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18:4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目标:
1?郾认识13个生字,巩固借助左形右声的汉字结构特点识字的方法。
2?郾会写6个字,会写“阳光、因为、笑脸、果园”这几个词。
3?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郾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所表达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收集有关太阳的儿歌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郾师:同学们,在《识字五》中,你们学习了许多猜字谜语,还学会了自己编字谜,今天再来猜两个谜语。(多媒体出示:一个球,红彤彤,东边出,西边落。)
师: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出示:白天不见,晚上出现。又红又圆,照亮地面。)
2?郾师:孩子们真聪明,谁能把“太阳”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指名写字;学生评价,教师点评;学生练习写字。)
3?郾师:今天我们学习《四个太阳》。(在“太阳”前面板书“四个”,齐读课题,指导轻声读“太阳”的“阳”。)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啊?我们来学习课文。
(设计理念:从谜语入手,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板书“太阳”两个字,抓住时机进行写字教学,也容易发现生字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郾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难记的字多读几遍。
2?郾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和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读准“尝尝”(后一个“尝”读轻声);“阳光”读后鼻音;“熟”是翘舌音。
3?郾句子里的生字宝宝你们已经认识了,它们走出句子你还认识吗?(再出示单个生字,指名读。)
(1)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重点提示“温、尝、熟、街、伴”等字的读音。)
(2)老师是这样记住“挂”字的:“提手旁”说明这个字和手有关系,“圭”读“ɡuī”,和“挂”的音相近,这样就记住了“挂”。我还知道“圭”加“木字旁”和树木有关,就是“桂花”,加“女字旁”和人有关,是“娃娃”……
(3)小结:有的字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这是形声字,以后碰到这样的字就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如“冻、伙、伴”。
(4)再看看其他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甜”伸出舌头舔甘蔗。此外,重点指导识记“熟、街、该、温、尝”。)
4?郾师:你们真聪明!记住了上面的字。下面的六个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会组词。(出示“园、因为、脸、阳光”)
(1)“园、因”都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记住、读好。“阳光”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因为”和“阳光”两个词说一句话。
(3)指导写字:“园、因”都是全包围结构。“园”,注意四周留得一样,被包围部分的大小要适中,“因”的写法和“园”的一样。“脸”,左小右大。右边“人”的下一横在“横中线”上。“为”的笔顺是“点、撇、横折勾、点”。学生先练习写生字,再写“阳光、因为、笑脸、果园”这几个词。
5?郾生字搬家了,你还记得吗?(出示自编儿歌,学生读,并找出生字。)
秋天到
秋季到,果子熟。各种果,挂树上。水果甜,来尝味。
小伙伴,上街卖。卖完果,满脸笑。秋季好,真温暖。
6?郾生字搬了家,我们也认识了,我们再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先从整体感知找生字,然后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和词语,再到学习单个的字词,又回到课文,读熟课文。体现识字教学的规律性。)
三、理解课文,积累背诵
1?郾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说说四个太阳分别是哪些季节的,你最喜欢哪个太阳。
2?郾交流自己喜欢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郾学习第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找出并板书重点词。(重点词:第1自然段:绿绿、挂、夏天、清凉;第2自然段:金色、送、秋天、香甜;第3自然段:红红、照亮、冬天、温暖。)
(2)根据重点词记住课文内容。(学生口述,教师引导、评价。)
(3)小结学习方法:读——找——记——说。
4.学习第4自然段。前三段的开头是相同的,第4自然段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按上面学习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读课文,找重点词“彩色、春天、多彩”,记住并说出内容。)
5?郾引导背诵全文。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课文。
6?郾同桌互相提示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设计理念:就阅读教学而言,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同时进行词和句的训练和初步的朗读训练。侧重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并根据重点词的提示记住课文内容的同时练习背诵课文。不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
四、总结运用,拓展延伸
1?郾总结: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课文了。文中的小哥哥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
2?郾师:在小哥哥的启发下,老师也画了一个太阳。(出示:一个微笑的太阳。)老师把它送给大家,希望大家每天都能面带微笑。
3?郾师:你们每个人的心中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太阳,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呢?现在就动手画一个你心中的太阳。
4?郾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5?郾师:同学们用自己的画表达了心中善良、美好的愿望,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善良的孩子。回去后,可以找找有关太阳的童话、寓言、故事或儿歌等读读。如(多媒体出示)儿歌《晒太阳》、童话《后羿射日》。
晒太阳
小草晒太阳,穿上绿衣裳。稻谷晒太阳,穿上黄衣裳。
苹果晒太阳,穿上红衣裳。宝宝晒太阳,身体才健康。
二是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的先行条件,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首先,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分析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很强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借助让学生对竹竿影子的观测、分析,将抽象的规律具体化,完成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提升。其次,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可能更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再次,分析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具备开展研究所需要的技能,如操作、观察、演示等技能。最后,分析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学生学习状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与探究更多,教师需要分析其学习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
从2004年开始,高中地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等都发生改变。在改革过程中,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与其他教材相比,人教版的栏目设置比较合理,在每一单元后面有“问题研究”一栏。笔者将以《行星地球》一节为例,探讨“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设计问题。
一、“问题研究”的特点
