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01-07 14:48: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就业道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就业道德

篇1

一、大学生必须加强就业道德教育

所谓就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就业活动中形成的指导人们就业活动、调整就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就业道德包括就业过程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就业道德要求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兼顾个人与社会、集体、家庭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应该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根本原则。为此,要求就业者具有正确的就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确立合理、科学的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趋利化的泛滥,加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引导其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探讨和解决的全新而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道德素质及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中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特点,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第一个层面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就业对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道德意识。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和职位,如何选择职业和职位,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否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就业的重要意义说明,就业本身就包含一定道德的基础和根据,说明就业道德的重要性。

第二个层面是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介绍这一专业的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历史和前景、性质和特点等,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强化他们献身于所学专业的就业意识。只有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懂得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才能端正就业态度。

第三个层面是学习和了解基本的就业道德规范。就业道德主要是针对就业行为的道德规范,因而学习和认识就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是确立良好的就业道德观念的基础。

三、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落实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

从就业道德素质培养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出发,考察当前社会主义就业道德建设以及高校就业道德教育的实际,加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在宏观上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1.科学、系统地把握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不能无组织、无协调地分散进行,而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既然高校德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那么,高校德育工作者就理所当然地应是构建这一机制的主要力量。

2.构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庞大又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整合力量,搞好科学论证,加强交流与协作,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就业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加强科学研究,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重理论研究,构建起一整套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微观层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微观上则必须将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

高校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开设就业道德教育的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道德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就业道德教育、修养的方法,从而对就业道德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对于大学生较好地接受就业道德教育和自觉地进行就业道德修养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分支,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如今,因供大于需、供需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用人单位对被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了测试拟聘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外,还极其重视考察其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而当前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从而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状况

当前,毕业生在简历中造假、随意签约和毁约、缺乏敬业和团队精神、频繁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也因此暴露出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宏观政策层面重视与微观操作层面轻视的矛盾突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又推出14号、16号文件。14号文件在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16号文件则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要求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但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不能落到实处。据笔者的课题组在高职院校访谈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消极态度,认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职业道德素质需在今后职业实践中慢慢养成。据课题组对40所院校的调研统计:只有10%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90%的学校还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且涉及的职业道德内容少而浅,既没有系统性,更谈不上专业性与实践性;80%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也过于简单,主要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不注重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成为自觉行动。

(二)学生对职业道德轻视与企业对职业道德重视的矛盾突出

课题组曾在高职院校发放了1020份有效学生问卷,学生在回答“你心目中如何权衡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问题时,中低年级学生回答比例统计结果是:50.3%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23.7%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15.8%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10.2%的学生认为二者都不重要;高年级的学生回答比例是:58.2%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20.7%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18.4%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2.7%的学生认为二者都不重要。统计结果分析表明,60%以上的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而随着高职生年龄的增长和就业的临近,对职业道德的忽视更为明显。

目前,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明显表现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心浮气躁、害怕吃苦、追求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等。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已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畅就业。课题组曾在部分企业发放196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学生的预期。具体统计比例是:54%的用人单位把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人文综合素质的首位,4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综合两项统计说明90%以上的用人单位都重视职业道德。所以,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员工除了拥有熟练技能外,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80%的企业还表示。职业人才必须具备综合能力。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专业化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第二,就业指导的对象主要指向毕业生。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化、全程化指导,未能从大学一年级就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职业理想;第三,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据课题组在高职院校发放1020份有效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有8.2%,表示“满意”的比例也只有16.4%;相反,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则达到了49.4%和26%。上述统计比例表明: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就业指导内容普遍浅显,主要是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讲解,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应聘技巧的辅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与速效性,而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较缺乏,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甚至等同于面试指导,只重视面试技巧的教授。而轻视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已在毕业生就业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一些学生伪造简历、荣誉证书、学习成绩、实践经验等,一些学校的老师也默许学生上述种种不负责任、不守诚信的行为,认为“区区小节”不过是帮助学生应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孰不知,这些“小节”却大大伤害了用人单位的感情,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感的增强直接影响了后续对同所学校学生的再聘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应依据专业对口行业对岗位人才所需素质的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放在学校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职业道德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经过在校阶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参与就业竞争的专业技能,软实力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更为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即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大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很多单位录用人才时都强调:有德有才者破格录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使用、无德无才者绝不录用。

