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4:20: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观课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小学教育
现在,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于1990年(1990年4月10日政府公报中确立),不包括艺术和戏剧两个部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
学生音乐技能的启蒙和培养
学生音乐敏感度的培养
唤起和鼓励学生个体的创造力
使学生熟悉音乐陈述和音乐语言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音乐习惯感受音乐,培养其对世界各地音乐的兴趣,使之不仅作为艺术审美的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交流的方法。(政府公报第153号,1990年4月10日)
课程内容划分成几部分进行阐述,根据达标、建议的方法和活动,每部分都有预期的结果,这些部分是:
1. 音乐意义
2. 唱歌
3. 学习一种乐器
4. 临时的音乐活动。(具体内容参看附录)
附录
政府公报第53号,第549―553页,音乐在小学教育中。每部分的达标范例和教学材料:
主 项:音乐的意义副 项:听辨声音
达 标:识别不同的声音;在几个声音中辨别一个声音;
从人造的声音中识别自然的声音;识别乐器组的不同声音(弦乐,管乐,打击乐,管风琴);识别不同的特殊的乐器等等。
教学材料:可使用的材料:瓶子,木头,不同的乐器及其图片。敲击的声音,自然声音,人造声音,嗓音,乐器声音等。
活 动:听不同的声音(风声,海浪声,汽车引擎声等)。闭目听声音(闭上眼睛听两个小朋友谈话,之后努力辨别他们的声音)等等。
主项:音乐的意义副项:听辨
达标:辨别两个不同音调(高和低);读谱(读唱名),从一组音阶中辨别主音等等。
教学材料/活动:玻璃,不同尺寸的壶、管子等等。
主项:音乐意义 副项:节奏、拍子
主项:声乐 副项:希腊传统音乐
达标:从我们传统的音乐中,选择那些特别强调源于特殊地理区域的音乐,学习特性歌曲
从特别的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学习音乐(去学习构成传统民间舞蹈特性之一的音乐)
教学材料/活动:听歌曲录音带。如果可能,听儿童唱诗班,听现场儿童唱诗班的演唱等等。
主项:声乐 副项: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音乐
以上说明被认为适用于小学最后四年。
学校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这四年中规定的课程。课程设计者提供的时间分配方案见下列图示:
上述图表概括的说明和图示是在政府公报第53号。
二、 中学教育
中学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在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确立的。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初的报告中被阐述如下:
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能力及他们的需要,音乐教育应该在娱乐和游戏中实施。
音乐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手段。
在艺术的认识方面和智力方面应该特别考虑到音乐。
应有训练和发展孩子听觉能力、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策略。
提供的知识应该以原理归纳法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但是不能被狭窄的、严格的课程框架所束缚,一堂生动的课应该是:
1. 要作为发展知识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一部分;
2. 要以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的挑战和以开放的态度来考虑我们文明(技术的和文化的)的发展。
音乐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们与过去传统的艺术成果和现代音乐文明的交流。
音乐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经历为基础,传统音乐和拜占庭希腊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有特殊的位置。
针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并非意味着必须是幼稚的或天真的。课程和教学策略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潜力和能力,这种潜力和能力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天真。
更为重要的是中学每个年级的教育目标得以确立,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活动和听赏音乐向学生们介绍音乐,教授他们基本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概念。音乐课的目的并非意图培养职业音乐者,而是旨在培养年轻人在音乐领域中高尚的和灵敏的意识,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这个手段去感知音乐并且在音乐中自我表达。(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65―2467页)
二年级和三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歌唱、聆听和熟悉好的音乐,尤其是纯粹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希腊音乐文化,并且通过所获得的基本的音乐理论资料和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敏感度和整体感,致力于通过以实践活动和听辨练习为基础的手段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教授音乐的目的是获得音乐历史的普遍基本知识,这样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有品位的,灵敏的掌握过去保留下来的全部音乐成果。(作曲家、音乐类型、各时代的音乐潮流、演奏家、乐器、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等等。)赋予他们对5000年的希腊音乐史的特殊兴趣。(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74―2483页)
在同样的政府公报第158号中,阐述了每个年级教授的内容,指出除了应该包含一些音乐实例外,还应在每个年级覆盖音乐的概念和理论的概念,这是历史经验给与我们的启示。(参看附录)
附录
在政府公报第158号,1985年9月19日――中学第一年(一年级)音乐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想被阐述。
A级――教学材料,基本设想(概念)――音乐理论
在人类文明(文化)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现象在人类种族历史中的作用
有关不同音乐类型的听赏和范例,表明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人类生命中参与的作用(宗教、音乐悲歌),娱乐,功能。
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声音的品质:音高、动力,音色,音值,表情,和声……
人类大脑的听觉,声音的品质和人类以何种方式使用……
音乐发展的历史性回顾……
音乐形态和音乐结构的基本概念
音高参数I、II、III、IV……
节奏I 、II……
音乐符号
音色I:声音的色彩,协调,弦的振动等等,这个音色是怎样形成的(从录音带上听音乐范例)。
音色II:乐器,音乐设计,历史的和地理的观点。
音色III:典型的交响管弦乐队,在西方音乐史中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学生们能够识别每件乐器的音乐……
音色IV:弦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
音色V:打击乐器……
音色VI:键盘乐器,重点是钢琴……
音色VII:吉它――柳特琴和西洋吉它的历史元素……
音色VIII:典型的各种人声,声音的表现能力……
音色IX:希腊音乐乐器――听的范例,形状的描述……
和声I:共鸣,多声部音乐,和谐……
和声II:各种停顿种类,音阶度数的名称……
和声III:从过去到现在,和声在音乐表达中的主要作用,例如莫扎特的旋律。
B级
穿越历史走进音乐,运用下列方式:
1. 与源于地理的传统音乐同步:关注跨越各个时代的音乐的发展。
(例如:史前时期的音乐,古代文明时期的音乐等等)
2. 以音乐学科为基础的持久的音乐:贯串与各时期的演变所呈现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例如:今天日本的音乐依旧源于古代音乐的传统,西方出现以后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一些特殊乐器的发展等等)。
注释:建议用于音乐研究的音乐材料,必须结合全部的方法,过去的和持久的音乐手段。
中学课程的指导方针(音乐仅是第一学年的必修课)在一系列新的教科书中被清晰陈述,这些课本是由设计指导方针的同一组人编写的。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富有雄心壮志的工作。整个大纲的设计者以这些新课本和它附带的录音带及为教师们提供的资料为他们努力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无处不在的“”:一个个蒙着面,藏着刀,身上机关无数。要问他们的真实身份?当然是越来越多的学习科目喽!语、数、英什么的还好说,好歹小学时和它们一起度过了六年,怎么着也混了个脸熟,要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们,应该还是游刃有余的。可怕的是一下子冒出生物、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生面孔”,要把它们弄明白非一日之功,万一中途偷个小懒,稍微掉以轻心,说不定它们给你一飞刀,再来一暗箭,弄得你披红挂彩,防不胜防。
神出鬼没的“活跃分子”:这些活跃分子可是我们的大爱,什么体育课、电脑课、音乐课、美术课什么的,既好玩又没压力。可是由于它们太活跃了,所以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稍不留意,它们就玩“失踪”,几天不见踪影。据调查,这些“失踪案”在初中会经常出现,它的发生率大约比小学生涯高出40%左右。
深谋远虑的“幕后高手”:幕后高手分为两大门派,一是“家长门”,一是“老师门”,两派功夫各异,却宗旨一致。私底下两派还会互相切磋对付我们的招式。据“前辈”(我们的学长)们反映,最常见的招式是上课时间久一些,作业布置多一些,学习时间长一些,考试次数多一些,惩罚力度大一些
心怀不轨的“破坏分子”:因为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增大,我们常常会疲于应付。这时,破坏分子就会乘虚而入,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招数破坏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降低我们的成绩。所以,为了防止它们“入侵”,我们必须从早到晚保持高度警惕,以上战场的精神全力拼搏,浴血奋战。
天哪!这么说来,初中生活真如地狱一般?
“NO!”呵呵,对初中生活充满向往的同学们开始发言了。
“我个人认为,初中生活苦一点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不是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吗?”
“初中阶段是逐步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的关键过程,也是日后记忆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觉得,家长也挺辛苦的,为了我们,他们不辞辛苦,劳心伤神,也怪累的。”
“其实我还是很期待上初中的……”
新课程改革是当下每一位老师积极探讨、实践的主要课题。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老师们教书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中呢?本文就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做了分析和建议。
一、音乐课中“不和谐”的声音
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上课时喜欢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坐姿不端正、精气神不足、课堂参与度不够,和老师互动的学生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其他的学生积极度不够。
(2) 学生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首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播放音响音乐时,学生却在聆听过程中走神,甚至调皮的孩子会窃窃私语;其次,学生不具有聆听的意识和习惯。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没有耐心聆听的习惯,争相举手,只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表演小组汇报表演,其他小组却为接下来自己小组的汇报作预演,唯一的观众只有老师。
(3) 学生语言不简练。课堂中很多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简洁性,只需两三句话解决的问题,却是叙述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讲不清楚!
