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课程范文

时间:2022-10-12 19:0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闻摄影课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闻摄影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5-02

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导[1]。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笔者以此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

1 认知学徒制简介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2]。其理论框架主要聚焦于4个维度,即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科林斯认为这四个维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涵盖的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

2.1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一主张来源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首先传授课程的领域性基础知识,包括摄影器材的基础知识、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以及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接着以经典案例的形式进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案例重点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分维度进行解析。

2)情境设计。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设计的活动一般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预期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包括完成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过程、方法、资源等方面。

4)清晰表达。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晰表达既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伴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环节。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与专家的示范进行比较,在作品展示时,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指出别人的优势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原则。内容体系包括4个单元:单元一,摄影器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单元二,摄影技术基础;单元三,现代新闻摄影理论;单元四,普利策获奖作品评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顺序原则。在建模过程中首先明确单元知识的总体目标、应用成果,继而是单个知识、技能的传授、应用,让学生首先从全局上把握目标,进而探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局部知识、技能。

2.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认知学徒制的示范、脚手架支撑、清晰表达等方法。1)示范。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境、操作步骤,还能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2)脚手架支撑。本方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达。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为参考,阐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并且能解答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

2.4 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实践管理困难、缺乏互动等问题,笔者设计、开发新闻摄影网络辅学平台,以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以网络学习环境为辅的教学环境。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师资、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帮促性教学技巧。在占主导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设计部分,要求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实践,并以规范的思维模式分析、表述实践过程,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维框架。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达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又能加以引导,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2)学生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而这种特质的学习活动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在提交的作业中出现从网络下载的情况。

参考文献

篇2

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在游戏中做作业。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方式。如教学完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学习形近字,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在绘画中做作业。“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完古诗,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变“被动”为“主动”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设计“超市”型作业。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设计实践性作业。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在设计作业时,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性作业不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学生二到三天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老师为学生制定出主题目标,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报告,例如,观察爸妈一天的活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有趣见闻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语文学习活动要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学习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语文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读写,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三、变“独立”为“合作”

篇3

一、尊重个性的差异,作业内容多样化

新课程下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秉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的理念,才能实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可能。因而,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打破传统所有学生做同样的练习题的单一局面,应该在既可以锻炼大家基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本身实际,并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和自身特长等诸多因素,让设计的作业内容尽量趋于多样化。

比如教师在完成一首古诗的教学后,设计作业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一方面让基础较为薄弱、迁移拓展能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或通过基础习题、或通过背诵课文等方式反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拓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那一些基础比较扎实、知识迁移拓展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掌握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改写、仿写、课外比较阅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促进他们有个性地发展。

事实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某种程度上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二、教材紧密结合生活,作业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们应该等同看待语文和生活的外延。因而,教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身边事情、留意生活的内容,让语文作业形式多样化。

例如学习完郑愁予的《错误》后,可以尝试设计以下作业题(任选一题):

1.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过的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并做简要分析。(口语、书面表达均可)

2. 尝试把文本改写成短幕剧并表演。

3. 辩论:“美丽的错误”是谁造成的?(正方观点:过客;反方观点:思妇。)

4. 罗大佑演唱的歌曲《错误》与文本在表达艺术上有哪些异同?

实践表明,设计这些作业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还极大程度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探索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破时空局限

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往往把完成语文作业的时空转移到了课堂之外,事实上这正是没有清楚地看到什么才是真正课堂的最优化的结果。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作业设计的时空限制,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

出充足的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 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能力。

笔者曾经尝试过:在讲授完《米洛斯的维纳斯》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分析“残缺的是否一定就是美的”,学生参与讨论甚至争辩的热烈场面真是让人惊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真正理解,进而推而广之,让学生拓展延伸到对艺术内涵的真正理解。

篇4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 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

二、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三、有效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篇5

图片摄影课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河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正在执行的教学方案中,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6学分,108学时,是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中课时最多的一门课。但是,在这108个课时里,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为学习专业课电视摄像和画面编辑奠定基础,又要学生能够动手拍好照片,特别是拍好新闻照片,为学生到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就业练好基本功。这样复杂的教学目标,作为主讲教师,笔者感到课时太少。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了场景模拟。

