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2-12-19 12:39: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汇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汇报

篇1

文章摘要:2018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汇报ppt,主题为党政ppt,可用作党委、社区残联、基层党建、党支部工作汇报等相关设计的参考图片素材.相关素材:2018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汇报ppt模板,属于党建|政府|军警ppt分类,由会员“∩__∩ 陈小幺……

图片介绍 网站活动 上一图

收藏本图 下载本图 格式: .ppt 大小: 11.84 mb

当前图片:2018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汇报ppt,主题为党政ppt,可用作党委、社区残联、基层党建、党支部工作汇报等相关设计的参考图片素材.相关素材:2018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汇报ppt模板,属于党建|政府|军警ppt分类,由会员“∩__∩ 陈小幺”分享下载.(更多关键词:残联工作总结、党支部、党建工作、党政报告、党政廉洁ppt、党政、党课、2018基层党建工作总结汇报ppt下载) 注意事项:所有图片素材均为互联网用户上传分享,版权等归上传用户或原权属方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权属方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若发现本图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77870291@qq.com快速处理,感谢您对互联网分享方式的理解与配合.

篇2

(一)紧紧围绕一个服务中心

我局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来做司法行政工作。做到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到哪里,司法行政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工作就做到哪里。今年以来,我局一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局各部门抽调专人协助做好银滩拆迁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法律宣传、纠纷调处和公证工作;二是根据XX市“百名干部实践锻炼计划”实施方案的精神,选派7名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并派出一名富有领导经验的同志到XX区银滩镇白虎头村担任基层党建工作“第一书记”。三是积极配合市里各项专项工作的安排,分别抽调9名同志参加打击传销、行政许可项目清理、市政府驻南宁上访遣返工作组和跟班学习等工作。

(二)切实抓好四项工作的落实

1、认真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加强年”活动。根据自治区司法厅《关于贯彻落实司法部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在全区开展“人民调解加强年”活动的意见》,制定出全市开展“人民调解加强年活动”工作方案,对全市开展“人民调解加强年”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大“人民调解加强年”活动的宣传,不断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建立和完善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并对全市464个调解组织和2440名人民调解员进行一次全面大普查,相关资料及时录入电脑,更新档案信息,进行电子信息管理。

2、做好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工作,建立化解矛盾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开展“矛盾纠纷百日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便民利民、方便快捷优势,积极化解了一批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3、以全区“政法宣传周”为契机,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为深入学习全国、全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政法系统工作成绩,向社会各界展示政法系统努力向上、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的精神风貌,根据市委政法委关于“年广西(北海)政法宣传周”活动方案的要求,我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了“五个结合”:一是把“年北海政法宣传周”活动与推动我市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进入全区先进行列,促进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城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把“年北海政法宣传周”活动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区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把“年北海政法宣传周”活动与年终工作总结紧密结合起来;四是把“年北海政法宣传周”活动与司法行政工作总体思路大家谈紧密结合起来;五是把“年北海政法宣传周”活动与元旦、春节开展慰问活动,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工作中重点抓好“四个活动”:一是召开了“年政法宣传周”活动动员大会,对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进行了“年政法宣传周”活动动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开展大型的广场活动。市各政法单位于月日在北部湾广场分别开展了2次大型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出动法制宣传车5台,挂宣传横幅15条,出板报20块,印发宣传资料10000份,接受法律咨询800多人次,各县区政法单位在本辖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了大型的法制宣传活动,区政法委在北部湾广场除了开展法律咨询外,还举行了区“年北海政法宣传周”文艺演出,演出时间近2小时,观看群众近万人。三是开展刑释解教人员、人员回访调查和“结对子”帮教主题实践活动。月日,冯永昌局长带队到XX区召开刑释解教人员座谈会,结帮教“对子”,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帮教结对活动中,共结“对子”4对。四是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市、县区司法局还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到农村、厂矿、企业、学校、机关、社区等开展活动。

