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8:5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质点: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而言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时,为研究问题方便,可忽略其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叫做质点。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条件:①研究的物体上个点的运动情况完全一致。
②物体的线度必须远远的大于它通过的距离。
(1)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2)平动的物体可以视为质点
平动的物体上各个点的运动情况都完全相同的物体,这样,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可用一个质点来代替整个物体。
小贴士: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因为它仅仅是一个点,但是质点一定有质量,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物体,是一个实际物体的理想化的模型。质点的质量就是它所代表的物体的质量。
参考系
1、参考系的定义: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另外的物体。
2、对参考系的理解:
(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两个人,彼此就是相对静止的,而相对于路边的建筑物,他们却是运动的。
(2)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考系,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考系,司机是运动的。
(3)比较物体的运动,应该选择同一参考系。
(4)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小贴士:只有选择了参考系,说某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物体怎样运动才变得有意义参考系的选择是研究运动的前提是一项基本技能。
坐标系
1、坐标系物理意义: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从而,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坐标系分类:
(1)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适用于描述质点做直线运动,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即以物体运动所沿的直线为-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位置可用离车站(坐标原点)的距离(坐标)来确定。
(2)二维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质点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例如,运动员推铅球以铅球离手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沿铅球初速方向建立-轴,竖直向下建立y轴,铅球的坐标为铅球离开手后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
(3)三维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例如,篮球在空中的运动。
2020高一物理知识点2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0
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
2)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F不变(F=ma+f)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
3、功和能
(1)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区别: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
动能定理
(1)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达式Ek=1/2mv^2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1kg-m^2/s^2=1J
(2)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Ek1+Ep1=Ek2+Ep2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2020高一物理知识点3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开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7.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环绕速度
8.大于环绕速度的两个特殊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2020高一物理知识点4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2020高一物理知识点5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6
物理课程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理科学生来说更是重要的科目之一,其在理综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故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好物理是学好理科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打好高一物理基础课程更是极为关键,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高一物理在学生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物理教师更应该重视高一物理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切实做好高一物理的基础教学工作,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新课改的要求,物理老师如何开展高一物理教学工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物理课程对学生物理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一阶段的学习既继承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又开启了学生高中后期阶段的学习,因此,高一在连接学生初高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引领学生开启高中物理学习良好的开端那么就需要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能够进行认真地学习甚至是主动的学习。高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课程兴趣的激发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近几年我国在科技上的进步是瞩目共睹的,因此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永远不缺最前沿的案例,故将科研实例与物理原理结合起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将我国科研成果与课堂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在新技术的讲解下密切联系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掌握物理原理,学习物理技能并充分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借助生活科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于知识中观察生活,体会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学生对生活物理兴趣的浓厚必然有助于其物理学科的学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物理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可以将理论与科技结合起来,借科技激发学生兴趣。
二、注重基础教学
高一物理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阶段,此阶段与高三总复习阶段是有明显差别的。高三总复习要求学生对高中整个阶段所学习的物理原理和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运用,但是高一阶段并不对学生进行知识综合应用的训练,高一阶段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记住每一个公式,并学会将公式运用到习题的解答中即可,因此,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要求即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知识。众所周知,高中学生的学业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业负担重,而某些老师比学生的压力更大,其在日常的教学中忽视学生基本能力的掌握而过多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采取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能力从而无法得到提高。因此,物理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将公式推导过程与运用详细讲解给学生并结合具体的习题演练公式的运用,真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原理的内容。
三、重视实验操作
