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03:13: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程序员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为公司的新员工,首先要与同事们相互熟悉,不说认识所有人,至少要认识大部分同事,与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分配的工作任务要积极及时的完成,作为新员工,分配到的任务肯定是非重点,繁琐的基础性的事,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松懈,敷衍了事,基础中才能学到真本事,对待这样的任务更要认真仔细。做好了这样的事,才有可能获得信任和肯定,被任命重要的任务,才能成长起来。
二、学习方面
最为初出校园的新人,必然有很多在实际开发中常用而我却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学校教授的只是基础,进了公司,仍然不能停下学习的步伐。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就得及时解决。我的步骤一般是先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自己无法解决则到网络上寻求答案,网上也无法找到可靠的答案则询问周围的同事帮忙解决。认真听他们的讲解,牢牢记住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下次遇到时能尽量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在获得表达式后,我们直接给出P出-R变化的图象,通过一定数量习题的练习就认为形成了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熟练的只是在线性函数上,而对于复杂函数解析式相对应的函数图象是什么样还没有真实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了教学的便捷,我们只是按照“学生应当能理解”这一默认的方式进行教学,用直接给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势必然造成“这不是真正的函数图象,而是经验性的描述!”这一认识.同时,对函数图象形状的理解和单调性以及其变化规律将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上述教学形式虽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演绎推理获得这一结论,但对于“数”和“形”不太熟悉的对应图景我们缺失了通过实验探究这一体验形式真切获得可感知的函数图象,这无疑“短路”了“数形合一”的思维发展.从实际调研和听评课后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不好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没有经过理论推导,直接硬性接受这一结论,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结论将会逐渐淡忘,这种给予式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形成和学科能力的发展.从学生后续性应用和知识前移的角度来评定,这种方式并没有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再者,由于我们过分注重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增减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P随R变化的图象绘成关于R=r对称的曲线,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错误的认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体验和感悟,通过丰富的表象并对其抽象形成规律的过程才能完成知识的形成,通过概念的区别进行强化,通过知识的应用达到提高和深化.为此,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是形成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规律的前提,函数与图象相统一是深化理解规律的基础,通过分类问题的求解是实践学以致用的发展点.教学中只有做到上述三点,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科思维力才能真实地得以培养.
基于学生初等代数基础的限制,我们对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务必要从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角度来形成,只有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之上的理论推导和应用,才会形成事实意义上的知识.在形成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时,我们要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并重的方式,才能形成真实可信,可迁移和应用的认知,也只有通过这一方式才能达到思维力的培养.为提高基于问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将实验探究的实施位于教学之前,理论探究位居之后,这对于加深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呈现这一教学设计思想,我们不妨将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
深化该认知点的学习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并重、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相关应用三个环节实施教学,教与学的过程才富有真实的成效.
1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学生可信的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图象
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之上的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函数关系图象的形成,是有效形成该认知的关键.为凸显如何获得P出-R函数图象这一认知点,我们应当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进行设计.一是以实验操作为手段,采取描点法作图获得函数图象的操作性探究,第二种是根据实验室状况通过数据采集器,运用计算机描绘函数图象的第二类方式.从实际教学来看,两种方式对于形成认知都比较富有成效.
1.1以实验探究和描点法作图为体验方式的探究性教学
以如何设计测量电路,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如何形成有效的实验记录,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形成直观的函数图象,这是实验探究的关键.提高教学有效的方式体现为如何实施有效的任务驱动,如何引导学生连接电路、测量数据和描点法作图,如何组织各学习小组展现学习成果,为此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如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基于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形成可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经过一般性逻辑推理形成可探究的问题,这是形成问题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为此,提出如下问题来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如何变化?请同学们猜猜看,并简要谈谈你的猜想依据!学生经过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流,必然会形成如下猜想:
(1)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电流减小,所以输出功率也要随之减少;
(2)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电压升高,所以输出功率要随之增大;
(3)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电压升高,而输出电流要减小,由公式P=UI可知,当外电阻为某一阻值时电源输出功率应出现最大值.
当上述问题一一呈现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不妨采取“极端法”来提出如下问题:当外电阻为零时(即短路),电源输出功率为零;当外电阻无穷大时(即断路),电源输出功率也为零;当电源所接上的电阻既不是零又不是无穷大时,它输出的功率均大于零,那么电源对外的输出功率是否为“先增大后减小”呢?
第二个环节是对猜想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对猜想结果的评定,而是基于探究问题的求解,引导学生推演探究实验的原理,这是形成实验原理的前提.同时要在如何引导学生基于探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要求,并根据原理合理地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有效和安全地安装,这是实施实验操作的前提.测量什么物理量,探究什么,这是基于实验目的来设计表格,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形成结论的前提.
第三个环节是展示成果.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上述问题的设计和展现不同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上.包括展示实验原理、电路设计、比赛各学习小组连接电路的快慢和优劣,记录数据表格的设计,如何采取描点法作图获得P-R的函数图象,如何根据图象获得有效的结论.
找四个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记录的数据及做出的P出-R图象.下面是其中一个学习小组测量获得的数据表格(表1),其中r=5.4 Ω:
第四个环节是必要的补偿性练习.由于所学初等代数的限制,我们总习惯于线性函数表征物理规律,而对于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为了降低描点法作图如何绘制P出-R图象这一难点,在描点法作图之前我们复习回顾电源的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函数变化的规律就成为降低这一认知难点的前置性补偿.为此我们应当复习和展示如下内容:如图2所示的电路,借助电压-电流传感器得出U-R图象.电压-电流传感器相当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作用,它们通过数据采集器和电脑相连,可实施以图象的形式表现U-R的动态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
(1)当R增大时U也随之非线性增加;
(2)当外电路断开R∞时,U=E;
(3)当外电路短路时U=0,短路电流I=E/r (一般不允许外电路短路).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描点法作图,获得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图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平滑曲线连接”和函数变化关系非线性变化这两点,从而获得及与实验数据真实可信的图象.
通过对坐标纸上若干点用平滑曲线连线,形成可直观观测的P出-R图象.在描点法作图时,为了节约坐标纸的使用空间,尊重实际测量选择的外电路电阻与对应的路端电压的数值,我们在建立坐标系的时候,往往是从某一个值开始,如图4所示.
第五个环节是基于描点法获得的图象如何进行有效地分析,这既是提高实验素养的关键,更是深化理解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规律认知形成的关键.为此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是增强感知获得丰富表象形成认知的基础.
(1)根据计算和作图分析,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有什么变化规律?
(2)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功率是否一味地增大?
(3)当电源的输出功率为一定值时,是否对应外电路唯一的阻值?
(4)当外电阻与等效内阻相接近时,电源输出功率为最大,是否电源的效率也为最大?
(5)当外电阻从零开始变化,描绘得出的P出-R图象如图4所示,试分析描绘得到的函数图象在同一个电源输出功率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电阻值?
(6)同一输出功率对应的外电路电阻值R1,R2存在什么关系?
(7)分析峰值所对应外电阻的物理意义?
1.2以直观性观察为主的探究性实验
测量数据,描点法作图如图5,分析图象获得结论这是常规实验探究的基本做法,但由于本节课要解决电源的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图象,耗时较多,如果再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式获得电源输出电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不太现实,因此利用电压-电流传感器输入计算机,绘制形成P出-R图象,在增强直观性,提高可信度的前提下实施实验探究比较可行.借助电流-电压传感器得出P出-R图象如图所描绘的所示.
2理论探究形成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1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函数图象如图6所示,在不同的区间具有不同的单调性
(1)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为Pmax=E2/4r,电源的效率最高也只是50%;
(2)当R
(3)当R>r时,函数图象单调递减,随外电阻R的增大电源输出功率越来越小,电源的效率仍在增大;
(4)当P出
根据P出=E21(R1+r)2R1=E21(R2+r)2R2,
可得R1・R2=r2.
(5)从函数图象形状来看,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并非关于R=r对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源的输出功率越大而其效率不一定越高.从能量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电源的效率越高越好,但从理论上,这要求外电阻要增大,这意味电源的输出功率在不断减小,当电源外电阻趋向于无限大(外电路断开)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减小为零,在实际中没有意义,故在实际中利用同一电源的能量时,既要考虑电源的输出功率又要兼顾电源的供电效率.
电路中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时,基本思路是依据部分电路电阻的改变判断总电阻的变化,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干路电流的变化,干路电流的改变引起电压在电路里重新分配,从而使各用电器电功率尾随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问题.因此处理这类问题遵循的原则是不变优先的原则,即先从不变的地方入手,从而分析研究对象电功率的变化.根据实际场景我们分为外电阻变化和恒定的两类.
