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29 10:4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规划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篇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3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一新生进校后就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课本还是提出了比中学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当然这也是高校该课程有了更多内容和更深的深度所决定的。课程提出了这四个方法:注重学习学科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这四个要求反映了学习高校思修课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法。结合该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本文将其与职业规划的要求和发展规律进行基本的思考和探讨。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与思政教育及本课程的关系已经在另文中进行了阐述,本文将不再论述。

注重学习学科理论。教材指出:科学理念,就是的基本原理,就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构建思修课的理论基础和贯穿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课程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道德问题,运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在学习中,既要求学生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理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应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课本中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也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思考和探索的必学和必备理论和相关知识体系。所以,注重学习学科理论,对于职业规划和课程有机结合同样具有重要指引意义。注重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课程包含丰富的人生哲学等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加强修养、培养素质、提高精神境界。还要求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所以,与职业规划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注重联系实际。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而具体。课程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英雄模范人物(身边榜样等)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职业规划就是联系实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要求必须从实际实践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地完善调整深入,从而走出从容又精彩的人生,使人生实践和职业规划得以统一。注重学以致用。课程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与遵守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课程要求和职业规划的实践都强调学以致用,都注重学以致用。也必须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的目的,真正实现职业规划的作用。

当然,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和实践也有其自身的特殊的方面。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按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分成探索期、定向期、准备期、冲刺期阶段,并按照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探索期,目标: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可从三方面努力:转变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多向毕业生咨询就业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认真学习,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尽可能全面地锻炼自己。定向期,目标:初步确定就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四方面努力: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职业规划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在课余时间长时期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总结职业经验。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准备期,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学习撰写简历、求职信,学习面试知识、求职礼仪,掌握求职技能。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等。冲刺期,目标:成功就业。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毕业方向已经确定,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宜着手做好以下事情:审视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期望是否恰当,所作的准备是否充分。主动参加就业、创业讲座,积极参加模拟招聘,提高择业技巧。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精心设计制作求职材料,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主动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招聘信息,积极参加招聘活动,落实就业单位。大学生及早谋划,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有利于大学学业的圆满完成,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总之,在方法上,课程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方法上是相通的,也并不存在万能的和绝对不变的方法。

作者简介:张锐(1970- ),男,重庆工商大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政。

篇4

一、前言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专业,自改革开放以后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贡献了大量人才。但总的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密切相关。近年来,全国不少二本院校纷纷走应用型本科办学道路,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个案,着力探寻应用型本科专业该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此改进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1.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使就业有针对性

 

当学生遇到职业规划引导的课程体系,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些课程学会分析自己和环境,找到自己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大方向,而且,可以在定了大方向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有选择性地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外的教学资源来发展自己。而这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有效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减少浪费,也让临近毕业的就业因为有准备变得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

 

2.提高学校就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当学生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后,他会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了解自己主动吸收知识、主动实践、主动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主动求职。而学校为毕业生准备的各类就业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动吸纳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率和效果。

 

3.帮助学生较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

 

人的职业生涯是比较漫长的,面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则是越早越好。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1995年,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3%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25年后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由此可见,对职业生涯越早探索,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几率也就更高。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1.职业生涯规划贯穿4年大学学习生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职业规划这一领域里,我们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程度比较低。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的学生过去12年为高考而努力的学习生涯,当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当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出现时,很多学生开始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实际上,大一应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订职业规划(长期)和学习计划(短期)。大三时,给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应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说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同时,帮助他们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在遇到辛苦的一线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稳定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安心度过这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

 

2.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学科体系和职业规划两方面结合为指导原则

 

大一、大二的课程应体现学科体系的轮廓,以校内学科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为主,目的在于积累厚实的知识平台,大三、大四的课程应体现职业规划的指导性。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块的方式,这是体现职业规划理念的。但笔者认为,模块教学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把模块中的课程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模块必修课是所有选这个模块的同学都应学习的;而模块选修课则是根据同学的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以学分计算。做这样的调整是为了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发现自身不足后,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但这种补缺补差普通选修课是难以满足的。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大一下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选修课了,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同学在大一、大二就把选修课的学分修满了,而他们真正接触社会可能是在大三大四的阶段,特别是在了解社会、了解岗位后,很多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个时候选修课的学分基本已经修满。从内容上来说,学校的选修课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开设的,为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很多时候,旅游专业的学生经过社会实践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往往不是一般公共选课能够解决的。鉴于此,笔者建议将解决学生社会实践后可能遇到问题的科目以模块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以满足学生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之需要。