物理是一门与实验紧密同步的学科。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原理下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或通过实验来总结规律。可是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实验的作用,而在高一打基础的阶段是不能忽视实验的作用的。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验证,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实是某些学校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有些学校即使有实验室,可是只是一个摆设,设备落后,仪器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高一物理课程中不论是力学还是电学的知识原理都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设备来验证书本里的理论或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规律。学生通过实验亦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降低其物理学习的难度。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全面的了解书本知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求证,自我发现的良好习惯,而这种动手求证和动手操作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一物理的教学中,物理老师应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此外,针对学校实验室设备不完善或是物品短缺等方面,教师应该负起责任,主动与教学主任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82-01
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教材在知识层面,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台阶。而学好高中物理知识又是至关重要的,学好高中物理必需从高一就得到重视,高一物理是基础中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高中学生需要有相当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一物理?如何才能使物理成为我们的优势学科?下面就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1 学生方面的认识
(1)主动性差。思想上松懈,经过一番拼搏刚考上高中,再则高考又是三年后的事。
(2)自主性差。如果说“主动性”是态度问题,那么“自主性”就是能力问题。
(3)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习惯了形象思维,机械记忆,模仿,课堂容量小,不习惯抽象思维,于逻辑、推理,独立思考,节奏慢,课堂容量大,节奏快。
(4)信心不足。受历届高中学生影响,认为物理难学,一开始就没有信心和决心学好高中物理。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要加强演示实验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尽可能呈现过程,做到通俗易懂,并要充分利用考试手段树立学生的信心。学生往往认为能考好说明我学好了,我能学好则更有信心学下去,所以,平常测验,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题、精心命题。将平常的习题试题化,让学生能不断取得成绩,看到希望。如果许多人没考好,要马上重新组织总结、复习,再组织重考,一点非常重要。帮助学生多打胜仗,每次考试考出好成绩是树立、巩固信心极好的方法。
那么,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在高一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重视高中物理,教师要长期的,时不时的提醒学生,重视物理这门学科。并要不段的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
2 处理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2.1 知识上的连接
初中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四个部分的知识,高中的物理教材共涉及到力、热、光、电、原五个部分的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在高中都将进一步的学习,应该说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是很多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2.2 加深知识的深化
虽然有些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作为高中继续学习的内容,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拓宽。
3 初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衔接
3.1 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初中物理中,知识点的学习是以记忆为主,公式、定理以及实验现象只要能够熟记,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公式的记忆将仅仅作为基础,因为分析的条件相对于初中而言无比复杂,单纯凭借记忆把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论背下来,这个方法变得不现实。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
3.2 充分实现高效课堂
(1)主动听课。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上课时,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在讲课时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3.3 重视用实验
在物理课本中有许多实验,如实验与探究、迷你实验室和课本中介绍的小实验等。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或亲眼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课本中的这些实验,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不仅能探究或验证规律,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我们的抽象思维形象化,以达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目的。
3.4 正确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高一物理教师一开始就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5 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相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实际问题的分析对学生而言相对有些难度。但分析能力的核心还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上,但又不仅仅是单纯地知识点理解,而是要建立起整个知识网络的架构。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象,精讲精练过的习题错误率却非常高。我认为原因有二:首先听讲不认真所致;其次不善于总结规律。因此要真正学好物理,除前面提到的要认真听讲外,还要善于总结。高中物理问题的分析与初中是有区别的,高中十分注重于分析的连贯性,从初始条件开始分析到得出中间结论,而中间结论马上就成为下一步分析的条件,将分析持续进行下去。所以,除了各知识点掌握的准确度之外,各个章节知识点间的联系也是分析的重点,也就是要把学过的知识彼此联系起来。
概而言之,即降低起点,基础到位,完善系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减轻学生负担,帮助学生顺利跨越初、高中物理学习之“坎”的目标,也是有效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学习方法和全面提高能力之法,进而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高一物理高效学习法端正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一物理学习。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高一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1、重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从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课标中,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高一新生,注重把这两种实验做好,对于演示实验,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老师的引导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
对于学生实验一定要强调人人动手,不能做“听众”;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明确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仔细记录数据,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小实验(如“悬挂法”找重心)或“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主动积极地去动手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善于观察
