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05 21:2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总结

篇1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当中,实践教学是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独立院校却没有做到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及理论教学往往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1],没有针对社会岗位上现有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难进行较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指导,除了教师本身的能力水平问题,还存在实践队伍松散的状况,教师往往难以完全监管到位。

二、如何进一步提升独立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水平

1.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企业为学校提供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基地与实践条件,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是更多潜在的优质性人才以及品牌效益,在促进校企间进一步合作的同时[2],也是在促进独立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需要与社会实际接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实际经验,并且与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经验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也能够在企业实践参观的过程之中,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在企业之中的应用方法和实际意义。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一定要注重准备环节与总结环节,在实践前,做好查找相关企业资料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这个阶段准备好教学内容与指导方向,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很多方式,除了聘用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对教师们进行相应的培训,还可以通过联系企业下发相关的科研课题促进其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另外,需要与各大独立院校进行相应的专业文化知识交流工作,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召开研讨会及交流会的形式,促进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4.完善指导及咨询机制

在目前的独立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能及时予以学生相应的指导,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善指导机制及咨询机制,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所提出的相应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与解答,注重指导及咨询的时效性,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5.丰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内容

单一的实践内容是不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发展需要的,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加强实践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这一方法,促进实践内容的丰富与深入,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在独立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要从意识层面上进行转变,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相应的指导咨询工作,加强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并且从实践内容及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8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非常重视,并且要求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将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且涉及到招聘、培训、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企业员工管理等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后,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和相关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中的角色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架构,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人力资源馆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相关技能,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模块工作,充分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学习人力资源认证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模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非常正确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工学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一)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向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如何处理问题,能够较快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分级教学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专业性质可以分成专业级和普通级。教师可以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分到普通级,重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应用相关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进入专业级,对于专业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水平测试,对学生掌握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最终实现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的目标。

(三)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策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够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便尽早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进入企业工作积累经验。所以,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高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合理的改革考核方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制订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将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还要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又能掌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分为学习态度考核、学习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考核和学习创新考核,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发现和提升学生的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的分析认为,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11-02

结合案例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的共识[1-6]。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也切身体会了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本文将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及其破解路径,以期有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总体成效并不理想[7]。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任课教师为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主观上对实施案例教学有所抵触,进而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诸多现实障碍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回避。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常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现实障碍。

1.案例资源稀缺。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选择面有限、案例资源稀缺的制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故而出于精力、时间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或难以自行设计教学所需案例。另一方面,尽管有公开发行的案例教材,但教材本身较为稀少,从而所能提供的案例总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部分案例还存在直接取材于国外进而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相脱节或较为陈旧,等等问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所不足。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在取得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他们接受过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课堂理论讲解的需要。但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既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有关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普遍不足,而这必然会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带来实质性影响。

3.课时有限。依据所涉及的领域,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模块、通用模块以及特殊模块。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础模块部分、通用模块部分和特殊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分别需要10~12学时、32~36学时和4~8学时。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被安排为40或48计划学时,故而即使将特殊模块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课堂理论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习惯于完全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部分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权宜安排案例教学。

4.合班制上课。受前些年扩招政策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从而也导致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合班制上课由此就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在合班制上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控制小组数量而增加组内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增加小组内的组织与沟通难度,这不仅直接影响组内合作成效,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合理控制组内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不仅加大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也会导致在这一环节上耗时过多,甚至于最终仓促收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在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二、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方现实因素制约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而且部分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现实、创新思路且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而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1.创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案例选择的适宜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选择空间。故而,任课教师要摆脱对外部案例的单纯依赖,着手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可借助下述两种路径:(1)直接吸纳或适当修改后吸纳公开渠道中的现成案例,包括案例教材、专业性案例网站或相关机构的开放性案例库中的适宜案例;(2)通过信息调查、资料加工及整理,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尽管后一种路径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但客观而言自身所编写的教学案例的适宜程度也通常更高。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对实地调研往往较为排斥或者持谨慎态度,且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也相对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可综合利用诸如和企业开展横向科学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查阅企业网站及其所的公告或报告、关注专业机构和相关媒体的研究与报道等渠道收集案例编写所需的各类基础资料。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面对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笔者认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首先,任课教师必须摒弃本科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理念,认识到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案例教学的设置环节;第三,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各职能模块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安排相应的专题案例,如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招聘或录用决策案例,在考核与评价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绩效考核案例,待课程理论讲授全部结束后,再安排1~2个综合性案例。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案例教学安排思路不仅满足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较紧的现实制约,而且也符合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提升其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规范的案例教学流程包含五个基本环节,即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教师评价与总结、撰写案例报告。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组织成效。在合班制上课的现实条件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如果简单遵循规范流程实施案例教学,将会面临两难选择。故而,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正视现实、优化流程,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而创新与优化的关键就在分组讨论和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间增设组间预讨论环节。教学实践表明,组间预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将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与融合环节前置,从而大幅减少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的时间耗用。在组间预讨论环节,应以2~3个小组为宜组建预讨论小组群,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在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应明确要求以预讨论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鼓励不同观点及补充性发言,并严格控制重复性发言。

4.多方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秩序,并实质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能力欠缺的严重影响,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可以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路径: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利用假期与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通过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制定措施支持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到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标杆院校观摩学习等,促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建立校企间较为稳定的科研基地,为任课教师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实践调研与业务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客观而言,上述路径的实施都会要求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也.基于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18):205.

