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纪检范文

时间:2022-08-06 04:30: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术下纪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技术下纪检

篇1

1.1关于对大数据含义的探讨。在当下这个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大数据就是把海量的信息用特定的算法与方式进行相关的数据转换,使之呈现处社会所求的最终结果。大数据之所以称之为大数据,是因为大数据的容量一般都在10TB-1PB,在大数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所处理的数据只是被大数据作为载体的相关信息。但是,依据最新考察结果,目前大多数的数据不能够被大多数的计算机软件所获取、分析并处理的。因而,当下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还是需要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努力,开发、探索出适合社会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软件。1.2关于对大数据特点的探讨。因为具备独有的特性,所以大数据能够在目前飞速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悲观烦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就算是相当数量的数据的处理,大数据也能够用比较短的时间去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并且,大数据所获取的信息是完整没有遗漏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客户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大数据内每天处理的数据也是增加的,大数据处理信息的容量有原来的TB也相应换成了ZB。从大数据处理的信息量来看,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海量。大数据处理信息的另一个特点是快速、分毫不差,并且大数据处理所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高效率性。在这个时候,计算机必须被保证有一定的可靠性,所获取的结果有一定的准确性。因为大数据处理的信息量的增加,相当程度上加大了增加了计算机的负荷,与此同时,等待信息处理结果的客户的时间也有可能被浪费掉,这在当今的社会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大数据处理的内容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丰富性,因为这个特点,背影英语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部门之中。所以,这也就说明大数据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给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增大了难度。1.3发展大数据的必要性。随着大数据时代走向人类社会,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都相应的发展起来并且联系十分紧密。在大数据行业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影响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还对其他与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的产业起到了促进、推动的作用,尤其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联的产业。作为目前大数据时展的重要标志,数据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计算复杂的信息化工作,同时,数据也为将来社会各行各业的运转和行业前景的规划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顶起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关于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概念的探讨

2.1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含义的探讨。计算机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的基础,形成了一项特殊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本质,是经过计算机信息处理专业人才经过创新所得的,当在下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使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不管人类是在日常生活的层面,还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否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目前,海量数据社会各个部门和个体被广泛运用,推动了大数据的有效共享以及大数据信息实时交流,给社会经济各个行业、部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予了极大的帮助。2.2关于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探讨。数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处理过的字符、数字以及各种符号通过特定的运算方式所组成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行业得到高度重视于广泛运用,例如网络科技、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甚至是教育教学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为多领域提供专业而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使拥有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产生,代表社会的生产方式得到了革命式创新。

3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探讨

3.1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探讨。当下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信息安全为主。通过社会各个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对大数据的深层次应用,所有含有商业价值甚至是政治数据的都有可能被不为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所知进行公开。通过大数据的深层次应用以及面向全社会推广,以大数据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应用,如果计算机被攻击,那么一定会造成极大的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在在社会生活的普及,使得一些非法分子嗅到非法利润的气息,这给了不法分子一个信息倒买倒卖的空间,给社会各个企业及个体带来了极大的信息泄露的困扰。3.2人才需求方面的探讨。计算机的应用处理技术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科技发展的越发的广泛,但是即使是大数据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故而,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人才方面的机制创新,使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自身不足得到充分弥补。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快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的,而且,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出现任何故障,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处理人才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计算机进行修复,这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造成了阻碍,再加上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致使有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更是无法满足目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3.3关于对数据方面的探讨。当下,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几乎一切信息都是由海量数据呈现,但是这个过程中,大数据也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例如不能及时筛选相应复杂数据、分析数据以及传输数据到指定地点等。而且最为值得探讨的是,重要数据信息在海量数据中进行精确的筛选,是一项十分艰巨且难以高效完成的任务。

4关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挑战的探讨

大数据的发展迅猛的背景要下,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或行业中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且在每个行业中都计算机技术都发挥了应有的效能。但是,不同的行业是往往有着本行业特殊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满足每一个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业的特殊需求,计算机处理技术以一定要不断地进行科学和技术层面的创新及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的与云服务进行了结合。同时,计算机技术还创建一个信息平台,对搜集来的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运算方式进行了整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计算的高效运用。

