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9:00: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活动主题 人际交往
(四)活动内容 大风吹 “奥地利女王圈” 猜词游戏
(五)活动设计
a 大风吹
1. 全体站成一个圈,以报数的形式确定站或蹲,形成一站一蹲间隔的圆圈,有两个人没有位置,立于中央。
2. 主持人开始说:「大风吹!大家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站着 的/蹲着的有穿鞋子的人。则凡是被吹的人,均要移动,另换位置,原来站在中间的人抢到一位置,使得另两个人没有位置,这两个人要接受大家的惩罚,惩罚结束后再吹。
备注可「吹之资料:站着的/蹲着的有耳朵的人、带表的人、两只鼻子的人、穿x颜色衣服的人
b 奥地利女王圈
操作程序:1、各组成员围成一圈。
2、每位成员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学员的双肩上;
3、听从培训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学员的大腿上。
4、坐下后,各小组可以叫出自己的口号,鼓励大家坚持不懈。
5、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看看哪个小组可以坚持最长时间不x松垮。
(六)分享方向
有关讨论:
1 在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身体和声音是否也相继出现变化?
2、在发现自己出现以上变化时,是否及时加以调整?
3、是否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的松懈对团队影响不大?最后出现什么情况?
4、要在竞争中取胜,有什么是相当重要的?
(七)评价:
(1)指导者对于活动项目的规则掌握不熟练,造成了成员对活动的各种疑问,对指导者的权威性是一种消弱,因此熟练掌握活动、规则,顺利而有效地指导活动进行,对于团训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活动进行中,由于事先没有把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要求,活动规则等具体内容做详细而简单的陈述,导致许多人一起议论活动的想象,进而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的进展。此时,需要指导者灵活而机智地控制这个会场,不能任其发展。需要对各种注意事项再次进行解释。
(3)在策划阶段没有很好预期在团训进行中会出现的状况,导致在活动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进行讨论。如“大风吹”的活动中对于“吹出团队”的人进行何种“惩罚”没有事先进行说明,导致大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无意义的争论。
(4)指导者在整个活动中一定要以公正的形象,维持整个活动的公平有序的开展。这样就能成员营造出“一种坚持公平,保证正义”的团体氛围,有利于减少成员的抱怨,形成信任,依赖的团体气氛!
(5)指导者要善于调动团体气氛,烘托活动顺利进行的外部支持环境。团体氛围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的到达程度,因此指导者具有感染
(6)在分享阶段的问题:在分享阶段作为指导者对成员的发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或重复发言者内容;或对发言者进行解答;或对疑问予以指导;或对发言者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切忌不对成员的发言不做任何反馈。
(7)活动的梯度设计。在猜词游戏中,指导者对于所猜之词进行了易——难——易的设计!对于团员进入角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团训方案设计的同时兼顾成员的感受,关注成员的利益,对于营造和谐、温暖、宽容的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8)在热身活动的设计中,需要选择那些操作简单,活动量不宜太大,能够起到活跃气氛,增进亲密度的活动。
一、新生概况
从中学跨入大学,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感觉到紧张和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担心和迷茫。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生对新环境心理不适应
新生进入了完全陌生环境,面对的是生疏的面孔。虽然彼此都有新鲜感,也渴望沟通交流,但由于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
(二)传统入学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入学教育包含开学典礼、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学生手册》、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内容在内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为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不易调动新生主动参c的积极性。
二、解决方法
在充分分析新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一)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情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成长。
(二)过程方法
1.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准备工作
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地点;心理教师对各班班主任和骨干学生提前进行培训。
2.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班级成员围圈而坐,领导者站在圈中央,首先宣布团体纪律规则和鼓励方式。
接下来正式进入辅导过程,开始阶段为“大风吹,小风吹”等热身游戏,目标是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打消新生的防卫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间阶段陆续开展“无家可归”、“滚雪球”、“万里长城”“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以及“我的大学”等活动。这几项活动逐个开展,层层深入。首先“无家可归”要求成员按领导者指令的规定人数进行分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新生也体会到归属感的重要性。“滚雪球”中八人一组“叠罗汉”的自我介绍,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万里长城”和“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让新生感悟团结和合作的力量;“我的大学”小组讨论则是通过交流,帮助新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适应环境的方法。
最后阶段是总结回顾。“一句话感悟”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歌曲合唱帮助新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相互激励、巩固友谊,将团体辅导活动推向。
三、结果评价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共用时约3个小时。活动过程中,新生们情绪高涨,活动现场气氛融洽和谐,效果显著。
(一)满足新生心理和情感需求,加快适应新环境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消除了刚入校的陌生感;同时该团体辅导所针对的问题来自新生自身的需求和困惑,学习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当前的生活中,比如在“我的大学”活动中了解到有的新生不满意校园环境,有的新生担心期末考试挂科;有的则为想家而烦恼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和总结,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班主任更快的了解新生信息,有效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自由、安全的氛围中,通过互动和坦诚交流,班主任不但快速的认识了解了更多学生,也缩短了师生距离,更加轻松的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以后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提高入学教育效果
与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充分表明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它使参与成员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
四、结语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在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相对于个体咨询,往往具有许多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减少不良情绪,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在团体活动的进行中,成员通过语言的沟通或是活动互动彼此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营造出安全、和谐、轻松的团体心理辅导氛围。在团体里,学生可体验社会上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可促进学习,改进行为。
