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14 10:33: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1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篇2

所谓的学困生是相对于优等生、中等生而言的,也就是说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转化学困生,使学困生的成绩能有所提高也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该如何转化呢?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该选择哪些策略呢?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对相关策略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本文就以以下几种策略的应用为例,对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进行研讨,以为学困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

策略一:纠正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为学困生的转化做好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学生没有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便是教师选择转化策略再有效也提高不了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在学困生转化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呢?在本次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来端正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如下:分析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原因。比如:一些学生因为初三化学比较难,跟不上,所以,干脆放弃;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排斥学习等。明确原因,提出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以“认为初三化学比较难”这一部分学困生为例,在端正其化学学习态度时,我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做就是要重新燃起这部分学困生的自信心,慢慢地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转变,同时也能帮助这部分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策略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这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帮助这部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酸和碱》时,为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使学困生得到转化,更为了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节课的预习时,我借助微课专门为学困生录制了课前预习的视频,视频中主要包括:(1)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合物。(2)简单展示了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的过程。这一视频的录制主要是针对学困生的,目的就是让这部分学生初步了解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不至于因为不知要学习的内容而感觉恐慌,而且,酸碱指示区分酸碱溶液的过程展示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对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借助微课进行复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预习课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以及预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然,这一视频其他学生也可以观看,或者是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教材或者学案进行自主预习,这样也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策略三:做好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说是转化学困生时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因为学习目标的完成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肯定,也是帮助学生找回化学学习信心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以为学困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本文以教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对如何对学困生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分层进行简单阐述。首先,按照教学大纲对全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即: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将整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划分,即:优等生的学习目标为: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能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题进行解答;掌握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与量的关系。中等生的学习目标为: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能够借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一些中等难度的试题。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为: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能够借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试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为了要明确学困生整体上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之后,再针对不同的学困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所以,我们将学困生又分为了A、B两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了学习目标的重新划分:A层(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能借助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B层(基础差的学生):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即可。之所以,对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再次进行分层,目的就是使学困生逐层递进的,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的,也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我们需要设定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才能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进而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策略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只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打造出精彩不断的化学课堂,所以,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此,在本次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就放在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目的就是要找到适合我校、我班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以为学校化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前提性工作。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在提出借助探究式教学法来进行后进生转化,提高后进生的化学学习效率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表示疑问,这一方法在优等生教学中的应用应该会更合适吧。归根到底,大部分教师认为对学困生进行“讲授式”教学法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扎实的基础,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浪费时间。但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的好奇心都强,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所以,在《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便对学困生实施了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去探究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该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因此,在后进生转化时,我先于学生一起分析本次实验可能用到的药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原理,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相关的药品进行自主实验,最后,学生在表述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就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自主实验探究不仅满足了学困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自主实验现象的分析也会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效果要比命令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同时,当学生看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后,这些学困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转变,进而,也为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微课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来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而使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策略五:设计恰当的习题

习题的设计也是转化学困生,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习题的设计,所选择的试题不要过难,否则,会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节课为例,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将学困生也进行了分层,所以,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学困生的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在这样的习题设计中尝试解答,对于分出来的层次教师不要刻意强调,鼓励B层的学生要尝试对A层的习题进行解答,并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在取长补短中掌握知识,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尝试中消除对化学的恐惧,进而促使学困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化学。

策略六: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对于学困生来说相较于优等生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来保护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心。所以,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进行表扬,并将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扩大,这样一来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二来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并通过鼓励性评价来给学困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还以上述的设计恰当的习题为例,我们要对那些做了A层试题的B层学生进行大力的表扬,目的就是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一样,一线教师要做好分析工作,要通过这些恰当策略的应用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效策略的应用对整个班级、学校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对高效课堂的实现都做好了保障性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复习策略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摆在初中化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我对初三化学总复习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初三化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一过基础知识关,第二阶段专题讲解,第三阶段查漏补缺。