4、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律师党建示范点。年月,在自治区司法厅要求开展全区律师行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市律师行业开展以“广西律师事务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基础,充分发挥律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律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律师行业的创先争优活动。活动以“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为载体,在我市律师队伍中建立创先争优联系点,我市的启迪律师事务所被列为广西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并被推荐参加“全区律师行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支部的评选;市律师协会会长、广西嘉友律师事务所主任毛家友及广西先导联合律师事务所庞兴中律师被推荐参加“全区律师行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党员的评选;广西桂三力律师事务所北海分所和广西嘉友律师事务所被列为我市律师行业创先争优示范点。

目前,我市15家有党员的律师事务所,全部建立了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其余4家无党员的律师事务所,由我局指派了党建工作联络员,实现了党的组织在我市律师行业的全覆盖。

(三)积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我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民调解加强年”攻坚活动。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相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源头性、群众性的强大作用,充分发挥法律援助部门和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力求在基层工作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功能发挥上有新的较大突破。主要措施:一是加大人民调解宣传工作,不断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使人民调解质量和公信力提到提高,及时化解一批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二是做好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工作,建立化解矛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便民利民、方便快捷优势,认真指导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组、社区、企业等单位,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到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三是普查、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对全市2350名人民调解员和464个调解组织实行一次全面大普查,并且以普查为契机,重点对村委(社区)人民调解委员进行调整充实,有效地把调解队伍的群众性、专业性有机统一起来,优化人民调解队伍结构。

月份,全市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6087起,调处6087起,调处率100%,调解成功5888起,调解成功率96.7%。防止民间纠纷激发288件。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到目前为止没有激发,也没有发现因调处不当而引起杀人、伤害事件的发生。

----创新社会管理。(一)扎实开展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今年月,我市召开了市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县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综治办主任、司法局长等人参加的全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刑释解教回归社会人员477人,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帮教率、安置率均为100%,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

(二)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前期工作。根据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今年在全区范围内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一是及时传达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莫亦翔担任组长,公、检、法、司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由局领导带队组织本局业务科室及县区司法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到XX市司法局学习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经验。三是起草了《XX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呈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一是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跟踪、指导律师、公证员对敏感性、群体性案件的处置及情况报告,正确指导律师、公证员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推动社会矛盾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引导全市律师、公证员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三是加大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力度,提高咨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12348法律援助热线”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职能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月份,我市律师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163家,办理诉讼1449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53件,接待法律咨询2607人次。办理公证7999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91件。

(四)扎实做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着力推进依法行政。月,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恒为团长的自治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团,对我市“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东参加了意见反馈会。检查验收期间,检查验收团采取听取工作汇报、查阅台帐和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实地检查和抽查了机关单位、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情况,并以较好的成绩顺利通过自治区“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团的检查验收。检查团认为,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市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领导重视,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形式多样,注重创新,“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和市“五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通过普法和法治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今年至月的三个季度,我市行政败诉率为零。同时,民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我市年比年下降86%,年比年下降50%的基础上,今年至月份又比去年同期下降76%。

----加强廉洁公正执法。(一)加强了全局干部理论学习。制定并下发《XX市司法局年理论学习方案》,学习明确到内容,活动确定到主题,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认真组织和严格检查督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广大干部秉公执法、勤政为民的素养。(二)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或从事专项工作。(三)举办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一是8月举办全市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班。来自市及市辖县、区各法律援助中心和全市3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以及12348法律援助热线值班人员共90多人参加了培训。这是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次业务培训。通过电脑实际操作讲解12348法律援助热线平台的管理使用和司法部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有效地提高了我市法律援助工作者公正执法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全力以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培训农村维稳骨干7期,1110人。

二、存在不足

1、“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近五年来,我市每年普法经费只有8万元,技术装备落后,工作开展艰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相对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更好开展。

3、公证律师执业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公证律师监管制度亟待完善,党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年工作设想

1、继续做好社区矫正试行工作,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篇3

广东省茂名市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建立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粤委办〔2014〕44号)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使之成为基层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常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茂名全市110个镇(街道)的1375名镇(街道)领导干部,带领3000多个驻点团队进驻1901个村(社区),进村入户收集民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

