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6:39: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50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75- 03
企业集团化运作具有跨地区、跨行业、业务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必须充分摸清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及目标,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开展信息化工作。而且,集团企业跨国运营受国际环境以及投资区域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影响,管理链条长,管控风险大,在管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化因素。本文根据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提出不同管控模式下的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为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
企业从集团化到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集团企业首先在本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运作后,才会考虑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寻找下一片蓝海。从跨国企业发展理论可知,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1],在每个阶段中,信息化工作应顺应企业战略要求和业务需要,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1 集团化运作阶段
根据集团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及管控力度的区别,可将集团管控分为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3种模式[2],不同模式下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各有不同[3]。因此,需要根据集团企业自身的管控模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策略,对集团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1) 财务管控模式。集团总部的信息化关注重点在于集团整体的信息化投入策略及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如职能及业务信息化建设、基础网络建设、数据标准化等。
(2) 战略管控模式。集团总部通过对下属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集团管控目的,信息化关注重点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控制、财务控制以及部分重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3) 运营管控模式。信息化建设由集团统一进行,下属公司配合进行相应基础网络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化系统模块的实施和应用。
1.2 进驻海外阶段
企业完成集团化转型后,开始放眼全球、进军海外,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直接投资,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由于不同企业自身条件、所处行业及战略各有不同,须采用不同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目前,典型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分为3种,分别为契约式、投资式和出口式[4]。其中,契约式包括特许经营、服务协议、承包合同;投资式包括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股权投资。
投资模式要求企业在海外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企业在外国设立子公司,并直接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管理,面临的风险更大但收益也更大。契约模式不需要企业建立单独的实体,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写在契约中,风险较投资式小但收益也有限[5]。因此,企业在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方式时,需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区位、投资环境、管控模式等问题。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操作流程和管控深度不同,需要根据各种进入模式的特点整理提炼信息化共性需求,形成可供后续项目借鉴的海外信息化工作思路[6]。
1.3 跨国经营阶段
当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需要设立海外机构启动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路是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和能力,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低成本,更好地为整个组织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集团企业各部分职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同时,不同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战略给予支撑[7]。
(1) 多国模式。高度分权模式,经营重点在于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海外子公司有独立的信息化战略,企业总部对子公司制定财务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
(2) 全球模式。高度集权模式,集团总部集中控制海外各子公司运营情况,统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各子公司的经营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以降低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
(3) 跨国模式。折中模式,企业总部制定总体战略,各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信息系统,并进行数据标准化以实现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
(4) 国际模式。部分分权模式,企业总部将控制权交给海外子公司,各子公司根据总部建议制定战略,总部统一协调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共享。
1.4 国际化管控阶段
集团企业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后,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重中之重是资金财务、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只有成功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随后才是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因此,集团企业需要充分估计海外运营和管理风险,并根据轻重缓急设计合理的管控模式。信息化作为管控实施的工具,更须针对企业海外运营不同阶段的国际化管控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8]。
(1) 财务管控。根据海外市场财务要求和公司自身经营特征,进行投资、预算及筹资管理,评估外汇风险,考虑建设财务管控系统,按需上报财务报表与报告。
(2) 人力资源管控。根据东道国文化背景制定符合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才信息数据库。
(3) 经营管控。充分考虑海外经营环境,评估政治、法律等风险,建设经济法律系统及运营支撑系统。
(4) 文化管控。培养特色文化,建立共同价值标准及行为模式,建设企业文化宣传及员工交流平台。
(5) 品牌管控。塑造企业品牌,管控和保护自有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宣传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
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集团发展战略、集团纵向管控的要求[9]。对于跨国集团企业来说,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繁多,每个项目的运作流程和管控要求都不一样。集团企业需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考虑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做到提前准备、未雨绸缪,以适应海外多变的业务需求[10]。根据集团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化需求及重点,提出适合不同企业自身情况的信息化规划思路。
2.1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
跨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总体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企业特性,包括企业类型、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集团管控模式和股权结构等。根据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情况,可将集团企业海外机构分为全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和办事处3类。二是企业所在国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规模、管控要求等内部因素。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全面部署、重点集成和简易管理3种信息化总体工作策略(参见图1)。当然,信息化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管控要求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
(1) 全面部署。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全资控股企业,采用全面部署策略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管控,将海外全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纳入公司的统一管理框架中。总部统筹海外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并将其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部纳入到集团总部的信息化管理框架中。
(2) 重点集成。运营管控模式下,信息化程度高的全资控股企业,由于其先天技术优势,重点考虑与其进行系统集成。而战略管控模式下的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作为小股东其主导权较小,考虑重点建设自身管控所需要的核心信息系统,基于双方协商参与信息系统管理,并在重点关注的业务系统间进行有限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完成重要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 简易管理。财务管控模式的参股企业或办事处,其信息化目标是提升沟通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因此不在当地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驻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安全网络远程访问集团总部内外网中的业务功能,如电子邮件、协同办公、财务报销等。
2.2 跨国信息化部署模式
跨国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须充分考虑信息化总体策略、业务管理模式、战略发展目标等因素,稳步有序地推进海外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因此,可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海外企业作为试点,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设计,待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可规划建设区域中心,实现区域集中部署统一运维。针对集团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的不同管控要求,提出3种信息化部署模式。
(1) 集中部署模式。将海外企业纳入集团总部信息化管控体系中,有利于对海外企业的管控。将企业内网延伸至海外,海外企业大多数业务应用建设在内网上。该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数据流量大导致跨国网络带宽成本增加,并且需要在多语种支持方面对集团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高且管控力度较大的海外企业。
(2) 本地部署模式。根据海外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海外企业培养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在本地建设,外网系统数据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同步上传至集团总部。该模式优势在于灵活性好、成本低,为海外企业按需定制留出足够的空间,但风险在于企业核心数据安全保障具有一定难度,比较适宜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低且管控力度较小的海外企业。
(3) 区域部署模式。随着集团企业海外项目逐渐增加,当海外企业数量形成一定规模后,其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具备一定的跨国信息化建设经验后,可以统一规划区域中心,统一部署内、外网环境,为区域内驻外机构提供共享资源。区域内各企业由集中式或本地式部署模式逐渐演进至区域式部署模式,各企业共享主机、存储、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协同优势降低区域内各企业的信息运行及维护成本。
3 结束语
跨国集团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海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运营流程的优化和全局资源整合。不同管控模式的跨国企业在集团化运作、进入海外市场、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管控4个阶段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和运营策略进行合理规划,并在跨国运营过程中适时调整,才能让信息化更好地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降低跨国管理成本,助力企业决胜海外。
主要参考文献
[1] Arvind V Phatak, Rabi S Bhagat, Roger J Kashlak.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Managing in a Diverse and Dynamic Global Environment[M]. Boston,MA:McGraw Hill Press, 2005.
