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

时间:2022-04-29 00:3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思想品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思想品德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思路和方法

前言: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状态,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论述了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等。

1.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1.1高校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现阶段我国大学都将专业知识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次要的地位,同时忽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也没有配置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1]。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课程的学校,其教育手段和方式都传统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导致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增多,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1.2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够成熟,文化活动单调重复,学生们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大部分高校缺少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已经开设的活动组织能力较差,影响力较弱;另外,高校忽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校教师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校外同类学校的联系合作较少,使学校的德育师资资源严重缺乏[2]。

1.3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能引用时下热点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理论说课,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师生间缺少良性有效的互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让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3]。

2.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新思路

2.1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大学阶段是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每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争做有理想、有道德,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人生观。另外,大学生应秉持正确世界观,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辩证的分析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4]。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探索、积极实践、刻苦学习,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鼓励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2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们进行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人类本质属性,是人类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主体性的特点是人活动的自觉性,包括正确处理客观世界关系以及发扬人的自身特点。突出主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相对消极被动的传统教育方式来说的,主体性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鼓励发扬主体力量。主体性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过程。

首先,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其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性。思想品德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其主体作用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其次,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虽然是教育对象,处在被动和接受的地位,但是不同于一般客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意志和个性的人,所以需要发挥其主体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接受程度[5]。再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是通过内容创新实现的。我国古代通过以“仁爱”为核心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社会活动都倡导以人为本,学校也逐渐重视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和内容,以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满足时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提出的要求。

2.3从学生个体特征出发,注重咨询取向

思想品德教育咨询取向是指: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指导和教育。思想品德咨询教育是指利用咨询解惑的方式消除学生良好品德形成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进行思想品德咨询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平等,教师为学生进行咨询解惑,体现师生平等和教师的服务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主动提出咨询服务需求。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个性和独立的成长特征。通过这种咨询方式改变以往客观普遍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推进到微观个体层面。所以,思想品德咨询师教育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式。

目前,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存在思想问题和道德困惑的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多,所以通过个体咨询服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大学生思想活跃、敏锐,但是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学生们思想层次复杂多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通过咨询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朋友式的互动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可以取得更好效果[6]。

2.4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巨大影响。高校要了解、掌握思想品德教育领域的平台工具以及教育软件,将信息化数字技术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的变革。同事要建立思想品德教育资料库,开发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软件。利用资料库以及教育软件,收集学生道德规范养成以及做人道德操守信息,学生寝室和年级等基础信息以及各种道德教育基地信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信息以及国家社会发展和舆论宣传等信息,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覆盖面以及渗透力。

结束语: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只有科学把握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取向和思路,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学时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要加强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建.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探讨[J].大众文艺,2011,01(16):278.

[2] 安巧珍.谈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取向[J].教育探索,2011,03(21):126-127.

[3] 殷广胜.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4):65-66.

篇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使得经济水平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加剧的情况。社会阶层分化所导致的不同家庭之间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慢慢影响到社会的各方各面。众多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目前针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现状研究较少,不利于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对此,本文拟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一、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一)阶层意识分化严重

近年来,大学生中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意识。而校园内,可以明显的发现穿着高档用度奢侈的学生往往会集一起,大众消费的学生也自聚一方。这无疑是阶层分化的具体表现。阶层分化不可避免的导致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仇富心态,不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人际交往短缺

现阶段,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仅凭借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览尽世事、丰富业余。可以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麻烦: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不但影响了大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阻碍了必要的人际交往,不利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了解,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阶层分化。

(三)价值观社会化

现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呈现多元化倾向。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未形成自身稳固的价值观,其思想、行为易为社会风气所影响,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现阶段,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合理利己主义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将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相结合,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但由于个体在家庭背景、成长际遇上的差异,容易在信仰、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四)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大学生,不论家庭背景条件,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大多为独生子女,为家庭成员所珍爱。即使非独生子女,在少子化的当今社会,家庭养育更趋于宠溺。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大部分大学生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但缺乏关心他人、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必要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考,有时为了逃避责任甚至会逾越法律底线,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二、贫富差距加剧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积极引导,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有很大帮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尊重学生,以教育、关怀为主。引导学生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二)加强集体生活建设

