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4-14 04:00: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狮子和鹿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篇1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接触过图文混排的印刷制品,在其它课程中可能已经手工制作过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对图片在文稿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相关任务,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在教师讲授操作要点、学生模仿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学会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学会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学会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体验Word字处理软件图文混排的强大功能,感受到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并设置环绕方式。

难点: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五、教学方法

(1)讲演练结合:教师讲授“插入图片”的操作要点,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练习。

(2)任务驱动法:将本课教学知识点设计成小任务,降低学习难度。

(3)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相应的任务。

(4)小组协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协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月亮的味道》故事、动物图片、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你们尝过月亮的味道吗?

今天老师带了一群小动物,它们就准备去尝尝月亮的味道。让我们看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探究学习(20′)

1.任务一:插入图片

(1)出示课件,讲述故事

[故事内容:

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口啊!

夜晚,小动物们望着月亮,他们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他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它爬呀爬呀爬到山顶,月亮离它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时的文档,加入什么会更形象美观呢?(海龟图片)

(2)提出任务,模仿操作

师:桌面有一个“图片”文件夹,打开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小动物的图片,现在我们如何将小海龟的图片放入文档中呢?

教师讲解演示“插入图片”步骤,并板书操作步骤。

(3)学生模仿练习,完成“小海龟”图片的插入

[设计意图:这一任务学生以观察、模仿学习为主,教师在进行操作演示时,关键步骤放慢速度,让学生领会并仔细了解操作要领,使学生学会“插入图片”的操作技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任务二:设置图片大小及环绕方式

(1)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

[故事内容:

海龟叫来了大象,它对大象说:“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就够的着了呢!”]

(2)提出任务,自主操作

师:这时候,我们要把谁请到故事中了?(大象)你们会吗?自己动手,把大象请到你的文档中来吧。

学生自主操作,插入“大象”图片。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大象”与“小海龟”的图片大小比例不对。

2)“大象”与“小海龟”的图片位置不对。

(4)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调整图片大小”这部分内容,尝试操作。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设置环绕方式”这部分内容,尝试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指名学生操作演示,并讲解步骤,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小组协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综合实践,巩固新知(14′)

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

[故事内容:

月亮看见海龟和大象,它就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 所以,当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的时候,月亮就轻轻地往上跳了跳。

大象还是够不着,于是它叫来了长颈鹿,然后长颈鹿叫来了狮子,狮子叫来了斑马,斑马叫来了猴子,猴子叫来了老鼠。

老鼠先爬到小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了大象的身上、又爬到了长颈鹿的身上、狮子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故事内容,运用刚才所学的操作技巧,把“小动物们”请到你们各自的文档中吧。

学生自主练习,美化文档。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过程中,熟练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展评让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及学习的乐趣。]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5′)

1.结束故事,升华主题

[故事内容:

“咔嚓!”一声,老鼠咬下了一片月亮。哇,月亮的味道真好啊!然后,老鼠又给猴子、斑马、狮子、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

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呢?(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经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2.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回顾,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始终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一)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适合学习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展开和完成。本节课笔者以故事《月亮的味道》贯穿全课,根据故事内容提出任务,学生在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下,逐一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篇2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资源异彩纷层,人人都充溢着新课改的激情,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反思一下我们的新课改,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就教学中一些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朗读形式化的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有些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模式时出现了盲从现象,与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出现偏差,在落实观念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形式。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流于形式化的现象仍然很多: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过于随心所欲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个教学理念的深入,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朗读。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这是许多教师在课改教学理念的冲击下都效仿的课堂流行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上,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难道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如默读和浏览。再者,过于随心所欲,也不利于全体层面学生的朗读训练得以落实到位,如不自觉的学生没有开声读,教师无法掌握到全体学生是否完成老师布置读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把握好契机,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避免一味地倡导用喜欢的方式读。

2.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这一课堂教学的方式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不就乱套了吗?文本读起来不变成了杂乱无章了吗?

3. “请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小学生对语文文本赏析能力还不高,如何选择文本中的好句好段来读,这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低中年段的文本较短,要真的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他们会找到哪些来读呢?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吗?高年段的文本有的篇幅较长,所有学生能找到文章的重点语句或段落来读吗?如果不,那没抓住文中的重点读,那不等于舍本求末了吗?这样的方式读有何效果呢?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过多充斥课堂

读是学习语文的四门必备功课之一,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朗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朗读兴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是把课文朗读成了看画面听录音,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的画面上,学生对范读的语气、语调反而不大注意了,从而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不能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范读,而丢弃本人范读。是否使用多媒体还要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客观因素决定。多媒体课件只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综观以上现状,我们在新课改中要做到不但要实践与反思并在,而且需要回归本真的朗读,才能收到实效。

二、回归本真的朗读,让训练真正落实

本真朗读,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媒体辅助,不需要太花俏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落实朗读训练,使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使训练有所成效。

(一)本真朗读训练的策略

1. 教师感情范读

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教师范读一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怎样读书,教会了读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可以让学生一下把握住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从而产生想读的欲望。

2. 入情入境地读

在课堂中,反复、单调的齐读、自由读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昏昏欲睡,并产生厌读情绪。这样就很难达到朗读训练的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角色读、表演读、问答式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假如要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时,要根据文中不同角色的个性,揣摩出人物语言和动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并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就会特别高涨。

分角色朗读是最能引起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能体验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可以让老师或学生饰演、模拟文中角色,将其对话的语言还原,以个性化、入情入境地分角色朗读,逼真地再现了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些课文如人教版第六册《西门豹》、人教版第八册《渔夫的故事》等。

3. 花样竞读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好表现,都想争当能手,因此,变换花样的竞读活动,会使他们爱读、乐读。如小组之间的赛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很强,谁也不甘心输给对方,读得特卖力,也有感情;男女同学的赛读也很激烈,双方各不相让,都尽量发挥最好的朗读技巧超越对方;争夺“朗读小能手”的赛读热情更高涨,一个读得比一个卖力,都为争当这个“小能手”而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朗读能力发挥出来了。

(二)本真朗读训练的效果

1. 自读――自悟情感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自读。对学生来说,自读让其容易把握朗读的语调,各自发挥其朗读的情感,既照顾了优生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及感知的领悟,也照顾了朗读能力不及优生而需要自我消化空间的中下生,避免了齐读时互相要兼顾而不能使朗读训练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

2. 品读――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感人故事。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如“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些句子的朗读指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使父亲的形象越来越大,内容的解读和情感的升华得到同步发展。

3. 美读――升华情感

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有一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如在教学《狮子和鹿》时,教师让学生把握住鹿在池塘边看到自己美丽的身影倒映在水面上和鹿赞美自己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出鹿对自己的喜爱和赞美感情基调,接着把握住鹿看到清风吹过,池水泛起波纹后的腿无精打采和鹿抱怨自己的腿时,指导学生朗读出鹿对自己腿的不满意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精华、文化底蕴的深刻体会和感悟,从而去感染自己和其他听众,让“美”读达到预期的效果。选择对于语调的明快、节奏的和谐、逻辑的重音、感彩等几方面较难掌握的典型的内容进行示范性地 “美” 读,也是显得很有必要。对于样本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典型的句段。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句子或段落表达的语气都很典型,这些句子便可以当作样本。朗读时从断句、重音、情感等方面重点地指导,可以为学生学会朗读打好基础。

