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22:26: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投融资政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1993年12月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送股的暂行规定》以来,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此后,为了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支撑上市公司的飞速发展,1997年《可转债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2000年《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管理办法》拉开了公开增发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我国上市公司掀起了增发热。2006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融通股权资金的又一新途径。伴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由原来单一的配股发展到现在的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同时,上市公司出现了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即普遍存在“圈钱”冲动,以及投资项目的选取不科学、随意性大、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等问题,证监会针对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对股权再融资政策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一、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股权再融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股权再融资政策满足了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对于募集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因此,股权再融资政策的变迁影响着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是考察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的经济后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后频繁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而展开的,他们认为上市公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意味着之前募股公告所承诺的项目有可能是拼凑的项目,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圈钱”。刘少波和戴文慧(2004)以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为例,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募集投向变更现象普遍且程度较大。朱云,吴文锋,吴冲锋和芮萌(2009)用1998~2001年配股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募集资金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股东的圈钱动机。而唐洋和白钰(2014)认为,一个项目在初始决策时可能是可行的,净现值大于零,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在随后时期由于各种无法预测的因素使得项目开始变差,净现值变负,这时需要企业果断停止投资,放弃该项目,因此改变资金用途并不等同于资金被滥用。因此,他们从再投资续扩的视角研究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引导作用,从信息不对称角度、问题角度、融资约束角度研究发现,随着股权再融资门槛的提高,上市公司的再投资续扩行为得到了缓解。
王正位和朱武祥(2006)通过构建了一个模型,说明在一个非有效市场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中,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新股融资侵占外部公众投资者利益。证券发行管制可以限制经营能力较差的公司为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融资。进一步,他们在对融资和投资分离的研究还表明,限制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可以减少管理层基于自我利益的过度融资和低效率投资。
二、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市场时机假说(Equity Marketing Timing)认为,当股票价格被高估时,上市公司倾向采取股权融资。然而我国股票市场无论是融资的市场条件、还是监管部门的政策目的等都与西方发达市场的情形有明显的区别,在流通股市价被高估的市场条件下,再融资政策是导致再融资次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刘星,2007)。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资金保值增值提供渠道。再融资政策在不断松紧变化,一方面是证券监管机构要支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另一方面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证券发行准入条件的宽严变化显著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股权融资功能(朱武祥等,2004)。齐寅峰等(2005)在对我国企业投融资现状进行调查显示,企业融资决策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具体政策影响较大。王正位,王思敏和朱武祥(2011)研究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再融资政策的变更是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
自1993年12月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送股的暂行规定》以来,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1993~1999年上市公司配股门槛在逐步提高,从对预配股公司的ROE没有强制性要求到要求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且ROE三年平均在10%以上,进而又提高到每年都在10%以上。1999年《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要求公司ROE三年平均在10%以上的同时,内任何一年的ROE不得低于6%。在此阶段,进行配股融资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受到政策变迁的影响,但是由于此时股权再融资政策比较单一,整体上配股融资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上升的。
2000年证券市场对公开增发的企业要求较低。因此,部分上市公司选择公开增发融资,到2002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都超过了配股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为达到再融资门槛,会扭曲会计信息,增加虚假披露的频率(平新乔和李自然,2003;鲍恩斯等(2004),并且,股权再融资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不断受到大家的关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2001年《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在对企业计算ROE时要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这就防止了利润操作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2002年《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在对融资规模做了要求总募集资金有具体要求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ROE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年ROE不低于10%。门槛的提高使得2003~2004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数量下降。而此时,采用可转化债券融资方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
2006年《办法》出台,上市公司可以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以下简称定向增发),发行对象不超过十名,对ROE没有强制性要求。从此拉了定向增发的序幕,由于其融资门槛较低,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定向增发这一股权再融资方式。2006年至今,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已经成为上市公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取代了配股和公开增发。
三、结论
