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范文

时间:2022-12-04 13:39: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域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域文化

篇1

本文作者:韩天艳工作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

目前,黑龙江省档案馆存有关于哈尔滨犹太人出生、死亡、结婚等项证明文件8000多份,犹太居民登记卡4000余张,有关犹太社会活动家的材料将近200份,还有哈尔滨犹太人死亡登记册、影集等珍贵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不仅有利于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历史、近现代犹太人来华史、犹太人世界大流散史,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哈尔滨俄侨史、东北亚史以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记录哈尔滨城市历史、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只是犹太侨民档案,还有哈尔滨犹太遗址遗迹———犹太建筑和犹太公墓。它们记录了往日哈尔滨作为著名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史和犹太人在哈尔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成为哈尔滨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哈尔滨依然保留着许多犹太人当年在这里从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慈善、社会活动的旧址以及他们的故居。这些犹太建筑有将近30处之多,它们主要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而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及其附街,经纬街及其附街以及通江街的分布最为集中。在众多的犹太建筑中两座犹太会堂旧址是最引人注目的。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2号的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旧址是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该会堂建成于1909年1月15日。1921年经纬街上的犹太新会堂落成后,它又被称作老会堂。该建筑呈现了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二层砖石结构,呈拉丁十字形;屋顶上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门窗饰以圆拱和尖拱,并有大卫之盾六角圣星这一犹太标志。该会堂是哈尔滨当年最漂亮的教堂。[2]2004年哈尔滨市政府出资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现为商服场所。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旧址也是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该建筑落成于1921年9月25日,是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属于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它同样体现了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主入口处是三开门,突出部分的4个廊柱擎起尖券高门;正殿为正方形,屋顶耸起巨大的半圆形穹窿;窗棂上饰以大卫之盾六角圣星。该建筑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的第二展馆。在哈尔滨,仅次于两座犹太会堂旧址的著名犹太建筑是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6号的犹太中学旧址(现为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校)。该建筑于1918年12月落成,具有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檐壁饰以蜂窝状钟乳拱,入口处设有马蹄形券窗,二楼是尖券型窗、窗棂上饰有大卫之盾六角圣星、女儿墙上饰以塔柱、屋顶上有圆状穹隆。该建筑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上述犹太建筑外,在哈尔滨还有犹太医院、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犹太国民银行、马迭尔宾馆、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边特兄弟商行、А.奥昆大楼、拉比诺维奇大楼、鲍格丹诺夫斯基大楼、Р.А.别尔科维奇大楼、梅耶洛维奇大楼“、米尼阿久尔”咖啡茶食店“、马尔斯”巧克力糖果点心厂道里分店、惠康呢绒庄、莫斯科大药房“、戈洛布斯”犹太电影院、哈尔滨商务俱乐部、穆棱煤矿公司、罗森达里医生私人医院等旧址,以及当年著名犹太企业家索斯金、斯基德尔斯基、克罗尔等人的私邸旧址。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能对这些犹太建筑进行详细阐述。它们中的大多数已被列为哈尔滨市保护建筑,有的还是省级或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被称为“建筑艺术博物馆”,而犹太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呈现出了犹太特色、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运动等不同的建筑风格,见证了哈尔滨城市的历史变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位于哈尔滨东郊皇山的哈尔滨犹太公墓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由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于1903年建在俄国东正教老墓地后侧(现南岗区东大直街东正教堂后侧),后来迁至太平区太安街(现道外区太安街)。它是当时外侨墓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1958年公墓迁往东郊皇山的时候,共有3173座墓穴。[3]1963年皇山犹太公墓落成。许多当年活跃在哈尔滨的著名企业家、音乐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都在那里安息。1997年和200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出资对该公墓进行了修缮,重建了犹太墓地会堂。目前,它是东亚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块犹太墓地。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墓碑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犹太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成为犹太人在哈尔滨繁衍生息几十年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犹太公墓被哈尔滨市列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加以保护。

