参,深入研究反思教材后,借助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反思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没有矛盾?

生1:“有矛盾,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课文插图中的田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生2:“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乱。”

生3:“我看见到禾苗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生4:“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

生5:“‘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生6:“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高不了一大截。”

生7:“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

师:是啊!书本也是有错误的。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矛盾,你们可以给编教材的老师提一提修改建议。

生1:把图中的旱地改为水田。

生2:把“禾苗”改为“麦苗”。

生3:把插图和课文都不改,在课后增加一道思考题:请你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

上述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思辨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反思后的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教材至上、教参至上的观念,师生在理性的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创新来自于怀疑,怀疑来自于反思。“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专家”的观念也已深深根植于师生的心田。

2 从教学的生成处反思,超越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在情境中反思,将反思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适时改变教学目标,让教学超越课堂,展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一天上午,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时,窗外下起了雪,同学们不时向窗外望去。面对这种情境,老师反思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去观察雪,体验雪。”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操场。他们或静静地站在雪中,或尽情地奔跑在雪地里,心随雪花飞扬,那分情意,那分愉悦溢于言表。十分钟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写自已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一段段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

附学生习作片断: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春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还不会飞,跌跌撞撞,雪花飘落在树杈上,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向我们招手。

春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一次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结束了,此时留在师生心底的不仅仅是那场雪,而是冷静思考,自我超越的方法与过程。

3 从学生的心语中反思,超越自我

在教师所面临教育教学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从学生的眼中来看自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不同世界”的教学的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们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针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独特体验进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塑造教师的行为,帮助师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做说话和写话训练。很多学生都谈到青蛙跳出井口后觉得井外的世界更宽广,井外好。但有一同学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向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教师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课后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说井里好的学生续写的故事:“老师,我还是认为青蛙呆在井里好。请看我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中浮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杈已刺穿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并不安全,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老师错怪你了,你写得真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是啊!面对学生的心语,这位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

4 从陈旧的行为中反思,超越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过去有它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引领下,更应该反思某些陈旧行为习惯的弊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方法,超越习惯,形成更为科学的教与学策略。

篇5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篇6

2008年10月9日上午,教育部在其举办的新闻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据悉,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明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后年不超过3%。

“纱纸糊纱窗,里外亮堂堂”,教育部终于有勇气捅破这层窗户纸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不过,应该反思“扩招”的不应仅仅是教育部。

把时光倒回至1999年,立足于当时来看,中国高校的逐步“扩招”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决策本身并没有错;但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已进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其中当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而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规模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增长幅度远远达不到4.7倍,所以说是“太急促”!这种“太急促”,急在“揠苗助长”。如此“”式的发展,既有违教育规律,也有违经济规律,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反思“扩招”的,还应该有高校。这些年来,许多高校以“攻城略地”的气势,大搞“校际兼并”,致使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在“大而全”方面竞相攀比。有的高校为了揽生源,“录取通知书满天撤”,然而由于一门心思多招学生多赚钱,在培养过程中免不了“粗制滥造”。造成“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的尴尬局面。当然,这期间也有部分大学没有“随大流”。譬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以来,本科招生数始终稳定在1860人左右。因为坚持“不扩招”,才便于将大量经费用在科研上,近年来,学校重组、新建了“六大教学实验平台”,下设40多个教学实验室,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基地”。又因为没有扩展校区、大兴土木而背上沉重的经济债务,从而便于校方能将充足的经费投入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近年来,中科大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而且,中科大成立仅50年,却培养了45名两院院士、20多名国防科技战线的将军,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千人中产生1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榜首。对比之下,反思那些因“扩招”太快而患上“浮肿病”的高校,应该尽快“打针吃药”恢复健康,以谋求下一步怎样走“精品之路”,走“特色之路”。