 

3.大三、大四两年设立三学期制,以满足社会实践和撰写论文的需要

 

很多学校既想积极开展本科层次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又怕耽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毕业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大三阶段设立三学期制,可以缓解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矛盾。三学期制的设想如下,第一学期从大三上学期的9月份开始,到第二年1月结束,也就是传统大三的上学期。第二学期从第二年3月开始,到第二年10月中旬结束,这包含了传统大三下学期、暑假和一部分的大四上学期期间。第三学期从第二年的10月中旬到第三年的6月份。这包含了传统大四上学期的一部分,大四下学期。

 

第一学期用来上专业必修课。第二学期比较长,主要是实践,旅游行业在两个黄金周之间是旺季,企业在这个期间普遍缺人,接纳大规模有薪实习是有可能性的,可以派熟悉心理学和职业规划的教师驻点指导实习,这也能增加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通过3月到5月间学生熟悉岗位工作职能的锻炼,五一黄金周时他们就已经能顶一部分职位,暑假也是旅游行业传统的旺季,一直到“十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本岗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本岗位工作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实习企业的了解,清楚作为一个职业人自己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学期结束时,学生心目中对自己想从事什么岗位有了更为实际的认识,与企业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同学可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那么第二学期的实习可以计入工作后的实习期,正式工作后就可以直接转正。第三学期回学校学习,这个学期的课程以模块选修课和偏重就业的职业规划课为主,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工作可以在第二个学期中完成)。通过大半年和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带着现实问题回到学校,毕业论文也从空洞的理论变为用所学的只是来解决实际问题。三学期制不仅可以改变本科层次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局面,带薪实习还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缩短了大学课堂和实际工作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把毕业后独自谋生的迷茫困惑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解决掉,平缓地度过学校与社会之间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而这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4.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办学的生命线。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实践教学。

 

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多建实习、实训基地。对周边景区整体考察,在尽量多的优秀景区建立考察、实习基地;重点建设20个左右四星、五星酒店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争取实现专业共建与人才的共同培养。

 

其次,“请进来,走出去”,建设和储备“双师型”师资队伍。适度引导师资旅游学科带头人一至二名,培养和引进实践型教师若干。大量引进、聘用校外兼职或全职师资。打破人才引进的学历等硬性要求,聘请企业、政府人士担任全职、客座教师,或开设讲座,灵活授课、比如可由相关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对外行业和旅游教育的考察和比较,把相关老师送到行业中进行相关培训或锻炼,让老师大胆参与行业合作,加大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行业交流的投入。

 

最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流程。应该有专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应该包括实习的总体目标,实习内容(类型及方式等)及具体时间安排。每次开展教学实践前提交具体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实习的目标、地点、形式、指导教师等人员安排、考察结果形式等内容。在每次实践教学结束后,要由相关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讨论、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在指导教师学院提交实践教学小组调查报告和总结的总结报告及相关音像资料等材料。

 

四、总结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28-02

我国目前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亚洲之外鲜有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因此有关空中乘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期刊上。黄晨[1]运用SWOT分析,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设计方案,对如何落实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常静[2]从民航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提出“3―3―4”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为特征,实行3个培养阶段和3个发展阶段,坚持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学习、身体形象训练、艺术特长发展等4年不断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就业率在近些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几乎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转型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对空乘人员职业转型与高校所受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将从长期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用人单位和空乘人员的视角,对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

一、我国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商务、旅游等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根据民航业的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民航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兴办与民航相关的教育事业,鼓励各类普通高校开设民航专业,支持建设与民航实习实训有关的培训基地。

我国很多院校首先创办的是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随着民航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设置于表演专业之下的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200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首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

二、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五个方面[3],为实施职业规划教学做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阶段,其中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开展,引导大学生准确看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建立准确的择业观。

