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机构范文

时间:2022-10-26 13:40: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安全管理机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安全管理机构

篇1

二、为了对公司其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体系,根据本公司生产规模,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即安全管理部门并且该部门应该独立设置,与其他职能部门为同级部门,是公司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是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部门,履行如下职责:

1、根据上级布置,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向公司领导适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意见,及时转发上级有关安全文件。

2、负责企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和年终安全生产考核。

3、负责对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科室、车队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产生法律、法规执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负责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例会;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安全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处理、调查收集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有关资料,督促有关单位(部门)、科室、班组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承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和日常工作。

5、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和培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编印安全生产信息。

6、做好本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工作,做好特殊时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做好防汛、抗旱、战备应急预案和准备工作,积极参加安全月、反三违月等活动,依法查处“三违”行为。

篇2

中图分类号:F426;TD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725(2016)04-0314-02

1国内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已有研究,当前国内煤炭企业的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按照不同层面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的是当前指导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微观层面则主要指的是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本身不够合理、预案不清晰、组织机制有漏洞、运作机制不流畅、后勤保障不及时等。

1.1宏观层面

当前指导国内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的法律法规文件主要有《劳动法》、《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等关于劳动生产的基本法律文件,也有《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关于煤炭开发产业中安全生产的指导法律文件办法等,还有《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专门规范指导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违法处罚处理办法的法规文件等。因此,可以看出当前指导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文件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但也可以发现这些法律大多停留在国家层面,并没有针对各省、各地不同的产业环境、发展阶段等制定更接地气的指导文件;同时,基层管理部门对上级法律法规的解读偏差也决定了国家指导政策在落实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在执法时还可能存在政府、企业等达成利益团体,而灰色操作空间、等行为也导致了最终执法效果的大打折扣。

1.2微观层面

一个完整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涵盖了应急预案、组织体制、运作机制、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1)应急预案不清晰应急预案包括综合预案、现场预案与专项预案等。综合预案主要是指对整个公司、矿山等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方针、应急政策等,起到的是较综合性的指导作用。现场预案指的是针对某一具体现场、重要防护区域等会发生某一特定的矿难而做出的周详细致的安排规划等。专项预案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矿难类型或危险源等制定具体的应对预案。而反观国内煤矿企业,连基本的综合性预案配套都不及时,更不用说具体的专项预案与现场预案等,同时也缺少科学规范的指导审阅等。(2)组织体制有漏洞健全的组织体制包括管理机构、功能部门、指挥中心和救援队伍等。管理机构是指对该应急管理体系运作过程中负责的管理团队。功能部门是指相应的各类功能、职能机构。指挥中心是指事故发生后进行现场内外指挥的职业团队。救援队伍是指各类专业的与公众的救援团体。而国内企业的关于安全应急管理中的组织体制存在的障碍在于管理机构名义上存在没有真正负责,各职能部门的参与也停留在口头,救援队伍的建设也并没有落到实处。(3)运作机制不顺畅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运作机制指的是整个体系的运行情况,包括管理团队的应对、各个部门的衔接等。但近年来,很多煤炭企业在应对紧急事故时明显经验不足,造成了较大的伤亡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其应急体系运作过程中受阻,如应急事故中的多头领导、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的衔接不畅、后勤保障的不及时、一线救援团队专业性较差等。(4)后勤保障不及时安全应急体系中的后勤保障系统包括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及时的物资材料与财务费用配套到位等。而国内企业中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传输不及时,如救援信息传输不及时、对外掩盖封锁消息;而配套物资材料及财务费用等也存在滞后的问题。

2有效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流程层面看,一次事故的安全应急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与恢复4个阶段。具体的,预防包括对整个企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制定相关方案、改善安全管理环境等凡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准备则是针对某些重要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预备措施,如购进相关设备、提前布置预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响应则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个反应运行,包括运作响应、信息沟通,内容包括疏散、救援、医疗、媒体等;恢复则是消除事故影响、评估事故后果、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等。

2.1法律制度作指导

近年来,国内关于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已逐步完善,包括执法力度等也在逐步增强。但与国外相比,在相关立法与执法角度仍需要加强与改善,特别是要增加法律条文的更新及时性与立、执法独立性。而企业决策层在立法执法从严的情况下,必然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等规范内部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操作,而不是敷衍了事。

2.2组织体制作保障

完整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包括明确的管理机构、相应的各级部门及前线执行者团队。(1)明确的管理机构能够为企业内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2)相应的各级部门包括财务、人力、物资、通讯等多个部门,主要是为应急系统的通畅运行提供配合;(3)前线执行者团队指的是事故发生时可以上一线的职业救援团队与可动员群众,直接关系着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运作效果。

2.3运作机制是关键

在组织体制的保障下,运行流畅的运作机制是整个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运行机制的流畅性需要注意4点(1)确保整个体系由高层决策团队统一指挥,这需要在整个方案搭建框架的时候就要明确好决策层与非决策层的权力范围;(2)各层级部门的工作衔接必须有序,以确保事故发生时各部门迅速响应;(3)制定清晰的应急预案,注重事故预防宣传,加强事故演练,而不是单纯的走过场;(4)后勤保障应及时维护更新,如注意应急设备的日常维护、救灾物资的按时更新供给等。

2.4事后反馈很重要

事情评估、事中响应与事后反馈都是一个完整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地从已发事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消除影响,才能达到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宗旨目标,而事后反馈的内容则应包括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损失、事后整改措施等。

3结语

当前国内煤炭企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宏观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不力,微观方面的应急预案不清晰、组织体制有漏洞、运行机制不顺畅、后勤保障不及时等多个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一个有效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内部完善的组织体制作为保障,而流畅的运行机制则直接决定了整个体系的有效性,同时还要重视事后反馈,及时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倪蓉.煤矿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煤炭工程,2011(4):133-135.