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绪言课中,我们演示了小铁球的碰撞现象,有的同学不仅单纯地观察到了一个球碰撞另一个球的现象,而且提出如果两个球碰撞两个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个球碰撞两个球又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才能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当我们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就应在平时观察生活中接触物体接触面的情况(物质的材料、粗糙程度等),以及赛车与平常汽车的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有什么不同,使平时生活中的现象与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学习了惯性后,当看到汽车启动或刹车时,车上的人向后或向前倾倒,或者汽车转弯时,车上的人向弯外倾斜,看到这一现象就应当与惯性联系起来,这样观察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大脑中必然存储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3、勤于思考
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联系实际多,灵活性强,学好物理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做物理题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情景,分析它满足的条件,从而正确地选用物理规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在高一刚开始的阶段,我们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较多,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公式,要力图搞清:这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
和其他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首先审题要清晰,研究对象是谁?物理情景是什么?选取哪个物理过程进行研究?该选用哪个公式去解题?将物理规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不断提高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如何有效提高高一物理成绩第一要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为了学懂,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弄懂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听讲,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一般会比课本更具体更详细。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此外,重视实验,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第二,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一.高一物理笔记记什么
1.记好物理知识的提纲
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那么多,全部记下来没有必要,上课时又疲劳又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其实提纲是一堂课的骨架和脉络,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和要点,老师一般都要板书出来,记提纲可以条理知识,巩固记忆、笔记时要边记边体会,力争不重不漏。
2.记录物理实验现象及其本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些实验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因此,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中的正常现象,有助于迅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当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也不可忽视,它或许是你迸发灵感的基点。同时,力求认识现象的发生本质,沟通和理顺各现象间的联系,明确记录其实验结论。
3.记录物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每节物理课都有学习的侧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此,应注意老师的启发诱导、分散讲解和设疑讨论,根据教师的阐释和板书,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整理在课堂笔记中,同时,要把课堂上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和老师商榷,这将有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4.记录物理中注意、说明和要思考的内容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常会说“注意”,提醒学生易上当、易错、易误解和易产生错觉的问题,通常用“说明”二字交待特殊形式和现象、特定条件和结果、特别问题及原因,以及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讨论、思考、观察的问题,这些都是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点。
5.记录思路、方法、小结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技巧。笔记时要侧重记下分析的关键依据和思路、解答的步骤,并归类掌握,使解题有“规” 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总结各知识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思维网络化,这对综合复习、提高解题能力大有益处。
除了以上几点外,同学们还应提高自己的笔记速度,学会用最简单的缩略句表达一个复杂的内容。一堂课后,抽一点时间整理一下笔记,该补充的就及时补充,该提炼的就写上批语,这对强化当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
高一物理必修一笔记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86―01
很多学生都觉得物理难学,尤其高一的学生常反映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难学得多,导致有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对物理失去学习的信心。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存在障碍的原因及突破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存在障碍的原因
1.高一物理较初中物理难度增大。初中物理重在浅表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多数要以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验证、分析和推导。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思维仍然停留在初中感性思维的水平上,或者正向理性思维的方向过渡,他们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抽象程度的要求。
3.性别心理障碍。进入高中后大多数女生不喜欢学习物理,这与女生的思维特点有关,她们擅长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低一些。
二、突破物理学习障碍的策略
1. 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很多学生反映高一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每次考试总是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2.讲清、讲透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时,教师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要弄清每一个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和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地工作;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第又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等等。
4.给予女生充分的鼓励,树立自信心。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中物理作为普通高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担负着引导学生由简单观察事物表象到深入研究本质原因的任务,通过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和物理知识的掌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索、归纳演绎和推理论证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接触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而中国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物理学困生。高中物理教师要特别关注物理学困生、特别是高一物理学困生的成因,有针对性的对高一学困生进行引导和转化,才能使高中物理教学效率达到最佳。
一、高一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高中的第一年对刚从初中升学上来的新生非常重要,往往决定着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状态。而物理学困生也往往在高一这一年逐步显现出来,分析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与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不同导致学困生的无所适从。
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为简单,例如只涉及简单的物理现象演示、只强化知识点的简单记忆、不要求对物理现象的内在原因分析、课后练习以及考试内容简单易做,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死板,觉得所有的物理知识都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易掌握。而到了高中后,知识范围的拓宽和难度加深,使学困生面对物理问题时不知所措,而只是一味的试图用初中的方法去解决高中问题,却总不尽如人意,导致部分学困生甚至觉得高中老师的教学能力还不如自己的初中老师。
