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5: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适应”,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产学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推行专业实体化是产学合作教育形式的重要体现,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
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高职院校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根据本专业人才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把本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实训场建成具备经济功能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成为具备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织,即将专业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实行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在专业实体中,教学管理上采取专业系负责制,教学组织上依托实体基地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师生共同承担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任务。师生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学生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达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实行专业实体化的必要性
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只有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与提炼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将专业办成实体后,这些专业实体必然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承担生产经营任务,履行法人职责,从而将本专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要求与素质要求及时提供给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制定与调整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第一手资料,并据此为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有利于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上,根据专业实体在实际运行中提供的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等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并及时、科学地做好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在理论教学上,实体运作的过程和阶段成果案例即为教学内容,可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上,实体可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业务工作,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生产、工程实践与服务中去,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师资培养上,由于教师就是实体的员工,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在实体的业务发展中,可以为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在实训手段建设上,为满足实体生产经营服务的需要,必然要配置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与设施,客观上也可加强学生实训手段建设。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从对就业市场的调查中可以看到,90%以上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提出了“具备工作经验”的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具备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就业率明显高一些,这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求职的重大障碍。实行专业实体化后,学生在专业实体中进行学习和实训,可以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是实体中的员工,在真刀实枪的业务发展中,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取和积累居于重要位置,可以获得在企业和公司等法人实体的工作经历,毕业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专业实体化的原则
人才培养第一,兼顾效益选择适合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专业办成实体,首先,其目的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实体的经营服务活动,为教学和产学结合提供有力的支持,让广大教师、学生在真刀实枪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实践锻炼和提高;要利用实体的经济活动,为教学提供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其次,既然是经济活动实体,必然要按经济实体进行运作,追求赢利,这是一切经济实体的共性,但赢利行为要为人才培养服务。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专业实体化应根据学院的主体专业基本情况因地制宜,有选择、有目的地稳步推进。第一,实施实体化的专业必须适合从事经济活动,专业教学内容与实体中的生产、经营、服务性内容应有较多的一致性;第二,实体必须具有基本稳定的生产、经营、服务市场,且能基本赢利;第三,专业实体化要有足够的硬件条件支持,如应有合格的专业实体负责人,有配套的实体设备、场地和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第四,在专业实体化进程中涉及固定资产的投入与工商登记注册等内容,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专业实体化不能操之过急、搞“一刀切”或为了实体化而实体化。
科学预测,准确定位专业实体化必须结合学校主体专业的优势,对专业实体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对具有长远发展前景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业实施实体化,保证实体对教学支持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专业实体的定位应能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实体化的运作中,应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有关评价制度及配套措施,通过指导、协调、评估等手段,引导实体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关系,鼓励与支持实体尽可能以赢利“反哺”教学。
专业实体化的实践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公路与桥梁专业、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是我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湖南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进一步探索产学结合的新路子,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训,我院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将上述三个专业所在系的教学职能加以扩充,建立集教育、教学、科研、开发、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实体,先后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立了“湖南新中皇交院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皇汽车公司)”,在公路与桥梁专业建立了“湖南顺通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通公司)”,在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建立了“湖南众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智公司)”。三个专业实体建立后,在产学结合培养人才、促进专业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实现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成果。
实训教学手段得到了明显加强按照汽车专业维修省级一类企业建立的中皇汽车公司,是全国汽车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拥有汽车功率、安全、舒适性能检测仪、NHD-6101型全自动前照灯检测仪、MT3500发动机分析仪、日本四气体分析仪、美国“战神”四轮定位仪等省内最先进的检测与维修设备,其先进的设施吸引了众多企业,中皇汽车公司先后成为长沙市政府公务车定点维修单位、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事故车辆维修推荐厂、猎豹(三菱)汽车长沙特约维修站。顺通公司拥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和先进的土工、沥青材料、水泥砼等化学分析与物理试验设备,能够满足各类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试验和测试的需要。众智公司是公路工程造价服务机构,拥有编制审核建设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审计报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报告、提供工程造价监控及工程索赔业务服务、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及工程设计咨询所需要的服务设施和设备。三个专业实体具有完备的设备、设施、场地,既满足了企业经营、服务、对外承接业务的需要,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场所和场地。
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三个专业实体化的实施,给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更多的实习机会。中皇汽车公司日常在线维修的各类车辆有10余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可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直接到公司承接和参与各类事故车辆维修、车辆保养、车辆损失估价与汽车保险实务训练。公路与桥梁专业的学生可直接到顺通公司的实体工地进行测量、放线、施工等方面的现场教学,学生先后参加了107国道加辅工程,湖南长永、新田、沅陵和广东连山公路工程,澧水大桥危桥改造工程,湘耒高速公路第九标段等工程的监理、勘测工作。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湖南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工程标底编制、长沙市妇幼保健中心工程标底编制、湖南中兴健康城工程1/500地形图勘测与湖南白鹭湖工程1/500地形图勘测等工程。通过在公司实体的现场教学,许多较抽象的、在课堂上需花费较多时间才能讲清的专业理论问题,经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后,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在实体的实习与训练,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我院十分注意了解与收集实体运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科学地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把有关知识综合成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如公路与桥梁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所有课程均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和专业制图三门课程加以覆盖,这种以实践定向的课程设置,精减了课程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教学的不协调性和学习的盲目性,可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必需的知识;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结合实体的运作,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先后完成了交通部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全风化的花岗岩路基动态特性及稳定性研究》、省交通厅交通规划课题《流化剂作用机理及流态混凝土的应用》等6项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中皇汽车公司主动与企业合作,研究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技术问题,主持研究的“摩托车发动机的气门间隙自调式配气机构”获得了国家专利,主持的“DGQ吊管机应力测试研究”得到了企业重奖。
我院的专业教学改革在省级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中期检查中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我院的学生在实体的服务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与岗位要求的“零适应”,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被评为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王林.论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4,(11).
