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管技术范文

时间:2022-06-30 01:21: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管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管技术

篇1

【分类号】TP393.07

1 引言

EJB的出现带来了诸如事务管理之类的核心中间层概念的标准化,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获得绝对的成功,因为开发效率,开发难度和实际的性能都令人失望。为了解决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复杂性,Spring技术诞生了。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代替EJB,并提供了更多的企业应用功能。

2 Spring技术及特点

2.1 Spring框架

核心Spring容器

容器是Spring框架最核心的部分,它负责Spring应用中的Bean的创建、配置和管理。所有的Spring模块都构建于核心容器之上。

Spring的AOP模块

在AOP模块中,Spring对面向切面编程提供了丰富的支持。这个模块是Spring应用系统开发切面的基础。与依赖注入一样,AOP可以帮助应用对象解耦。借助于AOP,可以将遍布应用的关注点从它们所应用的对象中解耦出来。

数据访问与集成

Spring的ORM模块建立在对DAO的支持之上,并为某些ORM框架提供了一种构建DAO的简便方式。Spring对许多流行的ORM框架进行了集成,包括Hibernate、JDO等。

WEB和远程调用

MVC模式已经被普遍的接受为一种构建Web应用的方法,它有助于将用户界面逻辑与应用逻辑分离。Spring集成了多种流行的MVC框架,并且自带了一个强大的MVC框架,提升了Web层技术的松耦合性。

2.2 Spring的主要技术特点

轻量--从大小与开销两方面而言Spring都是轻量的。Spring应用中的对象不依赖于Spring的特定类。

面向切面--Spring提供了面向切面编程的丰富支持,允许通过分离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系统级服务进行内聚性的开放。

容器--Spring包含并管理应用对象的配置和生命周期,可以配置每个Bean如何被创建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Spring不应该被混同于传统的重量级的EJB容器,它们经常是庞大的并难以使用。

框架--Spring可以将简单的组件配置、组合成为复杂的应用。在Spring中,应用对象被声明式地组合,典型地是在一个XML文件里。

3 Spring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3.1 Spring与网络管理结合的优势

如果将Spring技术应用到网络管理领域,则可以使网络管理系统同样具有Spring的诸多优势。同时,还可以利用已经实现的Spring通用服务和集成框架,使网络管理系统更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一致化过程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利用Spring技术,能方便地实现各个网络管理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调用以及信息传递,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服务模块来实现新的功能,而不必对整个系统进行重新编写和重载,便于网络管理系统功能的扩充。

3.2 传统网络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构架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但是,随着新一代网络的快速进步,它的一些缺点也慢慢显现出来,甚至制约了网络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

现在的网络终端千差万别,对于每种不同的设备、不同的软件平台都要开发出不同的应用程序,代码的可移植性差、工程量大。

系统的可扩展性差。由于历史原因所致,该架构对于很多异构的子系统难以合成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其本身也面临着可扩展性问题。

3.3 Spring的解决方案

本文在分析传统网管系统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Spring在BS环境中基于Spring技术的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网络管理框架,如图2所示。

Web容器启动后,创建两个Spring容器:Spring根容器和Web容器。根容器负责业务处理,整个应用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Web容器主要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并将解析后的参数等转交根容器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通过HTTP响应返回给前台。

SpringWeb容器寄生于Spring根容器中,是根容器的子容器,可以访问根容器中所有的资源和服务。单Spring根容器作为单独的业务处理单元,不能定位SpringWeb容器的服务,这就将应用逻辑和视图显示处理隔离开来,降低了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并使得应用系统更加容易扩展。

使用Spring技术与网管结合,使得网络管理中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等模块之间联系更加松耦合,模块彼此独立,更加容易复用和扩展。

4 结束语

Spring是分层的架构,开发者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层而不必关注不必要的部分。Spring使得对象管理集中化和简单化。Spring致力于简化企业级Java开发,促进代码松耦合。Spring成功的关键在于依赖注入和AOP。随着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Spring必将在未来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63-02

三网融合就是将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相互融合,形成一个集成的网络系统。网络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上可以实现互相渗透交叉。随着三网的不断融合,就需要一个要对融合网络能进行自动化、有效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本文就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三网融合下的综合网管系统,并对其关键技术,基于并行广播轮询算法进行了分析。

1 需求分析

基于三网融合下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支持多级用户,可采用多线程的方式对相应的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

其中,多级用户包括:超级用户、机房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三级用户。超级用户拥有最高的权限,机房管理员用户只拥有该用户所管辖机房的管理权限,而普通管理员用户的权限是根据实际情况由以上两种用户来分配、修改的。

多线程的方式是指在网管系统对相应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时,是采用多线程、并行轮询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

该网络管理系统由总服务器上的综合网管模块和子服务器上的数据采集模块两部分组成。

综合网管模块主要实现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设备及用户的查询功能、设备配置、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告警提示管理、日志管理、帮助等功能;数据采集模块则主要完成对子网中相关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告警提示管理、用户的登陆、注册与注销、相应服务器上的日志管理等功能,如图1系统功能模块图所示。

考虑到系统升级扩展的需要,本系统采用B/S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 系统设计

2.1 体系结构

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基于B/S结构,并与分布式系统相结合。其中分布式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星形结构,中心节点为总服务器,它与子服务器之间直接通信。如图2系统体系结构图所示,该系统分为三层:Web总服务器、Web子服务器和子网层。

2.2 功能设计

该系统主要由总服务器上的综合网管模块和子服务器上的数据采集模块两部分组成。

2.2.1 综合网管模块主要功能

该模块主要实现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设备及用户的查询功能、设备配置、设备数据的实时采集、告警提示管理、日志管理、帮助等功能。

1)用户权限管理

为每个用户设置自已应该拥有的权限,登录时可通过用户名和口令验证合法身份。登录后,不同权限的用户所能使用的功能和设备权限也各不相同,使用该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将记入日志,包括以该用户名登录的时间、 IP 地址、权限、注销时间等等。

利用该功能可进行用户的注册、基本信息修改、删除用户等操作。用户可分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两种。管理员用户将可拥有使用所有软件功能、给普通权限用户分配权限及管理所有设备的权利;普通用户只能在自己拥有的权限内使用本软件的部分操作功能和设备管理功能。

此中的权限管理还包括设备权限管理。管理员可以给普通用户分配管辖设备。管理员可以管理所有的设备,一个普通用户可以管理多个设备,一个设备也可以被多个用户管理,这些都是由用户的权限决定的。

2) 设备配置功能

对设备进行参数配置,可进行恢复出厂设置,重启设备等操作。对所有相关设备进行的操作都将记入日志。

3) 设备数据实时采集功能

当用户选定某设备时,将实时显示所采集到的设备信息;当用户单击设备图标进行查看时,将实时获取设备当前的相关信息,并存入数据库中。

4) 告警提示管理

包括:实时地进行告警信息的提示、接收告警信息、告警信息的查询、告警类型的设置等几个功能。其中,接收告警信息功能中的信息是由子服务器转发来的 trap 信息、掉线信息等,接受到以上信息后,可将其写入数据库中保存。

5) 日志管理

日志中将记录该软件使用过程中进行过的所有用户操作。每个功能的相关操作都会被记入日志。日志管理中还包括按设备、按时间、按告警类型等进行日志查询的功能。

2.2.2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功能

该模块主要完成对子网中设备进行的数据采集、告警提示以及相关用户注册、登陆等用户操作功能,还有日志管理等功能。

1)子网中设备的数据采集功能

包括对所有在线设备和掉线设备的轮询,对在线设备采集信息,而掉线设备则会跳过。

2)告警提示功能

接受设备告警,对其进行解析后存入数据库;还可对接收到的告警转发给总服务器,这样就实现了总服务器上的实时告警。

3 关键技术

在网管性能层面上进行分析,本系统在数据采集器上用的时多线程并行的广播轮询的方式,此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轮询的效率,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系统中所有的设备属性信息分为静态和动态信息,被存放在MIB库中,静态信息配置后基本上上是不会改变的,不需要每次中都轮询,只需当其信息发生变化时,访问一次,以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篇3