(1)若用电器的阻值是变化的,通常采用等效电源的方法得出E′和r′,实将用电器获得的最大电功率问题转化成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问题来处理,当且仅当R=r′时Pmax=E2/4r′;
(2)当用电器的电阻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通常用P=I2R或者P=U2/R来求解.
2.2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在不同区间内单调性的应用
求解电源的输出功率时我们要判断外电路的电阻在什么区间范围内,即判断外电阻在0≤R≤r和r≤R≤Rmax那个区间,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其极值(不一定是最值).也就是说,电源输出功率由于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具有严格的单调性才存在极值问题;有严格的有界性才存在最值问题.
对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学是与以往学习经历完全不同的全新环境。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学习方式。过去的学习完全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与监督下,而大学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见到外,你不去找老师,老师是不会主动找你的。有些老师甚至一学期下来,也不一定认识你。这种“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开放式教学与学习方式,对刚从高考中闯过来的学生来说,许多人不能很好的适应。我的大一我要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我有相对多的空余时间,我需要参加些活动还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大一,英语四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必须通过努力,将它完成。
进入大二,我们就已经开始熟悉大学的方方面面了。朝夕相处一年的同学与老师,熟悉亲切的校园,大学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个时候的大二,最关键的不再是不适应,而是如何过得更好,更充实。大二,我开始了解我的专业,然后我就将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明确,我还会为我将来的求职作准备。我要尽可能多了解自己的专业,空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争取做的更好。
大三,我要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也要做好决定,考研还是就业,二者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两种选择,本身没有更好,只有更合适。从专业和职业发展考虑,应用型专业通常在就业上有更好的前途,而研究型专业更适合往高层次方面发展。另外还要考虑个人的职业需要和事业需求。所以无论考研还是就业,要根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所以我要考虑清楚。如果就业多打听就业信息、了解去大企业面试的技巧。吧自己抛向社会,面向社会。如果要考研,那么我将关注考试信息。尽可能的备战下一轮学习。
进入大二,我们就已经开始熟悉大学的方方面面了。朝夕相处一年的同学与老师,熟悉亲切的校园,大学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个时候的大二,最关键的不再是不适应,而是如何过得更好,更充实。大二,我开始了解我的专业,然后我就将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明确,我还会为我将来的求职作准备。我要尽可能多了解自己的专业,空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争取做的更好。
张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毕业,一直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主持过多个大型项目的实施。
(作者博客:.cn/ tony_zhangtao)
1997年6月,作为众多毕业生中的一员,我也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踏入充满期待而又充满未知的社会。我所学习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由于在高中时朦朦胧胧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所以在上大学以后我非常努力地学习,希望在毕业之后不再依靠父母,自己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
当时的PC无论硬件还是软件,较现在都有很大的不同,使用的操作系统是DOS6.22,编辑软件是WPS,制表软件是CCED,输入法是众人皆知的五笔字型(学得不好,现在还用拼音),编程语言是C,数据库是FoxBase。由于我上的是两年制大专,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时间,我给自己制定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这样不但可以让我的学习时间效率更高,更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紧迫感,督促自己不断地学习、努力地学习。
我几乎把所有DOS命令及常用软件的相关参数记得烂熟,每次上机课前都会事先做详细的计划,包括练习什么命令、试验什么功能、期望达到什么目标等,因为一周只有两次上机时间,每次也就一个小时,我可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因为其他时间虽然也可以上机,但要交每小时4元的上机费。后来,感觉练得不错,从DOS命令到编写Config.sys和Autoexec.bat文件,再到WPS、CCED的使用都非常熟练,而且会用C语言编写菜单、窗口、调用DOS中断了,我有点小得意了。
记得那是1996年的一个下午,老爸说:“要是没事,带你到我们单位机房看看,顺便和叔叔们交流一下。”我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机房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在生产车间,另一个在办公楼。首先来到生产车间,机房叔叔开始向我讲解:这是四台小型机,运行的是MVS操作系统,开发语言是Fortrun……之后什么多用户、分时、抢占,纷纷涌入我的耳朵,然后看着他们熟练地敲击着键盘,屏幕上的字符飞快地跳跃着,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大约两个小时以后,我被领出来。老爸问:“感觉怎么样?”我说:“我好像什么都不会!”老爸说:“别气馁,再好好学吧!”
只能用“懵了”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我想这应该是老爸一次精心的安排,通过现实让我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这要比他说我千句万句更加有效。是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经历过这漫漫的14年求学路之后,我到底会什么?凭什么去就业?自己还想自力更生,到底凭什么?
从那以后,我的心里更加不安,紧迫感愈发强烈,因为还有不到半年就要毕业了。于是又开始好好学习FoxBase数据库,期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派上用场,更为自己的就业机会增加砝码。当时很多同学都在忙着玩,忙着谈恋爱!我时常告诫自己:你应该做到,有些事情想做而不能去做,有些事情你能做却不想去做,这就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一个连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的人都分辨不清楚,其他事情又从何谈起呢?
在1997年5月份毕业设计时,老师安排了一个矩阵计算程序,实现建立矩阵、加法、乘法几个功能,我用整整十个小时完成了这一任务,功能已经实现但是交互界面都是用的scanf和printf。后来老师推荐给我一本书,其中介绍了如何使用C语言构建图形界面,于是我又花了将近十个小时让这个基本上没什么用却让我高兴异常的程序以窗口的形式展现在老师面前!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技术性人才,这与高中的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而职业技术教育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因而在职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地,等着当代的专家学者、教师去努力填补空白、进行创新。
中职英语教学要想实现创造性的发展、进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明确目标,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相结合
中职的教学技术性、实用性很突出,因而在英语课堂上不能照搬以往的理念,只是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根据不同技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使英语真正能应用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
中职学生一般在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教师要根据他们所学的技能,分别制订学习计划。不论学习的是电工、焊工、计算机、会计或是其他职业,都要熟悉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教师应该让学生主要学习自己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章,一边锻炼英语,一边还能了解这项技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世界的先进水平,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二、兴趣为先,激起学习英语的欲望
无论是职业技术还是英语学习,都需要浓厚的兴趣做推动力。对中职学生来说,书本知识的学习可能非常枯燥,也很困难,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须且必要的。例如对电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播放一些近几年优秀电工楷模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榜样的力量,激发起自己的斗志;还可用图片、讲座、录像等方式介绍近一段时期我国乃至世界电工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未来的光明前景和道路的艰辛,明白只有刻苦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文水平,才能与世界接轨,走到技术前沿,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技术工作者(其他技术专业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进入中职的学生,可能学习的基础不是太好,相较于死气沉沉的课堂,他们更希望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去学习。教师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敢于开口说,愿意主动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1.创设特殊职业情境
老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戏剧化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例如在学习服务行业的相关课程时,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乘客(passenger)和空姐(airline stewardess),设定不同的情境,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英语水平(当然,根据职业的不同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也不同,教师可以抽出时间让学生多多练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课本上大段的英文不免乏味,学生往往不愿意去读,老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多元化教学。比如学习餐厅服务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不同餐厅的装饰、来往人员的穿着打扮等),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内容,有什么特点,针对不同的顾客,服务员应有什么样的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诸如此类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一项内容的学习。
3.团队协作,积极实践
针对中职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提高。例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制订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在课下收集资料、进行社会实践(如果有机会就亲自去做几天计算机程序员、餐厅服务员、工厂工人等等,如果机会不佳就到这些行业的企业去参观、观察,体验社会),一周之后,要用英语写出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将英语的学习和实际技能的运用有效结合,齐头并进。
总体来说,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现创新,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课堂为主,课下为辅,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拿遍奖学金的好青年
1969年12月16日出生于湖北仙桃市的雷军,可能没想到在日后他会和陈一舟、周鸿祎一起,被业界称为IT圈内“最聪明的三个湖北人”。1987年,18岁的雷军考入武汉大学,多年后雷军回忆起大学生涯时还颇为自得,“不是吹的,奖学金都被我拿遍了”。
雷军在求学路上从没有输过,也正因为优秀,让雷军对落后有所恐惧。他曾说,“我特别害怕落后,因为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某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目的就是不让自己陷入逆境。我是那种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的人。”直到今天,雷军的习惯性姿势还是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心理学上认为其传递出一种防御的心态,表示着戒备心和警惕性。
武汉大学是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学生只需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毕业。雷军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为了不落后于人,雷军戒掉了午睡的习惯,把时间分割成以半小时为单位,为自己制订每半小时的学习计划。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就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虽然学习有些速成,但成绩还是不错的。当年我《PASCAL程序设计》课程的作业,被选为下一版教材的示范程序。”
提前修完学分的雷军,开始准备“闯荡江湖”。据他回忆,当年的IT“游侠”必备一辆破自行车和一个背包,包里至少要装两盒磁盘及三本很厚的编程参考书。“背着三本很厚很沉的书跑来跑去,肯定不是件舒服的事。”雷军笑着说,“也就是在那时,我下定决心要写一本没有错误且内容全面的编程资料书,让所有程序员只带一本书就行。这本书就是我和同事1992年合著的《深入DOS编程》。”
空手套狼难上加难
多年后的雷军对创业作这样的比喻,“站在台风口,一头猪都能飞起来。”他的理解是,创业成功需要优秀的创业者和好机会,尤其是机会。不少创业者希望白手起家、空手套狼,在雷军看来非常不现实。“我特别想问,你为什么不能先做能力及资源上的积累后再创业呢?如果你觉得机会难得,为什么不说服更多人提供资源后再创业呢?”