[2] 奉继承. 集团管控的IT战略与规划[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白万纲. 集团管控大趋势[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黄速建,刘建丽.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
[5] 卢进勇,闫实强.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 国际经济合作,2005(3).
[6] 鲁桐,等.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冯雷鸣,常明. 跨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但正如匡主任所说,“虽然有领导的支持,但是因为没有参照物,我们都是边干边摸索,执行的力度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包头市信息化状况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2003年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评测” 信息化基础设施类、信息化发展环境类、信息技术应用类三大类指标中,包头仅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上还比较令人满意。
2002年包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46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城市之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科技规划中设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每年拿出100万用来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包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由企业自筹匹配的资金已达6000万元,主要用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组织与管理等。
信息办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在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之间牵线搭桥,连续三年组织企业向信息产业部申报电子信息推广应用贷款贴息项目。
根据国家部署和地方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头选择最具代表性的6家企业列为首批示范企业,希望通过辐射与扩散效应和生动的实践案例,带动更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进步并引导其他行业驶入信息化的快车道。
其中,北方重工集团实施了CAD/CAE/CAPP/CAM/PDM一体化技术。到目前为止,北方重工已经购置了约160万元的硬件设备和160万元的设计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稀土仿真软件等。
而内蒙古一机集团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计算机的使用。在信息化领域,公司自行开发了生产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单项子系统,后来还建立了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站。从2001年后,公司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工作,在集团公司和各二级单位同步发展,建立了全公司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建设,完善“一机网”功能,第十分公司的“CAD、CAPP和CAE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和模具公司“CAD、CAE技术应用”等工程技术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缩短了满足客户要求的时间,工装设计、工艺规程编制的速度普遍提高了2-10倍。
最为典型的,作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的包铝,先后分批投入了以2M光纤、高速交换机、高性能文件、数据服务器和多个工控、监控服务器,以中国电信为依托的宽带网和DDN专线的计算机网络。目前电解系列均实现了电解槽自动控制及管理,供电建立了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网络智能化控制系统。
完全从成果来看,包头市制造业信息化仍没有大面积流行起来。但从增长速度和典型企业实施效果来看,没人敢忽视包头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后劲。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
内蒙古一机集团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头市重点企业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围绕核心业务 开展信息化建设
中煤集团的官方网站和一般企业的官方网站有些不同,除了公司各类信息的介绍外,在中煤集团的网站上还有一些特别的栏目,例如电子杂志、视频点播、在线服务等。通过在线服务栏目,就可以登录中煤集团的网络学院、中煤集团信息报送系统、中煤集团邮件系统、中煤集团煤机产品电子商务系统等等一系列信息系统。可见中煤集团的官方网站不单单是一个信息展现的窗口,还是中煤集团信息化工作的一个最便捷的入口。
网站建设只反映了中煤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侧面。近几年来,中煤集团公司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开展信息化建设,并注重做好信息化建设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
几年中,中煤集团公司按照“五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先后建设了包括广域网、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综合管理、生产调度报表、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针对集团公司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且利用效率低的突出问题,中煤集团建立网上银行系统,实现了资金的集中和监控管理,初步形成了“统一银行账户、统一银行授信、统一监管资金收支、统一调剂资金余缺”即“四统一”的资金管理机制。通过与合作银行建立起的银企数据信息直联系统,使中煤能源的资金集中统一在了一个平台上,集团公司及各公司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资金集中拨付和监控,基本上实现了全面的资金集中管理。
从2007年开始,中煤集团建设完成了国内首家三级的联网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集团下属平朔、大屯、太原煤气化、华晋、龙华等矿井井下瓦斯、温度、一氧化碳等数据的实时检测。这套系统能够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远程监测联网、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指挥等功能,建立了纵贯全集团公司总部及所属煤矿生产单位的安全监控体系,有效地对各种安全隐患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打造平台核心ERP
中煤集团制定了清晰的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集团,进入全球领先煤炭企业行列的战略发展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中煤集团总体工作思路是“1458”,即: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一个经营理念,坚持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四化”发展方向,树立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五高”标准,落实“调整、改进、加强、提高”。而这其中中煤集团的综合管理系统(ERP)可以说为其完成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中煤集团的综合管理系统,核心部分是ERP,但实际比ERP范围要大,在这个系统上实现了三个集中,即财务、采购和销售的集中。系统建设最终将实现以统一的ERP平台为核心,纵向支持集团集中管控的财务、贸易、采购及人力资源四大核心业务,横向支持全集团煤炭生产及贸易、煤化工、坑口发电、煤机制造及建设施工五大业务板块。
中煤集团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以后,扮演的不光是一个简单系统的角色,它要求配套的基础设施、数据、运维都要能跟上来,才能影响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
目前,中煤集团ERP系统已经初显成效。集团负责人介绍说,这套系统实现了业务板块财务业务的数据继承、共享,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间的衔接越来越顺畅,相互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数据来源惟一,加强了财务对业务的及时反映和监控。业务部门也可以及时了解对应的财务处理状况,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水平。
从横向来看,ERP系统建立了集团和企业两级横向联合体系。建立了跨区域、跨单位的大营销协作平台,提高了煤炭贸易链条中的财务结算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对于独立的企业来说,逐步建立起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集成平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在煤矿生产企业,建立了以基础项目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为核心的设备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成本控制奠定了基础。纵向来看,ERP系统改善了集团管控能力。通过统一业务流程规范,提高了以财务为核心的集团管控能力。通过组建采购中心并快速推进集中采购业务运营,构建供应商和采购业务两级集中管理体系,搭建集中采购管理平台,为实现高绩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为进一步实施信息标准统一、商业智能和决策分析系统迈出了坚实步伐。
让信息化再上一个台阶
一、建设企业文化牵引转型发展