所以,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聘技巧,要告诉学生职业道德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在专业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以胜任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就业储备职业道德软实力,因为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将来的工作态度。事实上,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好比鸟儿的一对翅膀,应聘技巧作为包装形式则类似于翅膀上绚丽的羽毛,真正体现竞争实力的还是巨大有力的翅膀。

(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包含要素

当今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遵守职业纪律等,更通俗地说,就是讲诚信、有责任心、保守公司的机密、对企业忠诚、不传播与工作无关或有损公司的小道消息、团队协作和守时等。其中,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个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品质,在此基础上心怀远大目标、行动执着追求的人则能够为企业同时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敬业常常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提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首选。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往往很珍惜就业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敬重之情,甘于为工作付出和奉献并从中感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我国自古就有“忠于职守”的优良文化传统。敬业精神也是个人品质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选择、认真负责的态度、忘我投入的志趣。所以,敬业精神不仅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高度热爱,也是一个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更是做人的高远境界。

诚信即诚实和守信,即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必诚必信”的美德。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经济利益至上,为追求快速致富不惜采取坑蒙拐骗的手段,将企业的信用和个人的诚信置之度外,最终使企业和个人蒙受重大损失,从此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丧失了立足之地。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信用危机的情况下,个人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做到忠于国家、企业、老板和同事则显得尤为可贵。所以,诚信是个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德,更是职业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要素。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忠诚守信的员工,并给予较多的发展和重用机会。

团队精神是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中必不或缺的要素。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拥有凝聚力超强的高效团队,因为只有团队员工之间彼此了解、取长补短、气氛融洽,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很多的职业活动都是项目式运作,尤其是在很多跨学科的新兴产业领域,更强调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聚集一起而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所以。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如果完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缺乏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生共存的团队精神,个人和企业的事业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行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纪律。员工如违反了职业纪律,轻者会被企业予以警告、处罚,重者会招致被企业开除,最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到国家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遵循职业道德方面,个体首先要习惯严格遵守职业纪律,既保证工作秩序正常进行,也有利于树立自已遵守职业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更好地延伸和提升。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广大院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实习的过程中,体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努力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觉行动。

(一)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大专院校应视职业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注重增加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因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职业道德。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金钱观,提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的学习追求,最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校还可通过课程、讲座、培训、知识竞赛、展览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竞争实质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学校还要大力宣传集体主队精神,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合作、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奉献、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精神。

(二)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我国就业指导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国情状况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前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键,为此要落实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即时就业率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率,即要关注有多少学生经过试用期后能够真正被用人单位留下来。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更加关注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兼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除了通过专题讲座、开设指导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法律及政策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为学生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创造条件。此外,参观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高手或道德标兵现身说法,也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篇3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除了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有所差异外,大学生本身的道德素养也是影响之一。《上海青年报》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首先,企业用人要求毕业大学生“德才兼备”,只有在具备了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诚信敬业、协同合作等素质的前提下,理论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才更具备竞争力;其次,融入社会、立足企业最基本的是做人的良好品质和文明素养即社会认可的道德水准;最后,大学生本人有追求上进、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大学生应该有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指导等愿望和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较为积极,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大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流与偏激的职业道德并存。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并未完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等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虽然大部分学生能明辨真假、是非,区分善恶、美丑,在职业道德操守上坚持求真求是、向善向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诸如一方面想追求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履历上造假;在目标追求上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在实现过程中均以自我为标准,一旦不能满足自身欲望,便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2.大学生自律意识淡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强势涌入,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向。大学生群体是接受新事物最为敏感的群体,同时自身缺乏成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标准,极易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而出现行为偏差,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影响到在实际生活中抵御诱惑的能力,在外界的诱惑下轻而易举就会放弃道德追求,在生活中产生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的现象。

