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范文

时间:2022-04-14 15:58: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愁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愁教案

篇1

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预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吟诵一两首诗。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生背诵交流。

教师小结,投影显示常见思乡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思乡诗—《乡愁》。

二、欣赏歌曲,简介作者

1、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

教师: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作为歌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四十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教师:仅仅用了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诗,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诗人余光中的代名词。总理曾经在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就引用了《乡愁》中的诗句。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愁。”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声,这首诗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三、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思考:听着这样的一首诗,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方法指导: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带哀伤,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具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点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思念(教师板书:坟墓---母子死别)。如果说前两种思念纵有万般愁绪,终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时,矮矮的坟墓却永远的阻隔了生者与死者,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无法感受儿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凄凄的别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学生读出悲伤的情感。

(4)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教师板书:海峡---两岸隔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还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思乡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陆,在1995年回母校厦门大学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回到台湾后,写下了绝唱《浪子回头》(投影显示):“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离开大陆时还是英俊年轻,回到大陆时已是雪满白头。作为一个浪子对大陆、对祖国近半个世纪的期盼终于实现。让我们带着这份期盼齐读第四节诗。

小结:这首诗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长长的爱情,借矮矮的坟墓抒发了与母亲凄凄的别情,借浅浅的海峡表达对大陆深深的思念。诗歌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这首诗高于其他思乡诗的地方。而现在有些人试图将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割出去,这一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五千年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不可能被他们割断。余光中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投影显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死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而当诗人得知温总理引用他的诗句时,75岁的老人哽咽着说:“三十年前的乡愁已让我慢慢化解,而历史的乡愁还摆在这里……”(投影显示)“历史的乡愁”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结。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一背。

五、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丽的画面中飞翔。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描绘当时的情景。

学生想象描绘。

示例:

画面1:“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顺利吗?过节还回来吗?……”一声声的期盼、一声声的叮咛,满载着母亲的牵挂飞到我的身边,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小小的邮票也请你带着我最诚挚的爱,快快飞到母亲的身边吧。

画面2:亲爱的爱人,你还好吗?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时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别时你婆娑的泪眼,那一声“等你平安归来”一直萦绕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诗人为何要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体验到原来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画面3:“母亲,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我撕心裂肺地喊着。跪拜在母亲的坟前,我双手捧起掩埋母亲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儿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尽孝,而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矮矮的坟墓竟活生生地将我们分开了,母亲,让我再叫一声---母亲。

画面4:海风呼啸,掀动着我的衣裳,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海峡那头——大陆,我多想能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着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陆;海浪啊,请你用尽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带到我亲爱的祖国吧!

六、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一起来回味品读《乡愁》的语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短句错落有致,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音乐上: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基调。

2.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结: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轮永远明亮的月亮。

乡愁是离家时父亲久久的伫立。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叮嘱。

乡愁是记忆中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八、结束全课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最后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再次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感情。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隔离普遍家国之思

篇2

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其一,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并对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确保政策、制度落实到位;其二,政府拥有职业教育管理权,能够对办学力量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确保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其三,政府是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能够根据城乡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运用财政投入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调控,使其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其四,政府是教育资源整合的引导者,能够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1.2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治理

职业院校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各大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均会对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职业院校要服从政府在城乡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安排,使资金配置、师资力量培养、人才培养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满足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需求。同时,职业院校还要重视自身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拉近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形成职教要素优势互补。

1.3以社会公众为间接力量的治理

社会公众作为一股巨大的间接力量,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深度参与,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明确城乡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定位,促使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另一方面,公众媒体的舆论和城乡统筹研究学者的理念,能够影响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

