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2-03-27 14:3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40-01

科学是社会经济与社会生产的永恒话题,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常识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科学意识与科学兴趣的形成。在中国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备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为帮助基层小学科学教师认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思想层面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视,使教师尽快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完成从课程标准到服务学生的转变,需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进行再认识。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定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将课程的基本属性定位在“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亦或理解为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新事物的认知素养。这一素养并非单一指向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希望学生在科学综合能力方面全面提升,进而与新课标倡导的动手、创新等理念匹配。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教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课程专家将科学课程定位在科学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讲授方面,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植物的生长需要具备适宜的温度、必要的水分以及充足的阳光等。后来随着国人对于科学教育理解的加深,认为仅仅对科学知识进行灌输,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得以提升,学生很难出成绩。因此,本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大变化便是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除具备一定植物生长的知识外,能够通过具体观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其他因素及生长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并对观察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特点,提出疑问,通过再学习提升基本科学素养,以利于学生今后从事科学工作。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个重要的变化便是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笔者对其的理解为,多年来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培养分数高的学生,对于升学率极为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主课的教师经常会挤占小学科学课程,认为科学课可有可无,科学课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所占分量较小,不值得重视,应将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投入到语数外等主课程的学习中。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缺少必要的教具以及演示图表,小学科学课程被置于无人理睬的境地。以上两种情况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均现实存在,都是我国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学生享有学习科学知识的权利,本次新课标特意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全部小学生能够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下,提升对于科学的认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工作。

三、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开放性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大特点便是重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强调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走出教室,打破教材的限制,打破课程的束缚,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创设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机会。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生涩的科学知识,很难利用抽象思维思考部分科学内容,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意义不大,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倡导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开放性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开放性主要是课程内容上打破原有教材的条条框框,结合书本知识与现实环境进行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多采用观察、探究、发现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环境方面不局限于教师以及实验室,校园、大自然等等均可成为必要的教学环境;不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是建立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诊断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投身科学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篇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当代人必备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把儿童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意识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一、重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好奇”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往往有着很多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例如课堂教学中,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得到对个人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就要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因而教材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如教学《益虫和害虫》只强调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两大类,而忽略了昆虫的多样性,忽视物种对生物链的重要性;我们研究植物,往往单纯地为了获得植物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知识,而没有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往往学科味太浓,教学有失偏剖,学生不需经过探究的过程,只要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主要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质疑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室里的灰尘太大,湿度不够。恰巧正学到《神奇的水》这课,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课以后,大家根据水的一些优点就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喷壶,以后给教室经常洒洒水,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大家说好不好?”听我说完以后,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我一步步和他们学习喷壶的制作方法,其实制作喷壶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在这过程中我穿插讲解水的压力的知识,他们很感兴趣,也乐意接受。第二节课我去的时候,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的“喷壶”(多是用可乐瓶子做的),我还让他们分一些给别的班级使用,别说他们的成就感有多大。课后我在反思中总结:至于水的压力怎么来的,或许他们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样创新事例的引入,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篇3

3、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6、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篇4

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数学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整合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获得知识的主体,是最理想的教学。巧用多媒体引发学生想象空间,发展学生思维。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化,从而使我们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数学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主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教“分数意义”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来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以“趣”激情。“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可谓情境生动有趣,题材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合作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充分发挥教师桥梁作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着,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构建数学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结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主动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的发展。教学活动当学生把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做“单位1”,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分数问题时,这实际就是数学化过程。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养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有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