坚持高位推进,形成驻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

领导带头全面推进。茂名市委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对驻点联系工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在高州市作为全省试点开展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迅速在全市全面部署推进。一是领导带动。茂名市领导以身作则,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光同志多次深入到各区、县级市和经济功能区督导工作开展,并强调要坚决落实好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重实际、求实效,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转变作风。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第一责任并带头驻点联系服务群众。110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直各部门党组(党委)书记,驻点茂南区、电白区等110个社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干部主动。在市领导带动下,镇(街道)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倾听群众心声、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规范管理形成制度。一是“三个统一”规范管理。茂名全市统一制定驻点联系工作流程图,规范了工作流程;统一制作公开栏版式,公开内容包括驻点联系人员、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等,规范了活动信息公开;统一制作“一卡一日记一台账”,“一卡”即向驻点村(社区)群众发放《驻点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卡》,“一日记”即《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日记》, “一台账”即驻点工作台账,确保群众诉求有回应、有落实、有结果。二是建章立制确保长效。以《关于建立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为纲,以《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镇村四级问题分析制度》和《群众反映事项收集及办理情况通报制度》为目,构建“一纲三目”制度体系,为驻点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三是加大投入增强保障。茂名市财政投入5000万元,专门用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和困难。县镇两级把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明查暗访真督实导。一方面,坚持高位督查抓落实。茂名市委成立了6个督导组,由茂名市委副书记和5名市委常委分别担任督导组组长,高位推动工作落实;各地参照市的做法,高规格组建督导组,狠抓制度落实。另一方面,坚持暗访抽查抓落实。茂名市委成立了3个暗访组,采取随时抽查、实地暗访的形式,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暗访抽查,并将暗访情况拍摄成电视片,组织各区(县级市)委书记集中观看,有效传递了工作压力。目前,已组织了3次抽查暗访,共对37个镇(街道)的65个村(社区)制度执行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全市通报,有效推动驻点联系群众制度落到实处。

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制度保障

茂名市紧紧围绕省委提出“最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衡量驻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确保群众真实感受到驻点工作为他们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建立收集问题台账管理机制。安排镇(街道)干部每周三到驻点村(社区)定时定点了解民情、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公布驻村(社区)干部姓名、电话,随时听取民意、收集问题,努力做到“接待群众一人不漏、走访群众一户不缺”。同时,对收集到的问题及时梳理、分类登记、台账式管理。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问题解决调处机制。村(社区)每周召开一次问题汇总会,集中梳理村民反映问题及解决情况,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对策,将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汇总报镇(街道);镇(街道)每星期召开一次问题分析研判会,听取各驻点团队领导工作汇报,重点针对村(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落实分管班子成员及相关部门责任,限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并汇总当地无法解决的问题报区(县级市、经济功能区)。区(县级市、经济功能区)每月由党委书记亲自召开一次解决问题协调会,对县级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落实责任,限期予以解决。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解决问题协调会,重点听取下级党委开展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碰到的问题及群众意见建议,对下级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研判,并针对问题的性质、类别落实相关责任,推动问题解决。如2015年3月6日,茂名市委书记许光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市驻点联系群众收集问题协调会,研讨了各地提交市级处理的五条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就茂南区收集反映的城市管理市、区两级责任分工,以及困扰城中村群众20多年的住房维护、加建等问题提出明确解决方案,并落实了责任单位和处理期限。

建立问题处理情况通报反馈机制。建立群众反映事项收集及办理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群众反映事项收集、办理进度及结果情况,并实行销号管理。其中,对符合政策法规的事项,转有关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办理;对不符合政策法规及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事项,在通报中详细说明,耐心细致做好解释答复工作,有效化解了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坚持整体推进,构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长效机制

篇4

1、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组织各类法治宣传主题活动,打造汉城湖法治主题公园、北三环大明宫法治文化广场,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面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深化法治建设工作。做好年终的法治百分制考核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批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示范点,对全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确保政府常务会每年学法不少于六次,继续加强对全区政法干警、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深化“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法治创建活动。抓好“法治校园”、“执法示范窗口单位”、“诚信守法企业”建设,全面提升我区依法治理水平。