本文从投融资角度考察了股权再融资政策变迁的经济后果。总体上说,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股权再融资政策的不断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募集资金效率,保护了中小股东利益,优化资源配置。(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国内学者对碳税、补贴的研究集中在设计思路,运作方案,征收利用方式、对象、结构,预期效果、影响等方面,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张克中、杨福来(2009)借鉴发达国家碳税实践,重点介绍了芬兰和瑞典的碳税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理顺能源价格,择机引入碳税,设置税收减免和返还以及考虑设立碳基金的相关措施。李齐云、商凯(2009)通过建立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的STIRPAT模型,在碳税征税环节和碳税利用方式上描述四种碳税方案,建议我国在短期和长期选择不同碳税政策,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碳排放量的轻重程度有选择地实施差别税率,避免税制体系规定的重合,引入对关键工业和经济部门的减缓和补偿措施等策略方案。苏明、傅志华等(2010)在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分析,分析了不同的碳税税率方案对宏观经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各行业的产出及价格,进出口等的影响效果,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给出了科学的预测与评价,为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
碳预算
国内学者对碳预算的研究集中在碳预算分配的机制、方案、作用、机构设置,体现碳预算的公平与效率的特征。潘家华,陈迎(2009)在确定全球碳预算总额和初始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排放和未来需求进行碳预算转移支付,设计相应的资金机制,使碳预算方案具有效率配置特征,并建议相关国际机制的设置。李伟,李航星(2009)探讨了英国碳预算的目标、模式、特征、作用及影响,指出碳预算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刘兆征(2009)在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低碳管理政策,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2009)认为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相应的环保支出预算,建立财政预算支持环保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加大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碳汇,保护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节能减排、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立法形成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我国现今没有专门的低碳经济立法。但从已颁布的和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规则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发展低碳经济的规范。在今后我国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中,可借鉴或采用的具体措施有:加快低碳经济规划立法进程,强化法律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促进金融立法进程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构建低碳科研机制,加强消费立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推行强制减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场
强制减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在自愿减排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只有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场交易。
一、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政策
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主要是从政府和国内资本和外资这两个方面进行:
1.政府投资港口建设政策
1997年,我国交通部颁发了《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其中提出了对港口建设需要实施资本金机制,且依据港口建设的具体现状保证了资本金来源的比例和交通部代替国家出资的比例。
2001年5月,我国颁发了《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序列目录》,其中内容鼓励了各级政府利用置换土地、建造土地、划拨土地和“以工代赈”和“以粮代赈”等形式,对水路交的基本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性优惠。
2004年1月颁发的《港口法》明确指出:县级及其以上的相关人民政府需要确保一定的资金进行投入使用,用来港口公用的防波堤、航道和锚地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保护,需要采用相关的对策,组织建设和港口相匹配的铁路、航道、公路、供电、给排水和通讯设备等。这是第一次在法律法规上确定出各级政府需要确保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2.国内资本与外资投资港口建设政策
2001年5月,我国交通部颁发了《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序列目录》,规定了水路交通投融资需要经过中央投资、社会融资、地方筹资和外资等方式,加大其基础建设的建设投入。鼓励利用发行的债券、股票等形式,扩大融资方式。
原国家计委以及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规定了,从2002年4月1日开始,取消港口公用码头中方控股的需要。这个条例的颁布促进了和推动了港口投融资走向了外资的市场化,开拓了外资的市场。
2004年1月进行的《港口法》指出了:我国促进国内外经济组织与个人依据法律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维护投资者的有效权益。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这样的法律形式明确了港口的投融资政策,为组成港口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业务主体的多元化供给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要更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区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到法律未禁入的基本设施、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的范围,支持和引导社会用合资、独资、联营、合作和项目融资等形式,建设其经营性的公益事业。
二、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的模式
依据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政策,我国港口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下述几种:
1.政府投资
港口设施需要依据其功能、经济类型和项目建设中政府与企业的投资功能,划分为公用基本设施、经营性基本设施与经营性设施。从公共产品的专业知识而言,防波堤、公用航道和锚地等港口公用设施项目都是有着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等特性的,其投资额是非常大的,并且是不可以获得直接的投资回报的。通常,企业与个人都是没有能力且不愿意进行其筹资活动的,其主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港口法》的规定,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预算中明确相当的资金用于港口的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所用到的经费是用来进行基本设施建设的政府性基金投资的,留成的港口建设费原理上是不运用于港口经营性基本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投入的,需要当作是我国出资的资本金全部应用到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岸线是比较稀缺的、比土地更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有偿的进行运用,建议开征岸线资源使用费。凡是经过批准运用岸线建设码头、仓库和堆场等实施经营活动的部门与个人,需要依据岸线条件交纳岸线的使用费用,而收取的费用全部或部分用于港口的设施建设以及维护。
2.地主港模式融资
地主港模式融资是运用国家土地与岸线资源实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利用港口规划,包含了现存的布局规划与长远性的规发展,界定了港口周围的区域大小。港口规划内的土地是利用老港区的土地进行置换以及政府划拨等形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来处理土地资金投入等问题,且依据规划实施港口基本设施的建设,接着将满足于建设码头和库场等要求的岸线、土地租赁给港口业务的企业来建造码头或相关场地从事经营,获得岸线和土地租赁经费。地主港最大好处就是在于保证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期性发展,不用政府部门进行介入和投资,达成滚动性的开发和发展,为港口长期性发展供给了相应的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依据我国当前的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脉络上看,地主港的模式选择是非常需要的,是和国际正式接轨的好方法。
3.贷款融资
经由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这样的模式是较为传统且最较为直接的融资方式,是我国现存港口建设中最为首要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融资的金额数比较大、成本较低和风险性小等,但由于港口建设项目的投资金额比较大,回收期较长,港口企业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融资,会很容易导致财务压力加大和负债率提高等。我国开发银行的贷款,开发银行是我国的开发性金融组织,有着政府给予权利的法定信用,把准国债性质的开发性金融债券与资产管理进行结合。运用融资支持项目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等建设,能够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港口建设属于较为基础的设施,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贷款,也就是港口建设的首要经费集资。而外国政府与金融贷款,其贷款利率较低和还贷期长等优势,会较为适合港口等大型基本设施建设,然而显著的缺陷是贷款流程较为严格,手续较为麻烦,机器设备采购等都是采用国际招标,其成本较高,并且汇率变动的风险大。我国就曾应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大连、秦皇岛等港口项目进行开发和投资。
