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范文

时间:2022-12-02 11:37: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观察记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观察记录

篇1

二、观察计划制定:

设计并印制记录表格

安排观察预备期

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周边环境

准备好观察所需的各种材料及设备

三、观察记录:

观察日期:2018年6月12号

观察环境:教室

幼儿姓名:赵诗雨

幼儿性别:女

幼儿年龄:4岁

观察实录:我们今天开展了一节美术活动,画了一幅有关海洋世界的美术作品。在最后环节,我鼓励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一起分享。赵诗雨开心的拿着自己的作品走上台,她把画对着自己,向小朋友介绍说:“大家好,这是我画的海洋……”还没说完,坐在下面的小朋友都纷纷说:“我都看不到。”“我也看不到赵诗雨的画。”赵诗雨这时的表情有些紧张和困惑,她自己觉得画就在眼前,怎么会看不到呢?这时我走向前,提醒她说:“赵诗雨你看,你这样把画面朝自己时,大家都只看到了画的背面,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要让小朋友们看到你的作品,我们应该怎么拿这幅画呢?”这时赵诗雨若有所思的看着我,又看看小朋友们。接着,她侧过身体把作品朝向小朋友们,两手拿着作品的两边,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我适时的问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赵诗雨的画了吗?”

自己的作品时,,其他小朋友根本无法看到。在我的一再要求下,赵诗雨才把画对着其他小朋友,但是不经意间,又把画朝着自己了。

篇2

关键词

轮流饲养 幼儿教育 观察记录与分析

幼儿园饲养活动是一个比较老的课程,它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始终存在,今天我们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是基于它对促进幼儿生命、生存观形成的教育价值。幼儿园饲养活动本是幼儿园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幼儿参与饲养活动能增进对动物的了解,丰富有关动物的名称、类型、习性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参与饲养活动,幼儿能更真切地感受动物的发展变化,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此外,饲养活动还是一个综合活动,除了能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外,也能丰富幼儿关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天气等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当然也能增进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服务能力。然而,幼儿园的饲养角开展以来,都比较形式主义,饲养的小动物只是让孩子偶尔去看看,很难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孩子的观察能力。而孩子们是十分喜欢小动物的,每次去的时候都很想去抱抱小动物,可是幼儿园的饲养条件却无法满足孩子的饲养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班进行了一次集体轮流饲养小兔活动。什么叫集体轮流饲养呢?就是让孩子把小兔带回家每人饲养一天,并把孩子饲养中出现的问题带回到班上,共同交流。在饲养过程中,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共同记录孩子是怎么样观察饲养兔子的。观察记录跟着流转兔子一起轮流转下去,让家长们相互学习,同时也能让老师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集体轮流饲养,是一种能激发孩子责任感及饲养兴趣较好方式。过程中,孩子的情绪是愉悦的。同时,透过孩子的言行,也看到了孩子通过这一活动,在幼儿园获得的有效知识经验。

在集体轮流饲养小兔子的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让老师、家长能有针对性的去指导孩子饲养小动物,提高孩子的饲养兴趣,学会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更好的了解动物,从而养成从小爱护动物的观念,让孩子知道人与动物应合谐相处。下面就是几个轮流饲养活动的观察记录,通过这样的跟踪分析,让家长、老师更好的去了解孩子,共同学习与成长。

观察记录一:

背景:

今天是小兔到班上的第一天,孩子见到小兔的时候别提有多高兴了,在班上,老师组织孩子为小兔取了名字,叫“小白”。放学时,“小白”跟着然然小朋友回家了,下面是然然家出现的饲养情况。

今天是饲养“小白”的第一天,刚从幼儿园把它拿回来,然然别提有多兴奋了。在然然的妈妈忙于引导儿子观察“小白”的外形特征时,然然却全然不听妈妈的,急切地说:妈妈,让小白出来走走嘛!我们老师说要经常让它出来走走,多锻炼身体才不会死掉,是这样吗?噢!应该对吧!妈妈查一查资料。”

资料查阅情况:

1.经常弄一些新鲜的绿色叶茎肥厚的食物给兔子,所有留在笼中超过三十分钟的食物都要拿走,若不然便会枯萎、发霉或腐烂。坏了的植物会增加兔子患病的机会,经常放置干草去减少宠物盘污染。

2.定时去喂饲你的兔子,兔子的肠胃才能很快适应常规时间。

3.确定你的兔子能有适量的运动,那么便会更健康和充满活力。笼养的兔子每天要保持1小时以上的笼外活动时间。

4.如果它太肥,要进行节食斋戒一星期,短时期节食不会影响到它健康。

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然然说小兔在幼儿园里已经关了一天了,要让“小白”出来活动活动,得到妈妈的同意后,然然激动地打开笼子的门,可是“小白”怎么都不愿出来,于是宝宝想了几个办法:

方法一:把莴苣叶拿到笼子外,引它出来。

方法二:拿心爱的奥特曼玩具给他看。

方法三:轻声叫“小白”的名字。

方法四:跺脚、吼叫。

方法五:打开笼子翻来翻去。

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这时孩子开始让妈妈把小兔叫出来,然然的妈妈也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小兔立刻出来,这时妈妈把问题带到了班上,问老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呢?

解读:

透过孩子的言行,也看到了在这一活动中,家长在积极地引导孩子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宝宝尝试让初到家里的“小白”出来,他采用的方法虽然看似“无知”,但可以看到孩子思维活跃。孩子眼中的兔子,就是他的好伙伴。但这时作为父母还可以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知道小兔子的性情就是胆小,兔子是因为胆小才不敢出来的。只要我们离开它远一点,把笼子的门打开,它一会就能出来。同时告诉孩子人与动物应该怎么才能合谐相处,有时我们不必太过于关注它们,而应该给它们一个空间,让小动物宽松地自由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他能想到这么多的办法,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不成功但这不是他的问题。

观察记录二:

背景:今天是朗朗把小兔子带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朗朗怎么也不让“小白”在笼子里了,他要抱着小兔回家,怎么抱小兔呢?妈妈说是提着耳朵,可是朗朗怎么也不让,说是太可怜了,到底该怎么抱兔子回家?很多小朋友和家长就讨论起来了,我就说回家查一查来告诉班上的小朋友吧!