(二)不习惯总结,导致学困生的物理越学越难。
随着高中物理知识点的不断扩展和深化,要求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运用由简单入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分析方法,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高中物理知识不仅仅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和定律,还包含着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方法、态度、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困生却不愿多花时间去分析总结,只抱着自己在初中时形成的个人经验去分析,结果只能是不断的产生挫败感。
(三)大量数学工具的使用加剧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畏惧心理。
由于物理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和定律是用数学式来表达和定义的,而且在分析物理现象时,也要使用到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可以说,高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熟练程度,与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是分不开的。但另一方面,以数学形式展现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却有着与数学不同的物理意义。这些特点都会使物理学困生倍感困惑和烦躁,从而更加厌恶学习物理。
(四)物理演示实验的减少,使本来就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难以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对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侧重于简化物理实验,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现象中的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在学困生看来是很无趣的实验,比初中的实验乏味得多,也就提不起兴趣去研究更深层次的物理定理和定律了。
(五)物理学困生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通过对高一年级抽样的学困生的观察或交谈了解到,约43%的学困生处于亚学习状态:上课听着课不知不觉就走神、课后不做练习、遇到问题不懂也不问老师或同学,不会做作业就只想这能抄别人的,心里很想把物理学好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等。
(六)“不得不学”的心态导致恶性循环。
由于大多数学困生对物理缺乏兴趣,甚至有些学困生是带着痛苦的心情去学习,但由于会考或高考的存在,使学习物理成为了绕不过的一道坎,于是内心里总想排斥物理,却又不得不学物理,结果只会使得物理知识掌握不好,导致每次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更加剧了学生从心理上排斥物理,从而形成了转不出去的怪圈。
二、高一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针对以上情况,物理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困生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逐步做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逐步强化学困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高中新增的重点概念:位移、加速度以及矢量等,教师通过类比、演示和反复强化等方法,使学困生对这些难点概念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课后练习和辅导,使他们对这些概念加深印象,最后再通过平时测试来反复检验,使学困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和概念得到强化。
(二)教会学困生总结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高一物理前四章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笔者发现在这几章的教学课时完成后,学困生对它们的印象是零散和支离破碎的,面对要解决的物理问题时,只是随意的想到公式就拿来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困生学会把章与章、小节与小节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明确各物理知识点的特征和使用范围,形成学困生自己能理解的动力学知识网络结构,并从中去发现自己的缺漏,完善学困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掌握。
(三)适当辅导常用的数学公式和定理。
例如在高一物理学习到受力分析时要用到三角函数,但此时数学的教学进度却还没有到达这个部分。此时就需要物理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用一些时间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三角函数概念,并通过实例和课后练习及辅导,来强化学困生对这一重要的数学工具熟练使用。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对于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概念和重点定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实验录像和多媒体模拟演示等方法,引导学困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让学困生能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物理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笔者在第一节物理课上,演示了用气球和光盘自制的气垫船实验、用小马达和光盘做的直升机模型,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物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推及到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都能用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期待。
(六)用心呵护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高一学生第一学期对物理普遍感到困难,觉得和初中学习反差很大,甚至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直接影响了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高中物理逐渐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越来越弱,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例如加速度概念的建立,相对于路程速度等概念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要少的多,再如静摩擦力的接触已经不再显性、直观,使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撑,而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更需要推理得到,与生活中的感受似乎相反,往往难以理解。二数学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学生感到运算困难,例如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矢量的运算缺少相应的铺垫,应用不熟练,造成困难。三是习题缺少相应的分层和归类,题型难度、跨度较大,有时把高三复习的一些习题不加选择的放在高一,无形加重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涉及同一知识点的方法可能千变万化,感到无所适从。四是学习方法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仍依赖于老师的讲解,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总想死记一些现成的东西,不善于分析推理,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同时对学过的东西缺少回顾,导致一听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一见就怕。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化解上述困难,也需要打一套组合拳,综合治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尽力丰富对物理学习的直接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理解力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同时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二、高一学习要放慢节奏,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总结
高一教学,在运动学一章,学生对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掌握,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对每一个公式,要搞清来龙去脉,先分类训练,再综合应用,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尤其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区分高一和高三对能力的不同要求,逐步深化,要善于取舍。切不可一步到位,让学生无所适从,在一开始就失去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同时加强规范性要求,如写好已知,注意矢量的正负,单位换算等。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做适度的补充和练习。例如图象的斜率、截距、面积代表的意义,矢量运算等可和数学老师商量通过专题加以强化。对习题加以归类,既要有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归类(此类适合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有以方法为基础的归类。例如整体法和隔离法,临界问题,极值问题,图像问题等,使学生做题时一用就灵,增加其自信心和探究的欲望。