(4)学生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已成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精诚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小组成员合作散如沙。学生抓不住合作任务的重点,合作过程毫无逻辑,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知道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或者都没有什么想法,大眼瞪小眼,思维不活跃、不积极。
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差异明显。汇报表演时,总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小组,其他小组永远是观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全员参与。
③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环境吵闹。小组讨论过程相对比较自由,学生说话的声音也就不受控制,40几个人的声音交相辉映,一组声音大,其他几组为了能够听见相互间的对话,提高音量,排练演唱时喊叫演唱明显;小组展示过程时,表演组在表演,聆听组仍然在窃窃私语,有的说闲话,有的忙着讨论未完成的问题,整个展示过程杂乱无章,效率低!
④学生收放不自如。在小组讨论环节过渡到小组展示环节时,学生总不能收放自如,老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陆续安静。
2.老师的不足之处
(1) 语数外老师经常会在音乐课时扣留学生补作业、打扫教室,而这些被扣留的学生再走进音乐教室时已经是上课后10分钟,甚至是课已过半,音乐课被他们的推门、“报告”声打断也成为家常便饭,音乐课的节奏被打乱,学生的注意力更是自然的被打断,影响甚大。
(2)教课老师的有效提问不达标,环节设置不理想。上课时,总是出现老师问题提出后,能解决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无人举手的现象;也常会出现某个环节的设置实际效果与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有距离。
(3)课堂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脾气古怪或非常调皮的学生,老师经常会因为这些个别同学的过分举动而动怒,甚至是暴跳如雷,最终不仅仅没有控制住课堂,反而让整个班级处于了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对音乐的不够重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一节音乐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高效的音乐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二、音乐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节高效的音乐课,要有好的引导者,老师不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同样,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需要拥有好的上课状态。但因为家庭、社会原因[1]、部分主科老师对音乐的不够重视、音乐老师对课堂行为习惯的忽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导致了音乐课堂的低效。低效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部分老师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和老师应对中考,对音体美学科重视度不够。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2.老师考虑不周全及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
(1)教师“备学生”和“备学法”的缺失。老师的备课流程基本是备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往往忽略了备学生和备学法。这一缺失导致老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了解不够,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受限,又怎会有发挥,无疑这是决定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老师普遍缺乏艺术处理课堂突况的意识。上课节奏无故被调皮的孩子扰乱,教师肯定是很头疼的,但老师毫无艺术的动怒,结果只能是给想学的学生泼了冷水,捣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的继续该怎样还怎样,课堂中老师艺术的处理好突况是攸关重要的,否则,本可高效的课堂将被毁于一旦!
3.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行进
(1)较差的聆听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进行。课堂中走神或者窃窃私语的孩子失去了与音乐碰撞的机会,同时想用心感受音乐的小朋友也因为周围的窃窃私语而受到了影响。较差的聆听习惯大大降低了学习歌曲的速度、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小组汇报表演,都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不聆听、讲话的习惯大大影响了汇报者的思绪和质量,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当然课改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互评及鉴赏能力则是在走形式化了,没有听何来评!总之,老师准备的再充分、教案设计的再精彩,学生没有好的聆听习惯,那么这节课都是低效、无味的!
(2)孩子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小牛犊,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一个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从音乐体验中去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去体会音乐的美和作用。这种上课模式留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多了。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词不达意,耽误了时间还达不到效果。这样的结果是差强人意的!
(3)低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新理念,成为了各学科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没有凝聚力、成员能力分配不均的小组,是不可能做到高效合作,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散如沙石的小组讨论中,没有人知道要总结大家的观点,做出结论性的选择,而能力较弱的小组长期作为观众也逐渐的由力不从心演变到了灰心丧气。除此之外,小组讨论过程中吵闹的环境、讨论结束时不能收放自如的纪律,都会使一节精心创设的课显得杂乱无章!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反而为学生学习音乐带来了很多不利的情绪和不良的演唱习惯!
音乐课堂的低效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做法都会对课堂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三管齐下,对症下药,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音乐课堂低效现象的建议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别人走入歧途。”
1.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避免过度溺爱、管教过严、简单粗暴等不良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家长了解音乐对人一生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音乐的重要性,做好表率作用,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如游戏厅,降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把扰乱课堂看成是“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看成是“勇敢”,培养学生谦虚、宽容、懂事的乐观性格。
3.老师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为学生设计一套行为习惯要求,同时做到严格规范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检查,不让学生钻空子。
(1)与音乐学科以外的老师沟通,音乐课不逗留学生,对迟到学生采取扣除平时分的方式规范上课时间,为音乐课创设良好的上课氛围。
(2)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不可以讲话。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眼神的提醒、动作的暗示、甚至是停止音乐,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文明的、用心的听众!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中,聆听伙伴的智汇报成果,明白只有各行其职,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所得!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过于繁琐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反复的回答、提出问题、再回答这样一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4)培养学生高效合作的良好习惯。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首先,分工明确,组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小组分工为:汇报员、小组长、乐器组长(看管分发小组乐器)、编导、纪律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全组的成员有序的进行讨论交流、实际表演,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小组发言,简洁的汇报出组员的讨论精华,纪律组长的职责是维持合作讨论,表演过程中所在小组的纪律;其次,合理划分小组成员,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搭配分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实现全班参与;最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时轻声轻语的习惯,好的讨论环境让效率提升的同时,避免了学生的喊叫歌唱的习惯。同时使用音乐口令让师生间配合默契,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的结束合作讨论表演
4.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适时的奖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刺激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总结,每月一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寻找别人身上的好习惯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5.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
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最佳教案。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标准[6]的同时,要重视备学生和备学法。只有了解了学生,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如指掌,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才能使各项教学目标以最好的方式达到。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重视音乐,喜爱音乐,家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同时采用评分机制鼓励约束学生,长期以往,高效的音乐课堂定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课的形式存在。
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下,让学生有兴趣的畅游在音乐世界里,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处于课堂改改热潮中的音乐老师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通过音乐课这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收获宝贵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新时代音乐老师需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以上种种对学生上课时的行为习惯和老师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2011(10):107.
[2]曾晓莹.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才智,2009(15):25.
[3]梅玲.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J].江苏教育,2012(07):41.
[4]时艳春.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现代阅读,2011(12):61.
“半流失”情况各异
在这种情况下,盘活现有师资、发挥现有师资的最大功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并不令人乐观!如果我们把应该在岗而又已经离岗的现象称之为教师流失,那还有一种现象,比教师流失的面更广,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我们姑且称之为“半流失”现象。请看以下几例:
现象一:音乐教师加入社会办学队伍
刚从师大毕业的童老师工作不到半年就加入了社会办学队伍。他从起初在家带三五个学生,到现在在校外租教室开办吉他培训班,仅仅只隔了一年半时间。他现在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都带零星的学生,星期六、星期天就开集体课,上班时间还要忙于宣传、联络,学校安排的音乐课只是应付了事。
像童老师这样以学校音乐教师的身份招收学员的现象相当普遍,所招学员也大多是本校在校学生。更多的教师则是在家带学生或在社会力量开办的艺术培训中心兼课。讲金钱不讲效果,搞机械的技能训练,不管学生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声乐器乐培训的通病。其教学效能不可与学校教学同日而语。“荒了责任田,肥了自留地”是对这些教师的真实写照。
现象二:音乐教师成为娱乐场所歌手
小T老师本是5年前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但由于缺少音乐教师,她被分配在一所城郊小学教音乐。每周上12节课,她白天挺悠闲的,到了晚上可就忙碌了。晚饭后得花近一个小时梳妆打扮,然后赶到城区的一家演艺中心,大约每隔半小时换一身演出服,登台演唱一首歌,直到将近11点上半场结束。有时还得跑两个场子,但她乐此不疲,因为收入不菲,是她工资收入的近五倍。
在城区学校像小T这样的音乐教师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在歌厅当司仪、唱歌,有的在舞厅弹键盘或吉他,还有的在酒吧弹钢琴、拉小提琴、吹萨克斯。就这样,白天的音乐教师,晚上摇身一变,成了娱乐场所的歌(乐)手。
现象三:音乐教师兼做私营老板
陶老师是一所城区中学的音乐教师,两年前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乐器销售店,边教书边做生意,只要没有课,他就泡在店里。由于他曾在大学业余乐团拉过小提琴,了解一些乐器的特点和性能,向顾客推销显得非常专业,加之他能说会道,所以在同城的几家乐器店中,数他的生意最好。他曾说,要他不做生意,他宁肯辞职。
类似陶老师的音乐教师也还不少,他们凭借自己某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有的开KTV歌厅,有的经营演出服装,也有的做化妆品或服饰专卖。大多以经营生意为第二职业,但也有一些以经商为主业,教书倒成了第二职业。
之所以称上述现象为“半流失”现象,一则因为这些教师随时有流失的可能,只要时机或条件成熟,他们就会辞职或下岗;二是因为就算没有辞职或下岗,他们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校教学工作以外的事情上。
见怪不怪的“半流失”现象看似对学校音乐教育并无危害,参与其中者也振振有辞:我们“坚守”工作岗位,按时上课下课,并不影响教学工作。其实不然!试想:热心于营业演出的教师会有饱满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吗?校外收入是工资收入几倍的教师会对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吗?一门心思钻营生意的教师会尽职尽责地履行教师义务吗?显然不能!