3.职业道德意志坚强与脆弱交织。

众所周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趋势下,众多大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各种岗位都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大多数人能够理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及时自我反省,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不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蛛丝马迹中敏锐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并成功转型。但也有少数道德意志薄弱者,更多地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客观原因,既不从自身找原因,又不会主动调整职业目标与方向。稳定的高薪工作岗位找不到,而待遇较低的岗位又不愿意去,以致被职业撞了一次次的“腰”,在重复失败的同时也重复着不满,同时,道德意志也一点一滴地消退,最终使自己成为“职场边缘人”。

从这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有着比较明确的道德认知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道德认知新的理念和内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道德践行水平上有浮躁表现,呈现明显的知行脱节、双重标准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整个的大学教育过程尤其是德育课上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强化。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行教育为出发点,培育社会、企业需要的大学生

1.胸怀宽广、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新生一入学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理想主义教育,让迷茫的同学重拾目标,让懈怠的同学坚定信念。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勇往直前的动力,大学生只有把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胸怀宽广,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要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为社会服务的真本领。诚然大学生应该志向远大,但不应该好高骛远、空谈理想和抱负,而应该脚踏实地,从身边的事做起。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把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转化为个人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以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社会条件的改善,使得大学生现在的周边环境条件比较优越,优越的条件不仅没能使学生在德行上有明显的发展,反而在自立能力、社会适应力、吃苦耐劳能力、抗挫折能力上都大打折扣,不少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认识模糊,学习不刻苦努力,行为随意乖张。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平时要抓得更细致更具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辨别是非,以善去恶,在平凡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厚德敦行、润物无声,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高校人文传统和优良传统的根本之源,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德育教育功能。尚德、求真、活泼、开放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道德素养,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完善教育理念、夯实文化基石,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促进院校有特色团体和协会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信和价值的存在,在整个校园逐渐形成厚德敦行、学以致用的校风以及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并使广大师生深受其益。其次,注重传统、挖掘特色,系统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全面设施、合理布局,建设有助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的校园物质文化等,同时更要注意校园精神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最后,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协调、统筹、组织、实践、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

篇4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应当面面俱到,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都相当饱满。上过这门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问题不敢过于展开讲,否则一节课内容根本无法完成。笔者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面面俱到呢?我们应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且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例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并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大胆删去这部分内容。很多人会质疑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但笔者坚持认为: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更有用的问题上。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缺乏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与未来社会的接轨。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笔者决定大胆尝试,即结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以其为使学生的大学学习更为有效,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残酷的职业竞争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成为职业圈当中的成功者。并且大学学习中老师讲授只占到很小的比例,更多的问题和知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所以删去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2.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向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倾斜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删减一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当重点放在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方面。例如:对于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就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实际解决现在或者将来职场中所面临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这个内容,就应该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人的品格和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在这些教学内容上的侧重,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而这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需要的“就业软实力”。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1.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未来的职场中,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笔者经常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之外,还能否帮助学生增强未来从事职业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小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从同龄人身上学到更为优秀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没有团队合作与沟通,仅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不会有富有战斗力的小组。通过小组激励制教学,对表现积极和优秀的小组适当给予奖励和加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每个成员意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没有获得奖励小组也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和优势做到最好。

篇5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1、 考试舞弊日趋严重。

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无争的事实,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论文等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超,如运用高科技手段作弊,雇佣“”代考等,他们完全忘记了学院的规章制度,忘记了道德对他们的约束。

2,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严重

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见证,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是编制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将来可能发生违约情况时的判断依据。现在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署协议以后随意违约,给学校很坏的影响也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的生产及管理,也使其它未就业同学失去了公平的竞争机会!