**市通信分公司以转换经营机制为契机,以“竞合赢得市场,融合创造力量,诚信铸就品牌,服务编制未来”为企业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司各方面工作,以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坚持“聚精会神抓效益,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观念。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大力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流程与服务用语,建立了客户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二是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体系和规范化服务标准,如《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管理规定》、《服务标准》、《服务质量问题处理规定》、《首问负责制工作规定》、《市分公司服务质量考评细则》等;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员工培训教育活动。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员工培训教育工作,立足公司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对员工能力、素质的需要,积极编制和落实年度培训计划,着力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健康向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五是充分发挥民主机制,大力开展民主建设,依法保障全体员工参与公司决策和监督的权利;六是转变思路和工作作风。围绕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实现公司战略转型,将公司建设成为“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
二、结合行业特点为信息促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信息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工程。市委市政府已经为**以信息建设促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规划与部署,站位高、立意新。**网通公司作为我市最大、最强的通信运营企业,应该围绕整体战略部署,结合本行业特点,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思路,为文化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思想方面的培训与引导,重点培养员工的客户导向观念和竞争观念,树立了“客户满意是我们服务的最高标准”的服务意识,以及人员能上能下的自我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市场营销的市场竞争意识。同时,还在OA办公系统创办了员工思想动态、员工论坛、行风与服务、企业信息化专栏等栏目,交流先进经验、思想动态,成为公司文化建设的一块阵地。结合创建员工之家、进行文娱活动等多项措施,企业文化显著增强,全员形成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良好风气。公司还进行了人员重组、营维改革、岗位竞聘等工作,现在,公司的各种资源已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机制更加灵活,业务快速发展,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是倾力锻造一流服务品牌。**网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开展了窗口创优、装移修“提速”等服务工程,不断完善分级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客户满意度,努力锻造“情传万家”服务品牌。面向重点客户,建立大客户团队,推行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落实内部承诺支撑制度和总经理、职能部室挂包重点客户办法,持续为客户提供全面、细致的差异化、个性化超值服务。面向中小商务客户和高端个人用户,积极推进营维合一,在城区建立、完善社区经理服务平台,在农村突出抓好分片包干责任制,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面向公众客户,不断提升营业窗口、10060和114等渠道服务形象,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和装移修预约服务制度。
三是不断推进信息化应用。近年来,**网通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快“网上**”建设步伐,推动**信息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网通拥有电话拨号、宽带IP、多种接入的组网手段,可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信息服务,如ADSL、DDN专线、ATM专线、帧中继、2M数字电路、光纤电路等出租电路,为了提升企业的办公效率与决策水平,公司实施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在全市开通了“信息魅力”、“企讯通”、“商务阅铃”、“自助入网”等业务,为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宣传公司产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围绕客户群体进行文化宣导和影响。公司现在拥有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和各类增值业务,用户规模庞大,客户源稳定,可以说,已初步形成一个文化群体。在向广大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自有的媒介渠道对客户进行文化影响。设立了“10060客户服务热线”,向客户传递网通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平均每天接受各类咨询投诉超过3000个;公司努力把**信息港建成有**特色的宽带门户站点,在网上开辟了“赵都文化、古迹风韵、**历史、地方风俗、成语典故、饮食文化”等文化专栏;设立了“时事报道、影视点播、酒店预订、职场丽人、房产市场”等充满时代气息的优势栏目,新颖别致;为宣传**悠久的历史文化,配合国际太极流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制作开通了“太极流大会”网站;公司在网站显著位置设置了与政府网站、政府论坛的快速链接,使网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政府决策与社情民意。目前,**信息港的日点击量已达20万次,影响广泛,深受市民喜爱,公司正在努力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文化品牌来经营。
五是转变观念,加快企业转型。公司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基础通信、增值通信和信息化应用资源,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内外部通信需求以及内部信息化应用需求,真正树立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观念。通过业务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以推进“四个信息化”为载体,迅速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四个信息化”是指以电子政务网、电子党务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以信息魅力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以宽带魅力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家庭信息化;以农村信息站和农村网吧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实现公司战略转型的目标。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推进方面高瞻远瞩,超前规划,提出了“数字**”的宏伟蓝图。**市网通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加快企业文化发展中着力加强与社会其他单位的合作,发挥固网与宽带的整合优势,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并提出了全面推进企业转型,从传统的语音服务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新课题。努力实现全面覆盖的各类信息服务网络,几年来不断建设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我市2001年被信息产业部列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2002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数字化工程综合示范城市,**年被列为河北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年荣获全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现在,全市在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网络建设、装备制造、服务等方面都走在前列。**网通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力助**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下,**网通作为市内主导的通信运营企业,伴随**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服务**经济与社会的需要。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通信第二长途枢纽楼,能够满足今后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通信发展的需要。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为**经济的腾飞构筑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化项目的合作中,**网通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创新合作模式,积极促进社会信息化乃至文化强市的发展进程,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合作进行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该项目注入资金1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开创了政企合作的新模式。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图书和视音频资料,提供了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全部数字资源,它的建成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加快数字化社区建设,推动**数字化进程。丛台区社区化建设是06年全市数字社区建设的试点,公司与丛台区政府签署了“数字化社区”合作建设协议,并结合丛台区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数字化社区等信息化手段,力争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将丛台区建设成为便民、利民、服务于民的信息化、服务型政府的新典范。
实施了“校校通”工程。河北省教委与河北省网通公司合作了“校校通”工程,为全省的4万多所中小学校提供互联网和数据专网的服务。目前已有近百家学校接入了“校校通”网络,大大推进了文化教育系统的信息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领域全面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主要得益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863/CIMS计划的推进。会计电算化与CIMS工程是我国工业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开端。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此后,会计电算化迅速推广开来,为我国工业企业奠定了信息化的基础。后来,旨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得以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计电算化奠定的基础。
