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时间:2022-04-29 00:3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思想品德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思路和方法

前言: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状态,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论述了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等。

1.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1.1高校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现阶段我国大学都将专业知识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次要的地位,同时忽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也没有配置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1]。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课程的学校,其教育手段和方式都传统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导致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增多,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1.2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够成熟,文化活动单调重复,学生们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大部分高校缺少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已经开设的活动组织能力较差,影响力较弱;另外,高校忽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校教师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校外同类学校的联系合作较少,使学校的德育师资资源严重缺乏[2]。

1.3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能引用时下热点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理论说课,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师生间缺少良性有效的互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让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3]。

2.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新思路

2.1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大学阶段是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每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争做有理想、有道德,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人生观。另外,大学生应秉持正确世界观,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辩证的分析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4]。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探索、积极实践、刻苦学习,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鼓励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2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们进行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人类本质属性,是人类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主体性的特点是人活动的自觉性,包括正确处理客观世界关系以及发扬人的自身特点。突出主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相对消极被动的传统教育方式来说的,主体性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鼓励发扬主体力量。主体性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过程。

首先,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其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性。思想品德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其主体作用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其次,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虽然是教育对象,处在被动和接受的地位,但是不同于一般客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意志和个性的人,所以需要发挥其主体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接受程度[5]。再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是通过内容创新实现的。我国古代通过以“仁爱”为核心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社会活动都倡导以人为本,学校也逐渐重视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和内容,以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满足时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提出的要求。

2.3从学生个体特征出发,注重咨询取向

思想品德教育咨询取向是指: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指导和教育。思想品德咨询教育是指利用咨询解惑的方式消除学生良好品德形成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进行思想品德咨询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平等,教师为学生进行咨询解惑,体现师生平等和教师的服务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主动提出咨询服务需求。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个性和独立的成长特征。通过这种咨询方式改变以往客观普遍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推进到微观个体层面。所以,思想品德咨询师教育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式。

目前,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存在思想问题和道德困惑的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多,所以通过个体咨询服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大学生思想活跃、敏锐,但是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学生们思想层次复杂多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通过咨询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朋友式的互动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可以取得更好效果[6]。

2.4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巨大影响。高校要了解、掌握思想品德教育领域的平台工具以及教育软件,将信息化数字技术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的变革。同事要建立思想品德教育资料库,开发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软件。利用资料库以及教育软件,收集学生道德规范养成以及做人道德操守信息,学生寝室和年级等基础信息以及各种道德教育基地信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信息以及国家社会发展和舆论宣传等信息,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覆盖面以及渗透力。

结束语: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只有科学把握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取向和思路,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学时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要加强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建.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探讨[J].大众文艺,2011,01(16):278.

[2] 安巧珍.谈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取向[J].教育探索,2011,03(21):126-127.

[3] 殷广胜.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4):65-66.

篇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使得经济水平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加剧的情况。社会阶层分化所导致的不同家庭之间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慢慢影响到社会的各方各面。众多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目前针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现状研究较少,不利于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对此,本文拟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一、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一)阶层意识分化严重

近年来,大学生中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意识。而校园内,可以明显的发现穿着高档用度奢侈的学生往往会集一起,大众消费的学生也自聚一方。这无疑是阶层分化的具体表现。阶层分化不可避免的导致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仇富心态,不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人际交往短缺

现阶段,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仅凭借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览尽世事、丰富业余。可以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麻烦: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不但影响了大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阻碍了必要的人际交往,不利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了解,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阶层分化。

(三)价值观社会化

现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呈现多元化倾向。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未形成自身稳固的价值观,其思想、行为易为社会风气所影响,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现阶段,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合理利己主义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将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相结合,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但由于个体在家庭背景、成长际遇上的差异,容易在信仰、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四)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大学生,不论家庭背景条件,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大多为独生子女,为家庭成员所珍爱。即使非独生子女,在少子化的当今社会,家庭养育更趋于宠溺。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大部分大学生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但缺乏关心他人、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必要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考,有时为了逃避责任甚至会逾越法律底线,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二、贫富差距加剧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积极引导,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有很大帮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尊重学生,以教育、关怀为主。引导学生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二)加强集体生活建设