3、 友情淡化,感情不专。

大学生离开亲人来到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有结交朋友的迫切愿望,但在校园中大学生的孤独感比较严重,主要是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缺少诚意,使友情淡化,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

4、 网络中的道德缺失。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不像现实世界中有和法纪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

5、公德失范,审美情趣错位

大学生公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厕所里,清洁人员特地在便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往水池和便池里扔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出现“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候车室,有人对痰盂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甚至还吐口香糖,使地面龌龊不堪。乱刻乱画、破坏公物,上课接电话、发短信,在宿舍玩牌、喝酒,在外通宵上网,夜不归宿……一些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发展到拐骗偷盗的犯罪边缘(偷盗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捡到别人的东西拒不承认),损人利已反而怡然自得。一些学生误将庸俗、调侃当作美来欣赏和追求。

二,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原因

现代性带来的影响之一是电子信息、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使得起源与不同民族、种族、地域、的各种文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碰撞,行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伦理”的文化繁荣景象。由于宗教文化、东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实用文化、享乐文化、拜金主义等各种文化思潮所奉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使大学生在选择道德取向时出现了混乱和迷茫。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形成期,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蜂拥而至的多元伦理、多元文化,直接削弱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核心地位。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经济理性”、实用主义成为部分大学生判断、选择和决定一切事情的唯一标准。他们往往根据市场,而不是自己的特长选择专业和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哪个专业有市场,哪个专业使用,他们就选哪个专业。同样,在上学期间,他们也是有选择性的学习那些他们认为实用的技术性课程,而对那些增强他们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文化课程则采取能逃就逃或置若罔闻的态度。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对经济的适用,更加重视实用型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说,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弱化高校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使命,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以就业为切入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以就业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依据

以就业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每个大学生都将随着四年学业的完成而最终走向社会,就业问题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明确新角色的要求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置身于市场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海洋中的当代大学生,很多人上大学的目的是功利的,即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如果高校也把眼光盯在功利、短期效用和单纯的工具理论性层面上,就很容易造就单面人,显然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就业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则既能够契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能够消弭其忽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缺憾,进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以就业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强化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

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没有确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反映到就业心态上,不少大学生青睐待遇优厚、社会地位优越的工作,不愿意选择基层、艰苦的工作;反映到就业结果中,出现了一些人到处找工作,一些工作无人做的错位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人单位在人才标准的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重;在工作要求中越来越需要员工从基本工作做起。这种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消除这种反差,关键是使大学生明确就业意识,认识就业需求。既然大学生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那么,高校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就业服务工程,重视在大学阶段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在培养就业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责任心、敬业精神、讲诚信等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

篇6

1.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

2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3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深人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4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篇7

读书指导法的建立离不开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运用,离不开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运用。在教学中,读书指导法适用于高年级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密切的科目的学习。

《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下面简称《职业道德》)是一门帮助职校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观念,提前做好就业或创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帮助他们走上爱岗敬业、自主创业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给学生人生观、择业观以实际指导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将书本知识分类、整理、归纳,在介绍完相关定义、分析相应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老师的教育,学得多悟得少,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和实现。

