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2-06-05 22:5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

篇1

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艺术热”的产生,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艺术生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客观的讲,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音乐艺术文化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社会也并没有更多的岗位提供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而这也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比较被动与困难的原因。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客观因素无法改变,我们则更应该关注学生自身,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本文将从当今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为出发点,着重探究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之所在,并提供客观的指导与意见,为更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当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形式分析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大院校依然实行扩招的招生政策,从而导致了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在这个大环境下,“艺术热”也在不断发酵,盲目的为了升学而学习艺术的人数不断增多,直至今年为止也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再加之社会上提供的音乐专业岗位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对于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面对这些困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本就业面就非常局限,再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个人因素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是一门“高投资,低回报”的专业,部分学生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高价选购乐器,所以,很多这方面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高校进行就业,怀着“非教师不当”、“不是高校不进”的想法,并不愿意选择收入较低的基层单位进行工作,这也是逆反心理的体现,而教师也好,高校工作者也好也都是要从最基层做起的,另一部分则在报考专业时却仅仅看到了其升学率的保障,对于之后的就业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也是造成音乐专业毕业生突涨的关键因素。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性强而综合能力偏弱

所谓就业竞争力可总结为三点:1.核心竞争力;2.基础竞争力;3.环境竞争力,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其主修的专业。主修专业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科目,而主修科目的成绩也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重要依据,很多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观点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体系。但对就业而言,更多的就业岗位则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即基础竞争力,所谓“基础竞争力”是取决于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而这就和之前在高校培养的专业能力造成了相互的矛盾;毕业生在就业上则更多会选择对口的岗位进行就业,这便导致了专业内部竞争的压力增大,而被竞争出局的毕业生在从事综合性强的岗位上又无法胜任。所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学校则更应该开设更多实用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学生方面则应转变思想,适当学习课外知识或职业课程以培养自身的基础竞争力。

(二)勤奋有余但创新能力不足

若论学习的刻苦认真程度,音乐专业学生绝不输给文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将比他们还要刻苦,因为音乐专业本来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很多乐器专业甚至一天在琴房练习八个小时,但这种刻苦的练习却很容易导致思维的禁锢,使创新能力渐渐的被繁琐的谱面知识所抹杀,而这便是就业的最大忌讳,很多用人单位在技巧、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会选择思维较活跃、有创新潜力的求职者入职,这便是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劣势所在,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所获得,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刻苦联系谱面的前提下,多思考,多创作,将固定的谱例演奏出自己的个性,或者试着总结出新颖的方法或理论,从而活跃自身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建议与指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等,以及实践经验是决定就业成功率的关键所在,音乐专业毕业生有着其他专业所不能及的优势,但在个别地方如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则相形见绌,而想要培养这些能力,将这些劣势化为优势,多进行艺术实践则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实践不仅可以培养能力,更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就如同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从业的梦想,但不走进教室,大学所学习的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永远是独立的,无法发挥作用,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把这些知识相互融合,综合运用;并且,实践也可以进一步感受社会环境,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如何沟通,如何团队协作,这些都是经验累积的过程,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就能够更从容的应对各种招聘与考试。

其次,个人就业观念的改变也非常重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能使就业变得非常轻松,其关键在于发现自身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并适当降低自身的预期目标,选择社会需要的、就业机会多的基层岗位进行就业,这样以来自身的优势便可以无限扩大,也能够在工作中慢慢弥补自身的不足,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选择比自身预期目标低的工作不仅可以给自己缓冲,更重要的是可以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俗语所说的“先就业,再择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单方面造成的,有社会、学校、环境的原因,也同时受着个人的因素的影响,社会方面的原因我们暂时是无法改变的,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理性的评估能力,调整状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平静地对待就业,在此之上,我们除了加强专业知识以外,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渠道的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就业中战胜对手、战胜自己。

参考文献:

[1]黄雪,李星.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1).

[2]孙远航.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音乐时空,2015,(10).

篇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洋管乐专业生亦是如此。随着各大高等院校对音乐专业的规模与设置不断进行调整,连续大规模的扩招,西洋管乐专业生入学率也得以大幅度的提升,继而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高校西洋管乐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但是随着这类毕业人群的不断壮大,社会需求不断改革,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导致西洋管乐专业生毕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将会愈加明显。

诚然,影响高等院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率的因素诸多,诸如经济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社会供需矛盾、大众对于西洋管乐的认知力、高等院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能力与心态等,都是左右就业率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认为,提升高等院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在就业之前,首先应审视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正确看待就业问题。要明白自己是名西洋管乐大学生,同时在全国各地还有数百万与自己一样的大学生,大家都在竞争上岗,应该学会审时度势,用科学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要知道竞争是必然的,但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当前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应做的除了要精细自身的专业外,还应多去学习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科,更立体更全面的充实自己,拓展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会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及自身专业的发展走向,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先就业后择业,在不断的锻炼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和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去对待每一份职业,切忌好高骛远。

二、深化高校西洋管乐教学体制改革

目前的全国各大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多以声乐、钢琴为主,除国内几所专业音乐学院之外,其他高校对于西洋管乐专业的划分并不是很清楚细致,有的本科院校内的音乐学专业甚至仍然属于专科制,这也对西洋管乐专业生今后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困扰。所以,首先应明确西洋管乐专业在整个音乐学专业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加大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的教学力度,增加专业的师资与教学设备,提高西洋管乐专业的地位。其次,加强学科间的综合与互动,西洋管乐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拓宽相关专业的学习,如西洋管乐的保养、乐队编排及音乐制作、音乐治疗、重奏等课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学习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演奏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向每一位大学生普及开来,它的功能发展与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公共类》艺术中指出,“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内容是渐进的和连续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及早开设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分析预测社会需要、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稳定专业思想。”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自己的想法与能力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用实际效果来诠释理论内容。其次,帮助西洋管乐专业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即指将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与客观条件进行评测、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现今的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作出努力和牺牲。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了学生、职业及社会的所有关系与特征,可谓精密,同时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发展西洋管乐专业的同时,应尽力帮助大学生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西洋管乐专业生更有方向感与奋斗激情,避免毕业后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四、提高大众对于西洋管乐的认知度