“问题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议题比较集中,内涵相对丰富;第二,它体现出整体性、结构性;第三,进行课程设计的计划一定要周密,组织准备工作要充分;第四,对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的学习主要是说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并且确定要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并学会应用,进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主动学习的条件。通过分析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选择的主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畅想式问题;第二是热点问题;第三是国家层次的问题。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问题研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分析“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设计
1.研究课程标准
在《行星地球》一章中,第二小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太阳的能量开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课堂设计必须体现出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前的准备工作
(1)让学生搜寻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现在社会科学技术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尤其是网上资源信息量比较大。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找寻资料,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锻炼。然而,教师也必须注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查询资料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也不是太高,因此,让学生查询资料的次数不能太多。要提高学生查询信息的效率,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相关信息的整合,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在提供资料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讲究侧重点。针对《行星地球》这一章节来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星系、星云图片,让学生思考天体系统主要的构成,进而让学生通过搜寻资料掌握天体系统的级别。
(2)评价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进行评价。在课前,教师设计几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天体系统的构成情况以及天体级别,然后教师收取表格,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时,对学生应该以激励为主。
3.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教学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第二小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太阳可以为地球提供能量,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小主持人”的角色方式,让一名学生引出这个话题,这名学生应该活泼、开朗,比较有号召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对地球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与光热有关的东西”等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探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4.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在“问题研究”中,学生进行合作或者分享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成立研究小组,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问题研究”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地球的运动》这一小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成立研究小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一,成立技术组。所谓技术组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演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地球运动的演练活动,当地球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上的范围有所变化。通过技术组的演练,学生能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掌握。
第二,成立询问组。在学生演练完成后,教师进行知识的补充,学生可以对知识有全面的掌握。教师讲解完知识后,由询问组的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然后开始提问同学。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存在不足,并采取措施进行知识的弥补,进而对知识全面掌握。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学生对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进行“问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要固定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这样,“问题研究”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喜强.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研究”部分的新课程教学点滴——以《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一课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07)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材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带有个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解读的内容都适合展开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所执教的学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审核,使教学内容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1.准确性
俗话说:“师父领进行门,修行靠自身。”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是反复的叨念以及无质量的重复,而是精准有价值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错误的,还对此通过教学设计的精细化来强调、夸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笔者在第一次解读《小露珠》时,关注了文中描写小露珠变化的时间的语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很自然地在板书的括号中写下了“烈日当空”四个字。理想是美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查生活的无字词典来理解词语;现实是骨干的——在大自然中小露珠消失的时间大概是在上午的9点左右,此时太阳还没有达到毒辣的程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烈日”是指正午时分的太阳。乍看无碍,但是教学设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方向错了,停下就是进步。在第二次设计时,笔者把“烈日当空”改为更恰当的“红日当空”。
2.本体性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堂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性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例如,在感悟小露珠与植物的关系时,出现如下两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
1.朗读第六小节。
2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3.教师总结点评:小露珠帮助了大家,大家表示感谢,所以她感到很快乐。这叫——乐于助人;这叫——无私奉献。
【第二次】
1.指名朗读第六小节,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2.相机点出“装点”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装点”的意思。相机理解“俊俏的小姑娘”和“美丽的珠宝”分别指的是什么。
3.过渡: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吧!(出示大自然露珠点缀植物的图片)你能选择其中一幅,试着用上优美的词句,或者打比方的方法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吗?