篇3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1系统设计的过程

1.1基础状况

系统设计的基础状况主要是对企业安全基础状况的动态管理的维护,从而使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完整地形成。由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基础状况、安全委员会、安全管理子系统等这几部分构成。由于安全系统管理日趋复杂,仅靠个人管理是不够的。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来集合大多数的意见,进而设计出性能卓越的安全系统。

1.2系统总体框架

由B/S结构组成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电力企业总部都是由服务器布置的,此系统都是由安装维修中心、供电管理中心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的。

1.3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主要对组织的检查、对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以及对系统在验收阶段全面性的流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各类安全的检查。安全的隐患管理,如排查、分级、确认、跟踪、验收等,对企业都要实现流程化管理并经常性地进行动态监察。系统的障碍事故管理,如电力企业系统设备出现异常、障碍等,从而使企业的安全事故得以维护和管理。

1.4系统预算方面的考虑

客户对安全系统的设计,都是事先预算好的,他们都是在自己所承受的资金范围内进行考虑,以便更好地控制一些不必要的花费,更多的用户觉得安全系统是一种奢侈的东西,可想而知,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对安全系统设计的费用问题会特别的考虑。他们对资金的消耗在预期内能够准确地估计好,才能使安全人员可以妥善地安排好,但是要在客户规定的资金数额内,不能超出他们所承受的数额,一般来说,这几方面的因素来决定资金数额的多少。如生产设备的损失、盗窃设备、故意以及恶意的破坏的损失、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一些商业间谍、不法犯罪分子对系统的破坏的损失、未达到预期目标造成的损失等等。客户一旦准确地估计好预算,安全人员以及工程人员都要严格遵守。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些地方疏忽,基本上不会偏离这个数目。

2系统实现

这些年,高危生产企业的涌入,如国内国有煤矿、化工等都需要应用安全管理系统。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软件系统都是独立的,各个系统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以及数据信息都得不到共享。电力安全管理都是由其他管理系统来支撑的。所以,造成多个系统重复的运行以及重复地建设,都达不到硬件资源和管理资源整合地高度效果,从而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安全管理状况无法被掌控。目前,我国的工业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高危行业领域的基数非常大,发展不平衡的企业都存在一些安全生产的问题,都非常地薄弱。现代生产条件安全管理的建立,都是运用创新监督地管理方式来引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用安全工程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来体现,从而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监督管理水平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这样对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立是具有一定地必要性。电力企业以及下属一些分公司全面监督安全和安全动态管理全方位地实现都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重要目标,电力企业全面的安全管理和过程动态监控的实现都是由公司建设来覆盖的,它也是二级单位宽带网络承载系统进行安全管理的目标。这样使安全管理的实效和电力企业的管理效能能够进一步地提高。

系统都是采用面向编程的思想方法进行的,这些都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些都对安全管理系统程序的通用性、扩展性等造成直接的影响。如基础类、基础聚类、基础条目类、基础条目聚类都是系统的基类;这些都是系统中最基本的元素。基础聚集类是一组基础类,它都是由保存和读取组成的。数据读取、特定对象读取、备份库读取等等这些都是读取的三个方法。保存通常由单个对象保存和数据库保存等。基础条目类都是由一些序号、类型、数量、对象等三个属性组成。其中,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序号都是用来对系统进行排序的,数量都是由所属的对象含盖了一些对象的个数构成的。基础条目类都是由增加条目、删除条目、查找条目等三个方法组成的。如某电力公司2005年用这个单机版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使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能够极大地简化,又大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安全管理系统从网络版中逐步扩展起来了,这种安全信息系统从网络版逐步地改进为单机版,虽然一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无法更好地完善,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的流程化能够更好地体现。

3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第一,对于培训,企业都要设定全面的计划,因为安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每位员工的考核都不能轻易的放松。电力企业要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第二,电力企业领导一方面要督促各小组组长巩固自身的安全技能水平外,还要进行一些不同地训练来展示自已的能力。工作人员不要只是单单地看看读读一些安全方面的简报,也不要只是抄一些安全的法规,应该培养安全小组的求知欲,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兴趣能够提高。工作人员不要似懂非懂、不懂装懂,要把问题真正地解决好,要实现从“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安全模式的转变。

4结论

总之,随着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安全管理信息的系统也进一步地实现,并深入到电力企业中,从而使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信赖性。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地建立,才能充分地保证了电力企业信息网络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行,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安全信息能够得以保证。

篇4

安全生产只有责任落实到位,才能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协调抓,相关部门具体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做到“五个强化”:一是强化行政正职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负责,每季度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分析、部署、督促、检查本单位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对安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和经费、设备方面的存在问题应予以重视,努力解决好。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人人都负起相应的安全工作责任。二是强化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企业必须全面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必要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三是强化县、乡、村、船主“四级”安全责任,全面落实“三长”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55号令及交通部、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船舶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强乡镇船舶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四是强化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责任,保证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坚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不管哪一级领导,或具体工作人员,不管对哪一项工作业务,凡涉及安全生产事项的,谁审批、验收、谁检验、认可、谁发证,谁就要负相应的责任。各级各部门都要逐项落实到位。并通过分级管理去落实。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都有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因直接管理而负有的责任,二是对下一级进行部署安排、组织协调、监管督查的责任。一级管一级,强化考核、强化落实。五是强化安全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的落实。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基层、到现场、到岗、到人,同时组织考核组对各级各部门落实目标管理责任。