4.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指的是由中、外大型航运企业进行投资或入股建设和经营相应的泊位。港口单位实施公开性的招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航运单位参与竞标,中标者进行独资或入股建设其经营性港口的泊位。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使得港口选择和长期性的战略伙伴进行合作,有助于港口的长远发展。例如:中海公司在沿海的重要港口主动参加到内贸集装箱码头的经营当中。例如:荷兰马士基在进驻青岛前湾港前后时,把青岛前湾当作是欧洲航道中的干线港,增强了青岛港的竞争实力。使其工业、原材料开采加工的企业可以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大型散货及油品码头的建设速率。
5.其他投资
港口建设投融资模式除了上述的几种外,还包括了其他的投融资模式。例如:(1)上市融资,主要分为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两个方面,能够使得港口项目实现收益的最大化。(2)发行债券,指的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3)融资租赁,以物为载体的筹资形式进行。(4)BOT方式融资,是英文Built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转让之意。
三、总结
总而言之,港口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我国的运输系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港口建设的融资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融资,其投资规模和范围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对我国投融资形式起了重要影响。而本文主要试论了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政策和我国港口建设投融资的政府投资、地主港模式融资、贷款融资、企业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模式,保证了港口建设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十二五期间航运业发展的市场机会
1、港口增能与资源的优化整合
“十二五”期间使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亿吨,并提高港区营运的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
实现港口资源的优化整合。“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加强港口规划实施监督,严格岸线使用审批,“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真正实现港口资源的优化整合,以总体上满足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沿海港口将重点建设北方煤炭下水港装船码头及华东、华南煤炭中转储运基地工程,大连等港口的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工程,宁波舟山等港口的大型铁矿石接卸码头工程,上海、天津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工程。
2、把内河水运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决定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把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内河水运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要求: “十二五”末,力争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比“十一五”末增加3000公里。 按照这一战略,到2020年,中国内河水运货运量将达到30亿吨以上,建成1.9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长江干线航道得到系统治理,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外开放的通道和优势产业集聚的依托。长江等内河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区重要港口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港区。
在投资方面,交通运输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建设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其中中央投资450亿,是“十一五”期间的2.7倍。
3、船舶运输与制造实现“四化”
船舶运输与制造的“四化”是指:大型化、现代化、标准化、绿色化。主要体现在:
大型化和标准化。继续拓展海洋运输。出台促进海运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引航、理货行业管理政策,推进落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研究制定船舶港口供应相关服务标准和资质条件。船舶平均吨位提高67%。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吨。从“十一五”末的全国内河船舶平均吨位450吨,提高到“十二五”末的船舶平均吨位800吨左右。
现代化和标准化。船舶融资将重点投向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积极支持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业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船配业进行联合兼并;为提高船舶安全性,鼓励广泛使用电子海图(ECS和ECDIS)、船舶黑匣子(VDR,航行数据记录仪)等新设备;鼓励采用电子商务来进行材料和设备采购等,造船业“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推动我国由造船大国转向造船强国。
绿色化。继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启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工作。到2015年,在能源强度指标方面,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0%左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5%左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6%左右;建立船舶能效管理体系;船舶单位运输成本较2010年降低10%。为了构建绿色内河水运体系,交通运输部将严格执行和逐步提高船舶排放标准,鼓励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性能船舶。2013年1月1日起,禁止生活污水排放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客船、载货汽车滚装船和单壳油船、单壳化学品船进入三峡库区。
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重点投资和扶持领域。
4、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海洋工程国产化实现突破
广义的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可分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等三大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要资源正成为国际趋势。加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经成为立足国内油气资源,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陆上资源日趋枯竭的战略性举措。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球60%的新发现大型油气田来自海洋,预计到2020年,海洋石油将占全球石油开采量的35%,海洋天然气所占比例则将达41%。
我国的海洋油气极具开发潜力:我国海洋原油的发现率仅为12.3%,而世界平均探明率为73%;中国目前海洋石油占石油开采总量不足1/5,目前海洋石油只有5000万吨油当量,因此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能力提升潜力巨大。
据专家测算,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目前的年需求量约400亿到500亿美元,而我国“十一五”期间5年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投入达12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只有240亿人民币。预计“十二五”规划将继续加强对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技术、项目管理技术以及建造技术的支持和引导,提高我国在该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航运业相关投资和金融服务政策新导向
1、在所有制方面,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对航运业的投资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中小企业可独资、控股、参股与船舶业相关的水运、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
