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19:0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闻摄影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5-02
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导[1]。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笔者以此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
1 认知学徒制简介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2]。其理论框架主要聚焦于4个维度,即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科林斯认为这四个维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涵盖的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
2.1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一主张来源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首先传授课程的领域性基础知识,包括摄影器材的基础知识、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以及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接着以经典案例的形式进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案例重点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分维度进行解析。
2)情境设计。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设计的活动一般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预期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包括完成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过程、方法、资源等方面。
4)清晰表达。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晰表达既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伴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环节。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与专家的示范进行比较,在作品展示时,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指出别人的优势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原则。内容体系包括4个单元:单元一,摄影器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单元二,摄影技术基础;单元三,现代新闻摄影理论;单元四,普利策获奖作品评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顺序原则。在建模过程中首先明确单元知识的总体目标、应用成果,继而是单个知识、技能的传授、应用,让学生首先从全局上把握目标,进而探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局部知识、技能。
2.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认知学徒制的示范、脚手架支撑、清晰表达等方法。1)示范。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境、操作步骤,还能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2)脚手架支撑。本方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达。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为参考,阐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并且能解答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
2.4 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实践管理困难、缺乏互动等问题,笔者设计、开发新闻摄影网络辅学平台,以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以网络学习环境为辅的教学环境。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师资、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帮促性教学技巧。在占主导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设计部分,要求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实践,并以规范的思维模式分析、表述实践过程,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维框架。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达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又能加以引导,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2)学生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而这种特质的学习活动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在提交的作业中出现从网络下载的情况。
参考文献
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在绘画中做作业。“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设计“超市”型作业。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设计实践性作业。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在设计作业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学生二到三天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为学生制定出主题目标,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例如,观察爸妈一天的活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有趣见闻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语文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读写,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三、变“独立”为“合作”
一、尊重个性的差异,作业内容多样化
新课程下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秉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的理念,才能实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可能。因而,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打破传统所有学生做同样的练习题的单一局面,应该在既可以锻炼大家基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本身实际,并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和自身特长等诸多因素,让设计的作业内容尽量趋于多样化。
比如教师在完成一首古诗的教学后,设计作业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一方面让基础较为薄弱、迁移拓展能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或通过基础习题、或通过背诵课文等方式反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拓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那一些基础比较扎实、知识迁移拓展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掌握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改写、仿写、课外比较阅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促进他们有个性地发展。
事实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某种程度上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二、教材紧密结合生活,作业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们应该等同看待语文和生活的外延。因而,教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身边事情、留意生活的内容,让语文作业形式多样化。
例如学习完郑愁予的《错误》后,可以尝试设计以下作业题(任选一题):
1.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过的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并做简要分析。(口语、书面表达均可)
2. 尝试把文本改写成短幕剧并表演。
3. 辩论:“美丽的错误”是谁造成的?(正方观点:过客;反方观点:思妇。)
4. 罗大佑演唱的歌曲《错误》与文本在表达艺术上有哪些异同?
实践表明,设计这些作业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还极大程度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探索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破时空局限
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往往把完成语文作业的时空转移到了课堂之外,事实上这正是没有清楚地看到什么才是真正课堂的最优化的结果。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作业设计的时空限制,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
出充足的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 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能力。
笔者曾经尝试过:在讲授完《米洛斯的维纳斯》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分析“残缺的是否一定就是美的”,学生参与讨论甚至争辩的热烈场面真是让人惊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真正理解,进而推而广之,让学生拓展延伸到对艺术内涵的真正理解。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
二、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三、有效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