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范文

时间:2022-02-20 13:33: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经验

篇1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1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篇2

学生的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工作的需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来解决。高校引入企业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表面上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两者的共同点很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同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力提倡和追求管理中的细节,精细化管理强调层层分工,注意细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规范高校教育工作都有促进作用。

当前社会,我国各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采用精细化理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发展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老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主动和高校其他部门交流合作,一同将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在现实中,教师往往只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忽视应全员参与教育管理工作,且管理人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其要求的执行,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无法达到管理的效果。因而,想要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执行力,增强全校师生参与的意识,不断完善管理技术中存在的漏洞。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体现方面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将教育、管理和服务集于一体的工作。教育上,成立不同科目教研室,让老师共同探讨学习,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高校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完成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上,高校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和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师生直接的沟通,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高校建立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档案整合归纳,并及时更改错误信息。服务上,高校一直奉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深入学生的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体现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管理制度和细化的分工有序开展,推行分工责任制,使管理工作层次清晰,增强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调动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发展建议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仍在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如何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更加完善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这一发展趋势,真正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一)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有精细化管理的意识

为更好的推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首先要让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让教育管理工作者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各部门配合,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文化环境。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领导者充分发挥领导能力,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细化分工,让全体教育工作者理解工作的目标,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从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组织

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依据制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使工作层次更清晰、工作目标更明确。

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严格执行,制度也将成为一纸空文,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高校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通过制度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让老师工作积极性提高,从而更好的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资源库

篇3

引言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2014〕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者我国体育进入了“改革元年”,我国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思维出发,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将进一步发挥其在体育强国中的意义,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了体育的意义和综合效应,全社会对体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层次、更深一步的要求。无论是群众体育的发展,还是学校体育的提升,都和高校体育师资有分不开的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师作为专业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角色,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好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是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近些年来被学者逐渐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高校的学校环境差异很大,对于学科的重视程度都存在差异,高校的软硬件在体育学科上的投入也不同,造成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同〔2〕,因此把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作为研究内容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现状及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同时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利于高校领导层、管理层等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环境,为管理者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3〕、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2份,回收率为90.5%,其中剔除未完整作答和明显重复的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176人,女152人;博士34人,硕士173人,本科121人;高级职称82人,中级职称133人,初级职称72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Hoy和Woolfolk编制的《学校环境量表》,该量表包括高校领导的影响、学校风气、工作所能提供的发展前景、人际关系和物质条件等五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4。

采用Tsuietal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对晋升机会是否满意,对同事关系是否满意,对和直接上级的关系是否满意,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满意,对单位所给予的劳动报酬是否满意,以及总体是否满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

采用Motowidlo和Scotter编制的《工作绩效量表》,包括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三个维度,共16道题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结果与分析

2.1各量表描述性统计

2.1.1学校环境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知,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环境各维度的排序是: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校长影响、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学校风气。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学校工作发展评价较高,对学校风气评价最低。

2.1.2工作满意度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满意水平。

2.1.3工作绩效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最小值为3.00,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2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2.1性别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性别因素上的Sig值为0.416,大于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高校男、女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平均值基本相等,差异不大;同样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亦没有显著差异,但男性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女性,差别不明显。

2.2.2学历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最高学历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177,大于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值上看,本科和硕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稍高于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相反的是,最高学历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010,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平均值上可以看出,本科和硕士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稍高于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

2.2.3职称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职称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为0.628,大于0.05,差异性不明显;与此相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在职称上差异比较显著,初级和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和其他教师。

2.3各量表的相关关系

2.3.1学校环境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学校环境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与校长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2.3.2学校环境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与校长的影响、工作发展的机会、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作绩效与物质条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学校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其中学校物质条件并不影响其工作绩效。

2.3.3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由表9得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4,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结论

篇4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四个基本语言技能之一,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衡量人才水平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近一二十年来,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如何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始终因扰广大英语教师。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做到作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句连贯、语言优美,文体清新,达到交际目的,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随着现代英语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新英语教学法相继出现,这不仅满足了英语教学的需要,还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极大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法研究使我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法采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以成果(即学生的作文)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不利于学生的逐步提高。

一、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的弊端

1.英语写作教学体系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二十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大专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把《英语写作手册》(a Handbook of Writing)作为写作的基本教材。它仅仅是一本手册(handbook),而不是一本教程(course)。教程的特点是: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着眼训练。对教师而言,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而言,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该手册面面俱到,重点并不突出,教师和学生都不知应把重点放在哪里。

2.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在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写作教学模式。教师先在写作课堂上讲授一些写作要领,分析教材上的范例,然后让学生模仿范例练习。如此一来,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学生成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完全被忽视。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如何问的麻木习惯。

3.“轮回”模式徒劳无功,程序化教学效率低下。我国众多高校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基本一致:教师讲解写作要领――教师命题――学生按要求写作――学生交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师讲评作文,然后又是一个新的来回。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写作教学效果较差。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工科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环境下,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媒介往往是孤立的或线性的,教学信息传播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流动,而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互动的、多向交流的,写作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是整合的。充分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英语写作教学就具有以下优势。

(一)提供丰富、新鲜的写作信息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查找和浏览本课程的资源库,搜索相关主题的资料,学生获得了传统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大量的新信息和新材料。这就突破了教师、课本及有限范文资料的局限性,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视野,积累了更多的写作信息,为学生顺利写作打好了基础。数字化的写作课堂以网络的高速度和资源的丰富性激发了学生表达自我的内在动机,满足了学生写作中借鉴间接生活经验的需求,使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间接体验生成自己对信息资源的意义理解,从而摆脱无话可说的困扰并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二)创设生动的写作教学情境。网络技术不仅链接、传播并丰富了写作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网络通过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虚拟现实,在互联网上创设出生动的写作教学情境。无论是现实生活情境,还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境,尤其是学生没有体验过的异国情境,都有可能在网络中找到并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的兴趣和灵感,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不再是教师的写作技巧讲授、范文分解,以及学生绞尽脑汁的苦思冥想。

(三)开启互动的写作进程。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写作教学活动是多边交互传递信息的。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分散在学生家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互动。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让学生经历头脑风暴,获得和整合新的信息,明晰写作思路。在互动中,学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智慧,降低了写作任务的难度。在构思阶段,网络信息呈现、网上信息搜寻、网上交谈等可以启迪写作思路,这样的过程不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有益,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结语

在生活中,学生拥有强大的各种多媒体媒介,他们分享网上文件,进行随意的文本交流,这一切都不会轻易与传统的学校的课堂教学相适应。传统正式的课堂话语及活动与他们在校外通过手机、短信、电脑信息、网上交互等丰富的交流话语和活动差异很大,因特网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并且从中受益,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教学,使之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在海量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面前,并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有时可能会在作用不大的信息上浪费时间,错过了真正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因此,在这个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信用度高的信息,利用资源,使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我们大学的英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那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终生学习的大门,增强他们学习的力量,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运用因特网,是在教学生英语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Belis l e,R.E-mail activities in the ES L writing class[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1996.

[2]Lee,E-K.The effects of e-mail mode on Korean high school students’task- based writing in English.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summer conference[D].Seoul,Korea,1998.

[4]顾佩娅.Internet与英语学习环境[J].现代外语(增刊),1997:171-1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