雷军回忆起自己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的创业经历。1989年5月,雷军认识了在校办电脑公司里负责技术支持的王全国,这位比他高三级、年长四岁的留校老师此后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当时王全国想开发加密软件,而雷军恰好在编写加密软件的内核。于是,两人约定暑假合作开发加密软件,大约用了两周时间,他们完成了所有编码、测试、界面设计及说明书等工作。“我记得当时正在放映罗马尼亚电影《神秘的黄玫瑰》,王全国就建议以‘黄玫瑰小组’来署名作品。就这样,‘黄玫瑰小组’诞生了。”雷军笑着说,“以后我们在作品里经常用‘馈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这句话作为标准的签名档。”
1989年底,计算机病毒刚在国内出现就引起了雷军极大的兴趣,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为解决学校机房染毒的问题,他和同学冯志宏合作开发出了反病毒软件“免疫90”,这也是他开发的第二款商业软件。“我对这个程序记忆犹新,因为软件具备了病毒免疫功能,即如果染上病毒,软件可以像抖落身上灰尘一样把病毒清除。”雷军说,“这些功能今天看来真的没什么,但那时是1989年啊,很多人可能还没有见过电脑呢。”
在雷军看来,有了当时领先的技术,创作者更需要抓住机会。在“免疫90”开发测试成功后,售价260元一套的软件在武汉就卖出了几十套。“我们每人赚了好几千元。”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雷军而言,几千元也算是第一桶金。“因此,我认为创业者应先做好能力及资源上的积累后再创业。”
中关村的“IT劳模”
1990年,还在读大四的雷军被WPS和金山软件的创始人求伯君用一顿北京烤鸭纳入了金山公司,成为最早的六名员工之一,也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金山情缘。
雷军回想自己第一次见到求伯君时,风度翩翩,打扮不俗的求伯君,顶着“WPS之父”的光环,让雷军投去崇敬的目光,“我当时的的梦想就是当求伯君第二。”
加入金山软件后不久,雷军被任命为常务副总经理。很快,雷军便以孺子牛的精神和骁勇善战的劲头获得了“IT劳模”的头衔。其实,当时不止是雷军,许多人在金山付出了一生最美好的青春,有一个金山的老员工在递给金山的求职信上清晰地写着:“如果30岁前进入不了金山,我将一生都不再从事程序工作。”
当年的金山软件几乎是国产软件的代名词,WPS一度垄断全国的文字处理市场,然而面对微软和盗版的双重冲击,金山软件不得不一次次艰难转型谋求生存,从文字处理软件到应用软件,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金山软件求得了发展。1998年,在联想控股战略入资金山软件时,求伯君力荐了时任金山软件总经理的雷军担任CEO,事实证明,雷军是一个比求伯君更优秀的管理者。
被称为“最勤奋CEO”的雷军,每天十几个小时、每周七天把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金山软件的工作中。在雷军的带领下,金山的网络游戏业务有了完善的布局,软件尤其是杀毒业务实现了向互联网的全面转型,金山公司也成长为1800人规模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并在2007年10月成功完成了IPO。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19-02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软件产业也给予了相应的优惠待遇和扶持政策。全国的各个高职院校陆续申请了软件技术专业。我们学校于2005年开始与北大青鸟软件工程师项目合作,至今,该专业已经有了四届毕业生了。我们借助此优势,承担了2011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研究课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职业素质研究》,组织往届的毕业生进行了多次的座谈。座谈的内容涉及他们面试时的情况,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工作内容的关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又多次与毕业生所在的公司管理人员座谈,了解他们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经过座谈,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育人过程中,虽然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但是仍存在相当多的不足,造成了毕业生在日后的就业上和在工作岗位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仔细分析毕业生身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缺少的是这个行业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 确立了“职业修养训练”为一门课程
在以往的软件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有入学教育、军训、校内劳动、顶岗实习等环节。入学教育这个环节就是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围绕着“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展示本专业学生的作品”等,让刚入校的新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校内劳动和军训这个环节就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一学期是实行顶岗实习,目的是让毕业生提前进入到软件公司,熟悉公司的工作环境,在指导师傅的帮助下,完成每个岗位分配的任务。同时在软件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也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但是我们所获得的各种渠道反馈信息表明:毕业生在工作上还是遇到了各种困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低。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软件行业的职业素质培养有问题,所以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决定开设一门“职业修养训练”课程,以便强化对毕业生软件行业职业素质进行教育,实现从院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 “职业修养训练”课程内容
“职业修养训练”课程第1章专业教育,以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为线索,由远而近给学生介绍世界IT行业名人,国内IT行业名人,本专业毕业优秀员工,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各成功人士以及学长们成长经历和工作成就,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励学生为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和奋斗。
第2章职业人的素质,以职业人与院校人的各自特点为对比,使学生建立职业人与准职业人的概念,了解院校人的特点,认识职业人必备的素质,学习从院校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途径,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身份的转变的能力。
第3章成长的美丽,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需要成长。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就业,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职业人,每个人都需要身份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必须有意识地、勇敢地使自己学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用自己的智慧跨越障碍,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成长,用PPT展示自我的成长。
第4章沟通能力的培养,以程序员小王为例,工作中理解任务书出现偏差时又不与其他成员沟通,导致两周所编写的代码全部作废,影响了项目小组的工作进程。用这件活生生的事件,教育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了解出现沟通不畅的原因,学习沟通的三种渠道和三种行为以及有效沟通的标准,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5章时间管理,以故事方式,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建立时间的概念,认识时间的特性,学习时间管理的制定计划原则、排序分时原则、80/20原则、符合生理周期原则以及养成习惯的原则,掌握时间管理的步骤,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合理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
第6章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认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建立表达的概念和内容,学会使用表达的形式和层次,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
3 “软件职业修养训练”上课的模式
由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接触的都是编写代码,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大多时间是学生听教师讲,在教室坐的时间长,在计算机上操作的时间多,造成了学生上肢僵硬,疲劳,乏困,颈椎难受。所以,在对待“职业修养训练”课程,我们要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安排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主张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活动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
第1章专业教育,教学的安排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软件领域里的名人,了解他们的成长和阅历。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内容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师教会学生使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栏,介绍查询有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要使搜索的范围更小,使用多个关键字的问题。认识了IT行业的名人后,以班会形式开展自我介绍会,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中学毕业学校,爱好,特长,表演一段小节目。组织学生相互认识。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集体班会形式。
第2章职业人的素质,教学安排是以小王在工作上遇到的疑惑,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院校人与职业人的有哪些区别,指出了从院校人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的途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第3章成长的美丽,教学安排是师生大声朗读散文“成长的美丽”,共同欣赏毕业生的“成长的美丽”PPT作品,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成长的美丽”PPT作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相互认识,走入每个人的心灵。教会学生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最后给每个学生机会,在多媒体上演示自己的PPT作品。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个人竞赛方式。
第4章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是以日常工作中的案例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师生一起完成沟通能力的小测试,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上都存在问题,接下来学生沟通的方式,有效的沟通等内容。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心灵沟通游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两人一组做游戏方式。
第5章时间管理,教学安排是以慌乱的农夫故事开头,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师生共同学习时间管理原则,每学一个原则,师生用案例来训练制订计划能力。师生共同参与小测试,了解自己是早上活动型、白天活动型或晚上活动型,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组织形式,集体参与,共同讨论。
第6章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教学安排是以故事为线索,引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师生共同学习表达方式,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十人为一组借助游戏耳语传话,动作传话,故事会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组织采用的是每十人一组做游戏方式。
4 职业素质训练游戏的开发
在本课程中,开发了心灵沟通游戏、耳语传话游戏、动作传话游戏。这些游戏就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心灵沟通游戏是两人一组,你来描述我来猜,猜的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以及计算机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我们把这些内容分为“人物”“动作”“操作”“硬件”“软件”五大类。比如在“操作”这个类里,我们挖掘出了“听歌”“打游戏”“编程”“调试程序”“聊天”“发文件”“输入程序”“编辑图形”“看视频”“画图”“运行程序”“打网络游戏”“收文件”“制表”等。在寻找这五个方面的相关的知识时,注意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学生描述的越准确,另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猜对,也考核了这一组学生合作的能力。耳语传话游戏和动作传话游戏是以十个学生为一组。耳语传话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看了纸上的内容,相邻的两个学生耳语传话。最后一名学生大声说出相邻的学生传给他的话,这时与纸上的内容比较,有误差的小组输,基本符合的小组胜。这要求每个学生传话时要抓住关键点,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动作传话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看了纸上的内容,第一个学生看后用动作来表示纸上的内容,第二个学生模仿着将动作传到第三个学生,依次下去,最后一名学生根据上个学生传来的动作,大声说出纸上的内容,这时与纸上的内容比较,有误差的小组输,基本符合的小组胜。这要求每个学生准确无误的模仿传来的动作,注意细节,把传来的动作模仿到位。这些集体游戏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很快地融入这个班级。
5 结束语
在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深深感到一年的时间还是很紧张的。通过走访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职业修养训练”课程的内容。鉴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是编写代码,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大多时间是教师讲学生练,在教室坐的时间长和计算机上操作的时间多,造成了学生上肢僵硬,疲劳,乏困,颈椎难受。在对待“职业修养训练”课程,教师们一致达到共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安排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主张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整个课堂的活动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作用。在开发游戏内容所用的素材时,也是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要把握住游戏的内容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知识,这个游戏才能起到寓教于乐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安俊秀,李超,卢军.软件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08):17-19.