西洋管乐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几乎没有西洋管乐这一概念,亦或是觉得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并不重要。这样陈旧落后的观念势必会阻碍西洋管乐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那么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难度也就加大了。所以,如何让大众认识、接受西洋管乐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关于音乐的话:“音乐如同情感一样,是不分地域与国界的”。音乐不分贫富贵贱,也不分高原大漠,任何地方都可以有音乐的存在,西洋管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多举办西洋管乐音乐会、西洋管乐知识普及等活动,加强高校之间、甚至是城市国家之间的西洋管乐的交流,由小及大,由少积多,让西洋管乐走进大众身边,引起大众的兴趣。了解西洋管乐的魅力与作用,为西洋管乐的发展营造广大的群众基础。西洋管乐的发展才能够更扎实、更广泛,在良好的大环境之下,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才能够更加顺利。

五、构建完善的就业导航机构与就业信息网络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交流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应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资源,为西洋管乐专业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积极创建具有个性化的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前最新的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加强对于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中的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动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发展。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要保持良好招聘合作关系,多举办招聘会,特别是所举办有特色、专业性强的招聘会。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及时向广大毕业生招聘信息,为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

六、政府方面加大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保障

从目前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来看,与音乐专业相关的岗位并不多,那么与西洋管乐专业相关的岗位就更少了。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出路目前大可总结为以下五种:1.商业演出兼职;2.艺术学校兼职;3.琴行西洋管乐培训师;4.自主创业,开办西洋管乐培训班;5.进入中小学成为一名一线的音乐教师。有明确说明需要西洋管乐专业生的企业单位很少,所以可供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的岗位机会也少之又少,才华无用武之地,一些西洋管乐专业生甚至产生了后悔、倦怠的消极心理。面对这一现象,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各种经济及行政等手段,在保持社会经济稳定的同时,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市场法制建设,切实维护好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合法权利,规范就业市场,为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提供积极安全的就业环境,使西洋管乐专业生能够进入更多领域当中。

总之,关注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对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问题的产生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短期内造成的,因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依旧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对于西洋管乐专业生自身来讲,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心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但也莫气馁,要相信自己,切莫浮躁大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长期坚持与奋斗,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姜继红.高校毕业生就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邱小林,周文波,范瑞阳.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公共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自主创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成倍增长,社会需求从过去的“供大于求”到现在的“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但不少毕业生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潜在的就业困难,盲目地等待工作机会。就我校而言,音乐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只有近10%,通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年底就业率虽能突破90%,但协议就业率仍然非常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统包统分”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师逐渐饱和,愿意接受毕业生的只有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但这些地区,工资待遇较低,条件比不上大城市,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出现。(3)高校培养模式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在音乐专业大学生身上的硬件投入、教师引进与培养模式都跟不上时代需求,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

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已深入人心,许多大学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展开讨论,注重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上海交大叶取源副校长曾指出:“今天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作出有益的独特贡献,就算不上一位优秀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各种大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部分活动得到了企业的响应和赞助,这些与众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不仅增强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度和设计、分析、预测等市场生存能力,无形中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实习环境。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开始走创业之路,社会上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音乐工作室、演艺公司、音乐培训机构等,这些大部分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利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这些新兴行业的美好前景也日益展现出来。

二、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较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近十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但师资力量和创业教育科研资源仍相对不足,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问题。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现状亦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

由于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注重强调专业对口和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过多地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导致创业教育长期严重缺乏,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淡漠。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亦是如此。经调查显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没有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缺乏自主创业的蓝图规划和艰苦创业、敢拼敢闯的心理准备。他们在关于毕业后就业的潜意识中还过多地依赖学校、家长,自主创业的意识较淡漠,而自主创业意识的缺乏增加了创业的难度。

我通过对本校和江苏省几所开设音乐专业的综合院校调查后发现,一、二年级的音乐专业学生,很多人认为就业、创业离他们很遥远;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层面影响,大部分人知道就业很难,但提起创业,要么从未想过,要么想过却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只对创业有着理论层面的认识,真正打算毕业后创业且已付诸行动的学生少之甚少。

(二)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热。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业教育项目,注重创业实战教育,如创业课程体系KAB、SIYB等。但我国大学创业课程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或系统的创业课程群;没有适应创业教育的灵活学制。创业能力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及时、准确识别机会、带动他人就业、具有独创特质的社会实践能力。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停留于理论层面,如我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解创业的定义、性质等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真正想创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多讲解一些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程序,并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并且,应该结合专业来讲解大学生的创业实际情况,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敢于体验、敢于挑战的胆识和创业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创业环境,鼓励他们走多方位的自主择业、创业之路,使他们体验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的真本领。

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更应有针对性,学校应鼓励其将学业与创业结合起来,跨系科、跨学校拓宽选学课程,构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树立教师职业品行所必备的、进行就业和创业所必需的超前意识。如对于想创业的音乐专业学生可选修经济、营销、商务类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完备的创业知识体系。

(三)所学音乐专业知识不能达到自主创业的水平。

伴随普通高校扩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要比专业音乐院校低,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选择音乐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他们通过专业课考前的临时突击训练,基本也能被一些高校录取。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基础都较差,入学后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都很困难。这样的现象使得高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如此这般音乐专业水平的学生,想要开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音乐培训中心等,业务水平的确不能使社会信服,如聘请高年资的教师来教学,由于没有庞大的创业投入,不能提供较高的待遇,故成功创业者为数甚少。

(四)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不够重视。

由于公用经费不够,一些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有的高校甚至不具备正常办学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所需基本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学上需投入的硬件就要比普通专业多,琴房、舞蹈房、电脑音乐制作室等,样样都是需要大投入,很多学校在教学硬件上已经很难保障,不要提再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投入了。故创业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的不够重视。

(五)没有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大环境,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相对困难。