3、构建普法工作新格局。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等为普法重点,以各行业领域法制宣传教育牵头单位为主,形成共同协作普法的大格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一批村(社区)市民法治学校。继续深化“三项服务进社区”活动,每个街道至少举办一次“法治大讲堂”活动;组建一个普法讲师团;制作一部普法宣传片、举办一次社区(村组)干部法制培训、播放一场法治电影、开展一次送法进社区(村组)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开学初,举行“法律宣传周”活动,增强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4、探索普法工作新形式。创建一批“法律六进”示范点,开展法治文化书画、动漫、涂鸦大赛。通过普法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大型广告牌、普法大讲堂等创新做法进行普法宣传,做好“有约-法制热点1+1微访谈”,及时围绕热点事件、重大问题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解析,主动法制信息、法律知识,运用现代传媒优势增强法制宣传效果。围绕党委、政府拆迁、城改、违章建筑拆除等中心工作做好专项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引导群众用法律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全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5、迎接普法工作中期督导。高标准迎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六五”普法规划进行中期督导检查,评选和表彰一批“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拓展领域创新机制,实施矛盾纠纷调解深化工程

6、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纠纷、物业管理、道路交通、集贸市场等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员人才信息库,选聘首席调解员。落实“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深入开展人民调解示范点和金牌调解员创建活动。建立人民调解信息员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围绕“春节”、“两会”召开和全区中心工作,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专项活动。组织开展《人民调解法》宣传月活动,评比表彰全区首批人民调解示范点和首届十佳金牌调解员。

三、延伸触角更新理念,实施公证法律服务惠民工程

7、不断加强律师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律师行业党建工作,严格律师事务所和律师队伍管理,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为政府提供支持等方面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扎实开展律师“优质法律服务年”活动,推进“阳光执业”。开展“一项目一律师”市级重点项目法律服务团活动,组建区政府决策咨询法律顾问团,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法律咨询、事中法律审核、事后法律监督。进一步完善律师参与涉法工作网络,探索建立区级领导接访律师服务团。进一步完善律师执业状况评价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评比表彰全区首届十佳爱心律师。

8、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网络机构建设的覆盖面,在全区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广泛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开展案件评查活动,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机制,保持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发挥12348援助专线作用,降低法律援助门槛,重点加大对各类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开展“法律援助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法律援助便民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援助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确保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9、不断提升公证工作质量。开展公证从业人员培训教育,牢固树立公信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依法办案、依法办证。继续深入开展公证质量大评查活动,完善错假证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公证质量和公信力。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在服务人民群众日常公证业务需求的同时,积极围绕换届选举、安置房分配、违章建筑拆除等涉及经济发展大计的重大事项以及政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开展工作。要深入开展“百处万件”公证法律援助活动,让更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四、破除瓶颈丰富手段,实施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工程

10、不断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新途径。深化安置帮教工作,做实“四有”安置帮教模式,签订安置帮教目标责任书,落实跟踪帮教机制,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危险性评估体系,全面加强衔接管理和教育帮扶。积极创建各类刑释解教人员培训基地,要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与安置帮教工作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主动与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单位协商,积极合建安置就业基地,确保刑释解教人员回归有业就、社会有人帮。

11、不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打造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过渡性教育安置基地新航驿站,全面铺开矫正宣告、心理疏导、远程视频、技能培训、安置就业等帮扶工作。强力打造“一站(新航驿站)三基地(思想教育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安置就业基地)”,实化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收监等各项工作制度,采用手机定位管理系统,确保“底子清、情况明,不脱管、不漏管”。扎实做好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视察社区矫正的准备工作,推进特殊人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速推进夯实基础,实施规范办公创一流工程

12、大力推进基层司法行政标准化建设。以律师事务所、基层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为重点,深化所所结对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规范标识、健全组织机构、细化工作制度、完善管理规章、制定监督体系,使我区司法行政所有基层单位和工作部门实现责任分工明确、岗位任务清晰、权利义务到位、赏罚标准规范、监督机制健全的目标。