二、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工作规范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交通行业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好“六项制度”:一是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布置工作;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重大问题,分析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安全生产报告制度。一方面,各单位行政正职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省政府、交通部及交通厅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安全生产事故,认真做好事故月报、快报等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事故隐患报告制度。三是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完善“三结合、三为主”(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以专业为主;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重点为主;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监督检查方法。围绕“自查、检查、督查”三个环节,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工作。每半年组织一次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年终组织考核,并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依据。四是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举报制度。落实省财政厅省安监局对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等,建立健全受理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登记、核查、处理、督办、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五是安全生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责任“倒查制”,从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倒查责任,严格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六是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和监管的先进典型经验,披露严重的安全生产违章、违规、违法行为,通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责任制考核情况。还有建立安全生产联席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登记制度等。

三、加大投入,夯实交通安全监管基础

各级交通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经费问题,改善安全基础设施条件;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科技含量,增强安全监管手段。

一是组织实施撤渡建桥和渡口渡船改造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步伐。认真做好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工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站场设计,确保建设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扎实搞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各级交通公路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大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扎实推进国省道公路、主要旅游公路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危险点(段)整改、交通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加强公路养护,加强公路巡查,及时清理路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四是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级交通部门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做好GPS或行驶记录仪的推广使用,以出租汽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运距在4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为安装GPS的重点车辆,逐步建设全省汽车GPS安全服务系统。

五是地方海事部门要按照“夯实双基”的要求,以“二江三湖”和“四客一危”为重点,加大全省海事系统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基层执法手段,启动水上搜救体系建设,适应当前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水上救援的需要。

六是研究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三项经济政策。充分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建立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费用提取、伤亡事故经济赔偿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三项制度,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四、强化监管,严格交通安全生产源头控制

(一)认真履行道路运输“三把关一监督”职责,强化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一是严把运输市场准入关。要重点加强对旅客和危险品货物运输经营资质的管理,加强对客运企业和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分类指导。二是严把运输车辆技术关。要督促运输企业认真贯彻《通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的配套规

定、标准和规范,加强运输车辆技术管理,防范机械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三是严把驾驶人员从业资质关。进一步改进和规范驾驶员聘用制度;建立客运驾驶员行车安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四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要督促客运站加强安全管理,配备好安检人员、安检设备和设施,落实好“五关”,认真查堵旅客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严格实施客车日趟检制度,严格出站实载核查,严禁超载客车、人货混装的客车出站。

(二)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监管。加强船公司、船舶、船员管理,强化对船舶检验、船员考试发证、航运公司审批及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监督管理和过程控制,切实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管理。一是规范行政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禁止不合格的航运公司进入航运市场。二是要加强船舶检验,禁止低质量船舶进入航运市场,并积极稳妥地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强对老旧船淘汰步伐。同时要加强船员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船员的安全技能。

(三)加强交通工程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公路交通安全,实现人、车、路的协调发展。公路设计部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安全和方便,真正体现以使用者为本的新的设计理念。二是规范港口建设建设工程项目和港口生产系统的安全评价管理。根据交通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印发的《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定,督促港口建设、经营单位做好港口建设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以及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促进港口建设和经营生产安全,保障港口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四)深化车辆超限超载整治。治超工作要突出源头管理,完善监控网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要继续以超限超载重点监管车型为重点,开展路面执法工作;继续严厉打击外挂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和以驳载为手段短途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坚持全省联手联动,继续加大对超限超载严重地区的治理力度。查处车辆超限超载过程中,要杜绝公路“三乱”以及不经检测就罚款和只罚款不卸载的行为。

篇5

1 引言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煤炭行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过多地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命令、处罚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对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看很难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相对而言,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依靠严格监管的经验管理阶段,如何构建安全管理的机制,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预控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原理,构建了煤矿风险预控的基本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是通过循序渐进不断修补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2 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3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及评价

3.1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内涵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关键,危险源辨识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事故发生。

(2)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标准和措施制定。

当煤矿安全管理所有危险源辨识出来以后,需要将危险源进行合成提炼,形成管理要素,将来通过管住管理要素就可以管住危险源。如何管住管理要素,把要素管到什么程度就能杜绝事故发生是通过制定管理要素标准和管理措施来完成的。管理标准是指管理要素管到何种程度事故就不发生,管理措施是管理要素达到标准的手段。

(3)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4)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

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绩效评估法,该方法针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组织调查、全员参与、发展回馈、多元评估系统等多个组织绩效原则,而且能够体现风险预控的思想,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指导,充分保障煤矿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为强化安全考核制度,必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得考核结果与职工收益挂钩。在奖惩激励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员工的监督,反对奖励平均主义和重罚轻奖的现象。激励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5) 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建设,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煤矿环境管理和煤矿准入等方面。

3.2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主要是考核评估煤矿安全管理建设是否到位, 是否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评价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 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 危险源静态和动态度量是否正确, 危险源信息检测是否及时, 危险源预控措施是否全面, 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方法是否正确, 预警是否及时, 预控是否得当。

(2)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包括相关机构设置是否完善, 激励奖惩制度是否全面, 管理运行体系是否闭环, 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健全, 煤矿文化是否体现本质安全思想, 煤矿文化管理是否到位,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监督是否到位。

(3)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否准确到位,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分析是否合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手段是否合理有效。

