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07:0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追星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的理财问题中学生的素质问题
在社会中广告标语的语法错误或错别
中学生偶像剧热现象调查
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
中学生对名牌效应的反应调查
中学生校内外购物就餐情况调查
中学生课外时间分配调查
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
中学生文化倾向的调查
十七大再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虽然这几年已涉及相关内容,但是,依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例如:材料探究题或者专题设计、写作如话题教育、发展、生态、科学等。2007年最有影响的纪录片《复兴之路》是最好的鼓舞。
二、教育公平和发展
2007年是教育备受关注的一年,收费、上学、“两免一补”的落实学生们最能切实感受到,这些热点可以出材料归纳、探究题或辩论题。不过,也可以考作文,例如:以学习、义务、感恩等为话题,或以材料作文出现。
三、关注科学,祝福“嫦娥一号”
对月的探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梦想,如今我们成功的走出了一大步,由此引发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考试中可以出现例如:班会专题、调查报告、关于“月”的诗文及登月的梦想等话题,可以出现口语交际题如和月亮对话,向婵娥祝福等相关能力的考察。
四、奥运会
2008年奥运会即将到来,中国人盼望已久的盛会。今年依然是焦点考查涉及到的可能有:会徽、口号、奖牌、吉祥物、主题;此外,奥运文明值得注意。也可以以作文出现,例如:以《拼搏》、《梦想》《超越》、《友谊》、《信念》、《竞争》等为话题的作文。
五、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人与自然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及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节能减排等这些可以在说明文阅读中考查(开放型的阅读问答),尤其关注“真假华南虎”事件。也可以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等进行考查。也可以作文。
六、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网络已普及中学生上网已不是什么罕事,网上聊天、发帖、发e--mail、博客或查找资料等,可以考查的题型有:对中学生可不可以上网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口语交际题(夜深有人找你聊天,你不想,你怎样拒绝;网络文明用语);名著阅读(发贴、发e--mail);如何查资料(让你输入关键词)。综合探究题等。
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
值得关注如2008大选、“公投”,民生等问题,可以出现材料以探究形式出现。
八、感动、感恩、中国骄傲等关键词
每年央视都有感动系列人物评选等活到,2007年又涌现出许多骄傲人物,如经济领域、科学领域、体育、平民英雄等。这些值得关注。备战口语交际、综合探究等题。
九、时尚的“选秀”活动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2)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与实践,继而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
综合性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课前准备
2.注意分工合作,共同参与
3.注意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种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悟语文乐趣。 现根据近几年来,本人将实施过程中尝试过的几种有效途径归纳如下:
1.开展知识竞赛。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这部分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出题,分必答题、抢答题。学生分四个小组,按出题答题各半计分。出题按质量数量综合评比记分,答题计分方法:答对一题记十分。
2.举办朗诵会。《黄河,母亲河》这部分内容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这一点,这次活动的重心就放在爱国诗歌朗诵上。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首爱国诗读熟,先组内预赛,再每组各选出两名同学参加班上决赛。
3.制作手抄报 。制作手抄报工作量大,我们要求学生按兴趣自由结组,并由学生自告奋勇担任各组的“总编辑”,全面负责分工。
4.开展辩论赛。“追星”是青少年热衷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追星”,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最近发生的“香港艳照事件”,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也“追星”》。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学生都对追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盲目追星了,也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5.适时进行校外实践 。《戏剧大舞台》这部分内容中,为了探究生活中的语文,感受时时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长大后建设家乡,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进乡村认识 “曲艺之乡”文化,访问地方曲艺社,写《民间曲艺之乡―社戏、排灯、花儿》调查报告。