[2]楼一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王林.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2).
一、引言 理论、理论性的经验把握与“精神垃圾”泛滥
对“理论”的通常理解为“概括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它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的结果”[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组成的观点体系”[2]。对“理论”含义的理解似乎没有太大的分歧,不过是措辞上带来的理解角度的差异。然而,从“理论”到“理论性”则不象望文生义的理解那样简单。“理论性”一词借用一种源于文学的表达形式,可以称得上“熟悉”的“陌生词”,初看起来感觉似乎是再熟悉不过的“理论”具有的特性罢了。但稍一细究,就会觉得要具体、准确地说明其含义倒也颇费周折。
一般辞典或资料无法找到“理论性”的具体解释。事实上,由于从模糊把握的理论相关性状印象来看,应当与文章有着密切关联。毕竟在较为规范的文字出现以前,即便存在以口头形式呈现的某种理论性的思维,对较为准确意义下的理论性含义没有实质性,从而可以忽略。这样,直觉地看待理论性的文本含义,应当是针对以文字为依托的文章而言的,尤其是文章中以涉及各种理论探讨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文章、著作(以下简称理论文著),换言之,要获得对理论性含义的深入理解、探究,需先行对文章进而对理论文著进行解析,是符合逻辑的。
一般辞典对文章的解释为“统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显然这是广义的文章涵义。按照《文章学史》的编撰观点,“所谓文章,大体上包括古文、骈文、辞赋,不包括诗歌小说、戏剧”[3]。这里的文章已经是狭义的文章了。本文的理论文著,泛指文章中涉及各类学科偏重理论阐述,而非实用说明、指导或者评说事理的漫谈、随笔,以及直接针对具体世界进行虚构、描摹的各种文艺性文本。
迄今为止,人类思想精华的展示、传播,最主要的渠道仍然是理论文著形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理论文著在刊登、出版,但除了就学科领域进行分类外,无论就广义或狭义而言,理论文著有具体哪些类别,尤其是如何认识其理论价值——亦或关于理论性,并没有公认的规范定论。换言之,刊登、出版理论文著的选择、录用过程——及其理论性判别,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经验化的模糊把握。这样,在风气存在欠缺、出版发行体制存在漏洞的境况下,各种人情关系、权钱交易等等不正之风,难免乘虚而入。
于是,低级重复、粗制滥造、毫无理论价值甚至漏洞百出的所谓“理论文著”,充斥、泛滥于书架、报刊。或拍马屁,以愉悦上司、师长、亲朋;或塞职责,以应对上级布置、科研项目要求;或装门面,以捞取职称、学位;如此等等,或骗名或捞利,林林总总比比皆是。正所谓“在论义的评价中,各种各样的丑恶思想和精神垃圾也是存在的。例如有的利用论文评价搞‘关系学’,弄虚作假;有的出于门户之见及妒忌之心,倚势压人;有的在与奖励中摘‘平衡’,送入情……”。[4]
当然,对于理论文著及其价值判断缺乏应有的评判标准而缺乏充分认识,应当是主要原因。客观地说,充斥、泛滥毫无理论价值甚至误导、贻害的“理论文著”,既严重浪费社会资财,也严重耗费甚至毒害读者脑力,“精神垃圾”也确乎是其最恰当的称谓。
不难想见,精神垃圾的产生与一定社会风气下的学术品德缺失有巨大干系,但根本原因似应归于对理论文著本身缺乏相应的甄别规范。本文试图对理论文著内涵、一般类型及其价值特性做出初步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性的含义进行新的探索。
二、关于理论文著的认识缺憾
在中国古代关于文章写作的宏观认识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专门论述,当推墨子“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5],意即立言、著文要本于上古圣王,察于百姓耳目,用于国家民众。其“察之”、“用之”的境界,至今仍然难以逾越,但过于迂腐的“本之”即便行文形式上在引用各种“语录”、“指示”、“讲话”作为指导方针,但思想上将其遵从为“凡是”的已经成为。
清人来裕恂《汉文典》中关于文章写作的观点,已经显得更为现代、更为宽泛、更为深刻: “盖文也者,有陶情淑性之功用,有移风易俗之功用,有爱国新民之功用者也”[6]。如果再补充思想创新方面的内容,则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今文章的精微要旨。
至于对纯理论文著进行系统分析基本上源于现代。在“文章”理论有一定代表性的现代著述有赵建中编著的《文章体裁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张会恩、曾祥芹主编的《文章学教程》(上海出版社),夏绍臣著的《文章原理》(人民日报出版社)等书。在上述主要是就广义的文章理论进行论述的书中,难得以“理论文著”为专门论题的,只有赵建中编著的《文章体裁学》。
按照《文章体裁学》的观点,论著文体涉及“文学评论、报告文章、毕业论文、实验性论文”[7],并归结了若干主要特征“论文专著要求对各自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和探讨,其共有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独创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客观性”[8]。细究之下,上述观点在逻辑划分严谨性方面,明显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毕业论文”完全可能是“文学评论”或者“实验性论文”,“文学评论”也很难一概而论地标称“科学性”[9]或者“客观性”。
类似值得商榷的代表性观点还有:
论文的共同特性有:探索性、论理性、鲜明性、科学性、实用性;[10]
论文类型“按任务和持点分:专题论文、综述式论文、驳论式论文、工作研究式论文、杂文式论文、体会式论文、书信式论文、资料式论文、科普式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小品式论文、要论式论文、述评式论文、论证报告式论、散文式论文、故事式论文、对话式论文、日记式论文、“六性”式论文、科幻式论文、毕业论文、寓言式论文”;[11]
“论文‘六性’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创新性、理论性、可读性、实用性、精粹性、科学性”。[12]
“学术论文有着自己特殊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科学性、创见性和平易性这三个方面。”[13]
上述引文及同类论著,对理论文著的认识,除了在划分、定性的逻辑性上存在明显值得商榷之处,最根本的缺憾则是,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属于从外延层面对理论文著分类及其特点进行的论述。探求理论文著外延性正确认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仅偏重于外在形式的区别仍实现对其本质的深层认识。
三、理论文著内涵性辨析
考察各种理论文著的构成内容方面的属性,可以将其概括为创新、补益两大类。创新类,是指通过文本形式,在理论、方面提出全新或重要补充性观点,包括新论创立、方略建言及实验论析三种;补益类,是指通过文本形式,对既有理论、方法的观点给出证明、驳斥、考证、评述、释疑等,包括猜想证考、综说辨疑及事理评鉴。[14]
1、新论创立
新论创立,是指在某一领域提出以一系列新的概念、原理为依托的理论、推测。根据提出新理论原创程度,新论创立存在三种情形:或者全新创立新的理论、推测;或者对已经存在的理论、推测,提出实质性变更加以补充、完善,但仍然属于原有理论框架;或者对业已存在的理论、推测,重新组合、归纳而获得实质性差异的理论价值。
第一种情形的例子,在“地心”说理论一统天下的年代,哥白尼系统地提出“日心”理论,全面改观了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在牛顿的“绝对时空”力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全面改观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第二种情形的例子,“克罗齐(B.Croce 1866-1952)不仅时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也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家之一”[15],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与唯物史观根本对立,也和黑格尔的历史观有很大差异”,但他“并不是否定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指责黑格尔的容忍历史规律的存在”[16]。
第三种情形的例子,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的外壳;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杂质,创立了和过去一切哲学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鉴于创立理论过程的历史继承性,有时三种情形难以明确划分。尽管提出纯粹原创的理论固然富含独创精神,但补充、完善乃至重新组合而获得新的内涵页同样功不可没。
2、方略建言
方略建言,是指针对理论、实践活动存在的欠缺、谬误提出新的运作模式、途径、理念等理论策略指导性方式、方法。这里的方略建言是狭义地作为理论文著性的,以着重于理论阐述,而非技术指导为要义的。纯技术指导性文章、著作,相当于说明书的功能,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文著,如《电影演员表演入门》、《街舞基本技巧》一类书籍。而理论阐述性文著,更侧重于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引导、分析,如《论电影演员的修养》、《论街舞文化》等等。
一如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存在相互融合难分泾渭的现象,一般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理论文著、纯技术文章、书籍有时也难以完全区别。
3、实验论析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从培养创新意识入手,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药理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其实践性科学的性质,使实验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药理学教学过多地强调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积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育,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我们就如何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创新技能
训练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积极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实施“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将药理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指导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验证性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以验证性的基础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实验动物的捉持、给药方法,以及手术器械的使用、常用仪器的操作等。
教师可根据实验教材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学生练习操作,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接着安排几个有代表性的、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感兴趣的验证性实验,如:不同剂量药物的作用差异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指导性实验阶段指导性实验阶段为学生技能的促进和提高阶段。