电力通信为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电力系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通信网络及网络设备的良好运行,分别建设了各自的网络管理系统,为通信网络及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监测及控制手段。电力通信网管网络互联接口标准在底层普遍采用TCP/IP协议。网络互联的高层标准接口有多种可选择的国际标准,如:Q3接口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标准(CMIP)、互联网中流行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标准(SNMP)、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公共对象请求体系标准(CORBA)以及大量的专用协议标准等。这些标准都在一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并有其优点和不足。鉴于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层标准接口协议的原因,电力通信网网管系统的建设应强调可接受多种标准接口协议的能力,以保障网管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联能力。本文研究一种多网络管理通道融合的技术,使网络管理系统可接受多网络通道、多接口及多标准协议,提高网管系统对于多网管通道的兼容性、融合性,提升与不同类型网络设备互联互通的能力,实现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一体化和标准化。

1多网管通道融合系统结构及功能

1.1系统结构

电力通信多网管通道融合系统位于各电力通信设备的网管系统与上级调度或综合网管之间,把不同厂商的电力通信设备网管数据集中到同一个通信传输通道进行传输,将不同设备的网管数据发送到上级调度或综合网络管理软件上;反之,上级调度或综合网络管理软件的数据经过集中通道传输后能够分发到各自的通信设备上。中途网管数据透明传输。电力通信多网管通道融合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系统功能

多网管通道融合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通信通道融合和标准协议转换。实现设备网管到融合系统的多通道融合,进行设备网管数据到级调度或综合网管的融合及分发。同时具有网络管理的功能。1.2.1通道融合和协议转换通道融合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系统与设备网管的通道建立和数据交互,第二是系统与上级调度或综合网管之间的通道建立和数据交互。设备网管一般采用CORBA,WebService,SNMP等标准提供北向接口,系统实现对以上北向接口的接入,并且对上提供CORBA北向接口。分别建立相互独立的通道,同时进行数据的收发和数据的解析、编码、封装。系统对数据的融合处理:依据各标准协议从各设备网管获取实时数据,通过系统网关进行上行数据的协议转换,形成实时数据库;从上级调度或综合网管所获取的命令指令,通过网关进行下行数据的协议转换,采用定位分发机制通过相应的通道发送给相应设备网管。1.2.2系统管理实现对接入网管及设备的运行方式、计算机运行状态、设备冗余、故障切换和监视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通道接入认证配置、系统配置、日志管理。1.2.3设备管理对各种通信设备的矢量拓扑图、设备对象仿真图形的展示;查看每一个接入网管的设备列表。查看网管设备板卡、设备端口、设备VLAN信息;接收和查看网管端产生并经过融合平台进行汇集和处理后的告警信息,以及生成各类数据统计报表。1.2.4网络状态监控监测各通道状态:监控每一网管主机的连接状态和运行状态;监控各个网管系统中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1.2.5Web系统以Web服务的形式进行。包括网络设备及拓扑图、收到的报警信息、以及统计报表。当Web浏览器提出对某设备网络及设备查询时,从实时数据库读取数据并。

2多网管通道融合的关键技术

2.1系统模型

系统主要由应用管理、通道管理、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抽象通道、抽象网关、Web服务组成。其中通道管理是核心组件,包含多个抽象通道和抽象网关。通道和网关之间存在1对1的关系。依照此关系,模型包含对设备网管和对上提供北向接口的通信。北向接口由CORBA客户端执行功能。应用管理负责各个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交互。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2.2实时数据模型

如图3所示,实时数据模型是对象的容器,维护全部网络设备运行数据。同时维护设备端点和连接点等设备之间连接关系信息。实时数据模型对外提供网络集合、设备对象、数据集分组、数据点、设备端点、连接点、拓扑操作等的访问接口。

2.3网关信息转换

网关是在各种协议和实时数据模型之间进行信息转换的中间环节。包括网络单元信息的转换、网络信息转换、网络拓扑分析三个部分组成。网络元素信息转换是获取网络单元功能和网络单元物理部分所需的信息与实时数据模型之间的转换。网络信息转换是逻辑上的网络信息与实时数据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网络拓扑分析综合以上信息,得出各个网络单元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网络物理和逻辑的拓扑连接。网关信息转换模型如图4所示,

2.4通道融合

系统接入某设备网管系统时,动态创建相应的网关读取其网络元素信息和网络信息并转换到到实时数据模型。同时给此通道进行ID+IP标识对标识并纳入通道管理。以此类推接入多个设备网管系统,以不同ID+IP标识区分各个被管网络。在实时数据模型中形成整体网络管理模型。同时对上提供北向接口,使外部获取整体网络信息。

3多网管通道融合的技术实现流程

(1)依据配置建立与被管设备网管的网络通道,以及建立北向接口的网络通道。并且在各个通道中动态创建并启动相应的协议网关进行通信。(2)通过各协议网关从设备网管获取其网络单元信息和网络信息。动态建立自定义网络管理模型的实时数据库,保存一份从各设备网络系统的网络单元和网络实时信息。并通过此信息动态建立网络拓扑结构及连接关系。(3)建立CORBA北向接口,给上层系统提供全网网络单元信息和网络信息。数据来源于本地实时数据模型及实时数据库。从北向接口所获取的命令指令通过网关进行编码,采用定位分发机制通过相应的通道发送给相应的设备网管执行命令。(4)以WebService形式进行信息,依据采集的网络单元信息和网络信息动态生成所管网络的网络拓扑以及设备网管状态并进行图形方式展示。(5)将接收的报警信息以消息总线的形式,提供报警查询接口。(6)将实时数据记录入库,并依据配置自动生成报表,提供报表查询接口;提供信息查询接口,以进行网络及设备信息查询功能、资源管理等功能。

4结语

本文在分析多网管通道融和功能的基础上,使用组件及UML技术设计了多通道融和系统结构,分析了系统模型、实时数据模型、信息转换、通道融合等关键技术,给出了多网管通道融合的技术实现。本文设计的多网管通道融合技术可为网络管理的标准化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14,32(2):73-74

篇4

Study on Soft-Switch Tandem Network and Network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Based on IP Bearing Network

ZHANG Wei

(School of 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With the ever-increasing penetration of IP technology and the tremendous growth in wireless data traffic,the wireless industry is evolving the 3rd Generation (3G)core networks(CN)towards all IP technology.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the whole Soft-Switch tandem network and network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based on IP bearing network.The project improve the network availability and benefit of investment,adequately develop the advantages of Soft-Switch and IP bearing network technology,meet the needs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Key words:Next Generation Network;Tandem Network;IP Bearing Network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有的信息网络,无论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不可能以其中某一网络为基础平台来生长信息基础设施。但近几年随着IP的发展,才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将最终汇集到统一的IP网络,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网"融合大趋势。IP协议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具有了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下一代网络(NGN)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NGN的综合业务提供,能使运营商通过单一的网络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1][2]。

2.软交换汇接网方案

2.1 汇接网组网

建设中长途软交换网将采用相对独立的组网方式,TMGW/SG通过E1中继电路和七号信令链路与区内移动网内MSC、IGW或及STP相连[3]。

2.1.1 话路网组织

本地TMGW/SG将与各移动网内MSC和IGW均设置直达中继电路,由MSC、IGW按一定比例将省际和区内长途呼叫送至软交换网。

为了避免传输中断对业务的影响,省内TMGW/SG与移动网的TMSC间设置少量备用电路,一旦发端省TMSC S选路后发现对端TMSC S或TMGW不可达,发端TMSC S进行二次选路,控制区内TMGW将呼叫送至区内TMSC,由TDM汇接网疏通。

2.1.2 信令网路组织

若TDM交换机与TMGW/SG之间的中继电路数达到或超过8个E1,则TDM交换机与TMGW/SG之间可设置直联信令链路,且选用其间的2个E1中继中的各1个64kb/s电路作为信令链路。

若TDM交换机与TMGW/SG之间的中继电路数少于8个E1,则TDM交换机与TMGW/SG之间通过本省移动网1对STP转接信令消息,即TMGW/SG还需要与省内的STP相连。

