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15 10:2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教学管理学论文

篇1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的主要安排是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企事业管理的实践经历,他(她)所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容易脱节,对管理原理的解释缺乏针对性的案例或有案例而解释不到位,结果常常是纸上谈兵。

(二)教材建设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内和国外企业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却因为不少高校把管理学等同于其他专业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知识陈旧、案例老化、方法落后,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

原理课的教学最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满堂灌”,没有师生互动,或即使有也因为互动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虽然在有的教学过程中也引入案例分析,但因为方法不佳,学生参与度低,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行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虽然平时成绩占了一定比例,但因为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很大,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又少(36学时或54学时的),不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要在期末卷面考核成绩中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努力度、创造度、收获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四)合适的教学案例较少

案例在原理讲述中的作用,相似于高等数学课的公式应用:数学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必须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练习,学生才能掌握;要让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解透彻,也得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但国内教材中多为理论阐述,配套的教学案例较少(多为每章或多章后附1-2个),使得课堂教学所能选择的案例内容少,纯理论讲述往往引不起学生共鸣,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收不到应有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重新审视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养的任务,具体包括引导学生明确管理的角色认知,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拥有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意识,形成现代管理思维理念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目标应该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者。根据管理学原理,中层管理者的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三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是相当的,从而决定该课程的定位: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2)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实训,注重能力培养;

(3)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所“教”的管理原理原则应该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现实,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原理原则提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实现这些转变,不是单靠管理学科的教授者转变理念,院校的管理者,直至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都要对此有认识,在众多部门的配合下才能保证付诸实践。例如上海市教委吸收MBA的好做法,规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半年以上,并给予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给予时间与经费的支持),切实解决任课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案例。另外,因为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后续的有些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因此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的讲述要做适度的调整。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法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要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和教师一起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方面可以给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一方面成功解决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现在常用有效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对管理理论理解到位,才能挑选到与之相适合的案例;其次,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才能挑选到时效性强、现实性强,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案例,才能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再者,对案例教学还需要特意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能遵循事先的教学安排进行讨论活动,避免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松散局面。哈佛商学院MBA的学生一共要学800个案例。我们国内教材中没有那么多的配套案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现在被教师尝试采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团队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同,学生的参与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学校将班级改制成模拟的贸易公司,选出总经理、副总经理,成立人事部、财务部、采购部、市场部、销售部等。根据每章节内容,创设不同的模拟子情景: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的组织职能知识拟定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让总经理、副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协商组织结构的设计,讨论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中的具体方法等。但实施这类仿真模拟有时需要昂贵的设施,另外,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突发性事件难以防范,教师难以左右教学局势的发展,因此一般条件下较难以做到。

(四)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目标的重点。现行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例如重庆三峡学院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表现占20%,大作业占20%),总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平时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1/3(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包括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平时成绩该记哪些内容,期末笔试又该如何出题与分布分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1)合理成绩折算比例。形成性考核成绩内容应该有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大作业(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情况;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占分一般前者略少于后者。考试题型多样化,使课程考试既有一定深度,又有一定广度。

篇2

一、调整教材。一、二年级取消劳动课。该段只保留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部分篇目,调到三、四年级学习。

删减合并重复或简单的教学内容。对同学科教材简单的内容,按照大小课时间进行合并。对教材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会的内容及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知识,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删减,并将这部分知识列入学生自学范畴和考察内容。

篇3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在“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比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前,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笔者过去也常常不作区分。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有: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