场景模拟就是选择现实生活中与图片摄影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关的场景,把图片摄影的教学放到这些场景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实践,针对拍摄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在现场或课堂上给予理论阐述与指导。

场景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图片摄影理论的热情,更能够积累学生特定环境下的拍摄经验,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提高图片摄影课教学水平事半功倍的手段。

场景模拟例子一:晚会演出现场。图片摄影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正确曝光。在学生使用具有自动曝光功能数码相机的情况下,正确曝光的教学应该侧重于正确理解曝光概念并控制曝光补偿能力的培养。这部分的场景模拟笔者选择在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活动中心。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活动中心是学校学生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它舞台上的背景布是深绿色的灯心绒,反光率低,舞台上灯光照明灯和造型灯以筒子灯为主,台面上亮度反差大,观众区几乎没有灯光,舞台上和观众区亮度反差更大。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拍摄演员和观众的全景还是拍摄演员的近景或特写,自动曝光都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需要准确的曝光补偿。选择没有演出的时候,笔者把图片摄影课安排在活动中心,像演出的时候一样打开灯光,让一部分学生在台上演出,一部分学生在场下当观众,另一部分学生实战拍摄。先让学生用自动曝光拍摄有舞台有观众的全景,再让学生拍摄舞台上造型灯下“演员”的近景和特写,然后结合正确曝光理论和相机自动曝光原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拍摄主体“演员”曝光过度,然后教学生如何利用曝光负补偿使“演员”曝光正常。

篇6

1、摄影艺术起源

Photography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业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自1839年第一台木箱照相机的问世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科学目录》中表示,摄影属于艺术类学科类,美术学一级学科下的摄影学二级学科专业,意思代表摄影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专业,但据点差显示,由于我国市场需求等原因,在甘肃省境内甚至全国的多数高校中,摄影课程都是以依附于某一相关专业的形式存在,如此对摄影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一定局限性。

2、摄影技术专业内容

据调查显示,甘肃省多数高职院校中关于摄影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摄影技术、摄影艺术与摄影修养三个方面。其中具体教学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像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色彩构成、摄影构图、摄影光线的处理、人像、风景摄影、新闻、广告摄影等。

二、高职院校中关于摄影实践课程的定位

摄影作为影视编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能够为学生有效提供解决有关图形图像理解方面难题的方法,是提供设计灵感及技术的源泉之一。但目前摄影实践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比重往往较低,相关专业的学生们往往无法对摄影这一庞大的艺术体系进行深入地了解,由于学生们对摄影课程缺乏深入地了解,且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摄影器材、专业摄影知识等教学局限,因此摄影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人意。

三、摄影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中摄影专业教材的落后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中,信息及科学技术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我国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很少有涉及对这些时代变化做出修改记录,虽教材不断改版及增加新的知识内容,但其根本只是在原有教材上进行少许修改,涉及知识面不够全面且缺乏完整的系统性教材,对摄影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2、摄影器材的老旧

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摄影器材的滞后所带来的摄影实践的缺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摄影器材的购买和使用问题也是影响摄影课程开展的一大原因。在传统摄影教学中,一部800-900元左右的老式单反相机就可以基本完成教学实践所需,普通相机的租赁也很方便且价格低廉;但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数码摄影对传统摄影的颠覆,如今市场上的一部单反数码相机售价基本在5000-6000元、甚至上万元,这类器材的价格对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有不少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家用数码相机来完成课程实践,但由于此类器材与专业课程中的器材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教师授课后学生们的实践课程无法有效进行,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硬件的建设与使用

由于摄影本身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因此在摄影教学中的硬件投入也是极其必要的。现代数码相机的更新速度较快,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度对摄影器材进行不定时更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在摄影教学器材的选购上,应以实用、够用为宜,例如平面设计中的摄影课程主要以广告摄影为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则应购买以广角镜头为基础的配套器材。

2、增加摄影课程教材的编写

摄影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通常只有4-6周的单元教学,现有的教材无法对课时进行有效匹配,且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叙述面的太过广泛,从而缺乏对摄影专业的针对性讲解。鉴于摄影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现代社会所需,笔者认为该专业教材应由专家学者们组织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材,内容应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加详细、全面,以利于摄影课程在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深入开展。