[2]付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5,(16):139-140.

[3]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5):37-38.

[4]蔡小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9-51.

篇4

结合案例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是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任课教师的共识[1-6]。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也切身体会了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本文将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及其破解路径,以期有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基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客观必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安排了案例教学,但客观而言其总体成效并不理想[7]。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任课教师为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主观上对实施案例教学有所抵触,进而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诸多现实障碍的客观存在也不容回避。当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常面临以下四方面的现实障碍。

1.案例资源稀缺。

目前,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普遍面临选择面有限、案例资源稀缺的制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现实的职称晋升压力,信息渠道也较为有限,故而出于精力、时间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或难以自行设计教学所需案例。另一方面,尽管有公开发行的案例教材,但教材本身较为稀少,从而所能提供的案例总量也非常有限,并且部分案例还存在直接取材于国外进而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相脱节或较为陈旧,等等问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所不足。

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在取得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后直接开始从教工作,他们接受过相关学科的系统教育,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课堂理论讲解的需要。但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既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接受过有关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普遍不足,而这必然会对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带来实质性影响。

3.课时有限。

依据所涉及的领域,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模块、通用模块以及特殊模块。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础模块部分、通用模块部分和特殊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分别需要10~12学时、32~36学时和4~8学时。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被安排为40或48计划学时,故而即使将特殊模块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现行的课时安排对满足基础模块和通用模块部分的系统讲解仍稍显紧张。在此状况下,如果要适量安排案例教学,就必须精简课堂理论讲解,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而这往往又会引起习惯于完全跟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学习的部分学生的不满。实践中,多数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顾忌,权宜安排案例教学。

4.合班制上课。

受前些年扩招政策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从而也导致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的相对紧张,合班制上课由此就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常态。在合班制上课的背景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控制小组数量而增加组内学生人数,就会大幅增加小组内的组织与沟通难度,这不仅直接影响组内合作成效,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合理控制组内学生人数,则小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不仅加大了课堂讨论环节的组织难度,也会导致在这一环节上耗时过多,甚至于最终仓促收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驾驭能力,则在合班制上课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效果会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差,从而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

二、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相关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多方现实因素制约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而且部分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只有正视现实、创新思路且多方努力才能有效突破当前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局,而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1.创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的适宜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选择空间。故而,任课教师要摆脱对外部案例的单纯依赖,着手构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案例库。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可借助下述两种路径:

(1)直接吸纳或适当修改后吸纳公开渠道中的现成案例,包括案例教材、专业性案例网站或相关机构的开放性案例库中的适宜案例;

(2)通过信息调查、资料加工及整理,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尽管后一种路径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但客观而言自身所编写的教学案例的适宜程度也通常更高。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实践中企业对实地调研往往较为排斥或者持谨慎态度,且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也相对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可综合利用诸如和企业开展横向科学研究、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查阅企业网站及其所的公告或报告、关注专业机构和相关媒体的研究与报道等渠道收集案例编写所需的各类基础资料。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库。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

面对计划课时相对较紧的制约,笔者认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计划。首先,任课教师必须摒弃本科案例教学可有可无的理念,认识到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明确案例教学的设置环节;第三,合理组合安排案例,建议在各职能模块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安排相应的专题案例,如在招聘与甄选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招聘或录用决策案例,在考核与评价模块讲授结束后安排企业绩效考核案例,待课程理论讲授全部结束后,再安排1~2个综合性案例。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案例教学安排思路不仅满足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时较紧的现实制约,而且也符合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案例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提升其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

规范的案例教学流程包含五个基本环节,即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教师评价与总结、撰写案例报告。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分组讨论、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组织成效。在合班制上课的现实条件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如果简单遵循规范流程实施案例教学,将会面临两难选择。故而,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正视现实、优化流程,创新案例教学的组织思路,而创新与优化的关键就在分组讨论和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两个环节间增设组间预讨论环节。教学实践表明,组间预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将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与融合环节前置,从而大幅减少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的时间耗用。在组间预讨论环节,应以2~3个小组为宜组建预讨论小组群,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在课堂陈述与集中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应明确要求以预讨论小组群为单位进行陈述,鼓励不同观点及补充性发言,并严格控制重复性发言。

4.多方努力提升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秩序,并实质性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都必须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能力欠缺的严重影响,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可以考虑综合利用以下几种路径: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利用假期与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通过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制定措施支持任课教师接受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到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标杆院校观摩学习等,促使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建立校企间较为稳定的科研基地,为任课教师创造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实践调研与业务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客观而言,上述路径的实施都会要求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也.基于案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18):205.

[2]付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5,(16):139-140.

[3]李灵芝.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5):37-38.

[4]蔡小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9-51.

[5]陈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75-1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