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20:4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语文》内容宏大深厚,它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等多项重任,理应受到重视,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于社会需求,偏重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对难以凸显实用和实效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作边缘化处理;学生也在功利主义思想主导下,轻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不加以改革,一味按照传统套路阐释作品,课堂教学缺乏思维机智和感染力,必然受到冷遇,教学目的必然成为纸上谈兵。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魅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改善师生被动交流的局面,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师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心性,给大学语文的教学注入生命活力。
一、互文性理论简述
互文性,也被称为“文本互涉”“文本间性”,主要是关于文本建构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当前文本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理论。受苏联文学家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启发,法国文学家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这一术语的诞生使描述文本之间关系的传统手法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和说明。继克里斯蒂娃之后,又有不少文学家对互文性概念做出了阐释。互文性理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借助“互文”才能全面定义,因为“语词(或文本)是众多语词(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这就是说,文学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他们认为,文本也不是作家独创而是众多文本踪迹的汇集,而这些渗透了其他文本的无限的、游丝般的踪迹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意体系而存在的,正是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在这个无处不在的文化网络的影响之下,不同的文本意义才得以形成。而这些联系文本间的踪迹可以是充分显性的,也可以是相对隐性的,所以对文本间的踪迹,即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关系的考察是互文性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步。因此,“互文性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是主体文本与接受者文本之间永无休止的交换,是一种主体间性、主体交流”。互文性理论从主体间性入手,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再创造视为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逐渐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使文学交流实践同文本研究相结合,从而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这就将文学研究推向更为开阔的境界。
二、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内容也多是立足于单篇文本,按照固定套路加以阐释,视域狭隘,学生以记忆与接受为主,比较被动,教学缺乏活力。运用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拓宽了师生研读作品的视野,让课程教学变成了一种动态的思维成长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一)运用互文性理论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是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引领者,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语用能力、人格修养等,都会成为教学效果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和心性成长,而这些大多是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展现出来。传统的就单篇文本加以阐释的教法,很难凸显教师个人经验、整合能力及独立思考的魅力。互文性使得文本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之间的意义关涉引入大量相关其他文本,从而多元化解读课堂教学所用文本,让自我及学生的视域扩大,思维拓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追寻的过程,充满活力。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创作意图,一向有争议: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去世而作,抒发微妙情思;一说是为庆祝儿子的诞生而作,表达喜悦和充满希望之情。了解创作意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诵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运用互文性理论认真解读文本,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发了学生研讨兴趣。首先,我从主题关涉引入互文本。“四月天”,是百花争艳的最美春天,但她极短暂,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诗歌主题中,以惜春为主。如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秦观的《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等。林徽因古典文学造诣极高,又极敏感,所以不可能把刚出生的儿子比作人间四月天表达喜悦主题,念及犹如艳美春天转瞬即逝的志摩倒极有可能。再次,我从意象关涉引入互文本。“云烟”“黄昏”“星子”“夜”“月”“燕”等意象,在中国的古诗中多与思念有关。以“月”为例,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故林徽因用这些意象表达儿子诞生的欣悦可能性也不大。我还运用文本形式关涉等互文理论,引入相关文本来解读这首诗,说明自己的观点,从学生的眼神和互动中能分明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对互文文本及当下文本的探索欲望。(二)运用互文性理论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文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相关的文本积累,将文本置于更宽泛的文化视域中加以理解,这都展示了教师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的思维品质,展示了教师专业技能的高超,深深吸引并感染着学生,给学生带来自由想象的张力和深入思辨的空间。这就自然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要求学生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讨论解读的过程真是让人惊叹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强大无穷。一个学生从“吟啸”一词引入互文本来理解。他说魏晋时有《啸赋》,描摹“啸”乃“逸群公子”“傲世忘荣”“精性命之至机”“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而出,不假声器,不借外物,“唱引万变,曲用无方”,“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故“啸”是何等质朴自然,之人对生命有独到的感悟,面对人生中挫折磨难及种种不平都能泰然处之;又《晋书•阮籍传》,言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又《世说新语•简傲》记,“晋文公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座,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结合这些文本内容,我们知道苏轼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实际是魏晋文人精神的体现,实在令人敬佩。有的学生从“竹”的意象引入互文本,有的从“蓑”引入互文本,还有的从背景引入互文本等,过程中有争议,有共鸣,讨论热烈,思路宽广,学生们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人格魅力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享受着经由主动思考带来的情感欣悦。(三)运用互文性理论重建师生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是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多是以向学生讲授知识为主,课堂的知识结构基本由教师掌控,有好多时候教师如入无人之境,高高在上,满堂皆我言,权威无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习惯于坐着安静地听课,记笔记,很少和教师讨论交流,更没有争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严重地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我思辨能力的发挥。