5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

篇2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篇3

小学生喜动不喜静,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物体的移动、闪烁、变化色彩、配音解说等手段,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时,我针对学生喜爱小动物的特点,把关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大小变化的知识“移植”在山羊开饭店的故事中展开。课件一播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教师进而提问:为什么山羊的饭店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呢?是谁在变化?它又是如何变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可以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出示由一个基本图形运动后形成的美丽图案,动态演示的同时再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不时发出 “哇,真美呀”的赞叹。学生自然对此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想在课堂中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先利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动态表象,接着对学生讲:“今天这节课大家当小老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屏幕出示自学提示: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转化成的新图形的各部分与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之间各有什么联系?学生知道自己今天要当“小老师”,既激动又谨慎,积极和身边的同学交流讨论,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很快探索出多种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篇4

序言

自1999年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新媒体不断涌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增加,3G时代的到来更是使媒体固有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媒介集团都推出“超级媒体”或者“全媒体”这样的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融合为一的媒体。纸媒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很多报业传媒公司正从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希望能找到一条挽救纸媒走出“寒冬期”的道路。很多传媒公司积极开辟自己的新闻网站,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甚至推出手机报,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报纸的发行量逐年递减,这是全球报业都面临的问题。目前,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能够灵活的把线上和线下的信息结合起来,作为连接纸媒与互联网的中介,二维码已经被很多媒体发现并利用,给纸媒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挑战。

一、新信息技术下,纸媒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及时等特点,新媒体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大量的广告主和受众,这使得本来就面临经济困难的纸媒“雪上加霜”。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新媒体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纸媒依靠传统的出版发行竞争力颇显不足。随着美国《新闻周刊》2012年12月31日最后一期的出版,甚至有人预言纸媒将走向灭亡,虽然纸媒的发行销售量在全球范围内呈下降趋势,但纸媒自身的很多优势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

(一)新环境下纸媒的不足

1.版面的限制

传统纸媒受版面的限制,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与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云技术平台形成鲜明的对比,受版面限制,纸媒只能把文字和图片呈现在受众眼前,较为单调,不能向网络媒体一样,集合视频、音频、文字、画面于一体,给受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感受。

2.时效性不强

传统的纸媒按出版发行的时间分为:日报、晨报、晚报、午报、周报和星期报,每一类报纸都有固定的发行时间,实效性不强,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可以全天24小时更新新闻。

3.互动效果差

传统的纸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较差,一般采取写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这种互动方法既拉长了互动双方接受信息的时间,且互动效果不明显,费时费力不够方便。

4.制作成本高

纸媒的出版发行依赖于纸张,现在很多纸媒为了增加内容,吸引受众与广告主,大规模增加版面,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制作成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纸媒的优势

1.内容优势

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信息也越来越碎片化,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说法不同、评论不一,这时,主流媒体,尤其是纸媒的报道更加的客观、深度、权威、有说服力。它对互联网等新媒体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传统媒体发表的文章,往往会被网络媒体争相刊载,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总体来说,“内容”正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

2.品牌优势

虽然传统纸媒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远不如新媒体,但是传统纸媒具有信息供应的独家优势,具有强大的后备资源,传统纸媒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和风格,拥有一批稳定而忠实的受众,纸媒的公信力、新闻真实、舆论道德几经考验,赢得了声誉,树立了品牌。

3.采编优势

传统媒体经过几十年甚至上上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高职业道德的人才队伍,他们新闻敏感度高、经验丰富,通常能够深入实地,进行第一手的采访和报道,这一点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编辑和记者不能与之媲美的。

二、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带来的一些突破

说起二维码,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从2006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到现在,二维码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二维码多应用于文化演出、交通运输、金融、餐饮娱乐、旅游、即时付款等方面。至此,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和影响还在不断的拓大,二维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为纸媒成功的与网络融合插上了翅膀。近年来,二维码技术已经在我国报业普遍推广,小小的二维码为我国纸媒开辟了新闻报道、广告刊登的新方式,获得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弥补了纸媒受版面限制、制作成本高、时效性差、互动效果差等不足。

(一)丰富了纸媒的表现力,增加了纸媒的新引力

作为信息的载体,二维码可以轻松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引导信息从线上到线下。把二维码插入报纸中,用智能手机轻轻一扫,就可以快速便捷的浏览网页,下载图片、音乐、视频,读者只需轻扫手机就可以体验到立体生动、丰富多彩的新闻,不用局限于纸媒原有的文字与图片,对读者而言,动起来的报纸,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拓展了版面,增加了隐形的空间