音乐教师“半流失”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他们因此而得不到充足的、规范的音乐教育;其次,长久的“半流失”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变,变得惟利是图,离教师应有的行为准则越来越远;第三,“半流失”现象对于学校的教师管理和教师的社会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第四,“半流失”状态的音乐教师一旦流失,对本来就缺乏的师资队伍来说是雪上加霜。事实上,一些已经离岗的教师就是从“半流失”走向流失的。
“半流失”是怎样形成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疏于管理。素质教育喊了近10年了,新课改也进行5年了,但现在仍有不少学校只顾升学率,不重视音乐教学,对音乐教学质量缺乏评价和监管措施,自然也就缺乏对音乐教师的有效管理,其地位和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音乐教师缺少发展空间和机会,只得另谋出路。
(二)“向钱看”思想导致部分音乐教师价值观发生改变。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有些教师经不住诱惑,将职业道德、工作职责抛置脑后,千方百计“向钱看”。对他们来说,教师岗位只是一块容易使人信服的赚钱招牌,学生是他们不断的财源。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课堂教学敷衍了事,课余要学生交费“补课”,还美其名曰:老师学生“双丰收”。
(三)音乐教师大多有一技之长,并且符合社会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是拥有一技之长的音乐教师“走穴”的社会基础。在一些中小城市,演艺人才“供不应求”,音乐教师纷纷“下海”,其中不乏骨干教师。(当然,偶尔参加不影响本职工作、无碍教师形象的演出活动无可非议)。不少家长盲目追随“学琴热”、“艺考热”,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参加各种音乐培训,也促成了音乐家教和音乐培训班的畸形发展。
(四)音乐教师相对思想活跃,并且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音乐教师生性活泼,不安于现状,一般外表形象和人缘关系较好,社会接触面相对较宽,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加之他们教学压力不大,课后工作不多,课余时间宽松。这都为他们从事第二职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何应对“半流失”
很多地方都曾出台禁止或限制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相关规定,但因种种原因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彻底。社会上声讨“有偿家教”的浪潮似乎也并未波及到音乐教师。因此,要改变部分教师“半流失”的现状,还是得从学校和教师本身入手。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心理
(一)兴趣广泛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小学生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佯的体育活动,并特别喜欢同老师一起活动,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于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任何新奇有趣的外界刺激都可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分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对象和活动,却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注意。通过训练,无意注意还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二)直接动机起主导作用。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以其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是为了兴趣和好玩而参加活动,并带有尝试性的特点。有兴趣、好玩就喜欢,并表现出不知疲劳、不知冷热、不计较胜负、易于得意忘形: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就不乐意参加。
(三)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小学生毕竟年纪幼小,许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对一些体育活动存在畏难、胆怯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活动。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还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四)对体育课认识不足。当前小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多数比较肤浅,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所以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体育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在上体育课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情绪消极,由此产生心理障碍。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对策
(一)培养体育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W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体育课环境。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性十足,情绪高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课堂四十分钟抓质量,从活跃课堂气氛、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游戏、体操、舞蹈、音乐、体育相结合,溶于一体,相互联系,使小学生在一节课中能边学边玩,在愉快轻松的音乐声中学习体育技能。如四年级学习后蹬跑教学内容采用一般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使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偷懒、怕苦的现象,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快速跑有着重要作用。如在教材中采用了游戏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消化,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先以游戏来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引出主教材后蹬跑,使学生明白本教材内容对以后学习体育的重要性,引出新颖的棒操练习,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练习,边练边听音乐,使到学生练习过程中没有怕苦、怕累现象发生,并以游戏比赛加深练习所学内容,游戏活动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促使学生刻苦锻炼,增进身体健康和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更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开动脑筋,也懂得互助、团结的道理。
(三)克服学生胆怯不自信的心理。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克服学生胆怯不自信的心理。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每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加以提高,内部动机加强;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往往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之紧张,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锻炼,并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身心带来的快乐。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2-0127-09
一、调查的起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运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大量增加,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人化”再就业,获得了比农村更多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但是,在这个大好的发展环境下,广大的农民工身后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单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照看,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亲子关系疏远,再加上学校教育资源失衡、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对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对社会而言也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之一。2004年以来,有关学者和各类工作者,从多视角、多领域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和解决途径,甚至从理论高度、法制层面做了有益探索。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主要途径,对儿童身心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少有从课程功能和教学效能方面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数显得空洞和类同。
笔者2009年在做课题“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时,开始接触到“留守儿童”现象,通过与受访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发现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手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思路,申报并获批了《城乡音乐教育现状比较及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同时也能成为安抚心灵的“保健中心”。我们把音乐课和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音乐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洼地”,建设“心灵开发区”。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自觉地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基于以上想法,笔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对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成长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对受访学校留守儿童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我们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5 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在所调查的185名留守儿童中,男童98名,占53% ,女童87名,占47%;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有60% 的儿童在6岁至12岁之间。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来看,97.3% 的留守儿童的监护是祖辈监护型,其中,8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由爷爷奶奶承担,8.4%的监护人由外公外婆承担,2.7%的儿童无人监护,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独自在家,可能偶尔会得到亲戚或者邻居的照料,但大部分时间是独立生活,属自我监护型。
(一)学习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1、学习动力不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导和监督,30%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低;有10%留守儿童从自己的家长和周围的农村人的身上隐隐看出,学习没有什么用,因而没有学习动力。2、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0%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和孤独感,导致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不稳定。
(二)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问题
1、缺乏心理支持导致自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往往心理比较自卑和脆弱,30%孩子性格普遍较为内向。2、缺少关爱容易引起对抗。由于缺少父母关爱,60%学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20%留守儿童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逃避各种公共场合和活动,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监护人发生摩擦而产生隔阂,大约5%左右学生面对老师的管教会说:“我父母都不管,你管干嘛?”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3、缺位管护导致薄情和任性。在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抚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移到祖辈或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了,子女对他们比较陌生,“父母”成了一个概念,导致薄情。因隔代育人或受托育人而产生溺爱宠娇,容易造成儿童任性。还因为祖辈或其他亲友的文化背景与阅历的差异,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
(三)青春期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由于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成为儿童的青春期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儿童面临着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生理成熟期到来了,而心理却没能同时成熟。80%留守儿童面临青春期的苦恼,由于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薄弱,使得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往往无所适从。
(四)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呈现的问题
1、道德观念发生偏差。家长长期务工在外,对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金钱+物质”就成了他们用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有些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就是那个经常打电话过问学习成绩,承诺发给奖赏的人。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2、道德行为出现异常。据受访教师反映,大约有2%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应有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由于长辈的溺爱宠娇,部分学生很不懂得尊重长辈,甚至认为那种疼爱是他们应得的。在道德行为方面, 6% 的留守儿童经常有违纪行为, 1.5%的有打架偷盗行为, 部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旷课逃学。
三、音乐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调查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只能做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体制上来解决或许还需要一段时期,因此探索非体制机制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寻求非政策性、非体制性的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行途径,笔者对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点初期概况及调查问卷统计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直属的农村重点学校,是咸安区留守儿童教育实验点。初中有22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另有3名兼职音乐教师。小学26个班,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4名兼职音乐教师,有1台电子琴,还有一些洋鼓洋号,用于大型活动。从该校课程表上看,每班每周安排有1节音乐课,但能否真正上音乐很难说。我们访问了该镇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①,他说,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教设备和艺术类师资,教学供需比较紧张,“普九”时配备了一些器材,现在不是旧了就是坏了,艺术教师基本到不了农村。音乐教师吕志远②表示很想多开展一些音乐活动以满足孩子们热爱音乐、快乐学习的心愿,但心有余,力不足。以上状况与拙文《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2]的调研分析是一致的。
2010年6月在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我们向四个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发放了问卷,在每个年级中抽取了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作废卷0份。通过数据统计,主要结果如下:
在问及留守儿童们是否能够承受挫折的时候,15%选择了“不能”,59%选择了“有时”,28%选择了“完全可以”。
在问“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中,有10 %选择了老师;27%选择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3 %选择了同学;32%选择了父母。