2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2.1明确职业教育统筹治理重点

职业教育统筹治理是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当前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市之间尚存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为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着手,即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将面向城市的职业教育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首先,应对区域职业教育统筹治理政策的制度安排加以完善,并在统筹治理和全盘考虑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的联动。其次,应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进行完善,构建起以发展农村为核心,以城市支持和反哺农村为重点的补偿性制度,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在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和内容选择等方面,要改以往农村与城市职业教育分割的状况,重新设计城乡教育内容。如,在城市职业教育中,应当充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特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养。同时,还应将与城市社会有关的内容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如城市的生活方式等,这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2.2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为了消除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两极分化现象,应当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开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格局。首先,应对制度设计加以完善,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统筹,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突破二元体制的束缚。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确保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并以公正平等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立足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有效供给。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现阶段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不平等的问题加大研究力度,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将政策向农村方向倾斜,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起点。其次,应对城乡分离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进行全面革新,建立起一套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并确保设计出来的制度充分体现出以下三大价值,即人本价值、公平价值和民生价值。

2.3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

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为此,应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并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首先,应逐步完善办学市场,通过各种途径吸引社会上的力量投入到城乡职业教育的办学当中,实现办学主体、性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目标,以此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其次,应健全招生市场。可在全面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生源的具体状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的限制,为想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建议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减免特困生的学杂费、帮扶就业等,以此来吸引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从而缩小城乡间的生源差距,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再次,应健全劳动力市场,逐步深化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公平就业机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17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由此结合课堂研究和送教下乡活动,笔者谈几点体会:

首先,准确的文本解读能力,就是解决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一直倡导“一课三备”,其中第一备就是教师要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独立钻研教材。于漪老师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首先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做到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敏锐捕捉教学的难点。其次是对文本作用的感悟,思考以为载体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和培养什么能力。像《女娲造人》教师把“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且贯穿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其次,实用的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解决好“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对课堂有这样一段论述:“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更应成为师生的互动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更应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的场所,更应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

1. 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知识到能力,由浅入深。

2. 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指向,通过活动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不能为活动而设计活动。

3.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用已有的体验、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4. 拓展训练设计要有针对性,要与课堂教学重点紧密结合,使拓展训练成为课堂内容教学的自然延伸。

第三,智慧的教案执行能力,就是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引领方案,另一方面要在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情况:学生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教师却因时间的理由将学生硬生生地从活动情境或思考状态中拉回来,这种不顾实际的学习情况而只顾教学预设的做法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其实这时也是最容易生成新东西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思考,课堂才能出亮点。

第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篇4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一点心得。

一、尊重学生主体科学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我们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

例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做了一份书面了解,内容包括:你主动欣赏过京剧吗?喜欢欣赏京剧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对中国京剧了解多少?结果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欣赏京剧”,理由有:听不懂、“咿咿呀呀”太慢了、不喜欢女声的唱腔、像捏着嗓子唱等等。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那些“板眼”、“行当”、“南梆子”、“四平调”等理论知识内容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欣赏我国的京剧、激发他们的欣赏赏兴趣?“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具有的反应能力”。面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想象空间、心理体验空间、探索互动空间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和审美。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知识的引入顺序,在唱段欣赏前以多种手段进行知识、情境、心理认知方面的铺垫。如京剧历史、人物故事、认识脸谱、了解“念白”“行当”知识等等。并引用欣赏一些含有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经典好听的歌曲唱段进行扩充拓展,如《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由此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京剧音乐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使京剧欣赏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更为开阔。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多种机会,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在《思乡曲》的配乐下,集体朗诵《乡愁》。随着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响起,深情如诉的音乐配上极为抒情的名诗,产生了极佳的审美体验效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三、强化活动参与,拓展审美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阐述京剧念白的独特魅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我在教案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还有哪几种艺术手段?