从1988年开始,我国多家工业企业实施了CIMS,覆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兵器等多个领域。CIMS支持了上千种新产品的开发和改型设计。CIMS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CIMS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为帮助我国工业企业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支撑环境,支持企业的管理变革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条基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从两甩工程到两化融合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的两甩工程,即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的集成应用。
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是指构建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平台和一体化平台,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以及设计制造流程的集成与协同,并最终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是指针对企业内部生产、销售、成本、采购等业务集成需求,开发以数字化综合资源模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集成技术。
“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控制中。大中型企业大多都采用了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管理系统。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ERP的集成应用。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占同期社会零售总额的10%。
两化融合的提出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其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找准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得又好又快,成为工业领域的共识。信息化成为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位于南京、上海、重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珠三角地区、广州、青岛、唐山暨曹妃甸地区的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截至2009年底,我国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共启动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142项,涉及11个行业。同时,各地共支持两化融合项目727个,专项总投资4亿元。各地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发掘和培育了一批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有效带动了整个区域产业的创新。
两化融合走向成熟规范
本报记者全程参加了本次“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座谈会”,从现场发回了第一手报道,切身感受到了近几年来两化融合对调整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目标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下一步“融合”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007年“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2008年国家为推动两化融合的发展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次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培训会议”,在会上,确定了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市等8个城市或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自此真正走上了实践阶段。8大试验区的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两个年头,前期工作的成绩、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对未来计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在9月28日召开的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上,来自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主管领导对前三季度的工作作了汇报和经验交流,无论是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建设上,各地皆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南、广西、河南等地也介绍了推进两化融合的主要思路和工作,在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产业建设和机制创新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两化”融合的核心,哈气集团、新疆油田公司、潍柴动力等相关企业在两化融合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座谈会现场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两化融合依然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政策扶持、企业信息化氛围不足等。如何解决当前两化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成为各地方、企业代表讨论的焦点。
那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的试点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呢?
四大经验值得推介
杨学山副部长对过去两年的“融合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指出过去两年,“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试验区对两化融合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并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化;二是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套路;三是各地对两化融合工作做了重要部署,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在总结经验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机制是保障两化融合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按照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推进思路,在谋划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之初,就将发挥和调动社会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针对两化融合需要大量人才保障的特点,创建了国家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截止目前累计培训近300人。“目前,上海已经建成由4个研究中心、十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两化融合社会推进机构,并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贺寿昌在总结经验时谈到。广东省成立了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同时,组建了广东省“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两化融合”专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见和建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座谈会,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难题。而“两化融合创新中心”为广东省两化融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为广东省两化融合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服务。
从抓重点项目开始
两年来,各地都在通过抓重大项目的方式,切入两化融合。例如,上海市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重点项目覆盖的装备制造业,连续两年在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中获得两化融合专项支持,累计支持资金近5000万元,带动企业项目投入资金近5亿元,这使得上海大批数字化装备技术和产品获得突破。而重庆市则分层推进试验区建设,以国家级示范区为龙头,引领试验区建设,同时以市级项目为重点,强化试验区建设,试点区县示范项目作为补充,扩展试验区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本省重点行业煤炭入手;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煤炭业务管理系统化项目规划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煤炭行业信息化,项目投资5000万元,已初步完成系统硬件采购、软件开发集成,以及首批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任务,工程项目的推进也全面体现出来。
以企业为主体
在推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各地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无论是8大试验区还是其他各地,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尚立群副主任表示,青岛市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同时建设完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移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惠及了中小型企业达两万户。“青岛市政府与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中小企业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政府两年扶持资金达到500万元,并确定2010年青岛市信息产业资金专项资金支持的16个两化融合项目,预计全年将有500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两化融合是推动中国企业全面转型的直接动力
