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21 08:3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科技论文

篇1

2.不拘泥于课本,开展开放式教学

我班的学生中有养鱼专业户的子女,有菜农的子女,也有养鸡、养兔专业户的女子……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城市学生甚至比教师丰富得多的直接生产、生活经验,我把他们看作“小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例如:在讲到“淡水养鱼”一节时,我就请养鱼专业户的孩子走到讲台上,我坐到他们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学一起悉听学生讲解有关淡水养鱼的知识,如淡水鱼的种类、混合放养的优点、如何喂养等,他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鲢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苗,指导大家如何辩认。最后,我加以简单地概括小结。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3.利用自然优势,实现学以致用

我校的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跨时代的新农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时,学生了解到黄瓜的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在开花后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进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这种昆虫传粉的机会就很少。我向学生讲述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励学生课后到有黄瓜大棚的同学家里看看,到这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去实践、验证。这样,他们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更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国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篇2

1.1 抓好问答训练是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是英语教研活动中广泛讨论的重大话题。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我校教师仔细考察研究了实际教学过程,一致认识到抓好师生课堂上的问答是上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一个个英语单词、词组及句型,只有经过反复见面,反复使用,才能获得巩固,进而理解掌握。使用与见面相比,层次又更高一点,效果也更好一点。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依附在师生的问答这一形式上,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实际。

1.2 抓好“问答”是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经过教学提炼的发问声音,传到学生耳朵里,经过耳膜的震动作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语言听觉区,促使学生对语言进行辨别、比较、判断。常常接受这一训练,学生的听觉灵敏了、听力也随之提高了。经过精心设计的师生问答,可以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毛病,也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克服在运用英语来表达某种意思所造成的某些缺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感受情景,有效地帮助学生依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英语语言能力标准,迅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1.3 抓好“问答”是发展学生智力、陶冶语言情操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你问我答是一种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感受器官的共同参与,通过中枢神经、多渠道的信息反愧协调的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具有较高训练标准的问答活动是一种密集型智力活动,它能充分反映智力上的精细性、敏锐性、清晰性和丰富性。从脑科学角度来看,问答过程,左半脑球分管词的连续,右半脑球分管声调变化。训练力度较强的一问一答,有利于开发脑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英语语言是一种很美的语言,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答的形式促使学生感受和品味,确实能陶冶学生的语言情操,进而演变为学生学好英语的一种动力。

2 实践上的若干做法

2.1 要认真备课。师生课堂问答,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涉及到怎样备好课的问题。譬如问答目的是否明确,问答内容是否正确、恰当,问答方法是否得当,问答对象的选择是否合适,问答过程如何组织进行等等,都要方方面面周密考虑。还应十分注意:(1)针对性强;(2)时间紧凑;(3)只许成功。针对性强与时间紧凑是“问答”教学成功的二个重要标准。

2.2 要正确选择“问答”时机。“问答”时机一般有三种:课首、课中、课末。课首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它能有效地牵制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营造出“紧张”的教学气氛。课首“问答”内容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作用。课中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课中时机在多数场合都具有突发性,起到随时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的作用,它可以使走神的学生意识到没有逃脱教师的注意,是老师给了面子,正在暗示、期待他的回答。课末也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它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听课后的精神疲乏,促使学生持续兴奋,充实45分钟的边角时间。课末“回答”内容都是巩固授课内容性质,有画龙点晴、捉漏补缺、强化要点的作用。

篇3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学习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是能够使用适当的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之后,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学生的主观需要

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时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这时候,教师只要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复对知识进行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复习效果.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思维情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多进行帮助,教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主要有分类、比较、归纳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十分频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逻辑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复习。

1.分类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分类法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将化学知识综合整理归纳,使用分类法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变得简单、有条理.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涉及基础概念知识、基本化学符号、基本的仪器等.知识结构琐碎、零散,但是只要将其进行分类,就能够根据知识结构进行记忆,快速提高复习效率.