传统纸媒受版面影响,一期报纸的信息量小,多期报纸信息量大,但携带不方便,检索麻烦。二维码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缺陷,作为连接纸媒与网络的媒介,它拓展了报纸的版面,使读者通过二维码进入网络空间,无限畅游,读者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对原有报纸的信息进行检索,准确快速的找到已读过的信息。

(三)降低了制作成本

二维码的制作非常的简单快捷,且制作成本非常低,只要在网上下载一个二维码生成器,就可以把你想要的信息转化成二维码。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大的,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500多个汉字。而二维码在纸媒上所占用的空间是非常小的,一个小小的黑白格子就可以链接进更多的信息,节约更多的版面,降低了纸媒的制作成本,减轻了纸媒的经济负担。

(四)打破了纸媒受截稿时间的限制

传统纸媒受截稿时间的严格限制,不能24小时新闻,从新闻的时效性上来说比不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纸媒可以把载有自己网站信息的二维码提前刊登在报纸上,只要读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报纸网站上及时更新的信息,弥补了纸媒受截稿时间的限制。

(五)受众可以按需、按兴趣自由选择阅读

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读报纸,就是因为报纸里有很多东西是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的品读,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以后,读者可以按需、按兴趣选择,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刷码进入,想读多少都可以随心所欲。

(六)加快了读者与媒体之间的沟通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对二维码的扫描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可以自己用手机下载扫描二维码的专门软件来扫描二维码,如“我查查”等软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如现在微博、微信、百度等手机软件上都自动带有扫描二维码的功能,保证受众对二维码的接受没有障碍。

(七)丰富了广告的形式,精准了广告的投放

二维码应用于广告已经被很多的企业和商家所应用,纸媒引入二维码刊载广告既丰富了广告的形式也精准了广告的投放。受众在纸媒上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商品、服务的二维码广告,就可以刷码进入,看到的广告可以是一段文字,语音,视频,或者是文字、语音、视频的结合,形式丰富多样,打破了纸媒传统的广告投放形式,不局限于纸媒版面上的文字图片,不仅节省了版面空间,还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广告。纸媒利用技术后台,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各个二维码的刷码量,从而判断受众对广告的接受程度,纸媒可以用清晰准确的数据跟商家“谈判”,为纸媒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三、当前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看到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纸媒带来的优势,但这不意味着二维码应用于纸媒就可以使纸媒高枕无忧。对二维码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国家是美国、韩国、日本等较发达的国家,我国还处于二维码的市场导入期,虽然近一段时间二维码在中国非常的火热,但具体二维码能不能成功的应用和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在看到二维码众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大

二维码作为连接纸媒与网络的中介,它的解读需要一个扫码的终端来帮助实现,对于受众而言,最方便的扫码终端当然是智能手机,我们也看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地增加,但是拥有智能手机的绝大部分群体是年轻人,而大部分阅读报纸已经成为习惯的中老年人很少拥有智能手机,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有能力扫码的年轻人不喜欢看报纸,喜欢看报纸的中老年人不具备扫码的能力。二维码对手机终端的依赖程度接近百分之百,这是限制二维码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受众没有养成边读报纸边刷手机的习惯

很多人习惯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很多人习惯纸媒的深度权威,但是很多人不习惯边读报纸边刷手机。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一种和以往不同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方式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这种阅读方式能否被受众接受和肯定还有待观察。

(三)二维码可携带手机病毒

作为一种信息入口,二维码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手机病毒、恶意程序、钓鱼网站通过二维码可以进入手机。手机用户对携带病毒的二维码进行扫码并进一步操作连接的话,就会在联网状态下手机中毒,一旦中毒,就可能泄露手机里储存的信息,耗费上网流量,手机费被窃走。

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大媒体发现并运用,二维码作为连接纸媒与网络的工具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二维码能不能再纸媒中发挥强大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 译.商务印书馆,2000.

[2]张旭东.二维码逆袭——终极利器还是纸老虎.销售与市场.2013.01

[3]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王梦楠.手机二维码在纸质媒介中的发展现状探究与前景展望.媒体策略.2012.07

[5]唐巍,查国伟.手机二维码平面媒体实现跨媒体的“钥匙”.传媒,2006(12).

[6]晓野.老技术新应用.百科知识.2013.1

[7]陈荆花,王洁.浅析手机二维码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发展[J].电信科学,2010,(3):39-43.