(2)典型的篇章。朗读的内容通常要以篇章为基本单位,选择典型的篇章作样本,重点指导,可使学生立足于篇章总体上的把握技能技巧。学生都能读好的话,就为以后学习许多文章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新课改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磨练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在课改下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优化自己的朗读教学,但是不能丢弃本真朗读,我们要本真朗读回归学生、落实到位、发挥功效,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明坚. 语感培养浅谈[J]. 肇庆教育研究,2012(5).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导入新课要激起兴趣,优化教学手段,拓展学习空间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来源是主体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有赖于外部条件的刺激。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展活动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思维。

现在多媒体的应用已深入到教学中,我们学校的教师每次课前总会查阅教学资源,这包括教育局为我们小学配备的农远工程资源、网络资源,教具资源等。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过:“提问得好即教的好。”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在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所摒弃,起而代之的是课堂提问这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进行提问,怎样提问才有实效,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要去探究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去学习。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课堂提问也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过多提问,学生容易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只是在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就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所提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所有这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联系实际,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适时、有效地提问,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具有实效性。

四、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而学生往往也只知道去“做”数学,而不懂得去“用”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的画面,画面里有猴子,大象,小鸟,长颈鹿,狮子等等动物若干只,要求学生数出各种动物的只数,由于动物种类多,只数也多,学生们数出的结果也不一致。这时让学生讨论数的方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分小组数,每小组只数一种动物,最后得出了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现实情境的体验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还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是很有用的。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篇4

一、引言

动植物文化意象概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信息。在语言习惯上,人们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以已知、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文化意象就是这样的信息载体,既包含了客观的物象,又蕴含了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部分构成,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以已知、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观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客观部分;寓意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的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甚至文字等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两种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文化意象。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言和作品里得到反复的使用,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许多还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一提起,人们就心领神会,很容易就能达到思想的沟通,起到互相交流的作用。

二、中西方动物文化意象对比

1.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自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是一种神话动物。传说它有鹿的角,骆驼般的头,兔子般的眼睛,蛇样的颈部,鲤鱼般的鳞片,雄鹰般的爪子,老虎般的脚掌和公牛般的耳朵。作为中国四大吉祥神兽之首,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后来,龙逐渐发展成为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身体称“龙体”, 穿“龙袍”,皇帝的脸叫“龙颜”,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这些都是龙象征权力和尊严的最好证明。汉语中有许多和龙有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

而如今,龙则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 “东方巨龙”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总会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海外华人的归属感!

而在外国,龙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它是一种被形容为有着长角,蝙蝠的翅膀,晃动的爪子和蛇尾的怪物。西方龙一般是邪恶的象征和财宝的守护者,因此,英雄勇者故事里常有的屠龙情景,谁杀死了龙,谁就被尊为英雄,如阿波罗。

2.虎与狮。在我国,虎文化紧次于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称虎为百兽之王,因此,长期以来,老虎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形容勇猛的战将为虎将,三国时期的关、张、赵、马、黄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虎子、虎女,连调兵的信物也称虎符。喜爱其虎虎生气,中国人名里带虎字者多矣,小孩子戴虎帽、穿虎头鞋、睡虎形枕,希望他长成健壮的小老虎。因此,中国的书画家,写虎绘虎,创作出许多艺术珍品。虎是除马之外动物画的首选题材,画的人最多,也更引人注目。

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

在西方文化中,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强大的太阳神,也象征着权力和勇气。因此,雄狮子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皇家法院的标志,狮子也是英国的国徽。此外,西方文化中,在艺术领域里当谈到伟大的人才时,人们用“文学雄狮”来形容。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威严),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rise like lions(雪莱的诗中号召被压迫者象狮子般醒来)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它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没有太多的联想意义。同时,狮子也引申为“危险、险地”,所以,才有lion in the way(拦路虎),the lion’s den(龙潭虎穴)的说法。

总之,在东方文化中老虎被视为是王,但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则被视为百兽之王。

3.凤凰。根据中国古老传说,凤凰有五颜六色的羽毛和鱼一样的尾巴,大约是2.3米高,具有柔软纤细的脖子,鸡一样的嘴,燕子般的下巴。以植物为生的凤凰擅长跳舞和唱歌。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在中国,凤凰是一个神圣的动物。它是高贵美丽和智慧的女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凤当成天作之合:龙象征一个聪明的男性,凤凰象征美丽的女性。因此,在中国有“龙凤呈祥”的说法。并且凤冠是显示皇后特殊地位的头饰。在这里凤凰是皇后的象征,她高贵、美丽和聪慧。成语“百鸟朝凤”展示了凤凰的高贵。中国人也有说“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这通常是说出生在一个边远贫困山区的女孩,经过持续的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杰出人士。同时,凤凰也代表着幸福和繁荣。

总之,在传统意义上,凤凰象征着高贵、美丽和智慧的女性;与此同时,它也象征着繁荣和幸福。此外,凤凰也象征着恋人之间的爱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凤凰主要是象征着不朽。例如,在古埃及传说与希腊神话中,凤凰是所谓的“不朽的鸟”,它可以活500年。在大火中燃烧后,一个崭新的凤凰将会诞生。最后,这个新生的凤凰将带上死去凤凰的骨灰到达赫利奥波利斯并把它放置在太阳神的宫殿里。此外,根据犹太人的传说,上帝任命凤凰为不朽的鸟。因为夏娃偷吃了智慧树的果实,受到了惩罚,所以她嫉妒其他生物。随后,她说服所有的除了凤凰以外的其他人吃禁果。上帝就赐与凤凰1000年的寿命,一千年后,它会烧毁自己,然后得到重生并继续其新的生命。因此,凤凰象征着不朽。

总之,在西方文化中凤凰是不朽的象征。尽管凤凰的象征意义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两种文化中他们有着相似点――凤凰是一个神圣的动物。

4.猫头鹰。猫头鹰是一种惯于夜间活动并经常发出凄厉叫声的动物,它发出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因此,我国民间常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鸟”,“逐魂鸟”,“报丧鸟”等,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民间常说“夜猫子进宅”,对它真是避之唯恐不及。

因此汉语中猫头鹰常被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俗话说“猫头鹰进宅,凶神跟着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 猫头鹰之所以这么不受欢迎是因为它的长相实在太古怪。眼珠子里挑明着杀气,杀伤力相当高。它冷酷的很,面部难得有表情,两只耳朵直立着,一双又大又圆又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的是一种鬼魅般的杀伤力,使人感到不寒而栗。

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就不见了踪影,飞起来又没有声音,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

虽然猫头鹰在许多东方文化里代表着奸诈、死亡、黑暗、神秘,但在西方主流文化里对他却有迥然不同的看法。希腊神话中代表智慧、理性、与公平的雅典娜,也就是后来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英语有一句话:as wise as owl,即是将猫头鹰视为智慧象征的最好说明。