资料查阅情况:

兔子温柔可爱,许多人都喜欢抱抱。特别是小孩子,经常动不动就抓兔子。你可知道,抱兔子也是有学问的。有些人抱兔子时,会直接拎着兔子耳朵把它抱起来,这样做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兔子的耳朵是兔子身体比较脆弱的地方,上面布满了血管,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兔子受伤。

正确的抱兔子的方法是,用右手抓住兔子的后颈部拎起来,同时及时用左手托住兔子的屁股,顺势将兔子抱在怀里。也可以像抱小孩子一样,一只手从兔子的前脚下插入向上,另一只手及时托住兔子的屁股。这样抱兔子不会造成兔子难受,经常抱抱可以培养和兔子之间的感情喔!

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观察“宝宝,你知道小白是怎么睡觉的吗?”朗朗振振有词地回答:“是趴在地上睡。”“像我们一样闭着眼睛吗?”“不,是睁着眼睛睡。”

为了想证实朗朗自己的想法,朗朗打算晚上在小白睡觉前观察,可是小白特别的警觉,只要人一走过去,它就立刻站起,朗朗始终没有观察到。

其实兔子张开眼睛也可以睡觉,也有半开眼睡的,会完全闭着睡,是对这个环境非常放心,甚至会像人类一样侧睡喔!

解读:

宝宝的观察有时是零散的,无序的,家长可以适时的引导,给他们一个观察的题目,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观察的方法。孩子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急着得出一个答案,我们在引导孩子观察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一个题目,让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它,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应尽因力去帮助他成功,而不要急于给他们答案,让他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去知道他们想知道的答案,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只让孩子观察一天是不行的,在饲养的过程中应该跟据孩子的问题灵活处理,当孩子研究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应让孩子继续饲养,一人一天的饲养并不能让孩子很好的观察和动脑,所以我们在饲养的过程中跟据家长和孩子的需要进行调整孩子饲养的天数。

观察记录三:

背景:

今天是西西饲养“小白”了,一大早,西西就说“妈妈,我们带小白出去晒太阳好不好?”,得到妈妈同意后,便带“小白”下楼来到草地上,西西想放它出来玩,又担心兔子冲出笼子跑掉,还正在犹豫,谁知无论你千呼万唤,它就不肯出来,西西爸爸把小门打开,西西喊它,抱它,就不合作,像在陌生环境里很胆怯。好一阵子西西爸爸手拿一把青草才把它哄出来,没有想象中兔子见到草地的那种迫不急待的心情,慢慢悠悠没有速度感,我们说:“现在的家兔已经没有野性了。”正在这时,西西想弯腰抱它,没等碰到,它嗖地住前一跃,正所谓的“动若脱兔”。接下来,小白爱上了一棵小树,绕树走来走去,西西说:“它在吃草呢”,一看树根周围圆圆的一圈已经被它刨开了,像在打洞做窝呢。“狡兔三窟”的渊源在此。小白辛勤劳作一番后,听见西西说:“妈妈,小白在抖呢”。鼻子急促地呼吸,小耳朵和身体都在轻微的颤抖,西西爸爸说它太热了,我们回了。

资料查阅情况:

家兔是种昼夜伏出的动物,晚间觅食及行动很活跃。

家兔怕热不怕冷,它缺乏汗腺,只有嘴边,尾部有少数汗腺,皮毛浓密,无法透过皮肤散热,主要通过耳朵与排泄调节体温,有咀嚼,挖掘的习性。

家兔胆小易惊且善跑,有突然响动就会马上戒备或迅速逃跑。

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舍不得离开兔子,很喜欢这个大胃小姐――“小白”,同时也是位懒惰公主。

小白非常注意仪表形象,同时也是位“享受型人才”。因为它菜饱饭足的时候,两只前爪做成一只小枕头,头枕在上面,身体拉伸,开始惬意地小憩。太享受了。

篇3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到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去探究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值观察”,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相对较为明确,易于小班幼儿的相关操作。幼儿观察记录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

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如葱和韭菜,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光叶子间的不同就有不少:葱叶子浅绿,韭菜叶子深绿;葱叶子是长圆柱形的,韭菜叶子是长条形的;葱叶子摸起来光滑,韭菜叶子有条纹等等。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葱和韭菜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

而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种在土里、沙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记录,幼儿发现种在土里的姜一个星期后发芽了,种在沙里的姜10天后发芽,而种在水里的姜一直没有变化,最后腐烂了。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这一科学经验。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教师为小班幼儿制作了形象直观的长颈鹿直尺,刻度用具体形象的水果图案表示。在制作直尺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上面”。孩子们说“长在地上的蔬菜如南瓜放在最下面”“长在藤上的蔬菜如黄瓜、葫芦放在中间”“长在树上的水果如梨放在最上面”。结果,孩子们在表达“植物长高了”时出现了这样的记录,“黄豆苗从南瓜长到黄瓜又长到梨了”,非常直观形象。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图案,每个图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 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达既直观形象又逐渐趋于准确。而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蒜苗长到8厘米了” “红豆苗长到15厘米了”,他们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达植物的生长情况。

篇4

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三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记录的目的、基本方法、观察时教师应持的态度、记录用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出环境在记录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教师要如实地去观察和记录儿童,抛掉自己的偏见以及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记录幼儿时,不仅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同时也应记录幼儿的身体动作。因为幼儿是通过他们的眼神、身体动作、手势等与我们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来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至第十章可作为全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各种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常规活动的表现、使用材料时的表现、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戏剧表演游戏中的表现、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表现等。此外,还涉及如何去观察和记录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的萌发等。作者在这部分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具体地阐述了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记录的要点,便于幼儿园教师操作使用。

篇5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

一、观察过程

在活动区,李思语看到别的小朋友将一本讲述蜘蛛的图书放在桌上,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

教师走过去问:“你为什么害怕?”

李思语:“因为这本书上有很多蜘蛛网,我爷爷说一动蜘蛛网,蜘蛛就出来了。”

教师:“你为什么害怕蜘蛛?”

李思语:“因为蜘蛛网黏手,还会起泡。我2岁时不怕蜘蛛,捏蜘蛛,后来手上起泡。我爸爸给我抹了风油精才好。从那以后我就害怕了。”

李思语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尖随便翻开一页,看一眼,马上合上。

教师:“你觉得这本书讲了关于蜘蛛的什么故事?”