2.2 局域网物理组网结构

设有一套TMGW单TMG局,一局址配置2台T64G交换机和业务设备,典型拓扑结构采用“口字+倒三角”结构。媒体流量直接从MGW出GE接口接入到IP承载网的PE路由器。在网络层次上,业务设备、接入业务设备的局域网、CE共同构成了接入层的一个站点。T64G交换机每台可以提供44个FE接口,4个电口GE,12个光口GE,完全满足设备组网要求。

2.3 以太网交换机接入

每局址配置两台Lan Switch,Lan Sw-itch工作在二层模式,用来会聚信令面、计费、网管接口流量,再通过GE接口上IP承载网。两台Lan Switch之间用多条FE链路连接,Lan Switch配置LACP协议,将Lan Switch之间的多条物理链路捆绑为一条逻辑链路,保证Lan Switch之间连接的可靠性,Lan Switch和IP承载网PE做口字形连接。

ZXWN核心网产品内部未内置Lan Swit-ch,因此配置的Lan Switch不需要启用STP协议。

3.网管组网方案

根据汇接软交换网容量大、局址多、网络结构化的特点,汇接软交换网管系统分为全网集中网管OMC和设备本地操作维护OMM两个级别来建设[4]。

OMM组网方案:机房内的本地操作维护功能通过OMM来实现,OMM采用Server/Client架构,包括一台上架PC服务器作为OMM Server,一台或多台PC机作为客户端LMT,配置两台LMT,一台LMT兼做OMC的反牵客户端。

OMC组网方案:OMC采用Server/Client架构,包括一台上架UNIX小型机作为OMC Server,一台或多台PC机作为客户端,本次工程配置五台客户端。根据汇接软交换网络工程建设的要求,建设一对OMC Server,接入IP承载网单独划分的MPLS-VPN网作为整个汇接软交换网的综合网管系统。

OMC、OMM、OMC客户端、OMC客户端均接入到IP承载网为一汇网管单独划分的MPLS-VPN网络。

本地操作维护组网方案:

机房内的本地操作维护功能通过OMM来实现,OMM采用Server/Client架构,包括一台上架PC服务器作为OMM Server,一台或多台PC机作为客户端LMT,本次工程配置两台LMT,一台LMT兼做OMC的反牵客户端。

OMM支持局域网组网,提供面和双平面两种组网方式,推荐双平面组网。OMM组网配置两台交换机组成双平面,交换机之间通过一对级连线形成互备,交换机通过划分多个VLAN的策略,将业务平面、网管平面在逻辑上分开,保证整个网络的通讯安全。

OMM涉及到MPLS-VPN网和网管内网VLAN,MPLS-VPN网IP地址规划根据实际组网要求设置。

OMM组网方案:MGW单独建设在一个机房。本地机房建设一台OMM Server和两台LMT实现本地操作维护,其中的一台LMT兼做安全工作站(与设置在总部的安全服务器同步,完成病毒库和操作系统补丁的更新)。

OMC组网方案:OMC采用Server/Client架构,包括一台上架UNIX小型机作为OMC Server,一台或多台PC机作为客户端,本次工程配置五台客户端。根据汇接软交换网络工程建设的要求,建设一对OMC Server,接入IP承载网单独划分的MPLS-VPN网作为整个汇接软交换网的综合网管系统。

目前,每省配置了2套OMC返迁终端OMC client,建议放置在维护中心;每个网元配置了2套维护终端,建议在软交换设备机房每个网元保留1套本地维护终端,便于软交换系统调测维护;其余维护终端可以拉远,放置在维护中心。

组网方式如下:OMC client、远程LMT放置在维护中心。维护中心可以直接连接到MPLS-VPN,通过MPLS-VPN连接到TMSC和TMGW,用户主要在维护中心操作监控。对于这种组网要求维护中心机房需要配置1套路由器。

4.本章小结

为了满足未来几年电信级业务网IP化演进时对IP承载的需求,支撑长期的软交换、3G、IMS等网络的演进和基于IP的电信级公众数据业务的开展,本文提出了基于IP承载技术的软交换汇接网和网管组网方案,利用IP承载网MPLS VPN实现各网管终端和网管中心的数据交互和对本省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利用长途软交换网络系统OMC实现了分权、分域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H.Aghababaeian.“Buil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Multi-Play & Multi-layer IP Network”.Iran Telecom Conference(ITC),2010.

[2]韩秀娟,谢显中.下一代网络NGN及其研究进展[J].通信技术,2007(12).

[3]张云勇.电信级多业务IP承载网需求及关键技术[J].移动通信,2007(10).

[4]李红双,冯志杰.IP承载网带外网管应用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01).

篇5

IP作为一个打包的协议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其延迟长且不为定值,丢包造成信号不连续且失真大。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本来是ATM(Asynchronous Transmit Mode)中的专用术语,利用IP传VOD等多媒体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多。

(1)做资源预留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将一部分带宽固定的分给多媒体信号,其它协议无论如何拥挤,也不得占用这部分带宽。

(2)做链路整合MLPPP(Multi Link Point to Point Protocol),Cisco支持可通过将连接两点的多条线路做带宽汇聚,从而提高带宽。

(3)基于协议的优先级,用户可定义哪种协议优先级高,可后到先传,Intel和Cisco都支持。

(4)基于不同对象的优先级,某些设备(多为多媒体应用)发送的数据包可以后到先传。

这几种解决方案都能有效的提高传输质量。

二、IPv6技术

为了使互联网连接许多东西变得简单,而且使用容易,必须采用IPv6。IPv6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使用了四种技术:地址空间的扩充、可使路由表减小的地址构造、自动设定地址以及提高安全保密性。

IPv6是IP的一种版本,在互联网通信协议TCP/IP中,是OSI模型第3层(网络层)的传输协议。它同目前广泛使用的、1974年便提出的IPv4相比,地址由32位扩充到128位。从理论上说,地址的数量由原先的4.3×109个增加到4.3×1038个。之所以必须从现行的IPv4改用IPv6,主要有二个原因。

(1)随着主机数目的增加,决定数据传输路由的路由表在不断加大。路由器的处理性能跟不上这种迅速增长。长此以往,互联网连接将难以提供稳定的服务。经由IPv6,路由数可以减少一个数量级。

(2)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地址数量已经不够用,这使得网络管理花费的精力和费用令人难以承受。地址的枯竭是促使向拥有128位地址空间过渡的首要原因。

IPv6在路由技术上继承了IPv4的有利方面,代表未来路由技术的发展方向,许多路由器厂商目前已经投入很大力量以生产支持IPv6的路由器。当然IPv6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效率不高的地方,IPv4/NAT和IPv6将会共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RIP、OSPF和BGP协议

互联网上现在大量运行的路由协议有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优先)和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RIP、OSPF是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单个ISP的统一路由协议的运行,由一个ISP运营的网络称为一个自治系统,BGP是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

RIP是推出时间最长的路由协议,也是最简单的路由协议。它主要传递路由信息(路由表)来广播路由。每隔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维护相邻路由器的关系,同时根据收到的路由表计算自己的路由表。RIP运行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互联网上还在部分使用着RIP。

OSPF、RIP都是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协议,适合于单一的ISP(自治系统)使用。一般说来,整个互联网并不适合跑单一的路由协议,因为各ISP有自己的利益,不愿意提供自身网络详细的路由信息。为了保证各ISP利益,标准化组织制定了ISP间的路由协议BGP。

BGP处理各ISP之间的路由传递。其特点是有丰富的路由策略,这是RIP、OSPF等协议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需要全局的信息计算路由表。BGP通过ISP边界的路由器加上一定的策略,选择过滤路由,把RIP、OSPF、BGP等的路由发送到对方。全局范围的、广泛的互联网是BGP处理多个ISP间的路由的实例。

BGP的出现,引起了互联网的重大变革,它把多个ISP有机的连接起来,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带来的副作用是互联网的路由爆炸,现在互联网的路由大概是60000条,这还是经过“聚合”后的数字。配置BGP需要对用户需求、网络现状和BGP协议非常了解,还需要非常小心,BGP运行在相对核心的地位,一旦出错,其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四、VPN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解决方案是路由器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其解决方案大致如下:

(1)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协议)

如同用户登录信息一样,IP和MAC地址在网上无加密传递也很不安全。NAT可把合法IP地址和MAC地址翻译成非法IP地址和MAC地址在网上传递,到达目标路由器后反翻译成合法IP与MAC地址,这一过程有点像CHAP,翻译算法厂商各自有不同标准,不能实现互操作。

(2)访问控制

一般分为PAP(口令认证协议)和CHAP(高级口令认证协议)两种协议。PAP要求登录者向目标路由器提供用户名和口令,与其访问列表(Access List)中的信息相符才允许其登录。它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但用户登录信息在网上无加密传递,易被人窃取。

CHAP便应运而生,它把一随机初始值与用户原始登录信息(用户名和口令)经Hash算法翻译后形成新的登录信息。这样在网上传递的用户登录信息对黑客来说是不透明的,且由于随机初始值每次不同,用户每次的最终登录信息也会不同,即使某一次用户登录信息被窃取,黑客也不能重复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厂商采取各自不同的Hash算法,所以CHAP无互操作性可言。要建立VPN需要VPN两端放置相同品牌路由器。

篇6

关键词: 移动综合网管;数据仓库;移动网管;移动通信

Key words: mobile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data warehouse;mobile network management;mobile commun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93-03

0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的市场占有率之争转为面向用户服务之争,而服务对支撑系统的依赖,使得支撑系统建设得到很大发展,随着经营分析系统、计费系统、网管系统等的深入使用,为企业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海量数据只是在原有的作业系统中供一些特定业务使用,无法提炼和升华为有效的信息来供业务分析人员与企业决策者使用,首先:联机作业系统由于需要保留足够量的详细历史数据,以备后期查询,从而使系统自身变得笨重不堪;其次: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只能根据固定的报表系统获得有限的、零散的数据信息了解企业状况;再次:各专业间这些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关联、分析等处理,使得历史数据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为业务开展提供服务,因此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储成本迅速降低和计算能力大大提高,使得企业引入数据仓库成为必然,它可以大大提高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并把企业决策者所需的信息从各个专业原始操作数据库中提取、分离出来,把海量的、分散的、难以有效利用的原始数据转化为集中统一、随时可用的有效信息。

1 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网管系统所面向管理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功能要求:

1.1 面向移动通信网络部分 面向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部分主要功能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告警管理、拓扑监控、局数据管理等以及与移动通信网络相关的各种资源管理。这部分功能都是网管支撑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它是网管系统的基石。

1.2 面向运维体制部分 这部分是面向企业运维体制和运维分析,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现有的运营思路和和维护模式,面向运维体制相关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报表管理、运行质量管理、维护管理及其他与运行维护相关的管理需求。

1.3 面向网管系统自身管理部分 面向网管系统自身的管理部分功能主要包含网管系统自身管理及安全管理功能。

从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建设和演进发展思路来看,这三大类功能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三大类管理功能之间是有数据依赖关系和管理功能支撑关系。

数据是移动综合网管支撑系统的基石。网络数据分布在多类网元中,如MSC Server、MGW、HLR、BSC、RNC、SGSN、GGSN等,区域和设备厂家也很分散。移动综合网管支撑系统正是通过对网元数据的采集、解析、关联、运算,从而为网管系统使用者提供必要信息,并为维护人员提供良好的运维支撑平台。

2 数据仓库概念简介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数据仓库用于支持决策、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第二,数据仓库是对多个跨专业、异构的的数据源进行有效集成,并在集成后按照主题进行重组。

企业数据仓库的建设,将以企业现有业务系统的大量业务数据的积累作为基础。数据仓库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只有把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和重组,并及时提供给相应的管理决策人员,供他们做出改善业务经营的决策,此时信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这个过程也是数据仓库的根本任务。因此,从产业界的角度看,数据仓库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过程。

整个数据仓库系统是一个包含四个层次的体系结构:

①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数据的源泉,对于企业来讲,它通常包括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和企业外部数据。企业内部数据包括存放于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相关数据、企业内部各类文档资料等;而外部数据则包括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竞争对手资料等;

②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它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数据仓库的关键作用就是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由于数据仓库系统本身的组织管理方式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数据库,同时也决定了其对外数据展现方式有所不同。企业需要从数据仓库的技术特点着手分析,来决定采用什么产品和技术去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系统。企业需要针对现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情况,进行集成、抽取、清理,并按照主题来进行组织。

③OLAP(联机分析处理)服务器:对企业内需要分析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业务需求进行多维模型的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发现其内在趋势,并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用不同的形式展现数据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④前端工具及应用:主要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数据分析或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开发的工具应用等。

数据仓库具备良好的可用性、扩展性、易维护性,弥补了传统数据库系统的不足,使得业务相关的数据、模型、知识及方法的关联关系更加紧密,极大的提高了现有业务数据的利用率,从而使整个业务支撑系统变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系统的集成性。数据仓库系统为移网综合网管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能力,一方面能极大限度确保各支撑系统间的数据一致性,另一方面又支持目前应用系统业务的平滑扩展。

数据仓库系统的搭建将是一个逐步规划、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系列过程,当然,一旦将数据仓库系统建立起来并投入应用后,其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带来极大的益处。

3 移动综合网管数据仓库系统建设方案

3.1 系统建设原则

3.1.1 网管各专业基础数据的整合 针对网管系统中不同厂家、不同版本、不同网元粒度的原始数据,规范现有数据的采集、命名、存储等过程,严格而统一数据命名规范,可以增强数据的可读性,也便于将来数据的再利用;整理和修订已有系统的数据描述文档,完善系统相关资料,对数据库表结构、字段含义、字段属性等要有明确的定义,对于新增的基础数据,从一开始就需要准备好足够清晰的文档资料,要避免与已接入系统的已有数据产生冲突,保证数据一致性,并落实底层个业务系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使现有数据变得“透明”。

3.1.2 各业务系统数据质量的保证 所谓数据质量包括:①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源是否完整、维度取值是否完整、数据间的约束关系是否完整等;②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来源是否准确、映射算法是否准确、数据处理逻辑是否准确等;③数据一致性;各业务系统之间同一指标数值是否一致,系统中不同处理环节数据是否一致等。④数据的合理性;从业务角度判断数据源是否正确,如“始发呼叫请求次数”与“呼叫继续次数”之间数值的合理性等。⑤数据的时效性;包括数据加工(抽取、清理、转换等)的及时性,以及加工过程中发现数据异常时及时通知,数据处理回退的及时性等。

3.1.3 业务系统数据模型的搭建 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建设的导航图,要实现一个稳定、灵活的数据仓库系统,模型是关键,建模在设计工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模型的建立要根据目前业务系统实际情况,提出一个相对先进的模型,不能太超前,脱离实际或者导致工期太长,也不能只停留在现有业务系统水平上,那样失去了建设的意义。要在管理、使用、扩展、维护等方面适度拔高,根据决策支持的需要来建设。

3.2 系统技术特点

3.2.1 跨专业业务支撑系统数据 由于将各专业数据预先进行了整合,因此系统数据涵盖了上层应用所需的各类数据,包括原始网管系统、动环监控系统、经营分析系统等基础数据,为应用系统需求的快速实现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支撑,而数据源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是一个高质量数据仓库的必要前提。

3.2.2 灵活多变的数据组织模式 数据仓库系统采取了可靠有序的组织模式,为跨专业、不同业务提供需要的服务,能够针对管理决策层的要求,搭建不同的多维数据模型,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观察各业务数据情况。系统具有很强的业务适应能力,能够保证系统根据业务或市场决策的需要,进行功能或主题的增加和规模扩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利用成熟的图形界面技术和经验,保证用户界面的友好、易于使用和维护简单。