(4)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要素是否管理到位, 要素是否全面。

(5)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辅助环节是否跟上, 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是否完善,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是否完善, 煤矿环境是否达到本质安全要求等。

3.3 煤矿安全管风险管理的参考指标

参考指标如下:

(1)煤矿有完善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2)企业编制计划和任务时考虑存在风险;(3)各工作场所有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

(4)所有工作程序都进行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5)各类危险源识别全面;(6)各类危险源监测方法得当;(7)各类危险源预防、预控方法得当;(8) 各类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程序全面;(9)各类危险源都有相应消除措施;(10)有紧急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1)有意外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2)有危险任务风险评估;(13)危险源处理有分类报告,分类科学;(14)危险源有事后分析报告;(15)危险源处理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处理及时;(16)员工了解危险源预控管理,全员参与危险源预控管理;(17)其它风险防范全面。

4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安全管理评价是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 对那些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 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 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建议; 对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查振高,李新春.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6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社会是一个能源型社会,电力能源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推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动力。当然,在我们依赖电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电力安全的管理。电力供用电安全的与否,不仅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稳定推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电力企业,应当把电力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管理作为重点来抓,在分析和总结当前电力安全管理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进而加强对电力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以提升电力安全管理的质量和电力运行的稳定性。

1、电力安全管理常见的问题

1.1 人为违章操作

人为因素是造成电力作业事故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形成的某些不良操作习惯,为电力安全埋下隐患,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不仅会威胁到电力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也会降低电力工程的工作效率。以电气操作为例,习惯性违章操作是操作人员常见的行为,也是导致电力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习惯性违章操作一定程度上具有传染性,他人易模仿学习,但这样一来就会使工作人员的敏锐性降低,丧失了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和防备性。习惯性违章操作虽不是工作人员的刻意为之,但也是间接导致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凶手”。

1.2 电力安全工器具的无序管理

工器具标识模糊、摆放毫无秩序、缺乏严格的检验标准、破损器材过度使用等情况,是电力实际作业过程中常见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生产班组中,对安全工器具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使得这些现场无时不在发生,为电力安全管理发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引起重视。

1.3 无票作业现象

维系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电力安全管理,而安全管理的保障在于电气工作票与操作票,因此加强对电气工作票与操作票管理,是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企业中严禁罔顾公司制度,采取无票作业的现象出现,因为无数血淋淋的实例证明:无票作业是酿成电力安全事故的根源所在。

在电力作业过程中,不少操作人员认为操作票办理程序过于繁琐,加之对工作环节非常熟悉,主观盲目判断,不严格审查签字,使得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上演;还有些工作人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前几次都没有安全问题的出现,后面肯定也是可以避免的,加之部分操作人员的经验不足等,导致电力安全生产与经营出现问题。这些都是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2、构建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2.1 建立安全事故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风险预警管理是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它是指通过对各种可能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基于这一分析结果,对潜在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改善,使电网运行朝着既定目标发展。

1)科学合理制定应急管理体系

在电力企业中,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应急领导体系,并对所涉及的各项专业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到人,真正切实管理好各个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确保电网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新时期下,我们要根据突发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规律进行研究,秉持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及国际政策规划等,科学合理的制定风险事件管理和应急预案。

2)积极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

为提高电力工作人员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能力,就需要定期对员工举办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培训与演练,这是切实有效的重要方法。通过加大对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电力企业员工能够清楚明白的认识到,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对维护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性。通过对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可增强电力企业员工对电力安全事故的警惕性,一旦突发安全事故,一线操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启动条件、应急执行程序等,从而提升企业全员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

2.2 强化现场管理

加强电力生产现场管理,是建设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从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着手,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防微杜渐。之所以要加强现场管理,是要将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去,使操作人员能肩负其责任,避免人为违章操作现象的出现,确保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应急管理体系中,要实行工艺操作的规范统一管理,所有作业人员要严格按照《工作票技术规范》与《操作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操作,一旦发现违规操作人员,要予以惩罚和处理。如电力线路检修,必须在确认相关电路关闸后方可进行故障排查和检修;相关人员要对工作票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发现有不完善的安全措施,要及时修正与调整。

2.3 提升电力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监督

电力安全工器具的无序管理,为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为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电力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监督,这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器具报废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工器具进行检查,确认已损坏的则必须施行报废,且报废的工具不能再进行后续买卖。其次,现场所使用的大型施工机械,要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以完善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电力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要坚持“预防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通过分析电力安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预警防御机制才是关键,并从设备管理、现场管理、应急培训等细节方面防患于未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与办法,将电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电力生产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7

计算机是21世纪的重大发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并且成为了当代居民使用的重要工具。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其在使用中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有效管理,会导致使用者遭受巨大损失。因此,针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安全性要点构架分析进行探究,对确保使用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1当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缺乏安全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但是一些使用者没有经过系统性培训,在操作中经常出现各种漏洞以及操作失误,进而导致文件资源丢失或者破坏,在使用中也没有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对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埋下隐患。

1.2盗取用户信息

当前,一些网站或者软件非法制造各种虚假信息,并且强制安装一些带有病毒的软件,进而盗取用户信息,包括机密文件、银行卡信息以及密码,不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使用者造成困扰。

1.3木马病毒以及黑客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木马以及病毒等方式入侵使用者计算机,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一些黑客的攻击手段也不断升级,对个人以及企业的计算机采取非法攻击,获取企业资料或者篡改数据等,对使用者的切身利益造成巨大危害。

