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23:0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八下地理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教具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一贯使用多媒体教学,经常用形象图画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增强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业务学习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学习,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存在的不足: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教的学生多,有时对个别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争取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Abstract: An idiom is a phrase which is an established and fixed part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they bear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nati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idioms are mainly shown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idiom 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idioms are difficult points in idiom transl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proper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both keep the national features and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idiom translation
1习语的含义及特点
1.1习语的含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指习语是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习语形成于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P78)。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1.2习语的特点
(1)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不能任意拆开、替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live from hand to mouth (勉强糊口)”,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也不能写作“live from a hand to a mouth”;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把“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九糟”。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成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pull one's socks up (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加紧努力),切不可根据组成这一习语的4个部分,把这个习语理解为“提起自己袜子”。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其他的例子还有to cut no ice(毫无效果),a baker's dozen(格外优待),know where the shoe pinches(知道困难所在)等。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后来“face the music”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又如汉语中的“毛遂自荐”原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毛遂,见平原君挑选20名说客去联楚抗秦尚缺一人,就自荐前往的故事。后来用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要求担任职务或工作。
(4)习语大多有鲜明的形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髓,因而习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习语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lead a dog's life”与“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与“穷得像乞丐”,“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2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P23)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某人发财时)”,“water under the bridge(无法挽回的过去)”,“be of the first water(第一流的)”等。
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在汉语中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等。而在英语中则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Take a French lea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此地盛产煤,意为多此一举)”,“go Dutch”等(P65)。
2.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不同。“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图腾(P46)。“龙”在汉语成语中经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例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而“dragon”在英语中指一种“有翅膀和爪子,能喷火”的猛兽,它与帝王毫无关系,而且还常用作贬义,指凶悍的人。因此,“dragon”在西方的习语中很少见到。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与“吃”有关的习语,如“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吃老本”、“吃软不吃硬”、“吃闲饭”、“吃香”等。这些习语因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英语中都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
2.3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普度众生”、“六根清净”、“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及“半路出家”等;与道教有关的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之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 to hell(下地狱去)”及“God's mill goes slowly, but it grind well(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
2.4历史典故差异
英国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有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在汉语中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四面楚歌”、“拔苗助长”、“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等。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奸细)”、“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swan song(绝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3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家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在中国,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当然是其易解,二则保存这原作的风姿(P316)”,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而在西方,有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而翻译理论家Alexander F. Tytler 提出了3条翻译标准:“①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②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一致;③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上述各种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一个基本的翻译思想,即译文要在内容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
作为语言的精髓,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寻求适当途径将习语中的文化特色以浅显易懂的形式用译语表达出来。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
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P14)。直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文化,因此是最佳译法。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例如:
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
不可理喻be impervious to reason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to show one's card摊牌
clench one's teeth咬牙切齿
dark horse黑马
3.2套用法
习语大都是名言警句,它们积累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触及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说时容易做时难Easier said than done
福无双至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irs.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时容易做时难。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比喻中用到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如:
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
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3.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因为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目标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对应的习语。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以求能清楚地达意。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3.4注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