比较两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同一个问题却引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正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第一次选择的教学内容仅限于价值观的树立、纯思想的感悟,是思品课还是语文课?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内容即使进行精巧的设计也是形式大于意义。所以,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才是“语文”,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与指向。
二、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有向而有力
教学设计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信马由缰。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1.从整体出发,强调细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整体出发,表述要具体化、细化,努力使目标层次分明,便于操作。在《小露珠》一课中,笔者在课时总目标中这样设计:通过情境朗读、对比体悟、想象说话、互动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文中语句反复地朗读咀嚼,在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准确形象的比喻、小小的语气词、优美的词句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针对具体的“比喻”的教学环节,笔者还制定了板块目标:把文中三个句式工整的比喻句作为整体进行教学,把这组比喻句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喻体事物,了解比喻的丰富性;二是理解事物本质特点,聚焦比喻的准确性;三是感悟夸奖背后的喜爱,探究比喻的情感性。“磨刀不误砍柴工”。课时目标和板块目标相结合的制定方式,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寻找到。比喻这一教学重点就分解成了三个小的教学目标,三个目标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三个教学环节逐个突破。
2.化零为整,形成核心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目标的整合性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小露珠》的课时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一项的目标,我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第二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第三次改成“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简洁地阐述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这项目标的三次变化是教学内容的三次整合,教学设计也随之不断丰富。围绕最后一次教学目标,此版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分别让学生开火车读。
2.读完这些词,谈谈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出“越来越…”表示着变化。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小露珠的变化)
3.用上这些词说说小露珠的变化过程。(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相机指导如何说得简洁、流畅;教师示范在评价语言中用上“越来越…”)
4.教师总结: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小露珠也越来越了解了。
在此目标下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文中的科普知识,对“越来越…”词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概括与表达训练等多个能力提升点。此类目标往往能以少胜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架结构,教学设计灵动而多元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中说:“万物皆有结构,教育之事也有自己的结构,寻教学之道,须从教学结构入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定也有自身的结构。探究、优化结构是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有教师教的结构,还要有学生学的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把自己解读的知识架构,通过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结构。其中的“教学手段”的结构化正是教的结构。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需要在课前进行反复的推敲。如,在教学《小露珠》的比喻句板块中,笔者教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朗读片段,明确比喻——看图辨析,认识喻体——生活解词,深入喻体——赏读句子,体会情感。这样结构化的设计最终变成了结构化的教学,使得一个教学片段把认识钻石、珍珠、水晶三个事物,理解“闪亮”“圆润”“透明”三个词语以及工整的句式、表达的喜爱之情等教学任务串联了起来。
经常有教师抱怨:在课上我讲了很多遍,而且讲得那么清楚和生动,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其实这正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缺少了学生学过程的设计。相互作用的联系在过程的整体功能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中才会产生出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只有展开学习过程,保证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价值。所以,在设计《小露珠》2-5小节的教学过程中,本来我这样设计:
1.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动物们是喜欢小露珠的”这一主问题串联出知识点的教学。
2.在学生相互交流时相机教学比喻句、语气词,理解它们作用和意义。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生情境表演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拓展小动物的种类,“小蜻蜓”“七星瓢虫”等;为学生作好比喻句的示范,如:“早哇,像舞蹈家那么轻盈的小蝴蝶。”
在设计最后一点时,我反复思:前面已经有了有感情朗读了,还有必要再进行情境表演、对话吗?这样会不会显得拖沓?最后还是留下了这个环节。现在,再次推敲这个设计,第四步是一定要留住的。前面三步的主体都是教师,侧重的是教。朗读虽然为学生深化理解服务,但是语言仅仅在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最后一步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离开书本,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灵动的表达,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让文字的情感通过活动表演外露出来。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完全地展开,并且教师的两次拓展不仅起到了总结本教学环节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情境拓展奠定基础,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只有展开的、多元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长。