生:念、做、打

师:“念”指的是京剧中的“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唱段的最后,有一小段念白“娘娘千岁!”“二卿平身!”,很有韵味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设计意图:京剧的念白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也不同于用普通话朗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了解这一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

再如,在了解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表演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这些知识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京剧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还有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是“做”。“做”就是指是表演。京剧很程式化,一招一式都非常讲究。下面我们欣赏《贵妃醉酒》的另一个片段(杨贵妃在亭中独酌,沉醉而归)。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

提示:请特别注意表演者手臂的动作。

(欣赏后,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水袖动作,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几位同学分别模仿,大家说一说谁模仿的最像?什么动作细节最像?)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表演的同学获得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欣赏讨论了解中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中“水袖”的美妙。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想理解和鉴赏音乐,就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达音乐欣赏的有效审美,我们还应该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赏析音乐,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等,带着思考去聆听,才能获得有效的艺术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鉴赏》湘教版(教师用书)

篇5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学生主体,科学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我们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

例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做了一份书面了解,内容包括:你主动欣赏过京剧吗?你喜欢欣赏京剧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对中国京剧了解多少?结果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欣赏京剧”,理由有:听不懂、“咿咿呀呀”节奏太慢了、不喜欢女声的唱腔、像捏着嗓子唱等等。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那些“板眼”、“行当”、“南梆子”、“四平调”等理论知识内容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欣赏我国的京剧、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呢?“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具有的反应能力”。面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想象空间、心理体验空间、探索互动空间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和审美。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知识的引入顺序,在唱段欣赏前以多种手段进行知识、情境、心理认知方面的铺垫。如京剧历史、人物故事、认识脸谱、了解“念白”“行当”知识等等。并引用欣赏一些含有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经典好听的歌曲唱段进行扩充拓展,如《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由此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京剧音乐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使京剧欣赏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更为开阔。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多种机会,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如,在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这首古曲时,我先请学生交流讨论“我所认识的王维”,再通过集体朗诵这首千年绝句,充分感受王维和友人依依惜别感人至深的情意,感受古代文人朋友之间纯粹的友情,并强调这种情感的珍贵。在欣赏讨论结束后,请大家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更多的以友人分别为题材的诗句,学生们兴高采烈搜肠刮肚地想,东一句西一句地凑,想起来许多有关的古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赠王伦》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大家一起集体朗诵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时,既感受到了诗歌作者高适开朗豪迈的胸襟气度,也获得了一种参与活动的快乐和成就感的愉悦。再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在《思乡曲》的配乐下,集体朗诵《乡愁》。随着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响起,深情如诉的音乐配上极为抒情的名诗,产生了极佳的审美体验效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三、强化活动参与,拓展审美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阐述京剧念白的独特魅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我在教案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还有哪几种艺术手段?

生:念、做、打

师:“念”指的是京剧中的“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唱段的最后,有一小段念白“娘娘千岁!” “二卿平身!”,很有韵味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设计意图:京剧的念白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也不同于用普通话朗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了解这一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

篇6

初中语文教学若想丰富教学形式,可先从教材内容抓起,教师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拓展,起到超越教材文本解读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这课时,教师在讲述完整篇文章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续写结尾。在课文最后,作者鲁迅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结束了文章。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何去“结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便可利用这个点让学生们进行猜想并进行续写。其中,有学生考虑文中所描述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坚定地认为孔乙己肯定去世了,他饥寒过度,暴尸野外;有的学生却觉得另有其他可能,没准孔乙己遇到了一个救世主,他被救世主收留,衣食无忧,努力读书,改掉往日作风,考取了功名,回到了鲁镇真正为当地人民造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孔乙己精神顽固,生命力顽强,一直这样游荡和漂流着,并与和他思想一样迂腐的人在一起,终生过着这样的生活依旧作风不改。通过这种课堂活动,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对课文思想进行了相关延伸,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脑,拓宽思维,真正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二、利用经典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千秋,而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的作品,经过不同作家的思想和文笔加工,风貌也是各具特色。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同类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或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和拓展,体验语文这门学科的包容性、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理解语文、发现身边的语文。

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诗中常出现的黄昏意象和诗人的日暮情思时,教师可将与此相关的诗句归结到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和学习,不断吸取故事的精华,提升诗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的诗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等,如此,学生便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不同诗人对于黄昏日暮的描写,理解家园落日的温馨和诗人表露的感情。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时,用席慕蓉的《乡愁》与之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教学文言文《爱莲说》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品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识记能力。教师要精心搜索类似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阅读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不同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感悟,体悟语文的魅力和广博。