在问“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中,36 %选择“读书升学”,27 %选择“有好老师、好成绩”,还有36%选择“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看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坦诚,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孤独、内向、说谎等心理问题,与老师平常掌握的情况总体相符;统计数据同时也显示留守儿童普遍都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并信任音乐老师,使我们深感音乐教育者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实验概况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均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办”,已经在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音乐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两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办”有名有实,校长亲自任主任,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几位音乐老师都是留守儿童教育办的成员,由此可见该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我们与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音乐教师吕志远,横沟中学音乐教师黄蓉③、酒方方④等进行了几次座谈,了解到该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成绩,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群体意识、合作意识较差;对他人防备怀疑,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该校的调查结果没有超出我所参阅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的分析,只是各项目的具体数据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为提高本文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指导性奠定了实证基础。下面是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实验。
实验一:
形式:合唱队
年级:小学各年级
指导教师:吕志远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1、完成当天语、数作业,吕老师代替家长检查;2、合唱歌曲
吕志远老师经验总结:留守儿童不愿主动跟老师交流,但通过合唱队这个集体活动,对音乐老师有些亲善感。因为音乐老师给他们的是轻松愉快而不是学业和管教的压力。这些留守儿童在心中对她不设防,比较听她的话,也向她说一些内心的想法。因此,作为音乐老师她不但没有副科老师的自卑,相反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教育者的责任。根据她的经验,低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描写家庭温馨、色彩温暖的歌曲;五、六年级的孩子的感情开始复杂起来,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调节。在日常教学中,吕老师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备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侧重留守儿童,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调减不适合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材内容,效果很好。
实验二:
形式:星星乐队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黄蓉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歌曲、小乐曲。(乐器:古筝、二胡、笛子、葫芦丝等)
黄蓉老师经验总结: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留守儿童通过音乐课和参加乐队学习使一些性格内向、不遵守纪律但是又期待关注和表现自我的男生变得积极自信;使一些胆小内向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有一部分男生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安分,原以为他们是故意影响课堂纪律,对此进行过严厉批评。后来通过观察交流发现,他们的“故意”源自他们渴望表现、渴望周围的人去认可他们,以至用“捣乱”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吸引老师和同学的“眼球”。把握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思想,在音乐活动中,表演乐器独奏,大胆的让他们有序有度地表现。针对部分女生胆小自卑,回答问题时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的情况,鼓励她们放开嗓门歌唱,对她们好的表现和进步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既发挥了个性特征,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验三:
形式:留守儿童活动小组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酒方方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唱歌比赛、野外郊游、音乐游戏、主题演讲等。
酒方方老师经验总结:作为音乐教师,身兼数职,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还要负责“留守儿童教育办”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就是——音乐,把教学与教育融合为一体。近年来,该校以音乐活动为基本载体,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通过唱歌比赛、主题演讲,让留守儿童从学习中增强自信;通过野外郊游、音乐游戏让留守儿童从愉快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第二课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收到积极效果,这充分说明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
经过一年的音乐教育活动实验,我们在2011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表一、表二)。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的对象、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有了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感减弱,孤独、自卑、无助的心理状态好转,恐惧感基本消除,学生心态整体呈现阳光。
四、用音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几点经验
笔者认为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身心健康是有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的。根据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音乐教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基本作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寓情感教育于音乐之中
音乐教育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中培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他可以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感情缺人安抚”的“四缺”状态,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被抛弃感”,导致他们以稚嫩或扭曲的心灵去面对社会。音乐教师可以在歌曲的教学中,利用富有感情的歌词和旋律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心态。例如:八年级欣赏课《回家》,教学中通过乐曲分析和情景再现,告诉学生“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再如七年级歌曲《在我们生日的时候》、九年级歌曲《儿行千里》,学生们学习时首先会想到父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可以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灵距离,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组织教学,如《外婆的澎湖湾》、《父亲》、《母亲》,对中小学生的亲情教育非常合适。结合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选唱或欣赏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调补充到教材中,培养乡情。如《乡间的小路》、《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温泉河》。选唱教材中的《校园的早晨》、《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车》,可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间的友爱情感。
实践证明,经常向留守儿童教唱一些积极向上、充满亲情的歌曲,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亲情,用感情来点燃信心和希望的火炬,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发挥美育教化功能,在音乐中引导学生立德弘志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了一些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音乐材料。比如,爱国题材的《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我是中国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励志题材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红梅赞》、《我怎样长大》;树立理想题材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未来不是梦》。在教唱这些歌曲的时候,要重点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相关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合理组织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信任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特别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认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而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恰恰就是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教育价值,音乐课中的群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们通过互助合作去完成,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和相互信任的意识,[3]找回自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音乐教材设计教学游戏,以同桌、同组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加强交往,体验互助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信,发展互信,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如在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教学中,通过分析与聆听音乐让学生发挥音乐想像力,根据自己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器乐小组:碰铃代表水声,三角铁代表水波中透明、柔和的月色,笛子代表宁静与安详,利用器乐重奏的形式表现了乐曲中“明月当空、渔舟泊岸”的意境。小品组:一家四口出海打渔,孩子撒网,父母划船,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满怀喜悦、渔歌飞扬的画面。舞蹈小组表现“夕阳西下、渔舟晚归”。还有诗歌朗诵小组、图画展示小组、歌咏小组等,要求学生表演大胆,思维开阔,充满情趣。一堂看似枯燥单调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锻炼了学生音乐表现的才能,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以加强。
(四)开拓音乐教育资源和空间,助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师,而且其中不少是音乐老师,这充分体现音乐的力量。据中小学老师的教育经验,中小学4-9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和疑惑是青春期生理和情感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特别是女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女性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功不可没。青春期教育问题本不是音乐老师的职责,也不是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协同教育” 是音乐老师的“课外作业”。音乐老师是学校最好、“最廉价”的“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延伸了音乐课堂时间和空间,而且构建了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平台。在实验点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喊“老师姐姐”、“老师妈妈”,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教师价值的体现。因此,我认为音乐课没有“上下课”,音乐老师没有“上下班”,完全可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显身手。
(五)加强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成就感
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和平台。[4]从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调研来看,虽然这两所学校是农村学校,但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横沟小学比较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设计和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教育效果。学校还把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每年举办“艺术节”或参加市区“学生艺术节”活动,年年都举行全校“文艺汇演”。每逢大型活动,学校邀请镇村和教育办干部、学生们邀请家长、亲戚朋友观看表演。从该校校长的介绍中,我真切感受到农村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认为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合唱队、小乐队和文艺汇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既是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的艺术性或场面效果,而是它的教育性和爱的传递与辐射!
五、结 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受访学校实验的调查,针对儿童心理状况有关指标制作了实验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图1)。
从调查实验中看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希望,摸索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和教学思路、方法,从微观层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实验调查,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期待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从宏观上去彻底解决。但是完全可以从微观层面有所作为。即使有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广大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中具体落实。2、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儿童接受系统和正规教育的主阵地与主要途径,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列入教学和教育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督学机构应该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教育评价或考核范畴。3、音乐教育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锻炼功能,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由各科教师分工实施,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会更健康。4、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主、以人为本,在教育思想和具体教学措施制定上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实施影响还属于探索阶段,笔者期待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中,为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说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5)。
附件: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音乐问题的调查问卷
1.你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2.你会常常感到孤独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3.你现在由谁看护?
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亲戚或父母的朋友
4.你平时会做家务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5.你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觉得自卑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6.你平时容易发怒急躁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7.你能够承受挫折吗?
A.不能 B.有时 C.完全可以
8.你会莫名的情绪低落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9.你常常感到恐惧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10.你会说谎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1.你会经常感到无助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2.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D.同学 E.听音乐
13.你喜欢音乐课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4.你平常喜欢唱歌和听音乐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你觉得音乐课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吗?
A.能 B.不能 C.没感觉
16.你喜欢你的音乐老师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7.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唱歌和听音乐?