当前,由于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教育迫在眉睫。据了解,我省许多高校都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当困难,许多优秀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我采访了几位有意向创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初期的迷茫,完全摸不着头脑,只有一腔热情和一份自己认为会很有市场的创业计划书,却不知道要将计划付诸实施需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于是,反复前往学校就业创业中心和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咨询,结果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加上他们刚刚踏出校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创业最终还是成为一纸空谈。

三、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出台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管理规定,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这样,既能促进大学生的学、研、用结合,又能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市场磨炼。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市场。

(一)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与创业服务项目。

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十分重要。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主要缺陷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许多用人单位因而放弃或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学校开发与建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项目的,毕业生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既能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能为自己的就业与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

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能够看清当前社会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当前社会需要的艺术类服务项目有哪些,什么样的项目受到社会的青睐,从而有目标地积累自身经验和人脉资源,为毕业后准确地选择创业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找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将是高校介入市场的第一切入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从招生到教学等环节均处于“生产观念”状态,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目前高校切入市场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两难的境地,既要按市场制约机制的要求检验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又受制于学校内部非市场化的教育系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高校就业与创业服务内循环系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对学校招生、培养、教学、就业与创业服务等各项环节从输入到输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更是非常有必要,学校可为学生联系社会上的各类演出、录音等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成功的演艺公司、音乐工作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尽早征求学生意愿,对于有意向创业的学生,了解其创业意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理论知识、音乐业务知识与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可以在二、三年级就允许他们在学校内部开设小型创业工作室,面向学校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真正创业前的实战演练。通过如此有针对性的培养,创业将慢慢贴近大学生。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证。

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师资力量、教学改革和激励机制。

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相关能力的教师,高校应选聘一些具有创业和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除前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上加入一些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外,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多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各项工作的目标都集中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工作上来,形成合力,各部门和环节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完成好学校的创业教育。

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有其特殊性,我认为高校在选派师资方面,可考虑有音乐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不仅可以从创业理论上进行指导,而且可以精准地指出学生音乐业务上的不足。运用激励机制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将非常奏效,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活泼开朗,表现欲望强烈,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案例教学、创业成功学长现身说法,将非常有利于激励他们创业成功。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为构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尽快在人才培养价值的各环节上实施创业教育。音乐专业作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专业,更是要找准市场契机,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放理念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创业教育具有时代特征、针对性;同时结合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创业教育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创业、创新、创造教育结合起来。只有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改善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创业现状,才能使音乐专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篇4

一、现阶段教学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调查发现,我国个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模仿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在高校进行扩招之前,我国所包含的音乐专业只有重点的省市大学才会存在,但也仅仅是小规模招生,同样学生的普遍素质也比较高[1]。在这种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非常的高,许多的毕业生在一毕业就被签往个重点艺术团等单位。这就能看出来在当时的重点院校当中的音乐系课程的培养与当前社会所需求的专业学生相符合。

而在各高校扩招之后,许多的高校当中都建立了音乐系的学科,导致了在社会当中音乐专业的就业人数成几何似的增长。在高考当中历年都是有学习艺术了课程就能在毕业当中加的政策,这样就导致了有大批的学生在学习当中成绩比较差,但是为了更加顺利的上大学而选择了音乐类艺术特长,这些学生学习音乐只是应付考试,其自身的音乐能力很难达到专业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的存在而导致了音乐毕业生水平的降低。在这样情况下许多的高校当中只是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选择了放低了就业生的姿态,而对于本科当中就业生更好的目标是初中教师以及高中教师。这也就进一步的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觉的更加力不从心。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属于天赋一般的艺术考生,自身的艺术音乐功底不够扎实,而高校当中的课程教育水平过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存在。例如在当前教学当中,有部分高校的练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个升降旋律,但是这并不是最基础的要求,但就目前来讲只适合更高专业素质的音乐系学生,而对于这种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更有部分高校当中教学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没有重视学生实际的能力。比如说《合唱指挥》、《音乐鉴赏》等比较实用的课程都被忽略掉了。

还有的学校当中过分注重民族文化、美声文化的教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在这两方面进行培养,把专业的教师当成未来的演员来进行训练,学习音乐的人都知道,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在青少年时期是最好的时候,同时也因为儿童处在变声期声带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对于现在所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对如何能更好的练习童声发音方面的知识一概不知,所以这就要求了我们在音乐专业的课程应进行调整,符合现代社会所需。

很多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在就业时候很难胜任对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再加上毕业生人员逐年的增多,和社会当中待就业人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才会有许多的说法就是毕业相当于失业的一说。所以我们目前所进行改变的是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转变,以适应新社会所需求的人员为出发点,加强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模式,深化了解课程所需,全面调整当前音乐和社会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面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所了解,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高考阶段都会选择一门特长来进行学习,有可能是声乐、或是舞蹈、或是乐器类。等到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们对这一方面的意识非常的强。将主要的学习精力以及学习时间都放到了自己选择的方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后学习的知识浅薄、单一[2]。出现了只会唱歌不会跳舞,只会跳舞而不会弹奏的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少,除了个别音乐专业的学校以外,其余的学校都是只有一两名教师的需求,这也就造成了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学历够高,同时还要专业知识面丰富,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对扩招后的毕业生造成了许多的矛盾。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教学当中注意到这一点,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根据现阶段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机会,让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去,是自己能够成长为适合现代社会适合学校教育所需的人才。想要能够培养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就必须要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要有不断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用自身的能力作为现代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也只有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毕业当中才会更加具有优势。

三、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目标

在许多的学校当中很多待就业的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就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定位,同时再加上大学期间一直生活在艺术生氛围的光环当中,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自未来毕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更加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心里仍然想着毕业后要有稳定的工作,高额的待遇,经调查了解许多的毕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去一线城市进行发展,宁愿没有工作而整日进行漂泊也不愿下到基层进行教学和工作,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提前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降低就业期望值,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树立起先就业安顿、后择业发展的思想理念[3]。