篇5

神舟号载人飞天,嫦娥奔月,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实现月球巡游,在遥远的月球上开展科学实验,老一代革命家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梦想正在稳步实现。作为四个现代化重要技术支撑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水利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并探讨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对于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特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利除害做好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充分利用是水利工作着的神圣使命。中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域面积1000KM?及以上河流2221条,河流总长度38.65万KM,流域面积10000KM?及以上河流228条,河流总长度13.25万KM。常年水面积1KM?及以上湖泊2865个,水库9802个,总库容9323.12亿M?,水电站46758座,总装机容量3.33亿KW,堤防总长度413679KM,泵站424451座。已经建成的重要水利工程如此众多,水利工程涉及的桥、涵、塘坝、围堰、引水闸、分水闸等等数不胜数的大小工程本次普查没有统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显著特点一是工程多,二是分布面广,三是地下工程多,入水工程多。四是经常需要养护维修。这就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掌握水利工程运行状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汛期安全度汛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确实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2 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以及灌区灌溉工程概况

中国著名的十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辽河。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著名十大河流之末,这并不奇怪,主要是排名方法造成的差异,按照河流总长度排名和按照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顺序是不一样的。主要支流有老哈河、东辽河、西辽河、清河、柴河、泛河、浑河、太子河和柳河。四平市二龙山水库地处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是东辽河上游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坝址断面以上流域面积3799KM?,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库容17.62亿M?,承担发电、水产养殖、下游防洪、灌溉等任务。四平市境内下游建设四大灌区,分别是南崴子灌区、秦家屯灌区、梨树管去、双山灌区。

(1)梨树灌区。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给排水系统完善,是一个以稻谷生产为主的农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稻谷单产和科技含量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灌溉水田2600公顷,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6565万立方米。

(2)双山灌区总人口11000人,土地4500公顷,年产大米3万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500万M?。

(3)南崴子灌区灌溉面积5000公顷,多年灌溉用水量5000万M?。

(4)秦家屯灌区水田2010公顷,年产大米30000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400万M?。

3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本身工程相对比较集中,经过多年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比较正规,下游四大灌区分布在二龙山坝址断面至吉林省东明乡之间6000多KM?,四大灌区引水、配水、灌溉渠系纵横,桥涵闸工程众多,每年水毁工程及岁修工程量很多。四大灌区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跑冒水经常发生,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节约用水都是十分必要的。

(1)工程多,战线长,施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今年修,明年坏,修修补补,补补修修的问题是灌区工程管理十分头疼的问题。主要原因资金投入不足是一方面,工程施工中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2)建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数字化档案。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计算机存储数字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工程管理数字化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以及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至于多媒体技术及设备问题也比较容易掌握,过去摄像机价格昂贵,笨重,多媒体信息录制采集比较困难,磁带存储摄像设备还需要采集和后期制作,难以实现工程施工多媒体存储施工影像。如今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多媒体资料录制,存储也十分便利,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隐蔽工程等录制多媒体资料,这样施工方很难做手脚,很难以次充好,很难在隐蔽工程中投机取巧。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远程实时监控。从技术上讲实现远程监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有条件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安装人像指纹考勤设备,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实行远程监控。对于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监督管理,有效打击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投标、围标串标等现象,解决项目班子不到位、监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十分有效。程信息监控系统既是对工程建设相关责任主体履行合同,确保质量安全和廉洁文明施工的监控平台,也是工程建设各相关责任主体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载体。对于加强水利在建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保证施工、监理人员和项目业主驻现场负责人等履职到位,节约工程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及时提高工作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信息化不仅仅涉及到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也涉及到在水利战线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上下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好。

作者简介

篇6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报表汇总单位,也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所不同。首先,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在统一法人体制下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横向之间也可能存在多个并表单位,大量的资金在体内不断地循环和运动,商业银行会计不仅要实现内部资金运动,而且要反映内部资金往来的来龙去脉,以便于上下级行之间的层层资金清算和往来账目的核对。其次,作为一个报表汇总单位,商业银行要真实地向外部有关各方披露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因此,对于总行与分行,分行与分支行之间以及横向并表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及由此而产生的收支项目都要轧差反映,以避免虚增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第三,由于商业银行总行既是一个主体,又是一个会计主体,而各分行都是在统一法人主体下的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上必然会有所差别,商业银行会计核算要能够体现这种差别。