李思语:“我认识字,所以我知道它讲了蜘蛛先生要搬家。”

因为教师听另一个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说,第3页是李思语给她讲的,所以就翻开第3页问李思语:“你猜这页讲了什么故事?”

李思语指着书上的图画说:“他们两个是演员,从舞台上跑了下来,他们两个应该挺害怕的,表情都变了。因为舞台上面有一个蜘蛛。”她接着又说:“有2页我挺害怕的。”说着,她翻开了第21页和第23页。

教师:“为什么?”

李思语:“因为网太多了,我就有点害怕。”

教师:“为什么害怕蜘蛛网?”

李思语:“因为都是线。”

说完,她就跑去玩手偶了。

二、观察分析

李思语认识字,在看书的时候关注字比较多,有时候会忽略图片。但是由于只能认识很少的字,所以这些字对她理解故事并不能起主要作用。这本关于蜘蛛的书由于尺寸很大,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所以她才关注了图画,而且很害怕这本书,害怕书中的蜘蛛网。她的害怕可能跟曾经被蜘蛛咬过有关,让她现在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正是她的这种强烈表现,激发了其他幼儿想要更多了解蜘蛛的愿望。

三、教育措施

篇6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510631)

【摘要】本观察研究报告采用事件抽样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通过对广州某幼儿园94位2-3岁儿童进行语言、表象和动作等思维的载体进行观察、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结果发现:2-3岁儿童的思维发散性因个体情况差异而有所不同;肢体语言发展良好、乐观性格和丰富的社会环境与幼儿思维发散性成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思维发散性,肢体语言,性格差异,环境

一、问题提出

“思路决定出路。”而发散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其所见所闻往往被局限住。如以下情景:

老师带着幼儿上一节“学表情”课。当老师问到:什么情况下我会害怕(或高兴、伤心)?这时,幼儿的回答经常是这样:一个说道“遇到老虎”时,其他幼儿便说“遇到狮子”,接着还会说“遇到大象”。结果所有的答案都围绕着这个模式。以此类推。

本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2-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儿童提出针对性措施。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事件抽样观察法和参与流观察,主要收集该幼儿园94位2-3岁儿童的语言、动作信息等,并根据行为定义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

行为定义:

1.完全没有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在种类、性质、属性以及其他各方面没有任何联系;

2.有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不管在什么方面总有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各种关系;

3.有很大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属于同等名词,或在种类、性质。

属性等方面存在大方面的联系甚至是属于同等性质的事物。

所回答情况 所涉及领域 完全没有关联(如飞机和台灯) 有关联(如鱼和水) 有很大关联(如爸爸妈妈)

事物个数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思维发散性 很高 较高 较好 一般 差

观察场景:1.对教师问题的回答;2.自言自语;3.日常和其他幼儿的交流;4.象征性游戏;5.有无他人引导思考方向。

三、观察结果和分析

(一)影响思维发散性的因素

1.肢体动作发展水平

若幼儿所联想事物较广泛,则伴随动作幅度一般较大,但也存在所联想事物完全没有关联,但动作幅度小现象。笔者对数据采用控制变量―性格的方法,得出结论:2-3岁儿童的发散性与其肢体动作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肢体动作发展得越好,在2-3岁这个年龄段,其思维扩散性较好。

2.性格因素影响思维发散力

在控制动作发展因素下,性格较开朗的孩子,不仅其联想事物的积极性高,而且联想的事物较多;反之,性格较安静的幼儿则表现得较不积极。因此,得出结论:2-3岁儿童性格上的差异对其思维发散性有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一般地,性格外向则发散性较高,性格相对内向则发散性较低。

3.个体成长环境因素影响儿童思维发散性

笔者发现家庭条件不同,社会经验不同,接触事物的丰富程度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思维水平的高低差异。主要参考因素为接触事物的丰富性程度。

接触事物的丰富性程度分为三个层面:较高(曾跨省出游);一般(曾跨市出游)和较低(市区内)。

当不同孩子接触社会事物的程度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思维发散力的发挥。因此得出结论:个体成长环境丰富性程度与思维发散性成正相关关系。

(二)2-3岁儿童的思维发散性在有无他人引导的情况下

在无他人引导和他人引导后,2-3岁儿童思维发散力并无显著差别。这与预假设不相符。为了提高计算科学性,采用相关分析。得出结果为r=0.56,为中等相关水平。因此得出结论:在他人引导后,2-3岁的儿童与其思维发散性只是存在中等正相关水平,这可能与前后时间间隔过短无法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有关。

四、建议

(一)多开设体育课,加强体育锻炼

一般的幼儿园并没有专科男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无法满足孩子们身体发展需求。因此建议幼师们在为孩子们设置动作时,尽量做到:幅度大、触及全身各个关节。

(二)多开设互动型课堂,让孩子多开口

该幼儿园开设了专门培养幼儿活泼度的课程――心本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们开口,使原本很害羞的幼儿变得活泼。

(三)多让孩子接触更多事物,拓广知识面

不管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始终是幼儿园也是家长的责任所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尽量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这不仅有益于2-3岁儿童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变,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四)教师或家长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教师或家长在适当时间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当幼儿好奇心强烈时,教师或家长应该立即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该事物。其次,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或老师应该给予立即的正确的指示。

篇7

观察记录法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能够在自然的情景中真实的反映幼儿的发展状况,观察记录着重记录教师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幼儿教师将记录下的儿童和其他人的行为和事件置于一个自然情景之中,能够全面了解行为发生的具体过程,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

一、运用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

(一)对观察记录的认识具有盲目性

运用观察记录是为了促进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以及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在于幼儿教师发现并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确定观察哪个幼儿,观察幼儿日常发生的什么行为,观察之后怎样去记录幼儿的行为等问题一直困扰幼儿教师如何运用观察记录。

1.对观察记录的目的认识不清

记录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工具。记录是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的整理和反思,“使解读、重温和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1]。而有的教师为了记录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的教师为了记录而放弃了对幼儿的指导,只是要完成:“我要观察记录”,这本身就违背了观察记录的目的。

2.对选取的行为存在困惑

教师在观察任何一次幼儿活动时,都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过多,教师往往感觉到无处下手,不知道应该记录幼儿的哪些行为,怎样选取合适的角度,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幼儿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往往很盲目,幼儿什么样的行为值得观察和记录时时困扰着幼儿教师。

