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14:48: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就业道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就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就业活动中形成的指导人们就业活动、调整就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就业道德包括就业过程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就业道德要求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兼顾个人与社会、集体、家庭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应该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根本原则。为此,要求就业者具有正确的就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确立合理、科学的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趋利化的泛滥,加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引导其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探讨和解决的全新而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道德素质及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中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特点,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第一个层面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就业对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道德意识。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和职位,如何选择职业和职位,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否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就业的重要意义说明,就业本身就包含一定道德的基础和根据,说明就业道德的重要性。
第二个层面是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介绍这一专业的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历史和前景、性质和特点等,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强化他们献身于所学专业的就业意识。只有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懂得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才能端正就业态度。
第三个层面是学习和了解基本的就业道德规范。就业道德主要是针对就业行为的道德规范,因而学习和认识就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是确立良好的就业道德观念的基础。
三、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落实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
从就业道德素质培养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出发,考察当前社会主义就业道德建设以及高校就业道德教育的实际,加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在宏观上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1.科学、系统地把握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不能无组织、无协调地分散进行,而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既然高校德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那么,高校德育工作者就理所当然地应是构建这一机制的主要力量。
2.构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庞大又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整合力量,搞好科学论证,加强交流与协作,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就业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加强科学研究,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重理论研究,构建起一整套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微观层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微观上则必须将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
高校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开设就业道德教育的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道德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就业道德教育、修养的方法,从而对就业道德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对于大学生较好地接受就业道德教育和自觉地进行就业道德修养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分支,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如今,因供大于需、供需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用人单位对被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了测试拟聘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外,还极其重视考察其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而当前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从而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状况
当前,毕业生在简历中造假、随意签约和毁约、缺乏敬业和团队精神、频繁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也因此暴露出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宏观政策层面重视与微观操作层面轻视的矛盾突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又推出14号、16号文件。14号文件在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16号文件则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要求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但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不能落到实处。据笔者的课题组在高职院校访谈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消极态度,认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职业道德素质需在今后职业实践中慢慢养成。据课题组对40所院校的调研统计:只有10%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90%的学校还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且涉及的职业道德内容少而浅,既没有系统性,更谈不上专业性与实践性;80%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也过于简单,主要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不注重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成为自觉行动。
(二)学生对职业道德轻视与企业对职业道德重视的矛盾突出
课题组曾在高职院校发放了1020份有效学生问卷,学生在回答“你心目中如何权衡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问题时,中低年级学生回答比例统计结果是:50.3%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23.7%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15.8%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10.2%的学生认为二者都不重要;高年级的学生回答比例是:58.2%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20.7%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18.4%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2.7%的学生认为二者都不重要。统计结果分析表明,60%以上的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而随着高职生年龄的增长和就业的临近,对职业道德的忽视更为明显。
目前,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明显表现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心浮气躁、害怕吃苦、追求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等。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已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畅就业。课题组曾在部分企业发放196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学生的预期。具体统计比例是:54%的用人单位把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人文综合素质的首位,4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综合两项统计说明90%以上的用人单位都重视职业道德。所以,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员工除了拥有熟练技能外,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80%的企业还表示。职业人才必须具备综合能力。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专业化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第二,就业指导的对象主要指向毕业生。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化、全程化指导,未能从大学一年级就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职业理想;第三,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据课题组在高职院校发放1020份有效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有8.2%,表示“满意”的比例也只有16.4%;相反,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则达到了49.4%和26%。上述统计比例表明: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就业指导内容普遍浅显,主要是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讲解,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应聘技巧的辅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与速效性,而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较缺乏,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甚至等同于面试指导,只重视面试技巧的教授。而轻视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已在毕业生就业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一些学生伪造简历、荣誉证书、学习成绩、实践经验等,一些学校的老师也默许学生上述种种不负责任、不守诚信的行为,认为“区区小节”不过是帮助学生应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孰不知,这些“小节”却大大伤害了用人单位的感情,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感的增强直接影响了后续对同所学校学生的再聘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应依据专业对口行业对岗位人才所需素质的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放在学校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职业道德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经过在校阶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参与就业竞争的专业技能,软实力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更为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即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大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很多单位录用人才时都强调:有德有才者破格录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使用、无德无才者绝不录用。
所以,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聘技巧,要告诉学生职业道德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在专业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以胜任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就业储备职业道德软实力,因为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将来的工作态度。事实上,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好比鸟儿的一对翅膀,应聘技巧作为包装形式则类似于翅膀上绚丽的羽毛,真正体现竞争实力的还是巨大有力的翅膀。
(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包含要素
当今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遵守职业纪律等,更通俗地说,就是讲诚信、有责任心、保守公司的机密、对企业忠诚、不传播与工作无关或有损公司的小道消息、团队协作和守时等。其中,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个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品质,在此基础上心怀远大目标、行动执着追求的人则能够为企业同时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敬业常常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提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首选。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往往很珍惜就业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敬重之情,甘于为工作付出和奉献并从中感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我国自古就有“忠于职守”的优良文化传统。敬业精神也是个人品质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选择、认真负责的态度、忘我投入的志趣。所以,敬业精神不仅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高度热爱,也是一个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更是做人的高远境界。
诚信即诚实和守信,即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必诚必信”的美德。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经济利益至上,为追求快速致富不惜采取坑蒙拐骗的手段,将企业的信用和个人的诚信置之度外,最终使企业和个人蒙受重大损失,从此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丧失了立足之地。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信用危机的情况下,个人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做到忠于国家、企业、老板和同事则显得尤为可贵。所以,诚信是个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德,更是职业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要素。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忠诚守信的员工,并给予较多的发展和重用机会。