如总行需要集中汇缴所得税等,而分支行却没有这些业务。同时,相同业务在不同层次会计主体反映的也不相同,如上下级行之间的存放资金,对于总行来说,它的轧差余额主要是在途资金。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一般在资产负债表“其他资产”或“其他负债”项目中列示。而作为分行,其系统内存放款项的轧差余额则主要是存放上级行的资金,不仅数额较大,而且属生息资产,因此,如果也放在资产负债表“其他资产”或“其他负债”项目中列示就不合适。商业银行这种多层次会计主体的特点,决定了其与一般工商企业在会计核算上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会计主体并不等于法律主体,但是,绝大多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书籍都是按照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一致的思路去撰写的,而对于商业银行这种分层次会计主体的情况却很少涉及。因此,商业银行在确定具体的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时往往缺乏各种的支持和实务的指导,需要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是信息技术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家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是第一生产力”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意义,纷纷依托最新的信息技术,酝酿和在建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系统的更新换代,重新整合业务和产品,进一步优化前台分工和劳动组合,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以迎接不断加剧的竞争需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商业银行中最好的体现就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更好的业务管理平台,拓展空间。但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因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再造,必然要涉及到体制、管理、产品、服务乃至人员素质和人员观念的再造。人们经常会困惑于信息技术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二者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技术是根据人的思维开发和设计的,技术的应用会带来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人的思维的变化,反过来又将会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二者之间完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管理和业务的飞跃,管理的深化和业务的发展又必然对技术的应用提出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传统上国有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定位和特点,并按照新的观念去构造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商业银行会计既是会计,又是业务,实质上是会计业务,其主要原因在于: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而会计核算的对象也是资金运动,经营对象和核算对象的重叠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错位。实际上,虽然柜台人员参与了传统意义上的账务处理,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分录(实践中主要通过加盖会计科目章完成的)等。但从柜台人员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其主要职责还是经办业务,而不是核算,其面向的是客户(如存款人、借款人等),而不是用户(如管理层、监管当局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柜台人员虽然参与了账务处理,但这种账务处理是在开办业务时的一个衍生物,并不是其主要职责。如柜台人员在受理客户提交的票据时,主要是为了办理资金转账,而不是记账,对凭证要素所进行的各项审查也主要为了保证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而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因此,将柜台人员定性为会计人员未免有些牵强,不仅直接加大了会计管理的业务色彩,而且也与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相违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将账务处理镶嵌在系统中,如编制会计分录、登记会计账簿等。在目前一些商业银行推行的新一代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已经大大改变了几年前模拟手工的状况,计算机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已经很高,如实现了交易驱动(transactionimpulse),柜台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提示画面和用户守则要求在计算机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账务处理工作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柜台人员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每笔业务所对应的账务处理方法。所有这些定义都是在系统开发时由后台人员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系统中。在这种情况下,账务处理由系统自动完成,柜台人员只是一个操作员,已经很难说他们从事的是会计工作,更不用说是会计人员了。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定位,应把业务和核算严格区分开来,并按不同的方式归口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降低会计部门的业务色彩。会计工作应主要定位于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其主要职责是提供信息,并决定生成这些信息所应遵循的会计政策。

主体的定位也值得斟酌。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界定报表编制范围。由于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为了考核下级行经营成果或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需要确定相应的纵向管理体制,并按管理体制的要求,确定相应的会计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主体与具体的分支机构相对称,会计主体不能超越管理主体,并伴随着管理和考核体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会计主体可以延伸到最基层的营业机构,也可以收缩到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这完全取决于管理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主体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相对会计主体或管理主体。但是随着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需要运用盈利会计、作业成本管理等来提高成本控制和决策水平。盈利会计不仅需要按机构进行考核,而且需要考核到产品、部门,以至客户和人。因此,单纯以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为基础决定信息的编报范围已经无法适应这种管理的趋势,不能满足新的管理要求,需要重新确定商业银行的信息编报范围,即不仅要反映机构的情况,而且要反映部门、产品、客户或人员的情况。既然会计主体是相对的,从属于管理和考核的要求,如果还称之为会计主体,不仅与会计主体的特有含义相违背,而且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很难通过完整的账务体系来实现管理上的信息要求,一系列的应用方法必然会缺乏支撑。因此,在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下,将会计主体的概念扩充到责任中心的概念可能会更好一些。责任中心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任意确定,可以是一个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部门或产品,甚至是一个具体的客户或人员。当然,责任中心并不排斥会计主体,只不过责任中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有助于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充分和相关的信息而已。

