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护理实习生范文

时间:2022-07-10 13:06: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在院护理实习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院护理实习生

篇1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n neuro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in department educ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 select 165 nursing clinical interns by random grouping respectively in the traditional department education and multimedia in the department education methods.analyzedthe result at the end of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internship practice inneurosurgerydepartment. result two groups of nursing internship practice result by contra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multimedia in the department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raniocerebral trauma practice effect. conclusion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n nerve surgical nursing practic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internship study interest, improve the practice effec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 neurosurgery nursing education

神经外科多为危急重病人,护理中难点,重点较多。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对培养应用研究型,技术创新型医学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1]。而实习生在神经外科实习时间短,为完成教学能力计划,充分有效的入科教育显得更重要。我们科自2010年以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对部分新入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进行了神经外科的入科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回顾分析传统入科教育与多媒体入科教育,探讨何种方法对颅脑外伤护理实习的教学效果更佳。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自2010年以来,选取进入我科实习护理的学生共165人,均为女生,三组个学校,均为中专,年龄18~20岁,按单双数批次分别进行多媒体入科教育与传统入科教育。其中多媒体入科教育组82人,传统入科教育组83人。

1.2 方法两组学生均由同一人教学,时间相同,内容相同,多媒体组采用电脑多媒体+示范教学方法对颅脑外科护理实习生进行入科教育,传统入科教育组采用传统授课+示范教学方法对颅脑外科护理实习生进行入科教育。

1.3 评价方法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带教老师评分+考试”试卷对护理实习生于出科时进行“病例讨论”、“理论”、“操作”、“应急能力”四方面进行评价,两组资料间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学生在“病例讨论”、“理论”、“操作”、“应急能力”四方面的比较,见以下表1-4。通过成绩比较,发现多媒体入科教育组在“病例讨论”、“应急能力”两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入科教育组,两组学生在“理论”、“操作”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

表1 两组合格学生在“病例讨论”成绩的比较

3 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多媒体教学在神经外科入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及应急能力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更能激发护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的治疗对象通常为脑外伤及脑卒中患者,因此,于入科教育时,实习生们通常只是看到经过处理的患者;而且,通常脑外伤及脑卒中患者均为危急重症患者,带教老师在处理患者过程中通常无法顾及同学,因此,在传统的入科教育时,普遍存在抽象的特点,而且与学校上课区别不大,实习同学容易感到乏味。为了改善传统教学方法内容枯燥、抽象的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科室根据学科特点,在入科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对比分析,在理论和操作水平相当的两组实习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及应急能力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更能激发护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3.1多媒体能呈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优势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以及网络功能[2]。多媒体课件能通过照片、动画、录音等方法,把传统方法用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具体、直观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感觉到新鲜,给予她们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3.2多媒体能更具体地预设教学情景,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更容易地把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技能,缩短身份转变的时间。在神经外科的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为处理危急重症患者,而处理过程中,思考时间极短,需要做到快而不乱。在传统入科教学时,仅能凭语言描述的各种情况,对于实习生而言不能做到身临其境,在具体工作中碰到相同情况时,通常不知所措。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等形式预设教学情景,对于学生而言,能有感官上的具体认知,而且,有充裕的时间给同学们思考,能让她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实习生的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有明显的效果。比如:可以预设脑外伤的患者入院,通过相应的照片、录像表现当时的场面,并通过文字叙述该患者的身体状况,让实习同学对这种情况做出处理,经过多个病例的重复,加深记忆。此外,可通过多媒体将一些典型手术加以剪辑汇总和讲解,使学生较容易掌握教学内容[3]。

3.3 多媒体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多媒体可以利用影像图片等资料,可以把许多观念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出来,把许多理念上的问题通过录像呈现给实习同学,让她们对于很抽象的问题能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激发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操作能力。比如说我们常说的以病人为中心,概念很虚无缥缈,但是通过几段录像说明冬天量体温不要手很冷就接触患者的皮肤、说话时注意语气等。看过录像后通常会给入科的实习生带来一些欢笑之余也带来一些思考,使实习同学在具体工作中一举一动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3.4 多媒体教学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传统教学备课通常只准备课本的内容,但多媒体教学刺激备课老师需要通过网络遴选出需要使用的图像资料,并了解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最新进展,定期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可以激励全科人员把一些典型的资料保留下来,这不但有利于科室科研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多媒体教学对于实习同学而言,可能有部分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图片感到恐惧,甚至有逃避的情绪。但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是我们工作的特点,每一种情况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堂课或者几堂课能全面的展示出来,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冷静的思维是我们处理各种疾病的基础。我们入科教育所做的只能是把一般护理人员应有的素质向实习同学做一个展示,并对她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出现逃避情绪的,我们只能对实习同学进行心理安抚,并鼓励她们克服之。