在学生基本掌握药理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其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施展才华的兴趣。实验内容以综合性为主,如传出神经系统药对兔血压的影响实验等。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以学生为主,教师仅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或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广泛讨论和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实验过程较复杂、观察指标较多、难度较大,但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创新性实验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前教师首先给学生做科研基本知识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文献检索、科研选题、实验设计、预备实验、正式实验、结果分析处理及论文撰写等。然后根据每位学生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对课题进行自主选择,模拟科研过程进行初步的调研、立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训练。此阶段的教学形式是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初步调研,选定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法,并通过反复论证后开始实施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论文的撰写及进行论文答辩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药理学实验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以学生参加实验课的次数、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等为依据,给予学生实验成绩。显然,这种考核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和知识的局限性,不利于对学生所学技能的全面了解,特别是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3]。
因此,我们对药理学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测定,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考核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逐人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核,如动物的捉拿方法、基本给药途径等;第二部分,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考核,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思想。
其中,第二部分是考核的重点。考核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自设和自做实验课题。具体过程包括:(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实验课上进行实验立题和设计的可行性论证,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最后写出较为完善的实验计划,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2)根据论证后的实验计划,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全过程,并对实验结果或现象进行讨论,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如实地写出合格的实验论文;(3)实验小组选派一位同学进行论文报告,其他成员逐个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答辩。综合论文质量、个人答辩及个人操作技能三项水平最后得出实验课成绩。通过以上的实验考核,加大了创新实验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勇于实践的精神,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创新性实验
条件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活动场所,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有利于学生、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起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4]。因此,实验室的环境建设与管理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建立优良的实验室硬件设施我校为加强药理学实验教学,建立了现代化的药理学实验室,配置了6套计算机系统及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传出神经系统药、利尿药、呼吸系统药、强心苷药物等实验都能在实验室进行。由于该系统性能好、分组多、又有模拟实验系统的配合使用,以及方便处理实验数据的特点,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此外,还添置了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酶标仪等大型仪器,供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使用,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提供了设备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从而保证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如: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消耗物品、仪器说明资料、实验经费和教学档案等都由专人负责;电子设备每月都进行调试,发现故障及时维修;根据不同班次周密计算所需实验材料、药品、仪器、动物数等并保证供应;进入实验室的同学都必须穿工作服,严禁在实验课中大声喧哗,养成严谨的学习风气等。
四、注重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各种实验设备和技术综合利用,实验技术也越来越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要保证和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关键。他们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在一起[5]。而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实验指导老师其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创新性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我们在积极鼓励教师脱产进修、到相关单位学习取经的同时,鼓励教师在工作实际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注重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采用预实验、预试讲、集体讨论备课和举办实验技能培训班等方式,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药理学实验的教学和指导技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新晨
总之,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积累了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闵清,舒思洁,吴基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
医学教育,2005(5):6566.
[2]贺美枝,訾春梅.实验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卫生职业教学,2003,21(7):121.
[3]任利君,李新华,李萍.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一、研究背景
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组成,实验课基本上还是按课程孤立设置,学生按照编好的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学生都是在“接受性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医学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的模式,我们初步尝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进行整合,在前期系统解剖学验证性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安排,分不同层次、由浅入深提出实验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老师审核后开始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到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并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标本制作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实验进行独立的设计,改变原来的实验依托理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手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尸体和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课程实验、课外第二课堂等实践形式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新苗计划等活动延伸,不断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层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1.拓展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层