广东省代表介绍,广东实施了“4个100”示范工程,针对上年度评选出的示范企业,给予了16个项目总额2440万元的扶持资金,由此打造行业信息化应用标杆企业,调动了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珠三角各地市合理配置两化融合资金扶持,以此带动各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推广。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庆市以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推进M2M研发与产业化和推广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等“三大业务”为切入点,力争在技术标准制定、全国中心平台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到“三个领先”。 南京市在对2009年“两化”融合十大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行为期两年的总额为600万元的财政支持基础上,对今年第二批“两化”融合十大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加扶持力度。今后每年将推出10个平台,利用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助推力、辐射力、加快信息化进程,2009年实现了销售收入630.7亿元、利润13.2亿元,2010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84.8亿元,利润10.9亿元。
五大难题亟需解决
针对“两化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杨学山副部长也提出了指导意见:首先是编制好明年的两化融合工作计划,将两化融合融入“十二五”相关规划中。目前许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和决策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统筹地安排好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构筑清晰的工作蓝图;其次是对照年初确定的计划,结合今年部内和地方部署,抓紧工作,充分体现两化融合对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创造可以推广的新鲜经验,高质量地完成今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任务。
面对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从国际上看,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两化融合战略,因此,中国的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既具有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使两化融合的工作在未来有更突出的进展和取得卓越的成绩,必须认清目前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政策、资金显“饥渴”
政策、资金扶持是“两化”融合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在各试验区两年的工作进展中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制定为“两化”融合的重点突破进行了保驾护航。而在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技术含量高,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资金的投入是推动整个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许多试验城市都面临着政策、资金的双重“饥渴”,重庆市、、南京市等各地代表在报告中都提到,由于两化融合的相关指导意见未出台,不利于形成两化融合的长效机制,而资金的缺口大,成为阻碍两化融合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才缺口大
从两化融合软环境层面来看,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主管领导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缺乏专门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致使两化融合工作的滞后”,广州市的主管领导也表示“需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的领军人才,为未来的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企业信息化环境欠佳
虽然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但当前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
信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但是由于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地区电信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正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和两化融合全面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了支撑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制约了两化融合的全面推进。”代表提出了他们所遇到的难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部分地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使得两化融合推进缺乏动力,产业结构转型、科学创新发展的推进工作也仍有缺口,阻碍了两化融合的深入实施。唐山市、青岛市、代表都提到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发展动力不足,在未来还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以此推进信息化的发展,为两化融合增添动力。
还需政企双管齐下
针对这些问题,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有效解决呢?会议上各地方代表和相关领导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浙江某自行车厂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透露:两化融合建设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政府将根据两化融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对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加大力度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制定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可以为两化融合有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从领导到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上海市代表提出:“要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主动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同时培养和引进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国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两化融合提供有利条件。还应充分考虑中国各不同规模企业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IT技术,以此拉动两化融合的整体节奏,在政策指导和产业支持上也要“区别对待”。
在下一阶段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必须面对竞争和挑战,克服不足和差距,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以政府信息化为先导、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推进两化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
两化融合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信息社会即将来临”,在随之出现的所谓“信息社会”中,信息逐步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21世纪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信息化的发展力度一直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其中美国自1991年起,就分步实施了“信息与通信”高新技术发展计划、“数字地球”战略构想,以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被称为“美国创新的基础”的重大研究发展计划。日本也从2001年起,先后制定了《电子日本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总体上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信息化水平也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根本、最艰巨的任务。从国际范围看,中国信息化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信息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幸的是当代的信息革命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那就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跨越传统的工业化,直接走向信息化的工业化。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新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信息化和工业化双赢的发展模式。
财务除了核算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其内含的企业内部协调与服务功能也是不可忽视。在信息时代,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财务人员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协调与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管理模式,提升内部服务的水平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财务报销环节作为财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协调最多流程,也就成为财务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着手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财务管理上先后推出了全面预算管理、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并借助ERP系统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但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不断推进中,由于有些传统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效果。本文主要从提升财务报销流程入手,针对石化销售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财务报销流程存在效率低、时效性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与措施,以期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信息环境下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销售企业在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财务报销流程的改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依靠纸质单据进行财务报销审批的模式,阻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效率