由于一段特殊的历史,使包括犹太文化在内的外侨文化进入哈尔滨,促成了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哈尔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首屈一指的。在较为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犹太文化在远离世界犹太中心的哈尔滨得以保存和发展。犹太人虽然离去了,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却留了下来,成为当今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何保护、挖掘、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城市文化品牌,成为人们不断思考的课题。事实上,近些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保护、挖掘、利用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给予了高度重视。哈尔滨市陆续把一批犹太建筑列为保护建筑,把犹太公墓列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还曾出资修缮了重点的犹太建筑和犹太公墓。黑龙江省财政也曾支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哈尔滨犹太新会堂旧址举办了大型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览。然而,就整体开发利用犹太文化资源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使这一特色文化成为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一大亮点。首先,应加强对哈尔滨犹太侨民档案的编研工作。鉴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已有一批多年从事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建议由其牵头成立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会将吸纳、集聚一批在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黑龙江省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和研究人员。在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旗帜下,与黑龙江省档案馆通力合作,建立编研基地,实施协作联合,最大限度地整合黑龙江省在该研究领域的人力资源,解决因单打独斗编研人手不够、专业不熟、经费不足等令人棘手的问题。哈尔滨犹太侨民档案的编研工作一旦完成将大大提升哈尔滨的区域文化品位,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哈尔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次,应对哈尔滨犹太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要实现龙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旅游业是带动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由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特色文化游的需求不断上升。哈尔滨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得天独厚的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把犹太特色旅游业做大做强。然而,目前对犹太文化资源的挖掘水平比较低,还停留在简单地介绍犹太遗址遗迹的基本情况,大多数人对哈尔滨这一特色文化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一些实物的感官上,比如只知道存在一些犹太建筑,而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含量并不了解。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把已经知道的故事和遗址遗迹本身一起展现给广大参观者,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掘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风俗、遗址遗迹等文化遗产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再次,应加强对哈尔滨犹太文化的宣传,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为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览在促进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关部门应给以适当的资金支持,使其对展览进行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增设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口述历史影像资料,使该展览成为哈尔滨的“名片”,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吸引以色列及世界各地犹太人来哈尔滨观光旅游。我们也可以主动走出去,把展览推向犹太人聚居的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让世界了解、认识哈尔滨。还可借此时机寻找适当的合作机会,为哈尔滨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外力支持。另外,应与世界各国的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建立联系,利用哈尔滨举办盛大音乐会、展会等时机,邀请他们重返或到父辈、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来参观,为犹太文化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宣传自我的机会,让世界犹太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哈尔滨,客观上达到宣传哈尔滨地域文化的效果。

篇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 

讲地域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和其他周围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这是某一个地域文化,但是它跟旁边的地方或其他地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既然要划分,这个空间叫做某种文化,那它必定跟周边至少有一点明显的差别。例如有些地方吃辣,它周围也吃辣,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不如把周边区域也划分在一起。所以我们对地域文化不能简单化,应该讲明它是最能够体现这一范围特点的。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了,古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就是说,你走出一百里就会发现风就会变;如果再走到一千里以外,那里俗都变了。风俗就是这样来的。什么叫风,什么叫俗。“风”是一种流行,它是一种时尚。“风”是经常变化的,它不断的更新,所以等走到一百里之外发现这种时尚又变成另一种,它是不够稳定的。当然在古代一百里恐怕一天走不到,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一点。如果今天一千里之外的时尚,在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明天就有可能在贵阳出现。但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要通过步行,而且作为一种“风”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流传的过去的,所以可见这种“风”所影响的范围比较小。

俗就是习俗、习惯,它就比较稳定了。因为它比较稳定,所以它影响传播的范围就比较广。对于在一个俗的区域里面它可以有十种“风”,那十种“风”是不是都可以成为俗呢?那不一定,有的“风”一会儿就过去了,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么留下来的成为一种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传统,它比较稳定。那么地域文化有不同的划分范围,就像我们划分空间范围一样。比如说华夏文化区域或者汉文化区域那就比较大了,这个范围不仅是在中国历史上面华夏族或着汉族生活的地点,也包括受到这文化影响的区域。有的今天成为外国了,例如朝鲜、越南在历史上也都是华夏文化所覆盖的,这就是大的文化区域。那么小的文化区域,我们国内往往以古国、古代的地名来命名的。比如吴,那是因为古代有一个吴国;越,有一个越国。大一点,比如东北、西北这一类比较大的文化区域。在这大的文化区域下可以有文化亚区,这就更加细分了,更有特色了。往往历史上的一个国或两个国的范围里面,今天可以有种明显的跟周边不同的地域文化,那我们可以用这些地方来命名。比如贵州与湖南争执的夜郎文化,这个夜郎就有一个古国叫做“夜郎”。如果有的话来,以此命名,那很明显希望追溯到夜郎国存在的时间以及它的遗存,如果有的话应该可以是一个文化亚区。