13、大力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通过严把入口关、培训关、管理关、奖励关,完善人民调解员分级培训机制,加强人员的管理,规范待遇标准等方式,力争将这支队伍纳入正规管理渠道。集中时间、地点、人员,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员专项业务培训,力争实现人民调解员队伍全员轮训、持证上岗。按照“五有、六落实、六统一”的要求,加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通过开展人民调解示范点创建、人民调委会“三查三评”活动和争创“标兵调委会”、金牌调解员等活动,全面提升各类调委会整体建设水平。

14、探索建立社区法律服务机构。探索在社区(村组)建立法律服务站(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窗口化”的公益法律服务,最大限度的方便人民群众实现法律需求。要围绕“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引导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走进社区,积极服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社区(村)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进一步开展三项服务进社区活动,增设便民服务点,增强法律服务机构在社区的服务功能。

15、积极推进业务用房建设。加速推进司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设计规划新办公楼功能设置及装修布局,不断加大对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力度,坚持实施司法所经费使用报账制度,加大力度创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争取8个司法所全部创建达标。

六、注重学习科学管理,实施群众满意度提升工程

篇5

一、开创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河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学校是如何整合校园资源,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

陈福生: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各高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首先要考虑如何办学,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有所作为。

其实,温州大学从2001年就开始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扶持在校生创新、创业,开创了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河。2009年,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成立。当时,这项工作主要由我推动。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温州是中国的创业先行地区,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对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三是结合温州大学的办学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四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与其他学院一样,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是温州大学的二级学院。成立之初,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设有一位院长、三位副院长,副院长由团委、教务处和就业工作处的副处长担任,分别负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解决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平台问题。

目前,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工作,具体负责国家级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的制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构建,全校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开设,以及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班、创业先锋班(辅修专业)、经理成长班(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接班人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创业班、奥康电子商务创业班等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教学实施与管理。

二、全方位保障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敢为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学校是如何扶植创业教育,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

陈福生:首先,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州大学生创业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体由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管理和运营。其次,在通识教育方面,除了教务处规定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再次,积极探索创业企业所需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最后,在一定范围之内,加强对社会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2014年,在浙江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汇报会议上,我介绍了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取得的成果。温州大学的党团工作、社会责任感教育颇具特色和影响力。因此,温州大学获得2014年浙江省本科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名。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温州大学创业教育的特色和发展阶段。

陈福生: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颇具特色。

第一个阶段,2001-2009年,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当时,我们在校内形成了三个环节:一是鼓励学生在校内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设立创业工作室;二是在学院层面设立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三是在学校层面创办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即大学生创业园,共有50多支创业团队加盟,水费和电费由学校解决。

第二个阶段,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以后,开办了各种不同的班级,当时选择了5个专业,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学校对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思考,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在两年前提出来的,即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科前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四年可转入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进行创业学习,获得专业课程导师和企业创业导师的双重指导。第四年的教育管理、毕业论文指导、日常管理等工作全部由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不再是论文,而是商业计划书和一年来的创业成果。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在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获得的学分可以替代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替代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时,学生既可获得原专业的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颁发的证书。经过相关人员的调研,“3+1”创业精英班已于上个学期开始正式招收学生。

第三个阶段,鼓励或者培养大学生敢为创业的意识和精神。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有误解,认为进行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一些“小老板”。实际上并非如此,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温州大学特色的人才。具体而言,温州大学的毕业生无论在哪个就业岗位,其适应性都是非常强的。敢为创业的精神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教师、企业职员还是公务员,都需要有这种创业精神。当然,结合温州的地域特点,也应该培养一批“小老板”。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任何岗位都需要创业意识和精神。根据温州大学的规定,全校学生都要完成1个学分的创业基础公共课程和2个学分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

三、积极利用各方资源,

为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能在全国较早地开展创业教育?