6.公益广告标语比赛。公益广告语、标语的拟写,不仅训练学生语文表达能力,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行公益广告比赛,评选优秀或具创意的广告标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81-02
大学生追星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还表现出愈演愈烈之势。90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出现什么新特点,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调查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主要以天津、广西、内蒙古三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天津选取了四所高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广西两所高校(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三所高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共收回有效问卷1062份,其中男生310人,女生752人,男女比例为1:2.54。另有8名同学参与深度访谈,其中6人有偶像。
二、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具体情况
1.偶像崇拜的普及程度。首先,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偶像的人数为684人,占比64.4%,没有偶像的人数为378人,占比35.6%。有偶像的大学生群体中女生519人,男生165人,通过数据对比,笔者发现大学校园内,女生偶像崇拜行为更为普遍,占比达到了69%;而男生有偶像崇拜行为的仅为53.2%。女生中偶像崇拜的普及程度高于男生。这也符合以往偶像崇拜研究的结论“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现象”[1]。
2.喜欢时间长短。喜欢偶像的时间长度方面,仅有6.58%的大学生是“刚刚开始”追星,选择“三年到五年”和“五年以上”的同学比例高达一半以上,由此推断,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偶像。接受深访的有偶像的六位同学中,除却一名是在大学期间才开始关注偶像,另外五名同学则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追星”。同学A说“:我从小学开始关注阿根廷球队,那时就产生了对球星亨利的崇拜。”这也验证了十年前学者的论断――“‘偶像崇拜’一般是在青少年初中阶段――14岁前后――频频出现的成长现象”[2]。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最具有活力且最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的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都未成形,很容易受到媒介影响产生偶像崇拜行为。
3.喜欢的偶像类型。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所喜爱的偶像多来自娱乐圈,其占比超过了60%。而喜欢商界、政界人士以及体育明星的人数总和才为33.92%。接受深访的六位有偶像的同学中,仅一名同学崇拜的偶像是体育明星,其余均是娱乐明星。这体现了如今娱乐明星对于大学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4.偶像信息的获取渠道。在偶像的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观看偶像作品主要通过电视、手机和平板等终端。偶像的其它信息主要来自明星微博账号、百度贴吧、ins等国内外社交平台。在访谈中学生D就谈到:“对于朱亚文的关注主要是通过他的微博账号,正是朱亚文在微博中经常与妻子、孩子相关的内容,让我感觉到朱亚文不仅拥有精湛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公、好爸爸。”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偶像的重要途径。
5.喜欢偶像的特质。调查数据显示当代90后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偶像的个性、成就以及品质三个方面,仅仅因偶像“长得好看”而产生崇拜的不足一半。同学B:“喜欢张国荣,因为他的品性和人格魅力打动了我。”这反映了大部分90后大学生更关注偶像给予自身的精神财富。另外,有多达57.46%的受访者认为偶像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这也说明了偶像在大学生心目中扮演着“精神导师”和 “生活向导”的角色。
6.偶像崇拜的金钱投入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90后大学生追星时消费比较理性。据统计有多达43.86%的大学生从不为偶像“买单”,而有选择性的购买和参加活动的人数仅占31.14%。接受深度访谈的同学中,只有喜欢亨利的A和喜欢王嘉尔的H两位同学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有金钱投入,主要是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专辑、代言产品及周边产品等,购买过程较为理性,没有疯狂消费行为。而其他四位同学则未在偶像崇拜过程中消费过金钱。从中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其经济状况和能力进行理性消费,不会过度投入金钱。
7.对偶像的精神迷恋程度。相比金钱消费上的节制,90后大学生对于偶像精神上深度迷恋的情况非常常见,在接受访谈的六位有偶像的同学中,有五位同学表示,偶像从未做过让其失望的事情,可见大学生对偶像的喜爱比较盲目,有着较深的精神迷恋。崇拜亨利的同学A提到偶像曾有让其失望的行为,但他认为可以理解,不会影响他对偶像的崇拜程度,他提到:“在一次世预赛中亨利手球犯规,但他所在的法国队还是因这记‘绝杀’挺进世界杯决赛圈。对于亨利的表现有些小失望,但仍敬佩他在赛场上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另外,这些大学生偶像崇拜者都希望见到偶像本人,学生E表示“想要去周杰伦的演唱会亲眼看看他”。但现在当下 “粉丝”群体中流行的管偶像叫“老公”的行为,及过度迷恋甚至幻想嫁给偶像等过激行为并没有在受访的大学生中体现。比起像“杨丽娟”这类将偶像崇拜付诸于疯狂行动的“粉丝”,大学生对“粉丝”身份的理解更为理性,对于偶像的崇拜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没有将偶像与现实生活相混淆。