在空乘方向学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相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的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能,理解并接受航空服务的理念。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都还未能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纳入学科建设之中――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仅仅指向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空中乘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实际就业率远高于所在院校的平均水平,在乐观的就业环境下,教育者容易忽视对空中乘务方向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4]。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潮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有步骤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拟定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而设置的学习计划或行动方案,包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关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5]。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毕业前的几次就业辅导可以完成的。相关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完整的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应该注重调动大学生探究的“内省”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因此,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从学生入校时就逐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及时建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接着,应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一般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和劣势、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规划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择业倾向和职业目标等。

2.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认识环境,一般包括对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特别需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讲座,邀请行业内的相关人员来介绍有关民航运输的发展近况、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等。

3.在了解了自己将会从本专业中学习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后,学生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安排后续的在校学习。很多学校都为大二的学生提供了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建议相关院校将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以上三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大一阶段完成。

4.在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明确了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之后,学生就要制订行动计划。不论想要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除了辅修机会,学校还应该提供覆盖众多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制订学习计划的阶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计划的反馈与评价工作,协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空中乘务分向的本科教育,全新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当然,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应该包括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和交流。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下,不断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规划教育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建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得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有别于专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丰富、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黄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静.本科艺术类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8-101.

篇6

1职业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职业规划又称作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特征、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安排。

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做职业规划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职业发展,并且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实际情况去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以及实现措施。其次做好职业规划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职场,并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竞争力进行梳理。最后,职业规划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目标和现实的差距,从而能够从长远的发展去看待现有的境遇。

2民族高校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不高

民族高校中,许多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也比较片面,没有真正理解职业规划对职业生涯的重大意义。尽管学生的求职热情非常高涨,但是并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精美简历,研究面试技巧,寻找招聘信息等方面,并没有对长远的职业规划进行考虑。许多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用处,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积极作用,尽管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做职业规划,但是也是基于一些形式,没有真正的落实,对于职业规划课程也不重视,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除此之外,一些教师的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也不足,仅仅追求就业率,不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因此造成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

2.2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方法欠缺

在民族高校当中,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等概念还很模糊,一些学校对就业指导的工作也缺乏系统性,还有些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就是找工作,并且缺乏职业规划的有效方法。还有一些学生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个人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定一个目标就认为是职业规划,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非常浅显。即使有学生想做职业规划,但是在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缺乏指导,从而导致规划不适合,从而无法实现职业规划的目标。

2.3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不充分

目前民族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指导能力不强,指导力度不够的现象。许多就业指导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而是其他科目的教师代课或者一些行政人员兼职的,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因此无法给学生以充分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无法贴近学生,深入学生,也无法对学生切实起到唤醒、指导的作用。

3解决民族高校学生职业规划问题的对策

3.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途径。民族高校教师应该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对学生渗入职业规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不是简单的找工作,而是顺应社会发展、应对严峻就业形势、提升就业技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高校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尽早让学生接触职业规划,通过多方面的灌输,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2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职业规划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职业规划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确定未来的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引进适合职业规划测评的产品,建立测评平台供学生进行测试。

3.3加强民族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于职业规划的教育开展比较晚,因此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不十分完善,就业指导教师通常是负责招生的老师,团委的老师,辅导员等等进行兼任。兼职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职业规划的课程当中。因此加强民族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推进职业规划工作的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职业规划类的培训,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等手段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兴趣等等。

4结束语

民族高校肩负着向民族地区输送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在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恩生,刘相明,李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马士斌.大学生生涯辅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曹细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

篇7

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已经是各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原因。其中,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就业指导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却还显幼稚。以下就是一份针对1000名高职在校学生关于职业规划内容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今年9月,针对我市现有的几所高职院校1000名大二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涉及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护理、中医药、幼教、烹饪等10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000张,收回有效问卷945张,有效率为94.5%。

(二)调查结果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只有不到60%的同学表示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17.30%的同学的专业是自己选定的,其余相当部分同学的专业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有些同学因此根本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就难怪他们不能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了。进入高职学校以来(到了二年级)还有许多同学(超过50%)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缺乏动力,再由于对本专业缺乏了解,急于实践上岗学习的迫切,以及他们对未来所表现出来的渺茫和无奈,折射出目前我们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1、专业选择上缺乏主动性;2、学生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3、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4、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多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