加强集体生活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开展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并培养其合作意识及互助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园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同时,促使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建立起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以使其能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个人魅力,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根据学生现实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作者:蒋力 单位: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04-03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是指体育本身具有教育因素,如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田径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球类可以培养集体主义、遵守纪律的精神……。二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体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竞赛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顽强拼搏、集体精神等等。

但是,我国大多数研究是比较分散、独立的教学经验总结、感性探讨的成分居多,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作为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中心)课题:“21世纪初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的研究”,我们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试图研究这个问题,供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参考。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1.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影响非常突出表1的调查表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影响非常突出。其中,75.4%(31%+45.4%)的大学生和88%(44.0%+4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是良好以上(很好+良好);79.2%(22.5%+56.7%的大学生和100%(50%+5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专家组的评价高于学生组。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劳动能力、吃苦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心。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体育活动需要大学生付出身体上、精神上的努力,需要承受运动负荷,在体育练习中会产生肌肉酸痛、身体疲劳等,也会伴随心理反应,如怕苦、怕累、怕痛、怕伤等思想,体育教学对学生磨练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提供了天然的场所,也为教师应用体育手段教育学生提供了极佳的机会。这种锻炼效果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非常高的认同。

1.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国的材料表明:“在大学生中,1/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精神障碍是近20年导致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1]北京市的调查表明:“尽管有65.8%的小学生、31.4%的中学生在学校感到很愉快,但仍有34.2%的小学生及高达68.6%的中学生感觉一般。”[2]杨德广等调查上海大学生表明: “大学生情绪愉快的占41.72%,一般占34.69%,烦恼占20.33%。”[3]

表1调查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77.2%的大学生和1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的影响是良好以上;74.9%的大学生和87.5%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协调精神压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它具有健身、游戏、娱乐等功能,可以使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抒发感情,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完善学生人格。体育教学还对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明显

2.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影响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组织纪律是现代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素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基本生存技能。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的影响明显。其中,70.8%的大学生和7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在良好以上;70.5%的大学生和1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影响是良好以上。 体育活动是全世界通用的身体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的群体性、流动性有利于人们相互认识与交流。体育教学有大量的分组练习,小组比赛,其依赖性、竞争性、群体性,都为学生学习怎样同别人相处、怎样对群体目的做贡献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实践场所,也为学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恰当的场合与时机。

2.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纪律的影响明显许多教师认为,当今大学生的组织纪律不如以前,表现在上课迟到和旷课、开会缺席、集体活动懒散,这种现象难于管理、教育。表1显示,70.4%的大学生和76%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影响在良好以上。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特征,体育教学需要学生服从集体活动纪律、需要遵守规则、服从杰出的领导、尊重权威、公正感,可以学会无怨恨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受到了组织纪律教育,又认同了纪律教育的必要性。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影响积极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积极。其中,58.5%的大学生和7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是良好以上;65.5%的大学生和96%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在良好以上。

体育教学中有大量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素材。如讲述中国体育的历史,介绍中国运动员的拚搏精神等等,都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组练习、分队比赛,形成了学生群体活动的环境,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中体会到体育比赛中对队友、对手的尊重和关心,通过比赛学会对班级、学校和社会的日益关心,学会与他人遵守体育规则、个人服从整体的观念。当然,体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局限性,如本身以身体活动为主,课时少等。但是,体育教学在爱国主义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4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良好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良好。其中,61.9%的大学生和70.9%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中有大量的公德教育素材,如:搬运体育器材,爱护体育场地,维护场地卫生,练习时互相尊重和谦让等,教师都会发现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丢失体育器材、损坏体育设施、不讲公共卫生等,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公德意识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明显的,效果是积极的,且根据自身特点影响力度也不同:最明显的是心理因素(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协调压力、调节情绪),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合作、人际关系、组织纪律),再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最后是公德意识。体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5体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良好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学理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有,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等。同样,影响思想品德的因素如下:

5.1教学效果之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得到肯定表2的调查表明,82.8%的大学生和79.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是良好以上。说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了非常高的认同感。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就判定是体育教育的失败。客观地说,学生体质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营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生活习惯、体育活动等等。学校体育又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因此,由体育教育来承担主要责任是不客观的。可见,学生和专家都对此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5.2教学效果之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表2的调查显示,76.7%的大学生和75%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是可以磨练意志、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态、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 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有充分的论证。

5.3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融洽,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良好氛围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表2可见, 77.5%的大学生和92%的专家认为师生关系良好。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相当融洽,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喜欢体育课等。如各种各样的体育选项课、选修课,提高课,民主的师生关系,公平竞争的体育环境等,都是促成师生关系融洽的因素。

5.4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良好,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表2显示,69.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方法良好,25.7%和5.2%的大学生认为方法一般和不好。48%的专家认为教师的德育教学良好,44%和8%的专家认为方法一般和不好。虽然专家认为德育方法问题不少,教学效果下降,但是多数专家和学生的结果趋向一致,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直观,身体语言有利于师生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又容易暴露一些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劝解、疏导。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指责对方、粗言秽语、甚至动手伤人,有的内部埋怨、攻击裁判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使学生理解体育精神,体会体育的教育价值。

5.5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积极,最喜欢的公共基础课是体育课本次调查表明,78.4%大学生喜欢体育课,18.8%的大学生表示一般,2.7的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我国大学的主要公共基础课有体育课、英语课、政治课等等。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最喜欢的公共基础课是体育课,占28.8%;其次是英语课,占21.8%;再其次是政治课,占3.3%。可见,体育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深受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6体育教材受欢迎、学生有兴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然条件学生们天生好动,参加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课具有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体育课以独特的运动魅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健身娱乐的运动效果、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这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然条件。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优良品德影响良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思想教育方法合理、学习态度积极、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教材内容等。说明我国大多数大学体育教师坚持教书育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工作认真负责,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项目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生和专家的肯定。

6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如果施教者只教不育,或者不能从正面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也可能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从调查看,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和专家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佳,虽然是少部分学生,也要引起重视。一些体育教学存在思想性不足、只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见物不见人、甚至误导的问题。许多学生反映,如一些体育教学只注重技术练习和身体练习,注重比赛胜负,忽视思想教育和体育道德提示;一些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个人英雄主义、自私自利、持强凌弱、小团体主义、盲目的明星崇拜,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等倾向;一些学校体育比赛存在着弄虚作假、攻击裁判、球场暴力等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看不到问题,或错过了教育的时机,就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效果,可见,体育教师只有坚持教书育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这些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和警惕[4-6]。

7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和很高的贡献率,体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本调查也为我国大学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知、情、意、行、信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给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但是,教育者如果不能从正面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优良品德,也可能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志馨.四分之一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专家开出六良方[N].辽沈晚报,2004-10-9.

[2] 鲍东明. 我们离素质教育有多远?专项调查有答案[N].中国教育报,2002-1-20.

[3] 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55.

篇4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增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

1.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进入大学的年龄普遍下降,所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思想的可塑性大,如果忽视了课堂这个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人的世界观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形成中还会出现反复,大学时光,是人生观逐渐形成接近成熟完整的人生观体系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使其能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他们不能避免的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如关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困惑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纠纷等。所以,在保证学生能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有积极的反应,能让他们拥有面对困难时候的勇气以及解决困难的智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中介、引领、拓展和整合等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和学生为依托,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物质、理念、精神、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日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容纳着多种形态的思想理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是重要的教育工作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为先进文化进校园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与大学生的传导中介,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又要把校园精神传递到社会;其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内在的教育导向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暗示性、渗透性的作用;第三,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风采,满足学生价值体现需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又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真正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校园文化整合其中介、引领、拓展三方面作用,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篇5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使得大多数学生难以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不良变化。因此,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大学生四方的共同努力,来控制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一、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