采用读书指导法来学习《职业道德》,以书本为主,让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知识;以课外读物为辅,让学生在归纳、比较中开拓视野,分析、综合中得到启迪;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补充,让学生从榜样中获得指引,对于学生提高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读书、读资料中寻找思想的源泉,追求情感与意志的碰撞;在读书、读资料中,学生寻求成功的方法,寻找理念;通过指导学生读书、读资料,帮助学生在学习他人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营建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指导学生读书、读资料,让学生踏着成功者的足迹一路前行,找到通向胜利的道路。读书指导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采集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自学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开拓知识领域,开拓眼界,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读书指导法的运用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会读书、读资料,爱读书、读资料,愿意看书、看资料。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学习的方向、要求和质量,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学习目的。教师在运用读书指导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启发和辅导学生以自学的形式来学习新授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过程中,要广泛地收集资料,有甄选地运用材料,指定合适的读物,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提出要求;教师要注重对材料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要积极指导学生怎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教会学生如何采集知识,处理信息,运用材料,运用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他们掌握朗读、默读、背诵、以及浏览、通读的方法,学会利用读物本身的目录、序言、注释和工具书来帮助理解,要引导学生在做记号、提问题、做眉批、做摘要、写提纲或读书心得中获得启迪和帮助。在读书指导法的运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读书过程的辅导和跟踪,对于学生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疑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读书过程进行指点、帮助解决;同时教师还要经常通过提问、检查作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讨论来巩固和增强学生读书、读资料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如在介绍“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中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这一内容时,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定义,该如何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呢?单纯的讲授知识,学生从定义上理解,理论上学习,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于表面的接受。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到相关定义,然后引用一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找到这些先进人物爱岗、勤业、精业、乐业、忠于职守的具体表现。根据相应的教学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在问答、讨论中应用知识、深化理解、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懂得青年学生要实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该如何去做。

篇8

一、研究现状

于兆国(2015)认为就业道德是职业道德在择业就业行为中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1]。程勇(2014)的研究表明,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道德缺失,不愿在基层或艰苦岗位工作和缺乏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等认知和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2]。陆若然(2014)对大学生就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是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海克军(2006)提出大学生就业中的伦理道德缺失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一问题,除学校加强道德教育、企业提升自身魅力外,根本在于大学生自身的觉悟与个人素养的提高[4]。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环境的变化和就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等都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道德产生影响,造成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

总体来说,现有研究成果以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为主,实证性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已有的实证研究不仅数量少,且?{研的规模有限,较少以90后大学毕业生为调研对象,也较少有学者从道德认知、道德环境、道德行为和道德约束力四个维度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道德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文以A省为区域,以90后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收集到的微观数据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调查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首先应确定抽样调查的样本数。8所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4 500人,对于有限总体,样本抽样大小的公式为:n≥N(αk)2N-1P(1-P)+1,其中N为总体的样本数,P通常设为0.50,设定0.50可以得出最可信的样本大小,一般将显著性水平设为0.05。在本次调查中,确定样本数为:1 500人。

本文所用数据是2015年4月在A省8所高校开展的毕业生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和信度,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多方参考了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专家的意见,并且随机选择了8所高校的204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目的,做了小幅度的调整。正式问卷发放时期2015年4月-2015年9月,对省内部分高校进行调研,项目组成员以A省8所省属高校90后大学毕业就业道德现状为调研内容,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信息收集的方式。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 503份,回收1 136份,有效问卷1 020份,回收率为75.6%,有效率89.8%(详见图1-图4)。

在整个样本中,男生有640人,占62.7%;女生有380人,占37.3%。其中文科生260名,占25.5%;理科生760名,占74.5%。学历上分为4个板块,专科生有280名,占27.5%;三本生有270名,占26.5%;二本生270名,占26.5%;一本生200名,占19.5%。样本中来自农村的有650人,占63.7%,来自城市的有370人,占36.3%。

(二)变量定义

本文在变量分析中设定A1-A4四个自变量,Sex、Class、State、Orgin四个因变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所示。

(四)学校层级对就业道德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学校层级对就业道德的影响,我们引入学校层级变量(State),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学校层级和就业道德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OLS回归(详见表4)。研究发现,学校层级与道德认知维度和道德约束力维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而与道德环境维度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道德认知上存在问题,道德环境对其影响较大,道德约束力对其作用并不明显。一本院校学生认为当前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的影响是消极的,因此虽然他们所处的就业道德教育环境更好,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更多,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其产生的道德约束力也相对较小,他们认为即使在就业中出现不道德就业行为,社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其惩罚的力度较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于一本院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较高,主观意识较强,对社会风气的评价标准更高,他们觉得当前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不良,这种意识使其对当前的就业道德教育产生阻抗,从而影响了就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为他们的个人素质较高,心理素质较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社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其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也多采取包容的态度,这种包容最终导致了就业道德对一本院校毕业生的约束力偏低。