我校已开展了八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老师们对每期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团体心理辅导要有明确的主题与评价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的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成长课题和困扰。我校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量。针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选择在不同学期分别开展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主题的辅导目标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不容忽视,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u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成员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途径的思考
中职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开展,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应用。
(一)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二)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辅导员通过培训,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
(三)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的认识困惑。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高云芹(1964-),女,北京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高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团体心理辅导已不仅仅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被广泛运用在高校其他学生工作中。北京大学已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创新高校德育课程、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完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引入班级建设中。以整个班集体所有成员作为团体辅导对象,以班级团体的力量与资源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借助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为学生成长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具有适用面广、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等特点[2]。
(一)班集体的共性心理需求为班级建设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奠定基础。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年龄相当、社会经历大致相同,班级成员的认知发展状况处于同一水平,所面临成长中的问题困惑和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心理需求的相似性为团体心理辅导奠定基础。而且,班集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个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符合群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对于一个班集体,个体成员之间要求遵从一定的规范和价值取向。班集体的这些特点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促使班级建设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常以游戏活动作为载体,形式轻松活泼,而青年学生爱模仿、喜合群,从众心强,易受团体成员影响,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开展并深受大学生欢迎。另外, 团体心理辅导还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团体本身的力量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有益的集体生活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心理素质。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常在200人左右,若按照问题管理,找“问题学生”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辅导员的工作将是非常繁重的。团体心理辅导以预防和发展教育为主,通过构建安全、良好的沟通氛围,能较好的解决学生面临的发展问题。团体融洽的人际关系气氛能减少对立气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班级建设中可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类型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应根据班级建设目标,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不同,则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主题和方案也应不同。
(一)一年级班集体建设中可开展的的团体心理辅导。大一新生离开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来到大学校园,大学所有的一切都很新鲜,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充实地度过大学三年成为大多数人的问题。新生所面临的问题具有暂时性与共有性,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引导,是高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大学新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团体凝聚力。
根据大一学生的发展任务和心理特点,笔者曾组织开展过 “我的大学我的家”、“我们在一起”、“牵手你我他―人际交往团体” “自信心训练营”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帮助大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二年级班集体建设可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二年级学业负担有所增加、人际关系相对复杂,情感困惑更加突出,专业与理想的矛盾逐渐加剧,学生的心理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如何有效组织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如何处理恋爱与性压力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人生我规划”“恋爱心理辅导” “学习能力提升团体辅导” “领导才能提升工作坊” 等团体辅导活动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明确人生的目标,学习处理恋爱情感问题。
(三)三年级班集体建设中可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三年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问题,就业过程引发的焦虑、挫折等情绪问题也普遍存在。还有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选择。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就业过程的抗挫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生存选择能力。“应对就业焦虑团体辅导”“就业能力提升团体辅导”“越压越有力―压力管理团体训练”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胜利完成就业过程。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来设计。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如下六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1)自我统一性混乱,缺乏职业规划的问题;(2)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管理能力差的问题;(3)学习动机水平低的问题;(4)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问题;(5)性心理问题;(6)生命意识问题。设计者们可依据班级学生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类型,设计相应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其理念与操作方法有别于团体辅导,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西方的团体辅导理论,也要结合中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注意做好被辅导班级学生的沟通工作,让学生有知情权。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是自然班级的全体学生,不是通过招募或甄选确定的自愿参加者,对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安排没有足够了解,容易对团体辅导产生消极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参加了班级团体辅导。最常见的抱怨是“我们又没有心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参加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结果是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抗拒和消极抵触情绪。百拇医药