3.2.3 可靠而高效的数据存储 由于数据仓库对存储资源需求较高,因此稳定而快速的数据存储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数据仓库的运行效率,通过平台底层硬件冗余部署,利用带库或虚拟带库进行关键数据的备份,都将有效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4 统一的技术架构 数据仓库系统按照“自下而上、分而治之”的螺旋式开发方法,系统建设的风险和成本会大大降低,同时保证了平台的易使用性、易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数据仓库系统中对原始数据在采集、清洗、计算、存储各环节都增加了相应的监控。数据物理存储根据业务特点进行适当分离,采用数据分割技术,将数据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分散到各自的物理单元以便能够独立处理,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便于数据的重组和维护,增加系统并行性,提高了后续应用开发的效率,同时对跨专业的关联分析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3.3 系统实现方式 按照企业决策层或用户需要,进行移动综合网管数据仓库系统的模型设计,设计时需要确定系统的边界,所包含的主题域等,此时需要有一个对业务需求、各专业现有数据情况非常清晰的专业人员,然后开始各专业业务系统间的数据装载接口的设计,采集程序对数据库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入库前,对相关数据要进行过滤和筛选。按照网元类型或业务类型,采取“抽取—转换—清洗—入库”的步骤。其中数据的存储、备份等工作将结合综合网管系统应用的开发工作或原支撑系统的改造工作一起逐步展开。在同一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数据仓库的主题域、通用维、业务规则建立不同数据集市,按设备厂家、设备类型、报告类型等,划分不同任务,并行组织开发。

数据仓库创建后,数据装载进程将从数据源抽取、转换、清洗后将数据采集到综合网管数据仓库中,数据装载策略需要考虑装载周期以及数据追加策略两方面,根据各专业业务数据实际情况,装载周期应当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和系统装载的代价,不同业务系统采用不同的装载周期,但务必保证统一时间业务数据的完整性。系统应对数据采集进程有实时的监控,一旦发现数据采集异常退出,系统应能够自动重启数据采集进程,并通过短信平台将错误信息发送给维护人员。同时,数据装载进程需要有数据完整性校验机制,一旦发现数据不完整,可自动触发数据采集程序进行补采,并在系统日志有记录。

在完成将数据加载到移动综合网管数据仓库后,OLAP服务器会根据最终的服务请求分解OLAP各种操作,并使用数据仓库中的这些数据完成这些操作,然后将处理结果通过前端工具以直观的方式来展现。

4 结束语

随着运营商网络维护和经营工作的逐步开展,特别是在“全业务”运营模式下,实现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合理配置和优化自身资源,降低运营成本,需要将网管各专业大量的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让企业管理者了解网络的发展,并为其决策提供丰富、真实、及时的运维信息。本文只是数据仓库在移动综合网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应用和各专业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和完善数据仓库的模型,使数据仓库技术能够真正为移动综合网管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作用和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岩编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原理及应用》.2011-01-

01/清华大学出版社.

[2]段云峰等编著.《数据仓库及其在电信领域中的应用》.电

子工业出版社.

篇7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63-02

1 引言

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缺少有效的网管监控手段、缺乏最基础的安全控制是当前广大中小企业局域网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将介绍一种可以以最低资金成本、最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最少的人力做好局域网网管运维和安全管控的新技术,以提升中小企业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

2 传统网管技术概述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网络管理协议是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协议。SNMP是被广泛接受并投入使用的工业标准,用于网络管理员在网络上的任何节点检索信息、修改信息、定位故障、完成故障诊断、进行容量规划和生成报告。[1]

对大型企业而言,其专业的网管系统基本都基于SNMP协议,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资金投资一般都在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对全网设备进行SNMP数据配置,技术难度较高,并需要设置专业的网管人员进行日常维护。

3 Telnet+GUI的网管监控新思路

Telnet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网络运维人员通常通过Telnet方式登录到交换机、路由器或防火墙等设备,通过输入指令、查看设备返回信息来对网络进行配置、维护。

通过编程语言开发,将Telnet协议与GUI(图形化用户接口)界面相结合,把原来需要手工输入的指令(如ping指令、华为设备的display Interface指令等)定期自动执行,并对设备返回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出端口状态、设备状态(如cpu使用率)、链路状态,并组合成完整的实时网络拓扑,通过图形化、可视化方式予以展现,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对局域网进行网管监控的新思路。

与SNMP协议实现的网管方式不同,采用Telnet协议与图形界面相结合的网管监控方式,具有技术门槛低、资金投资小,无须配置专用NMS服务器、无须对现网设备进行SNMP配置、网络通用性强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进行局域网管理。

4 编程实现的技术概述

①从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底层的TCP Sockets通信层和Telnet协议层是直接实现与网络设备进行交互、对接的通信层。以VB.Net编程语言为例,通过创建System.Net.Sockets命名空间的TCPclient类,以线程的方式与主机进行连接并监听数据,其主要实现方式如下。

Public Sub Connect(ByVal sHostIP As String, Optional ByVal iHostPort As Integer = 23)

Dim TelnetConnectThread As Thread

m_HostIP = sHostIP

m_HostPort = iHostPort

Try

TelnetConnectThread = New Thread(AddressOf TelnetConnect) '启动连接线程

TelnetConnectThread.Start()

Catch Ex As Exception

RaiseEvent SocketError()

End Try

End Sub

Private Sub TelnetConnect() 'Telnet?B接线程

Try

TelnetTcpClient = New TcpClient() '创建TCP连接

TelnetTcpClient.Connect(m_HostIP, m_HostPort)

Dim Clock As New Stopwatch ‘设置超时计时器

Clock.Start()

Do While Clock.ElapsedMilliseconds < 2000 And TelnetTcpClient.Connected = False

Thread.Sleep(100)

Loop

Clock.Stop()

If TelnetTcpClient.Connected = False Then

RaiseEvent SocketError()

Exit Sub

Else

TelnetStream = TelnetTcpClient.GetStream()

TelnetThread = New Thread(AddressOf RunClient) '?⒍?数据监听

TelnetThread.Start()

RaiseEvent SocketConnected()

End If

Catch Ex As Exception

RaiseEvent SocketError()

End Try

End Sub

②与主机的TCP通信连接实现后,在其上层构建Telnet协议维护类,用以实现对设备的具体指令操作,如登录、登出、断线重连、命令发送、返回结果接收等。

③完成底层通信和控制功能之后,在上层实现网元设备管理、端口管理、链路定义等功能,再将设备、链路组织为网络拓扑,即可实现对网络的实时监控、管理功能。

5 网络接入控制功能

网络接入控制,是指终端必须经过审批登记才可以接入内部局域网的控制手段,可以有效避免非法终端接入网络从而获取企业资料,加强企业信息安全保护。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基本采用DHCP动态IP分配,或静态IP分配但缺少接入限制和IP资料登记,一旦出现信息泄密等信息安全事件,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IP追溯。[2]

篇8

如果不能高效的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就很难保证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服务。网络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及其网络设备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使所有的网络资源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用户预期的要求。

一、WBM 技术

W e b ( W e b - B a s e dManagement)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灵活性、易操作性等特点赢得了许多技术专家的青睐,被誉为是“将改变用户网络管理方式的革命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WBM融合了Web功能与网管技术,从而为网管人员提供了比传统工具更强有力的能力。WBM可以允许网络管理人员使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在网络任何节点上方便迅速地配置、控制以及存取网络和它的各个部分。

二、基于WBM 技术的网管系统设计

(一)系统的设计目标。本网管系统提供基于WEB的整套网管解决方案。它针对分布式IP网络进行有效资源管理,使用户可以从任何地方通过WEB浏览器对网络和设备,以及相关系统和服务实施应变式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网络上的资源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保持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在系统设计上我们采用三层结构的设计,融合了先进的WBM技术,使系统能够提供给管理员灵活简便的管理途径。三层结构的特点:1)完成管理任务的软件作为中间层以后台进程方式实现,实施网络设备的轮询和故障信息的收集;2)管理中间件驻留在网络设备和浏览器之间,用户仅需通过管理中间层的主页存取被管设备;3)管理中间件中继转发管理信息并进行S N M P 和H T T P之间的协议转换三层结构无需对设备作任何改变。