一、过基础知识关

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70%左右。对于基础知识复习,有三种方式:按照课本重新讲一遍;总结各章的知识点,编写各章知识点填空题,让学生填写;让学生自己讲,教师点拨。三种方式中,第一种以教师为主角,第二种方法学生翻书所用的时间偏长。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原来编写的知识点填空上稍微做改进:在每一题前注明该知识点在课本上哪一页。

案例1:(P2)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的成就。例如,我国?摇 ?摇、?摇 ?摇的冶炼和应用、?摇?摇 、?摇 ?摇都是举世闻名的。

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又能大大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种方法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比较高,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时间的有限,要提高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共同体,基础好的和基础薄弱的组合成一小组,然后请本小组的代表上讲台讲,每堂课请一个代表,其中讨论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完成。

二、专题讲解

复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内化知识,实现知识网络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可分以下专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STSE》分三步进行:知识梳理常考题目例题讲解分析随堂训练。《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和《化学计算》中的很多知识点在中考中的考查形式几乎是不变的。

案例2:(2009扬州)1.“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是旅游宣传语,清澈的瘦西湖水属于(?摇)。

A.混合物 B.纯净物C.单质 D.化合物

案例3:“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知识网络: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与STSE》这三个专题,我们可以在知识梳理之后,设计一些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关的综合题,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达到复习强化的目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案例4:气体的制备、收集、净化、验证及尾气处理知识梳理(其中装置图省略)

一、气体的制备

装置:固体加热型和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二、气体的收集

1.方法: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

2.装置:

三、气体的净化

1.干燥:浓硫酸(酸性)和氢氧化钠固体或碱石灰(碱性)

2.除杂:常见除杂剂:浓硫酸(酸性)NaOH溶液(碱性)碱石灰(碱性)灼热铜丝灼热CuO

四、气体的验证

1.验证剂的选择:CO 、氯化氢、水蒸气、CO、O、H

2.验证、除杂连接顺序的确定:一般顺序:验证水先,除杂水后

五、尾气处理

1.燃烧法

2.酸碱反应法

3.水溶解法

4.气球收集

总体思想:

案例5: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它与传统的木浆纸不同,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和5%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制成。为了测定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设计如图装置(聚乙烯、胶合剂等均不与酸反应)

(1)装置B中盛放稀盐酸的仪器名称为?摇?摇?摇;放石头纸的仪器名称为?摇?摇?摇。

(2)装置B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摇?摇?摇;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摇?摇?摇。

(3)装置A的作用是?摇?摇?摇;装置C的作用是?摇?摇?摇;装置E的作用是?摇?摇?摇。

(4)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①准确称量石头纸质量为m,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称量装置C质量为a;

③关闭弹簧夹,滴入稀盐酸,直至无气泡产生;

④再打开弹簧夹,?摇?摇?摇;

⑤再次称量装置C质量为b。

(5)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摇?摇;若稀盐酸改成浓盐酸,则测得的数据?摇?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设计意图:实验装置的连接是围绕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碳元素”守恒来设计的。防止空气中碳元素(即CO)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辅助装置,并能说出各自的用途。舍去辅助装置A、C、E,剩下的就是关键装置,即隐藏有关反应物与生成物物理量的装置B和D。再通过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求出CaCO质量。

追问:

(1)实验结束后,若向D装置内的溶液中滴加CaCl溶液,现象为?摇?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

(2)完全沉淀后,过滤、洗涤、烘干后的固体质量为?摇?摇,判断沉淀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摇?摇?摇。设计意图:再次明晰 “碳元素守恒”:CaCO(石头纸中的)―CO―NaCO―CaCO。通过追问,学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去搜集方法,并在新情景下得到拓展提升,使这些知识、技能得到应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提升语言表述能力,提升自主有效学习的能力。

三、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分两方面:教师和学生,首先我们自身要对照考纲和知识点,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存在着缺陷,其次要考虑从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然后有针对地进行编选练习题。

复习课设计形式和策略因人而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情况综合考虑,复习过程中要以大纲要求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

篇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3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14