传统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的含义,实际上已经不十分准确,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核算由传统的手工和模拟手工逐渐过渡到智能核算,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一个的认识也需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教条,走形而上学的路子。前后两种观点的变化看似简单和平常,实际上却孕育着对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不同认识,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篇7

在信息需求的驱动下,企业努力利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如常见的Intranet(企业内部网络)、Extranet(企业间网络)和全球最大的互联网Internet,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连在一起。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平台,为企业实现事中控制与实时控制目的奠定了基石。

(二)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有效手段

数据库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它具备了定义数据库的逻辑组织结构,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存取访问以及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的功能。而从财务集中管理的角度来看,使用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可以存放大量数据,而是利用数据库能够定义、处理与管理数据的功能,使管理者可以利用数据对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进行有效地实时控制,从而为企业理财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目前数据库管理系统非常多,如DB2、Oracle、SQLServer等,它们在数据的存储能力、处理能力、自动复制以及权限管理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

(三)管理软件———财务集中管理功能实现的必备手段

管理软件是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条件下,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对经济业务当中的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管理,直接为企业管理的主体提供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经营活动中获取的数据,通过加工、存储、整理等手段将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想真正提高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水平,如预算、执行与控制的水平,利用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是十分有效而且是必须的,试想如果没有管理软件,财务集中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现代信息技术对集团企业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克服传统模式下信息孤岛的局限性

集团的“信息孤岛”表现在横向上财务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财务业务不协同,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独立;纵向上,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财务系统不一致,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兼容。不少的集团企业将财务信息化简单地与会计电算化划等号,会计电算化是单项业务的信息化,它只能提高财务部门局部的工作效率。这与集团企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集团财务管控,解决集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完全是两回事。而集团财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要在横向上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纵向上使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的财务系统保持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集团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保证信息及时传递以及信息实时的使用。在集团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消灭“信息孤岛”。

(二)有利于集团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管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得集团总部能够实现对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控制,对预算从编制到执行到反馈这一全过程实时控制和评价,此外集团总部还能够准确及时对集团成员的财务数据进行查询和审计,从根本上实现集团企业财务的实时考核与控制。

篇8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篇9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篇10

第二,会计管理的高效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工作中收集、 传输、整理、查询、使用等程序的准确率和灵活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会计管理更加高效化,分析决策能力更加优质化。

第三,会计信息的系统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而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人工进行,更多的变为计算机进行。计算机通过记录、计算、分类、汇总、整理、传递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终生成信息传递到终端,极大的减少了人工计算的误差,使得会计管理更加系统化。

第四,会计功能的多元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既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的多样化、会计工作与各业务工作的综合化,还可以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决策,使得会计管理功能更加多元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全方位拓展。

第五,会计人才的知识化。在新时代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国际法规等专业基础知。还需要具备: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另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的基本技能。

二、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内容

第一,会计要素的新发展。会计要素简单的说就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同时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报表内容的主要依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会计要素主要应朝着三维会计平台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发展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搜集、加工以及整理等程序变得越来越快速,这就使得会计要素在划分上变得更加细密有层次,会计要素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和详细。

第二,会计假设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了会计学之中,企业行为也因此而呈现出动态虚拟性。这就使会计假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首先,信息经济中的部分虚拟企业会根据自身工作任务或外部条件的需要,借助网络功能来联合或重组。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企业显示出了即时性的特征。

第三,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减轻了广大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信息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得以有了新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等程序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再不断增强。

第四,知识结构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有了新发展,他们从以往的只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即可,转变为拥有基本知识多元化、基本分析方法多元化、和基本能力多元化的新一代会计人员,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新发展。

第五,网络会计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企业及时有效地从外部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而根植于Internet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又使得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网络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使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且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上文所说的网络会计正是建立在这种网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详细研究会计学理论,深入了解会计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会计学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二是深入分析会计学在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内涵、新方法、新目标、新内容等;三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为更全面的研究新时代下的会计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二,创新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学在新时达信息技术中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 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发展,首先要构建科学的科技管理体系,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加高效的应用在会计学中,推动会计学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开放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扩大会计学的应用范围;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服务管理体系,使得会计学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新时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感测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处理处理,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处理信息的水平。因此,想要进一步加快会计学发展, 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