三、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设计

目前广泛采用的拓扑发现算法是基于SNMP的拓扑发现算法。基于SNMP的拓扑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拓扑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域中,所有的子网的信息都依赖于设备具有SNMP的特性,如果系统不支持SNMP,则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对网络管理的不重视,或者考虑到安全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把网络设备的SNMP功能关闭,这样就难于取得设备的M I B值,就出现了拓扑的不完整性,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针对这一的问题,下面讨论本系统对上述算法的改进―基于

ICMP协议的拓扑发现。

(一)PING和路由的建立。PING的主要操作是发送报文,并简单地等待回答。PING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回显协议,使用ICMP响应请求与响应应答报文。PING主要由系统程序员用于诊断和调试实现PING的过程主要是:首先向目的机器发送一个响应请求的ICMP报文,然后等待目的机器的应答,直到超时。路由建立的功能就是利用I P 头中的TTL域。开始时信源设置IP头的TTL值为0,发送报文给信宿,第一个网关收到此报文后,发现TTL值为0,它丢弃此报文,并发送一个类型为超时的ICMP报文给信源。信源接收到此报文后对它进行解析,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的第一个网关地址。然后信源发送TTL值为1的报文给信宿,第一个网关把它的TTL值减为0后转发给第二个网关,第二个网关发现报文TTL值为0,丢弃此报文并向信源发送超时ICMP报文。这样就得到了路由中和第二个网关地址。

(二)网络拓扑的发现算法步骤。(1)于给定的IP区间,利用PING依次检测每个IP地址,将检测到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表中。(2)对第一步中查到的每个IP地址进行traceroute操作,记录到这些IP地址的路由。并把每条路由中的网关地址也加到IP表中。(3)对IP地址表中的每个IP地址,通过发送掩码请求报文与接收掩码应答报文,找到这些IP地址的子网掩码。(4)根据子网掩码,确定对应每个IP地址的子网地址,并确定各个子网的网络类型。把查到的各个子网加入地址表中。(5)试图得到与IP地址表中每个IP地址对应的域名(Domain Name),如具有相同域名,则说明同一个网络设备具有多个IP地址,即具有多个网络接口。(6)根据第二步中的路由与第四步中得到的子网,产生连接情况表。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网络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为适应网络大发展的这一时代需要,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重点从网管技术和网管系统设计两个大的方面全面规划和设计好网络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保障网络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行。

篇9

关键词:供水管道工程;管道施工技术;应用

Abstract: China's urban water suppl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urban water supply problems in network management material,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proposed water supply pipelin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designed to work with peers, help the water pipes boost industry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ater supply pipeline project pipelin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城市供水管道建设工程中,供水管材的选用和管道施工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供水管道工程的质量,在面对大好发展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基于此,笔者就供水管网管材及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浅析城市供水管网管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网爆裂带来的问题

管网爆裂是威胁城市供水安全的重大隐患。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管网爆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究其原因要么是管材质量差,要么是施工质量不好;要么是城市地面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和位移而导致的。

(二)因管网而造成水质二次污染

虽然我国自来水厂的水质已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但这些水经过管网输配和二次供水设施,造成水质受到较大的影响,成为当前提高供水水质的重大难题。就管网而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很多管网的管道和管件的内衬质量不达标,造成管道严重结垢,水质容易发黄;二是有些管网的口径较大,管道压差较小且流速慢,致使馆内水龄过长、余氯降低。此外,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水质变差,以及施工质量控制不当和阀门操作方面等造成水质变坏。就二次供水设施而言,特别是很多建筑物过量地使用镀锌钢管而造成严重结垢,以及水泵加压和储水设备的清晰和维护等都对水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管网漏损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管网漏损不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还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很多供水企业加大了管网漏损的控制力度,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应通过不断地努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而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四)改进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造成城市供水管网爆裂、二次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大都是因为管材造成的,因而在选用材料的时候,所选用的管材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首选水力学特性优良、低能耗的管材,选用耐腐蚀性强、防结垢的管材,有利减少二次污染,注重管材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并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前提下,适当选用国外优质管材资源,从而把供水管材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城市供水管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近些年来,城市管道施工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不仅是体现我国经过经济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供水管道施工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必然结果。

(一)管道非开挖施工技术

传统的市政管道工程,通常采取顶管施工和盾构掘进等管道非开挖施工技术。传统管道非开挖施工应用顶管施工技术,有利解决距离长、口径大的管网施工工程。比如在上海青草沙水库工程中的DN3600原水管道,经过工程部门的对比论证,采用了长距离的顶管施工技术。而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供水管网建设过程中,水平定向钻进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机设备不仅有从国外进口的,也有国内生产的。并随着城市道路管理力度的提高,PE管的推广和应用,水平定向钻进施工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管道非开挖施工技术的核心。

很多城市为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势必会减少一些道路开挖工程,特别是地下管线工程施工,非开挖工程势必会增多,因而在城市管理层的支持下推进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二)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

修复旧管道不仅能节约管材资源,还能减少城市道路的开挖,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更是供水管网管材及相关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必由之路。

修复旧管道通常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环氧树脂逆反转内衬技术。不仅能应用在城市管网管道修复工程之中,还能应用在排水管道修复工程之中。当前国内口径最大的自来水管逆反转内衬技术已经高达DNl500mm。这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化,基本前提是施工机具、树脂、衬料国内供应,才能降低造价,体现应用这一技术的性价比。

当前,我国供水行业在PE管缩径穿管置换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这一技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很好的利用了PE材料的记忆特点。在施工现场把管材径口通过物理的方法将其压缩,并穿进同一口径的就管内,只要材料记忆复原,使旧管内壁与穿入管的外壁互相紧贴,具有施工周期短且开挖少的特点。

在旧管道修复工程中,通常采用的修复技术有:玻璃钢夹砂管穿入衬里、不锈钢内焊接衬里、环氧树脂喷涂衬里等技术。但应用和发展这些新技术最大的障碍就造价,也是性价比高的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关键。所以,只有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含量,达到设备和原材料的国内化,才能为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管道不断水施工技术

管道不断水施工就是确保管网不影响正常供水的前提下,对原通水管道进行改造或分支的方法进行施工。包括不断水加装阀门、分支开孔以及管道维修等。

1、不断水加装阀门

所谓不断水加装阀门施工,就是在确保特殊管道在不断水的前提下加装阀门,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但仅限于特殊情况下,其应用范围不广。

2、不断水分支开孔

所谓不断水分支开孔施工,这一技术在我国工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技术就在于能将开孔分支的口径达到DN200。比如,曾经在上海原水输水管上得到成功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3、不断水管道维修

所谓不断水管道维修,就是在管道漏水时并对用户不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管道修复,采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借助一些新型的管道配材,例如从DNl5到DN2000的一系列产品。

三、结语

总之,供水管网管材直接关系着供水施工质量、进度和施工成本控制,还制约着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供水管网管材与供水管网施工工作,不断创新施工方法,提高供水管网施工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供水管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网络管理技术是光纤传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通信网络高效、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按照维护规程要求,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密集型光波复用)传输系统要利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网管系统,强化运行维护的质量管理,使整个通信网络的维护工作逐步向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少人值守的方向发展。

一、实施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的必要性

1.近年来,光纤通信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容量SDH、DWDM设备相继引入传输网,使其容量大幅提高,网络规模越来越大,所承担的业务量非常大,对于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

2.SDH、DWDM传输网络现状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的SDH、DWDM传输设备的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规模都相当大,网元个数数以百计,设备巡检任务很重。

3.建立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后,利于对SDH、DWDM设备网络资源的调整、优化、障碍的处理、技术支撑,利于对网络设备、端口、电路或通道等资源的状态参数进行统计、归类、分析及使用分配,便于网络的整体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可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给用户提供稳定的网络和电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实施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的可行性