在面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访谈中,未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很多同学都表示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班就业前要开的一门不用考试的课”。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则大多反映:没意思、不重要。上课的老师就是德育课教研室的老师,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因此,也难以实现正规的职业规划教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设计问卷时,特意把“其他”选项换成了“无所谓”,有多份的无效问卷上都全选择了“无所谓”的选项,个别同学的这种对自身发展、对未来职业的漠视表现,正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未能对高职在校学生进行正确职业规划引导的一个小小缩影。

二、目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主观上看,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不知从何做起。从客观上看,毕竟高职院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职业院校、家庭重视不足

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与竞争。学生如何规划未来,选择职业,毕业后如何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高职生毕业后面对职业选择手足无措。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偏重于教学和科研,并未意识或者是刚刚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而很多家长则认为,推荐就业是学校的事,也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一个终点。对孩子们未来的职业他们虽然寄予很大期望,但实际行动上除了在报考时“帮”孩子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好(热门)的专业,其余则按兵不动,把对孩子的所有期望寄托给了学校。

(二)职业规划课程各方面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的课程设置,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而职业规划是一门系统科学,实践性很强。缺乏持续的跟进和调整,职业规划只是空中楼阁。另外,职业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简单的课堂学习显然难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指导。

2、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最多只能告诉一个概念,教会一个方法,分析一个案例,再让学生自己去规划。事实上,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们自己做职业规划,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

3、职业规划课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在国外,有资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严格考核,并要求有多年实际从事职业咨询和规划的操作经验。教师缺乏经验,给学生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甚至其他高等院校还尚未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和规划队伍。

三、改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改进

1、调整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将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尽可能地提早,最好早到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之前,达到自主选择专业的目的。因此,笔者甚至大胆设想,能否进校后第一学年,先不分专业,在学习基础科目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再让同学们在已有职业规划知识的基础上,去决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扩展。不能局限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要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在学习生涯中的学习和活动。通过丰富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职业意向,对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姻,牵线搭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专业实践,了解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学校还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通过实践环节更好地完善职业规划,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起点进入职场。

3、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职业规划的氛围。比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经常开展技能竞赛、作品展示(设计类专业适用)、精英论坛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竞赛的主题和方式,让学生在其中体会不同的职业角色,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规划。如今,有许多本科院校开展的企业家论坛、精英讲坛的形式,邀请社会名流,特别是业内成功人士(校友更佳),回校与在校学生交流,使学生们获得职业知识和职场经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形式,可以作为校内职业规划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教师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将经历不同的过程,因此职业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这也应该的职业规划教育者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1、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与正确定位。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我的优点、缺点,性格特点,适合职业,目前能力水平……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这是一个知己的过程。

2、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选择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以自我分析为基础,定位一个职业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面去分析自己在目前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

(三)高职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一时期,着力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将会为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练好行业基本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书法、速记、文书写作(国际信函书写)、计算机录入等技能的学习,这些技能或者说是特长,无论是在激烈的面试竞争还是今后的工作较量中,都将成为有力的武器。根据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不同,选择外语的听说读写、粉笔板书、珠算、CAD设计、机动车驾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精益求精,提高职业素质。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期间的社会兼职,带给学生绝不仅仅是一点外快收入,更多的是实际岗位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试想哪个公司不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个“熟练工”呢?

篇8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课程设置较为薄弱,且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较多涉及理论介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关注较少,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了解到“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选择职业”等问题。案例教学法以其独有的实践性和启发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但不少大学生反映,案例教学法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使用效果有待改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相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对案例分析不够透彻深入。可见,若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仍需做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出于引导地位,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多种解决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大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寻找最佳解决途径。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总结、点评、指正,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疑惑。

二.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案例

大一新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仍处于职业探索期,对未来的职业充满期望和憧憬,职业规划教育是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需求。例如,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向大学生介绍本院系毕业生中优秀的职业规划案例,以及他们的相关实践。这种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选取的案例还必须具有鲜明地时代性,符合就业市场大发展趋势。同时,还要为学生讲解新颖案例,让学生了解最新就业信息。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老师多为辅导员或学院副书记,他们不仅缺乏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工作繁忙,很难保证课堂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求职业规划教育老师考取指导证书或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而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学效率。

四.激发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性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选取合适的案例、选用合适的课堂讨论形式等。其次,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针对参与性较低的学生,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案例,并分析和探究预习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五.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都比较短,积累的教学案例也相对匮乏,这就需要高校及时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充实教学案例库。搜集、整理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之路和职业规划,并加以整理、分析,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案例需要根据时展和学生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因此,建设教学案例库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篇9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在国内高校传播,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加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研究与探讨。为了解吕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索地方高校更具 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新路子,切实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以xx学院各年级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xx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状况,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吕梁的本土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三、分析论证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得知,xx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

问题1:您了解自己的兴趣吗?