在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就业岗位除了教师等还可以考虑去其他行业进行工作,比如主持人、音乐艺术培训班、驻场歌手、同时还可以学习导游文化,目前我国旅游行业日渐发达,对于这方面的人员非常短缺,在学生毕业后也可以考虑从事这种行业,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配合国家要求,例如援助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就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但是作为自主创业起点非常的高,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能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应当早些对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多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等问题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如此,也可以进行考研学习,目前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还是非常好的,所以考研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四、加强就业方向的培养

首先,在学校当中我们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拿到课堂当中去,将就业课程纳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强调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当中所体现的价值,为学生在毕业前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分析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状况,让其根据市场当中的经济规律来调整自己就业期望值,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与社会相接轨。

其次,根据音乐专业这一特殊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教育。应当经常邀请比较有名的音乐学者到学校当中为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讲座,邀请已经在社会当中立足前途较好的学生到学校当中为学生分析现代社会当中对毕业生的要求[4]。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学习和了解,为将来奋斗而打造更好的基础。

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招聘信息就业。目前许多的网络招聘当中都是欺骗应届毕业生为准,好多学生由于刚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屡遭上当受骗,而同时当前学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主要来自校内的招聘会,这样就导致了毕业生再就业当中供选择途径又变得少了很多。所以当前我国应该为各专业的毕业生搭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供求平台,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对招聘信息等应进行严厉的监管和检查,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可能。使企业、单位等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加全面的就业平台。

篇5

一、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能力的现状

从目前音乐专业毕业生应适应音乐工作的时代特征来看,笔者认为不光师范专业应该学习即兴伴奏,音乐学、声乐、音乐、作曲、舞蹈等等专业都应该认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为以后将要面临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工作的就业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长期从事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实地调研,总结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对即兴伴奏课程的设置相对各个专业的覆盖面少,一般只有音乐师范生有即兴伴奏课程,其他专业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只是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二)即兴伴奏课时的安排也较少,一般一周一个课时,没有达到与当前就业实际需求相对应的课时量。

(三)即兴伴奏课程缺乏统一、科学标准的教材,每所学校的老师,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老师讲授即兴伴奏都是使用不同的临时性教材,有的甚至是根据自己经验结合学生情况口头加示范授课。教材的凌乱致使授课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学生由于抱着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的错误思想,对即兴伴奏将要在以后的音乐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往往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甚至不学。

(五)即兴伴奏的课程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即兴伴奏基本是老师给几首曲目,学生考场上伴奏,考试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没有突出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应用性特点。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即兴伴奏课程目前没有引起学校、学生的足够认识,重视即兴伴奏课程、加大该课程的教学力度、改进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形式、评估机制等等是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课时量,注意交叉学科的融合、介入

据笔者统计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学院里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在教育专业和钢琴表演专业、声乐专业里设置比较普遍,而象音乐学、作曲、舞蹈、民族音乐学等专业设置比较少。而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将要面临社会职业竞争的压力,而即兴伴奏专业是音乐专业学生面临社会谋职、求生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及时教育学生那种只管学好自己小专业课的不符合时代需求过时的学习理念,转变观念,适当加大该课程的课时,切实加强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视是改善该课程的根本要求。

即兴伴奏是一门集钢琴、和声、曲式分析、表演等一体的综合素质体现的课程,其中钢琴基础、和声课程的介入尤其重要。在伴奏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适时的融入以上两门课程的讲解以及训练,根据伴奏课程的功能优势,进行发掘、运用、融合广泛学科知识,拓宽学生事业,把伴奏课程转化为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在拿到简谱、五线谱的情况下快速的分析音乐,明确调式、选择和声,设计织体,运用钢琴技术,表达音乐。其中移调训练、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训练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性能力

即兴伴奏是理论高度结合实践的课程,基本乐理、和声、音乐分析、钢琴演奏技巧等等综合的素质在这一课程里得到综合的表现,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以上学科的理论讲解同时注重实际操作中的视奏、移调的训练,包括对对伴奏音色、速度、力度的选择等。总之,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钢琴即兴伴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表现艺术作品,是伴奏和表演者共同完成的,伴奏不是简单的陪衬,同样需要创造性的参与作品的创造性演绎,教学中应该培养积极主动热情的投入创作,与表演者共同完成再次创作。

(四)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基础,教材的选择要与教学任务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原则。横向上,要选取不同技巧、风格、体裁的乐曲进行搭配,纵向上,要按技术、技巧、音乐风格等由易到难的选择。应注意:线谱为主,简谱补充、分级教学、因人而异的原则。

(五)分段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可以把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模仿阶段

本阶段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弹奏正谱,以练习、分析谱例为主,和声的分析也要结合实践操作,在键盘上多练习和声的走向,多做移调练习。并大量倾听、模仿具有代表性的的艺术精品,吸取营养,扩大视野。

2.编配练习阶段

学习歌曲编配和歌曲实际配奏阶段,本阶段是学习配奏的重要阶段,本阶段教授内容应该结合大量的和声、曲式、音乐分析等知识,为歌曲编配音乐伴奏,也是对学生综合理论知识的检阅,也可以利用电脑来进行声部控制,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提高学生的编配能力,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际编配来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协调配合、实践阶段

本阶段是学生学习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编配歌曲,并多参与实践演出、考试等伴奏工作,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六)健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即兴伴奏考试是以演奏的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有失公平,发展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成果。比如:在户外的音乐会、观摩课堂、考场等等地点进行。在考试内容上应该突出“即兴”特征,考核应该分为两个部分:钢琴演奏和伴奏配制能力评价,前者考场上随机抽取,要求学生能顺利的弹奏出音乐伴奏,要求学生能快速的使用灵活的伴奏音型,并通过自己演奏表现出音乐。后者要求学生用正谱的方式,编配音乐的和声织体、伴奏音型等,并富有表现力的弹奏出来。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060-02

随着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蔓延,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同时,音乐教育与市场化的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了当下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本文就现阶段新疆地区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做深入分析,并对其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提出建议。