1.SDH、DWDM设备传输网有良好的网络结构

SDH、DWDM设备都能组成光传输设备环形网,例如组成二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MSP),如果部分站点组不成环形传输网,可以开通如线性复用段保护链路,路由为热备份,两条光路走不同的光缆路由,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光设备传输环形网可以把环形网上各个站点甚至其它传输网络很好的连接起来,不仅可以传递业务信息,还可以传送网络管理信息。而且,环形网和线性保护链路(热保护)都有良好的保护性能,对网络的稳定和正常的管理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可以很方便、安全地接入到设备厂商提供的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中。

各传输设备厂商所提供的网络管理系统都具有良好而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可以对所有的本厂家的光传输网络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大都具备网元层和网络层功能,其信息模型完全遵守一定系列的标准建议,通过对管理对象(MO)的操作实现对网络资源管理。

2.SDH、DWDM设备有稳定、成熟的传输网络性能

SDH、DWDM设备的一大特点就是操作、维护、管理(OAM)功能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可通过网管终端对网元进行命令的下发、数据的查询,从而完成业务实时调配、告警故障定位、性能在线测试等功能。用于OAM功能的数据信息――下发的命令,查询上来的告警性能数据等,是通过STM-N(同步传输模块--N)帧中的D1-D12字节传送的,D1-D12字节提供了所有SDH网元都可接入的通用数据通信通路,作为嵌入式控制通路(ECC)的物理层,在网元之间传输操作、管理、维护(OAM)信息,构成SDH管理网(SMN)的传送通路,DCC(数据控制通路)通道速率总共768kbit/s,它为SDH网络管理提供了强大的通信基础。

就目前DWDM传输设备性能来看,部分厂家设备中的业务信道和光监控通道相互独立,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额外的光监控通道来传送监控信息,这个光监控通道主要完成对光信道的监控以及对公务与网管信息的收集和传送。这样的光路设计保证了当主信道发生故障和需要维护时不会影响光监控通道的工作,光监控通道发生故障和需要维护时也不会影响主信道的工作。

3.组网比较方便、经济

实施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时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备,这样只用添加一些路由器、集线器(HUB)、网线和电脑等,组网简单,费用较少,工程量较小。

4.宽带通信网络已经成熟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已经形成了完善、稳定的宽带通信网络,利用这些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把各站点、各网络有机的连接为一体。

5.维护方便

实施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后,各站点维护任务较小、简单,只用例行巡视就可,维护人员主要精力放在集中网管系统的日常查看、作业计划等工作的落实上,减少了外出巡视与相应的车辆、人员等费用。

三、实施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的技术方案

采用SDH、DWDM传输网络的优势,使用其各自专有监控通道(主管理信道)进行传输,同时辅助于通过宽带通信网(备管理信道)传送网络管理信息,做到双重保护;

采用可靠的网络连接方案,在组网形式发生改变时也不影响集中网络管理的实现;

传输网络中每个站点网元的身份识别(ID,IDentity)要统一规划、分配,便于各站点被网管系统识别,而不致于相互冲突,也便于以后的扩容。

1.采用宽带通信网(备管理信道)的集中网管系统方案:

因为传输设备站点较多,各传输设备网元可以采用设置不同的扩展ID,来区分相同ID的网元;

将各网关网元、各子网网管(各个子网可能会有本身的相比较为简单的网管系统)、宽带通信网通道接口使用标准网线连接到HUB上,实现各站点网络和宽带通信网的连接;

将网线连接到传输网集中网管计算机连接的HUB上;

将各站点设备扩展ID修改,并将各站点设备数据重新收集;

将集中网管系统IP地址进行修改,并上载各站点网元,实现集中管理。

2.采用专用监控通道(主管理信道)的集中网管方案:

因为DWDM设备要上下业务信号,其要有相应的SDH设备,为了使DWDM设备的ECC和SDH设备的ECC不进行互通造成ECC通道复杂化,各站点各网元要使用单独的HUB设备进行连接;

集中网管系统通过Ethernet(以太网)分别接到各网关设备,通过ECC通道可以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

集中网管系统采用主管理信道,同时辅助于备管理信道传送网络管理信息好处是:

1.光传输网络具有高可靠性,网络管理信息通过主管理信道传送,通常主管理信道与主业务信道采用同一物理通道,这样在主业务信道失效时主管理信道也往往同时失效,所以必须提供网络管理信息的备份通道;在环形组网中当某段传输失效如光缆损坏等时,网络管理信息可以自动改由环形另一方向的主管理信道传送,这时不影响对整个网络的管理。

2.当某站点两端光纤都失效时,如果没有网络管理信息备用通道,就不能对失效站点进行操作;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网元可以通过备管理信道进行监控管理;在网络正常时网络管理信息通过主管理信道传送,当主管理信道发生故障时网元自动切换到备管理通道上传送管理信息,保证网络管理系统对整个网络的监控和操作。

四、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的维护管理

1.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具有故障管理、性能监测、安全管理等功能,通过适时监测,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的状态,通过提取各种运行数据,准确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情况,以便制定各种方案予以解决,减少障碍的发生;在发生障碍时,通过网管系统可以快速判断障碍发生段落、性质等情况,及时排除,减少障碍历时,尽快恢复业务,保证网络稳定。

2.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要进行集中领导,分级管理,配备网管工程师,要熟悉系统配置、通道组织、业务开放等情况并全面负责网管系统的维护,一旦出现故障情况,能快速利用网管进行障碍分析,迅速排除故障;各级维护人员只能在相应级别操作,所有级别设置的口令报技术主管备案,不得随意关机,以确保集中网管系统不间断运行;网管系统要专机专用,不得进行与维护无关的操作。

参考文献:

[1]何一心.光传输网络技术:SDH与DWD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223-02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信息通信需求也逐渐多样化,由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语音通信需求正逐步向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需求过渡。

以前,电信运营商根据业务来建设不同的承载网络,不仅投入巨大,推出业务的时间较长,而且由于各种业务网络的复杂性、异构性,造成网络运营维护成本增加,综合性业务开展困难。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该技术以松绑传统电路交换机的核心功能为前提,以软件组件的形式把这些核心功能分布在一个分组骨干网上,并使其运行在商用标准的计算机上。软交换可以实现跨域的控制,可以对接入层面丰富多样的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以及其它各种融合业务。这是传统程控交换机无法实现的。

作为软交换网络的核心部件,软交换设备可以独立开发、生产和采购。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都相对较低,因而运营商的设备投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对运营商而言,软交换继承原PSTN网络业务,最大限度地保护运营商投资。软交换的出现,使三网在网络层面上实现网间的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实现各种业务互相渗透和交叉、承载多种业务成为可能,Open API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业务生成能力。

1 什么是软交换

软交换网络是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构建的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下一代网络,它是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ATM/IP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软交换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并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

软交换位于网络分层中的控制层,它与媒体层的网关交互作用,接收正在处理的呼叫相关信息,指示网关完成呼叫。

总的来说,软交换主要提供了媒体网关控制,呼叫控制,业务提供和信令互通的功能。

2 软交换网络结构与模型

该模型可以看出,软交换网络与电路交换网的明显区别就是软交换网络实现了业务/呼叫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

软交换网络的物理模型如下图:

软交换网络在功能上可分为如下4层:

媒体/接入层:与现有网络相关的各种接入网关或终端设备相连,将用户接入网络。

传输层:由宽带ATM交换机或IP路由器等骨干传输设备组成,负责信息传输。

控制层:完成呼叫处理控制、接入协议适配、互连互通等综合控制处理功能,提供应用支持平台。

网络业务层:提供面向客户的综合智能业务,实现业务的客户化。

3 媒体网关与控制技术

媒体网关是处于不同媒体域之间的一种转换设备,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媒体域(如电路域、IP域和ATM域等)的互连互通。

媒体网关(MG)在媒体网关控制器(MGC)或软交换(Softswitch)的控制下,实现跨媒体业务。MGC与MG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从关系。在软交换网络中,MGC与MG之间的交互协议采用标准、开放的协议,如MGCP协议、H.248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等。

软交换网络中,将呼叫控制“智能”部分从MG中抽取出来,由外部的呼叫控制单元MGC来处理。

目前,比较成熟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有MGCP协议、H.248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等。在MGC-MG模型中,这些协议都工作在主从方式。