初三化学进入复习阶段后,鉴于化学学科知识点繁琐零散的特点,教师往往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归类,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网络化,对热点、考点进行总结、应用。传统的化学复习通常采用“知识点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授课模式。这种复习课模式便于操作,知识条理清晰,课堂环节紧凑,易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乐于采用。但这种复习课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教师的复习缺乏有效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实验课那样有“自主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明显减弱,复习效率必然大打折扣,复习效果自然不好。

可见,初三化学复习课只有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化学复习课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而“追问”策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又再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够正确解答、透彻理解、沟通联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追问知识网络的衔接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初三化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就题讲题,应该在复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追问策略,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在知识网络的衔接点有意识地对知识加以横向联合和纵向深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例1】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则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加入药品前,应首先 。

(3)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CO2选用B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的理由是① ;② ;收集CO2时选用的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

(4)某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性气体。认为右图F装置可以代替C装置,请简述该同学如何使用F装置收集这种难溶性气体 。

分析:气体的制备实验是化学复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常考知识点是常用仪器名称及其操作、气体的制备方法、多用途瓶的使用等。在复习中,通过链接式的追问,对气体制备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检验和巩固,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点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答题时思维的敏捷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追问1:B装置中装有液体药品的仪器的名称是什么?请分别写出C装置中三个仪器的名称。

追问2:实验室用KClO3和MnO2制取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O2的收集装置应选择 ;理由是 。

追问3:实验室制取H2的药品名称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制取H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理由是

追问4:若用图G装置制取CO2,在反应过程中关闭开关,会看见 的实验现象?若多孔隔板为铁质隔板,会有何后果?若多孔隔板为铜质隔板,是否有同样的后果?

追问5:草酸(H2C2O4)固体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H2C2O4CO2+CO+H2O,若用该反应来制取CO,制气装置应选择 ;若用F装置可除去其中的CO2,则装置F内应放入的药品是 ;气体应从 端通入。

二、追问解题思路的发散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各因素间的关系,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侧面展开思考,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硫酸铜晶体常用作农业和渔业的杀虫剂、杀菌剂。以下是由废铜料(含铁)生产硫酸铜晶体的流程。

(1)B的化学式为 ,操作a的名称是 。

(2)②的反应基本类型为 ;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 ;③ 。

(3)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对比途径I、Ⅱ,途径I的优点有:不产生有害气体和 。

篇5

化学用语是代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一系列符号或图式,化学用语不仅代表化学事物,而且表达特定化学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含义则是化学用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强化宏观和微观的三重表征。

加强直观教学,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地使用化学用语与其所表示的具体物质、具体反应和现象建立联系[1]。如看到常见的水,它的组成元素有哪些,各元素的元素符号如何书写,通过展示球棍模型让学生观察一个水分中各原子的个数比,以及它代表的其他微观意义和宏观意义。

2.借助于多媒体直观呈现。

在进行水的组成探究实验时,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这对于学生理解电解水反应的实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除了借助教材图片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加强实力示范性教学。

在化学用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实例进行示范性教学,全面仔细地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过程,使化学用语的书写步骤和规范要求具体化,又要尽可能地结合板书进行讲解,使化学用语的书写方法和过程有声化,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出错率高的习题,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化学用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再归类进行讲解、示范书写,以便引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错误进行错因分析和订正。

二、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同时发动学生的智慧

化学用语部分由于自身学科系统性的限制,内容安排得相对比较集中,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2012年秋季版)这两本书中,化学用语几乎覆盖每个章节,贯穿教材的始终[2]。

1.循序渐进,逐渐突破。

教科书在编排时按照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这种难度逐渐提升的顺序呈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规律。如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说出文字表达式的含义,记住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以便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搞一步到位,而应采取“低起点、小步走”的策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书写原则,学习书写步骤,了解注意事项,然后慢慢加深,逐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体会和认识。

2.开展化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把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以竞赛题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可以采用元素符号接龙、化学式与化学名称抢答、化学方程式填空等方式,在课外分组创办以化学用语为主题的化学角,制作和分享各类化学用语的卡片和思维导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学到化学知识,展现自我风采,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用语。