四、关注发展,教学设计开放而深入
《现代教学设计论》中将教学过程区分为以下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等。其中,教学结果及评价也纳入教学设计中,使得教学设计更具有发展性。在学生群体中,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对学生群体而言,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学生独立的、开放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
于是,笔者在《小露珠》的教学设计中,围绕“比喻”这一教学重点,除了对2-5小节重点精讲外,在第六小节设计了看图想象说话环节,并对学生提出“选择一幅小露珠装点大自然的画面,试着用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者其他打比方的句子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的要求。在最后的小练笔环节,我这样设计:其实小露珠也很舍不得大家,它和大伙儿一一告别,它会和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发挥想象写一写,试着用上比喻的方法。
小露珠对小蝴蝶说:“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蒲公英说:“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内容
《冬天快要到了》是北京语言大学杨寄洲老师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第二册上的第三课,主要适用于对外汉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这一课中包含了40个生词,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讲解。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直接联系的原则
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进行词汇教学呢?原则上我们是要用直接的、直观的方法,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把所学的词语直接跟所指的事物联系起来。直接联系的原则除了指用直观的方法:实物、动作、表演等方法外,也包括直接用第二语言解释第二语言,也就是说直接用汉语去解释汉语的词汇。
(二)操练与讲解相结合的原则
讲解是对教师而言的,一定量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对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可以理解的又稍稍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操练既是对教师说的又是对学生说的,对老师来说是让老师给学生留出练的时间,为学生设计出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是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各种形式的反复操练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
(三)在Z境中教词语的原则
不要孤立地以词解词,要创设一定的语境便于学生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依据交际的场合、交际对象的职业、性别、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选择恰切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要创设大量与真实生活相近的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开口率。
三、教学方法
(一)直观法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手段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旨在让每一个词语和它表达的意义、代表的事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通过母语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丢掉心译这个拐杖。一些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如滑冰、滑雪、树叶、红叶、捡、表、电池等均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
(二)定义法
我们所说的定义法是用已经学过的词语给新的词语下定义解释词义,而不是使用词典上的定义。本课采用定义法讲解的词语有:爱、有名、凉快、落。
(三)对立法
利用反义语义场中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解释词义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后,只要告诉他另外一个词与它相反,学生就知道另外一个词的意思了。讲解好事、坏事、结婚、离婚这四个词时就可以采用对立法。
(四)情景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单单讲一个生词可能学生的感觉不会那么明显,如果把这个词放在一个句子里,那么这个词的用法会更明了,如果把句子扩展为一个场景,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讲解生词时,最好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一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二则也有益于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本课剩余的生词全部采用情景法进行讲授。
四、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大学一年级的外国留学生,大约学习了7个月的汉语。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45分钟)
(三)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四)教学内容
课后生词的词意及用法。
(五)教学目标
通过生词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PPT演示和现场演示的方法讲解生词。抓住课文中的范句,并精选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句来讲解生词。每一个生词讲解结束后,立即进行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3分钟)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冬天快要到了》。首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PPT上有三十六个白色的方块,每一个方块后面都有一个本课的生词,我们来请同学读一下。(依次翻动大屏幕上的白色方块,请学生朗读。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老师要及时做示范朗读,对于学生读起来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多领读几次。)
2.讲练新知(41分钟)
师:大家都预习得非常好。那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本课的生词。
(1)滑冰/滑雪/爱
师:哈尔滨的冬天很冷,那么冷你们喜欢到外面去吗?
生:不喜欢。
师:可是A说她喜欢到外面去,那我们看看她都到外面去做什么呢?(用PPT在大屏幕上出示滑雪和滑冰的图片便于同学们理解。)
生:她去滑冰/滑雪。
师:B,你喜欢滑雪吗?
生:我不喜欢滑雪,我喜欢打篮球。
师:“B爱打篮球”,爱就是非常喜欢、很喜欢,爱的程度要比喜欢多(在黑板上板书“爱≥喜欢”)。(随机提问)你爱吃中国菜吗?你爱睡觉吗?