2、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目前国内与航运金融服务的主体主要由银行、融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以及新成立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四股服务力量构成。根据以上的政策导向,十二五期间,航运融资的发展方向主要是:
通过加大对国外船东的融资支持力度,实现我国船厂完成现有订单和争取新订单的目标;加大对国内船东的支持力度,重点开拓国内大中型航运企业和地方企业客户,支持国轮国造。
继续加大对骨干船厂的融资支持,严格筛选项目,做到有保有压,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开辟“中国因素”贷款,将涉及提升国家能源产业与船舶产业竞争力、国家能源交通安全合作等领域,纳入信贷支持范畴;积极带动国内商业银行以银团保函、银团贷款方式开展业务,扩大针对国外船东的买方信贷项下的付款保函业务。
推进船舶企业并购贷款和出口船舶基地建设贷款,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完成船舶企业的规模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实力。
继续推进新船型新技术研发贷款,对VLCC、LNG船、LPG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以及船用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给予重点支持,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船舶行业的技术水平。
巩固传统融资业务,开拓新的金融工具。在完善发展传统的项目贷款、船舶抵押贷款、保函、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和银团贷款、船舶按揭、船舶融资租赁、并购贷款,以及为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股权置换等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和财务顾问服务等外,继续开发适应我国船舶企业融资的新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抵御国际金融风暴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功效,而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规范,其运作机制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的债务风险。由此可见,就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融资方面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还较为缺乏,地方政府的资金通常是借助多个融资平台向多家银行借贷所得,对于债务的管理又分布在不同部门,导致地方政府对不同层次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和担保情况了解不透彻、不清楚,最终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这是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项目大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且收益见效甚微,如果投融资平台难以偿还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旦地方的债务偿还能力不足时,要么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要么由中央财政偿还地方政府的财务。
2.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虽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能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的方式,从而拓宽中央政府对项目配套资金的融资渠道,而就实际而言,很多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不好,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难以具备债券发行资格,能满足上市融资条件的公司就更少,很多投融资公司只有借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3.管理较为混乱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行政色彩越来越强烈,不同的投融资平台又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组建和管理,导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虽然地方政府在构建投融资平台时强调“借、管、用、还”一体化,而在实际操作时,经常出现“借、管、用、还”相互分离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发改委规划需要举债的项目;财政厅和人民银行审核贷款项目;发改委与国资委监督和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最终都是由财政部门偿还举债资金。财务部门拿不到投融资平台财务报表,就难以全面掌握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较为混乱。
4.治理结构不合理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各级管理人员大都由政府选派,其经营决策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导向,并政府建设的项目资金的需求而确定融资的规模,并没有结合平台的财务状况和债务偿还能力。很多地方的投融资平台自建立之初存在现金流短缺的情况,而地方政府则是通过使用权的划拨和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进行注资,所投入的现金流量则少之又少。投融资平台为解决现金流短缺的现状,就必须向银行抵押借款,而已抵押资产不管的平台还是银行,大都没有完备的抵押物质处理权,使得投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二、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工作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也规范了投融资平台的建设。管理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投融资平台的运营效率的高低。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巨大,因而应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的投融资管理体系。在中央建立的投融资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是对全国性的投融资业务所需资金的投放重点和方向进行严格把关,并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开展投融资业务,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并加强债务管理;在地方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就平台的投融资与债务问题实行统一管理,接受上级投融资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并向上街呈报财务报表,从而有利于上级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全国性的投融资动向及其债务规模的大小,再结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国家的投融资政策。
2.理顺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体制
对投融资平台债务必须统一管理,扭转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被动局面。在目前未成立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前,可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成立专门投融资管理机构后,由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负责,投融资公司定期向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提交财务报告,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向财政部报告,并接受审计部门的检查。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应实行贷款证券化,使其进入债券市场解决巨大的存量问题。
3.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
为使各投融资平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不再向平台直接派高管人员,不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实际运作,政府或政府的特设机构作为出资人负责制定国有资产战略调整方案和国有资产监管,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使资本层面摆脱条条分割,真正实现行政与资本分离,从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总结语
总之,地方政府建立投融资平台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而面对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不仅要注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更要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注重风险的控制和规范化的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制、体制和结构,确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顺利安全的运行,促进我国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