4 软交换网运营支撑系统

软交换网网络管理主要实现TMN分层模型中的NMS管理功能,对应于NGOSS体系中的服务保障领域的内容。它是基于各个软交换设备厂家网元管理系统EMS之上,采集不同厂家、多个软交换系统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并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系统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提供故障的统一监控,网络层面的性能趋势分析和业务流量流向分析,从而实现对多厂家设备的集中监控、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

除此之外,软交换网网络管理还应能够接收综合营业系统受理的软交换业务工单,经过拆分、翻译为软交换设备识别的命令,并下发给软交换设备,完成用户业务在网络的登记和激活,为实现服务自动开通提供必要的支撑功能。

5 数据采集和适配

数据采集和适配主要负责采集不同厂家软交换网络设备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并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系统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将转化后的数据上送给应用界面或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供上层应用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软交换设备厂家的网元管理系统向上级管理系统提供北向接口的协议和内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NMS的数据采集能够支持多种方式和协议,并能够通过接口描述语言(IDL)来描述接收报告的格式和提取的报告字段,当报告格式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描述文件而不需要修改程序,就能完成报告的适配。

6 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的目的是使操作维护人员能及时了解NGN设备和网络出现的非正常运行状态,帮助操作维护人员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以便能及时纠正问题,保证设备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故障管理需要屏蔽多厂家告警格式的差异性,给用户呈现统一形式的告警信息。

NMS故障管理除应具备基本功能外,如提供拓扑图和列表等监视方式,告警的声、光提示,历史告警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等。重点应在于对EMS上送的告警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屏蔽和过滤无用的告警,帮助维护人员分析和定位根源告警,使维护人员从海量的告警信息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解决真正影响网络的故障中去。

相关性分析规则包括告警压缩,告警屏蔽,告警过滤,告警升级,告警延时,根源告警等。

用户需要在网络维护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根告警分析规则。同时,系统应能够具有专家系统功能,能通过一定的智能算法,分析和计算出网络发生各种故障的相关程度,自动形成根告警分析规则,并在运用过程中由用户不断完善和维护,帮助用户提炼出根告警分析规则。

7 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的目的是对NGN网络、网络单元进行性能监视,采集相关的性能表征参数,报告设备的状态,评价网络和网络单元的有效性,支持网络分析和网络规划。性能管理功能是通过对NGN网内的软交换、TG、AG等设备的数据流量情况进行监视和分析,向网管人员提供各种直观的性能分析结果,及灵活的性能报表,使网管人员能够据此采取措施协调整个NGN网的数据流量,从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性能管理提供面向网络层面的性能趋势分析和业务流量流向统计,包括全局各类接续的呼叫话务统计和接续类型,按呼叫类型的业务量统计,按目的码业务量统计,按来话/去话路由(中继群)业务量统计,来/去话路由(中继群)按目的码业务量统计,按用户群的业务量统计,实施话务控制后影响地呼叫次数统计,对智能网业务的统计,对Centrex业务的统计等,以及中继网关提供的统计信息和接入网关统计。

8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对NGN网中各种资源数据的管理,包括网元设备(软交换、TG、SG、AG),机架-机框-插板-端口,中继群,字冠,路由,七号信令点,七号信令链路组,七号信令链路等。

配置管理能从软交换网厂家网管系统中采集各种配置数据,尽量减小人工录入工作量。同时,能够自动与网元管理系统进行配置数据的同步,将网络发生变化的数据同步更新到系统中,保持系统的配置数据与网元管理系统的配置数据一致,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调度,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9 网络激活和开通

网络激活和开通主要是实现业务系统的工单以电子化的手段在网管系统内部执行,完成用户业务数据在网络设备中的登记和激活,同时将工单的处理结果返回给业务系统,完成业务工单的闭环处理。从流程上,网络激活和开通可以看作业务开通工作流程的一个环节,是业务工单的执行者。

通过网络激活和开通功能,可以实现业务工单的自动执行和业务的自动开通,可以有效地把营业系统与生产系统结合起来,做到对用户业务的”即开即通”,大大缩短对用户的服务时限。同时将大量的简单重复操作,改由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减少错误率,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对于失败的工单,转发到相应的人工台,由维护人员进行人工干预。

10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支撑网管系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角色和权限管理以及用户行为日志管理等功能。

1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提供对网管系统自身的监控和管理,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并提供一定的系统自愈能力,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以可闻可视告警提示用户。并提供对网管软件版本的管理能力,保证系统软件的版本一致性、功能统一性。

12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方案及实现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组网方案如下图:

如图所示,整个网管系统组网方案分为核心侧和接入侧两个层面。

接入侧:各厂家的软交换网设备通过网管前置机提供北向接口接入到网管系统中,接口协议采用TCP/IP,通过网口连接到DCN网络。

篇12

当前,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诞生于Internte家族的SNMP是专门用于对Internet进行管理的,虽然它有简单适用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网络界的实际标准,但由于Internet本身发展的不规范性,使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难以用于复杂的网络管理,只适用于TCP/IP网络,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已有SNMPv1和SNMPv2两种版本,其中SNMPv2主要在安全方面有所补充。随着新的网络技术及系统的研究与出现,电信网、有线网、宽带网等的融合,使原来的SNMP已不能满足新的网络技术的要求;CMIP可对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方案提供全面支持,在技术和标准上比较成熟.最大的优势在于,协议中的变量并不仅仅是与终端相关的一些信息,而且可以被用于完成某些任务,但正由于它是针对SNMP的不足而设计的,因此过于复杂,实施费用过高,还不能被广泛接受;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是将CORBA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而产生的,主要采用了分布对象技术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的交互就构成了网络管理.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屏蔽了编程语言、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提供了多种透明性,因此适应面广,开发容易,应用前景广阔.SNMP和CMIP这两种协议由于各自有其拥护者,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相互替代的情况,而如果由完全基于CORBA的系统来取代,所需要的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过于庞大,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CORBA,SNMP,CMIP相结合成为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网络应用的深入和技术频繁升级的同时,非法访问、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愈演愈烈。防火墙、VPN、IDS、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安全防护和管理系统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这些安全产品能够在特定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产品大部分功能分散,各自为战,形成了相互没有关联的、隔离的“安全孤岛”;各种安全产品彼此之间没有有效的统一管理调度机制,不能互相支撑、协同工作,从而使安全产品的应用效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角度来说,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中监视网络中各种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产生的大量日志信息和报警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分析和审计;同时在一个界面完成安全产品的升级、攻击事件报警、响应等功能。但是,一方面,由于现今网络中的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异构性、差异性非常大,而且各自都具有自己的控制管理平台、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需要学习、了解不同平台的使用及管理方法,并应用这些管理控制平台去管理网络中的对象(设备、系统、用户等),工作复杂度非常之大。另一方面,应用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企业内的员工在整个业务处理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对应用系统的使用权限也不尽相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很难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中保持用户权限和控制策略的全局一致性。所以网络管理的需求决定网管系统的组成和规模,任何网管系统无论其规模大小如何,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网管协议的网管软件平台、网管支撑软件、网管工作平台和支撑网管协议的网络设备组成。

网管软件平台提供网络系统的配置、故障、性能以及网络用户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目前决大多数网管软件平台都是在UNIX和DOS/WINDOWS平台上实现的。目前公认的三大网管软件平台是:HPView、IBMNetview和SUNNetmanager。虽然它们的产品形态有不同的操作系统的版本,但都遵循SNMP协议和提供类似的网管功能。

不过,尽管上述网管软件平台具有类似的网管功能,但是它们在网管支撑软件的支持、系统的可靠性、用户界面、操作功能、管理方式和应用程序接口,以及数据库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可能在其它操作系统之上实现的Netview、Openview、Netmanager网管软件平台版本仅是标准Netview、Openview、Netmanager的子集。例如,在MSWindows操作系统上实现的Netview网管软件平台版本NetviewforWindows便仅仅只是Netview的子集。

网管支撑软件是运行于网管软件平台之上,支持面向特定网络功能、网络设备和操作系统管理的支撑软件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