3.提炼出的观察目的不恰当

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往往都是针对观察的目的,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记录时教师往往都会写上观察目的是什么,观察目的主要是根据日常观察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幼儿存在哪方面的的问题,之后更好的促进幼儿改进。但是教师把观察记录当作活动教案来进行对待,经常存在把观察目的和教育活动目标相混淆的现象,把教育活动目标和观察目标等同起来。

(二)观察记录内容具有主观随意性

幼儿教师在做观察时,需要在自然情景或者专门设计的情境中观察幼儿的行为,在行为发生时或之后不久,客观的对每个行为做出记录和分类,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是可靠而有效的,才可以运用这些观察记录来获得总体印象,为评价幼儿的行为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信息。

1.记录中主观性比较强

幼儿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把描述性信息和解释性信息往往不能相区分。“描述性信息是指只描述发生的行为,不做任何解释;解释性信息是指超越了对行为的具体描述,试图对行为加以概括和理论化”[2]。在具体的实践中,幼儿的性别、外貌、社会背景以及幼儿留给教师的整体印象或某一方面往往会影响教师观察和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幼儿教师经常使用带有强烈感彩和主观臆测的语言。如:“伤心、悲哀、愤怒、害羞、自私、固执和懒惰[3]”,而没有将这些内容表现的行为记录下来,这就是专横的对幼儿提前作出判断,从而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采取的教学行为。

2.忽略行为发生的过程

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时,教师不自觉地记录下幼儿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客观、准确、详细的记录所观察到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确保观察记录能够提供行为事件发生的完整情景,为评价幼儿提供详细的根据。观察记录要求对事件或者行为作出简短的描述性解释。

(三)不能有效运用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展示某一行为的全部过程,还在于教师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解释,使记录最终成为教师和幼儿进一步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平台”[4]。教师可以通过对记录中幼儿行为的了解,结合日常教学中的经验,解决观察记录中幼儿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没有利用好观察记录,不能客观的分析幼儿的行为,同时不能有效利用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没有给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分析幼儿行为表面化

观察记录要求对事件或者行为作出简短的描述性解释,观察分析就是对观察中幼儿出现的行为进行解释,阐述行为发生背后的因素。但是幼儿教师在分析时常常不能紧密联系着幼儿行为,将分析泛化,草率的对幼儿的行为做出正式的结论。有的教师在寻找“为什么幼儿会发生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对该行为进行尝试性解释时,却不能围绕着“观察实录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中的语言在观察实录中却找不到相应的“行为”事实支撑。

2.观察记录与教学脱节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的目的就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了解幼儿的社交技能和交流技能,以便有效的评价幼儿,而幼儿发展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能够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考虑应该怎样做,并采取措施,有针对性的、高效能的促进幼儿个体更好的发展”[5]。基于对幼儿的记录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对幼儿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思考他们的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面对他们所记录和所理解到的幼儿,他们实际中做了什么,怎样回应儿童的兴趣等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在行动中去落实,真正满足、促进幼儿的发展。观察“需要一个较为宽泛的分类,观察者尽可能开放的真实的记录情况,不做判断,直到课后才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认为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填补或是构建某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学,改善实践”[6]。

二、运用观察记录的策略

在做观察记录时,每个幼儿教师都有着“内隐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而在记录过程中,这些缄默的个体见解势必影响记录者的视角”[6],记录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更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师往往具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这些都影响到教师接受新理论的速度,对儿童的期望,看待幼儿行为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不同学历导致教师接受理论的程度不同。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专科毕业,或者不是学前专业的老师,在职之前学习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学怎样教幼儿唱歌、跳舞等等方面的技能知识,却很少学习或者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在进行教研活动中不能够及时掌握到一些专业理论的知识,反映到实践中就是不能正确及时的掌握到观察记录的各个要领。因此,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观察记录水平。

(二)端正幼儿教师的态度

一位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的。有的教师能够经常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做了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反思今天的观察记录是否完整的记录下幼儿的行为,怎样记录才能更加完善、客观,是否正确、客观的分析了幼儿的行为,不带任何偏见;而有的教师得过且过,今天做完观察记录,简单写完分析后就放在一边,没有仔细想想这样做观察记录是否还有缺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是认为完成任务了事。因此,态度不同的教师做出来的观察记录和观察分析是不同的。

(三)丰富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

幼儿教师的教学时间长短往往反映出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不同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日常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突然碰到偶发事件时,这类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要点,知道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观察记录中幼儿的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运用各种途径采取教育措施去解决;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教学经历比较少,很多问题都没有遇到过,在观察中虽然能够发现幼儿的问题却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或者是解决办法单一,最后也没起到应有的效果,幼儿的问题照样存在。

注释:

[1]Project Zero,Reggio Children著,朱家雄王铮译.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84

[2]Jerome M.Sattler,Robert D.Hoge著,陈会昌等译校.儿童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p232

[3]夏靖.轶事记录法在幼儿评价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4]傅小芳.反思当前的学前教育评价—从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记录说起[J].学前课程研究,2008.3

[5]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p5

[6]David Hopkins,A teacher’s Guide ti Classroom Reserch,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p106-107

[7]朱家雄,张婕,邵乃济,何敬红编著.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p19

参考文献:

[1]张婕、朱家雄.“纪录”记什么[J].幼儿教育.2005.04

[2]吴为民,李忠著.教育叙事与案例撰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51

篇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38-01

我们知道区域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第一手材料的场所,而这第一手资料就是教师对幼儿活动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蒙氏教育的理念也对观察和记录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蒙氏教育认为“观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态度,是一条双行道。要在和孩子不断相处关系中,变成一种方式,而且要一直的学习,直到使这种态度变成我们自身的第二特征。而记录不但为孩子的成长做见证,更能帮助教师协助儿童适应性的发展。”所以蒙氏教育理念中要求教育者建立一个有效的观察和记录系统,去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出现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点。让教育者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来了解幼儿现在所处的水平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本对对如何能够做到在区域活动中实现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进行了探讨。

1 要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观察和记录办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了解幼儿的活动需要对其进行观察,但是观察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现阶段对幼儿的区域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性观察和记录。全面性的观察和记录在于对整个活动区进行大致和主要的观察。观察和记录的主要是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情况,有无出现问题以及在活动区的器材使用的情况,这种观察和记录方法比较全面,但是缺乏必要的细节。