作为智慧的物化形象,猫头鹰在西方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从通俗的儿童作品到艰深的哲学,我们都能见到猫头鹰飞翔的身影和它以智者的目光审视世界的超凡能力。在一些欧洲国家的童话作品和寓言中,猫头鹰是动物世界中的智者,是答疑的老师。

在哲学家黑格尔看来,哲学正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必须自甘寂寞。这正是猫头鹰在黄昏后孤独潜行的写照。所以,一些读书人也常以此自喻本人的读书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在西方的许多藏书票上,总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景象:猫头鹰在夜色中站立在书本上;猫头鹰陪伴着苦读的学者;猫头鹰头戴博士帽;猫头鹰睁大眼睛观察世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民族由于时空环境、社会状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各种动物的观察体验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相同的动物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契合英语语言知识与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三角形20个,4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在课间的时候听到两位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把这段话记下来了。

(1)课件出示:

小红说;“我有3本故事书。”

小兰说:“我的故事书的本书是你的4倍。”

你们知道小兰有多少本故事书吗?(12本)你是怎样想的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3本的4倍就是3乘4等于12本。

生2:小兰的故事书本数是小红的4倍,也就是说小兰有4个3本那么多,也就是4个3,是12本。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们想不想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教师出示:第一行

弟二行

师问:有几个?(4个) 有几个?(12个) 是的几倍?让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作适当引导。

(2)学生4人一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生1:因为有3个的数量那么多。(是3倍)

生2:12里面有3个4。(是3倍)

生3:因为里面有3个的数量。(是3倍)

(3)老师归纳总结:要求三角是圆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板书;12÷4=3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2.用小木棒摆飞机

⑴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木棒摆的飞机。数一数,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5根)

⑵学生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飞机。

⑶你摆了几架飞机?(有2架、3架、4架)

3.进一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⑴请一位摆了两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①摆两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这个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③小组交流。

④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生1:看出来的。

生2:这个同学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是老师的2倍。

⑵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⑴请摆了3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这个同学摆3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②3架飞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⑶口答第一个问题。

⑷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独立思考,尝试解决。②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 为什么这样解决?③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④15÷5=3

师:这里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呢?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3后面不要写倍字。

5.还有小朋友摆了4架飞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列算式解答

①独立解答。

②汇报交流。我提的问题是…… 列式是……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54页的“做一做”

⑴先让学生第一行摆4个。⑵再让学生用在第二行摆的三角形是第一行的倍数。⑶你摆的的个数是的几倍?⑷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是谁和4比。

7.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2.选择正确答案,用手势表示出来。

A. 操场上有6个学生打乒乓球,48个学生做游戏。做游戏的学生是打乒乓球的几倍?⑴6+48 ⑵48×6 ⑶48÷6

B. 晓燕剪了6颗黄五星,剪的红五星是黄五星的3倍,她剪了多少颗红五星?⑴6×3 ⑵6÷3 ⑶3×6

3.数学游戏。(图略)动物王国开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参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能、3只小松鼠、两只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赛之前,狮子大王给他们出了几道题,请小朋友帮他们算一算,好不好?

A. 小熊的只数是老虎的( )倍。

B. 大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算式是( )。

C. 42÷6=7表示( )是( )的( )倍。

D. 梅花鹿的只数是( )的3倍。

E.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总结评价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评一评,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五、完成《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12 ÷4=3 例2: 10÷5=2

15÷5=3

20÷5=4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篇6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开始教学前的计划和设想,是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必备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风,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发展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向重视教师教学,突出学生学法方面转变,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也希望我喜欢音乐,所以取名叫刘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可以多增加几个学生名字的分析)

师: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3.依据教学实际设置手段

教学手段不仅仅为了热闹,而是应该采取最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目的。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滥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了。如一位农村的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的生字时花了半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课件,点击绿色的荷叶,其上空出现音节,接着音节下方出现汉字,音响发出汉字读音,使学生跟着音响读三遍,紧接着一个青蛙张开大嘴,“呱、呱、呱”地叫喊着跳出来。青蛙形象、音响的强烈刺激,使学生刚才记住的读音有可能全变成“呱”音了。课件制作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识记。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盲从,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学法,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个性差异等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学的方法,这是课程设计所要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时,教法的选用要灵活,或多种教法渗透并用。教学有关环保、社区活动等内容的课文,可选用“案例教学法”,如进行《狮子和鹿》的设计,可以设计一份关爱动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设计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语言文字又比较抽象的课文或片段教案,宜选用“情境教学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教学设计一样一成不变,应为设计师预设,而教学是真实的进行,是动态的,时刻存在生成。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预设:

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老师指导读:“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启发: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那么“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成某种格式,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困、思维、习惯等问题,顺学而导,随学处置,灵活机动。

篇7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14-02

激情是一枚硬币,一面是对学生的爱,而另一面是对班主任具体工作的执着。当你有了激情后你的精神便是愉悦的,你便会关心起你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真正的负责起每一位学生,而当你有了激情之后,你便会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你的学生的问题,这便是班主任工作.以下是我当班主任以来积累的一些体会,在此和各位班主任交流一下。

1以“信心”过“动力关”

无论什么事情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先树立信心。中职班主任工作尤其需要如此。有了信心,没有办法会主动找办法;没有信心,遇到问题会使问题变成问题。中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自信,甚至老师、家长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最首要的就是要树立班主任的自信。要坚信好的班主任能激活一个班,正如“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无论是班上学生成绩整体滑坡,还是某位学生因违纪受到处分,甚至某位学生不服自己的教育,都要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扭转不利局面,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学生引导好、教育好。只有树立了自信,中职班主任才能焕发出工作的热情,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直到成功。也只有班主任树立了自信,才能帮助中职学生找回自信。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表明,只有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充满信心,被期待的学生才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朝气蓬勃,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同样,也只有班主任树立了信心,才能帮助其他老师以及家长树立对中职学生的信心,才能把大家拧在一起,形成合力。记得我刚从普通中学到中职学校时,就有过一个缺乏自信的时期。当时班上可以说有太多的“野马”,有时我在台上讲,他们在台下唱“对台戏”;安排他们做清洁,说“从来没做过,在家都是爸妈做”;叫他们交作业,说“初中就没交过作业,要不就读重高了”。除了这些,他们还不时弄出一些小打小闹的事情……我也曾经想过退缩,想过得过且过,但我最终选择了主动出击。我相信一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走近他们,改善和他们的关系!我也相信我能!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我的努力,那无数匹“野马”终于走上了正路,而我和他们之间,也不再只是普通的师生,更多的是一份友情、一份亲情。