加强集体生活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开展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并培养其合作意识及互助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园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同时,促使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建立起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以使其能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个人魅力,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根据学生现实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作者:蒋力 单位: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04-03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是指体育本身具有教育因素,如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田径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球类可以培养集体主义、遵守纪律的精神……。二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体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竞赛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顽强拼搏、集体精神等等。

但是,我国大多数研究是比较分散、独立的教学经验总结、感性探讨的成分居多,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作为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中心)课题:“21世纪初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的研究”,我们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试图研究这个问题,供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参考。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1.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影响非常突出表1的调查表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影响非常突出。其中,75.4%(31%+45.4%)的大学生和88%(44.0%+4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是良好以上(很好+良好);79.2%(22.5%+56.7%的大学生和100%(50%+5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专家组的评价高于学生组。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劳动能力、吃苦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心。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体育活动需要大学生付出身体上、精神上的努力,需要承受运动负荷,在体育练习中会产生肌肉酸痛、身体疲劳等,也会伴随心理反应,如怕苦、怕累、怕痛、怕伤等思想,体育教学对学生磨练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提供了天然的场所,也为教师应用体育手段教育学生提供了极佳的机会。这种锻炼效果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非常高的认同。

1.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国的材料表明:“在大学生中,1/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精神障碍是近20年导致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1]北京市的调查表明:“尽管有65.8%的小学生、31.4%的中学生在学校感到很愉快,但仍有34.2%的小学生及高达68.6%的中学生感觉一般。”[2]杨德广等调查上海大学生表明: “大学生情绪愉快的占41.72%,一般占34.69%,烦恼占20.33%。”[3]

表1调查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77.2%的大学生和1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的影响是良好以上;74.9%的大学生和87.5%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协调精神压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它具有健身、游戏、娱乐等功能,可以使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抒发感情,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完善学生人格。体育教学还对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明显

2.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影响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组织纪律是现代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素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基本生存技能。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的影响明显。其中,70.8%的大学生和7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在良好以上;70.5%的大学生和1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影响是良好以上。 体育活动是全世界通用的身体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的群体性、流动性有利于人们相互认识与交流。体育教学有大量的分组练习,小组比赛,其依赖性、竞争性、群体性,都为学生学习怎样同别人相处、怎样对群体目的做贡献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实践场所,也为学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恰当的场合与时机。

2.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纪律的影响明显许多教师认为,当今大学生的组织纪律不如以前,表现在上课迟到和旷课、开会缺席、集体活动懒散,这种现象难于管理、教育。表1显示,70.4%的大学生和76%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影响在良好以上。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特征,体育教学需要学生服从集体活动纪律、需要遵守规则、服从杰出的领导、尊重权威、公正感,可以学会无怨恨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受到了组织纪律教育,又认同了纪律教育的必要性。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影响积极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积极。其中,58.5%的大学生和7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是良好以上;65.5%的大学生和96%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在良好以上。

体育教学中有大量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素材。如讲述中国体育的历史,介绍中国运动员的拚搏精神等等,都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组练习、分队比赛,形成了学生群体活动的环境,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中体会到体育比赛中对队友、对手的尊重和关心,通过比赛学会对班级、学校和社会的日益关心,学会与他人遵守体育规则、个人服从整体的观念。当然,体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局限性,如本身以身体活动为主,课时少等。但是,体育教学在爱国主义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4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良好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良好。其中,61.9%的大学生和70.9%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中有大量的公德教育素材,如:搬运体育器材,爱护体育场地,维护场地卫生,练习时互相尊重和谦让等,教师都会发现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丢失体育器材、损坏体育设施、不讲公共卫生等,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公德意识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明显的,效果是积极的,且根据自身特点影响力度也不同:最明显的是心理因素(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协调压力、调节情绪),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合作、人际关系、组织纪律),再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最后是公德意识。体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5体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良好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学理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有,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等。同样,影响思想品德的因素如下:

5.1教学效果之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得到肯定表2的调查表明,82.8%的大学生和79.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是良好以上。说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了非常高的认同感。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就判定是体育教育的失败。客观地说,学生体质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营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生活习惯、体育活动等等。学校体育又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因此,由体育教育来承担主要责任是不客观的。可见,学生和专家都对此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5.2教学效果之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表2的调查显示,76.7%的大学生和75%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是可以磨练意志、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态、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 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有充分的论证。

5.3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融洽,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良好氛围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表2可见, 77.5%的大学生和92%的专家认为师生关系良好。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相当融洽,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喜欢体育课等。如各种各样的体育选项课、选修课,提高课,民主的师生关系,公平竞争的体育环境等,都是促成师生关系融洽的因素。

5.4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良好,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表2显示,69.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方法良好,25.7%和5.2%的大学生认为方法一般和不好。48%的专家认为教师的德育教学良好,44%和8%的专家认为方法一般和不好。虽然专家认为德育方法问题不少,教学效果下降,但是多数专家和学生的结果趋向一致,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直观,身体语言有利于师生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又容易暴露一些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劝解、疏导。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指责对方、粗言秽语、甚至动手伤人,有的内部埋怨、攻击裁判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使学生理解体育精神,体会体育的教育价值。

5.5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积极,最喜欢的公共基础课是体育课本次调查表明,78.4%大学生喜欢体育课,18.8%的大学生表示一般,2.7的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我国大学的主要公共基础课有体育课、英语课、政治课等等。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最喜欢的公共基础课是体育课,占28.8%;其次是英语课,占21.8%;再其次是政治课,占3.3%。可见,体育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深受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6体育教材受欢迎、学生有兴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然条件学生们天生好动,参加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课具有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体育课以独特的运动魅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健身娱乐的运动效果、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这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然条件。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优良品德影响良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思想教育方法合理、学习态度积极、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教材内容等。说明我国大多数大学体育教师坚持教书育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工作认真负责,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项目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生和专家的肯定。

6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如果施教者只教不育,或者不能从正面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也可能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从调查看,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和专家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佳,虽然是少部分学生,也要引起重视。一些体育教学存在思想性不足、只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见物不见人、甚至误导的问题。许多学生反映,如一些体育教学只注重技术练习和身体练习,注重比赛胜负,忽视思想教育和体育道德提示;一些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个人英雄主义、自私自利、持强凌弱、小团体主义、盲目的明星崇拜,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等倾向;一些学校体育比赛存在着弄虚作假、攻击裁判、球场暴力等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看不到问题,或错过了教育的时机,就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效果,可见,体育教师只有坚持教书育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这些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和警惕[4-6]。

7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和很高的贡献率,体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本调查也为我国大学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知、情、意、行、信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给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但是,教育者如果不能从正面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优良品德,也可能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志馨.四分之一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专家开出六良方[N].辽沈晚报,2004-10-9.

[2] 鲍东明. 我们离素质教育有多远?专项调查有答案[N].中国教育报,2002-1-20.

[3] 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55.

篇4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

1.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进入大学的年龄普遍下降,所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思想的可塑性大,如果忽视了课堂这个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人的世界观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形成中还会出现反复,大学时光,是人生观逐渐形成接近成熟完整的人生观体系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使其能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们不能避免的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如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困惑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纠纷等。所以,在保证学生能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有积极的反应,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时候的勇气以及解决困难的智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中介、引领、拓展和整合等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和学生为依托,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物质、理念、精神、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日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容纳着多种形态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是重要的教育工作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为先进文化进校园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与大学生的传导中介,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又要把校园精神传递到社会;其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内在的教育导向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暗示性、渗透性的作用;第三,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满足学生价值体现需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又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校园文化整合其中介、引领、拓展三方面作用,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