基于此,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心理辅导知识,让学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教师可以首先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什么,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团体辅导的大致过程,辅导的功能、班级成员在辅导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教师还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学生参加团体辅导的录像及照片,讲述以前参加团体辅导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进步与成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的兴趣。团体辅导的主题可以由辅导员和学生商讨确定,这样能更大程度上获得学生的配合。
(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不只是一次次游戏。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应该围绕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需要。辅导主题确定之后,借助心理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成长,促进人格完善。游戏只是团体辅导的方式之一,团体辅导更注重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以及行为训练过程。
一、研究背景
入学伊始,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入学适应不良。而班集体作为新生首先接触和了解的群体环境。对其个体心理发展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融洽和谐的班集体将会减少大学新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的不安症状。缩短其适应学校生活的时间。不仅如此,友爱团结的班集体还可以为其四年大学生活乃至终生提供发展环境,形成人脉支持系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传统个体咨询,它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体活动。运用心理学的辅导测量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辅导方案。运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创设良好心理氛围,以期发挥新生主体性,优化班级人际关系,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增强班级合作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东某学院2016级5个自然班、共288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有效率为94.44%,其中男生70人,占总人数的25.7%,女生202人,占总人数的74.3%。
三、研究工具
1.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
由樊富珉教授编制。作为前后测工具,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主观评估。用来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各种心理能力的自我评估状况。共20题,均为客观题,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我绝不是这样”,5代表“我总是这样”,总分越高,在团体中的自我评价越好。
2.团体活动反馈表,团体组员关系评价表
团体辅导结束后,着重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自我改变的主观感受,包含39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前者包含23项客观题。4个维度。涉及成员对参与团辅的动机、过程、气氛、内容的感受,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对团辅的反馈越好。后者包含16项客观题,涉及成员对团体辅导组员关系的感受。采用5点计分法。部分题型逆向计分,满分80分,总分越高,对组员评价越好,成员关系越融洽:1道主观题,补充反映成员对本次团辅的感受和建议。本量表参考徐西森编制的《团体氛围自评量表》并进行适当修改。
四、实施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为期半天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体验。再由朋辈辅导员担任领导者和主持人,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辅导,整个过程持续一节课,共2学时,包括1个热身活动、2个主题游戏以及1个总结分享。首先在团辅前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进行前测。然后进行正式团辅。热身活动主要是让新生们尽快相互熟悉,活跃气氛,消除紧张。主题游戏包括:①人椅,进一步活跃小组气氛,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②同心协力,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了解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每个游戏活动后由学生进行感悟分享。最后由领导者作总结和彼此寄语,并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完成后测,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五、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六、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班级心理辅导前后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表1可见。大学新生在参加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得分普遍提高,前后得分相差悬殊。(p
同时,很多大学新生在谈及对于本次团辅的主观感受时写道:“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很开心!”“对于这次班级心理辅导,我收获很多,增强了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感受到了团结。还有就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关心彼此,都会试着去了解彼此,我觉得在这个团体时常感到快乐。”“我很喜欢这种活动。希望以后可以时常参加。”可见。新生们普遍认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愿意坦诚表露自己的想法。增进彼此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2.大学新生对本次班级心理辅导的综合反馈
表2可见。该样本的团辅反馈总平均分为48.72。最低分-42,最高分69,标准差为21.316。可见,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综合反馈良好。
3.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
表3可见。大学新生在组员关系上的评价总均分为61.31,最低分35,最高分80,俗疾钗8.695。因此,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良好。
七、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活动,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讲,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产生相互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个体行为受其所处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团体对个体具有较大的支配力。(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的方式主要观察模仿,个体的模仿要经历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个体能否进行模仿的动机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直接的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以及自我强化。另外,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特殊的团体――班级,其是学校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场所。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班级以及班级成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班级与个体成长就成为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团体辅导实践摸索,认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心理技术性强的活动是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管理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功能相同,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知识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自主应对各种压力冲突以及挫折带来的困扰,还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认清自己潜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情绪和个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2)班级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决定了中职学生班级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中职院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相同的心理困惑,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老师在制定相关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时,要确定不同年龄阶段主题教育的主题内容、教育价值、教育原则,以及主题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要求。