2给学生之所需

每位学生从他第一天来到学校或是他来之前都会有一种渴望。一是心理安全需求,希望老师能把他当人看,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结合我们中职学校学生的这种特殊的需要,那我们就该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他们。当他遇到学习或生活的困难时能及时给予帮助;当他不小心犯了错误时给予理解和宽容;当他在学习或表现上有了进步时及时给予赞美和肯定,等等。作为班主任的我一直在努力为这学孩子给予服务。我们的付出使他们得到更大程度的愉悦,我们的付出同时也促就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我们的付出也为学校争创和谐校园做出了贡献。班上有位同学性情孤僻学习成绩一般,一直来表现一般。这学期因上课玩手机,被任课老师抓到。我找她谈了话:“来学校就是学习,与违纪有关的事情不可接触染指,不过老师相信你能改好。平时有各种困难也可以找我。”事后她表示很后悔,决意好好改。经过我经常性的鼓励和开导.她在同学们面前是焕然一新了。她在周记中这么写道:“回忆前半学期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我觉得我是在做错事,一错再错,没有反省,现在真的很羞愧!不过,在上星期的期中考试中我很认真。在考前,一直在认真复习。在考试中,像以前我都是糊乱做一下就提前交卷,而现在不同了,我能认真答卷,仔细检查。”一句宽慰的话,使她感到阳光般的温暖;一个和蔼的笑容,使她有了改错的信心.她的表现就在不你不经意间变化着,我为她的进步感到骄傲。再如我班一女生因为烫发(不明显的那种)而被学工处检查老师扣了分,她在周记中这么写道:“在去你办公室的路上,我真想有走不完的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来到你那里,本以为会遭到你的严厉批评,没想到您看了我的头发了解我的实情后,居然没有骂我,好高兴,好激动!心中的小鹿也顿时没了踪影。”

3在良好的班风建立起来之时就应抓学风

篇8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这种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通常指外部环境。另外,学生心理上的环境也要宽松。教师要从内心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课堂的主人,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语言也可以营造宽松的氛围。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改变原来常用的语言。少说“你们”,多说“我们”;少说“你必须”,多说“我们能、那该多好”;少说“但是”,多说“也不错”,这些低姿态语言会让学生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你在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一起成长进步。

(二)走进学生心灵

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个性独立,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容易盲目崇拜。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一起学会释放、学会忍耐、学会宣泄。每隔两周我都会给每个班了一份表格,某某班喜爱的音乐(歌曲列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喜好,每一次这张表格都被学生填的满满的。在这里,我发现了许许多多陌生的名字:《发如雪》、《披着羊皮的狼》、《不想长大》、《美丽的神话》等。我不得不在网上搜寻,把它们听了个遍。当我记住了这些流行歌曲时,我也清楚了学生在听在想什么,在歌里我也感受到了青春期的学生在成长期的困惑。于是,我上了一节流行歌曲的课,题为“友情、爱情和亲情”。在课堂上我结合学生身边真实的事件,如早恋、攀比、离家出走等问题,和他们共同探讨,每一个话题我都准备了若干个流行音乐供他们欣赏,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高中生应学会自制,冷却爱情,把握友情,报答亲情,特别记得在亲情的这一环节,我最后选择了beyond乐队《真的爱你》作为结束,听到黄家驹深情的演唱,看到学生眼睛里噙着闪闪的泪光时,我知道我和音乐都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三)赏识体验、启发想象、唤起创新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体验,因此,我在欣赏中也特别赏识学生的各种表现。有一次音乐测试听赏乐曲《沃尔塔瓦河》,这个乐曲我从来没有给学生们听过,试卷中我不考作者和曲目名称,而是要求同学们根据音乐自由想象,用线条、图画或是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我收到了五十多份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画的线条,开始断断续续后来波澜壮阔;有的学生画的图画,两个人先是分开后来在一起快乐的旋转;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学生的文字描述:一头鹿被饥饿的狮子追赶,不幸被咬住,它拼命地反抗,终于挣脱一路狂奔在无尽的原野上……看着这些答案我惊呆了,我在想,如果欣赏之前我告诉他们这首乐见曲描述的是一条河流的话,我还能不能看到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二、捕捉课堂的人文因素

(一)倾听学生声音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知识宝库、活的教科书。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有一节民歌课《高亢的西北风》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试试。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大量西部民歌的图片、文字和录音资料。每班推荐一名学生做教师。课堂上,那些小教师都拿着厚厚持资料上场了,从容而自信,他们娓娓道来,底下学生是如痴如醉。每位学生都想在这位教师的嘴中听到自己寻找的内容。他们不时地争辩着,我不失时机地旁补充引导。一节课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二)丰富学生情感

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倾听不同情感的音乐,丰富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舒伯特的《鳟鱼》中懂得同情;在贝多芬的《命运》中懂得拼搏;在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中懂得珍惜;在肖邦的《革命》中懂得爱国。让学生懂得喜怒哀乐最高境界的同时自觉远离不良情感的侵扰。

(三)尊重个性差异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方面有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同时,一定要特别尊重他们个性的差异。不冷落、不孤立、不大声训斥学生。相反,我们应该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尽其所能付出的努力,做每一位学生的欣赏者,用爱的鼓励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蕴人文性于音乐活动中

(一)善于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落实这一点,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桥梁,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学会学习。

(二)鼓励学生创作

一位名师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交给我,我会记住它;让我做一做,我就会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在《非洲歌舞音乐》这一课中,我列出四条节奏练习,学生分为四组一组一条先单独练习,然后一组一组逐一叠加,最后变成多声部复杂的节奏,当学生舞掌握了非洲歌舞音乐中多声部的复杂节奏这一特点后,我便鼓励他们每组自创节奏,组组结合巩固强化。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参与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幸福快乐地汲取知识的过程。

篇9

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一门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学会对比研究,从而能够恰当、地道地使用英语。那么,作为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该如何上好第一课呢?该如何做好课程导入工作呢?该如何引起学生学习中西文化对比的兴趣呢?该如何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呢?该如何强调文化学习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给学生抛出问题――将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来学习,你认为难吗?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进行回顾和反思。有的会说,在高中的时候觉得英语学起来挺简单的,但进了大学才发现学好英语一点也不简单。有的会说,以前自认为英语基础不错,但进了大学才意识到自己的发音和口语表达都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学生对待英语这门语言的态度仍然处于学习语言结构规则的阶段,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学生均表示,在大学里要更加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语法等,要大量阅读,要扩充词汇,要加强听力能力,这些都不简单,都需要长期坚持。用英语来表达就是:“English learning is by no means easy.It takes great diligence,prolonged effort,and sustained hard work.”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仍处于专注语言结构规则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语言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若发现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尚不扎实,则需加紧学习,多听、多读、多记、多理解、多说、多练,为高年级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给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当语言基本知识、语言结构规则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做出的表达完全合乎语法规则,说出的句子尽可能接近目的语的发音,这会不会仍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惑或尴尬呢?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继续思考。有的会问,既然用的语法都是对的,发音也是对的,怎么会表达有误呢?怎么会让对方不明白呢?有的则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个时候,学生的疑惑和兴趣被引发出来,教师便可通过几个常见又易懂的例子,逐渐引入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而把学生的学习思路从纯粹的语言结构规则牵引到文化学习的层面,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中西方文化拿来对比。

第三,恰当的例子讲解。比如,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朗读“How old are you?”这个句子,然后表扬她读得很好,再点评说,这句话不能随便说出口。因为西方人对私事方面的问题是很敏感的,收入、年龄等不宜多问。不论你的发音、语调、语法多么正确,问这些私人问题都是不礼貌的。