3、加强对学生们自身摄影水平的提高

篇7

【关键词】 陕西;民办高校;新闻摄影教学;存在问题

新闻摄影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有其特殊性,在生源、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通过对开设有新闻摄影课程的6所陕西民办高校的教学情况、教学设备投入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陕西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质量不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1、新闻摄影教师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训练

影响新闻摄影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新闻摄影教师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是最积极、最活跃、能影响其它因素的因素。目前,全国只有人民大学有新闻摄影专业,科班出身的新闻摄影专业人才很少,因而目前从事新闻摄影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从邻近专业如摄影专业、新闻专业、美术专业毕业,甚至有些直接从媒体工作岗位转入教学,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新闻摄影专业的学习。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数量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据调查,有46.16%的教师周课时工作量在16节以上,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教师多开展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认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这是一种共识。但现实的情况是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自我知识的更新,学习被迫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民办高校经费紧张,缺少对教师培训进修的保障及激励机制,新闻摄影教师几乎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只有个别教师在职攻读临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对新闻摄影教学的影响力不大。缺少新闻摄影的专项培训和进修,无法打开新闻摄影教师的眼界和视域,不了解新闻摄影媒体技术的前沿,缺少与业界同行的沟通交流,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2、新闻摄影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法单一

现在的数字相机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对于传统摄影中的曝光、对焦技术而言都不是摄影学习的障碍,相机本身就可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而多数新闻摄影教师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仍旧沿袭传统摄影的一贯作风,把新闻摄影课上成了基础摄影和艺术摄影,强调摄影技术给画面带来的形式美感,学生一般拍摄的都是人像、花草、校园风景等。作品缺乏内涵,更谈不上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对于单纯的摄影技术技法的训练给予了过多的课时分配,几乎占到了课程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在新闻摄影的采访、写作、编辑方面的训练很少,学生难以系统地完成新闻摄影工作任务。

3、教师对新闻摄影实践活动组织、监控不力

据调查统计,学习新闻摄影却从未参与过新闻摄影实践活动的学生占到了33.77%,43.51%的学生认为缺少新闻实践的机会,这种状况显然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说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意识不到实战训练对于技能课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学情分析不够,任务驱动力不足或者在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监控不够,仅仅是把拍摄的内容布置后,让学生分小组自主练习,而对练习的过程缺乏组织和监管。

教师一定要在新闻摄影的实践环节给学生提出硬性要求,从选题开始到采访拍摄,在过程中指导,并认真评价他们的实践成果,给出修改意见,直到该新闻摄影报道满意为止。学生新闻摄影的技能练就,必须在实践摸索中才能长进。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新闻摄影拼的是内容。新闻摄影选题、典型性瞬间的抓取、文字写作以及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拍摄与编辑等等,不亲自去做,就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在哪里。

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1、教学设施不全,多媒体教学开展困难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大部分教室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很多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苦于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只能用粉笔加黑板的形式在传统课堂里进行。调查显示,15.38%的教师不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因为学校尚无条件开展。新闻摄影课程里,诸如摄影案例的展示、新闻照片的存储、传输、编辑都离不开电脑,摄影案例凭借着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心理想象,差距之大,难以实现视觉语言达到的境地,有些老师甚至迫不得已搬上笔记本电脑放在讲桌上供学生围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缺少直接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摄影器材陈旧、不足,更新缓慢

令所有身处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颇为尴尬的是摄影器材的质量和数量不尽如人意,学生多,而摄影器材数量有限。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还没有专门配置供学生上课使用的数码单反相机,难以想象其新闻摄影的实践课程是如何开展的。有的民办高校实验室里的摄影器材总数确实不少,能有效利用的却为数不多,闲置的大多数是传统的机械相机,毕竟用的次数有限,大部分的实践训练靠的是数码单反相机,这对于从事新闻摄影来说是必需的。

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相对较贵,学校一次购买的数量较少,而学生数量多,班级多,平均6―7人共用一部,几乎天天连轴转,使用率极高,因而机器的寿命比正常家用的要短。加上学校对于器材的更新速度缓慢,有时连正常的教学都难以保证。