[2] 姚雅鹃.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入[J].计算机教育,2008,(10):61-62.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16-04
一、荆楚文化精神的魅力与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富强的主要表现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中,自春秋战国时期起,荆楚文化便放射出光彩夺目的光芒。从尹吉甫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到季梁的“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从文种的“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到屈原的“上下而求索”;从张扬“南方之强”的老庄,到两度作楚兰陵令而晚年退居兰陵从事著述的荀况等;一代代传承的荆楚文化之树汲取了丰厚的滋养。荆楚文化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颇具独特的性格魅力。[1]
“五种精神”体现了荆楚文化的精髓,即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2]这既是荆楚先祖,也是后世荆楚乃至中华儿女忠实地传承和弘扬着的民族精神,更是他们用血肉和灵魂铸就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其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早已深深地融化在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中,而且影响着荆楚儿女的心灵,成为当今中华儿女共同精神血脉的基因之一。[3]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培育荆楚儿女永立鳌头的宝贵财富,是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鄂既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更是楚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所放射的光芒时时处处激励当代荆楚儿女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涌现出了陈东升、刘宝林、阎志、汪潮涌等一批工商、金融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呈现出了一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锐人物,以雷军为典型代表的楚人胸怀信义谋天下,感恩具仁义的精神;楚人包含着重人文崇商,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楚人不忘包容开放、集众家所长的胸襟。[4]
二、雷军的求学智慧与荆楚文化精神的契合
不甘落后,永立鳌头。知识改变命运。从小热爱学习的雷军,无论在小学阶段,还是初中至高中,直至升大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当年武大计算机专业全年级100多人,雷军的成绩排第六,并且大二时就在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其实,雷军自从踏入武大后的第一个晚上就去上自习了,每天天刚亮就早早去教室占座位,总要坐在靠前的位置上听课。大学期间,雷军一直以在武大成名的闻一多等名人为榜样,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和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5]午睡是雷军一直有的习惯,但为了不落后于人,硬是戒掉了。雷军把时间分割成以半小时为单位,制订好每半小时的学习计划,最终,雷军大一写的 PASCAL程序,在他上大二的时候,已经被编进大一教材里了。他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本该四年的课程。
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在取得学业成功的同时,雷军有着不同常人的智慧,加入了最早一批在大学就开始创业的人群当中。他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希望自己通过写出好的程序,实现成为中国最好程序员的梦想。但是创业不同于学习那么单纯,不仅要会写程序,还要熟悉市场行情、懂得企业管理、善于资本运作等,因此,这次学校中的创业最终不了了之。尽管初次创业不顺,但他并不气馁,反而从中深刻吸取教训。雷军意识到创业就是做生意,光会写程序是不行的,还要懂做生意,比如用10万块赚10万块要比用100万赚10万块困难很多,这也说明了企业的生存与融资和盈利能力是唇齿相依的。难得创业的经历也为他日后从程序员转型为企业高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是雷军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表现。
三、雷军的创业思想与荆楚文化精神的同构
雷军的创业尽管受时代精神和多元文化的引领,但究其价值取向,荆楚文化的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荆楚文化养育了雷军,并内化到其人格和性格之中,隐性传承在他的创业和工作态度取向上。
锲而不舍,一鸣惊人。自古以来,关于楚人的创新精神就多有记载,著名的吴起变法在楚国历史上是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它推动楚国走向兴盛。楚庄王三年执政期间,一不命令,二不处理政事。当右司马侍座用隐语问庄王何故时,庄王回答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优秀品质在雷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2007 年 12 月,雷军在金山上市两个月后声明,辞去公司总裁兼 CEO,离开金山公司。俗语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是说明楚人洞悉市场需求的精明眼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010 年雷军创办了小米科技,2013年小米科技就成为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公司,至此他获得了中国乔布斯的美名,粉丝们则直呼他“雷布斯”。
开放融合,兼收并蓄。多元开放的楚文化使得楚人也非常善于学习和取长补短。如青铜冶炼就是楚人学习中原、吴越的技术发展起来的;丝织、刺绣、木工引进于鲁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谋求发展的可贵精神这些事例被楚人体现的淋漓尽致。[6]雷军创办小米手机,博采众家之长,向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和Costco学习。一是向同仁堂学习做产品,真材实料、货真价实,有信仰。二是向海底捞学习“口碑”。雷军亲自到海底捞考察,针对海底捞服务员的笑容能够打动人?雷军还为此专门向海底捞的服务员打听。 [7]水落石出,雷军终于找到了什么样的东西才有口碑的答案,对此他很受触动与启发,深深明白只有公司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的道理。三是向沃尔玛和Costco零售业学习低毛利、高效率。雷军十分认同企业的社会使命就是要赚钱提高效率的道理。他认为,只有低毛利才能逼着你提高运作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优化模式,中间渠道、零售店通通去掉,用最聪明的人简化流程。
重人才,诚信和谐。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发生在荆楚大地,是楚人重才的集中体现。楚人诚信重诺的精神不仅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庄王伐陈”这一故事中得以体现。而且《史记》记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发生在楚国的结义兄弟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也是仁义诚信的典范。雷军很重视人才,小米科技现有员工7500人的规模,其中5000人是服务部门,研发运作部门有2500人。在初创小米时,雷军遇到过缺乏人才的困惑,因为他之前16年只在金山公司工作过,所有的团队都在金山,处于义气,他不能挖金山公司的墙角。幸运的是,他在UCweb担任董事长期间结识了林斌(时任Google 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促膝长谈至深夜。有一次,雷军听说他想离开Google 创业,就邀请林斌出任总裁,初步解决了雷军“无米之炊”的局面,小米最初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林斌以前的同事。再比如,雷军说服安卓的产品副总裁和谷歌的全球副总裁虎哥Hugo Barra到小米工作,足足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雷军认为,人才是小米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所以,他往往不惜任何代价留住人才。
四、雷军的做人情怀与荆楚文化精神的传承
楚人崇尚武装,楚国十分注重军事装备研究,湖北省博物馆展出一些文物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譬如,木制行军床既可以作为行军床,又可折叠作为背包,单从这件文物来看,就能想到当时楚国十分注重军事装备,重视国家军事实力的提升。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虽然是和平时代,但是荆楚儿女始终心怀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崇高理想。例如大型连锁百货超市“中百”超市,在一些国际巨头企业(沃尔玛、家乐福)日益发展起来的激烈竞争下,仍然勇往直前,并未退让,不仅市场占有率不低,而且获得了较大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雷军在金山工作时期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8]离开金山后,雷军并没有退休享受人生,而是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再来一回?为了不让人生充满遗憾,下定决心去创办一家世界级技术公司。雷军勇于创新、崇尚创业的优良品质正是楚人思想前卫、志在天下的精神再现。
爱国怀乡、感恩父老。雷军也多次谈到,对他而言,只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做发烧友手机,并强调小米是一家有态度、有梦想的公司,更是一家快乐的公司。雷军如是说,事实上,雷军一直也是这么做的。自2010年4月小米科技创办之日刚满三年的时间里,小米手机销售总量为719万台,营业额为126.5亿元,纳税超19亿元的公司。这个惊人的数字引发了世人广泛的关注与惊叹,雷军被称作是中国的“乔布斯”,粉丝更是亲切称其为“雷布斯”。在实现小米传奇,取得创业成功时,雷军一直没有遗忘家乡。为做天使投资,2013年4月20日,由他设立的企业孵化创业咖啡馆在光谷资本大厦开张,创业咖啡馆400多平方米,已有来自武大等创业团队入驻咖啡馆孵化。2016年12月5日,由雷军亲任董事长的仙桃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在仙桃市正式对外营业,它是经其牵线联姻和亲自指导,由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与仙桃市人民政府与合作共建的一个引领发展潮流的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必将为其家乡仙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新的支撑。2015年4月3日,首届沔商大会成立,雷军当选为沔商总会会长,在会上发表了《互联网+助飞实体经济》精彩演讲。在媒体见面会期间,雷军便谦虚地说到,任何人都能模仿小米模式,小米模式是一种简单模式,其最核心的方法就是选用真材实料做产品,提升效率,视用户为朋友,将口碑作为销售目标,就一定能成功。雷军认为,沔阳人敢闯敢拼不服输的性格,加之沔阳人还重视教育,敢于创新,敢于吃苦,因此也走出了许多名人。大会结束后,雷军还参加了设在家乡仙桃的小米之家开业典礼。这些都是他热爱家乡、从未遗忘家乡的具体表现。
尊师重教、感恩母校。2016年10月20日,为了感谢母校的栽培,雷军向其母校武汉大学捐赠了1亿元,主要用于捐建科技楼。早在1997年,雷军就将自己赚来的第一桶金整整60万全部捐给了母校。虽然在众多回馈母校的校友之中,雷军虽算不上是捐钱最多的那一个,但是却是毕业后不到10年在最短时间内回馈母校的人。此后又向母校数次捐款。“感恩母校,金钱不是最重要的,是态度和真诚。”这是雷军一直所认为的。在回答为什么比陈东升学长少捐一元钱时,雷军曾说过,他视母校为家人,之所以有捐赠之举是因为在陈东升学长的正能量感召下而做出的决定。他认为,虽然自身能力有限,但是报答母校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帮助学弟学妹,回馈母校,回馈社会,这是他捐赠的初衷。
五、结语
荆楚文化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楚人的“五种精神”,是楚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雷军在求学中表现出强烈的不甘落后、永立鳌头,敢想敢干、永不言弃的奋斗意识,在创业中展现出锲而不舍、一鸣惊人,开放融合、兼收并蓄,重视人才、诚信和谐的价值追求;在做人中秉承爱国怀乡、感恩父老,尊师重教、感恩母校的品行美德,这些性格气质内涵恰与荆楚文化“五种精神”达成了一种契合与同构,这五种精神传承并且丰富了荆楚文化,值得每一个荆楚儿女学习与弘扬。雷军不仅具有敢闯敢拼不服输的性格,而且具备敢于创新,敢于吃苦的精神,他书写了中国智能手机传奇之美,传递了青春正能量,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学习他奋发图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学习他积极进取、不骄不满的姿态;学习他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的品质,他的精神为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把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 武,梅珍生.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07-27.
[2]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武清海.弘扬荆楚文化建设精神家园[N].湖北日报2013-11-03.
[4]蒋 丹.荆楚之地士大夫精神对楚商精神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28).
[5]刘 洋. 金山软件总裁兼CEO雷军:从书生到管理者[N].商务时报,2007 -08 -08.
一、研究设计
1.马斯洛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社会需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很显然,大学生“考证热”俨然属于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还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从安全感方向考虑也有一部分的安全需求。
2.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风气是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群体规范的一部分,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群体风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风气。