2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性要点构架

2.1提升安全防护意识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办公、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工具,但是普遍使用者都缺乏安全意识,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宣传,提升使用者的安全防护意识。首先,鼓励使用者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避免由于系统漏洞而遭受黑客或者木马攻击,并且规范使用者的操作行为,防止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文件损坏或者丢失;其次,在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病毒已经属于一种社会常见现象,病毒的类型呈现多元化,为使用者安全防护增添了难度,因此,要树立使用者的病毒防护意识,安装以及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发挥软件的防御作用,避免计算机遭受病毒侵害;最后,将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积极普及和宣传相关法律,树立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对计算机进行正当使用,严禁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2.2科学控制网络访问

对网络访问进行科学控制是提升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使用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访问控制,进而保证使用安全。首先,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当前较为常见的技术为权限设置,通过对用户使用权限进行科学设置,能够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防止不具备权限的人非法访问;其次,防火墙技术,其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其可以有效杜绝外部非法访问,在系统中构筑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防火墙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以及稳定运行。

2.3应用密码技术

当前,密码技术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当前较为常见的密码技术为加密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在数据信息传输和保存过程中应用加密技术,能够规范用户的使用权限,文件即使被盗用也无法使用,需要使用指定的解密方式才能使用。加密技术主要分为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对称加密技术,第一,非对称加密技术,其通过不同密码形式的方式呈现,分为私有密匙和公开密匙,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利用公开密匙加密,使用者想要打开文件,也需要使用特定的私有密匙;第二,对称加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指数据信息的解密和加密密码相同,这一技术操作较为简单,对计算机设备并无特殊要求,传输者和使用者在掌握密码后就可以完成文件的传输和使用。

2.4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篇8

前言:安全评价又称为风险评价,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通过辨识和分析系统工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害或者危险因素,来预测事故或职业危害发生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防控措施,从而保障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当前,我国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规范安全评价行为,使安全评价工作迈上高水平,是政府和安全评价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安全行业的现状

表1给出了2007年至2014年我国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事故死亡人数、甲级安全评价机构数量、安全评价师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安评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面数据可以发现:从2007年―2014年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事故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下降的幅度为4%-9%,大于事故死亡人数的下降幅度。另外甲级安全评价机构数量从2007年至2014年逐年增多,但2010年份和2014年因资质调整原因使一些安全评价机构未能继续持有甲级资质,造成安全评价机构数量减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安全评价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2007年之后的8年时间,数量增加了1.9倍。从整体上看,我国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师数量不断增加,但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仍偏高,暴露出评价机构从事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

2我国安评机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安全评价机构能力不足。安全评价机构能力存在不足,如安全评价机构配备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的要求,在评价工作过程中,评价技术和软件出现应用不到位现象;有的安全评价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评价人员不到检查现场,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导致现场勘查资料搜集不全。

2.2安全评价师人员缺口大。我国安全评价师采取全国统一考试,职业资格划分为一、二和三级。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安全评价师的总数不超过3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安全评价师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部门工作,除此之外,有一些取得安全评价师资格的人员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评价人员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造成评价人员之间出现断层,安全评价开展工作步人困境,加上由于评价项目成员结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伴随着我国安全评价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安全评价师的数量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安全评价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3我国安全评价机构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提高安全评价机构业务能力。提高安全评价机构开展评价业务能力,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方面,二是安全评价机构自身方面。政府部门应针对我国评价机构技术装备、资质、业务能力等存在的实际情况,对操作规范、技术能力强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扶持和培养,淘汰那些技术能力差、服务质量差的机构,鼓励安全评价机构在实践中创新评价方法,同时将科研院校和机构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系统工程的评价中去;评价机构要不断完善技术装备,充实自己的专业队伍,培养员工掌握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的积极性,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提高评估报告的质量。

3.2积极培训安全评价师人员。安全评价过程是对系统工程进行风险辨识的过程,带有主观判断的性质,不同的评价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因为不同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等因素而作出不同的风险预测。由于预测的结果往往与评价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经验相关,所以要积极培训出一批高水平、经验丰富的评价人员。

4结论

安全评价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机构要牢牢树立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安全评价人员要不断进行培训和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积极配合安全评价机构的工作;政府部门应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在评价过程中要求评价机构严控质量关。只有政府、企业、安全评价机构明确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有力推进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新时期,建筑行业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很多新兴科技产业,有些行业与建筑行业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创新,在施工管理中不能仅采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而是应积极创建新型安全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构建系统性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在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是法律所规定的要点,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应明确施工安全规范,并由管理人员组织现场安全施工内容。但是,在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会对工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事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包括早期调查准备工作不充分、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不当、没有对施工现场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等。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内容隐蔽性强,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在各类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项目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如今,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比较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度比较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些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施工环节管控不当。另外,施工企业对于施工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教育,导致其在实际施工中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最终导致安全事故。②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据此进行施工安全管理。但是,在当前的施工管理中,有些管理人员对于施工质量和工期的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比较高,而对于安全管理工作重视度较低。③施工流程不明确。施工流程也会对施工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应明确施工流程内容,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流程,并严格依据流程组织施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严格管控各项施工环节。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

3.1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首先需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中,应注意对以往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综合考虑建筑工程建设规模、施工难度等,合理规划安全管理模式。比如,在小型建筑工程施工中,可组织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查看,或者将施工安全管理任务分配至各个施工小组,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管理。另外,有些建筑工程建设规模比较大,可组织多名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控,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安全施工氛围,对施工人员各项施工操作进行严格控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3.2明确施工安全目标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首先需确定施工安全目标,其是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安全目标为多元体系,在制定施工安全目标时,应注意综合考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建设要求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而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3.3制定建筑企业安全标志