三、利用表演资源,拓展学生参与性

篇7

新课改理念下,对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较高,一线教师常常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让课堂精彩、高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让后知不足”,打造出高效课堂也非一日之功,但是精心书写教案,让课堂“有血有肉”这是基本功。如何打造基本功呢?这首先需要教师要对所讲的教材高度熟悉,筛出经络,明确重难点,写好教案,做到“心中有货”,切不能搞“即兴演讲”。尤其是年青教师,一定要形成课前写教案的习惯,并请老教师把把关,这对于把握好课堂,至关重要。让课堂“有血有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课堂平直、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这节课必然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写教案时要动心思,要思考如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效课堂的打造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导引课堂的节奏,都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

二.精心设计课堂架构,巧妙过渡,让课堂兴趣盎然.

高效课堂要坚决避免教师上课搞“一言堂”,一讲到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角色,完全被忽略。这种课堂沉闷压抑,气氛甚至有些窒息,教学效果定然一般。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课堂学生很被动,兴趣不大。因此,教师在备课之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架构,过渡巧妙合理,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兴趣昂然,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课程设计做到“龙头凤尾”。

所谓“龙头”,即在导入课程之时,不仅要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导入方式多样,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歌曲导入、悬念导入、视频导入、故事导入、诗歌导入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讲解“一国两制”时,可以导入台湾地区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推荐代表朗诵,作为本课开篇,这样一开始就栓住了学生的心。提到“凤尾”,许多教师可能不太注意此点,在课程收官的时候,要做好总结,升华该课。教师不仅要在结尾之时,语气铿锵,而且同样要注意方式,用样可以采用上述进行“龙头”的方式,但是要注意不能与之重复。这样既做到了课程首尾照应,而且要学生在总结中加深了对本课的认识。

2.课程之中,巧设提问,灵活互动。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启发性提问有一定要求,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积极参与中进一步理解、把握老师讲解的内容。提问设计要灵活、合理和巧妙。不要程序性的僵硬提问,或者毫无建树般的呆板提问,或毫无启迪意义的平淡提问,否则不仅丝毫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觉得老师在故弄玄虚,或者不负责任拖延时间。最好的提问应是在讲解过程中能起到自然升华或者能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提问,当然有艺术性的提问,还能在提问结束时,学生能会然一笑。这对老师的语言修辞能力,课堂把握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都很较高的要求,“教然后知困”,老师要时刻充电,确保你是一桶水,在给学生倒一碗水时才能得心应手。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探究,让课堂丰富多采

高效课堂的打造对课堂教学要求较高,启发式教学应用较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师生一起打造出高效课堂。也有人曾说,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很多,所谓“教无定法”,教师要“学不能已”,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更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合理有效探究,让课堂丰富多采,这样的课堂必然受学生长期欢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以下一些方式可以灵活尝试。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视听效果。

高中历史课堂是很容易出采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必然使其增色不少,如合理穿插一些图片、视频、材料等。如讲解时,可以播放一小段“十送”的视频歌曲画面,在播放结束时,教师可顺势自然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呢?”;在讲解“”时,可以播放诗词《七律.人民占领南京》,让学生自己朗诵,结束时引导学生探究:“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与三大法宝是什么?”,这样的课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一体,“寓教于乐”,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

教学内容属教学任务,这是“硬指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这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课堂把握能力,情景教学法可以合理灵活使用。如在讲解时,在内容上教师可进行情景创设,在这里可以创设旅游考察的情景设计,创设学生以夏令营的方式去汉口、瑞金、遵义与会宁进行旅游考察。这样的设计形式新颖,创新性强,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积极性会很高,课堂由教师主导的静态变为学生整体参与的动态,既出采又新颖。

3.引导学生合理探究,启迪学生思维。

篇8

        进行板书设计一般在备课时完成,可以多设计一些草稿,比较出好的使用。以下简要谈一谈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板书重点内容要突出