多媒体教学能使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的入科教育变得具体、直观,能使实习同学更快地成长,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新课改以来,师生互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上师生互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经深入观察与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师生互动实践在生动有序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教师与学生全体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轻教师与学生小组和学生小组之间及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应该说,我校构建生态课堂的一个显著变化之一是学生座位上的变化,学生的座位分成了若干个小组,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师生互动。我们知道,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可以是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以下几种形式:教师——学生全体;教师——学生个体;教师——学生小组;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小组。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互动主要是前两种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根据对课堂教学数据的分析,在90%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5.3%。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几方面的互动,特别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更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过于重视“认知互动”,出现“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师生互动大多表现为认知上的互动,即师生知识上的互动,具体表现为“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式的互动,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的,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让学生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中,而严重缺乏心灵美化、情感升华、人格提升等过程。于是出现了“讲练”贯穿始终的课堂,缺少生气,在反复的“提问、训练”中耗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缺深层次互动,特别是情感的深层次互动

在我们所观察的课堂中,因为有教师听课,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师生互动,整个堂课,常常听到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这种互动只是表面的“物理运动”,而非深层的“化学反应”。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观察到,在学生对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太多的雷同与重复,学生的回答结果也不是在“激烈的辩论,强烈的反驳”中诞生的,这种“无争论的统一”,绝非“真正的统一”。

所有这些现象,反映课堂互动大多是在浅层次上进行的,缺乏有效的思维碰撞,缺少矛盾的激化,无法激起情绪的波澜,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4.师生互动侧重于与优生互动,轻于与后进生的互动

要说教师能记住的学生,一般不是优秀学生就是后进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生大多是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让教师记住了,而后进生则大多是课后违纪中让教师记住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喜欢与优秀生进行教学互动,偶尔提问后进生,也因为后进生的“支支吾吾”而失去耐性,让优秀生来帮忙回答。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优秀生越来越优秀,后进生越来越滞后的局面。

5.教师的互动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行为上的互动,“言教重于身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师生互动只表现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言教重于身教”,这种互动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知道,教师大多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是以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学生是最具模仿性的,特别是对自己亲近的人的言行举止,模仿更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如果喜欢这个人,那么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他模仿的对象,中学生更是如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的,自己在课堂上或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会注意。此类口头互动很多,学生对诸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在实践中却抛之脑后。这是教育的失误,也是行为互动没有真正动起来的结果。

二、教学中师生互动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还不透彻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教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教师先发起,之后教师邀请学生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做出哪一道题,或是帮教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然,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或案例,由教师帮助解决或师生共同解决。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是片面单一的,仅仅是作为授课时互相“提问——解答”的一个手段,甚至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这样的师生互动看似使授课内容得以完成,但学生掌握多少,理解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2.师生互动的目的仍是“唯知识论”

师生互动的目的很广泛,既可以是师生、生生知识的互动,也可以师生、生生行为举止的互动,还可以是师生、生生情感的互动,它所涵盖的应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

然而,大部分教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侧重于“知识与能力”,陷入“唯知识论”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方便了教学知识目标的达成,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

3.教学互动只是为了配合构建生态课堂的需要,为互动而互动

“十一五”期间,我校以全市生态课堂课题研究为契机,打造生态课堂,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座位的变化,变以往单一的“秧田式”为多种形式,学生根据座位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打造生态课堂,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为生态而生态”、“为互动而互动”,特别是当有人听课时,活动名目繁多,不追求课堂的有效性,而只图课堂看起来热闹。

4.开展师生互动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需要

自我校提出构建生态课堂,打造高效互动的课堂以来,我们也制定了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学案设计、资源整合、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对话评价、课堂效益。”尤其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对话评价”的重要性,“学生活动”中注意到了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深度”,“对话评价”也兼顾了“多维对话”与“多元评价”。

应该说,评价标准是一个大框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铺设了一个大舞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自己上课与有人听课或开公开课时,采取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没人听课或检查时,按老一套,教师讲,学生听、记,纯粹为灌输知识;当有人听课或检查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活动等丰富多彩,应接不暇,纯粹为检查。

参考文献

[1]文冬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述评[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增刊).

篇3

引言

近年来,医学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要求,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乡镇卫生院是直接向农村社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预防及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不断改进护理模式,以提升护理质量。我院对部分患者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作具体分析。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患者。80位病人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2±2.1岁。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文明接待

护理人员应保持着装整齐,并注意文明用语,微笑、善良地对待各个患者。对于各类患者,要给予相应的贴近服务。比如,对于老弱病残患者,可为其提供轮椅,或者搀扶其到病区,使其感受到被关爱与尊重。

1.2.2人性化服务

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优美的就医环境,如在病房内张贴“勤洗手、多喝水、多通风,防疾病”等标语。同时,为患者准备毛巾、卫生纸等常用物品,并根据病房内人群的分布情况,在病房内设立温馨一角,如“小针线包、杂志、报纸”等,或者为儿童准备玩具。

1.2.3心理护理

乡镇卫生院的患者大多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进而极易出现紧张、恐惧、不安、担心给家人造成负担等心理[2]。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疗效等,增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简单,使每位患者都能听懂。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2.4生活护理