定点观察。就是教师到活动区域的具体的某一个地点,或者对活动区域的某一个组的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该观察和记录方式主要在于对幼儿在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具体的行为和表现(包括幼儿的情绪、行为和对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观察和记录方式可以具体了解幼儿的在某一区域的具体行为表现,方便教师在其后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进行改进。

区域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可以使用的表格。教师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幼儿进行面面俱到的观察和记录。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区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一些表格,最大限度做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和记录一目了然,材料详实。也可教中大班幼儿一些自我记录的方法:如科学区一些小试验的记录表,在“沉浮”实验操作中让孩子一边试验一边记录哪些是可以的沉的物体,哪些是可以浮的物体,教师就可以了解孩子对沉浮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指导。

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观察和记录方式。教师在完成对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记录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因为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很多的教育版契机可能会一闪而过,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保证区域活动记录的细节和详实。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最基本的记录方式就是文字形式。文字是区域活动记录中最初和最基本的记录方式。教师通过文字可以清晰的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情绪等多方面。其次,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有的幼儿园学生人数较多,无法完全使用文字来记录每一个教师,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表格来帮助记录。例如教师可以制作表格来看幼儿在某一个区域活动的频率。最后,教师还可以使用照片和摄像的形式。这两种记录方式要比前两种方式更加具体和生动,可以全面地记录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教师在其后对幼儿的评价也可以有完整的材料。同时还可以为其后分析幼儿的区域活动提供材料,其他老师也可以直观的进行了解本班的材料,帮助老师进行评价。

2 教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内容

有的教师很注重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但是有的老师往往对区域活动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不是很明确,更加不清楚为什么要观察和记录这些,目的是什么。为了记录而记录。所以教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内容。

第一步,教师需要明确我这次对这个区域活动观察和记录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对那一区域的活动要进行重点的观察和记录。这一区域投入了什么样材料,这些材料的投入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这些方面。

第二步,教师要注重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幼儿有没有完成教师预期的教学期望,记录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记录的侧重,不要什么都记录。

第三步,要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每一个幼儿之间的谈话和指导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谈话的真实记录有利于反映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帮助教师去了解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来为其后不同的幼儿的引导准备材料。

最后,要做好对记录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工作,教师在记录的本子或者表格中设置一个分析和反思的栏目,这个是区域活动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探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兴趣变化的原因,帮助教师更好应对学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殊情况,为其后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手段的调整创造条件,准备资料,让区域活动更加完善。例如:在区域中投放剪过的吸管时,笔者让幼儿学穿项链。很多幼儿在穿项链时,都是自由无序的穿,很快就穿得没有兴趣啦。由于先前投放的小吸管随意投放。所以幼儿们每次都是无序地穿来穿去。因此,这个基础上笔者在投放珠子的盘子里增添了难度及趣味性的图片。如(按1到10数量的摆放不同颜色的小吸管)。有序又符合近期本班的教学目的。

终上所述,保证区域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帮助教师去获得关于幼儿的第一手资料,让教师能够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为我们教师其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所以教师要保证在区域活动观察和记录的有效性,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辅助。

篇9

教师在活动区活动中的观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观察的理解过于肤浅,停留在比较粗略的阶段

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认为运用一定的感官去看、听、记录幼儿行为,并进行一定的小结、反思,而忽视了观察是教师用于教育科研的一种手段,忽视了把观察记录资料当做教育科研的第一手资料,阻碍了活动区科学性的把握,显得观察过于肤浅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容易对幼儿行为带有一种主观的看法,再加上没有理论来作为支撑,有时观察也不够细致,所以显得笼统而无价值,还停留在比较粗略的阶段。

(二)观察记录的方式较单一,显得观察视角不够全面和具体

教师的活动区观察记录大多是将观察内容记录后,进行一定分析再提出策略,没用多种方式来记录,显得观察记录方式单一且缺乏科学、客观性文字记录多,幼儿有时的表现也是稍纵即逝,观察的视角也较窄,显得不够全面和具体,阻碍了教师全方位去观察与分析情况,显得不够科学。

(三)观察的目标性不强,关注点不够明晰

在活动区活动观察中,教师往往关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忽视活动区活动观察的目标性,对幼儿的关注点不够明晰,特别是对幼儿记录的回忆就带有主观意识,显得观察不够客观。

(四)观察记录聚焦问题,梳理不够明晰 在活动区活动的记录中,教师对文木中所反映的聚焦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梳理,显得茫然而无从下手如何在活动区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观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一个过程。

二、对策

为了更好地寻找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的教育规律,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适宜的观察目标,是幼儿活动区活动观察是否有效的前提

在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观察中,教师常会出现观察的内容随意性大、不够深入对于关键点及幼儿的关键能力把握不到位因此,观察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班串串香区角中,由于教师的观察目标及预设幼儿的情况不到位,第一次幼儿使用材料时,一味地向火锅里加入各种材料,一会儿就把所有的材料加完了,整个区角显得零乱不堪,幼儿就不想玩了;第二次,教师设计了观察幼儿使用活动区成品及半成品情况的目标,并事先预设了会出现的零乱状况,提出了半成品及成品的使用规则经过木次调整,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发现幼儿对成品的材料使用比半成品使用频率要高,但在活动的后半段才有意识地使用半成品于是,第三次活动观察目标确定为观察幼儿使用半成品材料制作情况,在活动前就发出推出新菜品的号召,让幼儿先思考新菜品再营业,幼儿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新菜制作的活动中通过确立观察目标调整观察内容观察幼儿活动行为观察分析的过程,使教师在活动区活动的观察更加有效。

(二)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教师走进幼儿活动区活动的开始

活动区中的观察一般分为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游戏式观察三种

1.分析性观察主要是将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行为表现详细地记录卜来,并客观地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关键能力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它分为横向与纵向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行为背后的能力发展水平及教育的效果大班体育区角活动中,幼儿跳绳活动通过记录与分析,有每个幼儿纵向的对比分析、也有同龄幼儿横向的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大班幼儿学习跳短绳的动作发展规律及幼儿跳绳能力发展的轨迹,为在大班开展跳绳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这种方式有利于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与指导,对活动区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扫描式观察主要用于观察把握最近阶段幼儿在各个活动区域中的行为及表现情况,以便于教师随时更换活动区内容或调整活动区材料等等中班教师在阅读区域投入了一些绘木,幼儿非常感兴趣,但通过扫描式观察后,发现幼儿开始不再到这个区域玩耍于是,教师对区角人数统计、对材料使用情况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在教师立即改进,与幼儿共同自制图书让活动继续开展,但不久教师发现这一区域再无人去玩于是,教师果断地关闭区域,而把这个区域作为幼儿午餐后的活动,组织开展我有好书大家看的活动,然而,幼儿认为午餐后时间太短,不能让他们与同伴更好地分享好书,教师决定再次开放阅读区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观察分析,使活动区活动不断地开展卜去,形成了有效的观察效果。