群体的风气对成员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成员置身于群体中,总会受到整个群体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考证”精神执着,然而对其自身今后的发展有何打算或目的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是先考了再说,或许能派上用场,对其今后的发展基本无定位,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考,自己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来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二、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借助于二手资料、网络平台等针对大学生“考证热”调查,从针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内容、目的、意义等方面制作了这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以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为主。
调查的总体方案为:(1)研究目标,了解大学生对于“考证热”的看法,从而对本次调查做出准确评论;调查单位,身边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资料搜集、问卷及研究资料;调查工具,网络、报纸;调查人员的组织,本小组全体成员,号召身边的在校大学生参与本次调查;调查时间,第一周,周一到周二理论研究,周三到周四设计调查问卷,周五在网络投放;第二周,收集调查问卷并对其数据统计并完成调查报告。
三、进行描述性分析
1.现状
大学生热衷考证已经成为全国性现象。在各高校中,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必考科目外,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73%的人还准备考取其他方面的资格证书。根据我们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学生手中持有两本以上“非必要”证书。在这些证书中,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证书属于最基本的“武器”。
但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更多的大学生们显然已不满足于英语、计算机等“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基本证书,而是一心想要几个“独门武器”,诸如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生眼里炙手可热。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没有证书或者说只凭那张大学毕业文凭恐怕很难找到工作,而拥有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之类的证书的人又太多了。因此,很多大四学生都认为,文凭越高,证书越多,找工作也就相对更容易。
2.趋势
各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一致认为,大学生们应当以专业为主考证为辅,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但是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主要学业,因此绝不应该提倡大学生就业难、考证热已是当下高校里的常见现象,随着我国金融、证券行业的繁荣发展,金融、证券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化执业水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对金融人才有300万人左右的需求,但符合要求的不到10万人。面对金融行业的火爆,并根据调查问卷,发现有25%的人选择通过考试拿下各种证书进入这一热门行业。
四、问题及原因
1.问题
(1)高校学生忽视专业课加入考证大军
在日渐庞大的考证队伍中,有不少学生把考证当成了自己的主业,其中也不乏刚步入象牙塔的新生。没有协调好考证与专业知识的学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无不给在校大学生内心产生一股无形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就业竞争力,而考证作为一种捷径无疑会受到青睐。因此许多大学生把学习专业知识和考证本末倒置,以搁置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为代价去搏取几张甚至一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前途。
(2)“证书多多益善,考试只求过关”
人力资源师、注册会计师、秘书资格证、保险经纪人……各种证件的考试继出国热、考研热之后,在省内各高校中又掀起了一股热潮。一般人认为,技能证书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书面证明,或许在过去的就业模式下,证书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然而在当今追求实际效益的今天,证书在求职中到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但同样并不是所有的证书都能让你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凡事要理性对待。
(3)对证书效果期望太高,认为有了证书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很多学生认为证书是他们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可事实是现在很多企业根本对大学生的证书不在乎,他们要求的是有才能的人。“有了证书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是一个误区”。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张俊燕老师说,“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时,并没有标明求职者应持有某某证书。一些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招聘模式,通过几轮的笔试面试,基本上就能判定应聘者是否达到岗位需求。因此,有没有证书不起决定作用,关键要看实际能力。”
(4)考证热催生“考证”,大学生发展“”团队
从新闻上得知“考证”是一个很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工作。拥有一定经验的“”成了香荸荸,有很多培训机构拿出相对“高薪”的诱惑要从这些“”团队“挖墙角”,催生了社会上一些虚假证书,以及部分学生更不愿自己奋斗而获取知识。据媒体报道,按专家估算,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考证一族”刮起的考证风催生巨大的“考证经济”。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大三学生张力友看到了“考证经济”的广阔市场,在大一的时候就为考证学生与培训机构牵线搭桥,做起了“考证”,分享“考证经济”这块大蛋糕。
证书含金量低,不能代表大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大学校园里,“卖答案”、“包过”的小广告随处可见,并且很有市场,许多大学生为了得到一纸证书愿意花大价钱买答案,甚至找人替考。因此,拥有证书的人并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他们除了持有一张含金量不高的纸张外,并没有获得什么知识,动口、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原因
(1)兴趣加实用是考证的主要原因
有的大学生则把考证当作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某同学读的是国际贸易专业,目前他已经获得英语六级证书,但他还打算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和驾驶证。他说:“为了拓展自己的能力,班里同学都在考证,各种能力具备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持同样观点的学生还认为,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考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多设置一个目标,多添加一种动力。再加上大学生的课程一般比较少,于是很多大学生便利用课余时间去考取一些相关证书,一方面打发了时间,一方面也学到了东西。可能还有些同学是真正为了自己未来的人生做打算,想从事这方面相关的工作。
(2)60%的人认为考证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此问题也突显了出来。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在校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纷纷去报考各种证书,由此大学生考证现象成为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通过访谈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大学生考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如今,“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越来越不吃香了”等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便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少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报考各种证书。
(3)培训机构夸大其词的宣传
一些培训机构对那些资格证考试并不了解,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夸大广告宣传,误导学生,尤其是跟风考证和徘徊不定的学生。无论培训不仅仅是理论上学习,它更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学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六、对策及建议
在这里,并不是说考证的一无是处,只是想说明盲目考证的弊端。建议同学们在考证的同时或者之前把本专业的知识先学精学透,这样报考的证书才能真正成为提升自己的手段。虽然证件确实与你的未来利益有一定关系,但在考证之中学到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更加重要。很多调查与访问都表明,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资格证只能表明通过了相关的考试,但不表示持多种证书的大学生就会有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要记住证书最多能给你赢得一个面试的机会,能不能留用还是要看专业知识、自身能力。因此,要端正考证态度,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证书,获得相关的能力。大学生在考证前,一定要对证书的开发机构、考试内容、证书市场口碑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不能盲目跟风。所以在此给出一些建议:
1.对大学生
(1)考证目的——明
大学生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专业等方面的要素,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决定是否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考取什么证书,有目的的完成相关的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从而为理想的就业增加强有力的筹码。
理性对待考证,处理好考证与本专业学习的关系,端正考证态度,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高校学生应该真正认识证书,不能一味跟风,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考证,考何种证书。我们只能把考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并不能完全依赖它,要知道含金量再高的证书也只是对招聘人员起参考作用,不能左右求职的成败。在校大学生必须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的持续性。
现在许多大学生考证主要是迫于工作的压力,于是往往会去片面地追求一纸证书,而不会把自己的认证考试和自己的特长以及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而有的大学生或者是已工作的中青年考证主要是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层次,以便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重新进行规划以打好基础,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能通过多参加各种专业认证教育来弥补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这些人往往是为了获取真正的知识,会十分注重认证考试的能力和实力。
(2)培训内容——实
培训不仅仅是理论上学习,它更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学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培训与考试都应该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培训中,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与理论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技能培训目标,例如根据理论知识点来制定相关的技能操作要点;其次,要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的话,惟有不断地上机实践操作,一般情况下要将自己的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整个认证培训时间的70%这一数字上。
(3)证书内容——正
一般人认为,技能证书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书面证明,或许在过去的就业模式下,证书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然而在当今追求实际效益的今天,证书在求职中到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
(4)培训过程——韧
大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走为了应付考试去背题目这样的捷径。具体表现在应该先认真学习认证培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并按照任课教师制定的各项考核任务来指导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在参加完培训之后,应立即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知识的反思,这能加强记忆效果,真正吸收课堂的讲课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每一位参加认证培训的大学生要能完成一份符合《培训与考试大纲》要求,并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再有就是在过程考核与作业设计过程中,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理论考核通过以后再继续进行实践操作的加强和巩固。
2.对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证书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