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讲解对尸体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标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术、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实验对学生进行解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堂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解剖学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撰写,布置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掌握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并与临床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结合起来。将实验课内容分为骨学、节学、下肢、上肢、头颈部、脊柱区、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十一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章节(如上肢、躯干、头颈部等)实验开始和结束都由教师进行15min的结合临床案例的前言和总结的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临床结合。以颈部为例,我们通过和临床医师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把颈部的内容提炼成以下几个问题:(1)简述颈动脉鞘内结构的排列关系;(2)甲状腺切除术时,从皮肤切口到暴露甲状腺依次有哪些层次结构,术中需特别注意对哪些重要结构的处理,为什么?(3)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4)左、右喉返神经的来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颈部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有何特点?颈部局部麻醉宜选在何处?(6)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上课时先由带教教师介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步骤、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然后将问题一一列出。
3.以创新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该部分实验分为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实施过程,教师全程指导、启发和评价,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比如教师结合某些知识点或关键的实验技术,提供一些与临床联系较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第一、第二阶段已掌握的理论和的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并根据完成情况提交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学术论文。
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形式为:给定有关题目;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验指导书修改为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查找资料,设计综合实验,正确记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一步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正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决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安排临床病例讨论课,提供相应的病例设计问题和相关的参考书籍书目,让学生围绕病例,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常见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虚拟人、医学仿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的BB平台、已经建好的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平台和人体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把虚拟实验、医学仿真实验和临床实践问题想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与创新和临床应用接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将尸体上的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网络化远程互动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虚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验教学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性和常见手术操作的前瞻性,促进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课外开放实验。在开放性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提前设计的,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也可以完成课外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设计制作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大赛。开展“解剖学实践大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设计方案,拟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师和实验师指导下,完善方案,独立完成解剖学标本制作和实验报告。如学生制作阑尾炎手术的解剖学入路。
4.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实验中有创新。(1)实验报告为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能力。此部分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2)以实验考试、考核成绩反映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考核的内容除解剖、观察标本外,还应包括X光片、螺旋CT图片阅读及相关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等)。此部分成绩约占40%;(3)学生设计方案及实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情况、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此部分成绩占30%。
五、结语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由于本人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组并担任课题组长,所以对这方面还是处于蹒跚学步期,特此,我们采取以旧带新的形式,交流学习、活动指导来开展课题组的一些活动,特别是课题组的李文忠校长和宋健美老师为课题组的一些活动付出了很多心血。
(2)、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新课程理念下,以“苏教版小学科学物质世界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主题开展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的理论,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石,进一步深入的进行课题研究。这一学期我们集中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与《解读》的基本理念,同时李校长为我们做了有关探究活动设计的专题讲座,通过各种形式来强化教师们的理论知识,此外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力求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
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1)、融入校本教研,进行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校继续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充分地结合起来,每次的课题组都能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老师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忌泛泛而谈,漫无边际,讲求扎实有效,同时每位老师人手一本记录本并做好每次研讨的记录,促使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交流探讨,,再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扎根课堂,落实课题研究
课题的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必须对课题的思想进行领会,具体落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而课堂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我们研究效果的主途径。这一学期来,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以课题的思想为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备课,上课和教学反思。本学期3位老师以课题的思想为指导每人提供研究课,然后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还要求执教者做好课后反思,戴辉文老师上的《折形状》一颗获金坛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曹辉老师《摩擦力的秘密》获二等奖;钱芸老师执教的《变色花》在东片科学研训活动中获得好评。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组博客。
三、我们的收获
通过又一学期的深入课题研究,我们从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反思总结——探究更好,摸索出要让探究活动形式与活动效益走向和谐统一,也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到实施必须有效,那怎样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呢?经过半年年来的研究,认为科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2、内容要有活动价值: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活动,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得出结果的内容大可不必拿来“兴师动众”。
3、学生参与面要广: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全员参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活动的设计要有挑战性:活动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就是肤浅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讲究“热闹”的同时,更应重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
总之,在这半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教师们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存在不足
1、课题组与其他兄弟校间的沟通交流慎少;
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创建于1993年,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塑造健康人格,培养科学精神”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科技教育和教育科研之路。2011年春季,被确定为福建省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试点项目学校。