问题2:您了解自己的性格吗

问题3: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吗?

问题4:您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吗?

自我认识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剖析自己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出最适合的方案。xx学院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而了解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更少,不了解率高达63%,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导致6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彷徨与迷茫。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当前吕梁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有密切关系。当前,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本土青年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未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

问题5:您清楚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吗?

问题6:您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吗?

问题7:您清楚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吗?

职业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如果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能根据职业目标的岗位分析在大学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调查得知,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性格和爱好的分析,仅有3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今后发展的职业方向。而在对大学生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清楚其情况。调查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说以后要做总裁、总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等,但他们对总裁、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性质,需要具备的素质,认知甚少,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未能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要求进行科学分析。

(三)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人生发展急需科学指导

问题8: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您是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

问题9、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请问您对实现您的理想有明确的计划吗?

问题10: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抱何种态度?

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而越来越意识到吕梁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根基不够扎实的现状的大学生,其就业危机意识已有所增强,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甚至有1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和茫然,面对压力无所适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45%的大学生感到人生缺乏指引和没有方向,而能够针对自己理想做出明确计划的学生只占19%。

(四)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但却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问题11: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吗?

问题12:您认为您是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市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较少。调查显示,约80%的大学生未能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学校相关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自己阅读报纸书籍等方面零散地积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大学生未有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机会,但他们却普遍认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6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为其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xx学院职业规划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题13:学校有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吗?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有提供很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仅占8%,而觉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不够完善的占61%。当前我市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服务机构(一般为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 其方式主要是给毕业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而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并没有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去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其余各年级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较少,指导方式基本集中在引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职业规划大赛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活动。尽管个别高校在一年级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六)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科学性持保留态度,但职业规划的作用不可否认

问题14:您觉得您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科学?

数据显示,由于我市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充分,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持保留态度,其中认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科学的仅占13%,不清楚科学与否的占58%,认为不科学的占16%。不少大学生表示,即使职业目标未能最终实现,但大学期间自己在努力实践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确实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七、缺乏对专业测评的了解,未能借助专业测评工具了解自己

问题15:您了解专业职业测评吗?

接近86%大学生缺乏对专业职业测评的了解,而未做过职业测评的大学生高达80%,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和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自我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不科学,自我认识也较感性。

(八)最希望学校提供职业规划和面试求职技巧方面指导

问题16:面对走向社会工作的压力,您最希望学校提供哪方面的指导?

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面试及求职技巧辅导,位列第一位,2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困惑和障碍,同时也反映了在校大学生想从低年级开始接触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愿望。

(九)希望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且在课程设计上应有创新

问题17: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您会选吗?

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46%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上课,而有43%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深入访谈发现,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他们希望能够在低年级的时候获得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期望职业规划课能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进行授课,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四、总结与建议

调查分析充分显示,xx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可行性与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努力方向建议如下:

(一)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建设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同时,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模式,要结合本土青年生活安逸,缺乏主动就业意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尽快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需求和认识不一,高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切忌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促而就。职业规划教育只有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科学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才能达到有针对性的成效。

大学一年级: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让大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专业学习兴趣,让其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就业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他们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等途径,实现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大学二年级:使大学生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 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本地和外地的雇佣结构以及求职的途径, 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逐步学习专业课,这就要求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在培养对本专业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其它专业进行辅修。

大学三年级: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 区分各种职业的异同, 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在职业群中作出初步选择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要使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在所选择的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对选定的专业进行实际的尝试(如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参观访问相关企业等),基本确立就业创业的方向。

大学四年级:大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深化对本专业操作技能及前沿理论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强化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心理适应的转变,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三)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化

目前,xx学院几乎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数量少, 且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技巧, 无法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程序, 不断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需要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等相关的培训, 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教育正式列入低年级的教学计划,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化建设,并对此课程进行创新设计,采用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进一步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高校可进一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展览和出版校园刊物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行“学长计划”,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数据库”