在我国,环保产业被称为环境保护产业(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简称为环保产业。从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看,国际上普遍认为目前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包括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与服务,针对环境问题的终端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是针对产品的整个过程,既包括环境问题的终端,同时还涉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国内的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材料的选择等全程跟踪管理。
环保产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利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某种程度上讲环境保护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环保投资。环境保护的投入对环保设备和环保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环保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1. 2环保产业投融资
国家环境保护局将环保投资定义为:环境保护投入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社会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生产经营基金中的资金支付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环境管理与环境科技投入两个方面。环境保护投资和环境保护融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环保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筹集资金的融资活动,而有些环境投资也需要进行相关的融资活动,两者的资金活动有所重叠进而很难将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单独提环保投资或环保融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从目前来看,环保投融资的提法更加合适。当它强调环保投资时,指的是为着预期产出而投入资本于环保行业的经济活动;当它作为环保融资强调时,指的是资金融通。
2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年投资额一直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2007-2012年,环境保护的年投资额分别为3387.3亿元、4490. 3亿元、5258. 4亿元、6654. 2亿元、7114. 0亿元和8253. 5亿元,占同期UDP的比重分别为1. 36%、1. 49%、1. 54%、1. 67%、1. 5%和1. 59%(根据2007-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各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但是,环保产业投资总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控制环境恶化加剧及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环保产业投资总额占同期UDP的比重仍然偏低。
2. 1环保产业投资主体仍以政府为主,企业缺乏环保投资动力 从表2环保投资结构可看出,城市基础设施环保投资呈快速上升趋势,十五到十五环保投资总量增加了2. 5倍,但环保投资占UDP的比例都在1. 3%左右徘徊,但城市基础设施环保投资由十五的655. 8亿元增加到十五期间的5182. 2亿元。十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环保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逼近60000十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达到22356. 2亿元,约占UDP的1.500十二五前两年,国家已经投入了15367. 5亿元。
2.2环保产业投融资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由于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使得外界参与投资出现了瓶颈效应,企业对环保产业缺乏投资信心,阻碍了建设资金的投入,环保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加大。一是价格体系不完善,价格不以价值为基准,而由政府物价部门核准,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抑制了资金流入环保产业。20世纪末以来,尽管国家对环境保护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各类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进入环保领域等,但这并未完全打破行政垄断,从而抑制了社会资金的进入。二是政府企业(市场)职责分工不明晰。政府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还没有完全内部化,企业环保投资的积极性缺乏。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环保事权划分不明确,使得环保领域的投入存在着重复和缺位,各级政府不能很好履行其环保责任。
2.3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现状。从政策内容来看,不少政策措施还以各级政府的传统计划和行政管制为基础,依赖于领导的重视。从政策制定、实施、评估、修正这一循环周期来看,各个环节都相当薄弱,没有很强的连接性和稳定性。在相当多的地区,仅仅依靠环境保护部门执法无法保证各项政策得到切实落实,这直接制约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3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研究
据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国家予以一定的财力支持。但是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并非长久之计,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引进民问或社会资本流入环保领域才能真正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1政府运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诱导企业投资于环保领域
(1)建立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制度。一是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出预算科目,建立确保财政环保投资稳定增长的财政预算制度,规定政府对环保产业的刚性投入。二是明确环境事权和财权职责。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体制的依据是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事权配置,应以地方财政为主,中央政府对一些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政策和财力支持。
(2)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实际上我国税收制度的设计已经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政策倾向。如1995年财政部「财工字152号文件规定,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现行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综合利用方面,而且各地落实情况也不尽如意。因此,必须加快税制改革,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零税率政策的调节范围,鼓励各类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建设。
3.2政府通过金融信贷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产业
3. 2. 1金融政策
制定金融政策能够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进入环保投资领域。对环保信贷给予相应的优惠,鼓励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相关的项目。通过建立投资优惠机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入环保产业领域。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以多重优惠方式对环境保护予以信贷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应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保行为列入信贷对象评价标准之内,使同一行业中环保投资做得良好的企业易于获得信贷资金,而忽视环保行动的企业难以获得信贷资金。
3. 2. 2融资政策
[2]孙有中等编著.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39.