当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数据库的共享、办公的自动化、ERP系统的运用等一系列信息化进程不断地加快时,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填制的各种表单从传统的纸质单据走向了无纸化已势在必行。长期以来运用纸质的报销单据作为费用报销支付的模式,导致信息的传递必须依靠人工进行交接,这不仅易引起单据的缺失,而且延长了单据滞留在各环节的时间,延缓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大量的纸质单据为介质进行数据传递的方式已成为企业信息化效率提升的瓶颈之一。
(二)同一事项多次审批的报销流程,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业务流程效率
中石化集团采用了“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权式管理模式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月度预算实现了对分子公司现金流管理、费用列支与资金支付的控制。这在基层单位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出现预算审批、费用列支与款项实际支付流程三者相互分离,造成企业内部同一经济业务报销事项必须经过三个独立流程的多次审批的现象。例如在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子公司内,一项低值易耗品购置业务需经过申请采购审批、付款支付审批、费用报销审批三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经办人、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分管领导、公司经理的多层次审核与批准。就同一事项而言,各层级领导的多次签批确认,造成了业务流程的重复与低效。报销流程中涉及的人员多,相互之间的工作时间安排不一致,尤其是领导,面对的审批数量特别多,经常会被不速之客打断工作思路,降低工作效率。
(三)基于传统的报销流程审批模式,导致报销周期长
长期以来传统的多层级多流程审批,在操作流程上如同串连电路,在传递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脱节,将造成整个报销链条的断裂,经办人员需多次往返于一项业务的办理,造成报销周期的延长。
(四)审批流程之间相互脱节,造成内部牵制与监控执行不到位
由于依靠人工在纸质单据上审批,相互之间缺乏兼容性与扩展性,造成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程序、授权审批程都必须依靠人工的判断与手工的传递,容易导致由于审批人员的疏忽而违反相关制度的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基于电子单据流转的财务报销审批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效率
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适用于本企业集团业务特性的电子单据信息传递规则与传递模式的网上报销信息平台,最终实现电子单据有效替代纸质单据,实现无纸化办公。以网上单据替代手工单据,不仅能规范报销人员的填制内容,还可以减少原始单据在流转中可能被破坏或丢失等现象的发生。在报销流程中事先规定各部门的职责,不同的签批人员对于事项审核所承担的责任范围不同,例如经办部门负责人对业务事项的真实性负责;财务人员负责审核单据的合法合规性;公司领导对事项发生的认可审批等;会计凭证作为财务部门重要的会计档案之一,其传递一经财务审核确认后则仅限于在财务内部传递,确保了审核后单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二)整合报销流程,减少不增值环节,优化流程效率
将预算管理、报销项目审批、现金流支付管理三项内容统一融入网上报销信息系统的审批流程,通过信息系统的固化设置实现三者相互之间的共享与牵制功能,同时减少企业内重复审批等不增值环节的工作量,促进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最终推进财务信息化进程。例如企业集团内一项低值易耗品购置业务经过申请采购审批后,在付款支付环节根据预算审批电子单据与验收环节进行确认支付,并直接形成费用报销凭证,从而把预算、费用列支、资金支付审批三个环节融合到一起。当预算申报、审批、支付均在同一系统时,各级审批人员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进行事务处理。相关人员在支付确认时可随时查阅到与之相对应的审批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管理与工作效率。假定报销流程以员工填写预算申请单为起点,分别经过审批人逐级签批、预算财务人员单据审核、财务经理确认,以出纳支付为终点。以每笔业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完成时间计算,平均一笔单据从报销起点至到账终点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约为25分钟。如果员工不在同一办公楼层、存在跨区域的单据传递则可能花费更长的时间。当公司的业务量以每个月4000笔计算,则共需等待时间约为1667小时。以平均每小时工资15元计算,则需要花费人工成本2.5万元。因而将预算、审核与支付三个业务环节合为一个,年可节约25万元人工成本。
(三)引入工作流管理方式,缩短报销审批周期
采用工作流的推拉结合管理模式,通过工作流的逻辑定义、发起、控制等方式,规范并加快信息的传递。例如在电子审批的动态流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时事件驱动信号与非实时控制信号相结合的审批方式提高流程效率;在多层级的审批过程中,采用电子数据流转方式下,经办各环节人员均可以通过系统查找出停留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催促办理;同时也可以通过系统设置实现定期自动发送催办信息方式,提高待审批事项的处理时间;并且各环节人员均可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定期登录系统采用批处理方式完成所管辖范围的审批业务,从而避免工作期间被不断地打扰的现象发生,大幅降低报销业务的审批成本。此外,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类型特点设置规范报销系统的审批流程,如顺序审批经、同步审批、远程交互等,使流程更具有灵活性。在此基础上,与OA办公系统、IE网络等远程办公系统相结合实现移动办公更可优化员工工作效率。
(四)固化关键控制点,实现审批环节的刚性控制与相互牵制
将申报、预算、审批、核算各数据源高度统一融入报销系统,一方面可避免审批环节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固化报销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可以较为准确地落实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避免监控点的脱节。首先将工作流的控制结构引入报销系统;然后把集团内的最新版授权指引直接具体地细化设置到系统内,从而把员工报销执行的线路自然固化;最后在内控制度执行检查时直接调用监控程序核实授权指引的执行情况与例外事项。这样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授权批准范围、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就能有效地融入财务报销审批系统,确保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一致性、员工执行的规范性。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报销流程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工作流优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报销流程的整合、优化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限于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未来财务管理还应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
(一)注重持续改进
由于企业集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因而财务流程的改进是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相关的流程标准、控制方式和控制方法也应适时调整跟进。一旦企业改进了自身的财务报销流程并采用网上报销系统完善财务报销的申报、预算、审批、支付流程,则企业还需进一步跟踪执行的效果、收集反馈意见、改进优化等后续工作,使系统的上线推广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带动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
(二)强化信息风险控制
当企业采用了信息系统的电子化审批流程,则应进一步关注IT环境下的信息风险控制,如系统安全控制、用户授权、系统权限设置、操作规则控制、CA数字电子安全证书认证管理等安全管理措施,确保系统运行的保密性、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授权的合法合规性。
(三)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改进财务报销流程将信息集成化只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工具之一。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成功的关键更重要的还是于管理人员的有效运用,管理人员只有转变观念跟上信息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济宁市的信息化布局早已开始。2009年以来,济宁市先后实施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教育信息化、无线城市、城市一卡通、数字城管六大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快了“数字济宁”支撑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
济宁市一直把自主创新和信息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经信委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培育光通讯、汽车电子等新兴融合型电子产品制造业,积极引导济宁高新区打造成省级光电产业园、嘉祥县省级光伏产业园。围绕电子产品制造,发展嵌入式系统软件,支持重点工业行业领域软件研发,发挥集聚效应,规划建设了任城鲁南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同时,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的相关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我市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发展迅速。值得一提的是,“金贸”、“金农”、“金税”、“金盾”、“金卡”等一批信息化应用工程建成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步伐。金融系统已基本实现了业务和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卫生系统建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管理系统,覆盖到全市乡镇一级卫生机构,解决了新农合报销难的问题,进一步地做到了惠农、便农。