篇10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200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选修、必修课。国家的强制性政策无疑对大学生生涯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更多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于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挖掘学生的人生体验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生活理想,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目标,以参与、分享、共享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讲课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讲授法,而是在原有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向学生提问和学生作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鼓励每个同学向老师提问,即使是重复地提问同一个问题也是可以的。在讲课法中,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讲课时要生动活泼,切忌念讲稿,或照着课件讲授,为了使讲课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把讲课法与参与性教学的其它方法结合运用。

(二)案例法。案例可以用来向学生示范在大学期间怎样应用学到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以及大学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可来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本、网络,可来自知名校友、在校学生,也可来自课堂,对于案例的描述需要学生检验和了解情况,并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由个人或由小组代表针对问题发言,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确定解决办法,用短暂的时间总结从案例中学到的要点,引发学生思考。

(三)讨论法。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识、思想和观点。采用讨论法时,关键在于确定讨论题目。教师在首次上课时应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获得的经验人手,结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事先确定好讨论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两两讨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要及时指出,确保讨论的效果。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堂中涉及问题已经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且能够通畅的互相交流经验,最好采用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置成情境,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如何面对职场。比如模拟面试,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设定的面试情境完成任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主考官和应聘者可互换角色,让学生通过参与体会面试,通过训练逐步克服求职者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纠正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如仪表、礼节、姿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形式,它为学生创造了模拟的环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价值观、兴趣、性格以及能力等心理自我的探索,在快乐体验的同时,感受决策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结果。在游戏法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和凝练总结,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掌控现场的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从高校角度来讲,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一)实时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市场的推进,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校——院(系)”为主干的两级就业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树立紧迫意识,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为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健全咨询辅导机制。职业认知咨询辅导的特点是咨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的职业领域;另外,团队咨询、组织座谈会等方式讨论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问题也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正确人生职业规划方向。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辅导员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的执行者。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生力军。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08-02

上海大学法律硕士从2008年开始招生,截至2013年7月,已有三届毕业生,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学生整体就业下滑,在就业竞争中无明显优势。这与我们实行统一培养模式有关,每一届学生人数近百,实行大班授课,对所有学生实行同一化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在培养时未结合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在国民经济繁荣的年份,学生就业不会有问题,整体经济不景气时,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一、法律硕士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上海大学法律硕士发展历史较短,学生培养处于不断摸索中,通过总结经验,完善方法,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学生。上海大学法学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缺乏个性化职业规划导向

在2012级法律硕士实务课上,一名实务专家问同学们,将来毕业有何计划?80%以上的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这是中国高校的常态,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无明确的目标,在毕业找工作时,实行广撒网捕鱼式,在经济景气时,人才市场没有供过于求,学生就业不成问题,但一旦经济出现危机,市场紧缩,问题就凸显出来。有着明确的人生规划的学生,与那些在学校没有职业规划的学生相比,具备明显的优势。

职业规划于人生而言,好比大海航行中的灯塔,引领你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而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缘由何在?首先,在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未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院无专人负责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后,无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也没有请专家为在校生做职业规划讲座。其次,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市场激烈竞争没有危机感。

学生选择就业时,首选公务员,相继参加各地公务员笔试。而企业每年招聘高峰都在年前,等公务员考试失败后,再找其他工作,为时晚矣。有的学生是兼顾公务员考试和其他工作机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能同时还要撰写论文,完成学业,很难兼顾。如果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集中精力,有备而战,容易成功。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大部分首选留在上海,其次是除上海以外的一线城市。就读于外地学校的莘莘学子也希望在上海就业,因此,上海就业机会多,竞争也最激烈。学生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选择城市,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偏高,如果父母没有能力支持,将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若选择回家乡,生活成本相对不高,工作待遇在同等条件下也较好,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支援了家乡建设。