三、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
有的同学不拘“小节”,轻视解题规范,不肯画受力分析图,不肯写分析物理过程文字,对数学解不加讨论,符号乱用等等;有的同学轻概念重计算,把物理题做成数学题;还有的同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平时不爱动脑筋,动不动就问人家,甚至抄别人的作业,长期下来,脑筋就像生了锈的机器似的无法开动;有的同学片面理解“减轻负担”,浅尝辄止,容易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怕攀高峰,胸无大志;这些都是学好物理的拦路虎,不克服不良习惯就无法具备良好的物理素养,缺乏坚强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是无法攀登科学高峰的。教师要给学生做好示范,指导学生认真审好每一道题,把题目中的文字表述准确,迅速地转化为物理图景,认真画好每一个受力分析,能把较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认真对待每一次错误改错,在做完一道题后,想一想在思路上、解法上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和其他习题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有哪些不同之处;能否一题多解,这样才能防止低效率的重复。注意复习回顾,温故知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初始学习知识遗忘很快,短时间经过重复,可以达到长时间记忆的效果。因此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机会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贪多求难,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和培养,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排除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反馈,使他们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勤能补拙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总之,尽管高一物理学习难度较大,但切不可指责学生,题海战术,而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引导,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无法突破原有的应试教育大框架,但是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就高中物理而言,课本内容较为全面,且知识体系较为完善,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知识分布也较为合理,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各个学习阶段的物理知识.比如,在高一物理课本中,先是学习最简单的匀速运动,了解运动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度、路程、时间),随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研究物体运动与能量的变化,再从物理的圆周运动深入到天体的运动,与实际生活接轨.物理知识中都会涉及能量的变化,而物体运动、力的做功、能量转化是高中物理知识中较为简单的环节,作为高一的基础课程较为合理,而且学习内容环环相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是较为有利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课堂大多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加上物理实验课程的普及,很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视频以及实验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降低了高中物理教学难度.但是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很多时候课堂上采用的都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加上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学会做重要题型,然而一旦转换出题方式,学生仍是无法应对,暴露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会做题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只是对某一题型的套路较为熟悉,知道该用哪个公式,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求解.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的策略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题型的归纳总结与套公式的教学方式,直接阻断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与探索,遇到熟悉的简单的题目直接套公式,完全不经过思考,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在面对每一个物理模型时,就要让学生自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与能量的转换,明白每一个公式的含义.在解题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列公式求解.同时,找一些类似但有变化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纠正.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认为背公式就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38-01
现在许多高中生认为物理是一门头痛的学科,在初中时对物理还怀有浓厚学习兴趣,感觉自己物理学得还不错,但刚进入高中就屡屡受挫,渐渐地失去了对物理的兴趣,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直至放弃。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高中教师不能任其发展,在教学中应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教”与“学”联系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在背后推一把,帮助学生跨过这道门槛。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学科的特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学更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对当今社会带来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认识高中物理,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知道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异同,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其次要摆正心态。对高中阶段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考试通常采取考试前临时突击的方法,结果发现在以前很有效的方法,现在却失灵了。当半学期、一学期过去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欠了很多学习上的账。高中所学科目很多,物理内容多、难,课时压力大。即要学新课,又要补旧课,时间、精力都要付出的更多,补习起来非常不易。而高一物理所学内容,又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之中,是重中之重。高一的基础没打好,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实验,让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在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有无关系时,学生凭直觉肯定会认为有关系,这时就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来证明,用一根弹簧秤在桌面匀速的拉一木块,改变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让学生读弹簧秤的读数,可以粗略地得出结论,打消学生疑虑,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记忆也深刻,比教师空洞的说理好得多,形象得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物理中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