在进行网络法制化管理和改善的同时,应积极的进行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传播。大学生接触到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因此健康文明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得它们的思想向着阳光的一面发展。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些文化传播活动,如播放传播航天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民族精神的纪录片;在基层群众中多搞一些淳朴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使网络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政府在减少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中起着领航的作用,无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政府都应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优秀文化的建设。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二、学校应做好网络环境的改善工作

1.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尤其是网络素质。

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他们的理念和自身素质的展现都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其网络素质的培养是很必要的。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会有利于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备及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从而形成一个有秩序、有技术、有设备、有人才的学校网络队伍,这对引导大学生更积极健康的利用网络资源是大有裨益的。

2.抓好校园网的建设。

形成一种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能够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部对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是自身去寻找网络会不知不觉的带来一些不良的信息,所以各大高校建立校园网络更有其必要性。学生可以学校的网络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也可以接入外联网搜集一些更为丰富多彩的信息。通过校园网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参与讨论。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其真实心态,也可以借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家长应加强对孩子指导和教育力度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善于引导,不要一味的禁止。只是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上网,会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相反,对孩子开放网络,引导孩子去利用网络,让孩子体会到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有趣,会有很多的好处。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课程提高自身的素质。除此之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应加强对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指导,使孩子有一个良好健全的心态去做事情。在网络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带给孩子的许多信息家长也应及时给与关注和分析,使其避免被不良网络信息所诱惑,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新闻功能,及时的了解世界各国的前沿动态,拓展自己的学习资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加强家长对孩子网络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四、大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加强自我控制、自我保护的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11-02收稿日期:2016-08-18

课题项目:此论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历奇’体验式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GQT1502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尽如人意。

1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问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限在校园内、课堂上,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几乎是封闭的教育,与此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情感教育,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者比比皆是,甚至德育课堂及德育活动被学生们称之为“填场子”。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创新德育手段满足学生在实践中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2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思想品德教育偏重理论学习,不自觉地将德育变成了一种知识的灌输,常常突出和强调教育者目标的达成,强调要将学生培育成自己期望的模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成为教育的客体。

受访者谈到课堂上老师的灌输,不能激发不起听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产生厌烦情绪。现在还有很多的德育实践课都和学生的考勤、学分挂钩,太具有强制性,导致所谓的“填场子”经常出现,学生甚至会觉得这项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在德育过程中获得。

3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德育教学中,常常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达不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受时代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一些非主流的文化观、价值观正在侵蚀着学生的头脑,而课堂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历奇”体验式训练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历奇”教育通过经历体验而带出有意义的教育,包括知识的获取、新理念的建立,是在合作、互动、互助的氛围中,以自主参与、经历体验为基础,在分享中生成、在探究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模式、教学新方法。

(1)“历奇”体验式训练在做中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重视基础性研究,加强应用性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总结。

通过受训者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信、顽强、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改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运用“历奇”特有的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历奇”体验式训练的所有项目以体能活动为导向,引发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投入。“历奇”体验式训练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以体验与提升为基础的培训,以各种方式模拟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受训者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自信、顽强、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老师的引导、总结与分享,打破了传统的德育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问题。在课后的调查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历奇”体验式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历奇”体验式训练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适用于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历奇”体验式训练注重以人为本,实行分组活动。特别注重学员的成长规律,在建立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基础上,让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谈到学生需要情感教学,“历奇”体验式的教学首先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体验到另外一种快乐。

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资源,时刻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新鲜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历奇活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团队争取荣誉,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通过训练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历奇”体验式训练可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使其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魅力、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信任,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访谈中大多同学这样分享到,人活着就要做品行兼备的人;就要做勇于挑战超越的人,乐观向上,心有多远,生活就有多精彩。