2.比较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确认各个分析对象的差异点以及共同点的逻辑办法.通过比较的办法可以有效确认事物之间异同点,使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整体,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归纳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归纳学习方法是将需要研究分析的事物特点、性质进行概括总结.

篇4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的提升,初中语文老师也在不断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并探索出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接受语文知识。尽管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新课改后依然暴露出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由此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这对于今后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改后的不知之处

1.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趋于形式化

新一轮的课改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都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即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一方面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引导错误或是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欠缺,导致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过于形式化。在小组学习中,一些学生会把教师所布置的任务集中到一个成员或是其他优秀成员的身上,而这些学生则共享他人的结果。课上讨论时,有的学生则在认真地讨论问题,而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则在借机聊天。有的语文教师虽看见了,但为避免教学耽搁并没有制止这种情况,只是在课上一再的强调,各个组员都要相互协作等等类似的话。

2.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泛滥

在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但是,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这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的弊端。一些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课件做的比较花哨,相反地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花哨的ppt上,对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却忽视了。由于使用ppt后,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推进教学进度,大部分教师都乐于在课堂上使用ppt,然而会导致进度太快,学生无法跟上ppt的演示过程。而且长期使用ppt后,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多媒体,甚至出现了有些教师在没有ppt的情况下无法授课。

3.师生未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是没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面对这样的情形,一些语文教师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出现教学不当的情况。当然一部分学生也未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没有了教师直接性地引导,学生不知道要如何学习,他们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很大。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不足之处的解决对策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的探索能力

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能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应从自身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探索能力,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及时给与他们鼓励及引导。例如:在上说明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下去自己查询资料后再和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可以由代表发言,课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查看,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2.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根据课文的需要而制作ppt,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ppt授课。在语文课上,一些比较难懂的内容,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以便让学生理解。而一些简单地内容可以采取和学生互动等其他地教学方式。一定的板书教学一方面可以理清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则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书写。例如:在上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关于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一些简单的字、词、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来,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

3.教师定期在职培训

学校或是当地教育局,应进行定期的教师在职培训。定期的教师在职培训,可以让初中语文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情况。教师在职培训,都是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而被培训的教师则可以在培训地过程中及时的了解到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优点,一些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师则可以在培训中学会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转变过时的教学方法,创新出新的教师方式。当然,只有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篇5

2辅助课文朗读,传递思想情感

阅读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比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辅助朗读,传递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并在朗读中感受美,欣赏美。例如,在《七律•》这首诗的朗读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以《》为主题的背景音乐,音乐与诗歌的内容相融合,在音乐中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领略了在艰险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歌雄浑广博的基调。在这样的音乐中,学生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进入了读中悟情,读中生情的境界。

3增加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效果,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语文复习中,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比较分散的内容,系统化地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按需而求,获得知识,在课堂复习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化整为零,把课文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整体化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欣赏到与文本相关的图象资料、视频等同时,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搭建了平台。例如,《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仅仅凭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较为肤浅的诗词知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将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网络搜集学习相关的影视资料,评论资料、介绍资料等,让学生去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做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学生们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木兰这一形象也在他们心目中丰满起来。

篇6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对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进行良好的创设,对提问情境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带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得以充分的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原因

(1)教师有着学生要升学的巨大压力。面对校方要提高学校升学率等个方面的压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都尽可能的把所有知识点、题型灌输给学生,多讲解重点、难点,没有时间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之间有着竞争的压力,导致教师要把学生逼出成绩,还以此来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使学生的作业量加大,延长了学生做题的时间、学生的听课时间变短了。

由于物理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不高,每周安排的课时很少,而教师的教学量又大、教学任务重,致使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课堂提问。

(2)有些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狭窄。一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很快理解;二是教师缺乏综合性的知识,使物理课堂没有活力过于呆板,没有创新性问题提出,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三是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缺乏,使教学缺少预见性,导致盲目性增加,对课堂的驾驭不够灵活,对学生的提问抽不出一定的时间来。