        首先要抓住重点板书内容必须是课堂内容的精华,它必须体现出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的内容就是一堂课的关键词,通过它能让学生迅速领会课堂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深入教材,认真研究,务必抓到重点。

        其次要力求简洁。根据板书的简约性原则,课堂教学的板书应力求简洁。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力求做到语言简洁、言简意赅;板书语言,力求字字千钧、画龙点睛。

        再次要条理系统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起来。有条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成系统的内容,便于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记忆网络,提高记忆的效率。

        二、板面布局要合理

        合理的布局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更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学内容是有结构、有逻辑的,而合理设计可以使之具体化、可视化;教学内容是有主次的,主要的应放在突出位置,次要的应放在陪衬位置。这样布局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内容顺序的不同,布局可选用相应的方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中间到两边等。布局合理的板书设计要注意构图美。合理的结构布局,是板书艺术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板书的主板、副板要搭配得当;构图上下左右要边距合理、大小匀称、协调美观。如此,教学内容才能连贯一体。 

例如教授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时,可选用以下板书:

乡愁系列片

远(低)

近(高)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该板书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独特,将人生四个时期最富有特征、最能积聚离愁别恨的“客观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设置成四个圆形,使抽象的情感可见了。

        2、主次分明,该板书通过圆形的大小,突出了海峡一节,使全诗主题陡然升华,其所抒发的悲愁是民族的、国家的,是亿万人民的!

        3、线索明晰,同时突出了三个线索:时间线索,从小时候到现在;空间线索,由远及近;情感线索,由淡至浓。

        布局合理有利于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由于结构清楚,易于理解,很快进入了学生的经验范畴,并和以往经验建立联系,迅速有效地识记和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板面色彩配置要得当

        板面色彩配置得当,可以丰富板面的表情,增加美感。根据研究表明,色彩和人的潜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同的色彩组合会引起人的不同情感,好的组合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板书时如选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使板面形成一定的色彩配置,增加板面生机,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

        板面色彩配置得当,可以对教学内容关键处起到强调作用。色彩差异,会引起人的关注,差异越大,越吸引人。对于一些重点板书内容,可以用色差大的粉笔来强调。如白色粉笔板书的内容中,重点部分用红色粉笔书写就起到了强调作用;在大块蓝色板书中,出现几个红色或黄色的字,立刻会凸显出来。根据板书设计的形象性原则,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注意的选择性原理,在板书时使用不同的色彩,加强学生对板书的注意力,提高板书的利用效率。

        四、板书字体要漂亮工整

篇9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

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

例如,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从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蜗牛的奖杯》时,设计了一段课外拓展环节: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慢慢地爬行,他们看见天空自由飞舞的蝴蝶,老蜗牛叹了一口气,他会对小蜗牛说些什么?假如你是那自由飞舞的蝴蝶,你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激情高涨,主动参与,纷纷上台戴上可爱的头饰即兴表演。表演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含义,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二、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教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燕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燕子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燕子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翅膀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小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乌黑光亮的。

师:翅膀是怎样的?

生:俊俏轻快的。

……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先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自己的慎密引导。例如在读文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都是有必要的。如在教学《匆匆》时,我们就要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能感悟到读书的方法,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三、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案例]小学语文第七册(人教版)《小木偶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于是,熊警官拎起小木偶,把他扔出去好远好远……

生:老师,我认为那是假的。

师:好,那请你说说为什么是假的?

生:因为扔那么远,小木偶早就摔烂了。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让我们再想想童话有什么特点?

生:童话是编的,童话里有很多夸张。

篇10

1.认识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生动的、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给孩子留下的应该是鲜明的形象、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感悟、真诚的交流。

2.提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条件

2.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例如,我们的一个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2.2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老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松鼠》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松鼠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松鼠长得怎么样,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羽毛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松鼠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毛茸茸的。

师:尾巴是怎样的?