3.对高校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基层人才是基础中的基础。工商系统一直注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06-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到:“统筹执法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坚持执法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提高基层一线综合监管执法能力,坚持以专为主,一专多能,培养一大批能够执行方针政策、掌握执法办案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11-2015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到:“基层为重,整体推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较大、技能全面的基层实用人才队伍,夯实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根基。”形势的发展对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他们代表工商系统的明天。青年干部是一个文化素质起点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本身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工作阅历不丰富等问题。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青年干部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路桥工商分局地处浙江东部沿海,路桥区地方民营经济活跃,近年成长起一批以立马集团、富地集团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路桥工商分局是一个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执法公正、作风优良、具有光荣传统的团队,在系统内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总局、省局等各级领导多次来所指导工作,同时在台州市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该局在软硬件各方面都有较大提升。成绩的取得,也与该局注重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青年干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多年的队伍建设中,路桥工商分局(以下简称路桥局)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规范干部行为准则,打造和谐成长环境
青年干部大多脱离“象牙塔”时间尚短,长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成长,可塑性强,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体环境往往决定了人的成长、变化方向。路桥局首先在人才成长的大环境上打好基础,确保“水清鱼靓”。
一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领导班子,抓好了班子就赢得了队伍建设的主动权,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领导班子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路桥局五位班子成员的工商工作经历都超过20年,业务精、能力好、开拓意识强。局班子成员每年制定专门学习计划,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业务提升培训,学习内容涉及工商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及文学知识,并在日常工作中分工明确、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坚持廉洁奉公,切实发挥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
二是大力推行“阳光政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按照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要求,将工商职责、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收费标准、廉政纪律、行政执法情况、投诉电话等公示内容进行整合,通过红盾网站、政务公示栏、登记注册大厅触摸屏等平台进行全面公示;实行投诉举报制、走访联系制和义务监督员座谈制,增强社会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廉洁自律;实施案、照、费“三分离”,确保干部廉洁奉公。
三是以“5S”模式规范日常管理 。路桥局借鉴企业引入简易运行、高效全面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管理模式。使得工作场所整理有序、整顿快捷、清扫美观、清洁成制、按章办事,培养有良好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的工商干部。形成了全局“浪费为零、不良为零、投诉为零、缺勤为零”的好现象。在办公、就餐、卫生、签到、请假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四是维护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路桥局提倡并打造和谐的团队工作环境,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互相尊重和信任。尊重是信任的基础,只有信任才能和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节做起,避免相互嫉妒,相互贬斥。二是互相包容和谦让。对待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提倡一种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心态。在工作中产生意见和分歧的时候要善于沟通和包容,避免对抗,也不能消极抵触,努力在机关内部形成求大同存小异的良好氛围。三是相互帮助和鼓励。当同事遇到挫折或者感到失意的时候,及时鼓励和问候一声,及时帮助他人树立自信。
五是多种措施加强廉政教育与风险防范。通过定期召开党风(行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签订《路桥工商分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书》等方式,加深了对党风(行风)建设及反腐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在工作中自身所担负的责任。自2010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开展至今,路桥局党委采取专题学习会、观看警示教育片、请专家授课、以会代训、实践拓展,远程党课、网络在线培训、公述民评约束、完善制度监督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教育载体,强化了重点防控,拓宽了监督路径,有效促进了工商干部队伍行风政风建设,该局2010、2011连续两年被路桥区委区政府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
2. 因人制宜,促进素质提升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每个人才的成长道路都有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才是事半功倍的人才催化剂。
一是鼓励发挥个人特长,考取专业证书。路桥局的80后青年干部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于工商管理、法律、英语、计算机、新闻等多个专业。局领导积极鼓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岗位需求,参加专业技术考试。辖下的金清中心工商所地处乡镇,青年干部比例最高。近年来,在该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已有多人陆续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英语专业八级、电脑程序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会计从业资格等多项职业资格证书,使金清所成为全局知识结构最合理、“专业”人才最多、复合能力最强的一个基层工商所。其他基层所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青年干部。
二是因人定岗。每位青年干部的个性不同,决定了每个人对不同岗位的适应性不同。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办事高效而漏洞百出,有人办事细腻却又拖沓;有人擅长写作却不擅表达,有人口才出众却笔下乏力。工商系统的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特长和个性要求也不同。所以除了专业特长,岗位适应性同样是定岗的重要依据。新进青年干部在各岗位轮番锻炼一定时间后,路桥局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个人特长和岗位需求合理安排每人的工作岗位,并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作出调整,以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是以老带新。老同志是工商系统的宝贵财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炫目的专业特长,但他们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自身的岗位上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应急能力。年轻同志往往专业知识丰富而社会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足。
四是重视文化积淀。路桥局以培育团队精神为导向,定期组织干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的业余生活,在全所营造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如举行“读书畅谈会”,推出“工商文化长廊”,鼓励干部根据自身爱好提高文学、摄影艺术等方面修养,并组建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包括钓鱼、篮球、台球等;鼓励干部加强调研活动,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提升学术水平;鼓励干部根据自身特长代表所、分局参加省、市、区举行的各项文体比赛、知识竞赛,并获得多项荣誉。2010年3月25日,金清中心工商所三位青年干部代表路桥局参加了由路桥区纪委、路桥区人民检察院主办的台州市路桥区“商城杯”预防腐败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2012年4月的全区工商系统趣味运动会不仅使干部职工在充满趣味的竞赛中增加交流,活跃了文体生活,而且通过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2012年9月,路桥局又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路桥区各类文体协会,路游泳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以上措施提升了机关形象和知名度,同时促进了干部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干部业余文化生活。
五是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2012年,路桥局制定了《2012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针对社会新形势、新热点,以及干部职工比较关注的相关内容,开展写作大比武、经检大比武、年检审核员培训、调解员培训、财务培训等,提高了各业务线干部职工的专项技能和工作积极性。8月23日,分局组织38周岁以下的2002年以后录用的公务员以及2012年拟录用公务员在金泉农庄开展团队凝聚力和信息宣传培训。当天上午,青年公务员们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开展了团队凝聚力集训,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破冰组团制作队旗、不倒森林、水到渠成、鼓动人心等项目,在活动中熔炼了团队,增强了凝聚力。
3. 打造学习型机关
当前,工商机关面临着工作重心转移、监管任务加重等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引导干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路桥局把建设学习型机关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积极投身于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努力形成人人重视学习,人人努力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能力。
一是建设机关阅览室。为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学习型工商建设,路桥局建立了电子阅览、图书阅览、文体活动“三室一体”的综合阅览室。购买了书柜、桌椅和电脑,根据需要购置了一批新书刊,其中不仅购置健康向上的中外各科图书,还配齐有关工商法律法规和有关工商知识的书籍,引导干部职工步入工商文化的日常学习氛围中。
二是组织基层所的青年干部到分局相关科室跟班学习。为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公务员的培养锻炼力度,进一步提高选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各基层所在分局的大力支持下,对青年干部实行跟班学习。除了组织青年干部在初任时期到分局各科室跟班学习外,在工作一定时期包括定岗以后,同样不定时组织跟班学习,使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新的认识和体会。组织跟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青年干部熟悉机关工作,砥砺政治品质,增强工作能力,达到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言能达其意、书能成其文、干能成其事。
三是推行每周学习日制度。为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队伍现状,路桥局在各所和科室推行每周学习日制度。坚持每周组织干部学习相关制度,及时更新业务知识,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每天坚持收听收看央视、省市新闻联播,掌握政策动向,做到与时俱进,并有侧重地开展政治思想专训,业务特训。主要内容包括,每周固定半天(一般定在周五下午)作为集体学习的时间即每周学习日,用于学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以及礼仪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总结和探讨一周来工作上碰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布置下一周着手要做的主要工作等。同时,每周学习日时开展“人人上讲台”活动,要求每人轮流针对自己的分管工作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备课,上讲台讲课和全体干部共同交流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全体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和知识面。通过每周学习日制度,全局干部学习和钻研工商法律、法规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迅速提高,全所形成了一股比、学、赶、超的热潮。
四是以管理制度化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路桥局以构建内和外顺、和谐均衡的内部管理机制,实现有能作为、有序作为、有限作为为目标,将内部管理制度化理念贯穿依法行政规范化建设始终。在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度的基础上,汇编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各项规章制度,并编印成手册发放给全体干部,从执法依据、执法要求、执法规范、执法行为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把依法行政工作列入年度岗位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路桥局将金清中心工商所列为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单位。同年,该所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条线工作人员,全面制定《金清中心工商所依法行政制度汇编》,以编促升,通过编纂工作,促进所执法水平和执法效能的双提升。2009年至今,金清中心工商所深入开展基层工商所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工作,并已通过市局考核验收。通过编纂《金清中心工商所依法行政制度汇编》,共制订各项制度42个,通过一系列责任落实措施,使全所工作人员做到各就其位、各明其责、各履其职、各施其能。