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应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然后尽量去满足。早上交接班时,护理人员在交接班前,应主动与负责的患者打招呼,并与其交流,并坚持做到主动宣传、主动沟通、主动解答疑问等。同时,了解家属对治疗的态度,并为其耐心讲解治疗的方法、目的及应注意的事项。生活上,情况如果允许,主动为患者打开水,并为行动不便、卧床及输液患者打饭或加热饭菜,避免耽误吃饭时间。洗澡时,为其提供小凳子、防滑垫,避免滑到与摔倒。

1.2.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叮嘱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禁止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及睡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升身体抵抗力;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1.3评价方法

由护士长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共分为三个等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其中,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两组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试验组 40 25(62.50) 12(30.00) 3(7.50) 92.50*

对照组 40 17(42.50) 13(32.50) 10(25.00) 75.00

3.208 0.058 4.501 4.501

P 0.073 0.809 0.033 0.033

注:与参照组比较,*P

3.讨论

“以人为本”护理模式是新型的护理模式,它以患者为中心,旨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减轻其痛苦,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在乡镇卫生院中,患者主要是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故对其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至关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试验组给予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比如主动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区环境,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生活护理等人性化服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照组仅采用了常规护理。从表1中可看出,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2.50%,远远高出对照组的75.00%,两组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在乡镇卫生院的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能够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痛苦减轻,护患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患者满意度较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它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感受,给患者提供的是人性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既有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护理模式,值得在基层卫生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君红.以人为本的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体现[J].中国卫生产业.2012,9(06):58.

[2]王晓光.探析以人为本的产科护理模式及效果[J].中外医疗.2013,32(11):149-150.

篇4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3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7-01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已经成为医疗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医院感染多数为病原体通过手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所致,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正确洗手和无菌操作是预防和阻断病原体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为了解我院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执行率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作者对100名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门诊、内科、抽血室、外科、口腔科100名护士洗手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门诊护士30人,内科护士22人,抽血室10人,外科30人,口腔科 8人;年龄最大为54岁,最小为22岁,平均年龄34岁。

1.2 调查方法。2011年7-8月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卫生部规定的11项洗手指征设计洗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评洗手执行情况与实际洗手执行情况),向所在调查科室的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并按照七部洗手法和洗手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洗手操作考核和洗手相关知识提问。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执行洗手情况。

表1 护理人员执行洗手情况(n=100)

注:*与自评洗手执行合格率比较,均P

2.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n=100)

注:P

由表2可见,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比较,洗手执行合格率最高是外科,其次是抽血室,最低是内科。

2.3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比较(n=100)

注:P

由表3可见,对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来看,洗手方法正确率最高的是外科,其次是口腔科,最低是内科。

3 讨论

3.1 我院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分析。调查显示(表1),护士执行洗手依从性做得最好是接触被污染物品、血液、体液及侵入性操作后,而戴手套前、处置清洁或无菌物品前、接触患者前的洗手率相对较低。说明护士对自身防护意识较强;但对不可见污染手或接触清洁物品及清洁区域时,执行洗手意识较淡薄。另外,在临床观察洗手情况中发现,护士自评洗手率高于实际执行洗手率。原因分析是大部分护理人员虽然知道洗手的指征和原则,但能坚持正确洗手指征的人员还不多,说明护理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还没足够重视,以后有待加强。

3.2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分析。由表2中可见,各科护理人员洗手执行情况:外科最高、抽血室次之,内科最低。客观原因是内科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和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常常是视为不可见污染,护理人员控制感染隔离防护意识相对比较松懈,导致洗手率和执行情况较低的主要原因。

3.3 各科室护理人员洗手方法考核情况分析。由表3可见,各科室护理人员之间洗手考核情况存在差异,外科护士洗手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口腔科护士,洗手合格率最低是内科护士。主要原因是跟各科室实际工作性质有较大关系,外科和口腔科护士平时工作中,接触血液、体液、被污染物品和侵入性操作比其他科室多,其次,外科和口腔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无菌观念比较强,对洗手重视程度高,还经常要接受院感培训和考核。

4 结论

针对护理人员主动洗手意识较薄弱,加强临床护士对院感制度和手清洁消毒知识的培训教育,加大宣传洗手的重要性,改变护理人员只注重自我防护,轻视防交叉感染意识,从而改变不正确洗手方法,提高护理人员洗手执行行为的自觉性,充分认识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直接关系。具体措施:①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强化培训,掌握技能和方法,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②改进洗手设施和环境,以增加手卫生执行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手部卫生指南》制定手消毒的制度及管理措施,并进行定期考核,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增加洗手的自觉性。③完善配置,改善洗手设施。安装密闭式液体容器、一次性擦手纸等,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增加洗手执行率。

5 小结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院护理人员不规范洗手的原因,并制定一系列措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普及、强化手卫生知识,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管理监测力度,一定能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合格率,从而避免经手传播病原体而发生的感染,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冯梅.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态度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0.8(7):266

[2] 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护理研究,2004.10(18)上半月版(总第129期):1718-171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