一、未雨绸缪——做好教育改革的准备
教育改革,是事关全省的一件教育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把它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1.确定项目名称。作为省教育厅直接确定的试点项目学校,如何确定项目名称,学校领导经过反复斟酌,一致认为,改革试点项目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因此,我们把项目名称确定为“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
2.制定工作机制。学校成立项目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试点项目推进工作的管理和校本教材的审定工作;组建项目工作团队,主要负责试点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以及校本教材《创新与实践》的编写工作。同时我们还制定试点项目工作配套制度及机制,并对照落实。
3.做好舆论宣传。发动全体教师行动起来,为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出谋献策。学校设立试点项目工作专用公共邮箱、试点项目工作网站、QQ群,为教师们创设平台。2011年6月28日,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举行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启动仪式,泉州市教育局网站、《安溪教育》、安溪县广电局对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试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题报道。
4.加大资金投入。为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学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50多万用于建设两间标准化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并添置大量科学仪器。除了做好硬件上的投入,学校还注重营造校园科学教育氛围,创设校园科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科学教育环境的熏陶下爱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5.优化师资配置。要做好试点项目工作,需要具备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为解决师资配置问题,除通过公开招考的两名初中物理教师外,学校还从现有教师中挑选3位年轻教师优先配足配强科学师资队伍。同时,安排行政领导兼任科学课及《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
6.调整课程设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就要保证科学课及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教学时间。为解决教学时间问题,我们从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6课时及科学课3课时中各调出1课时来上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这样,每周上两节《科学》课程和两节《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
二、紧扣重点——把握教育改革的命脉
做好教育改革的准备之后,就要分析工作重点,然后围绕重点全方位开展工作。
1.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
一是邀请省、市、县教科所与教研室专家到学校指导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二是请本校省、市学科带头人为教师们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讲座;三是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理论及新课标、观看教学录像课、分析典型案例;四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学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及各级研讨会;五是通过开展现场课标知识解读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现场撰写教学设计、学科素养、评课等各种业务技能比赛,以赛代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还开通教育阅读网并征订一些书籍、杂志,供教师们学习。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在开发《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项目上,抽选骨干教师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先后召开19次会议,讨论教材的编写及修订工作。
①编写校本教材:我们利用两个时间段组织试点项目工作团队编写校本教材初稿,2011年暑假两个月着手编写三至六年级上册,2011年秋季编写三至六年级下册。在编写教材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的主要依据是《小学科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创新大赛项目,做到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二是把每册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调查与探索、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发明。三是编写时主要体现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突出可操作性。
②修订校本教材:2012年春季及暑假,我们组织项目工作团队针对《创新与实践》初稿在试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就地取材。校本教材要体现地方特色,我们就尽量采用安溪的相关材料,如六年级上册第2课“闽南文化调查”,就引导学生阅读《安溪县志》《安溪民间文学集成》,观看泉州电视台4套闽南语频道等。二是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学校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达成共识。例如:有些内容需要提供实物图片就请美术组教师配合,拍摄照片或画出草图,再由信息技术组教师扫描插入图片;在文字推敲方面,请语文组骨干教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亲近学生。在修改校本教材时我们选用我校学生自己的作品编入书中,如:六年级下册第11课“如何撰写项目简介”,我们把六年(7)班钱璐同学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农村乘车大小便问题的调查及对策——以安溪至龙涓乡的线路为例”作为范例。这样的修改,教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探索教学模式。教师们充满热情、绞尽脑汁把《创新与实践》校本教材编出来了,如何上好这套教材,大家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师们眼中,它是“三无产品”,即无教参、无教案、无经验。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做到:一是召集执教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执教教师反馈上课中存在的困惑,讨论解决办法,达成共识。二是我们要求每位科学专职教师各针对一个板块认真编写一至两课时的详案,供执教教师参考。三是每学期都开展《创新与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就如何把握教材、实施教学进行探讨,同时针对校本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④讲究评价方式。有效的评价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能激励学生更投入地进行学习。评价《创新与实践》这门课程,如果采用简单的纸笔测试,很难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的做法:一是知识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笔试的形式;二是实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采用让学生现场动手做;三是调查及创新与发明部分主要采用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每个班级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采用一至两个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效果较好。
3.加强学生科技实践活动。
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所以说学生是改革的主体。我们不仅要让教师们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更要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为达到这个目的,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①召开学生动员大会。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如:科学课上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课外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植物,带学生们到养殖场观察动物,撰写观察日记;开展小种植、小养殖活动;每学期开展读一本科技书、看一部科幻影视作品活动;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画科幻画等比赛;④经常开展全校性大型科普活动,如科普黑板报、科学想象画、科普征文、专题讲座、主题队会和科普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并与社区联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⑤组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参与其中。
三、形成特色——品尝教育改革的硕果
通过前一阶段的摸索、实践,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已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
1.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几年来,科技教育已成为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参加泉州市航空航模比赛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参加泉州市第七、八、九届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十多人次;参加省电子拼装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省电子模拟探雷赛获团体总分二等奖;代表福建省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杯模拟探雷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意大赛,荣获小学组团体金奖,还获得纸箱车大竞速小学组第一名,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个人总分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创新型学校。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