一、新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一)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当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高中音乐特长生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较差,文化素质不高等现象。然而,在进入高校之后,这些音乐特长生又不得不按照学校课程的设置,花费1~2年的时间去学习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专业基础课程。过度专业化的理论课程教学压抑了音乐特长生的天性,加深了音乐特长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音乐特长生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失去了个人的特色与音乐上的优势。学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头军,合理而科学的课程设置往往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招聘势在必行,若高校音乐专业无法培养出能够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来,那么,这些尚且稚嫩又未能掌握与市场需求配套的职业技能的毕业生们,在就业方面必定会深受重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对音乐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二、以新疆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市场需求

在新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领域中,课程的设置需要对市场需求有足够的了解,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从而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流。制定合理科学的办学观、开课观和发展观,并将这些价值观念运用到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当中,是音乐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新疆高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音乐人才输送到各大中小学校和艺术团体当中,扩大其师资力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化技能的音乐人才。音乐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人才的“多才多艺”,不仅要有踏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还包括扎实的教学和展示能力,等等。朝着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发展,这也是新疆音乐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掌握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

近年来,新疆的一些音乐学院在音乐专业设置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以满足音乐人才市场的需求。在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一些音乐专业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都趋向于采用培养音乐家的教学体系。大众的需求牵动了音乐事业的蓬勃向上,整个市场对音乐人才的渴求即将达到顶峰,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慢慢展现出了新的功能,如健体益智等。在新的市场动态下,新疆的音乐教育事业也应当加快改革重组的步伐,开设音乐策划、流行音乐理论作曲、流行歌曲钢琴伴奏、音乐治疗、音乐早期教育等易被市场接纳的音乐专业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使得音乐专业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市场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三)开设多元化选修课程,加强课程建设的灵活性

人才市场需求上任何一种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人才供求上的极大差别。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改进在短时间内无法赶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因此就造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无法就业或就业时供求错位等现象。因而,音乐教育课程应在具备开设新专业的基础上,以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去加强音乐课程建设,开设具有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修其他相关课程,充实自己,全面发展,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时展有机结合,以适应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追求灵活性和科学性,音乐课程结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分析以往课程在设置中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使学科设置更加完善、科学,也更具市场针对性。杜绝故步自封,学习外来音乐教育模式的长处,有机配置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提前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的动向发展,提高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各大高校的信息对接与资源共享

各大高校和专业院校作为教育平台,所拥有的资源涉及到了各门学科及各个领域,但各大教育平台的资源又都有未交叉的空白部分。所以使学生能够广泛涉猎、全面发展,实现各大教育平台的信息对接与资源共享,就成了当下的首要任务。现阶段,社会需要的是综合适用性强的人才,在音乐专业领域中也是如此,因此,新疆各大院校可以给不同学校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和资源沟通的平台,充分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学习其他院校课程设置的优点,剔除自身的缺点,从而形成更适合本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校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其提前接触不同的工作环境,为将来择业打下基础。

(五)转变思维,加强师资力量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新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仅仅需要给学生们创造新的学习途径,还需要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高师音乐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模式。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选择优秀的新作品进入课堂,使音乐作品更具时代感,音乐教育更具时代气息。殷实的理论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相反,若是无法均衡两者,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科研意识的退化,这无疑会影响到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结语

面对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新疆音乐教育课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专注于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大量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先头军。为此,在改革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时时刻刻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为己任。而想要发展音乐专业,也只有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不断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实现严谨性与灵活性并重,实践与理论齐抓的局面,才能为促进新疆音乐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艳红,刘雪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与改革策略[J].大舞台,2013(10):178-179.

篇7

音乐表演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是高职高专院校乃至本科综合类院校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专业,前几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很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是一门较热门的充满特色的专业。可这几年随着社会人才构造的不断变化以及职业市场的饱和度增加,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前景面临一些困难,这可以从这几年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中明显的发现。音乐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外国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教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声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分布在广东省内有音乐专业(包括表演类、师范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湛江海洋大学等。

一、从2个方面分析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与形势

1.广东的就业地区分布

A广州 (23) 44%;B深圳 (12) 23%;C潮汕地区(7)13%;D清远(4)8%;E湛江(3)6%;F惠州(3)6%

2.单位用人要求

A薪酬工资:2000-2999 占53%;3000-3999 占33%;4000-5500 占9%;5501-7999 占5%;

B经验要求:经验不限占63%;0-1年经验 占23%;2-3年经验 占9%;3年以上经验 占5%;

C学历要求:无学历要求 占36%;中学(包括中专、初中、高中)占9%;大专 占了19%;本科 占了36%;

D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无技能证书要求 占9;考级证书1至4级 占12;考级证书5至7级 占23;考级证书8级或以上 占56。

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以前总被形容为只会吹拉弹唱的“无用”才能,那些被形容为没实际意义的,不能赚钱的,不能谋生养家的音乐专业人士,已经被慢慢重视起来。基层的教育机构,类似琴行、培训机构、早教中心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大家普遍认识到,培养小孩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型人才,比单一的学科成绩高,更加重要。家长更认识到,想要培养这些素质,很大一方面,应该从音乐艺术教育入手,从小就开始锻炼培养,早点拥有艺术思维,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社会需求,面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音乐方面的人才,正好是这些机构需要的人才。所以说,“吹、拉、弹、唱”的音乐人才并不是只是很单一的用人单位所选择。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对提高了,对于音乐这种属于精神上层建筑的学科人才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种乐器、声乐及音乐理论教师:音乐教育方面工作;舞台音乐编导:电台电视台的舞台音乐编导工作;音乐制作:专业音乐团体和公司的音像资料制作者;音乐表演家:各专业团体声乐、器乐演员。

三、就业率低的本专科专业名单(排名按就业率最低算起)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榜上有名。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科来说,其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篇8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存在着轻视伴奏的现象,把伴奏课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是严重的误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学生们今后要面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然而,在我们的实习和应聘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尴尬,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会弹奏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巴赫,却为一个小学生的儿歌伴奏犯难了,令用人单位大为疑惑的是为何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钢琴学生却不会弹奏简单的儿歌。可见,高师教育对伴奏课程的轻视。有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欠缺的原因,有来自教师和学生心理的原因,还有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分工不明确的原因等等。笔者根据学习和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如下几点: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欠缺