在课程的设计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改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运用“历奇”特有的理念在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人生价值得以升华,通过训练使受训者的内心拥有善良、稳定、坚强、清醒等行为系统。

“历奇”体验式训练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教育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历奇”体验式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即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哲理,运用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生的某种实践,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把它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一堂思想教育的实践课,对受训的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历奇”体验式训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其并非一种简单的游戏,而是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这也是体验式教育模式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最根本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发现道理。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真正的道德意识。

篇7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品德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站在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最前沿,是一个特殊群体。德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其目的是促进他们在实践能力、道德认知等方面不断提升和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给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思想品德建设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进入大学,便意味着进入了半个社会。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对社会文化有全面的辐射作用,对大学生的品德的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大学生这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是值得表扬的。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真正的作用却值得商榷。诸如一部分学生买饭插队,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浪费粮食,乘车抢座位等见诸报端,更有甚者,有一批标题以女大学生为名的负面新闻的出现,使该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贬义词。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应该与素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有任何的联系。

二、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从一定意义上上,大学生的素质决定了国民的素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热情,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

(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名利场中摆正位置的需要

大学生是将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及其重要。大学生能够接受多元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价值观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发展,更有甚者关系着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发挥体育在加强大学生品德方面的作用,培养优秀合格人才。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为人师表,对学生起一个表率作用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师来实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身就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品德、气质、性格、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深深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所以,体育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充分发挥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观看运动员的录像,介绍先进人物的奋斗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体语言有利于师生间的思想沟通,但是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发生粗言秽语,指责对方,甚至动手伤人、互殴等现象,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及时劝解、疏导,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价值。

(四)要善于利用体育教材的特殊性

体育教材的内容及其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循循善诱。通过教师的诱导和鼓励,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能使学生有正确道德思想认识、道德认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五)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渗透诱导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品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渗透诱导,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自然地接受或切身体验着一些思想品德教育。

(六)充分利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增强教学互动性

体育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受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与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也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药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又要循序渐进,耐心指导。还要结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文东.对增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学学院学报.2002(7):47.

篇8

策略一:以真实的活动熏陶学生

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这里所谓的真实指的是不矫揉造作,不事先演练,追求学生在活动中真实的表露其行为,并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与感悟。

例如,在讲授《竞争合作》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竞争合作小游戏”。先让每一小组推选一人参加记忆力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屏幕上出现的3个字母或数字组合。而后加大难度,数量上由3个变成了9个。这时,我补充了一句,想想小组的力量吧!于是,个人回到了小组,并且小组内实现了分工合作,顺利地完成了第二关。最后我把难度提高到了极致,由9个变成了56个。这时,我又补充了一句,想想班级的力量吧!于是,各组小组长自发出来进行了一个碰头会,明确各组的分工,小组长回到小组内又明确了各组员的任务,第三关最后也顺利完成。

又如,在讲授《同学 朋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情感上感受与体验“交友注意平等互惠,给予与分担是双向的,不能一味索取”这一目标。我绞尽脑汁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当学生听到老师说“我要你帮我XXX”则憋气;当学生听到老师说“我来帮你XXX”则换气;憋不住的同学可以坐下。学生被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给吸引了,饶有兴趣地参与了活动。

全体学生起立,之后老师开始读(事先准备好的预设)。

师:我要你帮我收作业。(生:全体憋气)

师:我要你帮我檫黑板。(生:全体憋气)

师:我要你帮我出板报。(生:两人憋不住气而坐下)

师:我要你帮我辅导数学。(生:四人憋不住气而坐下)

师:我要你帮我打扫卫生。(生:八人憋不住气而坐下)

师:我要你帮我做手抄报。(生:十几人憋不住气而坐下)

师:我要你帮我照看宠物。(生:全班只剩一人还在坚持)

师:我要你帮我打饭菜。(生:唯一的一人也憋不住气而坐下)