三、落实课标,达到写、读、用三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用语属“技能性学习目标”之一,要求初中学生“初步学会”。此外,课标还分别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这属于高水平层次的技能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写、会读、会用。实践证明,实现这一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习。但如何练习,必要认真加以研究。简单重复的操练,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因反感而厌学,因此,必须重视练习方式的改进。

1.化学用语置于生活情境。

首先,在练习的要求上应强调以“三动”促“三会”,即在练习时,既要动手写出化学用语,又要动口读出其名称、说明其含义,还要动脑想一想该化学用语的具体应用。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要尽可能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3]。如氢氧化钙的学习,它的来源是用做干燥剂的生石灰与水反应而来的,它的稀溶液就是常用的碱溶液澄清石灰水,有大量未溶解的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叫做石灰浆,冬天用此刷树,起杀菌防冻的作用,还可以用于粉刷墙壁等,紧紧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化学有亲近感。其次,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用注意多样化,尽可能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使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使用化学用语优越性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化学用语,增强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2.创造开放性环境。

在练习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丰富性,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让学生收集有关营养品的广告,找出其中与素有关的词语,写出元素名称和符号;又如在学习化学式时,让学生从家里或到超市,这样不仅能起到巩固化学用语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四、遵循记忆规律,逐步提高

多练多用,可使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化学用语。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但不练不用很容易遗忘。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已学得的知识。

1.及时复习。

进入大脑短时记忆的信息最终有两个去向:一是被遗忘;二是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着大量的知识、事件、经历、经验、技能等各种信息,而我们的学习则要选择长时记忆。初中化学用语的特点是零散多变,贯穿整个上下册书,要形成稳固的记忆,必须反复练习和及时复习。如在每节课上课的前三分钟听写五个化学式、两个化学方程式或者默写元素的化合价口诀,反复的标化合价,周末可以将某一章或以某一化合物、元素为核心,制作思维导图,初步将相关知识形成网络等,放长线钓大鱼。还通过上述暴露的问题,可以对出错率较高的进行归纳,以备复习之用。

2.联系对比。

联系对比不仅可以与遗忘做斗争,而且避免对不同化学用语认识的混淆,更可以弄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在学习化学式后,要及时把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比较不同位置数字(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及符号右下角的下标)的不同含义,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化学用语的理解记忆。对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的意义的不同,书写的不同也是如此;又如对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用相互关联的因素串联对比记忆,如硫、炭、铁丝和红磷与氧气的反应。有的可以从物质的性质角度分类比较,比如通过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多种碱的中和反应推理硫酸与一些碱的反应;

3.提升能力。

有的可以从反应类型角度分类比较,也可以从其他某些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上加以分类,举一反三,如在学习碱和酸的通性时,知道盐酸和硫酸除铁锈的复分解反应,就可以推出盐酸和硫酸与氧化铜、氧化铝的反应物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也就能推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同时也要做好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并上好化学用语的单元复习课和总复习课,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化学用语既是化学学科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又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用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要按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化学用语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梓生.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及其培养的认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7.

篇6

初三第一轮复习,立足基础知识,讲究的是全面、系统复习。因此许多教师采取地毯式轰炸,帮助学生梳理每一个知识点,惟恐漏掉任一点。本人以前也使用这个方法,但总觉得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失去神秘色彩,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们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帮助学生理清各单元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感觉进出课堂“有所变化、有所收获” 。

例如,在复习《酸碱盐》时,如果把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条件等重点、难点一一列出,让学生感觉知识结构很松散,没有系统。这样的结果弄得自己疲劳不堪,学生却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本学年在复习“酸碱盐”时,改变方法如下:首先以一首诗《石灰吟》引入,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蕴含三个化学反应,你能用化学方式式表示出来吗?进而要求学生把含钙的三种化合物(CaO、Ca(OH)2和CaCO3)相互转化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见图1)。