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中英词汇内涵对应的练习。在黑板上成对罗列出以下表达:“chair”与“椅子”、“lion”与“狮子”、“festival”与“节日”、“weekend”与“周末”、“intellectual”与“知识分子”、“high school”与“高校”、“rest room”与“休息间”、“busybody”与“大忙人”、“service station”与“服务站”。经过对比,学生慢慢发现越到后面,前后的表达内涵越不一致了。前三组还能对应理解,后六组就牛头不对马嘴了,有的在感彩上还有偏差。若有同学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差异,可留个悬念或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也可以从具体的动物联想方面引出语言使用中的文化问题,举几个联想相似的例子:“He is as sly as a fox.”“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这三个例子分别用“狐狸”表示狡猾,用“驴”表示蠢笨,用“蜜蜂”形容忙碌,学生对此很好理解。再举几个联想空缺的例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这在西方是指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会惹麻烦的人。对中国人来说,公牛不会引起什么联想,无非是动物而已。在中国文化中,“龟”可象征长寿,也具有侮辱性,在西方文化中,龟就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再举几个联想碰撞的例子:在中国,“狗”往往被赋予令人厌恶的感彩,西方人则把“dog”看做“man’s best friend”,把狗当做人类的朋友。西方人对“bat”毫无好感,但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常与“寿桃”、“鹿”一起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象征“福禄寿”。对西方人来说,“lion”是百兽之王,雪莱曾在诗中号召被压迫者像狮子般醒来(rise like lions),而在中国文化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再如,“龙”,“龙”在中国具有权利、富贵、吉祥等好的寓意,而西方的“dragon”则是一种长着翅膀、口吐烟火、象征邪恶的生物。所以把“龙”、“dragon”互译为“dragon”、“龙”,从文化对应的角度讲是不对的。

经过这些例子的引导,学生会陷入思考:并不是只要是符合语法的句子,对方就会接受你的表达;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些词表面上似乎指向同一个概念,其实两不相干;而且,一种语言中的有些词或事物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找不到对应的词或事物,例如,“cowboy”、“hippy”、“水饺”、“炕”、“节气”等。

介绍到这里,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思路会拓宽,进而会对中西方文化对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此时可让学生对一个句子(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进行中翻英练习,以带动她们积极地思考,到底应该填入哪两种动物呢?

第四,在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时,教师便可引出“使用规则”这个概念。对应于“结构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一句完全合乎“结构规则”的话若违反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就拿日常交际中的“招呼用语”来说,若我们按照中国的文化习俗与外国朋友说“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are you going?”等诸如此类的句子,会让外国朋友觉得我们以为他们没钱买饭吃,或者又在打听他们的私生活了。这样的问候不仅表达不了我们的关心,反而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若明白了西方的招呼用语,我们就会得体恰当地使用诸如打招呼的句子“How do you do?”“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等。

在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以尽量避免因用语不当而带来的种种尴尬和误解。因此,从交际的意义上讲,使用规则比结构规则更重要。

第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文化”?相关的定义可达几百条。大概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如饮食文化、瓷器文化等;精神文化,如思维模式、等;制度、习俗文化,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使文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即独特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观念习俗等。

“语言”又是什么呢?语言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符号系统,不仅仅是语音、词汇、语法,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拿中文举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新的语言表达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如“高富帅”、“给力”、“我也是醉了”等,西方人也逐渐引用了“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等可接受的中式表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以社会学家的角度说,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语言要放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中使用,才有它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们要明白,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学习孤立的结构规则,不仅是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是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风俗的。越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道德规范,越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用之交际。

通过以上五步法,学生会逐渐拓宽自己的文化素养,明白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结构规则,更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规则,应多了解语言使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注意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无形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文化的学习,学会文化的对比分析,学会在文化中思考,做一个有深度的人。教师在以后的授课中应深入浅出地渗透中西文化对比、人文思想、哲学理念等,鼓励学生不断培养人文素养,不断深入理解语言和准确地使用语言,达到有效的交际。

篇10

一、美国动画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美国动画中,人文关怀的体现随处可见。一方面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融合了各国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多元化、人文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汲取各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宗教习俗等,作为美国动画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在动画创作中不仅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还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以及深刻的反思。

(一)文化关怀的体现

在动漫文化方面,美国动画不仅坚守本国的核心文化、特色文化,而且也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开放性,注意吸收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如:1998年,由梦工厂出品的动画《埃及王子》,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反映了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的故事。该片在制作中有数百位历史遗迹宗教学者作为顾问,人物形象和场景非常到位地体现了埃及的独特文化和历史风貌,主题体现了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成为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情感关怀的体现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动画影片中赋予角色人性的光辉,使影片中的角色具有了与人类共通的情感、品质,它们善良、正直、团结,具有伟大的亲情,高尚的友情,纯洁的爱情。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人类的情感是一部影片的核心所在,是影片主题的关键和精髓。例如2009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飞屋环游记》中,不仅诠释了对梦想的执着追逐,对爱情坚定的信仰,对承诺的坚守,还能看到对老年人真挚的关怀,甚至有评论家能联想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接受教育的差异。

(三)成长关怀的体现

动画片是上帝献给童心未泯者的礼物,它承载着我们长大后无处安放的童心和深埋心底却未曾放弃的童梦,所以“成长”这一主题始终贯穿在美国动画作品中。如:美国迪士尼在1942年的作品《小鹿斑比》是一部主题强调爱与温馨的作品,故事描述斑比从出生便与森林伙伴们一起在神奇的大自然里学习成长,但是当人类带着猎枪闯入森林,摧毁了它们的家园,只有爱是抚平伤痕的唯一力量。影片中对森林的和谐气氛与动物们善良的本性,处理得十分深入,展现了纯真的童心及处处有爱的寓意。

二、美国动画中人文关怀的特点

美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多年来,美国动画一直处于全球动画市场的领导地位,美国动画成功的关键在于:动画电影的创作具有文化内涵,以各种手段将人文关怀融入丰富的文化土壤中,以此不断发展。

(一)题材来源的多元性

动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囊括了一切绘画表现手段,对主题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为例,影片中处处展现着中国元素:中国乐曲、中国功夫、国宝熊猫、中国的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把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

(二)思想内涵的深刻性

美国动画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来自于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进取性和创新性特征,影响着美国动画的文化取向;另一方面作为美国文化价值核心的个人主义精神,同样存在于美国动画中,并促进着美国动画的发展;此外,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同时推动了动画产业。在美国动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蕴含在其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爱情、真善美等丰富的文化和哲理。在动画影片《机器人总动员》中,体现了动画影片思想深度上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在讲述爱情的同时,也给人类上了一堂丰富的环保课,促使观众对自己行为和对地球未来的思考;本片中也涉及了美国中产阶级理想价值观对美国世俗价值观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漠视以及人对机器的依赖。

・电影理论程娅:探析美国动画中人文关怀的艺术体现 (三)关注对象的广泛性

美国动画电影,将人文关怀关注于每个年龄段的受众,在主题内容上寓教于乐。比如《玩具总动员3》激起的怀旧是属于已经长大的80后;《海底总动员》通过“万里寻亲”的亲情故事使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影片通过“大逃亡”的成长故事教会孩子如何变得勇敢和坚强;《超人总动员》则体现出了对中年危机的关注和关怀;虽然这些动画关注的焦点不同,但美国动画从未放弃最初的受众群体――孩子,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童趣,保持童趣的同时给孩子们树立起了真正的美德和品质榜样,这点也是美国动画人文关怀的精髓。