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投资的主体。我国政府很关注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产出。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投资影响的研究便有了现实意义。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货币政策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影响公司的融资约束,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下降,公司的融资约束降低;股票价格增加,公司的融资约束降低;银行的可支配资金增加,放贷能力增加,公司更加容易获得贷款,从而融资约束降低;利率下降,资产价格提高,借款者的抵押资产价格和内部资金增加,还款能力提高,被借款企业认为保证借款人能按时按量还款并愿意放贷,公司的融资约束降低。无论是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银行贷款渠道还是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货币政策对公司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和融资环境,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交易成本使内外部融资成本不同,公司受到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货币政策的调整会改变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程度,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1: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公司融资约束存在相关性,货币政策越趋于紧缩,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假设2: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负相关,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则公司的投资越低;
假设3:货币政策与公司投资正相关,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公司的投资将会增加。
(二)变量与回归模型设计。
1.变量设计与变量定义(见下页表1)。
(1)货币政策偏紧指数。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银行家判断货币政策“过紧”或“偏紧”的比例。
(2)货币政策类型。货币政策偏紧指数不小于50%的季度,即认为该季度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期为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
(3)融资约束。本文结合以往研究文献与我国情况,利用WW指数(White和Wu,2006)来综合衡量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
WW=-0.091×CF/K-0.062×DIV+0.021×LEV-0.044×SIZE+0.102×SALEIN-0.035×S
DIV表示现金股利支付的哑变量,支付现金股利为1,未支付现金股利为0;SIZE表示公司的规模,使用该期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计算;SALEIN表示公司所在的行业的销售增长率,用该行业公司销售增长率的中位数来代替;S即为个别公司的销售增长率。
(4)公司投资。采用投资-资本存量比例(I/K)来衡量公司的投资。K为公司期初资产存量,I采用现金流量表“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衡量。
2.模型设计。本文以WW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货币政策偏紧指数进行回归,检验公司融资约束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然后,使用公司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对WW进行回归,检验公司投资受融资约束改变的影响,构建模型1、2来检验假设1、2:
WWt=β0+β1MPt+β2QUARTERt+β3YEARt+ξi,t 模型1
Ii,t/ki,t-1=β0+β1WWt+β2TobinQi,t-1+β3Si,t-1+β4QUARTERt+β5YEARt+ξi,t 模型2
本文采用托宾Q模型,为使研究更谨慎,加入公司的季度销售增长率同托宾Q值共同控制公司的投资机会,加入现金流比率和现金存量比率控制内部现金流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加入年度哑变量控制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加入季度哑变量控制公司投资的季度特征,构建模型3来检验假设3:
Ii,t/Ki,t-1=β0+β1MCt+β2TobinQi,t-1+β3Si,t-1+β4(CS/k)i,t-1+β5CFi,t/Ki,t-1+β6LEVi,t-1+β7QUARTERt+β8YEARt+ξi,t 模型3
β0为常数项,βi(i=1…8)为变量的系数,ξi,t为误差项。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我国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收集其2010-2012年3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对原始样本进行以下筛选:剔除2009-2012年*ST、ST类公司及金融类、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剔除 2010年以后上市和退市的公司,保证样本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剔除总资产或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剔除异常值。最终,本文选取上证股市16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数据,共计1 798个观测值。具体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综述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主页的“调查统计”栏目中2010-2012年的资料。
二、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来看,2010年和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中央银行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即在货币政策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大,公司的外部融资较弱,公司可以相对容易融到资金来进行投资。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中央银行实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在这期间,季度投资水平是较低的,低于总样本的均值,而在这期间的托宾Q值较高,代表公司的投资机会。这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受投资机会的引导,公司投资力度倾向于增大,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避免经济发展过热、过快,抑制通货膨胀。说明了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的投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样本检验。
1.模型1、2的回归结果分析。从下页表3可知,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方程均在1%水平上显著,即模型构建合理,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全体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线性影响。模型的变量VIF均小于10,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货币政策偏紧指数MP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假设1;即货币政策调整与公司的融资约束存在相关性,货币政策越趋于紧缩,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WW指数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验证假设2;即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负相关,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则公司的投资越低。因此,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程度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
2.模型3的回归结果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在1%水平显著,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全体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线性影响。变量的VIF均小于10,故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货币政策(MC)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当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型时,公司的投资将增大,反之亦然。销售收入增长率、现金流量比和资产负债率的系数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三)实证结果分析。货币政策偏紧指数MP与外部融资约束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当货币政策趋于紧缩时,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增加。WW指数与公司投资水平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2得到验证,当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增加,公司投资减少。货币政策(MC)与公司投资水平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验证假设3,从而表明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会对公司的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使公司的投资减少;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公司的投资得到促进。同时,销售收入增长率、现金流量比和资产负债率的系数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销售收入增长越快、现金流越充足、外部融资越多则公司的投资将越高。因此,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季度货币政策感受指数,研究货币政策调整通过改变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程度,进而影响公司投资。通过选取沪市169家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实证检验公司投资水平会随货币政策的调整发生变化,当货币政策由紧缩变为宽松时,公司的投资将会增长,并且货币政策调整会通过影响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通过货币政策波动、融资约束及上市公司投资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为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经济增长过热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司外部融资约束,抑制公司投资,从而抑制整个社会对资金的总需求;而经济增长停滞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减少公司外部融资约束,促进公司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此研究结果也可以警示公司在规划投资时,应适时的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带来的融资方面的约束。X