3.游戏式观察就是观察幼儿个体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在每个活动区中游戏的行为与表现这种观察方式,有利于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分析幼儿和行为,为教师选择有效的指导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当然这三种观察方式也不是单一的,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将三种观察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只有选择正确的观察方式,才是教师走进幼儿活动区活动的开始。

(三)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方式,是幼儿活动区活动真实反映的重要考证

篇10

一、选择能引发幼儿持续观察的内容

持续观察能力培养是过程性的培养,幼儿只有在不断与所观察的事物发生密切联系,进行充分互动,才能有所获、有所发展,因此提供怎样的观察对象,才有利于幼儿做持续观察的感知和探究是直接影响幼儿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

“持续性观察”是指能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观察的特定物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感知,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因此要选择现象有趣、有过程性变化的观察内容作为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载体。小实验“跳舞的蛋壳”:将小苏打放入醋水中,生成许多气泡,再放入碾碎的细小蛋壳,蛋壳因气泡的附着、破裂而上下浮动,跳起“舞蹈”。此实验现象有着前后不同的变化,具有“过程性”,现象变化神奇、有趣、细微,选择这类型的观察活动,能有效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和感知,有利于幼儿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提供一物多感官参与观察的材料

幼儿持续观察能力是需要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而得到发展的。有适宜结构的材料既蕴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又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动机与兴趣。因此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材料是关键。应避免因材料提供过于繁杂,幼儿忙于摆弄不同材料,而忽略对现象的观察、感知,造成材料阻碍幼儿持续性观察的结果。

活动“会冒泡泡的水”第一次活动:提供水、茶水、醋、柠檬汁四种酸碱性不同的液体,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小苏打倒入四种液体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现象,进行对比性的观察,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忙碌于往四种液体倒入“小苏打”这样的动作,而完全顾不上去仔细观察泡泡如何发生、变化的,观察只是停留在表面。此问题的产生是因材料提供过于多样,干扰幼儿对现象的专注感知。第二次活动:材料调整为“柠檬汁”一种,重点引导幼儿用眼看到的是气泡的产生;用耳听到的是“丝丝”声响;用手摸到的是袋子的膨胀,冰凉;用鼻闻到的是雪碧的香甜味道。选择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完整的感知,提供单一的“物”,但幼儿能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的材料,能使幼儿更加专注与对一种材料的全方位的充分感知,观察目的性更加明确,为幼儿细致持续观察的提供了保证。

三、规范性操作以凸显现象的过程性变化

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在有所看、有所发现的条件下进行,要引导幼儿通过有步骤的、规范性的操作以保证现象的发生并具有的过程性的变化,才有利于幼儿对现象的过程性变化进行细致和做持续性的观察探究。

大班幼儿能控制自己的操作行为,具备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活动“变色的泡泡水”(碱性液体中分别加入酚酞和醋会产生不同现象)操作步骤是:一杯水加入洗衣粉搅拌(生成泡泡、搅拌越久泡泡越多)加入酚酞粉末(泡泡水变成玫瑰红)加入醋水(玫瑰红消失,还原本色),幼儿按照这样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能观察发现到一系列的现象产生和变化,若是幼儿按照各自的想法,任意改变操作的步骤程序,现象就不会产生或是现象效果不佳,幼儿的持续观察失去对象,能力培养也就失去了土壤。

四、设计具有“提示”的观察记录表

持续观察型的活动更需要借助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使持续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对过程性的现象变化感知更加的清晰,以发展持续观察的能力。因此要紧扣“持续观察”设计适宜的观察记录表,让记录表提示、引领幼儿进行持续观察。幼儿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应引导观察现象开始时怎样的状态,后来又发生怎样变化,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记录现象的层次性变化,而不是实验结果。因此要设计能体现过程性记录的表格。

表格一:

表格二:油和水

表格一:应用的1、2、3等数字表示看到的先后变化,从而记录现象的层层变化过程。表格二:设计以多个杯子并列排放的形式,幼儿将先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第一个杯子中,依此类推记录过程性的变化。提供具有“提示性”功能的观察记录表,降低幼儿观察、记录的盲目性,提高了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五、引导学习过程性观察记录的方法

大班幼儿已具备运用符号、图象、标记等表征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但如何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幼儿缺乏相关经验,需要教师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

方式一:幼儿描述现象,师幼共同商讨采用怎样形式的记录符号来表征现象的过程性变化。例如:活动“冒泡泡的水”:

幼儿1:“看到了很多的气泡往上冒”

——记录方法:画很多气泡或是用文字“多”表征。

幼儿2:“气泡慢慢往上升,然后破了,变得越来越小”。

——记录方法:用大小不同圆表示气泡从大到小的过程性变化。

幼儿3:“听到气泡生成的嘶嘶、喳喳的声音。”

——记录方法:画耳朵、喇叭听到的声音、并用

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过程性记录的基本方法,再现幼儿观察探究的过程变化,同时通过“记录语言”的形象表征使幼儿进一步领略观察、记录的乐趣。

方式二:选取有代表性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从记录的完整性、现象表征、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幼儿学习与提升有效记录的经验。

幼儿描述自己的记录内容:

幼儿1:“我发现油倒入水中会变出许多的大泡泡一会泡泡从水下慢慢浮上来不搅拌它会合在会一直漂在水上。还会发出很香的味道。

幼儿2:“用棍子搅拌时会出现旋窝泡泡被打散停止搅拌后油泡又聚集油泡变少了油层逐渐形成浮在水面。颜色有点变白了等等。

教师在幼儿描述记录表征内容的基础上,从现象记录是否客观、是否有过程性记录等角度,引导幼儿去分析个别幼儿描述、记录的内容是否与事实吻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表,验证自己的记录是否正确,有哪些现象是自己没有发现等,通过分析、交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进行过程性记录的方式,并从中发现自己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持续观察记录的经验。