企业安全标志能够展现出企业文化特征,安全标志的常见形式包括安全信号、安全板报、安全徽章、安全标志性建筑等。如今,很多建筑工程都具备完善的企业安全标志,能够凸显出企业安全文化特征,有利于提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加强安全管理。

3.4施工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

施工作业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管理也是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施工作业场地、办公楼等。通过加强施工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管理,能够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的生产、办公和生活场所。

3.5加强施工现场巡查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监理单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监理方在行使权利时,存在一些弊端,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问题,不利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对此,应加强监理机构改革创新,避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产生利益关系,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对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管控,同时还需对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监督。如果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设施而进入施工现场,则应予以罚款;如果发现施工技术操作不当,则应根据相关条例对施工人员进行处罚。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控时,安全巡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安全巡查过程中,要求对施工现场各类机械设备以及线路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私拉私接的问题。

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技术要点

4.1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作业

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时,应明确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以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情况。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内容的危险性比较大,包括基坑施工、起重吊装、脚手架、爆破施工等。对于上述施工内容,应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并附安全验算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安全管理,组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管控,避免各类工程施工工序之间出现相互干扰的问题。另外,还应编制不同作业面的工种技术等级,合理安排作业流水线,保证施工现场文明施工。

4.2做好施工现场防护措施

在施工现场规划布局方面,应合理分开办公区域、生活区以及作业区域,使得不同功能分区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办公区和生活区选址方面,要求符合职工休息、饮水、膳食等卫生标准,禁止在未竣工建筑工程中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所配置的活动房屋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施工单位要求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尽量减少施工环节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如果是在市区范围内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则还需对施工现场采取封闭围挡措施,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3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施工安全管理要求,为施工班组以及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在施工现场入口、出入通道口楼梯口、临时用电设施、爆破物等危险部位,应根据国家标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另外,还应根据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特征、气候环境特征等,采取适宜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果需暂停建筑工程施工,则还需对施工现场做好防护管理工作。

4.4加强机械设备预防性试验

篇10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越来越规范化。针对建筑业政府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不少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关于安全施工和劳动保护等方面,它们在安全生产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体系也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问题。如:法律法规缺少较好的操作性;法律法规体系尚需改进;法律法规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很多等。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量的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筑队伍中涌进大量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安全技术基本不懂,对安全操作认识非常肤浅,也不够系统。同时,由于有些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员工没有进行足够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检查和防护措施上也仅是注重于形式。导致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差,对行业规范、标准不熟悉,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防护能力差。

3、施工技术安全防护方面

科技不断发展,材料也随之不断更新。而近年来工程上大量应用了一些优势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这些也加大了施工生产中的危险性,事实上也对新的施工技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建筑施工存在工序多、复杂、不安全等特点,加上我国建筑业本身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它们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妨碍到施工安全生产。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及技术的构建

1、完善法律法规,树立安全管理观

在安全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不能过分拘泥于条条框框,应更重视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而且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施工条件、工艺水平也是在不断更新改进的,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还应该很好的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监管和惩戒制度。各方责任主体应自觉地完成各自的职责,运用科学的手段使施工单位等各方责任主体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观。如此,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才能更加自觉化、社会化、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完善安全防护的措施与设施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贪便宜,节省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会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此降低施工的成本,使得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产品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的施工企业还会应用大量不合标准的劳保用品发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就要以预防为主,在机械设备与材料采购上,在机械设备与材料接收验收上都要严格的控制,防止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使用标准和规定,并且要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

3、重视安全教育培训

首先,施工单位的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要重视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不定期对其施工知识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同时,还要为安全监理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标准、程序、内容,使监理人员熟悉掌握科学的安全监理知识,规范安全监理行为,提高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管水平。这样才能让监理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强化企业领导层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里许多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大都是从基层中提升上来的,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然而相对较低的文化理论水平使得他们缺乏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基本都是靠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来对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在许多建筑施工生产的项目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协调能力,他们在资本运作能力上也往往较差。因此,通过实行终身学习和考核制度来加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十分必要。最后,地方各级政府或企业应加强相关考试或审核制度,在培训体制、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严格把关。

4、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在施工安全生产中,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应该向作业人员充分交底。由此可以让一线操作人员充分实践方案提出的计划,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制订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技术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最后,要在科学性的指导下,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降低工程造价。

5、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面积较大,无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全面监控和管理,这就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施工前对施工过程进行一定的模拟,检查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解决或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有效的将异常数据传输给管理人员进行分析,排查出现的状况并尽快解决,不仅能及时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使企业经济免受损失,降低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6、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的技术构建

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的技术措施与方法主要包括耐失误设计及冗余技术两种。其中耐失误设计,指的是通过精心设计,利用设计来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或即使是发生失误,在设计保障下,也不会发生严重后果等。耐失误设计如:设计并应用误动自锁装置,实现失误无害化;使用连锁装置,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在颜色、形状及尺寸上进行设计,防止安装与连接出现问题等。冗余技术,其中冗余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在需要时运行,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备用措施,冗余技术,主要的特征就是生产装置出现一个或多个故障时,通过冗余技术,仍能确保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采取冗余技术,可以有效增加生产稳定性及安全性。在建筑施工能够应用冗余技术的地方很多,如设置备用系统,危险施工部位采取双人操作或人机并行等。