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文本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本解读方式,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视角,也突破了以往一言堂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教学关系由操控走向解放,教引导学并促进学,师生的交流在文本相互交织的网络中穿梭往复。教师的引导在于注意针对文本提炼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问题,每个学生能够循着这些问题结合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发现文本中存在的不同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互文符号,联系到不一样的互文本,这使解读更多地显现出了个性化,也更多地出现分歧,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辨析探讨,师生在剔抉爬梳、分析综合、参酌辩证的平等交流中解决疑难,深化对当下文本的理解。这样的互文性教学,大胆地让学生当主角,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推动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好多时候教师也会在知识层面宽厚、思维活跃的学生联系的互文本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总之,运用互文性理论教学就是以开放性的眼光解读文本,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整合知识经验,拓宽视野,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
作者:赵再岚 单位:河套学院
一方面,多数英语教师由于未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因而很难将自己融入多媒体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之中,他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问题和误区层出。例如,课件中所承载的大多是那些与字、词、句有关的语言知识信息,而与师生间人际或情感交互相关的信息则相对匮乏,这些都会致使学生无法融入由多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环境之中。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上课成了单纯的课件展示,课堂也由“人灌”演绎为“机灌”,全然漠视了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特征。另一方面,目前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其开发和设计还是更多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设计,课件中多为一些执行特定教学任务的内容,涉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情感因素的部分十分欠缺,由此导致师机间、生机间的交互仅仅停留在“播放演示”和“观看”的层面,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大打折扣,它内在的交互性优势更是无法实现。
2.完善多媒体环境下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相应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交互教学的问题与困境,英语教师必须要充分解析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此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目标,切实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
1 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儿科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是肺炎和肠炎,其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和腹泻等。DM指出,人体对感染做出的反应是有助于战胜疾病的适应性变化,发热、咳嗽和腹泻等症状都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它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加快抗体的合成,有利于杀灭病原体。退热治疗有时会使疾病病程延长,但如果患儿体温太高,又易发生热性惊厥,这时就应及时退热治疗。小儿患肺炎时的咳嗽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可选择一些祛痰药物,不用中枢性镇咳药,并鼓励患儿咳痰。小儿患肠炎时的腹泻亦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不应使用止泻药物,有时反而需要清洁灌肠治疗。我们应用DM理论对上述症状护理时,家长常不理解,而要求对症治疗,这有待更新观念、加强宣教。
随着各种疫苗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我们已彻底消灭了天花,基本控制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但是,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仍在流行,禽流感、SARS、疯牛病、艾滋病等新病层出不穷。DM认为人类与病原体的抗争、竞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人类始终是落后的追逐者。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它们一天的进化速度可以和人类的一千年的进化速度相比。它们出现的抗药性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性变异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都来不及更换“型号”。近年临床开展了微生态疗法,通过以菌治菌的战略来控制感染,例如治疗肠炎时伍用双岐因子或双岐杆菌制剂等。
2 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科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其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持续存在。DM认为由于服装的应用,人类由有皮毛的动物进化为无毛的现代人,由室外活动为主转为室内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减少,佝偻病的患者增多。对本病的护理方法为日光照射和食物补充,应鼓励小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并合理膳食、不挑食。小儿贫血的病因也多为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
近年来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合并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等代谢综合征。DM认为,以肥胖症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病或富贵病等,是人类基因与生活环境不能同步进化的结果。古人类时期是狩猎一采集的生活方式,即“多动少食”。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不再仅为食物而奔波,也不需为生存消耗过多的体力。现代人类的遗传基因变化很小,不超过两万分之一。从DM的角度防治肥胖症的主要方法是“多动少食”。
3 免疫性疾病的护理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无脊椎动物仅有吞噬细胞;鱼类已有胸腺和淋巴细胞;禽类有了腔上囊,可产生特异抗体;哺乳动物能产生IgM、IgG和IgA;人类则还有IgD和IgE等五类。随着免疫结构和功能的进化,人类更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湿疹的病因,除与遗传因素和环境温、湿度有关外,奶、蛋、肉类等食物是主要的过敏原。近年来,随着乳母食物的丰富多样,常使过敏原通过乳汁而致敏哺乳的婴儿。只要减少乳母的饮食种类和成分,就可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但又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对本病的护理应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为前提,适当调节乳母的饮食。
人类个体发育是种系发育的重演,虽然胎儿期已能够产生IgM,但有效的IgG抗体应答要在生后3个月后才产生;生后6个月内有母亲IgG的保护,小儿不易受感染;但此后,随着母亲IgG的逐渐减少,小儿自身IgG的增多不足,小儿易患前述的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至青春前期时,随着各种免疫球蛋白达成人水平,小儿又易患风湿热、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无论小儿患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性病,都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免疫功能特点,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 心理行为疾病的护理
焦虑症是小儿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即防御反应。虽然本病可引起不安的情绪和行为,但对小儿却有保护作用。例如,婴幼儿的分离性焦虑或社交性焦虑,常表现为哭闹,其实质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照顾。这如同鸡雏离开母鸡时的鸣叫一样,有助于母鸡的找寻。学龄儿童的焦虑症常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胸痛等。近年来,本病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如叹息样呼吸、高通气综合征等[a-m]。从DM的角度看,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对危险的适应性反应,是抵御危险的准备状态,如果缺乏这种准备,人体将会蒙受更大的打击和损伤。我们对焦虑症的护理不是要针对其症状,而是要找出其病因。无论其症状轻重,大都有明确的心理诱因,如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只有脱离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才能消除症状。
5 性疾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