生:大大的。

……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先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生,又要有老师慎密的引导。例如在读文时,以前我喜欢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都是有必要的。所以现在我就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要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篇11

进行板书设计一般在备课时完成,可以多设计一些草稿,比较出好的使用。以下简要谈一谈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板书重点内容要突出

首先要抓住重点板书内容必须是课堂内容的精华,它必须体现出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的内容就是一堂课的关键词,通过它能让学生迅速领会课堂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深入教材,认真研究,务必抓到重点。

其次要力求简洁。根据板书的简约性原则,课堂教学的板书应力求简洁。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力求做到语言简洁、言简意赅;板书语言,力求字字千钧、画龙点睛。

再次要条理系统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起来。有条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成系统的内容,便于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记忆网络,提高记忆的效率。

二、板面布局要合理

合理的布局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更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学内容是有结构、有逻辑的,而合理设计可以使之具体化、可视化;教学内容是有主次的,主要的应放在突出位置,次要的应放在陪衬位置。这样布局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内容顺序的不同,布局可选用相应的方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中间到两边等。布局合理的板书设计要注意构图美。合理的结构布局,是板书艺术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板书的主板、副板要搭配得当;构图上下左右要边距合理、大小匀称、协调美观。如此,教学内容才能连贯一体。 转贴于 例如教授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时,可选用以下板书:

乡愁系列片

远(低)

近(高)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该板书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独特,将人生四个时期最富有特征、最能积聚离愁别恨的“客观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设置成四个圆形,使抽象的情感可见了。

2、主次分明,该板书通过圆形的大小,突出了海峡一节,使全诗主题陡然升华,其所抒发的悲愁是民族的、国家的,是亿万人民的!

3、线索明晰,同时突出了三个线索:时间线索,从小时候到现在;空间线索,由远及近;情感线索,由淡至浓。

布局合理有利于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由于结构清楚,易于理解,很快进入了学生的经验范畴,并和以往经验建立联系,迅速有效地识记和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板面色彩配置要得当

板面色彩配置得当,可以丰富板面的表情,增加美感。根据研究表明,色彩和人的潜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同的色彩组合会引起人的不同情感,好的组合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板书时如选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使板面形成一定的色彩配置,增加板面生机,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

板面色彩配置得当,可以对教学内容关键处起到强调作用。色彩差异,会引起人的关注,差异越大,越吸引人。对于一些重点板书内容,可以用色差大的粉笔来强调。如白色粉笔板书的内容中,重点部分用红色粉笔书写就起到了强调作用;在大块蓝色板书中,出现几个红色或黄色的字,立刻会凸显出来。根据板书设计的形象性原则,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注意的选择性原理,在板书时使用不同的色彩,加强学生对板书的注意力,提高板书的利用效率。

四、板书字体要漂亮工整

篇12

类比推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推理,并非出自人们的自由创造、随意比附;在现实中其存在是有客观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客观事物之间具有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但是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客观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这使得我们并不能根据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就必然地推出它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因此,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也就是说,即使其前提是真的,由于其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结论并不必然为真。

二、类比教学法概述

类比推理在教学中被大量使用。类比教学法就是类比推理的具体运用。所谓类比教学法就是利用类比方式进行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知识与记忆中结构相类似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类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的相应性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类比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是概念性类比,通过概念类比来揭示概念的本质性和非本质性,进而建立新的概念;也可以是过程性类比,通过过程性类比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是方法性类比,它可以借助别人发明创造的方法,通过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类比探讨与研究;也可以是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类比,探求问题的变式与不变式。