教育观念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论知识,使教师认为学生掌握知识、能够取得好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就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更是忽视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3)课堂有效提问技能的缺乏。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却少有效提问的技能,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

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2.1 减小教师的压力,改变评价制度、增加课时

(1)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评价制度,落实素质教育,用素质发展评价取代升学考试评价,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师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使教师从升学率中解脱出来。

(2)改变以往的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成绩这一单一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转以教师的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使教师在师德师表、教学、育人、教研、合作、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减少教师的压力,使其能够积极、自信。

(3)适当的增加一节物理课教学课时,使教师可以有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2.2 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教师知识

(1)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方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业务,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教师要加强自学意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学,不断增强学科知识,开阔学术视野,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2.3 有效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掌握

(1)提问的目的和目标要明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拥有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提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能够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很好的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要能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应偏离教学目标,不能成为无效提问

(2)要具体精心设计合适的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关键要害处设置问题。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范围不能有随意性,要以教学需要为提问设计的客观依据,需要进行提问的要问不可少,还要精心设计确保提问的效益,不必要的提问就不用问了,以免画蛇添足;二是要保证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应该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梯度,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创造性;三是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清晰简明,使学生听了以后,就能了解其内容,把问题记住,通过和综合知识信息的思考做出正确回答;四是问题的设计要在新颖、奇特中包含疑点,能够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造成他们的认知失衡,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努力搜寻信息来解决疑问。

(3)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提问。如学生在因旧知识的影响不能顺利的把知识迁移过来时,学生疑惑、一筹莫展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二是根据教学视角、教学的进行状况来加以把握,进行提问。

篇7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物理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提问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提问可以凝聚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初中生身心还在生长发育,注意力还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时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套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但表达能力却很差。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并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对已学物理知识的不足,同时还能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比如对于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掌握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往往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有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式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这样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要求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具有启发作用,特别是对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具有启发作用,能够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将要接受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启发。

2.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提问不能够充分的展开师生间的互动,因为传统的提问方式总是固定的几个人在回答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不能与学生展开互动。

3.有效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范围。要在学生可接受的知识水平范围之内,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又分为知识层面的全面性以及学生层面的全面性。知识层面的全面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全面地涵盖当前的课堂授课计划。而学生层面的全面性要求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将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落下,避免过去几个固定的人回答问题的局面。

三、如何实现课堂有效提问

1.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利用老师教授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学生不仅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会提升自信,并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如果用这种方式提问,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假如我们尝试这样问: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而新的热水瓶不保温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此时,可以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进行观察分析,并在课堂中找到正确答案。

2.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引发争论性的提问

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敢于质疑,勇于释疑。有疑问才能引发争论,有争论就能激发思考,积极思考方能解决问题。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印象一定极为深刻,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比如有的教师这样提问:“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力吗?”“在平地上负重前进做不做功?”这样的问题就能充分引起学生的争论,他们会积极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理论研究显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类型的问题。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照顾到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在加强双基训练时,应多问中等生、学困生两类学生;在训练重、难点时,则要多问优秀生、中等生两类学生。如,教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节内容时,可让学困生回答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举例说明;可让中等生回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让优秀生回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系列问题的创设,既照顾到了“点”又顾及到了“面”,从而有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问题设置不合理、无效,只会适得其反。因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注重问题的有效性,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1.2增添及时反馈与补偿环节教学不能只是教,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与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上来,反馈的目的在于生成新的问题,便于及时地处理问题,这是宏观调控的过程,借助于这个环节有助于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排除在学生的头脑之外.

1.3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新增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感性的,而且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物理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借助于课堂教学设计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识点教学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2.1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个感性认识可以完成如下两个实验。

篇9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学习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是能够使用适当的方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之后,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学生的主观需要

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时期,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这时候,教师只要将科学逻辑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复对知识进行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复习效果.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思维情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多进行帮助,教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主要有分类、比较、归纳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十分频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逻辑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复习.