1.内容:
挖掘化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与化学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等。
2.研究目标:
学生目标:
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目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研究。
学科目标:
化学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通过原有知识储备、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
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1.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2)综合性原则:由于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在已学过的知识间建立一定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的学习带向综合的学习,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期有所收获。
(3)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探索性原则: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2.研究方法:实验法
3.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由教科室组织举行系列讲座,学习理论,设计方案。使教师和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引导师生及学生家长提高认识,作好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准备。
(2) 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明确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归类分析问题以及选择课题的一些原则。
(3) 做一些课题研究的示范工作学科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描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论证——解释结果——评价结果——问题解决的学科上展示,对学生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
(4) 培养课题研究的骨干。通过学习,有的学生已着手开展研究,我们在各班培养一些课题研究的骨干,以带动全体学生。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具体任务是:
(1) 指导学生定课题。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课题。学校在课题选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选题比较有特色。一是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如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及对人体的作用,购买小食品的消费情况的调查;二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课题,如房屋装修的材料与污染情况调查、人体所需元素的调查,通过调查、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2) 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教师对学生所选课题就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指导、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制定研究方案。(3) 以班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选聘指导教师,高一年级共确立了82个化学课题,化学子课题组对课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确定课题后,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集中活动和分散步活动相结合,重点从两个方面让学生实践、体验。一是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二是调查研究。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
(5) 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估。对课题研究进行陈述并展示所取得的效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班级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评估内容。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程序。
(6)课题组成员分工挖掘研究性学习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将设计研究性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7)开展研究性学习公开课,
四、研究成果
我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其中上研究性公开课有:
付晓艳:《氯气》一课获辽宁省重点协作校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张玉洁先后上了两节研究性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卤族元素》和《环境保护》。
效果显著。
顾绣红:《家庭装饰与污染》一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潜能。
陶萍和王恩成:《食品安全》别具一格。
候跃平:《环境保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课堂生动活泼。
我组有关研究性学习论文有:
候跃平:《研究性学习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恩成:《机遇与挑战》获第十七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
《角色转换》获辽宁省高中化学新教材研讨会一等奖
《新课程与自学能力》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付晓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霞写出了《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个课题组的学生认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有科学的决策,我们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非常赞同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观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子课题研究小组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一、 注重探索性
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解决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一要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怎样产生的?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二要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对你有哪些启示?成立小组、制订方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各类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纤维材料在各行各业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纤维类材料发展迅猛,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如各类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质纤维材料、超仿真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及环保型绿色纤维素。纤维材料的应用从传统的纺织、造纸扩展到交通、生物、农业、环保、医疗、建筑等各个领域[1]。随着材料之间的复合化以及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纤维材料技术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学科。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纤维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传统机械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我院纤维材料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探讨和实践适合的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国大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应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不断创新、生成的过程[2]。改变现行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避免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和发挥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在评判过程,不再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评判标准,更加关注创新,注重全面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和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