(2)有名
师:C爱踢足球,那C你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是谁?
生:我喜欢贝克汉姆。
师:贝克汉姆很有名。有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同学们都知道老师的名字,那老师有名吗?
生:老师有名。/老师没有名。
师:知道老师的人还不多,所以不能说老师有名。如果中国人或者哈尔滨人都知道老师,那就能说老师有名。中国的长城(出示图片)大家都知道,我们就可以怎么说?
生:中国的长城很有名。
师:哈尔滨冬天有很漂亮的冰灯(出示图片),哈尔滨人都知道,我们就可以怎么说?
生:哈尔滨的冰灯很有名。
(3)风景/区/旅游
师:周末大家都做什么了?D,你做什么了?E,你做什么了?我知道A出去玩了,A你可以告诉我们你去哪儿旅游了吗?去了哪个风景区呢?风景漂亮吗?
生:(A叙述了自己的旅行)。
师:风景区有树、有花,这些都是漂亮的风景,所以很多人去玩儿,去旅游。我们哈尔滨有太阳岛风景区,很有名,夏天大家也可以去玩儿。我们同学有去过其他地方旅游的吗?去过哪里?风景漂亮吗?给我们讲一讲。
生:(介绍自己的旅行)。
(4)尤其
师:我知道F爱旅游,他去过法国、英国、日本。那F你最喜欢哪里呢?
生:我最喜欢法国。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F去过很多地方,这些地方他都很喜欢,他尤其喜欢法国。“尤其”就是更的意思,一般用在句子的后一部分(板书“A.尤其+形容词/动词”)。尤其除了这样的用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尤其”之后加“是”(板书“B.尤其+是”)。哈尔滨的风景也很漂亮,也有很多人来旅游,那么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来的人最多?
生:冬天/夏天。
师:对,一年四季都有来哈尔滨旅游的人,尤其是冬天/夏天,来旅游的人特别多。
(5)凉快/避暑/靠
师:一年四季,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
生:(回答)。
师:老师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很凉快。凉快就是不热,也不太冷。我们上次说“暑假”的“暑”字有两个太阳(板书“暑”字),两个太阳就太热了,是不是?太热了所以我们要到凉快的地方去旅游,这就是避暑。同学们暑假都到哪里去避暑?
生:挪威/英国。
师:夏天我们去风景区旅游,去凉快的地方避暑,都需要钱,那这些钱你们是靠自己打工挣的呢?还是爸爸妈妈给你们的呢?
生:是靠我自己打工挣的。/我爸爸妈妈给我的。
师:你们家靠什么来生活呢?
生:我们家靠爸爸妈妈工作来生活。
(6)经营/发财
师:风景区有很多人去旅游,所以风景区的家庭靠开旅馆、饭店挣了很多钱,开旅馆饭店也可以说经营旅馆饭店,挣很多钱就是发财,所以我们就可以说“风景区的很多人家都靠经营旅馆、饭店发了财。”发财的中间可以加“了”或者“大”,我们可以说“发大财”也可以说“发了财”。G开饭店挣了很多钱,我们就可以说“G开饭店发了财。”那H开工厂挣了很多钱,我们就可以怎么说?
生:H靠开工厂发了财。
(7)树叶/落/红叶/捡
师:老师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秋天?
生:因为秋天很凉快。
师:对,因为秋天很凉快。而且秋天树叶(出示图片)都会落,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就是“落”。老师觉得树叶落下来很漂亮!秋天树叶落了,我们就可以捡到好看的红叶(出示红叶的图片)。你们看到漂亮的红叶会捡起来吗?
生:会捡起来。
师:那在教室里,我们看到地上的垃圾是不是也要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呢?(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扔到垃圾桶)。
(8)着急/迟到/坏/停/电池/表/该
师:老师今天早晨八点上课,可是七点四十才起床,你们说老师着急不着急?
生:老师很着急。
师:老师害怕来学校来晚了,来晚了是迟到了还是早到了?