1.分类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分类法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将化学知识综合整理归纳,使用分类法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变得简单、有条理.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涉及基础概念知识、基本化学符号、基本的仪器等.知识结构琐碎、零散,但是只要将其进行分类,就能够根据知识结构进行记忆,快速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对化学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化学溶液的判断相对较为复杂,这里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溶液的性质、特点,就能够有效进行判断.目前溶液酸碱性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溶液呈酸性,就是酸溶液与一些盐溶液(硫酸氢钾、硫酸氢钠等等)的混合;第二种,溶液呈中性,就是水与大多数盐溶液;第三种,溶液呈碱性,就是碱溶液与一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的混合.这样的分类总结,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比较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确认各个分析对象的差异点以及共同点的逻辑办法.通过比较的办法可以有效确认事物之间异同点,使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整体,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初中化学中不同气体的学习,就可以通过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判别.在进行试验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气体性质进行复习,之后再通过具体试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带火星的纸条放入装满气体瓶中,加入纸条复燃,则是氧气;氨气检验方法是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果试纸遇气变蓝,那么这就是氨气;二氧化碳的检验办法是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混浊,则是二氧化碳气体.比较三种不同气体的反应现象,就能够使学生有效的进行辨别,并且比较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中考探究类题型.

3.归纳法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归纳学习方法是将需要研究分析的事物特点、性质进行概括总结.例如,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是H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中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煤、石油;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等等.学生熟练运用归纳学习的办法进行自主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有效提高化学成绩.

篇10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新课改不断的推广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和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包含了理论和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理论的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虽然初中信息技术不是主课程,但也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普及的程度远远高于我国教育普及的程度,简单来说,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没在课本中出现时,已经普及在人们生活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式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信息课堂效果和效率,构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教学实践意义。

三、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节课能否学习到知识,不仅仅受到教师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热情,以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还能使学生紧跟教师教学的思路进行听讲和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合理地进行意境教学,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大学生毕业求职面试、简历、参加工作后的情况,信息技术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情况,为学生展示一个出色的简历、出色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并展示个人才能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策

(一)巧设教学任务

驱动教学课程发展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任务,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充分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拓展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营造学习氛围、巧妙设计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强烈地进行问题动机的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互动、协作,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要高效地实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的“word文字处理系统”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通过电脑的实践操作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考虑到各个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共同进步,提高成绩和提升技能水平。

(二)分层教学

指导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潜力、技能水平等进行指导教学称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等因素和存在的差异情况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与智力差异的现象,并且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而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PPT的放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A层的学生在PPT的创建和操作中引入动画;要求B层学生掌握PPT创建的步骤和操作步骤,并且还需要加入动画类型、秩序、属性等设置;要求C层同学熟练掌握PPT的创建和设置,并运用文稿修饰等技术进行PPT的创建和操作。分层教学的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信息素养的能力和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对信息技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也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巧设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文的阐述,分层教学、巧设教学任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陈晓清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韩立.“导学导练,自主互动”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08):250.

篇11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作业分层设计就是以这些理论作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运用恰当的练习策略,进行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国内特级教师顾淑平在《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中指出,实验前,其原有的学生基础与对比班无明显差异,三年后的测试数据则说明了实验的绩效是明显的。实验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过了对比班,实验班的优分率远远高于对比班,而低分率却远远低于对比班,体现了“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在“培优”和“辅差”方面的优越性。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作业态度、习惯均优于对比班,说明“分层作业”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特级教师柏跃富在《作业的分层布置在教学中的实践》中指出:分层布置作业符合学生的能力差异,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

刘景蕉老师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几种简便的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如修改数量呈现分层、隐去数字呈现分层巧变图形呈现分层、增加条件呈现分层、减少条件呈现分层等,这些作业分层设计技巧为相关研究提出很好的启发。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都要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以及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这个变化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目前中学学生的课内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于是布置课内作业时也是本着教师的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及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内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

我们广纳中学政史组的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业存在着一种敷衍了事,对传统作业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作业形式单调、陈旧,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等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在中学阶段,当前我国中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只不过是要布置更回适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性的作业。