(二)与实践人才需求脱节

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法律实务部门的通用人才,换句话说,法律硕士生毕业去向是到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实务部门从事法律职业工作。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是毕业生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够独立进行法律实务工作。①在培养过程中关于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上海大学法律硕士是依据上海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招生和培养,学制三年,在培养时考虑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还不够,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学生入学前两年是专业课程安排,包含实践课程,以课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除此之外,第二学年的实习,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和学院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学院安排的实习单位为法院和检察院,学院和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未以任何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具有随机性。在学生实习期间,具体如何做,听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但是学生实习需要学会哪些本领,实习单位需要教给学生哪些能力,皆无明确的界定,学院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长效机制。学生自主选择实习,有些学生通过熟人,直接获取单位提供的实习鉴定材料,而未真正参与实习;有的通过投递简历,找到实习单位,做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实习结束了,对法律实务工作还是一无所知,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除掌握法律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而我们在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方法的学习等,对如何提高法律实践能力,如何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在法律硕士培养过程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学生素质、能力也不符合公司企业的要求。

(三)与学术型混同培养

上海大学法学硕士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培养机制成熟,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培养目标明确,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得心应手,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法学职业培养体系。法律硕士从2008年开始招生,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尚处于不断摸索中,虽然有很多其他高校的成功例子可供借鉴,但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法律硕士的培养机制不完善,体制尚不健全,在法律硕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仿照了法学硕士,指导教师指导论文时,按照法学硕士的要求和标准来要求法律硕士;任课教师或按照法学硕士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基础不一样,培养目标也不相同,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显然混同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专业硕士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法律硕士(非法学)特色教育改革尝试

法律硕士(非法学)在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实现法律硕士的教育目标,我们做了一下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尝试。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

学校充分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从招生与就业专项费用中建立职业规划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各学院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系列活动支出。学院由专人负责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校内建立学生职业规划联系人制度,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担任,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性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学生在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时,结合本科专业和法律专业,将两种不同的知识背景融合起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围绕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展学习,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和学院聘请相关行业资深人力资源部经理,不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寻找主讲人,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明白建立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及早地进行职业规划,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人才。

(二)职业化

法律硕士以市场法律人才需求为导向,实行职业化教育,改变现有的培养思路,根据法律实务人才的需求方向确定法律职业方向,设置公司金融法务、刑事司法、知识产权、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政府法制六大方向,招生时优先选择有初步学业规划的学生,按照类别定向招生,分类培养教育,减少课堂式教学,延长专业实践的时间,专业实习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不短于一年,建立实习长效机制,通过制度规范实习,提高实习的质量和价值。课堂教学放在第一学年,实践课程由相应行业的单位负责,如检察实务类课程由检察院负责,审判实务类课程由法院负责等,由学院和相关单位以协议方式确认,学院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专业实践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一年,按照门类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实习需要学会的本领以及实习单位的责任,要求实习单位为每个学生配备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协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专业实践,真正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就业时,缩短适应时间,真正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三)特色化

篇1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立目标、实施策略、评估修正五个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目标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征。

(一)目标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体追寻良好的职业归宿,必须事先就有规划,根据职业环境、个体素质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目标划分。职业是个体人生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选择职业只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须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设计职业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一步。

(二)个性化。个性化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特征的了解与认知。针对不同的职业性质,找到适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根据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表明,约70%的学生认为职业个性化对个人性格、能力、兴趣、等要求比较重要。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个理想的职业生涯应是最符合自身个性、最能发挥自身潜力的职业生涯。当然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需要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找到最佳的职业生涯定位。

(三)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多次才能完成。它会随着客观环境、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马斯洛需求曲线表明,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及以后工作的一个计划。现今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北京大学新生报到第一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则把生涯规划纳入思想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大学生的必读课程。

目前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的调查表明,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对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立足自身实际,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社会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大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上到学校、下到学生都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种课程不感兴趣,更谈不上重视。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比较茫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大学生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做业务员,或者考取各种证书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都没考虑其对自己将来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大学生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率高低是各学校办学是否成功、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标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重视就业率的高低,缺少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大学生出现频频跳槽的现象,影响大学生人才质量。

(三)缺少专业的职业生涯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现今各高校所缺乏的。

四、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个性、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来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目标,指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把个人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性,帮助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建设社会。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员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与社会需要,制定自己在校期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进行具体、详细而全面的规划,并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职业规划活动,使职业指导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设计中,班主任可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专业课教师把专业特点与能力和职业岗位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等。

(三)倡导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倡导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挖掘大学生潜在的能力,逐渐培养其职业人的心态,使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形成符合社会和利于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并渗透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把职业道德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