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学生纷纷表示实在憋不住了,太累了。师不多语,组织学生再玩第二遍。全体学生起立,之后老师开始读(与第一遍的内容一模一样)。

师:我要你帮我收作业。(生:全体憋气)

师:我来帮你檫黑板。(生:全体换气)

师:我要你帮我出板报。(生:全体憋气)

师:我来帮你辅导数学。(生:全体换气)

师:我要你帮我打扫卫生。(生:全体憋气)

师:我来帮你做手抄报。(生:全体换气)

师:我要你帮我照看宠物。(生:全体憋气)

师:我来帮你打饭菜。(生:全体换气)

读完全部预设的八句,全班没有一位学生因憋不住气而坐下。师提问:你能从两次活动的不同结果中感悟到交友过程中要把握什么原则吗?

生1:不能索取过多,要注意付出。

生2:我们在交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平等互惠,给予与分担是双向的,不能一味索取。

多年以后,这些长大了的学生肯定会忘了关于合作与交友原则的有关知识解释,但是他们应该还会记得曾经参与过的这别出心裁的活动,也肯定能体会得到其中承载的合作精神与交友原则。

策略二:以生动的多媒体打动学生

以多媒体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研究表明:外部感官刺激越大,内心认知与影响也就越大。

篇9

在当前经济环境不够稳定,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宏观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但是作为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条件以及自身的一些条件,与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就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让其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但是当他们走出校门面临就业时,一些问题还是迎面而来,由于自己家庭条件的不足,导致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就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抑郁、自卑、焦虑、孤独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在这时候,大学生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导致他们失去自信心与竞争力,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能积极乐观的择业和良好的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都会导致整个大学生群体甚至整个社会都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帮助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农村大学生的基数较大,而且呈现的是一种扩大的趋势且地区分布不均衡,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不同,他们自身拥有了一种与他人不一样的特殊性和个体性。其特点如下:

(一)物质条件贫困导致就业需求急迫

贫困的本身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多年来也是众说纷纭、概念模糊,尽管对贫困的认识各不相同,但是归根结底,贫困的根源都是物质的贫困。正是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导致贫困大学生社会资源的匮乏以及缺少社会生存能力。而这种贫困主要是基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贫困,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利于社会资源改善自身条件,实现一个质的飞跃。正是由于这种物质方面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急需找到一份工作改善这种物质贫困的情况,因此他们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就业需求更加迫切,带有更强烈的功利性。

(二)社会地位弱势导致就业取向现实

从地位上来说,贫困大学生处在大学生群体的最底层,换言之贫困大学生处在社会关系的边缘处,处在几乎被忽略的位置。这种差距也是基于贫困大学生的出身,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贫苦的地区,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甚至没有家庭收入,而贫困大学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社会生存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贫困大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学业与心理健康发展。在就业方面,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就有些偏激,就业期望值较高,他们羞于回到家乡和乡镇,迫切的想留在大城市里,改变从前贫困的境遇,这样过高的期望值就导致这类学生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就业去向现实,迫切想要一份安逸的工作在城市扎根,不仅能够改善经济条件甚至还能成为整个家族的荣耀。

(三)心理趋向自卑导致就业心理复杂

很多贫困大学生共有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自卑,无论是生存能力还是经济条件以及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贫困大学生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较低,没有自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等。在上文中提到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需求较为急迫,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心理自卑,常常导致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评价自己,否定自我,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就业心理极为复杂,想要拼搏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四)能力发展不全面导致就业能力不全面

能力是完成某项任务的必备素质,在贫困大学生中,不乏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高能者,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能力发展不完全,他们长期处在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环境下,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自主能力差。如果大学生不能直面这些问题,不及时的加以调整和控制,这些问题都将成为贫困大学生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虽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不乏一些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埋头苦学,为了争取奖学金等荣誉,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然后到了社会实践中,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使得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力发展不全面,导致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作为贫困大学生,由于从小物质的贫困往往更注意的是工作薪水的多少,而不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开展思想教育就是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全程为大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思想,帮助他们选择较为远大的目标,树立符合个人理想的就业理想和规划,并自觉的将个人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与祖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指导贫困大学生顺利成才