纵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见的部分院校在伴奏课这一块的空白。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有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伴奏课程少而又少,多数学校在伴奏课这一块还是一种“三无”状态:无伴奏课设置、无专门伴奏教师、无权威统编伴奏教材1。这种状态实际上是把伴奏课程抛在了音乐教育的一边,对伴奏课没有具体要求,虽然有些同学在校期间也承担一些伴奏任务,但大多数是课余时间在没有辅导的情况下来完成,甚至连这样一些课余学伴奏的机会,很多同学也会浪费掉。很自然,因为这既不属于考察课又不属于考试课,于是就让大家觉得练习伴奏是负担。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将教学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主专业技术的培养上,也忽视了伴奏技能的教学。这样,伴奏课程就被摆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伴奏的不重视

教师不爱教伴奏,因为课时不够、教材要自编、教学成果不明显、进度艰难、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不爱上伴奏课,在他们心中大多数思想是:只要学好主专业,伴奏会不会都无所谓。在我参阅的部分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发现,方案规定前两年为基础课程(也称必修课程),后两年为选修课程。一般情况下前两年的必修课,是学习和掌握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主专业基本技能。后两年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方案分为三个方向的选修,即声乐条件好的学生选修声乐,钢琴不学了;钢琴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选修钢琴,声乐不学了;钢琴和声乐条件都差一些的学生选修理论,钢琴和声乐都不学了。这样,毕业后就大致分为三种“专业”:钢琴好―唱歌不行、唱歌好―弹琴不行;理论好―弹唱都不行。这三种毕业生都是高师音乐教育产物下的畸形。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室毕竟不是音乐厅,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真正独奏钢琴、独唱歌曲、作一首好曲子的机会并不多,最需要的技能还是为歌曲进行编配伴奏,特别是为学生的演唱进行伴奏。所以这种无视伴奏的高师教学课堂很难适应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严重轻视伴奏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要从思想上铲除等级观念,科学地认识伴奏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

认识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

⑴伴奏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伴奏课作为交叉在钢琴和理论专业中的一门学科,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容、逻辑、规律和特点,同时它也属于钢琴技术教学的范畴。一般概念中伴奏有两种形式:一是,正谱伴奏;二是,即兴伴奏,对于高师毕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会主专业,也要求会正谱和即兴的两种伴奏。这就是要使伴奏交叉于钢琴和作曲专业,并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了解这个特点、适应这个特点。所以,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唱、独奏、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具有弹奏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⑵伴奏课是学生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课程。从现在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是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即,能独唱、独奏、懂得一些作曲技法、会弹奏正谱和即兴伴奏,会指挥的学生。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独唱、独奏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伴奏在教学中运用的机会时无处不在的,社会需求就是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使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围绕伴奏课开设的相关课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钢琴、和声、即兴配弹课等等,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是科学的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老师教学思路、考试思想、学习内容上容易走专业院校的路子,只重视主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技术知识及技巧的课程。

⑶从伴奏的作用来看,伴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合作过程,不可轻视。伴奏是表现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奏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协奏曲还是包括伴奏的器乐曲和声乐曲,都是演奏者、演唱者、伴奏者共同完成的。在合作中伴奏可以与器乐、声乐一起完成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伴奏的魅力就在与合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⑷重新挖掘伴奏的含义,提高伴奏的社会地位。伴奏的定义给伴奏课程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认识误区,有的学校不重视、有的老师不重视、有的学生不重视。然而伴奏在世界各国的音乐环境中是备受重视的。在国外,独唱、独奏者从不称伴奏者为“伴奏”,而是尊称为“艺术指导”或者是“合作者”。

二、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伴奏技能

正谱伴奏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相对较容易。只要求音乐表演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及对作品风格形式的把握。即兴伴奏则一直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想法,供参考:

⑴伴奏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充分利用。

伴奏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声、乐理、试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相当水平的即兴发挥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例如: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分析歌曲、听辨应用各类不同和弦,培养即兴伴奏的基本能力,如:视奏能力、伴奏乐感、配合能力等等。对于高师钢琴伴奏和和声课的应用,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课多半在学生刚开设和声课时加入就相对科学些,不能让和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让学生对它的音响概念形成听觉上的思维,然后运用到键盘上。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衔接在一块,伴奏课就可以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自如的掌握伴奏知识。

⑵提高伴奏的实用性和即兴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伴奏本身就是“实用性”的产物,这时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一味的教条化,有些教科书有各种“变和弦”、“复合和弦”等比较高深的和声技法和过于“严格”、“深奥”的理论说教,3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全扼杀,使原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处于被动,这样最终只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望琴兴叹”,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高师伴奏课程教育应该从实用性角度去多做思考。

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有的同学钢琴弹得不错、基础和声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在即兴伴奏上去显得很吃力,主要是被和声技法所局限,他们考虑得更多的不适“即兴性”,而是有关和弦使用与连接等理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伴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键盘和声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在强调和声基础理论与钢琴伴奏技巧的学习同时,加强综合音乐能力培养才能完成的。

⑶加强伴奏乐感的培养

伴奏与独奏不同,它需要有伴奏的乐感,它强调合作精神。对于这方面的训练,笔者认为钢琴集体课有很多的优势,在群体的上课形式中,课堂提供了联系配合能力的机会,并由老师对配合进行协调,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对方要求,达到音乐的统一。此外,对伴奏乐感的培养需要的是多听、多与集体合作。当然,作为一个好的伴奏,除了要有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还应具有一种对歌唱者的个人临时发挥、失误的情况进行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补救,很明显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积累才能形成。

⑷强调听觉教学。

笔者认为在伴奏的学习中对和声色彩、伴奏织体的理解,不应停留在理论的教条上,更多的应该从听觉上来训练和掌握。通过课堂的弹奏练习,让学生听辨和声、织体、色彩的变化,体会新的音响效果。培养学生这种对自己弹奏音响的聆听习惯,增强对声音色彩的记忆力。

