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范文

时间:2022-08-26 20:13: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基础医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础医学

篇1

主管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7249

国内刊号:14-1252/R

邮发代号:22-2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进行医学实验的基本目的,熟悉医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掌握医学实验领域中的基本技能及标准的操作方法,养成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本课程被安排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足以显示出其基础作用。因此,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医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项改革措施的成功实施,将大大提高我校本科生对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利于后续专业实验课程层次的提高。为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我校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将基础实验技术做为专门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课,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了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并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考核方法,即采取平时成绩加实际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量化的考核模式,应用于该课程的考核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多元实验考核的必要性

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课程与各学科实验课程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讲授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等专业基础实验课通用的实验技术。如果学生在本门课程中能完全掌握所教授的相关技能,在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不需再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技术操作训练,而直接进行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训练。因此,必须确保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做好铺垫。笔者参考其他院校实验课课程的考核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取对关键技术的实际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量化考核方式,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往我校考查课实验操作考核一般不设专门的考试,传统的实验成绩主要综合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及实验课出勤情况进行打分。这种考核形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有的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因而不能从实验报告中看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无法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做出相对真实的评价。学生上课时敷衍了事,应付实验,不重视对实验结果特别是失败结果的分析,难以激发学生在平时实验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从操作考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出发,拓宽考核内容,对考核指标作量化处理,有利于全面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程的量化考核内容较传统方式更加全面,可操作性强。对学生的实验思维、操作技能、问题分析、实验态度等可进行全面、动态的考核与评价。

2多元综合量化考核方法的实施

2.1考核办法

采取平时成绩加实际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量化的考核办法,即实验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40%,包括每次课的课堂表现(实验出勤、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各占20分;期末成绩占60%,包括实际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量化结果,其中实验操作与笔试成绩各占30分。基本操作技能的量化考核在实验课程结束时统一安排,实验操作采取必选项目与随机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必选项目考核内容由教师集体讨论决定。自选项目由学生从考试卡片中随机抽取两项技术进行操作,每项技术10分,同时加上一项必选项目操作10分,共计30分。

2.2必要的准备

2.2.1基本技能考核卡的制作教师根据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课程所开设实验项目,列出本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可操作性强的关键技术,将这些关键技术合理进行组合,2项技术制成一张基本技能考核卡。进行技术组合时,力求做到考核内容面广,并且有代表性。考核卡制备完成后,将考核卡随机编号,以便学生抽取。

2.2.2考试题库建设根据具体的考核卡内容进行题库建设,题库内容要根据考核卡上的相应技术,分别设计出难、中、易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涉及到该项技术操作时的关键点、注意事项、应用范围等内容。题库要分段编号,此编号与考核卡编号一一对应,以方便查找。此题库建设的目的:首先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考试,如对于基本技能掌握比较熟练的学生,从题库中选取较难层次的问题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深度。另外,对于基本技能掌握相对不太熟练的同学,从题库中选取基础性问题提问,如果能够正确做答,说明学生对该项技能基本掌握,但实际动手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如果不能正确作答,说明学生对该项技能根本就没有掌握。

2.3具体考核方式

2.3.1实际操作考核每个考试组为两名学生,由2名授课教师同时监考,采取一对一的监考方式,使“随机提问”这一环节更容易实施。考核时,让学生采取抽签方式抽取考核卡号,按照对应的考题进行操作。由监考教师根据具体量化指标及权重进行打分,评定技术操作的规范性。量化指标分为明确实验目的原理(15%)、熟练使用仪器或实验用具(20%)、操作规范(25%)、技术熟练(20%)、结果正确(20%)。同时针对该项技术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随机提问,提问内容为题卡规定的可描述性的技术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来判断该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既要操作规范、熟练,同时能思路清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最终给出考核成绩。每个考试组的技术操作时间大约为3~5min,然后是2min的“随机提问”,每组同学在7min之内就能完成考核。

2.3.2笔试考核笔试考核在实际操作考核前进行,采取闭卷方式,时间为20min,卷面成绩为30分,共计5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整体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为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的相关内容,即教师总结的重点部分,如常用实验用具的日常维护及保养方法、某项实验操作的用途及意义,或写出某个实验结果的计算过程等。每道考题均列出几个具体的给分点,以便教师给出客观合理的考核成绩。#p#分页标题#e#

3改革的利弊

3.1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影响

篇3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5501

国内刊号:31-1275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4

1.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以学校2010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内容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地联系和衔接,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准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把握与临床常见化验指标密切结合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形成一组织(基本组织)、三系统(运动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四模块(血常规、尿常规、常规、肝功能检测)的知识体系。

1.3组建学习团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遵循团队成员知识技能互补,担任不同角色,承担共同目标,保持负责的相互工作关系的原则,最大效度地发挥成员的交互作用和群体效应。以学习团队为形式,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3.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团队,5-6人一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各组间的竞争。

1.3.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组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便于小组管理,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1.4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模块,采取基础与临床、课堂内外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主,课外知识为补充,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由“教师如何教”转化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全面、多维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多元化考核注重培养综合能力从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改变以往课程评价基本上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50%)包括实验报告(10%)、实验能力考核(10%)和团队评价(30%);团队评价(30%)包括个人评价(10%)、团队互评(10%)、教师评价(10%),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采用盲法检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设计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对实施班级进行无记名调查,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检测的一项指标。共发放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表明,83.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表示赞同。采用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辅助,课外知识为补充。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为共同目标相互学习,分工合作,最终达到了促进个人学习、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85.71%团队有明确计划,团队会议能按照计划进行,得到满意的结果。73.33%的成员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能积极独立、按时地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尽最大所能完成学习目标(50%)。围绕课程目标任务,成员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自由表达、质疑、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乐趣,学生主体价值得到了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的主导和主体价值得到了展现,有利于教师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促进、激活思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和“授之以渔”的目的。

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互动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是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思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有利于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强化其团队意识。调查结果表明,93.33%的学生很喜欢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对学习过程(73.33%)和学习效果(66.67%)表示满意,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学习效率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3.33%);通过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50%)。有的学生写道:“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改以往灌输性教育,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上课所讲解的知识,而是让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去合作探究化验单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学改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协同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改革”。

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3.1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立足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个一致性”,即课程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与培养方案的一致性;课程与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凸显医学检验专业特色。

3.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形成“一组织、三系统、四模块”的知识体系,注重“三结合”,即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

3.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