2 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存在着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定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更新等问题。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没办法又不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材料类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充分体现纤维材料科学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以及迅速发展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纤维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例如纺织纤维材料已从传统的服用扩展到建筑、农业、环保、医疗等应用领域,成为纤维科学与工程与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复合材料、生物与组织工程材料、表面与界面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面对新的形势,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涉及的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知识如基础物理、基础化学、电工电子,高分子物理和化学等需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纺织新材料现有资料归纳得较多、较杂,系统性不强,而且内容繁多。在有限的课时中需在较短的篇幅中高度概括介绍各种新型纺织材料的基本概念、工艺以及相关的前沿应用,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浓厚兴趣。跟踪纺织新材料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纺织新材料的前沿研究结果基本同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材料科学发展的能力。
3 多样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改革过去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研究探索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通过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用计算机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变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为黑板和电化教学相结合,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通过电教市场上购置的多部专业电教录相片,或在网络下载一些工厂实践操作的场景,这些专业电教录相片使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更直观的获取知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纤维纺成纱线的过程,通过电教片,学生能很快了解纺纱机械及织造机械的工作原理、机械结构、主要机件的作用。
(2)进行案例教学。强调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织造学基本原理后,提出工厂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我院与广德天运无纺有限公司产学研项目废旧服装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原因,生产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告诉学生企业是如何解决的。参与教师通过实践中的研究心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讲解有关理论,课后学生则通过自习来验证所学理论和解题。
(3)实地考察法。结合学生实习,教师派学生到纺织企业和实验室实地考察,把课堂学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结合法。每次上第一堂课时,任课教师推出相关读物,学生们必须根据教师开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广泛收集和整理资料,然后上讨论课。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结合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型人才。
4 构建课内课外相互联动的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由课内课外形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一课堂是主干实践课程,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选择性实践课程,主要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和建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并以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毕业学分。
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该课程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科技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内容。①科研创新训练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纵向课题研究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横向课题研究等)、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②科技竞赛主要是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其它专业(技能)比赛。③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专业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从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构建与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及探索性实验等开放性实验,每年近2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同时每年均有2-3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其中近三年发表了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达50余篇。由课内课外构成的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将这些科研项目的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种教学科研互动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紧紧围绕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同时拥有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3]。我院非常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课”、“微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根据需要把教师派出去进修学习,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鼓励支持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或再实践学习,以提高他们实践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专业带头人校内研修班,并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着重提高专业建设能力。推进兼职专业带头人工作,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为专业兼职带头人。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深度融合,增强教师将知识转化成科研、设计等实践能力。同时在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也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训的平台,提高学生实操水平、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考核,改变以往做课后习题的单一方法,变为案例讨论、资料收集、小论文、系统实验设计等多种作业形式,并结合课堂提问与现场解答进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考核以一张试卷来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单一模式,变为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案例讨论及期末考核各点一定比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试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过程学习和结果考核的统一,改变了以往靠期末的突击来取得最后成绩的弊端。
针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课程各自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课内课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可以建立多种考核形式如报告、操作考试、实验论文、设计和答辩、成果展示、证书等。建立“知识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第一课堂考试与第二课堂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并重”的多样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倡第二课堂中以参赛答辩、成果展示和证书的形式考核,建议学校另设科研分,作为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展现。同时给与一定的奖励。建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实验室管理员)。建立实践教学督导体系。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实践教学全过程检查,不仅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而且要重点检查实践教学的质量。
7 结束语
我院在纺织纤维材料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中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建立专业各课程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和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新体系实施近年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形成良好的教学教风和学风,轻纺工程学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除考取研究生外,一般都在纺织材料类相关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市场营销等工作,近年的毕业生已大部分成长为企业车间主任、中高层经理等管理人才。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综合素质表现受到一致好评。纤维材料类专业教学优化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实验是科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强调,实验教学可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初中毕业生普遍存在实验技能差,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这将阻碍他们今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科学教学中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和保证教学质量,这依赖于高素质的实验教师。这支队伍的培养和优化存在任务重,涉及面广等问题,如何建设好,使其满足“数量符合规定,素质符合要求”,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