最后通过这三种物质相互存在的反应规律,自己归纳出酸碱盐知识结构(见图2)。

通过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总结所学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内化成知识体系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要有递进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在初三化学复习中,本人在设置问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把握问题空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时,根据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小结中第三题,本章知识间的联系可用右图来表示,写出图中所示七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材中原题)。

递进题1:请仿照下图中CCO2转化的表示方法,将下图中C、CO2、H2CO3、CaCO3等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用“”连接起来,并在箭头旁标明必需的其他反应物及反应条件。(提示:有的物质间转化的途径不止一种)

递进题2:从四种反应类型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Ⅰ.化合反应(1)有CO2参加的化合反应 (2)有CO2生成的化合反应

Ⅱ.分解反应:有CO2生成的分解反应

Ⅲ.置换反应:有CO2生成的置换反应

Ⅳ.复分解反应:有CO2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Ⅴ.不属于上述的四种反应类型且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反应

这样的问题由教材中原题出发,由浅入深,不断递进、改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通过搭设台阶,帮助学生逐步跃上思维的新高度,调动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参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水到渠成。

三、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问要有探究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篇7

一、叙述型

例1.有A、B、C、D、E、F六种物质,已知A为一种氯化物,B为一种钠盐,C为一种碱,D为一种常见的气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A和B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

(2)B和C的溶液混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

(3)A和C的溶液混合有蓝色沉淀生成;

(4)把D通入C的溶液中有白色沉淀F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硝酸。

根据上述信息推断:

(1)写出B、D、F的化学式:B__________;D___________;F___________;

(2)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根据题中已知的A为氯化物,B为一种钠盐,C为一种碱,可推知A的阴离子为Cl-、B的阳离子为Na+、C的阴离子为OH-;再根据A和C的溶液混合有蓝色沉淀生成,而蓝色沉淀只有Cu(OH)2,由此推知A的阳离子为Cu2+,即A为CuCl2;据B和C的溶液混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把D(气体)通入C的溶液中有白色沉淀F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硝酸,推知B为Na2SO4、C为Ba(OH)2、D为CO2。

方法:解决这道题所用的方法是顺推法。通过分析题中明显条件和隐含条件,结合典型物质的颜色、典型的反应特征等为突破口,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1)B、D、F的化学式:B Na2SO4; D CO2 ;F BaCO3

(2)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Cl2 + Ba(OH)2 = BaCl2 + Cu(OH)2。

例2.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分别是K2CO3、Ba(NO3)2、H2SO4 、K2SO4中的一种,其中甲分别能与乙、丙、丁发生反应,甲是_____。

解析:解决此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题眼“甲分别能与乙、丙、丁发生反应”这一信息,找出四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箭头表示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

通过分析,以上只有Ba(NO3)2能分别与其他四种物质发生反应,故甲是Ba(NO3)2。

二、框图型

例3.A、B、C、D、E、F、G、H、I等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D为混合物,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试回答:

①用化学式表示D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G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③F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④指出B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推断题一定要找准突破口,此题突破口在于物质的颜色。黑色固体有Fe3O4、CuO、MnO2、C粉、Fe粉等,紫红色固体为Cu,故H为CuO、C为CuSO4、D为Cu(OH)2与BaSO4的混合物,再由黑色固体F与CuO反应生成Cu推出F为C、G为CO2、I为CaCO3、E为Fe、A为H2。故FG的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FE的化学方程式为3C + 2Fe2O3

高温 4Fe + 3CO2。B的用途之一是做导线。

答案:(1)Cu(OH)2

BaSO4

(2)化合反应

(3)3C +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4)制作导线。

三、反应式型

例4.已知A、B、I均为单质,其中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物质A、C、F、G中都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B、D、I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些物质间的部分反应见下面的反应表达式(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① A+BC

②A+HF+I

③C+HF+E

④C+HF+E+D

⑤B+IE

⑥EB+I

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与E物质组成元素相同的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3)D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将A点燃,放入D中,能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突破口在于反应的特征及反应现象。首先根据A为单质,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可推知A为Mg、B为O2、C为MgO;再根据A、C、F、G中都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已推知为Mg),B、D、I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I均为单质,结合上述反应表达式②③④综合分析,可推知H为HCl或H2SO4、G只能为MgCO3、F为MgCl2、E为H2O、D为CO2、I为H2,然后根据反应表达式⑤⑥这两个反应特征,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推断的正确性。