7、完善安全防护的措施与设施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贪便宜,节省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会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此降低施工的成本,使得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产品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的施工企业还会应用大量不合标准的劳保用品发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就要以预防为主,在机械设备与材料采购上,在机械设备与材料接收验收上都要严格的控制,防止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使用标准和规定,并且要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其它工程项目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向管理要效益。而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项目的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注意参照类似工程的项目安全管理经验,积极学习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和施工技术的提高,塔式起重机以其起升高度高、工作幅度大等特点,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塔式起重机属于高危险性的机械,塔吊的安装、拆卸、使用、维修等环节如果管理不当,常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事故的危害性大、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惨重。因此,如何充分的了解塔式起重机的组成结构,从而提高塔式起重机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1.塔式起重机按各部分的功能

可以分为:基础、塔身、液压顶升机构、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小车牵引机构、台车行走驱动机构、变幅机构、平衡臂、起重臂、塔顶、司机室、附着等部分。起升机构是塔式起重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机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电机、变速箱、制动器、卷筒、底架和安全装置等。

塔式起重机必须具备的安全装置有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高度限制器、行程限制器、幅度限位器、风速仪等。下面分别介绍他们主要的功能和原理:

(1)起重量限制器:也称超载限制器、是一种能使起重机不致超负荷运行的保险装置,当吊重超过额定起重量时,它能自动地切断提升机构的电源停车或发出警报。起重限制器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

(2)力矩限制器:对于变幅起重机,一定的幅度只允许起吊一定的吊重,如果超重,起重时就有倾翻的危险。力矩限制器就是根据这个特点研制出的一种保护装置。在某一定幅度,如果吊物超出了其相应的重量,电路就被切断,使提升不能进行,保证了起重机的稳定。力矩限制器有机械式、电子式和复合式三种。

(3)起升高度限位器:一般都装在起重臂的头部,当吊钩滑升到极限位置,便托起杠杆,压下限位开关,切断电路停车,再合闸时,吊钩只能下降。

(4)行程限制器:防止起重机发生撞车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行驶的保险装置。它一般安装在主动台车内侧,主要是安装一个可以拨动扳把的行程开关。另在轨道的端头(在运行限定的位置)安装一个固定的极限位置挡板,当塔吊运行到这个位置时,极限挡板即碰触行程开关的扳把,切断控制行走的电源,再合闸时塔吊只能向相反方向运行。

(5)幅度限制器:也称变幅限位或幅度指示器,一般的动臂起重机的起重臂上都挂有一个幅度指示器。它是由一个固定的圆形指示盘,在盘的中心装一个铅垂的活动指针。当变幅时,指针指示出各种幅度下的额定起重量。当臂杆运行到上下两个极限位置时,分别压下限位开关,切断主控电路,变幅电机停车,达到限位的作用。

2.塔式起重机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主要有

(1)塔机基础:塔机基础处的地质耐力必须达到该塔机使用技术要求,混凝土基础要保证外型尺寸、混凝土等级强度、配筋设置达到要求,还应保证预埋地脚螺栓、脚蹄等基础预埋件规格、定位正确,钢筋、塔吊地面定位铁板之间的施焊工艺符合要求。塔吊基础附近不能挖坑,以确保基础在塔吊使用过程中不移位、倾斜。

(2)塔机安装和拆卸:塔机的安装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对各部件安装顺序,特别要注意基础节、平衡臂、平衡重、起重臂的安装顺序,绝不能搞错。塔机的拆卸是塔机安装顺序的逆序。要特别注意正确选定拆卸部件吊点的位置。尤其是起重臂、平衡臂的吊点位置,以确保拆卸时吊物的平衡。当起重臂、平衡臂与塔身铰点脱离时要加上保险绳,预防吊物脱离时因反作用力而发生冲击现象。

(3)安全装置的配置和调试:①起重量限制器:起升荷载限制器的误差不得大于其额定值的5%。当重量超过额定值的5%时,塔机应自动切断上升机构的电源,吊物不能向上运动,但不切断下降电源,吊物可向下运动。②起重力矩限制器:起重力矩限制器用以防止塔机因起重力矩超载而导致整机倾翻事故。当起重力矩超过其额定值时,力矩限制器应自动切断上升和增大幅度的电源,但不切断下降电源,吊物可向下运动。③起升高度限位器:当吊钩上升到极限位置时,起升高度限位器能切断上升电源。对2倍率和4倍率机构的钢丝绳,起升高度限位器应保证动力切断后吊钩与臂下至少有1m和0.7m的安全距离。④幅度限位器:幅度限位器是防止小车在两端极限位置发生碰撞。幅度限位器应保证当小车行驶至起重臂端部和根部不少于1m时切断小车电源,小车停止运动时与根部距离不大于200mm。⑤回转限位器:回转限位器的作用是防止塔机朝单一方向旋转多圈而使电缆扭转过度断裂或损坏的防护装置。回转限位器应保证塔机朝单一方向旋转不超过三圈时自动切断回转电源。⑥吊钩保险装置:吊钩上应安装弹簧片装置,当吊绳套入吊钩时,弹簧片应自动复位,防止吊绳脱离、重物下坠而发生事故。

(4)日常安全检查的要点:①检查金属结构情况特别是高强度的螺栓,它的连接表面应清除灰尘、油漆和锈蚀,并且使用力矩扳手按装配技术要求拧紧。②检查各机构传动系统,包括各工作传动机构的轴承间隙是否合适,齿轮啮合是不是良好及制动器是否灵敏。③检查钢丝绳及滑轮的磨损情况,固定是否可靠。④检查电气元件是否良好,各接触点的闭合程度,接续是否正确和可靠。 ⑤检查行走轮与轨道接触是否良好,夹轨钳是否可靠。装设附着装置、内爬装置时,各连接螺栓及夹块是否牢固可靠。⑥防雷接地是否安全可靠。⑦限位装置是否齐全、灵敏、可靠。