参考文献:
1.龚光明,孟澌.货币政策调整、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J].财务政策与行为研究,2012,(7).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 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 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 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一、前言
居民金融投资受多方面的影响,从居民个人上看,年龄、收入甚至是受教育情况都会影响着其金融投资方式,并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结果;由于金融投资产品本身的问题也会影响其投资方式;发展状况也使得居民的金融投Y有着不同的表现。互联网的出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金融投资行业,新产品不断出现,网络支付不断升级,线上线下金融投资摩擦时有发生。下面将为读者进行相关分析。
二、居民金融投资的关系
1.居民年龄、收入的影响分析
在相关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的年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金融投资的水平。对于年轻的居民,其投资方式更多的会选择多种渠道,而年纪大一些的人则会更愿意在银行储蓄上做金融投资;同时也发现,青年人会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不单纯的依赖银行储蓄,同时他们还可以接受更加高风险的金融投资产品,相比之下,老年人的投资相对比较单一,非常依赖于银行储蓄这种金融投资方式,非常的保守。家庭收入也影响着居民金融投资水平,家庭收入较高的家庭在金融投资方面所采用多元化投资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远远高于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其愿意承担高风险,例如购买基金、股票等理财产品;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在金融投资方面采取保守的银行储蓄投资的方式占的比例要远高于高收入家庭,其接受风险能力比较差。
2.金融产品的种类与性质的影响分析
金融产品种类复杂繁多,大多数人对金融产品并不了解,也不能进行足够的认知,无法进行挑选或者是感到产品是不适合自己的,这是种类过于繁多导致的一些劣性问题。由于这种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购买者在不能够深度的情况下购买了一些金融产品,但导致最后购买者不满意的情况,而且从现在的情况上来看,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也是比较不利于金融投资市场的。从性质上国家的政策是有所限制的,比如国债发行的商业银行机构已经撤销了县级以下的大多数营业机构,这就导致有些性质的产品不会使得一些居民接收到,会使得差异化的出现,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我们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后的便捷性的问题,对于城乡来说差距很大,乡下人相对不容易购买更多性质的金融投资产品,而城区居民比较便捷的可以买到,这也影响了差异化。
3.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步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在次之中互联网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到各行各业,金融投资利用互联网,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发展富强,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的增长,对于居民多出来的可支配收入,很多人选择了金融投资。绝大多数的居民对于互联网有所了解,有六成以上的人会经常接触互联网,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在网络上的金钱主要用于消费,很少部分人会选择网络基金产品;对于选择网络金融投资产品的居民来说,主要是小额的金融投资,并以阿里等大牌公司的金融投资产品为主要产品进行金融投资。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投资占居民总投资的小部分,而且有很多居民持有观望的状态,互联网金融投资有很大的前景。
三、 结合政策解决居民金融投资问题
1.从服务和知识上可引导居民金融投资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问题,我们应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满足那些有想要多元化投资的居民,顺应国家政策与社会多元化金融投资发展趋势,完善各种制度和相关管理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进行知识普及,可以定期开展知识宣传讲座,传播正确的投资方式,让居民们都能够了解各种金融投资方式,例如股票、基金、保险等投资行为,引导和树立好正确的投资理念,正确的投资观,通过金融投资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向多元化金融投资的转变,再结合国家给予的政策进行更加优化的实施方案,事半功倍。
2.从创新和环境修缮上可增强居民金融投资
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加的发展,借此机会,不妨可以创造一些新型的金融投资方式,进行新型金融投资产品的研发,做好产品宣传及维护工作,结合互联网,同时发挥两者的共同优势,促进我国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让居民享受到多元化投资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投资回报,精确把握市场及机会,及时有效的推出新研发的金融产品。在金融投资环境上,我国城乡差距也是比较大的,要进一步提高乡下金融投资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为社会的多元化金融投资方式做好基础工作,同时要严厉打击非法举动,维护金融投资和社会环境。
3.结合互联网进行金融投资活动
结合互联网进行金融投资活动是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居民的金融投资。互联网金融投资已经对居民理财投资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对中年人的影响最大。随着互联网金融投资产品的飞速发展,对居民的金融投资多元化和接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虽然还有很多居民持有观望态度,但是其主要目的是想了解网络的安全性,用来保证居民本身的资金安全;对于居民的金融投资产品分布也是有极大的影响的,改变了金融投资消费比例,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使用网络支付,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了内需的增长,加快了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投资降低了居民在金融投资产品的单位时间,增加了居民浏览产品的机会,提高了买卖效率,同时也节约了成本,这些与传统的金融投资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也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方向。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综合现代金融理论、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等学科形成的新兴理论,它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的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理论的这一不足。该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属于“有限理性人”,其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理性,因而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投资者个体系统性偏差与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会导致证券价格的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从而为投资者带来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积极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由此而产生。与此同时,投资者通过认识自己的行为偏差,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防范风险,这一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被称为消极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与众不同的行为特点。由于投资者“畸形”结构与“政策市”等更深层次的原因使得我国证券投资者存在着严重的过度投机行为偏差和显著的羊群行为偏差。此外,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分别还存在“频繁交易”行为偏差和“坐庄”行为偏差。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一般模型