方法:本题采用顺推逆推结合的方法,使思维整体发散,达到了激活全局的目的。

篇8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篇9

一、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育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服从分配,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年,本人担任初三化学教学工作。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先独自备课再听取老教师示范课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细致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开动脑筋,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对于学生作业,坚持做到逢做必批,逢批必讲。

4、坚持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意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副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本学年担任副班主任期间,我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班级日常管理事务:每周周周清的扫尾工作;部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部分学生的评语填写工作等。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这一个学年的历练,我已慢慢从青涩走向成熟,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从不适应走向习惯。随着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慢慢增长,我也渐渐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教师”这个称谓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希望,为了对得起这个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太多太多。

初三化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二】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繁杂,尤其学到化学用语、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为此我就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一些化学家不畏困难危险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讲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和近代的落后,讲中国的崛起也需要化学,多数学生都能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重要。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高锰酸钾制氧气,固固加热的装置,集气首选排水法,向上排空也可以,操作步骤7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二、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

一、设计背景

高三拓展型课程的前几章系统地整理学习了高中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之后,来进行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整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能在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再是一些靠记忆的孤立的知识,而成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在非金属元素的学习中,按照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的含氧酸盐的分类有序性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元素复习按一族一族复习,能够对同一类物质的共性规律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掌握这些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不仅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又很好的复习和检测了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理论的学习,不失为一种新的复习方式,在低结构的课堂中有效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含氧酸的学习,通过对二氧化硫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硫和次氯酸钙溶液的讨论,将整堂课推向。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链,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写出常见的非金属含氧酸,并能比较一些含氧酸酸性的强弱和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归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推理、演绎的能力,培养其思维品质;初步探索以具体物质为载体,以化学理论为工具,让学生在低结构的课堂里体会重思维、重方法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SO2、SO3、SiO2、NO、NO2、N2O3、N2O5、P2O5等,想一想,这些氧化物有没有对应的水化物,如果有,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H2CO3、H2SO3、H2SO4、H2SiO3、HNO2、HNO3、H3PO4等,其中,NO、CO、NO2没有对应的水化物。

【教师】这些物质在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属于哪类物质?

【学生】都含有氢、氧元素,中心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属于酸类物质。

【教师】这些物质称作为非金属含氧酸。我们还经常碰到一种非金属含氧酸如HClO次氯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些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

【板书】一、非金属含氧酸

常见的非金属含氧酸:H2CO3、H2SO3、H2SO4、H2SiO3、HNO2、HNO3、H3PO4、HClO

【教师】我们在初三化学学习过,酸在水溶液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具有酸的通性,回忆一下,酸有哪些通性呢?

【板书】二、酸的通性

【学生】和酸碱指示剂反应;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和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即强酸制弱酸。

【教师】以钠元素系列为例,从中任选一种酸,讨论与Na、Na2O、NaOH、Na2CO3的反应情况,首先,判断是否反应?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甲】我选择H2SO4,和Na反应生成Na2SO4和H2、和Na2O和NaOH反应都生成Na2SO4和H2O、和Na2CO3反应生成Na2SO4、H2O和CO2。

【教师追问】H2SO4和Na2CO3的反应可以生成CO2和H2O得出的结论?酸性:H2SO4 〉 H2CO3

【学生乙】我选择HClO,和Na反应(犹豫)不很清楚,和Na2O和NaOH反应都生成NaClO和H2O、和Na2CO3不反应因为酸性 H2CO3 〉 HClO 。

【教师质疑】Na2CO3和HClO不反应吗?