所谓的成才,就是要求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仅仅需要的是大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真正的成才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完美融合,而正确的思想教育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三)引导大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毕业之际,很多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焦虑、抑郁等。那么,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更好的实现自我角色的定位,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需求,积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通过就业完成贫困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完成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并且尽职尽责的扮演好这个社会角色。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教育内容

在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结合贫困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思想教育的内容,将以往的教育经验糅合到新的教育内容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调节自我心理和经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

(二)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不断创新。在不断地创新中实现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革。所谓的创新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者更应该注重的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想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如专业课重要,教师讲课方式无聊,一直在讲大道理,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不愿意接受思想教育,但是如果教育者能够创新教育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气氛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壮大师资队伍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思想教育这种课程并不在考核范围内,它主要注重的是改变学生的内心,而内在思想意识的树立与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证明,因此很多高校并不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他们往往采取的是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不会对教育工作起到任何作用的,因此要想做好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壮大师资队伍,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就业指导,既能以学生为本服务育人,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育人的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

篇10

xx三年的磨练,使本人具备了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和相互鼓励的集体团队意识以及敬岗乐业的探索精神,同时具备了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尊师守纪,关心集体,品德优良,学习态度端正.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对待学习,我认真努力,对待工作我同样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谨慎负责,一丝不苟。作为一名20xx年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篇11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与生活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所以,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1.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课堂外延与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1. 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留心观察学生行为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评价。如在教学完《学习要主动》、《学习要专心、刻苦》后,教师可利用班会课,开展“争当好学星”的活动,对一段时间里学习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以鼓励进步,激励后进。将评价日常化,是使学生再不断的实践中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有效方法。

2. 班队、少先队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和所学内容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穿衣、钉扣子、洗红领巾等比赛,评选出劳动小能手,既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而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又能给生活带来益处。

3. 家庭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讲明学校德育要求和目标,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要求家长按表如实填写,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教育,将“导行”落到实处。

篇12

[作者简介]方钫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48-03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认为凡是能够实现“兼爱相利”的人便是具有高尚品行的人。他赞赏“兼士”而反对“别士”,认为“兼爱”与“相利”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要求。从“兼爱相利”的品德扩展开来,道德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墨子又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一、墨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概括来说,墨子的道德含义,主要为兼爱与相利两个方面。众说周知,孔子的道德含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可见墨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在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兼爱”思想

“兼爱”是墨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已,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二是爱另Ⅱ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为什么“兼爱”?墨子以求因的方法,对“不相爱”的后果作了分析,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为什么不相爱?墨子认为:凡“不相爱”均产生于人类自私性的放纵。他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那么人怎样才会首先放弃个人的私欲而爱他人呢?墨子提出,应以“三表”为准绳,:AA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兴利除害”的道德效果论出发。他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与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相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也就是说,当社会公利受到损害,社会公德失范,就谈不上私利的满足,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的社会共同体。

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兼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首先,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就是说,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其次,墨子认为“兼爱”亦是感情层面的要求,强调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己与人双方都要承担“爱”的义务,也都享有“被爱”的权利。如果人人都能将别人的身体、家庭、国家当作自己的一样认真对待,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不孝不义不忠之事。这里,墨子体现出理想主义的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打破当时的“他一我”关系,突破了儒家尊尊、亲亲的一面。但在以家庭为社会基础的国家中,爱是有层次和等差的,无差等的泛爱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爱的差别性和等级性,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社会根基,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很有启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有的人际关系脆弱,群体性对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处处表现唯我独尊,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关心。针对这些现象,德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遵循“视人若已”换位思考的原则,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普爱原则。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多构态的弱势群体,即使仅在高校中也存在诸如贫困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校有责任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引导大学生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将这些学生同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相利”思想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直截了当地大谈功利的人,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集团的奋斗目标。墨子以利人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倡导“有道相教”,认为叫人耕织者,教天下以义者,强说人者,其功劳和贡献非常多。他还主张“义利统一”,“合其志功而观焉”,即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些思想是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的。