生:迟到了。
师:老师为什么七点四十才起床?因为我的表不走了,它的电池(出示图片)没有电了,所以停了。那怎么办呢?老师就该换池了,该就是应该、需要,“你该……了”就是我觉得你需要做什么了。八点钟要上课C七点半还没起床,C的妈妈就会说“C,你该起床了”,那不起床就怎么了?
生:不起床C就迟到了。
(9)结婚/离婚/好事/坏事
师:(板书“好事坏事”,在中间画一条分割线)“李明迟到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李明迟到了是坏事。(把“李明迟到了是坏事”的卡片贴在写有“坏事”的一边。)
师:“李明结婚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李明结婚了是好事。(贴在“好事”一边。)
师:“李明离婚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李明离婚了是坏事。(贴在“坏事”一边。)
3.布置作业(1分钟)
师:好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预习第三课的课文,复习一下今天学过的生词。(下课铃响了)我们明天见。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我们在做《冬天快要到了》的词汇教学设计之前,查阅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参看了一些对外汉语一线教师们创作的优秀教学教案,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大胆尝试。本文在攥写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于对外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那么细致深入;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充分地考虑到课堂教学设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都为本文留下了一些遗憾。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探索,为汉语的国际推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社.2000.
[2]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99.
[3]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二册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8重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00-02
都说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他们在进学校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做到怎样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以及几次磨课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开始学习,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在入学前学生在这个社会中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生活经验,这些年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所学知识的新起点,而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站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往上爬、往前看,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之间找到连接点,设法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北师大版的教材在编写上就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中,在情境图中就出示了我们申奥成功的时间是2001年7月31日10时08分,边上也有10时08分的钟面显示。虽然申奥的成功离孩子们比较远,但是这个10时08分的钟面对于班里有些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认识了。对于这节课我原先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的钟面,现在老师要看看小朋友们掌握的怎么样。(出示部分整时、半时的钟面)
指名学生读。
师:这个钟面你会认吗?(出示10时08分的钟面)
多请几位学生读。
师:小朋友们碰到困难了是吗?通过我们接下来的学习相信你就能准确地读出它了。(板书:时分的认识)
师:要认识时分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
生:钟。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钟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时针、分针。(课件出示时针、分针)
师: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12个数字。(课件点出12个数字)
师:还有吗?
生:有不同的点。
师:怎样不同的点?
生:有大点小点。
师:两个大点之间就是一大格。(课件出示钟面上的大格)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大格。
……
当听完课的老师问我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读出10时08分有什么意义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上完也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引着学生走,虽然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读出了10时08分,但是却没有把学生已经知道的资源利用起来,而是草草而过,还是按照把学生看成是从零开始的孩子,按着自己的设计一问一答,自己牵着学生走的同时也被学生牵着走,不仅听课的老师觉得累,自己上得更累。经过听课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思考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师:(课件出示整时、半时的钟面问)这是什么?你会读这上面的时刻吗?
师: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请你用手势判断他读的对不对。
如果读错了,追问错在哪了?应该怎么读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钟表。
出示钟面10时08分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
让学生读
预设一:
如果有学生读对的,课件出示正确的时间读法
师:你能猜一猜他是怎么读的吗?
预设二:
如果没有学生会读,课件直接出示正确读法
师:你能猜一猜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10时08分的读法出示后
预设一:
如果有学生说的清楚,就直接引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像10时08分这样的钟面。(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预设二:
如果学生说不清楚,可以引导
师:他读10时,你看看他是怎么读出10时的?
师:8分又是怎么读出来?
别人说不清楚可以让读对的学生说
师:现在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8分。
生:有8小格……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钟面上有些怎么样的格。仔细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两个大点之间就是一大格,时针从12出发走到1,走了一大格,就是走了1时。
如果学生没发现可以提示:看看钟面上除了12个数字,还有什么?这些点一样吗?
……
用这个教学设计再次上了《我们赢了》这一课,经了解有部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已经教过他们认识钟面,在上新课前就把学生所知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告诉大家,不仅向其他学生分享了他的想法,而且在他向大家介绍他读这个钟面的方法时也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但是在说大格小格时还不能说的很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其他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做好课堂的组织者
数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和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管是哪个学科中都能找到数学的影子。而教师就应该善于找出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经验,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景为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中的《方向与位置》这一单元时,对于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其实在语文书上的儿歌里就有了,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资源利用起来,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会背儿歌吗?