【教师引导】H2CO3有几步电离呢?可以参考常见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将H2CO3、HClO、HCO3-的酸性排排队。

【学生活动】 酸性: H2CO3 〉HClO〉HCO3-

【教师提示】对应的离子结合质子的能力(碱性)对应的有:HCO3- ClO- CO32-

【板书】 酸性: H2CO3 〉 HClO 〉 HCO3-

碱性: HCO3- 〈 ClO- 〈 CO32-

【教师归纳】根据酸碱反应序列对角线规律,右下对角线均为酸性或碱性强微粒,生成左上对角线酸性或碱性弱得微粒,可以归纳为“强强相争、弱弱收兵”。根据此酸碱序列可以写出Na2CO3和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HClO NaHCO3 +NaClO

【学生活动】书写化学方程式,体会酸碱序列离子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指导作用

【教师追问】如果是Na2CO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呢?反应吗?产物是什么?你能否通过酸碱序列进行讨论和说明?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列出:

酸性: H2SO3 〉H2CO3 〉HSO3- 〉HCO3-

碱性: HSO3- 〈 HCO3- 〈 SO32- 〈 CO32-

根据此酸碱序列可以写出Na2CO3和SO2的水溶液即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H2O +SO2 NaHCO3 +NaHSO3

【教师追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反应物量的关系,思考一下,这个方程式中,Na2CO3和S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但如果Na2CO3或SO2过量,产物还是NaHCO3和NaHSO3吗?根据酸碱序列,你能否写出在两种情况下的方程式?

【学生甲】若SO2足量,则H2SO3过量,则H2SO3和产物中的HCO3-又可形成“强强相争”,以“HSO3-和H2CO3弱弱收兵”,即

酸性: H2SO3 〉H2CO3

碱性: HSO3- 〈 HCO3-

整理得到总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H2O +2SO2(过量) 2NaHSO3 + CO2

【学生乙】若SO2不足,则Na2CO3过量,则Na2CO3又和产物中的HSO3-形成“强强相争”,以“HCO3-和SO32-弱弱收兵”,即

酸性: HSO3- 〉HCO3-

碱性: SO32- 〈 CO32-

整理得到总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CO3 +H2O +SO2(不足) 2NaHCO3 + Na2SO3

【教师】我们可以用酸碱序列解决复分解反应的一系列问题,现在如果我把刚才的钠元素系列换成铁或亚铁系列,如Fe、FeO、Fe2O3、Fe(OH)2、Fe(OH)3等物质和一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酸如HClO、HNO3或H2SO3反应时,不仅仅要考虑这些酸的酸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和这些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三、酸的氧化性、还原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氧化还原序列将这些酸的氧化性、还原性排排序。同样可以根据实验证明,通常情况下(还原性的微粒可能会随氧化性微粒浓度变化而变化):

【板书】 氧化性: HClO 〉 HNO3(稀) 〉Fe3+ 〉H2SO3 〉 H+ 〉Fe2+

还原性: Cl- 〈 NO 〈 Fe2+ 〈 S 〈 H2 〈Fe

我们同样可以用“强强相争、弱弱收兵”的原理解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例如我们熟悉的金属铁与稀硝酸溶液的反应,应用序列可知:

氧化性: HNO3(稀) 〉Fe2+

还原性: NO 〈 Fe

Fe过量时方程式为: 3Fe +8HNO3 3Fe(NO3)2 +2NO +4H2O

如果HNO3过量时又有:HNO3(稀) 〉 Fe3+

NO 〈 Fe2+

HNO3过量时方程式为: Fe +4HNO3 Fe(NO3)3+NO +2H2O

【讨论】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可能发生的反应:

首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

Ca(ClO)2+2SO2+2H2OCaSO4 +2HCl +H2SO4

此时是SO2比较足量的情况下,若SO2不足,则Ca(ClO)2 过量,则又有复分解反应:

Ca(ClO)2+H2SO4CaSO4 +2HClO

Ca(ClO)2+2HClCaCl2 +2HClO

整理可得:3Ca(ClO)2+2SO2+2H2O2CaSO4 +4HClO+CaCl2

篇11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初三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呢?笔者认为,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内在动力。