三、人文关怀在美国动画中的影响意义

(一)在美国动画中的温情风格

美国动画以主流动画为主,有较强的主流化倾向。动画题材强调影片的教育作用和民族文化,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迪士尼动画《狮子王》的故事构架来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影片突出表现了父子之情;而《勇敢传说》是迪士尼与皮克斯工作室首次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动画片,影片以中世纪的苏格兰为舞台,讲述主人公梅莉达抗争传统束缚,为了争取自己获得真爱的权力,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影片对于主人公与母亲经历矛盾与和解过程的细致刻画,使这部影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篇11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1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综合材料运用方面的学习活动。本课的学习活动即运用废纸杯为主要材料,“变废为宝”,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成各种可爱、有趣的动物形象,来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的:1、了解并充分利用纸杯造型和材料的特点进行设计构思。

2、能用剪切、粘贴、描画等方法,将纸杯制作成小动物形象。

3、体验设计制作的创意和乐趣,养成爱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联想、添加、添画、裁剪的方法把纸杯变成小动物。教学难点:能够大胆思考、改造纸杯,使得形象有趣、巧妙。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示范作品、纸杯、卡纸、手工纸、剪刀、胶棒、双面胶、胶带、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啊。(用实物投影出示纸杯)大家看这是什么啊?是一个纸杯,现在再看,它变成什么了?变成一只小企鹅了。这个魔术好玩吗?今天的课就和纸杯有关,纸杯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物品,但纸杯是一次性用品,用完后会被丢弃。在这节课上我们就变废为宝,用纸杯变出各种小动物来。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纸杯变变变。揭示课题:纸杯变变变

二、民主导学

(一)、观察感受探究方法

同学们,纸杯不光可以变成小企鹅,还可以变成小老虎,小狮子,梅花鹿等各种小动物。(课件出示)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欣赏这些作品,然后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为什么可以用纸杯变出这么多的小动物呢?

学生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总结:

因为纸杯本身的形状可以看成一个梯形,和生活中的好多小动物的形象有比较相近的地方。另外,这些纸杯又特别容易剪裁,本身上面又有很多漂亮的花纹和图案。所以我们就是利用它本身的形状和它身上的色彩、花纹来变出小动物来的。

1、教师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的吗?

出示任务:自学探究,了解制作方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看书自学,了解到了制作方法有几种,(课件出示三种制作方法)概括一下,一种在利用纸杯本身的造型,在上面进行添加装饰的方法,如小兔子、小老虎、等,还有一种是改造、剪切纸杯的方法,如小乌龟、梅花鹿等。

2、解决难点

示范剪切杯身和头尾相对问题。

3、制作步骤

1、构思2、画、3、剪贴4、装饰

如果我们能够很巧妙的利用他们身上的花纹和图案做出来的作品会更吸引人。

4、教师简单示范几种制作难点

(1)剪切杯身

(2)解决小动物头尾相对的问题

三、检测导结

(一)操作实践制作表现

出示任务二:小组讨论,准备做什么,怎么分工,怎么合作。

1、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利用纸杯制作小动物的三种不同的方法,你想不想利用这三种方法再变出其他不同的小动物来呢?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变出好多种不同的小动物。

请每个同学拿起自己的纸杯,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可以横的看、竖的看、正的看、反得看,在看的过程中,与我们平时记忆中的小动物形象相结合,就可以想象出它适合制作的小动物形象。好好想一想,并试着和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想法。

2、提出作业要求:运用粘贴、裁剪等方法,把纸杯变成神态各异的小动物,并装饰漂亮。

2、提出作业要求

(1)要求每个组内共同定好计划,准备完成什么作品,组内成员要有分工。

(2)可以单独完成作业,也可以两人合作,小组内至少完成两件作品。

(3)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活动,快速完成作品,并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最后要评选出速度奖,创意奖,合作奖,作品奖,表现奖等)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困难。

(二)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1、选出优秀作业上台展示,依次介绍自己的作品名称、构思、制作方法,怎么分工合作的,请同学们提出一些评价和好的建议。

2、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其他同学评论,说一说哪件作品做的最巧妙,哪件作品你最喜欢,哪个小组表现的。

为什么?

(三)欣赏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纸杯制作小动物,其实纸杯不光可以做小动物,还可以做出其他好多有意思的造型呢(教师课件出示一些用纸杯做成的人物、小花、椅子等各种作品供学生欣赏),大家看,这些造型是不是非常的有创意呢。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能善于动脑,动手,也能创造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来。

板书设计:

20.纸杯变变变

制作方法:

1、剪切杯身

2、添加、装饰杯身

3、根据动物的特征剪切、改造纸杯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2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拿着几个小盒子搭来搭去就像玩积木一样,玩的很开心,但盒子不能像积木一样互相扣合很是苦恼,所以我就利用不同大小的盒子和双面胶带来完成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双手协调能力,掌握粘,扣合等组合方法。2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玩盒子时,着重动手粘出不同形态。

难点:如何更好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纸盒(如食品包装盒,药盒)2双面胶带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玩呢?展示小盒子。今天我们就和这些小盒子玩个游戏吧!这些小盒子可有趣啦,就像百变金刚一样,但是他们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做出一些基本展示,如楼梯,房子,引出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把不同的盒子分发给小朋友,自由的摆出造型,并加以启发与指导。在摆的同时发现问题,摆好了,可一碰就散了,怎么办呢?

2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拿出法宝双面胶,把他们粘牢。引导幼儿摆出自己想象的造型帮助他们组合粘牢。

3盒子造型很酷,可觉得还是不够漂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小盒子更好看呢?给他们涂上漂亮的颜色好不好。分发水彩笔,让幼儿给自己的作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小朋友的作品都完成了,我们小朋友高兴吗?可我想知道我们小朋友的作品都叫什么呢?谁愿意跟老师说说呢?给幼儿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与实施过程。

三:结束部分

把所有的幼儿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让幼儿进行互相欣赏。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收集不同盒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出更好的盒子作品。

五: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也非常喜欢动手操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需要更多实践。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3设计思路:时值金秋,正是吃蟹的好时节。孩子们在交谈中不免谈起了“螃蟹”的事情。但孩子们的经验往往停留在吃上,还有就是一些表面的特征。螃蟹是崇明的特产,长江隧桥通车之后,很多游客都来崇明游玩,很多游客都来我们崇明品螃蟹,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丰富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螃蟹的主要特征。

2.鼓励幼儿尝试用撕纸的方法制作螃蟹,并提高其动手能力。

3、让幼儿知道螃蟹是崇明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大螃蟹一只、各种不同的螃蟹图片、各色彩纸、固体胶、螃蟹头饰、螃蟹作品一个。

活动重点:了解螃蟹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利用撕纸的方法制作螃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呀?

幼:秋天。

师:在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和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交上了朋友,说说看有谁呢?