生:会。
师:老师这有一首儿歌,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儿歌:“早晨起床,登上山岗,面对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师:从儿歌中你听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说,肯定会说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这四个方向的位置。
……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把教材由观察插图变为儿歌朗诵,从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基础入手,所出示的儿歌材料不仅要求学生简单的朗诵,还让学生参与到关键字眼的填写中,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不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紧扣主题,为这个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二、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三、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在学习“年 月 日”知识时,三年级的学生才刚刚学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而公历年份是四位数,用它来除以一位数,对于初学除法计算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加大要求,有点勉强;而判断公历年份是整百数年份的时候,困难就更大了。因为在小学教材编写中已经取消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只在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中研究过,而三年级学生大多是靠感觉去猜或者蒙出来的,却很少有学生会计算。
【建议】教材在编写时可改成:判断一般年份时,看公历年份的末二位组成的数是否为4的倍数即可;判断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年份,用年份的前二位,即先缩小100倍后,再看是否为4的倍数。这样一来将较大数转化成较小数,将未学知识转化成已学知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判断能力。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2】在处理“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问题时,教材通过列举多数年份的2月份日历,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每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事实上这又恰恰与理论相矛盾,忽略了“百年不闰、四百又一闰”这一个现象。教材在编写时用了两个不确定词“通常”与“一般”,轻轻一带而过。事实上,这一问题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疑惑,为什么这里只能用“通常”与“一般”,而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也只是“书云亦云”、知之甚少,学生就当然更不知其原因了。
【建议】在教材编写此节内容里,可增加“你知道吗”这一环节(内容如下),解释造成“百年不闰、四百又一闰”这一现象的原因。用事实资料说明情况,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关于公历闰年是这样规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叫做一回归年,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思考3】在处理“农作物生长期”的问题时,在课后练习中,教材编写了计算农作物生长期的天数。例如:水稻,播种日期(5月5日),收割日期(10月16日),生长期是( )天。
该问题笔者在未教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就遇到了,课后教研时,教师的观点各不相同,生长期到底从何算起、从何结束,没有人能说出准确的理由,每一个结论的提出,总立即被反驳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记着的:“在计算农作物的生长期时,可根据当地的习惯,统一规定算两头还是算一头。”那么,当地习惯又是由谁来制定的呢?
【建议】像这类习题,要么统一规定,要么不要编写在教材上。
【思考4】在“实践活动”的设计时,实践活动设计了以“生日快乐”为主题的一个活动。
在农村,人们往往是以农历来庆祝生日的,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记住了孩子是农历哪天出生的,每年给孩子过农历生日。因此,很多学生常常不知道自己公历年的生日,只记住农历年的生日。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公历年份来教学,有点脱离了农村生活现状。
【建议】教材编写时,增加活动:调查自己的身份证日期与妈妈口中的生日时间,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增加“你知道吗”环节,介绍“农历的由来”知识(内容如下)。农历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很多节日是按照农历来庆祝的,增加此内容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农历的知识,拉近数学与生活关系。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农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一、教师讲授法
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传授给幼儿一定程度的知识,启蒙他们的思想,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幼儿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讲授法。讲授法即是用讲解的方式,向幼儿传授信息,让他们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获得智力上的提升。
讲授法所讲授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本身富有趣味,极易吸引学生注意。某位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天上只有一个太阳?”的问题,这位教师便讲述了我国传统神话“后羿射日”的故事:当初天上有九个太阳。这九个太阳晒得百姓痛苦不堪,庄稼树木全死了。后来出现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射下了八个太阳,留下了最小的那个太阳造福人间,于是今天的天空上就只剩下了一个太阳。这位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还不忘和幼儿进行适当的互动,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还保持了他们的活跃性。
这位教师利用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将一些人生道理、科学知识蕴含在故事当中,通过讲授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兴趣和学习中找到了结合处,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二、小组互动法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点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应该提倡。在现行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授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教师也应根据这样的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
某位教师在开展幼儿教学时,先是用讲授法给学生讲了“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完以后,这位教师便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东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呀?他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呢?”在这位教师的安排引导下,幼儿纷纷组成了三个人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虽然幼儿的思维较为幼稚,难以讨论出合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听话,能全身心投入到小组讨论的活动当中,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在小组讨论中开发思维,获得智力上的成长。在讨论结束后,这位教师还要求幼儿小组之间互相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正确,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游戏互动法