A.思念的时候 B.快乐的时候 C.空闲的时候 D.随便 E.其他
18.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读书升学 B.有好老师、好成绩 C.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注释:
①陈清河,男,46岁,小教高级,咸宁学院87届毕业,历任3所农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过两所小学校长12年,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
②吕志远,女,28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6届毕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5年。
③黄蓉,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
④酒方方,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横沟中学团总支、学生会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支教生。
[参 考 文 献]
实验的第二年,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但需要教师对事业的责任、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情,更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水平才能适应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课堂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理念在音乐实践中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也开始凸现新的问题:1.理论层面上的课标学习怎样向实际的教育教学转轨。2.在教师行动研究的大背景下,怎样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3.怎样在“《音乐课程标准》研究” 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4.怎样对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高效能利用。新的问题带给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2002年课题组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找准四个切入点进行行动研究,力图解决上述四个问题。
一、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 活动,解决《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聆听、表现、创造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们立足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立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立足于教研方式的改变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活动,解决了《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首先学科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与学科教师共同将教学内容、实际课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别征集教案(采取自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教师代表与预选教师集体备课(强调注重在学习理解新标准的基础上备课,在整体研究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处理局部教材,在分析儿童学习起点和明确教学目标终点的过程之间取舍素材与环节);第三步当教案被工作组审查通过之后方能实施教学,并由电教老师刻成光盘作为资料,加以保存(课后附有科研与教研员的点评);最后由学科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统一观摩、研讨(看课教师着重把握此课为了验证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基本理念;执教者课后需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初衷;评课者参照《课程标准》需诊断哪些方面达到了,哪些方面还不够,应该如何改进,从而达到共同理解与掌握课程标准的实质)。这样研究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落实在每一节课中,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南,从而避免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二是以课代研、以课代训,使设计教案、指导执教、观摩研讨的过程成为教师、教研员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三是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鲜活、生动的案例(如音乐教师的音乐网页制作)作为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而共性的问题(如怎样对学生进行适度具体的表扬)则成为后续培训难得的素材。
二、以“一个课例、三次讨论” 为切入点,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
《课程标准》强调: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内容占课程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20%,开发出有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音乐教师人数有限,如果开展校本研究势必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受顾持沉教授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文章启发,我们将校本研究变通为区本研究。
首先,将音乐教师按学校地理位置划分为小组,将音乐内容的七个单元承包给七个小组,一组承担一个单元;其次,每组依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一个音乐实践主题,共同设计一堂实践课。上课时,组内同事、两位受邀外来研究者共同听课,课后再一起反思与他人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新行为课),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第三次上课(新阶段课),再听课,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一个课例、三种讨论”的目的,一是切实开发区域课程,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通过分类指导活动,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师应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又应是具有突出的音乐能力、丰富的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而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准。因此在音乐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工作重点延伸到“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 上来。一般来说,我区音乐教师分三类,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教师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通过一、两次通识培训就能转变的。面临着课改的大潮,教师若再不改变观念,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新教师,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其内在功力也就日显不足。其他音乐教师在课改中持观望态度。怎样使这三类音乐教师借助课改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直至成为课程改革的中流服柱呢?这就关系到音乐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了。
我们采取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的工作策略。针对传统保守型教师,一是增加通识培训的内容与力度,不断加快“内化”过程;二是让他们在互动研讨中分析教学案例(有利于转变观念的教学实例)。针对新教师,一是聘请专人辅导音乐学科相关知识、相关技能以弥补基本功的欠缺(如两期的钢琴即兴伴奏讲座、儿童合唱训练讲座、指挥讲座);二是委以重任,促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加快进步的速度。针对观望型教师,一是在合作教研中鼓励他们上讲台当主角,以此加强理论修养;二是帮助他们在教改实践中多上课、上好课,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全体音乐教师与音乐相关文化的修养(如带领教师参加音乐演出活动,带领教师观摩中外艺术家的演出等),总之,取长补短、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区60多名音乐老师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示范课、录像课。如今,音乐教师的教学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区课改中的新气象。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6-01
“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大屋的姑娘圆团团,养个伢伢考状元……”这首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湖南童谣贯穿了《月亮粑粑》全剧,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希望后代成为栋梁之才的文化理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开始于1985年的冬天。孩子们接到了秦老师因病去世的消息后极度伤心,一曲《江头金桂》描述了秦老师为了山里这群娃娃几十年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为秦雅云这一人物的出现奠定基础。真实的场景、真挚的情感,将观众的情绪迅速带入到剧中。紧接着,剧中主人翁秦雅云出现,她带着父亲的遗愿自愿来到黄荆树小学执教,让正在为失去秦老师而痛苦不堪的孩子们重新看到了学习知识的希望,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小秦老师”。小秦老师的第一节课,大家没有书本,她的第一反应是“老师还没发工资”,说明她已经把教育这些娃娃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在大家沉浸在欢乐的夥罩惺保房顶突然往下漏雪,小秦老师疏散大家逃出教室后,自己被压在了倒塌的教室下面。而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她认为让娃娃们冒风险是自己的责任,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腰部已经受伤。这个来自平凡人家的秦雅云,在孩子们的心中一点儿也不平凡,她是仙女,是菩萨,是这些孩子们心中唯一的依靠。
1997年夏,小秦老师在这个充满爱的小山沟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女人,她从不娇气,带着腰病上课、家访,省下伙食费给女儿买她盼望已久的绣花鞋,当她看见学生秀秀被同学笑话鞋子破了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把女儿最宝贝的的绣花鞋给了她。但她所有的努力不被上级认可,就在公办教师的报告被退回,加上女儿波儿因为绣花鞋的事说出:“你不是我妈妈”时,她再也憋不住了,一曲《清江引》把她这十几年来所肩负的不容易一股脑倾诉出来,当她打算收拾东西离开时,恰巧学生拉她去看的电视直播,她看见自己的学生姜明科成为舰长出现在画面中,她第一次泣不成声,而想要离开的念头也抛在脑后。在秦雅云身上,笔者看到了一个女人不能承受的委屈、苦难和等待,这正是她不平凡的地方。
2015年,秦雅云执教30年。她的学生回来看望她时,她留下了幸福的眼泪。值得秦雅云骄傲的是,她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拥有和她一样乐观的生活态度。她一年又一年默默无闻地付出,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有了出息,而一次又一次将公办老师的名额让给年轻人的她,依然坚守在黄荆树小学。正当大家为黄荆树小学今后没有年轻老师接班而发愁时,秀秀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平凡的小秦老师之后,又有了不平凡的秀秀,这样的传承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无尽的感动。
(一)重视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自198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1987年国家教委将“高师音乐专业”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明确其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音乐师资。1989年国家教委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要求“各类学校重视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并提出在高师教育中增办研究生层次的博(硕)士点”。1992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强调“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加强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996年国家教委在《高等师范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中强调“高师教育要突出师范性”。2001年、2003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普高标准》)中强调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备国际视野……。”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明确了今后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导向。
(二)高师民族音乐教材建设稳步进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民族音乐集成”陆续出版。90年代中期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集乐理、视唱、练耳三者为一体的基本乐科教材。2000年以来,主要面向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教材”。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近年来王耀华的“民族音乐学及其教育”“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教材”出版发行。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高师民族音乐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推动了高师和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壮大发展。高师音乐师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职称结构进一步合理,高师音乐师资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王耀华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杜亚雄教授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张天彤的《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等等。分析、研究了我国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建立具有高师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民族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师院校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2、高师民族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师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