团队精神是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中必不或缺的要素。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拥有凝聚力超强的高效团队,因为只有团队员工之间彼此了解、取长补短、气氛融洽,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很多的职业活动都是项目式运作,尤其是在很多跨学科的新兴产业领域,更强调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聚集一起而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所以。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如果完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缺乏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生共存的团队精神,个人和企业的事业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行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纪律。员工如违反了职业纪律,轻者会被企业予以警告、处罚,重者会招致被企业开除,最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到国家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遵循职业道德方面,个体首先要习惯严格遵守职业纪律,既保证工作秩序正常进行,也有利于树立自已遵守职业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更好地延伸和提升。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广大院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实习的过程中,体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努力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觉行动。
(一)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大专院校应视职业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注重增加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因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职业道德。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金钱观,提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的学习追求,最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校还可通过课程、讲座、培训、知识竞赛、展览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竞争实质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学校还要大力宣传集体主队精神,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合作、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奉献、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精神。
(二)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我国就业指导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国情状况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前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键,为此要落实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即时就业率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率,即要关注有多少学生经过试用期后能够真正被用人单位留下来。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更加关注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兼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除了通过专题讲座、开设指导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法律及政策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为学生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创造条件。此外,参观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高手或道德标兵现身说法,也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除了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有所差异外,大学生本身的道德素养也是影响之一。《上海青年报》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首先,企业用人要求毕业大学生“德才兼备”,只有在具备了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诚信敬业、协同合作等素质的前提下,理论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才更具备竞争力;其次,融入社会、立足企业最基本的是做人的良好品质和文明素养即社会认可的道德水准;最后,大学生本人有追求上进、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大学生应该有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指导等愿望和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较为积极,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大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流与偏激的职业道德并存。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并未完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等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虽然大部分学生能明辨真假、是非,区分善恶、美丑,在职业道德操守上坚持求真求是、向善向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诸如一方面想追求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履历上造假;在目标追求上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在实现过程中均以自我为标准,一旦不能满足自身欲望,便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2.大学生自律意识淡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强势涌入,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向。大学生群体是接受新事物最为敏感的群体,同时自身缺乏成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标准,极易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而出现行为偏差,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影响到在实际生活中抵御诱惑的能力,在外界的诱惑下轻而易举就会放弃道德追求,在生活中产生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的现象。
3.职业道德意志坚强与脆弱交织。
众所周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趋势下,众多大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各种岗位都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大多数人能够理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及时自我反省,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不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蛛丝马迹中敏锐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并成功转型。但也有少数道德意志薄弱者,更多地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客观原因,既不从自身找原因,又不会主动调整职业目标与方向。稳定的高薪工作岗位找不到,而待遇较低的岗位又不愿意去,以致被职业撞了一次次的“腰”,在重复失败的同时也重复着不满,同时,道德意志也一点一滴地消退,最终使自己成为“职场边缘人”。
从这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有着比较明确的道德认知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道德认知新的理念和内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道德践行水平上有浮躁表现,呈现明显的知行脱节、双重标准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整个的大学教育过程尤其是德育课上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强化。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行教育为出发点,培育社会、企业需要的大学生
1.胸怀宽广、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新生一入学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理想主义教育,让迷茫的同学重拾目标,让懈怠的同学坚定信念。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勇往直前的动力,大学生只有把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胸怀宽广,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要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为社会服务的真本领。诚然大学生应该志向远大,但不应该好高骛远、空谈理想和抱负,而应该脚踏实地,从身边的事做起。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把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转化为个人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以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社会条件的改善,使得大学生现在的周边环境条件比较优越,优越的条件不仅没能使学生在德行上有明显的发展,反而在自立能力、社会适应力、吃苦耐劳能力、抗挫折能力上都大打折扣,不少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认识模糊,学习不刻苦努力,行为随意乖张。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平时要抓得更细致更具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辨别是非,以善去恶,在平凡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厚德敦行、润物无声,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高校人文传统和优良传统的根本之源,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德育教育功能。尚德、求真、活泼、开放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道德素养,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完善教育理念、夯实文化基石,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促进院校有特色团体和协会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信和价值的存在,在整个校园逐渐形成厚德敦行、学以致用的校风以及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并使广大师生深受其益。其次,注重传统、挖掘特色,系统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全面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有助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的校园物质文化等,同时更要注意校园精神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最后,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协调、统筹、组织、实践、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应当面面俱到,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都相当饱满。上过这门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问题不敢过于展开讲,否则一节课内容根本无法完成。笔者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面面俱到呢?我们应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且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例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并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大胆删去这部分内容。很多人会质疑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但笔者坚持认为: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更有用的问题上。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缺乏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与未来社会的接轨。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笔者决定大胆尝试,即结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以其为使学生的大学学习更为有效,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残酷的职业竞争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成为职业圈当中的成功者。并且大学学习中老师讲授只占到很小的比例,更多的问题和知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所以删去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2.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向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倾斜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删减一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当重点放在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方面。例如:对于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就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实际解决现在或者将来职场中所面临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这个内容,就应该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人的品格和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在这些教学内容上的侧重,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而这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需要的“就业软实力”。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1.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未来的职场中,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笔者经常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之外,还能否帮助学生增强未来从事职业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小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从同龄人身上学到更为优秀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没有团队合作与沟通,仅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不会有富有战斗力的小组。通过小组激励制教学,对表现积极和优秀的小组适当给予奖励和加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每个成员意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没有获得奖励小组也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和优势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