反思“扩招”的,还应该有考生及学生家长。“扩招”带来的种种“怪现状”世人均有目共睹,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港校报考热,到疯狂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技校回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年有些大学毕业生的确成了这种“太急促”的受害者。但话又说回来,一面是“高收费”,一面是“愿交费”。很多人依然对“大学生”的头衔十分艳羡,即使成绩不够,也愿在某些降格录取的高校中为自己谋得这个“名分”。考生及我们的家长在交纳高额学费之前,是否都弄清楚了自己报考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其实,“条条大道通罗马”已经说了很多年,但人们的文凭观和学历观在遭遇残酷现实之前一直难以扭转。据悉,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人,比去年减少8.2万人。这是2001年以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在就业观念上逐渐开始务实。这是对高学历盲目崇拜的理性回归,也是人才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希望这种趋势能够给“大学扩招热”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降降温”。如今,承认“太急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育行政部门更应适时推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来纠正“扩招”带来的种种弊端,让高等教育重新步入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篇7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围,与学生良好沟通

韩愈在《师说》里这样描述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必不可少。但是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了“太拿自己当回事儿”,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批评。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还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德育教育工作根本就得不到充分展开,更别提取得良好的效果了。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彻底放下自己的“高架子”,努力转换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且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纪律,说脏话、迟到、打架的行为时有发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呢?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究与反思。最后决定以小班会的形式与他们进行沟通。

谈话中,我问他们:“你们印象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能让老师和父母都引以为傲的。”“通过我的观察>文秘站:

二、结合家庭、学校的力量,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与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这是取得良好的与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生活中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必不可少。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加强和学生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沟通,指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实行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对于学校来说,则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以“德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高水准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切不能持有“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等想法;而应该不畏艰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风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8

二、小学教育教学的改进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改进。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社会大众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也由于少子化影响下竞争压力的减小这一客观情况,应试教育理念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和实践。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可谓是未来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在很多城市小学升初中的选拔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不少城市取消了考试选拔的方式而采取摇号、分地段等方式进行分配生源,为小学生减轻了不少来自于升学的压力。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可以面临着更小地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升学压力,更好地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调整。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实行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泼大胆的教学思路、新颖独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向书本之外。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仅可以讲解书本知识,还可以开展讲故事、成语接龙等课堂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普及“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概念。在自然、科学等科目中,教师更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带进校园,结合校园中的植被绿化讲解相关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也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的良好调整。

篇9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教育过渡至小学教育的必经之路,这条教育之路被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所关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截然不同,衔接过程中儿童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都将面临一定考验。在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进行幼小衔接――“梯改坡”打通断层,通过课程观摩、课堂交流、快乐体验等形式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明确研究的目标,注重儿童体验、家园参与,学校客观地评价、分析、研究具有适宜性、自然性、阶段性、规律性的幼小衔接。

二、目标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梯改坡”是在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和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进行小学适宜性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促身心和谐发展。

三、研究基本内容、方法及步骤

(一)基本内容

幼小衔接――“梯改坡”的基本内容是“幼小协同・科学衔

接”,其中包括课程观摩、活动观摩、跨年级跨班教学、跨园跨校教学等。

(二)实施方法及步骤

1.前期探索:与小学校长达成“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合作交流的共识。观摩探究不同年龄阶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目标结构和方法。

2.交流互动:走进小学校园与课堂,初步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对比交流不同教学方式给孩子的收获。

3.实施落实:探索、互动、交流,开启教学模式新体验。

(1)幼儿园科学领域(数学)优质课竞赛。

(2)好课漂流――跨年级跨班采用“师动、生不动”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3)课堂体验――在大班开展一年级语文课活动。

4.宣传引导:加强全园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学习工作。

(1)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活动。

(2)对大班家长开展主题讲座。

(3)在大班开展幼儿生活活动自主管理活动。

(4)家园携手让毕业典礼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课程。

5.总结汇报:活动实施后及时对宣传活动的部署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

四、幼小衔接――“梯改坡”反思分析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我们从没停止过反思与分析,最值得反思的有以下两点: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小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差异

幼儿园教育重游戏、兴趣、创造和体验,课堂节奏动静交替、轻松愉悦,让幼儿在玩中自然习得。小学教育侧重于知识、技能、规则培养,课堂节奏层层递进,让儿童反复运用加深巩固。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对儿童教育观的转变

进一步紧密加深家园联系,适时组织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势在必行。

五、幼小衔接――“梯改坡”积累与沉淀

(一)幼小衔接抓落实、展特色,以儿童为本、以园所为根

观摩探究不同年龄阶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目标结构与方法。研讨有效方式将小学与幼儿园教学“梯阶改缓坡”,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