三、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教材编排了很多观察与实验的内容,并配用具体而有趣的插图,对物理现象和规律一般只做定性说明.而高中物理教材所用的语言较抽象和复杂,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实验,并配以阅读,思考,练习,形式相对简单枯燥.且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描述方式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对它们的理解需要学生高度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学生就会因为难于理解而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其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 加强直观性教学、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针对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容量、思维和学习方法上感到不适应,建议要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实验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将物理知识的学习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形成间接经验,达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促进的效果.如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分析在骑自行车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时,我让学生体验,将自行车前轮支撑离地后只剩下后轮,用力蹬脚踏板,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学生轻松地得出答案并深刻掌握住了.再比如讲绳子上力的分解时,教师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按照课本P66页图2-6-12(教科版)这样的图示亲手做一做,估计这个难点再也不会困住学生了,同时还加深了对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的理解.如果我们平时都能多将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化为简单、直观的,那么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觉物理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有趣有味的了.这也是发挥高一学生形象思维优势,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 数学能力要求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补充
初中物理只需要简单的四则运算,而高中物理运算方式多样,例如s-t图象和v-t图象中斜率的概念、矢量的合成分解问题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力的平衡问题中经常用矢量三角形,直角坐标系和方程.高中的物理规律除了用数学公式表述外,还很偏重于用图象来描述.如运动学中就常用到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很直观但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并且对于这两种图象的图线的理解容易混淆.尤其让高一新生难以理解的是极限思想,例如瞬时速度的定义和矢量正负号不代表大小而是代表方向,这些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所以对他们来说很难真正理解.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没有跟上高中物理新课程学习的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建议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 加强学法指导,减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做错物理题可能原因是:粗心,概念混乱,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者是拿到一道题根本无从下手.而学生最怕的就是拿到一道题不知从哪入手,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在紧张而又浮躁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注重公式的记忆和简单的套用,而忽略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同学们虽然会做题,但是对知识似懂非懂,一旦遇到复杂的问题,或者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则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为继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减少他们各自的学习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对于女同学要经常提醒多动脑,多抬头听,而男同学则是多要动手记.
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指导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式.平时作业当中会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对知识加深巩固.作业上每一题都要认真做,而且要尽全力将每一道题做会,这样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自信的积累是源于将一道道题攻破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做题时不要担心做错,物理习题最怕的不是做错,最可怕的是错了以后,还不去解决,只要学生认真解决习题中出现的问题,那就是进步.所以对待每一份作业都要态度认真,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通过作业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作出改进这是才最关键的.
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教师平时应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鼓励,作业评讲多一份细心,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查遗补漏,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进步的成就感.
1. 评价与新课标理念如何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还是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要标准,不可否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导向和指挥棒,这无形中导致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却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评价上。我们知道,应试教育重视扎实有效训练,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师生缺少个性的张扬。新课程则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通过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建构知识,由于课时有限,探究需要时间,加上选修模块增多,训练时间必然减少,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中依然保持优势,除了进一步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是否也应该从考试方式、目标等角度考虑?
以往的教学绩效以试卷成绩论英雄,平时讲究稳扎稳打,现在讲究能力方法、探究体验,教学内容多了,选择性大了。那么我们的教学绩效如何得到合理的评价?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负担重、压力大,这是一个事实,班额过大,也是加重教师负担的原因之一。如何把考试、评价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是广大一线教师们困惑和关注的问题之一。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堂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当天及时消化巩固的习惯;遇到困难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遇到错题没有经常反思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以往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老师、家长管的太多了。尤其初中阶段,为提高重点高中录取率,课堂上教师拼命讲,留白的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养成思考习惯,课后已锻炼成做题的机器,甚至有不少学生到了初三已经有厌学情绪。到了高中,自然对自主学习陌生,方法缺失,给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学。
曾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看到一个教师发帖求教:“一个知识点我讲了99次,可学生考试时还是做错了,考试后学生们都又想起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也经常会抱怨:学生 “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多,思考的少,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知识理解不深,规律运用不活,常常反映在推理、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思维颠倒。
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点时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讲,甚至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变成了“只讲不做”或“计算机模拟”,学生缺失了知识获得的参与过程,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知识建构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导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难怪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越来越远,学习兴趣降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物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学生能自由的想、充分的问、大胆的做、自主的学、平等的交流的乐园?