三、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

1、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或考生或多或少对民办高校还存在歧视态度,成绩好的学生都奔向国家名校,即使成绩中等的学生也会将个人选择锁定在公办大学。民办高校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三本及高职的档次。总体上来说,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生源的素质不高,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自学能力差。大部分学生还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式,但少了高考压力下的学习劲头。课内老师讲多少听多少,课后不会看书、看相关的学习资料,几乎不会主动学习。文化功底差,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遇上自身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总会找客观原因,推诿懈怠,自暴自弃,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频频发生。

2、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

新闻摄影的实践活动是个系统工程,固步自封地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凭借浓厚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背着相机走街串巷地发掘新闻。对于专题新闻摄影的拍摄,还要细细地研究资料,做采访拍摄计划,确定报道角度,完成照片的现场拍摄,挑选照片,撰写文字说明等。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精力。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往往是推一步走一步,步履维艰。调查统计,85.07%的学生课后都不会主动看书学习,能主动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练习的学生只占到了27.9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敢与拍摄对象交流,没有独立完成新闻摄影报道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了、拍了,但是作品缺乏内涵,流于形式记录,文字说明写作功底太差,需要教师积极鼓励,激励其投身到新闻摄影实践活动中去,在做中练。

【参考文献】

[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2.

篇8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就摄影课程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个人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第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篇9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篇10

摄影作为一门历史悠久、散发独特光辉的艺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电脑、手机上都装有摄像头,大街上随处可见海报和广告,杂志报纸上刊登有照片,等等,都说明了摄影的无处不在。摄影课程作为培养摄影技能的重要途径,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它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结合体。要想让学生学好摄影课程,提高摄影水平,教师必须针对摄影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不断改革摄影课程教学,完善摄影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一、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的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都为艺术生,因而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有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缺陷。摄影课程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涉及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状况制约了其进一步学习摄影课程。当前,摄影课程的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对于摄影的概念、摄影的技术、摄影的器材与摄影艺术欣赏等课程内容都是以“灌输式”讲解为主,而学生往往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麻木,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同时,摄影课程的教学以课本内容的讲解为主,缺少对真实案例的分析,理论讲解与摄影实践也缺乏联系,导致摄影课程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其一,明确摄影课程特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基于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的特质,教师需要把设计的知识和理念注入教学过程,同时要明晰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意设计,摄影作品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因而在进行摄影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摄影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摄影作品需要展现艺术设计的创意,需要注意摄影中的构图、色彩和取景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其二,关注摄影发展趋势,运用现代摄影技术。现代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摄影,作为新型的摄影技术,数码技术成为摄影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即使在传统摄影胶片技术慢慢被边缘化的今天,摄影教学也应吸收传统摄影的成像模式和拍摄效果,这样才能辩证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引入虚拟化、数字化演示新型的摄影技术,将传统摄影技术与现代摄影技术结合起来,比较分析二者的不同点,充分发挥传统摄影技术和现代摄影技术各自的优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摄影技术。其三,培养摄影艺术情操,改革摄影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与摄影充分结合,通过运用动画演示的形式进行讲解,让摄影技术的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播放国内外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这不仅是对摄影技术的讲解,还是开阔学生摄影视野、激发学生摄影兴趣的重要渠道。当然,教师还可以邀请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等一些行业、企业的摄影记者来到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摄影故事和经验,让他们与学生沟通、交流摄影技术知识,这种面对面地与学生的交流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到工作。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现代学生而言,摄影课程的教学必须借助互联网平台,摄影论坛、摄影贴吧、摄影群都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从而了解和熟悉摄影。学生也可以将平常的摄影作品拿到网上,让大家评点,拓宽自己的摄影视野和摄影思路,认识自身在摄影方面的不足。其四,鼓励参与摄影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课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摄影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通过摄影发现美的活动。如,通过举办摄影作品展、设置摄影栏等方式进行优秀摄影作品的展示,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感受摄影家镜头下的记录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同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程教学来讲,对学生的考核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如,可以规定每位学生创作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并附上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多元化、多方面的考查更能体现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程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摄影实践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完善,还是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认真对待。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摄影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内的摄影人才,发展摄影事业。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86-02

1 问题情境的创设含义分析

问题情境的倡导者马赫托夫认为,问题情境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出现问题情境;

第二种情况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而造成的问题情境。

可以说,“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程度一致,注重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在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起桥梁,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式,真正地进入学习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简单,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此外,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地提出:真正的教学活动不是为学生单纯传达知识,而是要创设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境与问题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问题往往无法发现,必须要产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脱离了情境的问题是无法起到教育效果的。