一、 实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理念的不科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应试教育”,把“应试”结果作为评价教育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因而在教育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校不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实验材料短缺,设施不齐备,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对口率低,兼职实验教师比率较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使实验教学出现较多不可预测的因素。
2.实验教学体系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实验课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且基本为验证性实验,注重实验内容与结论,培养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少。这使实验教师在工作中习惯于墨守陈规,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3.管理培养制度的不健全
学校没有有效的管理培养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有的教师不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借出仪器不登记。有的实验教师嫌准备学生实验麻烦,改成教师演示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教学。另外,由于对队伍缺乏建设规划,实验教师参与系统的实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深造不够,局限了个人发展。
诸上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实验教师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充满困惑和困难。
二、实验教师队伍应有的素质
实验教师主要承担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三项任务,他们不仅是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重要角色,更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中间纽带。
1. 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
实验教师应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尤其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了解仪器及试剂性能,懂得教育教学要求和规律。实验教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书本知识到现实实验的转化及效果。在实践中,要统观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参,熟练掌握全部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目的、原理及操作要领,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授课教师教学进度制定实验进度表,事先做好准备。
2. 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
实验教师的基本技能是会熟练配制实验药品,准备实验材料、自制实验教具和保存实验资料。不但对每个实验操作得心应手,还应善于掌握和运用实验教材,善于观察和总结实验步骤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思考与分析,并灵活敏捷地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突况。
3.具备扎实的辅导能力
课外科技小组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拓展的有效途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探索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师能提供活动题材,选择适合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内容,让学生以个人和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辅导学生研究并指导撰写论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 具备创新的研究水平
实验教师不应按部就班准备实验册上列出的器材和试剂,而要对某些装置不合理、效果不明显的实验,改进甚至重新设计实验。有时还要研制新教具,改进废旧仪器。当然,实验教师的创新需要在平时实践中善于积累资料,总结实验后的师生反馈,大胆创新,同授课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实验成功开展。
5. 具备全面的管理智慧
实验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对实验室的全部财产,登入学校资产册,仪器和试剂使用及时做好登记。具体包括:掌握仪器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能对仪器设备常规维护和检修;熟悉药品、试剂的分类管理,对挂图、模型、标本按各章节顺序排列;对实验教学进行组织;做好卫生安全等工作。
实验教师必须将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还应投入到教学实验环节中,利用自身优势解决阻碍教学实验环节中的死角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 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和优化的途径
1. 转变教育理念是根本
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优化首先要摒弃旧传统教育理念,根本上认识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应重视并积极督促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学校领导应多关心实验教师的工作,协调好与授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校实验教学服务。
2.加强管理培训是关键
实验教师主要是从科学科任教师中产生,基本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和教育教学理论,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不具备系统的实验工作的专业技能。要充实、加强实验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在聘任、管理和培训方面,把好人员素质关。
实验教师的聘任应该同理论课教师一样受到重视,要有科学的流程和方式。比如区教育装备中心可建立选拔研究小组,规定明确、严格的标准,申请的教师通过笔试、面试和技能操作等考验,符合要求的才能获得上岗证。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到实处,实验教师的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一个区有几十所学校,实验教师人员众多,分布分散,要优化这支队伍,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我们可结合具体区情,建立“区――协作区――街道――校”四级实验教师管理网。各协作区推选一所学校为中心,成立实验教师中心组,挑选骨干教师任组长,成员是所在协作区的实验教师。以区教育装备中心为指挥中心,中心组负责对本协作区实验教师具体业务指导,各街道内部相互协调,各校实验教师担负本校实验室工作。这样级级目标明确,可将工作的控制线延伸到每一个实验室。
建立健全培训与进修制度,是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基本保证。实验教师的培训主要可通过三种途径:(1)集中培训。教育部门应将实验教师的业务培训纳入培训工作中,由区师训中心牵头,区教育装备中心配合,进行师资培训的统筹规划。师训中心组织开展定期业务进修、培训;学校制定落实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充分利用集中培训机会,提高专业能力。培训主要学习实验室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度、教学仪器与实验室常规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基础理论,操作技能,专业维修技能,教具仪器的研制等。培训结束,师训中心制定素质检测目标,督促教师过三关:教学关,管理关和维修关。实验教师通过培训获得学分,作为个人发展规划任务。(2)分片助学。在协作区中心组指导下,教师分片集中,对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中的难题和探究性实验进行专题研究,探索新思想、新方法。这种培训形式,使实验教师就近解难,及时解决问题。(3)个人提升。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实验教学研讨会等活动。相关部门可举办自制教具、实验论文等活动,提高业务水平,也可举办优秀骨干实验教师评选活动,激励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3.开展考核评估是保障
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评估,是优化这支队伍的必要保障。考核评估通过实验教师自评、学校鉴定、区教育装备中心考核三个环节。考核分四个指标:实验理论知识,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疑难能力。各指标的测定以试题形式细化、量化,并将指标水平均分为A、B、C三档评定。对于达到A的教师应给予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得C的教师要限期培训、自学达标。
中学实验室工作是一种服务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实验教师队伍也将随着发展壮大。我们相信,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优化是学生潜能开发的源泉,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条件,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兰,姜琮,刘琼蔓.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 范姣莲,王海波. 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 刘钊.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呼唤物理实验教师专业化.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陈凯南. 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策略初探.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
[5] 钱小莉,姜子云. 论实验教师素质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6] 康庄,潘静. 通过考核提高实验教师素质初探。卫生职业教育, 2004.
[7] 李健. 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验师园地,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