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座谈会上说:“师范院校培养的不是钢琴演奏家,而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伴奏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非常重要,决不应是附属、可有可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高师音乐教学中,片面注重了钢琴弹奏水平的难、大、深,而忽略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当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的伴奏课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大型音乐教育专业比赛已经有了专门的伴奏科目比赛;各大音乐院校也已经设立了钢琴伴奏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些都说明未来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调整将更加完善。

注释

篇9

引 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校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升高。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影响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主观方面

1.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不少学生表示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 除上述原因外,我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调查显示,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仅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2.个人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不足是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舞蹈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舞蹈专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二)客观方面

1.区域结构不合理

高校舞蹈专业扩招前较为理想的就业坏境无形中抬高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择业心态。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计划”、“支教”等政策措施,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需求量,但是这些地区工资待遇、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条件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城市,毕业生大多选择“飘”而不愿去这些地区。这就充分说明,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区域性选择偏好是影响其就业的因素之一。

2.供求关系失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历着深刻的变革,我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和舞蹈专业交叉学科的纷纷建立,例如:社会舞蹈学、舞蹈心理学等。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使得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在短时期内超出了社会需求度。导致社会的需求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供过于求”,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小,各单位现实岗位少,对质的要求高,这就使得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3.就业渠道不畅

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形式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改善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建议与对策

(一) 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

目前,更多的地方需要毕业生从基础做起,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各种非公有制的企业、艺术团体和机构向毕业生敞开了怀抱,西部地区也给予毕业生很多优惠待遇,向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和舞台。毕业生要对社会现实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要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值,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大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将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转并为先就业后择业的全新就业观念。

(二)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一专多能”教育作为当代舞蹈教育的核心

高校教育要走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前列,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舞蹈专业教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开设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打破专业界限,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其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做演员和教师外,还可以选择其他行业领域。

(三) 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因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在高等院校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所以大学生们应该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然后根据就业情况反馈、市场需求和国家教育政策调整设置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方向。 (四) 加强内容改革

为了改变目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应从舞蹈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大胆地改革: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并重,要多开设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讲座,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等,来丰富舞蹈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提高舞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四) 加强就业指导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67-01

绪论

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高考音乐专业报考热已经成为社会的两大热门话题。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还是学生的素质能力问题。作为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沟通和协调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意识等等。

结合本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的经验;总结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线。一:坚持德育为先;二:坚持能力为重;三:坚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三条线同步发展。

一、坚持德育为先,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或者在社会实践中会表现的更为活泼、思想更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文化能力更强;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德育工作需要更好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教育本质,必须并充分地显示出德育工作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成效。

1奔岢终确的道德取向武装学生。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公民道德精神武装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惫菇ㄊ视λ刂式逃的德育管理体系。

高师音乐系应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体、以辅兼为主导的功能互补、素质优良、既充满生机活力而又有实效性的教师德育队伍。并逐步调整德育管理的教师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加大推进德育管理工作的时效和水平,促进德育管理方式与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3笨展学生德育实践活动。

高师音乐系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如:关爱社区孤寡老人活动、学校组织的公益表演活动、敬老院爱心活动、义务清扫活动、学生“争先创优”评比等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极大的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自身品德的发展。

德育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净化,是对情感的一次考验,对今后自己道德行为的一次提醒。”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能极大的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自身品德的发展。

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完成了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为学生道德品格外化提供了锻炼的机会。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魄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有利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1]。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有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二、坚持能力为重,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高师音乐系应致力于通过精简、融合、优化等方式,促进音乐课程结构体系整体改进,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过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初步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1.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高师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音乐表演经验以及音乐教学、音乐创作能力等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而传统的高师音乐课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如何教课,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不利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师音乐系应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开展音乐创作比赛、“三独“比赛、学生音乐会、音乐技能比武、音乐文化艺术节、教授专题讲座等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音乐专业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庇胧本憬,深化课程改革。

当代,音乐文化的运用日益普及,并飞速的发展;如:动画特效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心理治疗、音乐传播与应用、舞台音乐设计、大众文化音乐传播等等。因此,高师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讲授内容、教学目标等也应该逐步改进;高师音乐系应坚持强调教与学之间“动态”特征。

首先,音乐教学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更感兴趣,对具体的例子比抽象的讲解更容易接受)。其次,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教学,增加即兴表演型和音乐综合型教学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富有音乐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坚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树立教育服务的“三开展观念”。

高师音乐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学习环境;并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一切围绕学生成才为目的[2]。建立起“三开展观念”的管理体系。“一开展”开展多样性课内、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二开展”开展多方式教师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三开展”开展多层次学生素质培养方式,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好人生目标,在成才的道路上开好头起好步。

1.营造良好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氛围。

高师音乐系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培养体系,如:“女生节”、生活环境保护知识大赛、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羽毛球赛、大学生辩论赛、演讲赛、音乐汇报演出、大学生模拟创业大赛等。

通过课外培养体系,目的是更好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更好的促进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联系感兴趣的实践单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有着较成熟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较为完善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在正确的辅导下,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便能更好的激发出来[3]。作为正式团体的党团学组织和作为非正式团体的各色社团的作用就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的核心,形成更加灵活的自我学习的群体。

学生通过参与党团学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类讲座、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充实头脑,活跃思想;通过组织活动,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同龄人的交往可以促进交流,有利于相互间的心理互助,构建健康心理,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79-03

“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 [2]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前提。在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毕业模式的导向作用也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毕业模式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检测,更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在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毕业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顺应形势、与时俱进。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实践,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形式与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清晰完备的毕业设计相关制度。

好的制度能使人充满积极的正能量,坏的制度使积极者受到打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制度是从人才培养计划到教学大纲再到毕业设计执行的多维度、可持续制度。本专业从毕业创作实践及毕业设计报告两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与说明,旨在让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模式有清晰认识。通过三年的实践积累,已经较完备的制度包括: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导师负责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分组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撰写制度。这三个制度分别从教师、学生、内容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毕业模式进行理论上的限定,其实也是从顶层设计上为毕业生的学术质量进行保驾护航。