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见问题

与教学重点不符 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难点与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遇。因此,“问题情境”必须是要为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很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忽略了本质。

形式化问题严重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问题,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法来解决的一种模式。“问题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应该具有生活化与信息化的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模式。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仅仅是为了“情境”来“创设情境”,这是无法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还有可能带来反效果。

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如果“问题情境”的设计完全没有难度,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的,久而久之,反而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教学时间。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方式

根据教学重点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如图像数字化、统计图表、信息集成、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程序设计等,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工具来完成操作,如果采用传统演示法教学,不仅时间紧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要具备针对性,围绕重点进行。

如“图片信息加工”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是“路径转化、图层使用、选区转化”,教学重点是“路径绘制、特殊画笔的设置”。为此,可以选择生日贺卡的制作为问题情境,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贺卡的制作方式,让学生欣赏一些美丽的贺卡,突出这一课的重点与难点,再让学生使用材料自己完成。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 在高中信息课程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为出发点,与一定的问题相连。

如在“网络信息检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检索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策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检索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为学生播放一些各个地区传统节日的视频,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关键词的提炼方式。

把握好情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就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式。情境仅仅是一种手段,考虑到这一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提升学生发展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情境与知识无显著关联,是无法实现育人效果的,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如在“视频信息加工”这一课中,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还要让学生了解视频与动画之间的联系和差别。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动画与影视,他们对这一个板块有着浓厚的情趣,“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在创设情境时必须要把握好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可以找一些模拟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概括。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步骤

问题准备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就是准备问题,好的问题需要兼具现实性、典型性以及开放性特征。现实性即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典型性即一个问题需要具有多重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放性强调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寻求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呈现阶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有灵活性、新颖性与创造性,既可以使用传统媒体进行创设,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在问题确定好之后,即可利用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问题的呈现需要具有故事性与叙事性特征,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矛盾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问题讨论阶段 在呈现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不能干预学生,避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讨论阶段,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无论学生表达出怎样的见解,教师都不能打断,更不能挖苦、讽刺。

问题点评阶段 点评是核心阶段,在完成讨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补充,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补充学生没有回答出的观点。抓好点评阶段能够补充学生的意见,达到活跃思维、开拓视野的作用。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意见进行分层、归类、凝练与提升,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结反思阶段 在完成点评之后,教师还需要统一总结学生的意见,凝练出具有深度的理论,将新理论与学生以前接触过的知识衔接起来,如果课堂时间许可,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来总结课堂中的讨论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要观点,让学生进行反思。通过这五个阶段,既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熟悉的情景和学习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情境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让信息技术课堂不再单调、枯燥,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问题需要具备针对性、趣味性,鼓励学生去分析、去讨论,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给予他们必备的指导与支持,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2

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及计算机的普及,构成了系统的网络环境,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教育方面,需要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社会。信息素养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信息的能力。老师教授学生获得信息的方法,学生即能以自身已经习得的信息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处理新的信息,并将各类信息及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极为实用的技术,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将各种知识联系到实际的生活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使之有真实的感官体会,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真实地感受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老师实施积极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流程

在现代网络覆盖的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具体情况如下。

1.问题的准备及构建

做好问题的准备对于问题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信息技术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现实性、典型性、开放性等,且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设置与之相应且学生较为熟悉、有兴趣的问题。

2.情境的创设及表现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利用情境,把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在思考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性更加清晰。教师现在可以使用电脑做出不同类型的PPT课件、网页、音频资料等,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构建出生动有趣、新颖的问题情境,并在选择题材时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构建出较为真实的问题情境,最后通过相应的方式,包括故事、叙述经历等形式活泼地表现出来,如制订同学集体出去郊游的方案,学生需要先收集各个同学的意见,查找合适的地点,根据学生描述的时间、实际的天气状况确定出行日期,并将该信息分为不同的类型及层次,直观地进行展现。

3.分析及讨论问题

学生掌握问题的基本情况后,可以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而老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的想法较为浅薄、片面或者较为幼稚,但是也会有学生的思维较为缜密,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深入,逻辑性较强,老师需要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使之自由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富有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评价及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