三、类比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教师建构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类比教学法是创设真实生动情境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教师运用类比法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在类比教学情境中,可以将要探索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找到类比的对象,进而运用对此类比对象的知识等进行分析比较,建构类比以寻求规律,作出猜想并找出证明思路。有老师在讲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通过故事类比引出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老师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一天,猴妈妈去超市买了6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回来。刚进家门,猴哥哥和猴弟弟就蹦着跳着跑了过来,嘴里喊着:“妈妈,我要吃好吃的!”猴妈妈赶紧说:“别急,妈妈给你们分一分。”猴妈妈给了猴哥哥一个桃子,把剩下的5个桃子给了猴弟弟。这时,猴哥哥跳了起来,喊着:“妈妈偏心,不公平!”猴妈妈只好又在猴弟弟的桃子里拿了一个给猴哥哥。猴哥哥大哭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不公平!只疼弟弟,不疼我。”猴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又在猴弟弟的桃子里拿了一个给了猴哥哥。猴哥哥数了数自己的桃子,又数了数弟弟的桃子,高兴地拍着手说:“妈妈终于公平了。”故事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前两次分桃子,猴哥哥说“不公平”?为什么最后猴哥哥说“妈妈终于公平了”?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引出当堂课学习的主题――平均分。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类比的思想设计教案,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知识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将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新旧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自觉地建构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类比教学法就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类比变得容易理解,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类比变得清晰,把学生难于记忆的知识通过类比变得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把类比法应用于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类比联想的科学思维方法。

有老师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将“物质的量”与质量、时间等其他物理量进行比较,减少学生对概念的陌生感,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学中教师从四个方面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1)量的类比:揭示“量”的含义,有了对“量”这个上位概念的理解,再把同处下位的“物质的量”与其他熟悉的基本量进行类比阐释,有利于增强对陌生概念的熟悉感和亲切感;(2)单位的类比:在理解了量的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类比其他计量单位的方法,来认识摩尔这个物质的量的单位,就能够理解得深刻;(3)集合思想的类比: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具有集合思想的概念,这完全是由于认识客观物质的需要而提出的,与生活中的“打”、“盒”相似;(4)摩尔质量的类比:运用类比方法来推出1摩尔其他物质的质量,这样的处理会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一些。经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对摩尔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清楚了:摩尔就是“一堆”,一堆数量就叫一摩尔,它实际上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说白了就是粒子“堆”数的单位。

3.有助于发展学生求异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类比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经过对事物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性分析之后,会对事物产生更全面、深刻的认识。类比不仅是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比较,也可以从思考“同”中开始,在思考“异”中推进,在类比的断裂中,发现出新的意义来。有老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要求学生把这首诗同席慕容的《乡愁》相类比,找出两者的不同,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发现席慕容的《乡愁》单纯是思乡却没有对祖国的思念,而余光中的《乡愁》则把家愁与国愁粘连一起,更有凝重感。由此可见,类比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加以展开或者收敛,但是只有把类比的事物中不可比的一面解释出来,思路才能向深度突进。

4.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这些新知识中多少都会带有旧知识的痕迹,在新授课时,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类比给学生创造“最佳思维环境”,可以使学生猜想出新授知识的内容、结构、研究思想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有老师在讲授“球及其性质”一部分时,先是请同学回忆圆的定义,通过先行组织者构建新知识,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球面的定义,由于定义中将球的定义与圆的定义进行了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圆与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后续知识的学习中自然由圆的性质联想出球的类似性质。这样,学生通过细心类比,在课堂上能主动驾驭学习内容,自觉地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再创造”新知识。这样的类比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敢于猜想,善于挖掘,大胆证实,学生获得的知识远比单纯教师的讲授记忆深刻。

四、运用类比教学法注意的事项

类比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但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得到的结论有一定的偶然性,不一定是科学的。若类比使用不当,可能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增加后续的教学难度。这是因为类比事物间只是在某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甚至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相同或相似,而不能泛泛认为二者的所有属性都可以不加任何约束的一一对应。因此,“限制不明”的“类比”会使学生在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因分不清谁是谁非,而将二者的概念、性质等混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导致出错。因而类比教学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运用类比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

1.类比要恰当。类比不能局限于表面相似性,更不能“望文生义”,否则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预测与结论。比如学习“速度”的概念之后,常常是借助研究“速度”的方法,类比引入“密度”、“压强”、“功率”、“电阻”等物理量,如果没有说明类比的特征依据,学生只会注意公式的形式,在类比模仿中产生很多歧义,如有些学生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认为导体的电阻是由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决定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