二、毕业设计实践固化为舞台展演的形式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把学生毕业创作形式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演。这种转变不仅能激发在校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认识专业能力的实用价值。这种改变引起了较大反响,2013届渭南电广视台分别在新闻频道、综合频道进行了专题报导。2014届毕业展演吸引国内诸多明星祝福。2015届毕业展演成功商演,为毕业生的就业架构了桥梁。

舞台展演是综合性演出,能将学生的四年所学用视听觉的综合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亲身参与毕业展演实践,能全面体会专业学习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职业工作的职能与方向。由于设计作品是每个学生选择的方向和类型,能最大化反映学生的专长,所以也是毕业生就职的最直观的推介会。从2015届学生的单元话剧表演、2016届学生的整部话剧表演、2017届学生创作的话剧表演,三年来实现了舞美回归舞台,并取得突破性提升。

因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学习内容很庞杂,毕业展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诸多的实践中寻找合适岗位,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把握好方向。形式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内容,但在实践中的确为毕业生和在校生都指明了努力方向。

在实践操作中,分工非常重要,需要从毕业年起始就开始实施。首先,要根据给学生所做的“毕业展演策划案”来确定最佳方案。其次,教师统一审核后,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意向进行分工,并确定每组负责人。再次,对每组任务进行详细划分,并对负责人进行职责的解析。最后,在学生实施制作的过程中全程跟进,随时指导。具体可分为:导演组负责方案的具体落实,任务包括任务分配、节目排演、节目验收等;剧务组的任务:负责排演和演出时间、场地、设备、资金、外联等的申请与落实;演员组的任务:负责排演与演出;道具组:负责舞台调度设计、除舞台服装与灯光以外的道具设计与制作;化妆组:负责所有演员的发型及妆容设计与制作;服装组:负责所有演员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影像组:负责展演前期宣传与后期制作。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是交叉学科,是与美术学科、音乐表演、媒体传播等专业都相关的综合性专业,所以各组在完成好自身任务的同时,合作才是展演成功的最大考验。展演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对于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合作也具有重要作用,是探索交叉学科间学科发展的有益探索。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设计报告形式

毕业论文在学生毕业能力考察上重理论轻实践,学在在论文选题上往往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在重视实践创新的今天,将毕业论文改为与毕业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报告能更好呈现学生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能力。改变的不能只是名称,实质性内容的改变才是核心。

专业毕业设计报告从内容、形式、考察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变革。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初衷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与论证,对毕业设计实践的理论支撑与说明。形式方面:分为概述,就毕业设计题目的背景资料、目的方法、创新点等方面陈述;创意构思,就毕业作品的创意来源、创意过程、艺术特色、创作手法、人员分工、个人承担角色和任务等方面来陈述以及草图等;创作过程,可用草图、设计稿、展开图、创意稿、分镜、脚本、剧本、过程数据、参数等为主来陈述。成果综述,评述围绕着毕业设计完成的工作任务情况、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表现手法、表现效果等方面来陈述。这四个部分由表及里,按创作的完成顺序进行完整阐述。考察能力方面:考察学生条理的创作思维构架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展示能力。

四、结语

毕业设计注重实践能力的检验,让学生的作品在真实的舞台上呈现,更能直观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给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以真实的创作体验。展演舞台让学生把专业、特长、兴趣交叉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更能反映学生的特长,为学生铺设良好的职业通道。

这种学生与教师根据个人意愿自主结合的形式,还能让每位教师的特长得到最大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同,但往往需要指导就是自己不擅长的方向,水平难免就受到限制。新的毕业模式根据方向确定指导教师,能使教师专业方向更对口,这样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当今演剧形式的创新、演艺空间的多样化,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践与理论之间关系。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实践环节推动教学理念变革,都是毕业新模式对教学思路转变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设计有所依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践行理论,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与专业设计的能力。

篇12

一是通过形象化的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识谱兴趣。譬如音乐符号#和b的认知和弹奏都比较生涩难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创设几个趣味互动和生动的教学情境。“音符#A、bB一定不在白键上,它们已经坐电梯升或降到了黑键上”“黑键组五个键位每个都有两个名字,既可以叫#什么又可以叫b什么,在琴键上它们就是同一个键位,所以音符#和b既是两个调皮的孩子,又是神奇的魔法师”。这些形象有趣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二是加强学生的节奏训练。学生识谱困难的一大诱因是学生难以把握不断变换的节奏型。在钢琴作品中有九种节奏型最常见:单独的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四个十六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前附点、后附点、切分音和音值的特殊划分音(如三连音、五连音)。要求学生先用左手打四分音符作为固定的单位拍,右手进行节奏型的变换,先跟左手打四分音符,再换为两个八分音符、四个十六分音符,逐步变成前十六、后十六、前附点、后附点、切分音,最后教音值的特殊划分。在左手打单位拍,右手变换节奏型的训练成熟后,再左右手互换分工,反复交替训练后能达到良好效果。

三是加强指法训练。在教学中,我曾困惑于如何纠正学生在识谱过程中的“顺指”,即当前音用哪个指头舒服便不假思索地按下去,而不去系统地看后面的音如何处理,最后把指头用得“山穷水尽”。经过总结,我发现必须经过针对性训练才能改正这一弊病,在识谱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按照乐谱注明的指法进行弹奏的习惯。在钢琴教材中都有指法标注,特别是在需要穿、越、换指的地方,学生在识谱中,很容易忽略这些标注,应在学生识谱训练的初期,就使其养成良好的识谱习惯,要将指法标注作为曲谱学习的一个关键点。

二、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找到工作,而应当为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负责,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扎好根基。譬如,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想象与表现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充分运用音乐形象包含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等方面逐步向求真、爱美、向善等方面转化,使学生在平等、尊重、赞扬、激励、合作中形成互助、关爱、分享等人文性格。再如,多给学生一些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多鼓励巧批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有些毕业生原本专业水平很好,但由于不善于表达,不敢于推销自己,应聘时缺乏自信,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如果学校能给他们一些锻炼胆识的机会,他们以后自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