4.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与金清法庭合作设立模拟法庭。近年来,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工商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工商部门遭遇的行政诉讼也不断增多。为切实提高工商办案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在分局的大力支持下,金清中心工商所与金清法庭联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上,由金清法庭的法官组成合议庭,其余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原告、被告都是由工商干部担任,整个庭审过程完全按照正规的程序操作,而选取的案例则是在工商执法实践中较常遇到的类型。通过模拟法庭使工商干部的法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促进执法人员学法、懂法、用法和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二是积极与兄弟单位交流。路桥局积极组织干部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与方法。2010年至今,已先后组织参加学习交流活动70余人次,与宁波市工商局、湖州市工商局、绍兴新昌工商局、温州龙湾工商分局等单位共同学习交流责任区监管、品牌创建等工作经验。在走出去的同时,也积极迎进来。2011年,宁波市工商局、湖州市工商局、余姚市工商局等同仁先后来路桥局交流学习。干部职工通过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优势互补,增进了友谊,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各方面工作水平的跃升。
三是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路桥局多次邀请民营培训机构关于文明礼仪教育的专家、教授,专门就公务员礼仪与形象进行了细致地讲解,通过台上台下的互动,使干部职工对文明礼仪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升了文明执法的意识。2010年6月,路桥局支持金清中心工商所启动“人文素质提升教育培训工程”,在所内设立能容纳80人的电教化教室,从浙江树人大学聘请专业师资队伍,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民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全所干部职工等提供工商法律法规培训和交流平台。
四是开展联合执法。路桥局多次与公安、卫生、税务、环保、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包括环保大整治、消防大检查等。2011年9月,金清中心工商所与辖区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亮剑行动”,查处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商标侵权案件,提升了工商干部对商标违法案件的办案能力。
5. 激励先进,打造良性竞争环境
适当竞争能形成人人争先的良性机制。路桥局采取多种措施打造人人争上游的良性竞争环境。
一是优先推荐调动。对于表现突出和有专业特长的青年干部,发动各所优先向分局相关科室推荐录用。
二是优先推荐提拔。近五年来,在各基层所成长起来大批专业过硬、作风优良的青年干部。2010年,城北工商所成长出分局第一位80后中层干部。2011年,两位表现突出的80后男青年干部在金清中心工商所的推荐下,经过考试、民主评议等程序,成为分局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一位女青年干部在该所成为分局第一位80后女中层干部。近年来,路桥局每年都有10余名新进青年干部,其中一大半进入了金清中心工商所,其次是新桥工商所。他们的成长路径都是先基层所再到局机关,提拔后再从局机关到基层所担任副所长,这奠定了青年干部坚实的成长基础。
三是优先给予荣誉。各所、科室的班子成员带头谦让,和老同志一起把评优机会主动让给优秀的青年干部,使他们每一步的成长都有鲜明的印记,并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奋勇争先的意识。
四是优先培训。对于青年干部中表现突出或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分子,优先推荐其参加各级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6. 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队伍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商职能的扩展和阳光工资改革的推进,工作量的不断加重和待遇的相对清贫,对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风貌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青年干部在进入工商系统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夸大传闻对工商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工商系统后,面对反差,往往有失落感。针对此情况,路桥局积极引导青年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生活观”,在青年干部队伍中大力开展向身边先进同志学习等专题讨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注重及时总结、发现和培养各个方面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典型的影响力,使青年干部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热情,使青年干部的失落感逐步转变为自豪感和使命感。
优秀的人才是团队成功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路桥局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发扬红盾“五种精神、五大形象”,以制立人,以教促优,打造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优良基层工商队伍,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2008年金清中心工商所被评为五星级工商所,2011年该所通过五星级工商所复评,并再创佳绩,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星级示范工商所”和市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2012年路桥局下属新桥工商所通过五星级工商所评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才队伍建设的号角已在全系统吹响。只要我们用人所长,位得其人,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系统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形成红盾人才振兴工商事业的滚滚春潮。
一、计算机素养的培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亦被译成计算机文化)的培养。在计算机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这是十分自然的。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起着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独特的东西来看待的,游离在学校各科日常教学课程之外。计算机素养课包括这样四种常见的模式:编写程序、计算机素养课、问题解决以及应用软件或工具。无疑,它们都给学校课程添加了新的东西。
1.编程模式
微机首先进入学校时,实际上无软件可用,唯一可用的是机器固有的BASIC语言。一般来说,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师是最先尝试使用新设备的人,由于他们学习程序语言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此,在许多学校,首先由他们改行教学生程序语言。
阿瑟·列尔曼(Arthur Luehrmann),被人们称为计算机素养之父,提倡将编程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核心。列尔曼(1982)写道:“要想告诉计算机你想干什么,你必须能和它交流,因此,你就需要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用它写下你的想法,检查、交流、并改进你的想法”。〖1〗他强调指出,计算机素养意味着用计算机做建设性的事,而不是零星半点的知识。一个具有计算机素养的人必须能写和解释计算机程序,能选择和解释别人写的程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计算机素养和编程成了同一语。
2.计算机素养课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计算机素养课应当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生存技能。如果学生要想在计算机上有效地工作,就必须获得这样一些技能:开机、操作软盘、打开软件包、使用键盘和鼠标。这些低级技能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②计算机知识。涉及那些能有助于我们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的滥用、计算机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等。③应用技能。包括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这一模式强调使用已有的程序,让学生完成某些任务,这对日后生活需求是很有价值的。④编程。在计算机素养中,编程并不是为将来作程序员作准备,相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素养课既可通过已有的课程如常识课来完成;也可在各个年级中专门开设独立的课,将计算机素养的所有内容分配。
3.问题解决
有人(Norton,1988)将问题解决作为计算机素养的另一个模式〖2〗。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在这一模式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软件来实现,一是通过LOGO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但是,问题解决的软件都是一般性的,很难与课程联在一起;而LOGO语言到底与什么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也很难说清。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花许多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软件,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LOGO语言与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4.应用软件或工具
到了80年代中,计算机素养课实施起来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LOGO语言的作用悬而未决,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问题解决软件。但教育工作者们仍然要设法让计算机发挥作用,于是,他们转向了应用软件。1988年,有人(Collis)提出,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最普通的定义,应用已经取代了编程。〖3〗其理由是很充分的: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校要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既然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与计算机密不可分,那么,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使用这些工具。
在许多情况下,这一模式修改了已有的计算机素养课,编程和计算机历史等内容纷纷让位,生存技能成了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的前奏。学生和教师都很兴奋,因为,计算机变得与他们有关了。
但是,也有人(Norton,1988)批评了软件工具模式〖4〗。这一批评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工具模式一般只倾向于强调技巧,所设计的作业任务只是为了满足软件课本身的需要,而实际上,只有当学生准备用工具应用软件来解决手头的问题时,工具应用才有价值。第二,工具常常被看作是中性的,对人对社会无所谓好坏,但实际上,工具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它对人对社会总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学生必须了解,计算机对他们自己和社会到底有何影响,而不是只学习如何使用它们。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计算机素养的定义及其使用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也许,它可能代表了从编程、素养课、问题解决到应用的一个发展阶梯。每一种阶梯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受到过一些批评。这些批评者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阶梯都把计算机当作一个特殊的课题,并停留在计算机本身之中。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比培养计算机素养前进了一步。它将计算机看作是各级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取代了素养,但整合并不等于混合。混合意味着只是在学校出现了计算机设备,但硬件的增多并不表示“计算机革命”。关键是如何使它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
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整合应当是全面而深入的,我们应当在整合之中来考虑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整合中,计算机素养课中的内容只要能反映某种需求,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并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思想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再如,可以在课程中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模式从一开始就缺乏课程作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整合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如何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解决。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以往把学习问题解决看得太简单了。有人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虽然在某个特定领域可以教问题解决技能,但要想将这种技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似乎没有哪种单一的问题解决程序,LOGO或CAI,能发展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所需的广泛的问题解决技能”。〖5〗这些看法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反,告诉我们,要以课程为出发点,然后来仔细检查任何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的潜力。