(五)生源地对就业道德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毕业生生源地不同和毕业生就业道德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我们引入学生生源地变量(Origin),并建立Probit模型进行实证?z验(详见表5)。研究结果显示,Orgin变量与A1、A2、A3、A4均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这说明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在道德认知、道德环境、道德行为和道德约束力四个维度上并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表明: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道德问题在生源地因素上并不存在差异。生源地因素并不是造成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即90后大学毕业生是否会出现就业道德问题与其生源地因素关系不大。

篇9

一、前言

把中职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是每一个职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普通劳动者。然而,由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及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流于形式,实施过程呈现管理缺位化、方法简单化及内容陈旧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所表露的“金钱万能”的思想、投机取巧者的“暴富”现象、社会上一些人不择手段追功名利禄等现象也容易使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社会上等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社会道德诚信缺失,导致学生无所遵从。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将中职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劳动者,就需要探索新形势下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子,这既是加强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面前的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二、分级实施,让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

学生进入职校后虽然按照专业大体确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但对自己的职业品质、职业能力、职业心理以及被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奉献观念、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创新思想等综合素质很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将不仅影响他们正确评价自己,也使他们今后难以适应用人市场上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精心设计,分级实施,让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尤为必要。

(一)一年级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新生刚入校,都想在新环境有新的开始,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很强,此阶段要做到:一是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的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掌握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学会如何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平等地对待人。例如我校在新生入学前召开班主任培训会,要求班主任利用军训期间的晚自习,集中学习我校编写的《中职生行为规范读本》,再通过电视、录像、多媒体、演讲、小品等形式向学生播放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成效显著。二是教育学生不仅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渗透到了学生每次活动和每堂课中。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未来社会要求“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

(二)二年级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一是把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初步树立职业意识,着力培养奉献观念、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创新思想,掌握与社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比如,请劳动模范做讲座,以他们的精神来引领他们的思想认识。二是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心理品质,对照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开发自己潜在的职业能力。三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各学科渗透。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文艺欣赏,例如有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欣赏,让学生通过审美活动来建立和健全自己的思想道德审美心理结构。

(三)三年级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加强择业与入职思想道德教育,一是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择业理念,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教育让学生知与行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做出出色的业绩。三是现代企业注重学习、创新,要求职工做到干中学,学中干,走出校门的职校生,不应仅是“培训过的人”,而更应是“可培训的人”。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学习型人才。例如我校每年都要对毕业生进行一次由学生向社会劳动者角色转换的“学后职前”培训。四是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创业的思想。我校通过开设创业孵化园区,让学生在园区内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培育创业思想,为就业及创业打下基础,还经常聘请社会上劳动模范、成功人士、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开设专题讲座,聘请企业优秀的员工定期到学校的创业园区作指导。通过此阶段的有意识的教育,我校学生毕业后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还有不少人走创业之路,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三、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尤其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考虑更多的往往是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正如华硕电脑中国业务群品牌总监郑威所言: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有意要去培养、磨炼、打造一个人,因此可以接受一张没有工作经验的白纸,但道德品质高低却决定了这张白纸材质的优劣。因此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青睐,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我校都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营造氛围,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增强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规范自己守,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组织自己管”,学生们积极响应,制订了班规、宿舍管理制度、静校制度等,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学校建立多个学生自律组织,负责全校的卫生、纪律、广播操、黑板报等项目的检查评比,这些活动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教师主要是指导和把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以人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教育教学资源向学生开放。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录像室都向学生免费开放,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精神乐园,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上网,让学生课余了解国际国内时事政治,把握时展脉搏。二是通过校园网开设“就业信息速递”、“技能介绍”、“求职技巧”等栏目,让学生知晓职业发展。三是利用网格直观、趣味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通过网上开设“心里话QQ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心理零距离”等,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事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及时开导释疑,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和学习的风帆。四是美化校园,创造和谐、怡人、美丽校园。我校实行义务劳动周制度,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参加一周一次的义务劳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清洁卫生、绿化、值勤、纪律督查等,为学生营造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五是学校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格言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环境育人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三)特殊关怀,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目前学校中单亲、离异、再婚家庭及留守学生占一定比例,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对这类家庭的学生调查结果,发现这类家庭学生普遍都有一些问题,有的心理封闭,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有严重的厌学情绪,还有的学生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就自暴自弃。为此,需对该类学生给予特殊关怀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