六、真实再现观察对象的过程性变化

对某一事物的全面、客观的认知,是建立在长期或多次重复性的观察基础上,这样的观察细致而又精确,避免了主观的认知,因此我们采用播放录影的手段“再现实验的真实过程”

在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与真实现象相同,从而反省: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一现象,是自己观察不够仔细,还是发现了却不知怎么记录、下次在观察时应该怎么做等。活动“油和水”幼儿在观看实验真实录像后,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我发现油刚刚倒入水里的时候,产生的泡泡特别大”、“搅拌的时候,水也会变浑浊,然后才慢慢变清澈”、“搅拌后的油层里有很多小泡泡,象水晶一样会发光”等,通过观看真实影像,幼儿会为自己没有发现更多的神奇的现象而叹气“我刚才怎么就没发现”,带着新的感知需求,教师将同样的材料继续投放在科学区域中,鼓励幼儿重复实验、细致观察、真实记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3-04

一、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提到幼儿教师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主要职责,而在201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多次提及“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有效运用观察等方式来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儿童”。随着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为幼儿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同时也对幼儿教师观察儿童行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本文拟针对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展开研究,探析其在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张婕老师在一次有关儿童行为观察的讲座中提出的概念,将本文中涉及到的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如下:

儿童行为观察包含了观察、记录、解读三个过程。观察即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自然情境下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是指用纸笔或者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方式把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记下来,是观察的辅助环节;而解读是指对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赋予教育意义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形成了15条关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及其所在幼儿园基本情况;第二,教师所在幼儿园对观察记录儿童行为的态度、所开展的工作;第三,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四,教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的方法;第五,教师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时存在怎样的困惑和难题。

本研究针对4所民办幼儿园和4所公办幼儿园的120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15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共有10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人,女教师107人。教师中以年青教师为主,83%的教师在20岁~40岁之间,大部分教师为幼师中专毕业,部分教师职后进修取得大专或本科学位。

(二)“观察记录材料”文本分析

从4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部分老师的观察记录材料,对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寻求这些观察记录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对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

在所回收的108份有效问卷中,总共涉及到8所幼儿园。这8所幼儿园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主要是采取要求教师每月上交观察记录材料的方式,上交材料的份数由每月2份至每月5份不等。在对开放式问题“您上交的观察记录材料幼儿园如何处理?有无什么用途”的回答上,76.8%的教师回答了“无用、存档、检查后返还”等内容,仅有23.2%的教师回答了“幼儿园有时/偶尔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用来进行优质观察记录评比”,而这些教师主要集中在两所幼儿园内。换言之,8所幼儿园中就有6所幼儿园仅以“完成工作量”的方式来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所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在后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在“幼儿园是否对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开展过培训”这一问题上,9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由此可见,幼儿园针对“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二)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认识尚不全面

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您觉得观察儿童的行为重要吗”一题,98%的教师回答了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在多选题“您觉得观察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上,教师们的回答如表1。

由表1可知,教师们基本上能够认同“观察儿童”的重要性,而且主要集中在认为观察儿童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合理评价儿童,同时还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及时给予儿童帮助。但是,本研究随后的一个问题“您觉得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重要吗”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果:68%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不太重要,15%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在开放式问题“您觉得记录下所观察的内容为什么重要或不重要时”,大部分教师们给出了如下这样一些答案:我们工作非常繁忙,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做记录,用眼睛观察好了就行了;记录下来的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工作任务;记录下来的材料没有作用,白白浪费时间;记录下来的材料后面也不会看了;只有几位教师写到“在期末给学生写档案时能找到依据;幼儿园用来做教研材料,效果还不错;在记录解读中能去思考很多问题”。

可见,教师们基本能认同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记录”这一环节尚不认同,不能体会“记录”所起到的作用。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现象

本研究询问教师们“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教师们给出了如下答案:孩子太多,不知道怎么记;儿童的行为很快就完成了,有时来不及记;不知道要记些什么,总感觉像流水账;记录下来的材料很难解读,有时觉得一点都解读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乱写一些。教师们的这些答案非常普遍,说明大部分教师均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困难。

笔者结合对4所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材料”的文本分析,也发现了如下问题,比如以下案例。

【观察记录】晨晨今天带了一本书,走进教室后,马上看她的书,一会儿,很多小朋友来了,晴晴走到她跟前,准备和她一起看书,谁知道晨晨一把抢过图书:“不行,书是我的,谁也不给看。”

【解读】晨晨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自我中心,自己的物品,别人都不能动,我们应该多与家长配合教育,让她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这样才能交到许多朋友。

本研究认为,案例即体现了教师们在观察记录方面的困难。看到此案例时,笔者有着很多的疑问:晨晨带了什么书?一开始自己看时是否非常专注,对书本表现出来的兴趣有多浓厚?晴晴走到她身边,有没有说什么、做什么?晨晨在平时的表现中是否也是如此?而这些内容都应该在观察记录中得以体现,换言之,儿童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教师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间断的观察,就做了“晨晨有很强占有欲、自我中心”的结论,是否显得草率了一些?假设一切如这位教师所言,需与家长配合教育,那么教育的具体手段又是什么?

经文本分析显示,教师关于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很少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的方法来观察儿童。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们的观察记录中,也让教师们对这项工作有了很多的畏惧。

五、讨论与分析

(一)职前幼师培养中应凸显儿童行为观察方面的训练

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幼师的职前教育中就应该注重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前G省的幼师培养机构中,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很少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仅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少许“观察法”的讲解,且教师们多以讲授理论的方式来进行此内容的授课,使得学生们仅能从理论上粗浅地把握观察法的定义、原则。笔者认为,应注重观察法实际运用经验的获得,让幼师学生多次走进幼儿园,真实开展观察记录,并在记录之后以研讨形式解读观察记录的材料,分析整个观察记录流程,反思观察记录的方法。