有人特别强调工具软件的模式。认为课程整合只是意味着在任何合适的课程中使用软件工具,而不是只把他们与特定的课联系在一起。如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在艺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也使用软件,等等。
课程整合的方式为什么就比培养计算机素养的方式要好些呢?有人认为,首先,整合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计算机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了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对手。任何有关计算机会取代教师的担忧都将消失。第四,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计算机的,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不妨想一想,什么时候开设过有关铅笔的课?也许只是对那些想做铅笔的人开过。那为什么要开设有关计算机的课呢?除了有些工具软件要教以外,实在大可不必。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计算机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计算机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计算机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计算机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三、课程改革
在有些教育工作者来看,课程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有人看到了整合方式中的重要成果,但也发现了它的不足。认为课程整合方式还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独特的潜力。把学习和教育局限在原有的特定内容上,预先假定,已有的课程是最好的,不会受到挑战。整合还远远没有想到,有了计算机的独特性,有些课程需要改变,因此对某些需要作出改变的课程还支持得不够。这就是说,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
有调查报告指出,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经验主要是记忆教师和课本所给予的知识,做作业来练习所学的技能,他们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在寻找新方法时,计算机的应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例如,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工具,结合已有的知识,解决有关温度、湿度、气压和热量的关系的真实性问题。
约翰逊(Johnson,1991)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观点。〖6〗
请注意,在一模式图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科目而言的,模式图中各区的相对大小也并不代表相应的内容量。这一模式图只是简单地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模式图告诉我们,所正在教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不应当教的,尽管它们曾一度有价值;计算机有助于教我们现在未教的内容;不仅如此,计算机还增强了超越所应当教的内容的可能性。
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推想到,课程整合只是所正在教和计算机有助于教两者之间的交叉,它远不是终点,只是朝向更大目标所迈出的一步。同时,约翰逊的这一观点也提示我们,计算机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课程改革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抵制变化。教育工作者们应当考虑一下计算机在它们工作中的作用,看看计算机能否有助于教、学和作适合于它们工作的事。社会希望学生发展高级思维技能、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认识到计算机的独特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扩展已有的课程观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强调获得经验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四、全方位教改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传递工具的改变,整个信息传递模式的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拟:人类最初是用马车来传递信件的,不管人们对马和马车作出多大的改进,例如投资巨万改进马车或包装马使之更具有流线型,减少它在空气中的阻力,或装备马蹄,提高它的奔跑速度等等,但信息传递的速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将传统马车的效率定义为一个马力的话,那么,改良后的新马车至多达到1.2个马力,已趋于极限。但是,人们如果投资开发一个新型的与马车截然不同的传递系统,如汽车、电报等等,将会使传递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据说,在电报发明后的第5天,所有马车传递业务全都关张。这充分说明,传递工具的改革,将会使传递模式彻底变革。〖7〗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理,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育必将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前三次教育革命的内容分别为教育青年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以及课堂教学与教科书的应用。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当然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旧教育思想,即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校观。
1.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现代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是正规的学校。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二十一世界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人们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例如,在澳大利亚,人们试验了综合课程的学习。〖8〗所谓综合课程,就是综合各科内容的交叉性课程。它是为揭示各门学科的相互依赖性、消除各门学科的界限而设计的。课程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一个主题,学生以每一个主题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询。教师将利用①能表现某一主题的基础性软件,如历险游戏、问题求解、模拟及交互式科幻小说等;②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某一方面的辅软件;和③一般性的应用软件,如数据库、制图软件等,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2-3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收集数据、提问、分析、想象、探索、讨论、决策、解决问题、发明、实验、评价等活动。这种综合课程的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教育学家已提出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9〗。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学校面临着“重建或改革”
信息社会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多形式、多学制),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
教育的组织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在90年代,美国的学校正在卷入一场被称为“重建或改革”的运动。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些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些运动都强调为了使学校适应信息时代生活的要求,需要改革学校。重建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学校需要在结构和功能上作出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今天的学生的需求。
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多媒体制作工具十分便利,有可能使学生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够得上专业水平的产品。又如,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在课堂中计算机工作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合作、讨论和反思等等。在美国,远在阿拉斯加与华盛顿的两地学生,通过远程通讯,可以协作研究气象学问题,两地的学生同时收集各地方的气象数据,然后相互交流和探讨。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10〗
这种以真实性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要求学校在作息时间、空间布局以及结构上作出改变。这种技术成分丰富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段落较长一些。传统的50分钟一节课不适于学生建构一个复杂的多媒体项目或做一个科学模拟方面的研究。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求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空间和工作区,学生和教师能在校外相互联系。
目前,美国有许多试点计划和学校正在尝试新的结构、日程表和空间,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例如,有一个被称为发现罗彻斯特(discover Rochester)的计划,〖11〗这一计划是为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而设计的,它是一项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工作。在这项计划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学生,将从科学、数学、历史、文化和文学方面收集有关罗彻斯特环境的信息。学生在Macintosh机上通过文本、音频、图象、音乐和地图来交流他们的工作。学生每周有一整天花在这一项目上。罗彻斯特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展出了学生的多媒体项目。这个计划的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学生和教师对这个计划热情很高,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们工作的质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感。这类技术成分丰富的、以活动为方向的学习计划,将在学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总之,计算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教育目标,计算机素养课试图通过将计算机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东西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包含编程、文化课、问题解决和软件或工具这样四个模式,它们都给学校课程增添了新的内容。相反,课程整合,能融合计算机素养的内容,但它直接服务于课程。由于不存在新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不再为使用计算机而寻找额外的时间了。计算机是教师的同事,象铅笔一样,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中。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是在产生需要的时候学习所需知道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当然,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课程不应当是静止不动的,相反,要利用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加以改变,要做那些用传统手段做不到的事。如果计算机仅仅支持现行的东西,就有可能妨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必须做出的教育新改革。在这些阶段中,每后面一个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将前面阶段包容,每前面一个阶段都有机融合在后面的阶段中。例如,在课程整合中,有时需要学生进行编程或使用工具软件。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整合中的某些模式仍然具有生命力。
这些阶段都值得我们仔细考虑,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有些教育工作者仍处于把编程视作计算机素养的阶段,许多人已接受了应用模式,还有些人则通往了整合之路,有些人甚至正在探索更加根本性的课程改革,还有些人则正在尝试新的全方位的教育的改革。他们的努力都值得承认,他们的工作都值得鼓励和支持。我们相信,全方位的改革和课程改革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许多中间的过度步骤。是的,计算机不能游离在课程之外,同时,它也不仅限于整合在课程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独特潜力。进行课程改革乃至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条漫长而修远的路。
参考文献
〖1〗—〖6〗Lockard,J. etc,Microcoputer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3rd),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
〖7〗陈琦:中学计算机教育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8〗Tinsley,J.D.,Weert,T.J.V.,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VI : WCCE’95 Liberating the Learner,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FIP World Conference on Coputers in Education,1995,London: Chapman &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