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做好几方面工作。首先,上好第一节课。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趣味性实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补充了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其次,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重视第一次评价。在两周之内我会搞一次测验,测出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从而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可以使我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化学是否已经产生兴趣,还可以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师在度过教学的开始阶段以后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改进实验,让实验持续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增加实验。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实验,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将这节课改为学生实验探究课,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常识在课堂上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得出知识概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持久记忆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改变实验形式。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给固体加热操作:我采用给硫酸铜晶体加热,学生不但练习了给固体加热操作,还观察到了有现象发生,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加强探究类实验的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教师可据此及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适时、有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在化学教学中我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险的、知识量大的课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例如,《CO的性质》:因为CO的毒性,因此采用课堂实验法不易展开,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解决这一矛盾并能充分展开。如CO还原CuO的装置的选择、实验前后顺序(先加热产生的后果)、尾气的处理、如何将CO尾气燃烧的热量再利用等,包括CO还原铁矿石得铁、CO毒性原理,都能通过Flash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利于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篇12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已经越来越靠近课堂这个学校中最普通、最平常、最基本的“细胞”。一堂好的复习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尤其是进入复习阶段的初三化学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是:先由教师讲解复习内容,然后下发题篇给学生,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不管复习内容如何,授课模式大概相同,整个复习课上得枯燥无味。这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复习课上得既充实又生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课堂的讲解

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要注意体现新课程学生主体的理念,讲解要时机适合、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语言应科学准确。我所面临的学生大多数以参加升学考试为主,教师讲解时的语言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学生的卷面成绩,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讲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做到概念明确,观点正确,讲解过程中要框架清晰,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避免教师自己思维混乱,讲解杂乱无序。

复习课是知识整合的课,课堂容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只有教师传授知识科学准确,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二、学会构建知识网络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教师根据课堂所要复习的内容预先布置好,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并列出复习提纲,提纲中包括哪些大的知识点,每个大知识点中又包括哪些小的知识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等等,提纲尽量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全面,就好像把这部分知识织成了一张大网,每个知识点一目了然,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例如在复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学生就可以构建知识网,引出化学方程式(包括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读法、写法),最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有了以上的充分准备,课堂生动了,学生活了,互动、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种能力,会梳理知识脉络,会构建思维框架,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三、重视答题训练

复习题包括课外作业和阶段复习题。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和培养思维品质的阵地,也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因此课后练习的命题应立足单元、章节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思维的探究性,能力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阶段复习不单是对新学内容的回顾再现过程,更是一个对某一阶段内所学内容中的薄弱点、易错点、易混点弥补的过程。因此复习练习命题的重点在于知识的重点、难点、拓展点、薄弱点。复习题的设计要有弹性,可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和发展。

在中考中,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在能做对的题目都做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做题要分层次,不能盲目,不要看到什么题就做什么题,而应有目的地做。

首先,重视课本上的习题,课本上的习题虽难度不大,但对掌握知识运用作用很大,尤其是学习成绩在中等及中下等的学生更应该做会它们。其次,在基础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梯度的拔高,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层次不同,因此在拔高过程中应精选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的放矢。再次,做题时要注意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要注意努力使知识连贯,寻找解题规律,培养自己的“题感”。

四、注重化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复习中应重视实验基本操作,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复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通常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相符合,让学生分析归纳二者的制取和收集上有何异同点,进而延伸到制取其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五、重视课堂反馈

衡量一节复习课的好与坏有很多标准,课堂反馈是其中一项。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信息交往强度决定教学反馈效果,影响课堂教与学的效益。

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师生交往的原则。实际上对教师课堂反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掌握知识落实程度。如学生表情的反馈。当某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时,他的表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反之他会紧皱眉头。再如学生的口头语言反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应大致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落实较好,哪些知识落实得不扎实。学生试卷反馈。详细认真地批改学生的试卷,从中轻松地找出学生知识上的盲点,进而重点强化。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反馈,还要看看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思路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精确、严谨,做题的准确率是否高,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出现知识盲点,等等,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