陈福生: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第一,深受温州传统文化和温州人创业精神的影响。温州是历史上的“东瓯名镇”,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永嘉学派的发源地,被誉为创业热土。

第二,受温州当前的创业活动的影响。温州是创业的沃土,是创业特色鲜明的区域。温州现有912万人口,在海外创业的有60万左右,美国、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基本上都出现了“温州街”。法国、意大利的温州人至少有10多万。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温州人必须出去创业。改革开放之前,温州人从事的多是比较低层次的工作,如弹棉花、理发、补鞋等。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人抓住了历史机遇,纷纷下海经商,走上创业之路。当然,一开始推销的部分物品(如鞋子)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现象,但是,温州人的第二次创业提出了“质量优先”的口号。现在,温州的皮鞋无论设计或质量,都非常值得信赖。

第三,温州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与大城市或其他地区不一样,温州的企业家数量众多,创业成功的人士也很多。2008年,我担任温州大学校长的时候就提出实行“双百人才联动计划”,即百名教授和博士为社区、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基层锻炼;与此同时,温州的企业家走上学校的讲台,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支持。此外,我们建立了校友制度,得到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温州大学有很多企业家校友。按照学校的规定,我们要实现校内百名教师、校外百名导师的目标。今后,我们还要扩大专职人员队伍。总之,温州的创业环境、区域文化非常有利于温州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早在2006年,温州大学就结合温州的创业环境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四,学校给予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众多扶持政策和措施,具体包括无偿提供师资团队、5000平方米的免费场地,每年投入200多万元资金用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最初,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启动资金是由校友捐助的100万元。经过评选,共有10位学生获得我校的“创业之星”荣誉称号。特别是傅智建,2015年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之一,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的接见。傅智建于2009年毕业,离开学校后在贵州与校友合作创业。可以说,他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培养。当年,他在学校里创办了工作室。现在,他已经走在科技前沿。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温州大学为创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精英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目前,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得到了浙江省、教育部,甚至是国家的肯定。这主要源于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早,而且颇具特色。此外,温州的对外影响力对于温州大学知名度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2009年,温州大学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级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被科技部确立为“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大分园”。2009年,学校提交的《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探索与实践》荣获2014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我校作为应邀的四所高校之一,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介绍经验。在教育部2010年第三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教育部2011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专家论证会、团中央2008-2014年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年会等会议上,我校应邀作了创业教育的经验介绍和专题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较大反响。

这些年来,来自国内,以及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高校来我校考察达300多次。但是,我校的创业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创业教育现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总理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温州大学应该思考如何在比较好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如何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适应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区,我希望温州大学成为中国创业教育的试验区。因此,我们要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为全国的创业教育提供一些经验或教训。

四、不断拓展学院功能,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关于贵校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考虑?

陈福生:第一,办好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同时拓展其功能。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在办学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院的人才培养功能。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学校人才培养任务为主,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例如,除了要加强对校内学生的教育以外,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要拓展对社会青年创业人才的培养,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很有必要去研究二代企业家、三代企业家的培养方式。2015年9月,温州大学首个新生代青年创业者联盟――温州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揭牌,开展对温州新生代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第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首届“3+1”创业精英班已经开班。今后,我们可能会探索“3+1+2”模式,或者“4+2”模式,也就是本科生和硕士生联合培养教育。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在政策的允许下适度推出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创业教育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本科生,为其提供学历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创业实践者,也需要创业教师,“4+2”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业教师。

第四,更加注重实践、实务培训,丰富实践经验。现在,学校正在酝酿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包括总体纲要、7个专项规划,再加一个专题,也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融入整个学校的发展和办学特色建设中,形成“7+1”的模式,这个“1”就是创业教育。目前,学校的50支创业团队的规模还太小,场地也太小。今后,我们将为全国的青年创业人才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目前,一座3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正在建设中,估计2年以后完工。如果可能的话,里面可能会设立创业孵化基地。

第五,加强教育研究,包括创业教育政策研究。我们希望跟国家的有关部门合作,成立创业教育政策研究院,为国家推动创业教育,特别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作出贡献。

五、各高校要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

开展创业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很多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开展创业教育。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