幼:瓢虫、、蚱蜢、小松鼠等。

师:今天呀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是谁呢,我们来猜个谜语:“身穿硬袍,手拿剪刀,走路横跑,嘴吐白泡。”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

幼:螃蟹。

师:恩,你们真棒,都猜对了!

(评析:我班幼儿对猜谜语有很大的兴趣,因此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角色,提高了幼儿的兴趣,以及对角色特征的理解。)

2、师带上螃蟹头饰:嘿嘿,我是螃蟹爸爸,瞧我长得多神气。

今天我把我孩子的照片也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我的孩子长得什么样的?

二、幼儿仔细观察,寻找螃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的外部特征

师:说说你看到了螃蟹的哪些特征?

幼:螃蟹有一个椭圆形的身体、八条腿、两个大钳子。

师:螃蟹的脚是什么样的?

幼:长长的,尖尖的,有毛。

师:你们知道这又什么吗?(引出螃蟹的一对大螯,我们给它们好听的名字,叫大螯)

师:它长的像什么?

幼:像一把剪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真的螃蟹喏,你们看,和你们刚刚看到的一样吗?

幼:一样。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了螃蟹的很多秘密,螃蟹有一个椭圆形的身体、八条长长的腿、两个大钳子像剪刀,走起路来横着爬。

师:你们喜欢吃螃蟹吗?

幼:喜欢。

师:为什么呀?

幼:因为螃蟹味道很鲜美的。

师:施老师呀也很喜欢吃螃蟹的,因为螃蟹味道很鲜美,它是我们崇明的特产,我们长江隧桥通车之后,很多外地游客都喜欢来崇明吃我们的螃蟹。

三、教师示范,制作螃蟹。

师:看,今天老师也做了一只螃蟹,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

幼:剪出来的,撕出来的。

师:对了!撕出来的,原来我们用撕纸的方法也能做出漂亮的东西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撕纸的方法做螃蟹,好吗?

幼:好的!

师:但是呀,你们一定要听好老师教你们的方法,是有点难度的哦!

1、取长方形纸,圆圆的撕去四个角,像螃蟹的什么呀?幼:身体

2、取长方形纸,沿折缝撕成条状,成蟹脚。

3、取一条纸,折一次,成蟹脚。

4、拿小的那张纸,老师给你们画好了轮廓,沿着嘿嘿的线撕下来,成螃蟹的大螯。

5、分别黏贴

要求:选纸时不争抢,每人拿一张。胶水的帽子取下来放在篮子里。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结束:我们把我们的螃蟹作品放到后面我们布置的池塘里去。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4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特别是在撕纸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他们对撕纸力度及外形不会把握,因此我设计了撕贴“送伞”这一活动,初步发展幼儿的撕贴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目标:

1、学会沿针孔轮廓撕蘑菇伞,掌握撕的技能。

2、激发幼儿相互合作,帮助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背景图一幅(图下防有兔妈妈和小兔劳动的场面,图上防画有乌云雨点。

)

2、两张半幅图(一张是阴天,一张是晴天,可覆盖大背景图的上方。

)

3、带有蘑菇伞针孔轮廓的大纸一张,带有蘑菇伞针孔轮廓的幼儿操作纸若干、浆糊、抹布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音乐做律动进教室,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出示大背景图(晴天覆盖乌云和雨点)

1、提问:(1)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天气怎么样?

提问:(1)呀!一会天气要怎么啦?

(2)小兔们淋了雨会怎么样?

(3)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能使小兔们淋不到雨呢?

3、教师小结幼儿的办法,那我们一起来做伞送给小兔们,好不好?

(三)教师讲解示范撕伞的方法。

(1)教师着重示范讲解撕伞。

(2)伞撕好了,那怎样送给小兔呢(启发幼儿说出伞应送到小兔的头上方)?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提出作业的要求(提醒幼儿操作时注意卫生)。

(2)幼儿操作,教师注意个别指导。

(3)教师表扬鼓励相互谦让、帮助的幼儿。

(五)活动评价。

(1)小朋友们看,哪一把伞看?为什么?(幼儿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和希望)

(2)刚才呀!小兔们得到了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他们非常高兴,还说要谢谢我们小朋友呢!那平时别人有了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不管是谁得到了别人的帮助都会很高兴的,你们愿意帮助别人吗?

活动延伸:

(1)在美术区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轮廓纸,继续提高幼儿嘶和贴的技能。

(2)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帮助。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5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四角向中心折纸的技能。

2、引导幼儿继续学习按图示折纸的方法。

3、培养幼儿仔细、耐心的习惯。

准备:

正方形彩纸、图示

过程:

1、入活动,引起兴趣

“小朋友,在八月二十的集场上,你看到哪些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折许多新衣服,这好后摆一个衣服摊好吗?”

2、引导幼儿学习按图示折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本领,就是从四角向中心折,请小朋友看图示”

图(1)将正方形纸两次对边折

图(2)然后打开找到中心妈妈(中心点)

图(3)四个角是四个孩子,他们都要找到中心妈妈和她亲一下。这就是四角向折,在这个基础上再按图4"图7折

3、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要看着图示一步一步地折,一步也不能丢掉”

图(4)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

图(5)再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

图(6)翻过来将四个正方形打开成长方形

图(7)最后对折成衣服。在折衣服的基础上学折裤子:“衣服有了,没有裤子怎么办呢?”

“看,衣服还会变魔术呢!一变变成了一条裤子。”请幼儿说说是怎样变裤子的。

篇12

关键词 绘本;合作;亲社会行为;社会领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社会主题绘本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210027133)的研究成果之一。

合作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将来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依托绘本开展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发展其合作行为。首先,绘本中有承载着大量信息丰富的图像,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合作主题绘本将合作品质以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载体,教师可以依托绘本实施一系列丰富的合作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阅读绘本,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进而情景化地理解合作的内涵、体验合作的益处以及学习丰富的合作策略。幼儿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处理办法,将绘本中所蕴含的合作品质内化到自身行为中。此外,已有研究证明,一系列活动,包括故事讨论、教育游戏、生活实践等都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合作水平和合作能力。因此,依托绘本开展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是加深幼儿合作认知理解,丰富幼儿合作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表现的有效策略。本文尝试从教学准备、实施及评价等三方面构建依托绘本培养幼儿合作品质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准备

1.对“合作”的理解。对于“合作”的理解,教师可以直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是“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查阅相应的学术文献资料,如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教师要能理解四点:①是什么——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②为什么——合作是为了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实现目标,如果不合作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乃至无法完成;③合作情境——在多人共同面临某项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时需要合作;④怎么办——要同他人相互配合、协商、分工才能有效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教师依托绘本开展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并理解合作的这四个关键要素。

2.绘本选择。依托绘本开展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所涉及的绘本有两种:一是作为活动开展载体的核心绘本,二是作为投放在图书区用于经验扩展的泛读绘本。选择绘本有三个要点,即合作主题是否体现得明显、是否有趣味性、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经过简单收集,体现了合作主题的绘本有:《月亮的味道》、《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南瓜汤》、《石头汤》和《蚂蚁和西瓜》等。其中,《月亮的味道》讲述了一群想要吃到月亮的小动物们,它们一起合作搭人梯,最终品尝到美味的月亮。