4、生源质量下降,师资相对匮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教育队伍,由于音乐敏感性差、音乐理解力等相对欠缺,学生日后难能胜任教师职责,有些甚至不能完成学业。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对高师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科研要求,使高师音乐教师忙于教学或疲于写论文,不能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造成高师音乐教师缺乏或相对缺乏,制约高师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同样,热爱中国民族音乐必然会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对民族音乐进行探索、研究、学习,是我们应尽的基本责任,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当代各民族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行为方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而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母机,又是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
的桥梁。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当依据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制定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的民族音乐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并为世界所瞩目,其关键在于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倡导的音乐教育本土化。提倡以本国民谣为素材。强调音乐的母语教育、全民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师范性、指向性教育。
(二)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急迫性。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冲击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包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越来越少。有的音乐院校甚至几年也不开民族民间课,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了解越来越贫乏。从音乐院系毕业的有些学生纵然会演唱难度很高的外国作品,却不能唱好一首地道的中国民歌。我国的民族音乐及其教育传承已经从历史上的主流形式逐步被边缘化。《陕北榆林四县民歌现状的调查报告》发现歌手年龄与会唱民歌成正比,而歌手受教育程度与会唱民歌数成反比。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对民族音乐丰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足够的认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预示着我国的民间音乐将在传承过程中迅速消亡。如果我们不赶着把宝贵的民族遗产继承下来,我们将永远失去大量的民间音乐作品。如何拯救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定位民族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加大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兴趣、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挖掘民族音乐素材和技巧,维护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艺术的百花园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音乐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走出去向社会、向民间学习,使专业学习与民间传承紧密结合,使学生、老师、艺人三向互动,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更应加大力度、广度来做这件事,在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上发挥自己优势,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事业。
三、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强化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音乐素养、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专多能”的合格音乐教师。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学必须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以提高音乐素质为核心,以训练音乐教学能力为目的,完善学生的“教师身份”,切实突出师范性教育,超越表现技巧定位,追求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学会”、“会学”、“会教”,以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的要求,同时增加童声、童声合唱训练等内容,改变与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严重脱节的现状。“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因而必须加强我国高师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良好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使这些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接受培养的、未来担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具有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本领。建立起以丰富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理念,进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柔化教育专业方向。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高师音乐教育应改变“仅以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内容、以解读专业文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加强音乐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文学科等领域的联系。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口径,柔化音乐专业方向;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增强高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和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增强高师“中乐”主导意识,弘扬民族音乐,改变在音乐理论方面以“西乐”为主的局面,加强民族音乐基础理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概论以及相应的技术理论课程等民族音乐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进一步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向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转化;加强本地区、本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编写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与民族性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乡土音乐教材,使本土音乐和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堂;树立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学科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主体依托的观念,以高师多学科复合和交叉的理论优势,坚持“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具有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特色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
据文献查阅,当前国内外舞蹈教育中融入音乐元素的背景如下:首先,从横向来看,美国的艺术教育是开放、多元、综合、全面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美国改变了过去的艺术教育方式,反思了过去注重自我表现的弊端,调整了学科结构。而在中国,将音乐素养的培育纳入舞蹈教学内容,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与之直接相关的理论研究亦显不足。其次,从纵向来看,在古代的艺术教育中,舞蹈与音乐也是相互配合与协作的。例如,在原始舞蹈中,舞蹈动作都是通过简单的哼唱或是乐器的击打声来呈现的。又如唐代宫廷乐舞中的坐部伎、立部伎,都是通过乐手的乐器和舞者的舞蹈配合之下展示出来的。音乐结合舞蹈的古代舞蹈艺术实现了古代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而到了近现代,社会对教育科目的要求更高,划分更细,对舞蹈的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舞蹈教育更多地强调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却忽视了其他艺术教育对舞蹈教育的辅助或协作作用。因此,艺术科目中的舞蹈与音乐逐渐独立化,尤其是舞蹈这门科目作为艺术教育常常会脱离综合艺术的范畴,去寻求专业的突破和发展。最后,通过对舞蹈课程设置的相关信息查阅,我们可以得知:在上海市各类中小学、舞蹈教育机构或教学团体中,只有少数一些学校开设了音乐类课程,以提高舞蹈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舞蹈创作、表演与审美欣赏等方面有所升华。总体而言,在舞蹈教育中开设音乐素养类课程的学校或社会舞蹈教育机构的数量并不乐观。同时,至今未见到具有足够可信度的调查报告或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据此而展开讨论的研究文献。因此,本文立足于上海地区的实地考察、调研与实践,针对音乐素养融入舞蹈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以期对未来舞蹈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以上海地区为例,主要针对十二岁至十六岁具有一定音乐接受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中专生。在此次问卷的设计中,调研问卷围绕本主题共设计了18个题目,分为多选、单选与简答三个类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以及学校、机构等地现场分发并回收等多种方式,汇总有效问卷共计89份,取得了理想的调研效果,具有较高的信度。笔者以上海市十二岁至十六岁有一定音乐接受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中专生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一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且受环境因素影响比较明显。过小的儿童学习能力尚且不足,而过于年长的人群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思维且和一定的舞蹈学习习惯。由于此次问卷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音乐与舞蹈是否要采用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因此抽取的调研对象都是有一定舞蹈学习经历的。调研的对象主要划分为三类:素质舞蹈、社会舞蹈和专业舞蹈教育。原因是通过不同程度舞蹈学习的调研,可以鲜明地对比出舞蹈学习程度较浅的和较为深入的、音乐舞蹈全面发展和只偏重于舞蹈的人群的差异。不同教育背景的孩子对于节奏和音乐的把控掌握能力有所不同,可以更好地进行课程开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此次的调研分布在上海各中小学和各教育机构之中,所以此次调查对于上海的中小学及其上海专业类院校的音乐与舞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也希望对未来的舞蹈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等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接受调研的舞蹈教师与舞蹈学生普遍重视舞蹈教学与表演中的音乐要素,其中94.38%的被调研者认为有必要在学舞的同时注重培养音乐素养,95.51%的被调研者认为较好的音乐素养对舞蹈学习与表演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相关舞蹈教育机构中,同时辅以相应音乐素养类课程的比重仅为40.45%,不足被调研机构的半数。再次,被调研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关注多在于节奏(94.38%)和旋律(82.02%)方面,对音乐色彩等其他方面的关注度较低。最后,84.27%的被调研者表示对舞蹈音乐感兴趣,然而,只有49.44%的被调研者具有音乐学习经历或认为自己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综上,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和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相关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显著矛盾——供远远小于求,也基本反映了当前舞蹈教育的现状,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调研出的现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相关成因与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有91.01%被调研者赞成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开设音乐素养类课程,但从调研数据上看,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距离。由此可见,目前在大多数舞蹈教育机构中设立音乐素养课程的单位远低于预估比率。同时,被调研者对音乐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具有普遍的期待并认为其会带来积极意义,由此凸显出主观期待或需求与相应的客观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上海地区,与舞蹈息息相关的音乐元素并没有像大众所期望的那样普及,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一)成因。笔者认为,造成音乐素养类课程的供求矛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从历史与客观层面来讲,首先是由于上海教育的大环境所造成的。如今的上海教育升学压力大、竞争难度大,因而导致艺术学科与各学科之间存在壁垒。