(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校通过开设绘画、陶艺、雕刻、服装设计、电子维修等兴趣活动小组及摄影、书法、文学鉴赏等选修课,成立书画协会、职业协会、篮球队、足球队、器乐队、摄影社、文学社等社团组织,开展球赛、文艺表演、征文、技能操作大赛、广播操比赛等文体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舞台。

四、多方互动,共建坚固堡垒,全面育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所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需要多方互动。

(一)家长-学校互动,加强同学生家长联系。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的家长,其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家教指导的观念的厚薄,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我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短信息、网络论坛等载体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普及以道德、营养健康、心理健康指导,实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同时让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以便学校采取针对性教育。

(二)家长-专家互动,提升家长家教意识和家教指导的水平。采取的形式有经常邀请离退休干部、市内外知名中小学校长等为家长做家教讲座,提升家长们的家教意识,提高家长们的家教水平。另外,也邀请了家长中成功人士向家长们传授了自己在教子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真实的案例,使家长们受益非浅。

(三)家长-学生,开展亲情感化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各类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在学生中开展“我为妈妈献份礼”活动、“今天我为爸妈服务”体验活动以及“妈(爸)我想对您说”征文比赛等;让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之中体味亲情,增强家校教育合力。

五、结束语

经济社会在变化,中职生的思想道德也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及时把握住学生思想变化的动脉,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让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护航。通过就业引导、全面育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困难,关爱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就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平等、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慧.应重视中职生的道德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年04期

[2]吴东波.中职生的就业思想现状及对策[J].河南职技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年02期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关系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转贴于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11

Abstract: at pres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enterprise to vocational schools and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constrains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stumbling block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literac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mperative.

Key word: vocational schools; The employing unit; Professional ethics

中图分类号: B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否是合格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不是由学校所强调的高就业率所决定,而是由用人单位评定。近来,在对80多家用人单位走访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普遍受用人单位认可,但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却与用人单位要求相距甚远。部分中职学生虽有较强专业能力,但存在缺乏吃苦精神、片面讲求高待遇、企业忠诚度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同时也制约着学生、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为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增强中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缺乏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各类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很多中职院校为使学生一步入就业岗位就能胜任相关的工作,往往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而轻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贯穿学校教育始终,且所配备教师大多是非专职职业道德教师。由于这些教师本身就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因此在授课时缺乏针对性,引不起学生的关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及具体要求。

2.家庭因素影响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是学生形成一定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基础。但是,目前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尤其弱化了对子女道德品质的教育。过分溺爱,管教过严,放任不管等教育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形成傲慢,任性、缺乏责任感和不尊重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不良的特征就会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如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肯吃苦,不关心集体,责任心、适应能力较差等,影响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3.学生自我提升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升学考试的不成功者。部分学生,除文化课程的不足外,更多的是表现在日常行为不规范上。由于上课迟到、旷课、课堂纪律差等问题,在初中时已经受过老师的各种各样的“教育”,讲道理、批评、处罚等措施对他们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对约束自己行为的校规、校纪及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从而弱化了学生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的意识。