8.与谁分享偶像信息。在分享所获取的偶像资讯时,相比“家人”、“父母”等分享对象,多达78.65%的受访90后大学生表示更愿意与朋友和同学分享,这可能归结为三个原因:其一,同龄人间的话题更多;其二,是由于大学生活全日制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其三,与家人在“追星”这件事上有一定的分歧。
9.如何面对偶像被诋毁及自己是否想成为偶像。当他人诋毁自己的偶像时,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奋起反驳的受访者与选择保持沉默不予理睬的受访者人数基本持平。90后大学生追星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狂热。同时,自己想成为他人偶像的受访者与没有此意愿的受访者也基本持平。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成为偶像心存幻想。
三、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
在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群体中,74.12%的受访者表示近几年经常使用新媒体,且有50.15%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关注偶像信息。同时大约9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在获取偶像信息方面更便捷,7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拉近了自己与偶像之间的距离,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明星的私生活或其他方面。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对追星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看报纸、杂志到今天的使用网络主动搜索,其二,获取作品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电视观看到今天的网络下载、手机离线观看等。
90后有偶像的大学生群体中,44%的受访者关注偶像信息时选择同时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43%的受访者选择只使用新媒体而不使用传统媒体。对于传统媒体较少使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信息滞后及使用不方便两方面。可见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多数大学生选择用新媒体平台来了解偶像,逐渐抛弃了传统媒体。
四、没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态度
笔者对没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对于偶像崇拜的态度,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同时,65.34%的无偶像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想成为别人的偶像。这项数值比有偶像的受访者高15.34%。也就是说,有偶像崇拜行为的90后大学生更有意愿在生活中成为他人的偶像,而没有偶像崇拜行为的学生则对这一意愿的诉求明显偏低。对于身边同学的“追星”行为,两位接受深访的没有偶像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F:“对于身边朋友的偶像崇拜会给予一定的建议,不会反对”;同学G:“身边很多同学都有偶像,这很平常。”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偶像崇拜行为已经习以为常,更多的是对同学偶像崇拜的理解、支持等,对“追星”抱有相对开明、包容的态度。
五、结 语
学者岳晓东曾通过历史资料定性研究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分为: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的幼稚多元化阶段、过渡重建时期(1949年~1966年)的相对单一化阶段、“”时期(1966年~1976年)的绝对单一化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年(1979年~1999年)的探索型多元化阶段、及二十一世纪(2000年~今)的成熟多元化阶段,他称二十一世o的青年“‘三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崇拜依然兴盛但趋于理性”[3],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整体趋势是“走向现实化、理性化、相对化”[3],而笔者的实证研究恰好印证了这几点。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且女生的偶像崇拜普及程度高于男生。很多大学生早在中学甚至小学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偶像,喜欢的偶像仍然以娱乐明星为主;他们更看重偶像的个性、成就以及品质,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金钱消费较为理智,但是对偶像的精神迷恋程度较深,更乐于与朋友和同学分享偶像相关信息;当偶像被诋毁时他们的反应不一、态度多元。整体看来尽管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及,但是大学生“追星”还是较为理智的。另外,笔者还发现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星的主要渠道。没有偶像的大学生对身边朋友的“追星”行为较为包容。因此,人们对待大学生的“追星”现象大可不必过于紧张,适当地稍加引导即可,诸如引导他们从对娱乐明星的过度迷恋转向对杰出人物的欣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