所以,我们应该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并进行整合,把舞蹈与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又因为教学课程体系与分科教学的历史习惯、教学组织者及师生对分科教学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惯性导致各门学科的老师各司其职,学校也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成果来评价老师与学生,这并不符合新时代综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最后,在中考、高考的艺术类评价机制有所缺失,学生们往往为了应试去突击学习舞蹈,将一个应试剧目练得炉火纯青,但对其他的却一概不知,实际上并不具有基本的舞蹈素质,也不关注乐感、舞感和对身体的敏锐力。其次是现实与主观层面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得知,有91.01%被调研者赞成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开设音乐素养类课程,但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差距。首先是由于办学条件的专业化要求与评价,以及教育机构的成本考虑,学校和机构不愿再“多此一举”,特别是教育机构,如此很可能会流失很多学生,无法盈利。其次,对于家长们而言,音乐素养类课程大多改变的是学生的乐感、舞感和对自己身体、对音乐的敏锐度,都是一些循序渐进的改变过程,而家长更希望看到直观的教学成果,每节课要学会一些新的动作、新的舞蹈或者是新的技术技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将一些专业的、有难度的舞蹈动作提前搬上日程。最后是由于社会对艺术功能与学习目标的误解、对正确艺术与美育观念的缺失。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有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地让学生学习舞蹈,甚至有速成的教学要求与学习需求。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把考级舞蹈考到了最高级别,但是在舞蹈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欠缺,甚至一些基本的身体要求都无法达到。大家都一味追求技术技巧,但是忽略了舞蹈的本质而失去了舞蹈原本具有的美感。(二)影响。根据对上述诸多原因的分析,这些成因难免影响上海地区舞蹈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体上看,大家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或观念仍然相对传统或保守,很多人对艺术的鉴赏还停留在“踢得真高”、“弹得真快”、“唱得真高”、“画得真像”的层面,导致社会过于追求所谓的“专业”,却常常适得其反。因此,要将正确的艺术与美育观念传播给大众,将音乐素养课程逐渐融入舞蹈教育中,将大众关注力逐渐往舞感、舞乐融合上转移。通过数据反映出的当前舞蹈教育中相应层面的现状,不难看出大众对音乐素养的需求已经大于供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距离。这样长期下去,将导致受教者与施教者的不满,尤其是在这个主张综合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有不少学校选择“STEAM”或是“STEM”课程,开始淘汰“中国式”的旧式课程,就连上海的高考制度也开始改革成一试多考而非一考定终身。因此,艺术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综上,无论是在素质舞蹈教育或者社会舞蹈教育中,大多学校、教育机构以舞蹈教授为主,家长们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效果及呈现,对学生直观学习效果的期待与评价,因此忽略了音乐素养的培育,所以乐感及节奏感明显较弱。因此,都需要增设课程或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领域,并督促学生在艺术领域全面综合发展。通过课程的增设,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更多单一学科以外的知识和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可以普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为舞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语
总之,通过数据反映出的当前舞蹈教育中相应层面的现状,不难看出大众对音乐素养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距离。因此,舞蹈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要反思如今的舞蹈教育现状,树立新时代要求的全面的舞蹈教育观,传播正确的舞蹈教育理念,使得全民共享综合艺术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朱静.初中舞蹈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学的意义[J].才智,2010,(26):144.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及其研究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教育方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育质量,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准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抽样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81份,有效问卷81份,其中41份由高一年级实验班392班学生完成,40份由高一年级406班学生完成。这次的教育调查立足客观现实,目的在于提供高一年级学生在音乐喜爱程度、音乐类别取向、音乐风格取向、乐器喜爱取向、音乐接触途径、音乐特长等维度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评价(课堂喜爱程度、音乐趣味活动、课堂气氛)、学习评价(音乐学习难点、识谱能力、歌唱学习方法、课堂内容取向、音乐学习感受、音乐学习收获)、教师评价(教师喜爱程度、教师优点)等视角了解课堂音乐学习的效果,以便帮助音乐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为营造理想的音乐课堂氛围积累宝贵的经验。本文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力图做到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
一、调查研究准备工作
(一)文献收集
随着“以人为本”重要指导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逐渐落实,衍生并且发展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的教育指导思想。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世界各国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眼光和领悟,同时也创造性地开发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围绕学校音乐人才培养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就。纵观前人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1.从课程角度谈学校音乐人才培养。
2.从师资角度谈学校音乐人才培养。
3.从教学角度谈学校音乐人才培养。
4从学习角度谈学校音乐人才培养。
5.从管理角度谈学校音乐人才培养。
6.从招生角度谈学校音乐人才培养。
总结前人成果和经验,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有关学生音乐学习方面的研究更是为本文的诞生做出了向标性的指导。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曹理先生等人撰写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的第三部分“学习心理篇”,不仅从理论上详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音乐技能学习、音乐创作学习、音乐表演学习、音乐欣赏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性建议,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实用的方法论。
另外,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师生、各级中小学的众多教育工作者也针对学生音乐学习这一问题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与调查。例如:载于《文系音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一书中的论文《高中生音乐学习兴趣倾向的调查研究》是由浙江省龙游中学的一名一级音乐教师撰写的,这篇文章主要从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学习器乐演奏的兴趣、学习音乐创作(主要歌曲创作)的兴趣、学习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的兴趣、学习电脑音乐及音乐制作知识的兴趣、学习舞蹈表演的兴趣、对音乐欣赏学习的兴趣等七个角度进行挖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
尽管硕果累累,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根深蒂固的“疑难杂症”亟待解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生音乐学习目标的模糊。
2.学校音乐学习态度的轻视。
3.学校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脱节。
4.学生课堂音乐学习效率低下。
5.学校音乐评价机制的疏漏。
基于以上理论认识,本文将在问卷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详细的对高中学生音乐学习状况进行剖析及思考,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问题。
(二)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设计基于笔者于2010年4月对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实施的音乐学习调查问卷而作,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之以小学生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解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所以在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音乐教师陈向中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高中版本的调查问卷,以适应高中学生的答卷思路及方式。
本问卷力图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音乐学习的相关信息,争取通过最短小的篇幅和最善巧的提问方式得到同学们最真实、最有效的答案。所以,问卷经过了多次修改才最终定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问卷更多的是站在学习兴趣的角度来实施调查的,在今后的调查中还可以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等视角来观察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效。
此次音乐学习调查问卷主要包括4大板块,即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课堂评价、学习评价和教师评价四部分。依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的指导理念,本问卷立足于学生角度来评价音乐课堂、音乐教学内容以及音乐教师。这是一次尝试和探索,笔者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中逐渐积累,完善成果。
(三)实地调研
笔者于2010年6月在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实习期间,对高一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观摩和互动教学。由于笔者于2004年至2007年就读于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对母校的师生状况较为熟悉,尤其是与高一年级音乐教师陈向中老师和高一年级406班班主任李俊莲老师建立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此次,在老师们的无私帮助下,本人才得以对母校顺利的进行音乐教育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共发放音乐调查问卷81份,有效问卷81份,其中41份由高一年级实验班392班学生完成,40份由高一年级406班学生完成。研究力图通过提供高一年级学生在音乐喜爱程度、音乐类别取向、音乐风格取向、乐器喜爱取向、音乐接触途径、音乐特长等维度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评价(课堂喜爱程度、音乐趣味活动、课堂气氛)、学习评价(音乐学习难点、识谱能力、歌唱学习方法、课堂内容取向、音乐学习感受、音乐学习收获)、教师评价(教师喜爱程度、教师优点)等视角了解课堂音乐学习的效果。
二、调查结果基本描述及分析
(一)音乐学习兴趣
1.音乐喜爱程度
如图所示,共有47%的学生非常喜欢音乐,其中女生占25%,男生占22%;44%的学生比较喜欢音乐,其中女生占25%,男生占19%;仅有9%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其中女生占7%,男生占2%;不喜欢音乐的学生暂未出现。由此可知,学生们对音乐的态度总体上比较乐观,并且男女比例较为平衡。
2.音乐类别取向
共有9%的学生选择民族民间音乐,其中女生占4%,男生占5%;10%的学生选择西洋古典音乐,其中女生占6%,男生占4%;43%的学生选择中国流行音乐,其中女生占23%,男生占20%;30%的学生选择欧美流行音乐,其中女生占14%,男生占16%;8%的学生选择日韩流行音乐,其中女生占6%,男生占2%。数据显示,男女音乐类别取向基本均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该图最显著的信号表明:流行音乐在高中学生心目中占有绝对地位。而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广大的群众基础呢?这不仅仅是音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驱使,更多的是因为流行音乐本身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和广泛传播性。在日常生活中,流行音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还是广阔的网络世界,都与流行音乐无法脱离干系。这到底是大众审美的趣味选择还是音乐导向的盲区,甚至误区?学校音乐教育一再呼喊正统音乐、经典音乐、民族音乐,但是仅凭一周一堂音乐课就想把学生们的审美理念说服到民族音乐的阵营,恐怕远远不够!
除流行音乐的传播通道极其畅通以外,其他的诸如民族民间音乐、西洋古典音乐等等都受到了面向大众的局限,是因为西洋古典音乐太高雅而不易欣赏?是因为民族民间音乐太俗气而没有内涵?是因为专业人士喜好独享其乐还是因为专业大师力量有限?是因为音乐教育投入力度不大还是因为音乐信念不够明确?这些疑惑都是小小的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大”问题。
民族民间音乐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呢?大众对于西洋古典音乐及其他世界音乐文化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呢?这不仅要依靠音乐教师的辛勤努力,更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在全民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多元音乐文化的平衡发展,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3.音乐风格取向
共有5%的学生喜欢庄严威武的音乐,其中女生占1%,男生占4%;37%的学生喜欢轻快活泼的音乐,其中女生占20%,男生占17%;29%的学生喜欢华丽抒情的音乐,其中女生占15%,男生占14%;29%的学生喜欢忧伤感人的音乐,其中女生占18%,男生占11%。数据证明:除了选择“庄严威武”的学生男女比例出现失衡(属于正常现象)外,其它选项较为均衡。