2.1BSV模型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判断的错误范式:(1)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投资者通常认为收益变化只是暂时的,而并不根据收益变化来调整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期,从而导致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及时或不准确。(2)保守性偏差。当股票出现同方向收益的连续变化时,投资者又认为这种收益变化反映了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类推,从而导致股价过度反应。
2.2HS模型
该模型把投资者分为“信息关注者”和“动量交易者”,信息关注者对价格的预期完全依赖于自己所观察和获得的相关信息,即私人信息,而忽视历史信息的价值;相反,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历史数据来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只重视股票近期的价格变化,并依此为基础进行交易。这两类投资者相互作用,并且最初由于信息关注者过分重视私有信息而反应不足时,会导致动量交易者企图利用隔期套利策略来获益,从而也会把市场推向另一个方向,即反应过度。
2.3HMB模型即羊群效应模型
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产生羊群效应。该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关于羊群效应的内在心理分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只会盲目地模仿,忽视自身的理性分析;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采取的羊群行为是其最优策略。
2.4DSSW模型
该模型又称噪声交易模型。金融市场中的噪声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股票均衡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偏离的、与投资价值无关的虚假或失真的非理性信息,其类型既包括市场参与者主动制造的虚假信息,也包括市场参与者自身误判的信息。而金融市场中这种不具有内部信息却非理性地依据噪声来交易的参与者被称为“噪声交易者”。在噪声交易模型中,风险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外生变量和噪声交易者对现在与将来错误认识的公开信息,由此导致套利者(理易者)出于对投资于错误定价的资产而可能受损的担心,他们会放弃套利的机会,不与噪声交易者的错误判断相对抗,这样,噪声交易者在使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的基础上,获取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新进入市场的交易者会因示范效应和后悔规避心理而纷纷模仿噪声交易者,从而短期内噪声交易者占据了市场的优势,而在长期内,风险资产的价格则随着噪声而变动。
3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现状分析
由于心理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整个市场投资者系统偏差;二是投资者群体行为偏差。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存在大量的噪声交易者、机构投资者做庄行为严重、中小投资者盲目跟庄等情况,整个股票市场投机气氛很浓,投资者多数表现为非理性的投资者,就会引起市场混乱、资产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从而导致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产生行为偏差。一方面,投资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是虚假的或失真的信号,与投资价值无关;另一方面,从信息来源看,市场参与者有的也在有意识地制造虚假信息,或者发出错误信息误导投资者行为。在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股市的大幅度频繁波动、过高的市盈率和股票市场换手率以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3.1中国股市波动频率较高且波动幅度很大
暴涨暴跌,频繁波动是中国股市最显著的特征,尤以上海股市为甚。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资料显示,自1990年我国股票市场成立至今,从年度波动情况来看,上证指数的振幅非常大,如1992年的年度振幅高达3.84倍,而美国股市的最高年度振幅只有0.66倍,新加坡为1.1倍。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3.2高换手率
换手率即成交股数与流通股数的比率。股票市场换手率是用来描述股票市场每天资金流动性的统计指标,换手率的高低反映了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是衡量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交易(噪声交易)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指标。由于投资者对公司及市场前景的不同预期,以及市场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换手是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没有换手就没有交易。但是,换手率过高,交易过于频繁。则说明市场过于热衷于缺线炒作,反映出投资者行为的盲目性、矛盾性、冲突性,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一般认为,成熟股市的年换手率科约为50%,而我国股市远高于比。以上海股市为例:1994年年换手率达825%,换手率居前10位的均在2000%以上,而凌桥股份则达2696%。1996年,上海股市换手率高达883%,而同时纽约、伦敦、香港、东京换手率为分别为69.9%、58.6%、45%、32.4%。
3.3高市盈率
市盈率即股票市价与每股净利润的比率,它反映市场对股票的评价,从静态角度看,也反映投资者收回投资的周期长短。股票投资中,市盈率多高为合适,可以从投资的机会成本来考虑。股票投资的经济目的在于获得某种形式的收益,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必然要求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我们用银行的存款利率和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来代替机会成本,则机会成本的倒数就是市盈率的理论值。即市盈率=1/存款利率或市盈率=1/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据此计算,我国市盈率理论值应为13倍左右(设银行存款利率取8%,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取7%)。1993年以来,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达40倍以上。这意味着投票投资的收益仅有机会成本的1/3,或者说回收周期将高达40多年。而从个股来看,市盈率之高更是匪夷所思。1998年10月9日,上证指数1236点时,上海股市400多只上市股票中,市盈率超过100的达45家,而有11家则高达1000以上。其中最高者近4000倍。[1]过高的市盈率,反映投资者过高的盲目性,反映出市场中充斥着无理性的炒作气氛。我国股市过高的市盈率并不能反映投机者对市场前景的信心,而仅仅反映了投机行为的非理性。
3.4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表现在证券市场上就是群体的买入卖出行为。从投资者群体行为角度来分析,中国股市投资者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偏差。[2]行业集中趋势和个股集中趋势正是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一种外在表现。虽然某些行业和个股是各个证券投资基金精心研究后挑选的结果,但是如果大家都盲目从众追逐市场热点,就会导致市场的羊群行为,不仅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性,加大市场投机行为的出现。
4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盈利目标。考察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总结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4.1针对过度反应的逆向投资策略
即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因为反应过度的心理特征使得多数投资者过分注重证券的近期表现,加上后悔规避和羊群行为的从众性特点,使多数投资者不能够及时“忘却过去、放眼未来”,从而产生对绩差股过分低估、对绩优股过分高估的现象。因此,行为金融投资者可以适时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并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通过套利投资来获取收益。
4.2组合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3]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4.3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4动量交易策略
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4.5成本平均策略
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6时间分散化策略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 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 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 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