(二)幼小衔接全方位、多角度,以体验为本、以感悟为根

让孩子走进小学校园,初步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让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课堂,对比交流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给孩子带来的

收获。

篇10

我通过对“反思性教学”的探究与思考,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首先在备n环节介入反思

教师在备课中若能够做到心中有学段、心中有个体,教学时不以自己的认知为中心,不按自己的高度来设计;而是在备课时不急于写教案,先把打算构建的课堂流程在自己大脑中走几个回合,让自己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体验课堂流程。在这样的体验中,教师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自己问题设计的难易、提问角度的优劣,从而把教案编写得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那么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

如在设计“民歌”课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其次在上课环节检验反思

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思维高度认知不准确,具体表现为思维重心低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思考的就应该是学生需要的高度,而思维重心高的教师又往往把自己的高度当作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于是,前者嚼食育儿,后者揠苗助长,前者的课堂索然无味,后者的学生望洋兴叹。高度太低与高度太高都是制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检验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笔者事先考虑到学生喜欢扮演动物角色的心理制作了一些头饰,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两名学生扮演狮王,其余学生扮演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不料一个班级的小朋友竟无人愿意演“可怕的大狮子”,最后只好由我自己戴上头饰张牙舞爪地演了一回狮王才得以收场。而另一个班级的小朋友却争先恐后地要求演狮王,还有模有样地表演了狮王出场,小动物们四散躲避的场景。演了一遍不过瘾,要求再来一遍。两个班级的天壤之别让我领会到了反思的重要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别?是教师引导的方法不同引起的,还是学生的个性不同造成的?这都是反思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再次在课后环节小结反思

课堂小结往往能够最迅速地使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堂小结最有效的写作时间是在刚上完这节课时。因为此时的感触最为鲜明,要趁热打铁,如果隔了几天,可能感触就完全不同了,淡化了。而且每一个平行班的课程相同,效果却可能完全不同,应针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来写课堂小结。我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感受到一班、二班如此之不同,我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引导的方式呢?对于平常就不太活跃的一班,我应该换一种导入,先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创设出威武庄严的狮王形象,或者用一段他们喜爱的动画片《狮子王》的录像来激发起他们对狮子的喜爱,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认为狮王凶猛可怕,就不会出现没人愿意演狮子王的尴尬场面了。”

四、再其次整体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师对反思结果若能及时处理,对教学效益的提高将十分有益。认真研究一下教学到底应该深入到哪里、渗透到什么层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思维高度,让思维重心适度上移或下降。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我在未实施“反思性教学”前,总以为每节课的效果都很好,而实施了“反思性教学”后,才发现教学中漏洞百出。“反思性教学”改变了我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它使我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反馈,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最后在教学反思后的重新构建

篇11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围,与学生良好沟通

    韩愈在《师说》里这样描述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个人认为非常有道理。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必不可少。但是不少班主任已经习惯了“太拿自己当回事儿”,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或者批评。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还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德育教育工作根本就得不到充分展开,更别提取得良好的效果了。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彻底放下自己的“高架子”,努力转换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且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纪律,说脏话、迟到、打架的行为时有发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呢?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究与反思。最后决定以小班会的形式与他们进行沟通。

    谈话中,我问他们:“你们印象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能让老师和父母都引以为傲的。”“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你们身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优势,这是那些好学生也比不上的,作为你们的朋友,老师真心希望你们以后也能让老师让父母都以你们为荣……”“朋友”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他们认识到我这个老师是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他们商量、沟通,而不是颐指气使地批评他们这么做不对,那么做是错的……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也就很乐意与我进行沟通,分享他们内心的细腻情感和思维变化,就这样我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实现情感上的碰撞,为促进学生日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铺平了康庄大道。

    二、结合家庭、学校的力量,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与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这是取得良好的与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生活中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中必不可少。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加强和学生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沟通,指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实行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对于学校来说,则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以“德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高水准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切不能持有“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等想法;而应该不畏艰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风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2

【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二者理应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著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穷追猛打,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揠苗助长》时,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几个学生答出 “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于是学生面面相觑,课堂一片沉默。

【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另外一层意思在于:作为为了寓言的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词句还未品味,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突兀地空谈道理,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以文本为依托,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待到故事了然于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抵达寓意自会如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然。