墨子所言之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所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所追求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大众之利。“利”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只要能使人喜欢的事物,都可以归入利的范畴。但由于墨家代表当时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劳动和生活简单、实在、朴素而不尚繁琐、虚浮、奢华,墨子本人也过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因此“诸如衣食、舟车、住宿、工艺品等物质材料才是墨家之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墨家所言之“利”非常朴素具体,以“实在”合于“民用”为主体,其实质为天下百姓人民大众之“利”。

墨子的“兼相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义”,“交相利”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利”;“爱人”者必“利人”,“利人”是“爱人”的表现。“兼相爱”必然要求“交相利”。所以,“义”与“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这种以实际功利为立论前提的功利主义及其义利统一思想成为其“立本”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

在墨子看来,“兼爱”与“交利”、人文与功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能够统一的。首先,二者互为因果。兼爱是互利的原因,交利是兼爱的结果;同样,交利是兼爱的原因,兼爱是互利的结果。爱人时必须给对方以实惠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实惠。墨子总是将“爱”、“利”并提,“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此自爱人利人生”。这样相互地爱就成了相互交利,“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从而“万民被其利”,“天下皆得利”。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自己会从爱别人中得到喜悦和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有时我们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爱人的感情是与利人的行动紧密相连的,爱与利是

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交利才能使兼爱落到实处,从而使空洞的道德说教走近人民大众的道德现实生活,使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道德高标变得触手可及,易于被接受。

墨子以“义”为中心、以“利”为根本、“义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为世界道德教育思想史之首创。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以深刻启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首先,重视利人利己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坚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标准高要求,致使很多人因达不到而放弃自我道德化了这种观念,但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利人必损己”甚至“利己必损人”的思想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协调和解决人己关系、义利关系,不仅是社会经济利益问题,也是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利人利己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人己和谐,义利统一,二者是互爱互利的统一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提倡“利他”教育,有利于提升道德境界。墨子道德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利天下为之”,以“利他”作为墨家团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其实,“利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更能体现人本价值的观念,是一种更能指导人道德行为的思想。无论马克思还是马斯洛都认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利他主义”也是一种个体心理情感体验,它其实潜伏在人们心中,只不过平时很少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都想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对他人有价值,都希望自已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崇高和伟大。“利他主义”是个人利益与个人社会价值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互惠双赢的道德理念,是对互爱互利公共道德的拓展和延伸。利他主义道德教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理想追求。当前,我们尤其应当在高校提倡并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利他主义”道德理想教育,从而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墨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示范法

在道德教育中,墨子以自我为示范,以身教感化学生,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墨子认为,要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就必须言行一致,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比如,要教学生节俭之义,他自己便作“苦行僧”,生活清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并说:“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通过这样的教育,他的学生也能够穿“短褐之衣”,吃“黎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这种近似苛刻的艰苦生活没有高度的自觉是不能做到的,由此可以洞察墨子的教学效果。此外,墨子也比较重视实践和联系实际,强调“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他强调实践,言行一致。他认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一个人不在于多说话,而在于身体力行,如只说空话,或只注重说话的修辞漂亮,而不去实行,别人是不会听从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并反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行”,说明墨子要求言行一致。墨家反对“言过而行不及”,认为话说得多与说得漂亮而不实行,就得不到好效果。只有“以身戴行”,也就是说,只有用“兼爱交利”的道理指导实践,见诸行动,才能成为“兼士”,才能通过实际行动来教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受墨子实践示范教育方法的启发,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典范。其次,应该从知与行两方面入手,将课堂理论授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结合起来,不能使大学生仅仅明白要养成哪些优良的品质,仅仅把明白的道理挂在口头上,还要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做到盲行一致,在“知”与“行”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接近真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