1.时间安排上的计划性
心理辅导老师所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不能仅仅是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点缀品,也不能成为学校德育或其他工作的附属物。首先,要从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的角度,确定主题活动的时间。心理辅导老师在做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时,应该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间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时间安排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流于随意和显得零散。其次,要从学生成长和发展重要阶段的角度,确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间。在一些特定的阶段要开展哪些活动都要有计划。最后,要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配合的角度,来确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时间。可以尝试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进行有机整合,也可以考虑把学科课程中所设计的主题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机整合。
2.主题系列设计的计划性
心理辅导老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中,应完成横向的内容维度上的系列设计、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的系列设计、统一主题活动的系列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首先是横向的内容维度的主题系列设计,要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价值教育活动的不同主题,在内容方面,把主题教育活动中关涉的内容通过主题选择和计划体现出来。其次是纵向的时间维度的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确定系列教育主题。例如在初一到初三这三年之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具体的教育主题。另外,还要考虑同一主题活动的系列性,将育主题的活动细化和拆分。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关照到教育对象和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性主要指向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要针对班级中现实的教育问题,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其二要针对学生特定年龄的阶段性特征。
1.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适合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判断力,使团体辅导活动成为学生愿意擦怒,而且能够充分理解的活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活动形式是否契合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是否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提高主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在内容上必须做到“近小实”,远离“高大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贴近班级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才能调动学生的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近”即“贴近”,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贴近教育实际和学生生活。“小”就是主题范围要小,切入点小,避免表演秀和走过场。所谓“实”就是内容真实,效果实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整合性原则
所谓整合性原则就是对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和主要活动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中,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心理辅导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整合。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清楚主体的针对性,把握主题的方向。通过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动态掌控,实现主导作用,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放大教育影响,寻求最佳的教育效果。在重要环节适时介入,实现教师的主导。另外在活动的尾声,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个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服刑人员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在上述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是由监狱心理咨询师根据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在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服刑人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等形式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
由于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社会上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主体特定性。同时,相对于“一对一”式个别心理辅导又具体参与广泛性、辅导高效性的特点。另外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改造生活情境,增强了实践作用,也拉近了心理辅导与他们的改造生活的距离,使得心理辅导较易出现成果,而这种成果多又是源自其内心的感受,也较易迁移到日常改造生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效果迁移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很多实际的作用。
1.教育作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服刑人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还有利于培养服刑人员的社会性,学习社会规范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与习惯。服刑人员在活动中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模仿,尝试与创造,学习人际关系技巧等。
2.发展作用。服刑人员团体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改善服刑人员偏差的心理与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3.预防作用。服刑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可使服刑人员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懂得什么是正确行为,什么不是正确行为;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服刑人员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互诉心声,讨论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增进对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或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这些都具有预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