研究幼儿的心理就不难发现,幼儿天生是喜欢玩游戏的。相比较于正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式的传统教育,在开展面对幼儿的学前教育时,游戏式的互动教育无疑是更加有效率的。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适时组织课堂游戏,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让教学更加顺利。
某位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计分比赛的游戏模式。她先是把全体学生分成了红、绿、黄、蓝四队,然后根据这四个队的表现来计分,表现好的就给加分,表现差的就给扣分,而四个小组中表现最好的还给奖励小红旗,并给该组的小组长奖励两面小红旗,标榜到“红旗榜”上。经过这位教师的设计,四个小组的学生纷纷表现出了很高昂的情绪。不仅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表现十分活跃,而且为了拿到小红旗,还表现出了十分良好的课堂的纪律,课堂环境极大优化。
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比赛中学生会团结互助的能力,增进了友谊。
四、自主探索法
学前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主要为幼儿,而幼儿在心智上仍处在一个开发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蒙。探索法的应用,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尚处在幼年阶段的学生就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就明确了教学要达到什么结果,从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反过来学,教学活动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师生活动的方向。
2、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自然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必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尺度,测量的标准和尺度就是是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也具有评价功能。
3、调节功能。教学目标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它能更好协调教与学关系,即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协调一致共同实现已定的教学目标而共同奋斗。
4、激励功能。教学目标是对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评价依据。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发展,就应依据这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来评价。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目标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达到,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目标,这样就可以触发学生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意识不强
具体表现为:制定目标较随意,达成目标意识淡薄。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六下)制定教学目标时把“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理解成学习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把“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成“关注贫困、关注弱小,培植爱心、同情心和善良品质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重点)偏离
例如:1.《拓石》:学习村民互相关爱。
2.《景阳岗》:感悟武松的倔强豪放、机智勇猛。
3.《彩色的非洲》: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
……
(三)教学内容模糊
1、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
2、语文课程标准缺失“教学内容”。对比语文、数学课标第一学段的内容。
如阅读(二)阅读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
3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
相比之下,语文教学目标就显得笼统,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更加具体明确。
3、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够”(对文本的解读)。
通常来讲,每篇文章都蕴藏着不同的意义:一是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字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二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三是作者意义,即创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思。读者的意义受到时一定社会历史每件的影响和变化(以《落花生》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落花生――“我要做苹果”未必是对文本错误解读。
四、适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特点
用ABCD法来表述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表现。由行为动词和结果构成,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生能做什么。
(3)行为条件。具体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达到表现行为。
(4)行为程度。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准确性、完整性、数量限制、时间限制等方面的标准。
五、如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段教学是不同的,例如《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
小学低年级学生:分行的形式(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辨别)、诗句的朗读(发音的辨别)、识字写字和词汇即可作为教学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内容则可能为诗句意义理解和一般结构规则。
中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运用、构思技巧、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等则成为主要教学内容。
六、教学目标确定应把握的要点
(一)坚持四个吃准:学段目标;教材编写的意图;课文特点:如说明文的课文就不能上成科学课,如教学《太阳》别上成了一节只是让学认识到太阳人类的密节关系。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个体之间和班级整体学情之间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成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也为师生课堂中的和谐对话留出了弹性空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坚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统一起来。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体。从新课标的前言来看反复提到“语言文字运用”。
(三)坚持每课拟定1―2个重点教学目标。
(四)坚持从学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目标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
(五)预留一点空间。
以备设计不周;以备意外事故: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偶发事件是常有的。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事件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况事先设计好方案。给“生成”留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