那么怎样使得学生作业也能与人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实现从原先的一种“负担”向一种自身需求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转变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把课内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的事去做,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面对当今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作业的形式,实行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了进行《初中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即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依据学生的需要安排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的作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合理把作业进行分层,怎样实行动态化分层。根据学生平时做作业完成情况、质量情况;测试的卷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因素等情况进行分层。

2、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操作模式的研究,如何在教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下有效的实施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让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3、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内容,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指导生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针对分层作业如何做到分层批阅,分层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对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层次

A层作业:在设计时,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降低作业难度,减小作业量,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能大大提高A层学生对做分层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B层作业: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作业设计中,先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政史材料题,最后让他们做一些小练习,课内作业B层设计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作业的扩展内容向生活加以延伸、丰富,由一个点出现满天星。这样的作业设计主要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提高题。

C层作业:是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展,以研究性作业为主。作业设计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让学生挑战自我,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在布置C层学生的作业时,以政史事例分析理解为主,一般都是两篇材料。做完后,马上请学生来讲解,锻炼学生的解释能力,要让他说得其他同学能理解,总的来,就是要让课本上的理论用来指导生活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回答要适当给予鼓励。

(二)研究的措施:

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我校申报的县级课题《初中政史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自开题以来,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实践研究的理论水平;立足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证教学面向全体;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补充课外资源,有效设计分层作业;在实际操作中寻求一套有效的实施模式。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研究、制定出了严谨的课题研究的整体方略。

1、学习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初中在面对课内作业时的现状:统一的课内作业不是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就是让学困生答不起,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对作业没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成了本课题研究急需开展的重要原因,在弄清学生课内作业的现状后,参研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当今国内外课内分层作业的最新理论,通过吸收、消化、反思、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内作业新模式,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

2、推行课程的实践

在七年级设定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班的基本情况要相接近。实验班推行分层作业,对比班依照常规教学模式,参研人员要进行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进行交流,进行情报的共享和交换。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要共同讨论,群策群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以后的工作方式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法,进一步学习新的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并用于以后指导实验工作的进行,开发出一套指导实验工作的校本教材。

3、论文的撰写和成果的汇总

参研教师应将在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及其方法等形成文字材料,采用公开发表省、市、县内的交流等方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推广。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等的方式总结出分层作业的优势所在,然后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本校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的理论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及有差异的检测评价标准,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模式。

3、通过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的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要求。

5、通过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1)分层作业的理论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墨翟教育学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者为两个程度相同的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因此实施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实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12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这不仅是教材学习的需要,也是由学生思维特点决定的。教材存在难度指数,教师要正视教材的层次性,在问题设计时需要与教材保持相同频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思维特点设计课堂提问,让不同学生群体都能够找到思维坐标。

如学习《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时,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前,教师根据教材学习内容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河姆渡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哪些异同点?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不难看出,教师设计的问题呈现梯度性,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也逐渐走进教材核心。特别是最后两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二、针对性设计,把握学生思维切点

提升课堂提问针对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2.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考量。教材内容有难度系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步解读、剖析、归纳、总结,需要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接近问题核心。要把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抓住教材构成特点展开问题设计,做到层层设问,这样才能建立由易到难的问题探究路线,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突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肯定出现不同的答题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学力实际给出客观评价,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如在学习《夏朝和商朝》时,根据学生思维状态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大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这和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继承方式?商朝疆域有什么特点?商朝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商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我在提问环节进行了适当修改,将问题统一展示出来,学生回答问题有自由选择权,先被提问的学生有优先选答权。第一个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学生选择了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学生选择了第四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时,先提问学困生,将最难的问题留给学优生,这样自然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三、启发性设计,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往往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这说明教师设计问题时,对教情、学情调研不够,需要进行教学调整。降低问题难度系数,或者改变提问方向,给予学生多方面引导,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时的留白,给学生思考以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分析、整合、归纳、综合的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