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直忙到天黑”等短语作思考:每一棵禾苗都不放过,他的心里怎么想?别人劝他休息,他又会怎么样说?关注农夫从“巴望”到“焦急”,从“筋疲力尽”到“兴致勃勃”的神态变化,通过朗读、表演、评议的方式沉浸到实际的言语当中去,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到农夫因为心有所盼,所以不顾禾苗的生长规律,做出拔苗助长的傻事。最后,巧妙安排一个父子对话的环节:儿子如何向父亲解释禾苗枯死的原因?得知实情后的农夫又会说什么呢?在这样的生生对话中,学生提升了言语表达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欲速则不达”这个寓意。

二、适当而有效,文本的合理拓展

【现象描述】作为寓言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来丰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有的教师教学《鹬蚌相争》时,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引入“赵且伐燕”中苏代对燕惠王的劝诫。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文化味浓郁,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都值得反思。

【对策解读】寓言这种文本,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抵达我们现代人的面前,具有言简而意丰的独特魅力。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艰涩,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以《螳螂捕蝉》为例,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譬喻成功的一个难点,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学生就能清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这样的拓展,简洁高效,谁为螳螂,谁为鸣蝉,谁为黄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当然,课堂实践时,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抓住“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言意兼得,语文味会更浓郁,效果也自然更好。

再以《鹬蚌相争》为例,在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明白寓意以后,教师可以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漫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使学生从依托于文本的“知道”,发展为落脚于实际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寓意的理解,这是一种拓展。学文后文白对照: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此时此刻的文言出示,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帮助他们初步感受古文的凝练之美,这也是一种拓展。

三、新鲜而有趣,教法的推陈出新

【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与童年有天然的联系,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念好“趣”字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少老师,眼里有“寓”有“言”,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单篇寓言),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二则或三则),无论是初学者(二上《狼和小羊》),还是高年段(六下《螳螂捕蝉》),只要是寓言课,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质疑问难,疏通文脉,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了寓言,既留不下形象,也留不下语言,更留不下情感。这样的寓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无趣自然无语(语文)。

【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

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狼和小羊》(二上)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通过自由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体会到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该想怎样的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啦!

随着年级逐增,在教学系列寓言(如《寓言二则》《寓言三则》)时,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这类寓言在教学时仍要注意侧重点,在《狐狸和葡萄》一文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填补文本空白。教学《牧童和狼》时,抓住牧童先后两次大叫,用表演读的方式揣摩牧童的心理。教学《蝉和狐狸》时,可与《狐狸和乌鸦》的结局相对比,引出关键话题,辨析蝉的聪明之处在哪里?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找准兴趣点,挖掘价值点,吃透重难点,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情趣盎然。

四、“多元”与“一元”,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现象描述】如前所述,寓言这种文本,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抵达我们现代人的面前,具有言简而意丰的独特魅力。寓言的言简而意丰,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但是,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标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论述,不加省察地对学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采取一味迁就、盲目认同的态度,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以四年级的《一路花香》为例,有学生认为:课文中的破水罐虽然有裂缝,但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缺点也是优点,破水罐比好水罐强——他忘了水罐的首要任务不是浇花而是装水。另有教师执教此文时,盲目抬高破水罐的谦虚,贬斥好水罐的骄傲,把好水罐摆在了破水罐的对立面。像这样的“多元”,偏离了文本自身的言语环境,违背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种盲目的多元,片面的解读,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对策解读】珍视多元解读,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老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更加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始终是哈姆莱特这一个,而不会变成“莱特哈姆”,这就是文本内在的规定性。我们始终都要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的价值观看待文本。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之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品读,体会挑水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采取让学生通过“XX,我想对你说”(对破损的水罐说,对完好的水罐说,对挑水工说)这一练习,达到对文章寓意的正确感悟: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生活中不妨多找自己或别人的长处,让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一路花香”……对于本文的寓意,我们鼓励多元解读:作为好水罐,它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破水罐能在挑水工的启发下找回自信,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也值得肯定;而挑水工别具一双慧眼,充满友善之心,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能用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宽容的心态来解读寓意,所有符合人性之美、道德之义的解读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多元”或者片面局限于“一元”,走非此即彼形而上的偏执之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