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2-06-01 14:2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有关清明节的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有关清明节的诗歌

篇1

3、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4、清明将至,心又开始隐隐作痛,这种痛不曾消失过。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更显得真切。

5、清明天空坦然山路芬芳;亲情的思念是无止境的,纵然有感伤但那温暖情怀将永存心底。

6、生命,其实很脆弱,如陶瓷般易碎。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不必沉寂在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无常才是真。好好活着,才是。

7、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8、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种缘。缘起缘灭,梦中变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经的回忆,美好的记忆,保存在脑海。愿你在天堂一样快乐!

9、风和日丽,小草嫩,山青水秀,感觉新,荒郊野外一堆土,祖先在此当居民,清明时节风光好,阴阳两界真奇妙,故人一去不复返,如烟往事莫忘了增良。

10、清明,总是伴着纷纷扰扰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丝雨细如愁,多少人在这忧愁中徜徉留恋......

11、清天明空彩云飞,夜落春雨似茶香,思情无涯风飘絮,我心依旧荡秋千。

12、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几多离人泪!远在天堂的亲人、朋友,你们可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友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让我们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

13、清明时节雨纷纷,飘扬纷飞绕路人。漫天飞舞的雨丝,是对你思念的泪光。失去的,无法弥补;失去的,要学会淡忘。生活,还得继续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4、清明踏春好,快乐指数高;小脚很可爱,高跟鞋拜拜;天气易突变,雨具随身带;花粉易过敏,远离莫久待;补充水果菜,感冒不袭来。朋友健康,我最关怀!

15、清明时节杨柳依,路上行人伤凄凄。纷纷细雨识人意,暗送迎春*迷离。思亲不在伤别离,绵绵幽情无处寄。人生短短几十年,相互真情要珍惜。

16、清明雨纷万物苏,阳光明媚踏青游,苦恼伤情随风散,放松心情精神抖,相思伤痛渐变浅,幸福生活围你转,清明节短信祝福,祝你平安保体健。

17、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8、亲爱的朋友,让我送你一篮水果吧!祝你苹安富贵,橘祥如意,梨想成真,杏福快乐,柿事顺利,核家幸福,梅有烦恼,甜如廿蔗,幸运如葡萄!清明节快乐!19、月夜明,青丘小雨。点滴而落,雨点心上,遥想当年,与卿共携手,话尽天下。雨滴而落,回首!依稀可见,与子说偕老,笑看红尘。雨落心头,垂首!自嘲一笑,独自饮酒,低语坟头,奈何桥前可与卿逢?

19、清明节到了,每每看见一束束鲜花插在坟头,就知道又有一个生命永远离我们远去,而他们且可以远离这充满险恶的人世间,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时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

20、悬门抉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21、清明节,三月三,杏花桃花开满山;谷雨前,清明后,满山遍野走一走;春风吹,春花飞,草长莺飞惹人醉;走一走,游一游,健康快乐真是美!

篇2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饭体现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节的禁火寒食体现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赏菊据说是由晋代陶渊明而起……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上,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而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课文也为数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语文课本中,只有《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社戏》《端午的鸭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共七篇(首),但涉及的传统节日较多,有重阳、中秋、社日、端午、春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适逢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我从这一点导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二、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篇3

以综合实践为学法,展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综合实践学科研究过程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合理的分工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又要给予平日处于劣势的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在一次次的阶段性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本次,我们尝试多学科、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学习和研究“清明文化”。通过本次活动,将学生从小到大所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学生在整理资料、制作ppt、各小组汇报总结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以古今诗歌为线索,展示学科的源远流长与学科本质

为了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学生在进行汇报时采取了演讲、诗歌朗诵、古诗串联等形式。这些形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是充满学科特质的。学生们在收集相关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清明文化,体会到了诗词中所传递出来的中华文化的炽热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理解、感受、表达、朗诵的水平。在师生共同朗诵、交流的过程中,相映成趣,用语文的形式实现对“清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用古诗配画来整合,展示教师专业特长及学生素养

美术课,教师让每个学生结合刚刚汇报的古今诗歌,为动人的诗歌配上精美的图画。这既需要学生有对古诗的充分认识,又要有对画面的细致考虑。在经历充分研讨之后,学生总结归纳出为一首古诗配合适画面的方法。首先,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理解诗意;其次,抓住中心句意,根据句意找出描写的主要景物进行构思;第三,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构图创作;第四,严守构图原则,按诗的主要含义将主要内容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并预留出文字的空间,文字不宜过小。此时,学生通过为古诗配画表现春天的美,赞美春天,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篇4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凝练性,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诗词又离现代生活很远,所以我们必须由点到面,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维的《画》为例。《画》这篇课文包括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抓住具体的事物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近听水无声”一句,教师先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再讲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再由水流的声音进行更广阔的启发,找同学来试着朗读。

通过这些特定的点,教师合理运用分散的意象,引导学生把整首诗连成一个整体,再带领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朗读,找不同的学生去读,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之后让学生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

二、由浅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树立问题意识

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就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在此提倡的古诗词教学强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从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用心仔细揣摩,与古诗词对话,与作者交流,将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从而在共鸣中使身心得到净化。

以杜牧《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首先是这首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春雨的诗有很多,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描写春雨的诗句,而那些诗句里的春雨描写和这首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开始讨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春雨描写与诗人情感和心境的联系,如“纷纷”两字不仅描绘了春雨淅淅沥沥的情景,也映射了诗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着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语文教师便可以“清明节”为着眼点,让学生们讨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清明节的知识,并普及清明节的相关文学典故。

在引导学生弄清楚了清明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过渡到对《清明》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就此发问:谁能解答一下为什么在清明节里作者和行人都会充满了愁绪?学生便能联想到佳节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绪纷繁,此时又赶上了下雨,心情会更不好。教师在此时点出,这正是中国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着问学生还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诗句,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手法的认识和体会。

全诗写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着会怎么样呢?在学生积极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师可以接着问,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打住,而不是继续向读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体取向呢?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留白的意蕴所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使这首诗更回味无穷。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识的对比、迁移和应用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由此及彼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这首诗的情感、主题以及诗的意蕴、意境,还要赋予学生独立欣赏诗歌之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优秀诗词数不胜数,课本中的诗词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以品味课本之外的优秀古诗词,也是教师的义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诗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语言文字的精髓。古诗词最精妙之处便在于方寸之中蕴含着无限天地,往往一个字便包孕万千,留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这方寸之间的无限天地,教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可谓是生意盎然,在教学的时候指引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个“绿”字换成别的字,如“过”“吹”“拂”等等,使学生在不同字词的对比分析中去思考“绿”字的精妙之处。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是诗眼;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风景异”到底“异”在哪里,单这个“异”字就可以区分为“塞下”风景和别处风景的“异”,“秋”景和别的季节风景的“异”,“塞下秋景”和塞下别的季节风景的“异”,从而引发学生扩展思维,举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关“秋景”的诗句描写,有关“塞下风景”的描写,从而更细致深入地体会《渔家傲》的别样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