3. 教学深度如何准确把握?虽然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很重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讨,但在真正教学时,教师普遍有一种“宁愿多讲,不愿少讲;宁愿讲深,不愿讲浅”的心理,这似乎能防止考试出现偏差,但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减负”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加上有个别老师缺乏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或才从高三下来,凭老习惯上课,在新授课中一不小心超纲的高考题就出来了。参加集体备课,经常会听到对同一考点教学深度上的不同理解。比如,前不久参加高一物理集体备课,对考试说明中“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这个说明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类似圆锥摆运动,就可以不讲了;但也有老师认为,教材上有火车拐弯问题,向心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圆锥摆问题不能不讲。
为了更准确把握教学深度,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相信权威,不相信习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教材的变化,根据教研室、学科专家等的解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与深度。第二,集体教研,碰撞智慧。扎实进行集体教研,深度讨论,达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学深度不一的现象。第三,精选练习,避免因题加深。学生做前,教师要先做,对于起始年级难度太大的坚决删除,不作要求的坚决删除,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迅速分化。绝对要避免出现由所选择的教辅资料难度左右教学深度的现象。
4. 该坚守怎样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讨逐步深入,但在各级各类赛课中,经常会看到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反思。
(1)贴标签式的体现“三维目标”的现象。为实现三维目标,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在课堂上被人为分割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深度的小问题,学生轮番站起来回答,非常热闹。课堂看似很“活”,但实质也很“乱”,学生少了一次深度参与,多了一份信息混杂中的忙乱适从。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时来一段无病的“情感教育”,标签痕迹可见一斑。
(2)有了分组讨论、探究,就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合不合适,课堂一定要搞几次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是科学探究,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际很多时候,搞不清学生在讨论什么,探究到什么程度,教学多了几分随意性和盲目性。 抛弃虚假繁荣,追寻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学习,“真”讨论,应该成为共同的追求。
(3)教师少说话,学生多说话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为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教师都不敢说话了,有些学校还具体规定了教师每节课讲解的时间,似乎让学生说得越多,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个人认为,应该教师讲解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再多讨论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出结果,该教师多讲时就要多讲,该让学生讲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这也许才是正道。
(4)不使用多媒体就体现不了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多媒体的滥用,可能导致教师教学能力退化,实验能力下降。长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兴趣缺失,视觉疲劳,思维迟钝。 有的教师上课放课件,感觉在给学生做讲座,甚至离开课件不会上课。实验规律该做实验时就进实验室,微观、天体问题该用多媒体模拟的就用多媒体,重要知识点、公式该板书时就板书,这才是高中物理教学该坚守的。
二、思考与策略
1. 知识与方法。香港《亚洲周刊》曾在题为“中国教育体制应进行改革”一文中谈到:“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来操练,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听讲和习题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提不出问题,不会做研究,创新精神严重缺乏。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如何获取新知识远比知识本身重要。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来自专业知识,而85%则来自态度和能力。从这个角度说,高中物理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物理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参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学会学习,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唤醒、激活学生的潜能。
如在《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图1体验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传感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i-t图像。在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时,可以将教材中预设的图2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实际教学效果很好。
不能只重视“教什么”,更要重视“如何教”,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来自实验探究和生产、生活实际,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才是物理课教学的本真。
2. 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客观地分析高中物理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高中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起始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衔接。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标量到矢量,从简单到复杂等都是学生高一物理学习中首先面对的坎。如从初中的速率、路程概念对应到高中的速度、位移概念,面对首次出现的有方向的物理量,学生在理解上有较大困难,再加上高一物理从二力平衡到多力的平衡,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等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对而言,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所研究的课题一般都直接来自于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而且定量少,定性多,一般比较形象、具体、生动,易于接受;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定性讨论减少,定量研究增多,还常常需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因此,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循序渐进,切忌一步到位。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上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再加上数学中三角函数学习的滞后,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完全推向考试,推向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高一物理教师作为高中物理的引路者,要有意识地降低学习的门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先将学生引进门,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3. 教书匠与研究者。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有所体现,他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结果等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当代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教师的反思可以随时进行,比如听公开课或上示范课后的随想,教学过程中的感触、思考或困惑;试卷作业批改后对学生出现的某个错误的反思;学生对你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等。
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一定来自于日常的实践中。有一次笔者和两位老师一起同题异构上了《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节课,结束后我及时写下如下三点反思:
(1)学生实验时间还偏少。这节课是一堂实验课,但我最终留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和我预设的还有差别。可能是在一些实验操作的细节讲解上纠缠的时间偏多了一点。应该重点选择伏安法, DIS方法上花的时间还偏多。简单铺垫后就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对于学生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强调得还不够多。对学生实验中暴露的问题关注得还偏少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