然而,我市的信息化工作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我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足,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仍然存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电子政务协同能力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还不够突出,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济宁市的两化融合发展仍面临着挑战。经信委将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载体,在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上求突破。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抓住“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个切入点,在传统工业上,实施“百家企业示范,千家企业达标,万家企业提升”信息化行动计划,重点培养100家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利税过千万信息化示范企业,带动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
2、紧密结合年度目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核算、结算“三算”结合,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
3、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内部管理,杜绝内部三角债;
4、加强物价监督和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控制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成本;
5、加强统计工作,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6、完善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
二、部门职能
组织优化公司组织架构,制订公司发展目标,对责任目标进行分解、考核,规章制度完善、修订与落实,全面预算编制、考核与审计管理,物价监督和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信息化建设,统计信息收集、分析与上报,工作质量考核,公司无归口单位管理的事务等。
三、20xx年工作思路
20xx年企业管理部将紧紧围绕公司“稳中求进,实干创新,持续提升”的发展目标定位和要求,在公司主管领导的带领下,按照“总管(制订总目标)”“不管(明确各”“总管(抓好总目标考核)”的工作思路,在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中发挥积极作用,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升团队整体素质。通过不断组织加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完善部门与个人工作标准,细化各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目的,采取工作交插兼顾、AB角替岗等措施和办法,提高每一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二)细化量化,做好目标制订分解落实考核。根据公司“xx”发展规划和20xx年发展思路,制订公司20xx年各项发展目标,并根据各单位职责情况进行分解落实。同时,根据20xx年考核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责任目标指标体系、基础分值、评分办法,尽可能实现量化考核,为工作业绩评比、薪酬发放提供依据,实现各单位员工及领导工资收入与目标完成情况、经营业绩挂钩浮动。在对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时,对其经济运行情况着重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各单位完成责任目标,以此来保证公司目标的完成。
(三)推行全面预算,围绕利润资金加强集团管控。20xx年,我部将围绕年度目标制订和分解,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做好对各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培训和辅导,以“利润为中心”建立建全从收入、成本、费用等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以资金为重点”加强资金预算的分析和考核,对各项资金、资产、资本进行跟踪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水平;对各单位预算目标完成情况每月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各单位经营情况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促、协调解决,加强集团控制和管理,确保公司年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加强监督,控制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成本。改进工作方法,及时收集各类物资价格信息,建立供应商、物资价格变动信息库,通过物资购进前的比质比价、处置前的市场询价,与采购部门配合,采购符合标准要求、性价比的物资;同时,与生产技术部门紧密结合,改进工艺配方,用成本更低的原材料替代成本高的原材料,节约物资采购成本。
配合项目规划部、基建工程部搞好工程设计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完善工程项目立项程序,从工程的土建、安装、设备购置方面综合考虑,依据立项时的工程造价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加强对工程合同内容的审核,避免合同纠纷。材料认价工作做到及时准确,达到与工程施工同步的目标。细化工程验收内容,规范验收流程。加强对工程决算资料的审核力度,提升决算效率与质量。按照工程管理流程,在监督控制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工程材料物资质量、价格的监督,及时办理立项、验收、交付使用、决算审计等手续。
(五)多角审计,维持内部经济秩序促进管理。20xx年,我部将转变工作方法,将关口前移,将离任审计和年终审计转变为任内审计和离任审计、年中审计和年终审计,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审计时重点围绕目标完成情况、开支有没有依据、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是否很好的执行落实等开展,对下属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审计检查,及时发现查找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各单位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维持公司内部良好的经济秩序,保证公司健康发展。
(六)完善制度,有章可循执行必严规范管理。在20xx年工作的基础上,转变管理理念,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各项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满足公司发展管理需要,解决制度不连贯、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认真研究分析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85-03
一、公司概况
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前身为哈尔滨炼油厂,1970年建厂,1976年建成投产,1983年上划中国石化总公司,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加入中国石油集团。1999年根据集团公司内部重组改制的要求,企业的上市部分成立了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石化公司作为地区公司,不再具有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身份,变为股份公司和专业公司下属的成本中心;非上市部分继续沿用“哈尔滨炼油厂”名称,同时由哈尔滨石化公司代管炼油厂,两家通称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2005年,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精神,哈尔滨石化公司、哈尔滨炼油厂合并为哈尔滨石化公司。哈尔滨石化公司是以石油加工为主要生产手段,生产燃料油和化工产品的大型石化企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哈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已由最初的50万吨/年增长至一次500万吨/年,现有生产装置14套,主要产品有汽煤柴等油品和聚丙烯树脂粉料、工业丙烯、丙烷、液化气等6大类17个牌号产品。“十一五”期间,公司年加工能力将达到300万吨/年,增设60万吨/年连续重整、80万吨/年加氢改质两套装置,实施配套质量升级、安全环保、节能节水等15个发展项目,重点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的技术创新,盘活存量资产,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把企业建设成中国石油标志性精品炼厂。作为哈尔滨市的龙头企业,哈尔滨石化公司连续多年名列哈尔滨市利税上缴前三名,为哈尔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现行的物资采购流程
按照内控体系要求[1],哈尔滨石化公司物资采购业务流程完全遵守2006年经股份公司批复的《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哈尔滨石化公司分册》的相关要求。手册中RM04为物资采购流程,包括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签订与审批合同、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结算付款、应付账款、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及新材料的准入管理、采购数据统计、采购文档收集、归档等11个二级子流程,14个三级子流程(见表1)。
内控手册中物资采购部分还包含11个关键控制程序[2],包含“选择不合格的供应商和不合格的采购方式、采购未签订有效合同、采购物资未经过有效验收、应付、预付账款会计记录不准确”等四个关键控制点,49个与关键控制相关的风险点以及相应的RCD(风险控制)文档,对于每个流程、每个步骤中存在的风险和已建立的控制进行确认、记录,将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公司领导和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了业务范围的审批权限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哈尔滨石化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的关键控制程序和风险控制点作为业务管理活动中的监控重点,通过严密落实流程管理制度,重点强调与财务报表和附注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关的控制、防止舞弊、欺诈行为的控制、资产安全的控制[3]。
三、存在的问题
2007年,审计监察处对物资配送部现有库存物资积压情况进行调查,经统计,库存物资余额合计7 454.8万元。按资金分布情况分为常规储备物资1 819.3万元;政策性积压物资3 447.4万元;工程项目储备物资1 104.7万元,其中2004―2006年工程项目积压物资1 083.4元,工程项目积压物资共涉及煤代油、常压改造、二催化改造、硫磺回收工程、栈桥大鹤管自动计量及油气回收等10个工程项目、11类物资。仅以煤代油、二催化改造为例:煤代油项目积压金额120.8万元,积压率1.2%,二催化改造工程剩余阀门法兰、钢材、仪表、设备等物资累计453.7万元,积压率15.63%,经调查,主要是因为采购立项的前期调查不够,采购计划编制人员对改造装置实际情况不了解,采购人员在制定采购计划中发生失误等原因,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超量采购,导致库存积压[4],说明哈尔滨石化公司采购流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流程不顺畅、控制不完善等问题,急需解决。