此外,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材料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幼师的培养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等课程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课程呈现出平行线的状态,互不相交,导致很多学生即使观察到有价值的现象,也不能从理论上给予提升。因而,在幼师的培养中,授课教师们应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教学内容上相通、衔接,以助学生在尚未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帮助教师认识到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们对观察记录工作的认识与幼儿园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式、重视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当幼儿园仅把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简化到只是监督管理这一层面时,必然让幼儿园教师们感受到观察记录是虚设的、没有价值的、浪费时间的。因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那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如何运用呢?卡洛琳・爱德华兹等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和朱家雄等的《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两本书可以给予我们较多的启示。

第一,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通过教研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幼儿教育实践风靡世界,而其在幼教领域最特别的贡献就是“记录的运用”,在瑞吉欧,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收集和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教师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对关于儿童学习的记录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时,观察记录的材料不是强制性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师自发、自愿使用的教研方式,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让教师看到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研究儿童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再学习,也是反思自身教育对策的关键时刻,正如瑞吉欧的一句名言所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反复观察、多次思考,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抛球的方法和方向,抓住教育的契机,并找到正确的教育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在不断发展中。

第二,与家长共享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帮助家长认识孩子、认同幼儿园的方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家长未接受过专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学习,在他们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有违儿童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打断正在专注游戏的儿童、包办代替儿童能完成的事情等。如果幼儿园能将观察记录下的材料与家长共享,家长必然能直观地感受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时,这种共享能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工作的开展。用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记录提供给家长一个知的途径,它可以实质地改变家长的期望,让他们重新审视其家长角色的假设以及对幼儿生活经验的看法,并以―个全新、更具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整个幼儿园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家园交流工作的展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与儿童重温观察记录的材料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当儿童从观察记录的材料中看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各种任务、应付各种事件、达到预定目标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且重温观察记录材料的过程是再次温习、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活动的认真对待,并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努力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活动中去。

可见,观察记录的材料完全可以开放式地用于教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用于促进孩子的成长,当幼儿园的教师们深刻感受到观察记录材料的作用后,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必然得到有价值的推动。

(三)幼儿园内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学习形式加强对教师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

本研究发现,众多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技能上存在缺失现象,这与谈心(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也不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观察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除了利用职前幼师培养的途径外,幼儿园也应该有相应措施加强对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笔者认为,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观察记录工作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由此,笔者构建了以下学习模型,如表2。

在步骤一,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的教师形成一个团体,有助于教师之间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步骤二及步骤三中,让教师分别记录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感受到教师的不同经验和背景会产生不同偏好和视角,对教师的观察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作用,每个教师的记录都有可能是独特的,记录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此基础上,提取几份教师们均认同的相对较好的观察记录,提取这些优秀记录的共同点,好的观察记录材料应关注的是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过程,而非行为的结果。

步骤四中,先分别解读,目的同样也在于让教师感受到因为主体的不同,对于同一儿童行为的解读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们或是从儿童的行为动机、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特点,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策略、教师的介入方式、师幼互动的时机、材料的适宜性、进一步的教育措施等完全不同的方面加以解读。各自解读之后的合作解读,也让教师们感受到在与他人共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去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多元的解释,彼此可以互受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地解读儿童的行为。

而步骤五则是对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否能用于教育途径的再思考和具体实践。

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循环往复使用,如果老师们形成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以团队的方式多次开展教研,老师们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1.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种植活动中的记录,主要是客观、真实地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利于幼儿比对、验证,寻找到客观的答案。在种植活动《萝卜》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萝卜的生长变化,并把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在不断反复的观察――记录――交流――再观察――再记录――再交流的过程中,幼儿逐步树立起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也得以迅速发展。

2.利于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幼儿的观察记录能了解幼儿兴趣、经验和需要,能调整指导的节奏,把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和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适时介入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不断发现新的教育契机,及时帮助幼儿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更好地认识植物、探索植物。

二、记录什么

1.幼儿的记录

(1)记录自己的问题。为了增强活动的计划性,使种植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在种植活动之前可先让幼儿梳理自己的“已知”,以便后续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如关于萝卜,幼儿已有了哪些经验,又想知道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设计“小问号卡”开展问题大搜索,引导幼儿用符号或图画、简单的数字来记录自己的问题,帮助幼儿将自己已有的经验、问题实事求是地呈现出来,幼儿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经验,提高种植活动的有效性。

(2)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种植活动《萝卜》中,我园每个班级分别设计了一本个性化的记录册,幼儿认真做好每日一记,或用照片或用图片记录下萝卜的成长变化,留下了他们思维与观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了植物生长所带来的乐趣。看着那满满一本的记录册,我们看到了萝卜的生长,也看到了幼儿的成长。

2.教师的记录

(1)记录、梳理幼儿的问题。当记录着幼儿问题的“小问号卡”呈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需及时梳理出适合幼儿探究的关键问题,如:种植活动《萝卜》中,老师以表格的形式把幼儿的问题呈现了出来,便于老师了解幼儿、准确评估幼儿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经过筛选和判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幼儿寻找答案,使幼儿在原有经验水平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

(2)记录幼儿的记录过程。教师主要记录幼儿观察记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观点和所有的发现,并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幼儿建构经验。如在种植活动《萝卜》中,我园教师每周梳理幼儿的记录内容,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保存好照片(观察情境照片+幼儿记录图照片),并用文字记录幼儿的发现,呈现在观察记录册上,并将幼儿和植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用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教师调控活动的方向。如有教师记录了2013年12月30日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发现养在水里的白萝卜终于长出来一点点的小萝卜,东东说:“跟我的小指头一样小。”欣欣说:“它的须须比萝卜还长。”朵朵说:“它有点弯,像个小辣椒。”……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同时,大家也比较发现,水养的萝卜没有泥土里的长得好,孩子们亲身验证了萝卜更适合在泥土里生长。

三、怎样记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图画、符号、照片等方式直观、形象地记录自己猜想、探索、发现的过程,促使幼儿回顾、比较、梳理,从而深化记录活动。

1.绘画式记录。对于幼儿来说,图像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运用它就可以使他们多样化的想法、意念形象化。因此,在种植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图画、符号、照片等方式来记录,既让幼儿体验着“书面学习”的过程,逐步由符号向文字过渡,也易于自己和他人阅读和理解。

2.个人、小组和集体相结合记录。在种植活动中,个人记录是以幼儿个人的发现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名幼儿共同探究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多名幼儿记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记录。在种植活动《萝卜》中,小班幼儿更多地运用集体记录,中大班幼儿则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选用,或将三者结合使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