(5)日常操作管理:要求所有塔式起重机的司机、信号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全部持证上岗。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结束语

通过对塔式起重机的组成结构的了解,加强对塔机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塔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篇12

1 引言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设计人员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结构包括基础、梁、柱、板、墙、楼梯等等,这些元素组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体系,有竖向和水平的承重抗力体系。荷载通过结构合理的传递给基础。因此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可分为基础设计、上部结构设计和细部设计。

2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分为: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的选型阶段要考虑建筑图说明和各方要求,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筑高度和层数等等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考虑因素要全面,抓住主要的因素,最终确定结构形式,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然后根据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和受力构件,再根据层高、单元空间大小确定合理的楼盖形式。以上是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它的确定关系到后续计算、施工图绘制。因此,加强此方面的安全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控制与管理

3.1 墙体结构设计

3.1.1 某些建筑物的局部尺寸没有满足抗震要求,按照标准规范,该部位应该设置构造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lm。结构遭受震害最为敏感的局部部位在不满足尺寸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加构造筋、增加横向配筋等措施来进行补救,提高敏感部位的安全度。

3.1.2 房屋各个角落的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与其他部位同样的配筋来方便设计,明显违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而规定中说:房屋四角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这种设计虽然简化了工程,但是各种主体的作用却得不到充分发挥。房屋内各个拐角是最容易出现应急集中现象的敏感角落,各种受力都会集中体现在此,因此构造柱的设计要加强。其他部位也不能与墙角设置同样的配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3.1.3 构造柱的截面设计考虑相连的小墙垛。小墙垛是在拉接筋与构造柱之间,但实际上这部分小墙体很难发挥有效作用,而且施工也不方便。设计时最好把两者合二为一。

3.2 屋面梁配筋

3.2.1 屋面梁配筋不足。在对结构进行建模时,设计人员简化屋面梁尺寸,设置与下层梁的尺寸大小一样。由于屋面梁荷载的大小问题,计算结果得出的配筋数量有大的偏差,导致梁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受力等作用下因配筋率不符而产生大的裂缝。

3.2.2 受扭屋面梁缺少必要的腰筋。梁腹板高度在大于450mm 时加设腰筋,同时间距不大于200mm,拉筋勾接。其目的是确保钢筋骨架的刚度,承受温度和收缩应力及防止梁腹出现过大的裂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受扭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和梁截面短边长度。对于设置悬挑檐口的屋面梁,在结构设计中容易被误等同于一般的梁,从而没有按照受扭构件来设计配筋,造成规范概念上的失误。

3.2.3 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出现违背原则的现象,这些设计往往要么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要么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计算程序虽然在数学力学模型上是正确的,但在确定楼板变形程度上却很难做到准确。这就出现了理论和实际的偏差,往往实际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理论上大都简化了计算,因此进行的结构设计肯定存在着结构不安全系数大小不同,某些部位安全系数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等现象

3.3 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3.3.1 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及立面形式的选择不合理。建筑物平面布置复杂,致使几何形心、刚度中心、结构重心不重合,会出现扭转效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扭转,水平荷载载会对结构产生危害,从而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现在多数高层建筑距离非常近,很容易对邻近建筑物造成危害。相关资料和一些力学分析表明,结构在凹凸拐角处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尤其体现在非对称结构中。在对称结构中也因注意凸出部位的尺寸,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外,结构在竖向方面的刚度的不均匀不连续,容易出现刚度突变和软弱层。

3.3.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侧移和振动周期问题没有考虑周全。首先要合理控制结构的自振周期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T1)宜在下列范围内:框架结构:T1=(0.1~0.15)N;框-剪、框-筒结构:T1=(0.08~0.12)N;剪力墙、筒中筒结构:T1=(0.04~0.10)N;N 为结构层数。结构的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宜在下列范围内:第二周期:T2=(1/3~1/5)T1;第三周期:T2=(1/5~1/7)T1。其次,控制自身的自振周期,错开周围场地的特征周期,从而解决两者之间的共振问题。当地震发生时,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如果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接近,两者就会发生共振。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应该预先估计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然后通过调整结构的层数和高度,选择适当的结构体系和类别,改变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增大与建筑场地特征周期的差别,避免共振的发生。

3.2.3 水平位移特征的偏差问题。如果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这并不能说明该结构设计是合理的。设计者容易忽略其他周期、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结构刚度直接相关。当结构整体刚度小时,结构设计并不合理,但是由于地震力度较小,造成的结构水平位移也小,同时位移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这时就认为该结构合理是不对的。建筑结构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而且位移曲线的变化应是连续的,除了在沿竖向发生刚度突变外,不应有明显的拐点或折点。一般情况下各种结构形式的位移曲线应是下列形状:剪力墙结构为弯曲型;框架结构为剪切型;框-剪结构和框-筒结构为弯剪型。

4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多维、全面的复杂工作,各个阶段环环相扣,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好头,把握好思路和方向,后续计算、施工图绘制阶段才不会出现原则上的错误,同时设计人员要在工作中保持积极进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并在所掌握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违背各规范标准的条件下开拓创新,定能达到良好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琳,杨林.对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的反思[J].中国科技财富,2010

[2]谭慧光.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探讨[J]. 民营科技,2010

[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