由于企业物资采购涉及规划计划管理、采购过程管理、库存管理、验收入库管理、预算结算管理等多个过程,所以对于采购流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将不仅限于采购流程本身存在问题的分析,还将结合企业管理创新、电子商务发展、信息化建设等综合考虑采购流程的影响因素。
四、采购业务流程优化策略
1.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哈尔滨石化公司采购业务流程优化应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实现、降本保供为基本出发点,以完善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为核心[5],查找和改善采购环节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抓好执行,切实增强管理控制能力,进一步规范采购管理、增强采购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健全采购环节风险控制机制,实现采购环节“全面风险管理、全部业务流程、全过程控制”的总体要求,不断细化管理工作,堵塞管理漏洞,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哈尔滨石化公司采购业务流程优化应坚持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围绕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在查找分析哈石化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关采购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改进方案,建立科学的制度、实现规范的运作,力求使公司的采购、存货管理制度更合理和健全,更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可操作性,保证采购管理各环节和各方面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责任落实、执行到位,实现采购系统“体系可靠、风险可控、运行可持续”。主要从改善控制环境,强化风险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控制活动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流动与沟通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具体改进措施。
2.具体优化策略。(1)改善控制环境的措施。采购人员是企业采购工作的执行主体,物资采购过程是否规范,采购物资质量是否优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采购行为主体的管理,采购人员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采购的效率、质量和效益。采取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适时修订岗位职责改善控制环境的措施。(2)改进管理手段的措施。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物资采购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哈尔滨石化公司优化采购流程必须消除相关信息“孤岛”的现象,通过应用实用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平台[6],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将分离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内外部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加快采购物资信息处理和传递,提高采购系统工作效率。采取尽快在企业物资信息管理中应用条码技术、完善网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实施数据挖掘等手段。(3)加强制度建设的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产品价格开放,采购行为自由度扩大,物资采购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7]。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采购环节出现的责任事故进行追究,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究相结合,杜绝采购过程中走后门、送回扣、假招标、扩大预算、高价围标低价抢标等腐败行为,使采购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规范采购行为,保证企业采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实施阳光采购。制定企业应加强内部效能监察工作和哈石化应加强采购环节的责任追究规章制度。(4)完善流程的措施。科学完善的管理流程,可以使企业规范运转,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监控有力。因此,针对上述哈石化现有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工作、改善不合理的工作程序等角度,制定如下的流程优化方案:修改供应商管理流程;重新设计库存储备定额管理流程;完善商检、安装、试运行、验收流程。(5)完善风险控制的措施。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面对着不确定性,充分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是企业创造和保护价值不可或缺的利器[8]。主要通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现有控制措施、充分评估原有控制点是否充分、全面,结合实际工作识别新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措施等几个方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物资采购计划编制的控制措施;增加招标采购流程的风险控制点;增加商检、安装、试运行、验收的风险控制点。
五、总结
物资采购是生产企业运营管理的起点和重要环节,物资采购环节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综合效益,是企业需要加强和不断完善的重要内部控制流程,它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搭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顺利实施ERP项目为出发点,通过细化管理工作、堵塞管理漏洞,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采购业务流程优化的理论基础、采购业务流程优化的解决对策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就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越来越严格要求的形势下,如何有效优化物资采购流程,确保企业降本保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双赢关系发表了看法[9],并得出以下结论:(1)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效益是优化采购流程的根本目的。物资采购是生产企业运营管理的起点和重要环节,物资采购环节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综合效益,考虑全球电子商务给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结合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对流程的优化,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整合,可以规范采购工作程序,堵塞采购过程中的漏洞,保证企业能够以适当的价格、适时地从合格的供应商采购优质材料。(2)完善控制环境是优化采购业务流程的前提。优化控制环境即包括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也包括企业文化、加强执行力建设等等,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以人为本,优化采购管理。(3)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优化采购流程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程度也将得到提高。企业信息化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和存储方式,使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自动获取;企业信息化加大信息资源的存储密度,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改善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并提高了信息的价值,可以说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点。(4)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优化采购流程的保障。面对石化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国内外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石化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定期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保了石化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真实、可靠,有效防止了资产的流失。(5)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是优化采购流程的坚强后盾。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采购环节出现的责任事故进行追究,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究相结合,使采购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企业采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
参考文献:
[1] 孙琦,江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武器――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2006,(5):11-14.
[2] 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54-56.
[3]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33-35.
[4] 殷元元,赵丽清.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43-146.
[5]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联结和互动[J].会计研究,2005,(2):64-69.
[6] 常静.ERP环境下的采购流程与应付账款的核算及控制――基于A企业集团实施ERP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8):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