篇11

在这一领域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广大一线教师在“名园”、“名师”的带动下进行互动合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

(1)自主培训模式

教师是幼儿园的活力血液,引导得好、发展得好会为幼儿园带来新的活力和朝气,相反则会延误、制约幼儿园的发展。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在教师培训方面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每位教师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培训产生许多问题,使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为了因人施教,我们想到了凭借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来实现信息化的网络培训。培训共分两个层面:一是新教师培训。我们将新教师必须掌握的常规培训、礼仪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课堂教学培训、规章制度解读等栏目创设成相应的电子教学版本和电子考核版本,通过这种途径让新教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使这种优质的培训资源更好地为新教师所用。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为了发挥有特长教师的优势,我园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利用幼儿园信息网络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学习开辟了空间,如顾老师的七彩工作室,刘老师的早教工作室,韩老师的音乐空间工作室,让志同道合的骨干教师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2)网络研讨模式

由于幼儿园教师实行的是“跟班制”,以往的研讨活动最多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参与进来(另一半教师要在班级组织幼儿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我园尝试建立网络教研中心,以沙龙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即把课堂实录上传到幼儿园网站,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参与。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虚拟教研中教师交流经验,奉献智慧,同时也获取信息,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对于网络教研,我园一位年轻教师这样描述:“网络教研活动犹如读一本书,更似乎在和许多专家学者亦或知心朋友对话。它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工作、交流的平台……网络教研活动是我快步成长的摇篮。”

(3)资源共享模式

为促进园本教研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园本教研的资源自选超市。在教学设计区里收藏了许多优秀教学案例;在视频资料区和图片资源区,收藏了天文、地理、科普、动植物百科等各类图片、视频资料;在配套课件区,老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为小朋友创设更好的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这种电子化的自选超市可以让老师按需使用,避免重复劳动,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学习模式的新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化教学中,我们明确教师、幼儿、教材、信息技术等四要素的作用,并优化彼此的关系,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主导―主体型”学习模式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平台,自主学习”―“多元交流,合作学习”。比如我们的传统美术活动形式是教师出示范例―讲解―示范―幼儿临摹―发挥―点评。这种单一的线性形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即使有游戏的插入,也呆板生硬,阻碍幼儿创造性地发展,而网络环境下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大不相同了。以电脑启蒙课《有趣的指纹》为例,老师从声、色、形、体,四个方面立体地呈现给孩子们,直观、生动、有情趣。首先,“创设情境”――手指上有什么?让孩子们发现指纹。其次,“自主学习”――通过电脑软件《森林小伙伴》中大象伯伯的话,让孩子们通过喜爱的动物了解到指纹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游戏“帮小蚂蚁找舞伴”、“指纹拼图”,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绘画,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锻炼孩子们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孩子们用小小的指纹拼出了小鸡、熊猫、骆驼等形象,并保存在资源库中。最后,“多元交流”――形象创作出来后,提交作业,传到教师机上,共同评价体验作品。这种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及时交流,保证了幼儿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问题―探究”型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幼儿自主探究、互教互学、合作教育。“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引出问题”“合作研究”“解决疑难”“反馈交流”“评价鼓励”。通常,人们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幼儿去探索、去创新。所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开始。教师要重视幼儿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幼儿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躲藏》这节课时,我们就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把变色龙、枯叶蝶、金钱豹等都隐蔽在大自然环境中,让幼儿去寻找、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我们不容易找到?”“还有哪些动物有这样的本领?”“动物的这种本领是否可以被人类所借鉴?”等等,鼓励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去表现,让他们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和电脑的互动中建构起探究型的学习态度。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既是方法手段的创新,又是观念、思想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适应现代教育环境,拓展教学外延,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建构新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幼儿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新型学习环境,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现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潮中,各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手段,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课老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下面是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营造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理念。教学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扫除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手操作、引发思考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钻研,从而获取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总会存在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实践,使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特设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环节,让每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帮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学生都争相表现,争当“小老师”,通过这个环节既培养他们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帮助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还解决学生多,老师不能一一辅导这一难题。

二、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建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其课堂是一个奇特空间,范围并不大,可它能包容下知识的海洋。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多个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只做基础性操作,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而对优秀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让他们做一些有发挥余地的、有挑战性的操作。尽可能做到在同一时间段内,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完成分给他们的不同层次的操作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