4.社会的不良现象影响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中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15-18岁这一年龄段,他们辨别是非,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难以正确对待。 “读书无用论”的滥调,“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走后门、拉关系、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难以准确定位。以致在学习上没有动力,行为上没有准则。

二、解决的措施

我认为,职业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学生只有先成人,才会成才,如果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出了问题,那成才也就无从谈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为学生良好就业打下基础。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我认为可行的措施如下:

1.从校园生活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从校园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加强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要严格学校各项纪律,强化中职学生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督促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自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并妥善解决身边的日常小事,逐渐达到道德素养提升由强制到自觉的转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得以扎实的开展并收到实效。

2.将职业道德教育贯彻专业教学全过程

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相关工作,不仅要看专业常识和技能水平,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立场和责任心。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专业课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信念与追求培养的重要渠道。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正确地引导、启迪、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主动研究本专业的职业伦理规范,将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融入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一线工人。

3.改善职业道德相关课程授课模式,实施情境化教学

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方面,还是一贯偏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于缺少互动性和针对性,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化。要在职业道德教育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就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我认为,实施预设情景教学法是解决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职业道德教师应通过活动情景预设,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结合典型案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抽象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具体情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验、反思,从中深切领悟怎样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作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作为“旁观者”对他人之事进行简单评判。

4.加强工学交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工学交替,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学生的试就业。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能使他们了解企业实际的服务运作状况,熟悉行业服务的基本环节,实际体会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工作管理制度,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在工作岗位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认识到自己一举一动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负担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规范行为,学会服从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三、结语

培养“德技双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社会赋予中职院校的一项重任。只有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学生职业道德道德教育,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发挥出其强大的社会作用,培养出企业所认可的一线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2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德育课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课程,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求职择业技巧、签约与报到和创业。

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人生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出现弱化甚至忽略职业道德内容,学生也普遍更重视求职择业技巧部分。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使得课程失去了养成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与就业知道》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一)职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物的职业道德事迹作为案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可感、可模仿,关于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建立,成熟起来,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真正掌握本门课的内涵和精髓,并使其认知、意志和情感发生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百行德为首”,让学生立业前,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首先学会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择业求职时,以自我的喜好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喜则行,不喜则弃,完全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功利化思想严重。置身于改革的大潮,大学生的商品经济观念日益增强。尽管他们还没有踏入“商界”,但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投射,使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与反思明显增多。大学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择业求职表现出强烈的利益要求。什么专业能够赚钱就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什么单位能够挣到钱就到什么单位去,赚大钱成了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最具诱惑力的因素。价值目标短期化,目前大学生对经济领域的变革十分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有一种重视眼前轻视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所追逐的是眼前的工作所带来的实惠,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考虑,急于求成。通过具体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

(二)求职择业技巧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现今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状况,求职择业技巧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异常重要,学生对于此部分的学习也非常认真。

求职择业技巧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和材料的准备以及面试技巧两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为导向,重视求职择业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借此部分着重诚信择业。在自荐材料的准备上,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反对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在择业活动中,用涂改成绩、搞假证书、假材料的手段来欺骗用人单位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应当如实反映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使用人单位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在面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问题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反对自我吹嘘或夸大其词。在毕业生就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这就要求毕业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由于毕业生能否通过市场的检验对他们的将来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使得毕业生不仅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择业的过程中也要自觉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端正自己的竞争行为,遵守一定的竞争法则。利用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良性竞争择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签约与报到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签约与报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签约与就业协议,了解就业法律知识,掌握就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法律问题。

毕业生不能随便违约,随意更换单位,否则,学校应视情况予以批评和建议,并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用人单位也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这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应慎重,不能够任意违约。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非正常情

况的违约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偏离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的道德准则。因此,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就是说,决定了要到某个单位工作,才进行签约。并且,协议签订之后,都会积极遵守,即使想更换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签约与报到方面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诚信签约等,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核心价值观。

(四)创业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创业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