3.绘本内容解析。选择好绘本后,教师要仔细阅读绘本,并对绘本内容进行解析。第一种解析旨在把握基本故事情节,即教师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素对绘本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思考如何利用图片信息抓住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较快理解故事内容;第二种解析,教师要在绘本中寻找体现合作四个关键要素的故事情节,思考如何设计关键提问,引发幼儿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理解合作行为。

以《月亮的味道》为例,教师对绘本进行第一次解析:时间是在一个明亮的夜晚,地点是在原野上,人物是许多望着月亮的小动物,起因是它们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经过是小动物们一个踩在另一个背上搭成了人梯去够月亮,结果大家尝到了月亮的味道很开心。该绘本中有两个特色的地方:第一处,有一页画面中,在一片黑漆漆的环境中露出许多只小眼睛,此处很有童趣,能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可引导幼儿猜一猜都是谁的小眼睛;第二处,故事中的小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小老鼠依次出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吸引幼儿兴趣的问题,如让幼儿猜一猜下一个是谁、小动物们出现的顺序等,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对绘本进行第二次解析,教师需要设计有助于幼儿理解合作行为的关键提问:小动物们想干什么呀?它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它们想出什么好办法了?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呀?

二、教学实施

依托绘本开展的合作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主要有:绘本阅读活动、实践体验活动、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和环境创设。

1.绘本阅读活动。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是依托绘本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前提。绘本阅读活动包括集体阅读及讨论两个环节:前者主要是初步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后者则是在绘本故事内容的情境下,师幼共同讨论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

集体阅读时,教师第一遍引导幼儿猜读,在猜读中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奠定基础。例如,在《月亮的味道》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些在黑暗中像精灵一般的小眼睛都是谁的呀?”“你猜一猜下一个谁会来?”教师第二遍带领幼儿回顾故事情节,可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全面把握故事内容,例如,教师提问:“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刚刚故事里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遇到了什么事情?”“谁第一个来的呀?接着是谁呢?”

集体讨论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内容中与合作有关的四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依托绘本进行合作教育的核心环节。在《月亮的味道》中,需要讨论的主要是以上准备的四个关键问题,幼儿通过对关键问题的讨论,体验合作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做好准备。

2.实践体验活动。实践体验活动包括三种类型:

(1)基于绘本内容的模仿表演,这种活动能帮助幼儿换位思考,以故事内容中的人物来体验合作。例如,在绘本《月亮的味道》阅读结束后,教师可开展卡片小人戏剧表演,教师将绘本中的小动物做成卡片,组织幼儿进行卡片小人戏剧的集体表演,也可以投放材料到表演区,鼓励幼儿自行表演。

(2)情境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活动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合作。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设计一种游戏情节,要求两个或多个幼儿共同穿一双大鞋行走,鼓励幼儿探索成功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讨论与分析问题,“你们刚刚一起穿着大鞋走路成功了吗?遇到什么困难了?想一想怎样做才不会摔跤?”待幼儿提出策略后进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验证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如果能,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如果不能,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有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吗?待幼儿再提出策略,则进行第三次或更多次的尝试。

(3)日常生活实践活动,活动内容要与幼儿的兴趣经验相联系,使幼儿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合作体验。例如,在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合作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尽快收拾完活动材料?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合作策略,给策略困难的儿童予以指导,如提醒幼儿:“可不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呢?”

以上三种实践体验活动都重在幼儿的参与和体验。实践体验活动开展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围绕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特征进行总结,加深幼儿对合作的理解。注意总结部分要短小精简,且不能空于说教,应该由幼儿自主发言总结。

3.随机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皆教育,幼儿合作行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巩固和应用。“随机”的含义针对的是教育幼儿的时机,对于教师来讲,随机教育要有准备和计划。教师首先要思考幼儿合作行为出现的情景可能会有哪些,例如,在建筑区,幼儿可能会一起合作搭积木;在美工区,幼儿可能会合作完成一幅大型水彩画;在户外活动结束时,幼儿可能会一起合作收拾玩具等,将这些可能出现的情景列入观察计划中,且留有时间在这些情景中去观察幼儿的合作表现。在随机教育中,教师要对于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正面强化其合作行为。例如,看到两个幼儿合作将玩具箱搬到教室,教师可以说:“老师要表扬某某小朋友,他们在独自搬不动玩具筐的情况下,想出一起合作搬的好方法,既不会很累,还可以很快完成任务”;对未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不可粗暴或冷漠对待,要耐心引导。例如,对于一个拒绝和他人合作的幼儿,教师应该询问他的想法:“洋洋,你是怎么想的呢?你一个人能搬得动吗?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和丁丁一起合作会不会很快就完成了呢?”对于合作策略困难型幼儿给予支持:“丁丁,可不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呢?”

4.家园合作。幼儿在家庭中有很多进行合作随机教育的机会,教师应该与家长充分沟通、交流:教师可向家长介绍合作主题,帮助家长准确把握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提醒家长为幼儿创造较多可以合作的机会;注意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家的表现;鼓励家长对于幼儿的合作行为给予积极反馈,即对于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表扬,对于合作策略困难的幼儿给予支持,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幼儿进行针对性引导。另外,家长还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合作教育活动,如带领幼儿去参加班级集体组织的亲子合作采摘活动;配合幼儿准备活动材料。例如,与幼儿一起合作完成火箭的制作,并将过程记录成册,由幼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家长把幼儿在家合作行为的表现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合作发展情况,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同时,家长提供的合作案例记录也可以成为幼儿集体交流与环境创设的素材。

5.环境创设。依托绘本进行的环境创设重在记录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合作行为及事件,承担为幼儿提供“在什么情境下合作?”“怎么样合作”的案例收集。环境创设的素材来源可以是绘本故事中的合作行为,可以是教师随机教育中记录或家长分享的合作案例,还可以是幼儿参与创作的合作心情记录。具体方法,如开设“每周播报”节目,教师用一个较大的纸箱装扮一间主播室,自制话筒、灯光设施、播报背景等,每周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一个关于合作主题的故事或者生活案例,可以以任何方式展示如画画、拍照、口头讲述故事或者手工制作等。再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创设一棵合作树,展示收集到的所有合作案例。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所创设的环境区域,在零散时间如过渡环节、等待离园等引导幼儿对合作案例进行集体讨论与分享。

三、教学评价

依托绘本培养幼儿合作品质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合作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和对幼儿合作品质发展的评价。

1.对合作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反思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师可将每部分提出的教育要点做成评价表格,依据教育要点对已实施的活动逐项进行评价,如果有存在问题与困惑的教育要点,教师要附以教育实例,随后通过积极学习、讨论与思考来提出改进策略,成为下一次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参考。

2.对幼儿合作品质发展的评价,目的是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教师基于日常教育活动中所观察与收集到的信息,包括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情况以及家长的观察记录,依据合作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对幼儿的合作品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诊断其存在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对合作认知不准确,不能判断在何种情境下进行合作,而有的幼儿则是因缺少合作策略未能表现出合作行为。教师依据幼儿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22(1):117-121.

[2]陈琴. 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4,(5):36-39.

[3]刘云艳,刘婷,周涛.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 2011,(8):49-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