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2-08-03 23:49: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阋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篇2

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至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可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

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2.大胆革新,把新大纲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次大纲修订,把多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了起来,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然而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调整。

篇3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篇4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告诉人们应该多读书。广泛的阅读,对构建孩子健康、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鼓励学生阅读,重视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活用现有教材。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益处,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上的美文、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并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成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当之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处,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四、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71-03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 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篇6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要有一遍又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又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0-01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领域,由于专家们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多年探索,已经提出不少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但在这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中,是否存在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呢?再则,从目前高校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仅限于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和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这对于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取高效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以下特征:

一、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复杂的思维中,理解读物意义,获取需要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二、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语言活动行为和语言活动技巧组成。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学习和掌握阅读的规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的技能技巧,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阅读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熏陶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四、阅读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听读说写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而其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要求:

1.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但我们更应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其字词句篇中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就要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主要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需要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讲究口语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篇8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篇9

一.阅读教学的影响机制

阅读的过程,是包含视听、想象、分析和感悟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能够锻炼阅读者的语言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使阅读者在通过持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智力和情操。

阅读教学的机制,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和吸收,从而内化成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形成知识的储备与素养的累积。而教师则对文本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伦理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进行提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接受深刻的情感熏陶,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三方所产生的文本体验往往是有差别的,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的碰撞,使得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要达到此目标,就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成败,关乎到职高生的终身发展。

职高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对是非和情感的把握能力不强,容易玩世不恭或受歪风邪气影响。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名家名言、真善美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心灵净化、增知启智。皮罗果夫如是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人文精神培育是职高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语文阅读教学,则是提升职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打开职高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教材文本或其他优秀读物中所蕴含的高尚思想品质,以及其对伪丑恶的描绘与抨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健全、符合社会主流共识的科学价值观。

三.当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学得一技之长”,是学生进入职高就读的主要目的。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人文性培养,技能也往往仅停留在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与机电、服装、美术等专业课相比,技能特色不明显,因而容易造到学生轻视。

再者,职高学生几乎都是中考中的落榜群体,学习成绩较差,阅读理解较低,自然会对阅读教学产生抵触和畏难心理,导致听课和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不足。

最后,教材的问题。尤其像一些教材中收录的“枯燥”的古文,经常会令职高生感到难以“咀嚼”、“下咽”,而且这些古文与职教学校的特色不符,由于和所选专业的关系不大,就很难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自然效果不佳。

四.对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课程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高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必须突出职教特色,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做学生的“读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应一味地停留在“教”与“被教”、“管理”与“被管理”等僵硬冰冷的不和谐局面上。要开展好阅读教学,可以试着把学生发展为“读友”。平等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尊重学生个体心理体验,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教学课的学习热情,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向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些书目的读后感,推荐学生也去看一看、读一读,培养其优秀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

篇10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11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同样的,面对初中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

二、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三、以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四、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篇12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针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要求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看法。

一、研究好教材,进行了效教读和自读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五、加强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 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