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轻松活泼”的音乐,是因为高中学习生活压力过重,并且缺乏活力。所以通过音乐放松身心、缓解不良情绪,并且激活动力。选择“华丽抒情”者与选择“忧伤感人”者持平,高中学生把音乐作为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正值青春期阶段,高一学生不仅试图从音乐当中获得快乐,更把音乐作为诉说忧伤、抒发感情的知己。在忙碌的学习生活当中,负面情绪的积压正是通过音乐疏通才得以缓解。也正因为此,人们才更加喜爱音乐。选择“庄严威武”的学生非常少,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不断社会化,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得以生长,“男儿尚阳刚,女孩尚阴柔”的单一口味转变为变幻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需求。由此可见,在遗传因素、后天环境、主观选择和教育作用四个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能够直接影响个人的发展。
4.乐器喜爱取向
共有32%的学生喜欢中国乐器,其中女生占12%,男生占20%;45%的学生喜欢西洋乐器,其中女生占31%,男生占14%;20%的学生喜欢打击乐器,其中女生占7%,男生占13%;选择其他的学生占3%,其中女生占2%,男生占1%。
在乐器兴趣取向上,出现了男女失衡:男生相比女生而言更偏好中国乐器和打击乐器,女生更偏好西洋乐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一点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是,高一学生总体最喜爱西洋乐器是绝对的。这种兴趣取向是有历史原因的。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处于被欺凌的被动局面,“学习西方”成为中华民族的有力呐喊,所以出现了很多崇洋现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提高,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民族性性等因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处理本土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选择打击乐器的学生2/3是男生,1/3是女生,打击乐强烈的律动感是富有生命力的,“玩”打击乐时的帅气魅力也是人人向往的,所以,打击乐永远不会缺少粉丝。
5.音乐接触途径
共有59%的学生通过网络接触音乐,其中女生占34%,男生占25%;4%的学生通过广播接触音乐,其中女生占1%,男生占3%;33%的学生通过电视接触音乐,其中女生占18%,男生占15%;0%的学生通过音乐会接触音乐;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接触音乐,其中女生占3%,男生占1%。
生长在科技时代,学生群体也深受计算机的影响,高达59%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音乐以及各种信息,而传统的电视、广播都退居其次。值得注意的是:被试群体中,没有一个学生听过音乐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直接原因:(1)条件局限:中小城市很少设置有音乐厅等艺术场所。(2)机会稀少:即使在钢琴城等场所偶尔举办音乐会,也比较少有。(3)宣传力度小:只有少数的“圈内人”了解音乐会的举办场所及时间。但是,隐藏在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因为文化氛围不够,是因为思维意识不重视,是因为态度观念不端正,是因为音乐与考试无关、与利益无关、与生存无关……
6.音乐特长
共有21%的学生学习了西洋乐器,其中女生占15%,男生占6%;12%的学生学习了中国乐器,其中女生占10%,男生占2%;1%的学生学习了声乐,其中女生占1%,男生占0%;48%的学生无音乐特长,其中女生占15%,男生占33%;18%的学生通过学习了其他音乐特长,其中女生占17%,男生占1%。
人们对西洋乐器的学习与对西洋音乐的喜爱程度是成正比的,西洋乐器的奢华高贵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学习西洋乐器所带来的功利性也极其诱人,西洋乐器的学习成本相当昂贵,它不仅是经济基础雄厚的象征,也是文化修养深厚的代表,所以,当今中国社会,学习西洋乐器(以钢琴为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尚。但是,高达48%的学生没有学习丝毫的音乐特长,这是部分地方教育的缺失,由于音乐师资的匮乏、音乐环境的薄弱、音乐美育的轻视等因素造成了这种尴尬局面,使得学生们日后进入社会缺少一种有效的交流途径,缺少一种才华展示的可能性,所以,补上这一课,是早晚的事!因为,社会需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音乐学习效果
1.课堂评价
1.1课堂喜爱程度
共有17%的学生非常喜欢音乐课,其中女生占11%,男生占6%;42%的学生比较喜欢音乐课,其中女生占20%,男生占22%;高达39%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其中女生占25%,男生占14%;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占2%。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学生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与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有较大差异。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是毫无置疑的,但是对音乐课堂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甚至出现了负面情绪。这是为什么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还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落后?是学校管理机制的懈怠还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吃力不讨好?学生们究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收获到哪些真才实学?又或者能够激发出哪些学习的成就感和创新的灵感?这些问题都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予以正视。
1.2趣味活动
共有18%的学生认为音乐课上最有趣的活动是唱歌,其中女生占6%,男生占12%;58%的学生认为音乐课上最有趣的活动是欣赏音乐,其中女生占29%,男生占29%;13%的学生认为音乐课上最有趣的活动是创编表演,其中女生占9%,男生占4%;6%的学生认为音乐课上最有趣的活动是音乐知识,其中女生占4%,男生占2%;5%的学生认为音乐课上最有趣的活动是其他,其中女生占2%,男生占3%。
高中音乐课以欣赏音乐为主,所以选择“欣赏音乐”一栏者占有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歌咏比赛的广泛举办,所以,一些学校会利用音乐课的时间和机会聚集学生学习唱歌,其中一些具有音乐天赋或者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有机会崭露头角,同时唱歌也是情感得到抒发、情绪得到排解的过程,所以唱歌活动也受到肯定。选择创编表演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内在表现欲,因为创造和表演都是“输出”的过程,是内在修养外化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能从中发现乐趣。选择音乐知识的学生更多的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信仰“知识就是力量”,通过掌握音乐知识来了解音乐的门道进而鉴赏音乐是一个更科学有效的方法。选择“其它”的学生抱着强烈的娱乐态度,他们希望通过音乐课得到彻底的放松,通过看电影、听流行音乐来达到心灵的释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具有普遍性,在学生们填写的课堂建议中可见一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课堂气氛
高达83%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堂气氛是快乐轻松的,其中女生占46%,男生占37%;仅有9%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堂气氛是严肃安静的,其中女生占5%,男生占4%;仅有8%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堂气氛是热闹沸腾的,其中女生占4%,男生占4%;0%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堂气氛是紧张压抑的。这一数字值得乐观,因为学生们在音乐课上的身心感受是积极健康的,在紧张高压的高中生活中,音乐课堂不仅从主观上使学生得到了快乐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而且从客观上促进了学生们的工作效率。
2.学习评价
2.1学习难点
共有40%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难点是识谱,其中女生占18%,男生占22%;14%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难点是表演,其中女生占9%,男生占5%;9%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难点是节奏协调,其中女生占3%,男生占6%;33%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难点是旋律音准,其中女生占19%,男生占14%;4%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难点是其他,其中女生占3%,男生占1%。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大部分对节奏的协调能力较好,但是仍然处于被动吸收音乐、模仿音乐的重复记忆阶段。怎样流利的识谱、怎样顺畅的将其演唱出来却是一个难题。
2.2识谱能力
共有10%的学生认识五线谱,其中女生占4%,男生占6%;31%的学生认识简谱,其中女生占17%,男生占14%;29%的学生认识五线谱和简谱,其中女生占24%,男生占5%;30%的学生不识谱,其中女生占13%,男生占17%。通过对比可知,高中学生虽然大部分识谱,但是却缺乏流畅性,无法真正达到看谱即唱的境界;高达30%的学生完全不识谱,给今后的音乐发展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2.3歌唱方法
共有13%的学生通过反复歌唱学习唱歌,其中女生占4%,男生占9%;24%的学生通过多听多积累的方式学会唱歌,其中女生占9%,男生占15%;30%的学生通过寻找词曲特点学习唱歌,其中女生占16%,男生占14%;33%的学生唱歌是跟着感觉走,其中女生占21%,男生占12%。如上所述,学生在旋律音准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很多学生在歌唱技巧方面不得法,所以,出现了歌唱的从属心态。
2.4课堂内容取向
共有9%的学生希望课上多学习音乐知识,其中女生占6%,男生占3%;16%的学生希望课上多学习表演创造,其中女生占10%,男生占6%;40%的学生希望课上多学习演唱演奏,其中女生占22%,男生占18%;32%的学生希望课上多欣赏音乐视频,其中女生占15%,男生占17%;3%的学生希望课上多学习其它,其中女生占1%,男生占2%。由此可知,学生们心目中最钟爱的活动是演唱演奏和欣赏音乐视频。学生们希望通过音乐课收获一门真正的技艺,并且通过音乐课拓宽自身的音乐视野,增加所见所闻。
2.5学习感受
共有69%的学生认为音乐动听优美,其中女生占35%,男生占34%;1%的学生认为音乐易学易记,其中女生占1%,男生占0%;25%的学生认为音乐生动有趣,其中女生占20%,男生占5%;5%的学生选择其它,其中女生占1%,男生占5%。由此可知,高中学生并不认为音乐容易学习,但是却深深被其中的美妙感受所吸引。
2.6学习收获
共有38%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使人快乐轻松,其中女生占20%,男生占18%;8%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使人丰富知识,其中女生占5%,男生占3%;28%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使人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其中女生占19%,男生占9%;26%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使人得到情感表达、展现自我的机会,其中女生占13%,男生占13%。由此可知,高中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仅保持愉悦的心态,而且从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表达能力。
3.教师评价
3.1教师喜爱程度
共有29%的学生非常喜欢音乐教师,其中女生占16%,男生占13%;51%的学生比较喜欢音乐教师,其中女生占31%,男生占20%;20%的学生一般喜欢音乐教师,其中女生占10%,男生占10%;选择“不喜欢”者为0%。由此可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处与课堂交流比较融洽,这为音乐课堂的顺利进行赢得了良好的基础。
3.2教师优点
共有30%的学生认为音乐教师多才多艺,其中女生占20%,男生占10%;25%的学生认为音乐教师知识丰富,其中女生占14%,男生占11%;39%的学生认为音乐教师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其中女生占19%,男生占20%;6%的学生认为音乐教师具有其它优点,其中女生占4%,男生占2%。
三、调查后的思考及建议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本质和责任集中体现的集合点。因为高中学生具有最强烈的求知欲,最强烈的好奇心和最强烈的“爱美之心”。面对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严苛要求,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强压机制,怎样真正实现美育教育、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摆在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尊重、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考虑到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正确的处理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才有可能让孩子们在喜爱音乐的基础上真正融入音乐、读懂音乐,进而掌握音乐学习的能力,培育出高品质的艺术修养。
第二,改善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使其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够不断吸引中学生的眼球,使其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第三,增加互动交流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音乐,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音乐学习的快乐,不仅音乐能力能够得到迅速提高,更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其乐观向上,健康发展。
第四,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念。音乐学习固然可以放松身心,娱乐大众,但是,音乐之所以作为一门必修课立足于中学课堂,就必然有其突出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只有音乐无国界,只有音乐最动人。所以,学生自身应该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想方设法的有所收获,才能够在音乐的海洋中获取珍宝,相信这将会成为每一位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
第五,学校建立专业完善的音乐学习评价机制。充分利用音乐教师的才能和优势,使得音乐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成果实现均衡统一,从长远来看,这将为学生的科学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对于每一位身处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问题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集思广益,才能够灵活的把握好高中的音乐课堂,只有不断的实际调研,沟通互动,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傅利民,翟静雅.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音乐学习兴趣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4]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