还有一种叫地域文化岛。为什么说是地域文化岛?其实我们研究方言有一种方言岛,所谓岛,有它独特的一种形态,一种特点。那周围跟它都不同的,孤零零地像海里的一个岛一样。比如说明清那些屯堡就是一种文化岛。为什么是文化岛?因为当地的人,他们的祖先完全是外来的移民,并非当地人。但是又因为是有军事性质的,所以它不会跟周围融合,譬如明朝的制度,它在各地设立的卫、所兵源的来源都是外地。而且它规定如果这些兵源减少了,死亡了,逃亡了,不能就地征集,而是要到他原籍征集过来。譬如说贵州有一个地方,当时明朝曾经在这里设一个所,那么它是规定这里的人,如他是江淮直接来的,在整个明朝存在过的时间里面,所有减少的兵源统一要到原籍去找,再加上它跟周围的少数民族或本地人没有交流,在围墙里面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跟周边都是不同的,就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岛。这种现象尽管明朝覆灭了,不再有新的移民来了,但是长期的影响加上跟周围的文化差异,所以往往有的到改革开放之前还存在。还有譬如近代外国人的租界,有些外国侨民集结的地方,它也会形成这种现象。比如东北一般都喝白酒,但哈尔滨喜欢喝啤酒。其实这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俄国人在哈尔滨造铁路才形成的。哈尔滨原本是没有城市的,所以集结了大量的俄国侨民,有的世世代代都在那里。现在哈尔滨还有东正教的教堂,中国人不信这种宗教,那就是俄国人带来的。吃什么大面包,喝点饮料,喝啤酒都是俄国人带来的。所以在中国近代一些外侨集中的地方以及一些租界形成一个文化,它有很多类型。中国人在里面往往也受影响,有的也接受了这种文化,所以这是地域岛的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研究了解地域文化有几个要素:

第一个特点:是方言

中国方言特别多,这个现象世界是少有的。为什么呢?非洲语言多得不得了,文字跟语言都有区别。但在中国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秦始皇做了一件让人无法否定的事——统一文字。他推广同样的文字,就使中国形成了一个特点,就是凡是中央王朝管到的地方,包括今天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越南、朝鲜,也包括当时藩属琉球,统统通用汉文。

但是能够统一文字,却统一不了语言。方言还是存在的,而且方言在南方特别多。北方因为人口迁移很频繁,特别是西北外来的人口太多,把原来的语言大多替代了。而且北方地理障碍比较少,比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蒙古高原,所以入千里没有什么障面。但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碍多,所以很多人迁移到那里,或与土著居民不太交往,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大量的方言。

浙江南部县与县之间,甚至一个县里面就已经不能通话了,到了福建、广东、西南,好多都是这样的。县城里的人跟城外的人话已经听不懂了,更不要说再远一些地方的各种各样的方言了。但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央集权推行到各地,比如西南改土归流以后都是外派的官员推行普及文字,所以大家的文字是一样的,但方言还是有的。

讲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没有同样的方言,有没有大致一样的方言,这是最大的一个特点。方言产生,成为同一个区域人往的媒介,时间长了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如果听对方的话还需别人翻译或解释,就很难形成文化心态。这个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影响,所以南方方言要多于北方,而且南方方言保留中国古代的音素有许多。今天北方话已经不是中国古代原来的方言了。汉唐语言的音素更多的是保留在南方,如福建的闽南话里保留着唐朝以前的音素相当多。日本语里,当时制定文字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受唐朝的影响。

人口迁移以后,特别是移民占多数的地方把外来的话带过来,又跟土著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方言区。因为方言会有一个共同的心态,所以在历史上特别是集权制度下面,它会形成政治集团。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大家有共同的方言,共同的心态,再加上共同的政治利益,并且统治者就利用这些文化现象来维持地方的稳定。如西汉的时候,刘邦是沛县人,他父亲在丰县,所以沛县、丰县这一带的老乡就成为他统治很大的基础。又如唐朝关陇(关中和陇西)集团,因唐李氏是陇西人,发迹于关中,所以关中与陇西这一带人就形成了关陇集团。到了北宋的时候,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据说宋朝的皇帝是有规定的,宰相是不能用南方人,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南方人说话他们听不懂。南宋迁移到南方,北方的难民到了南方,这个风气才慢慢改变过来。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这种风气又复活了,明、清朝用的太监都是北方人。如果太监不是北方人,不能说官话,也需从小调教训练成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这样才能进宫,否则就进宫也只能做粗活,到不了皇帝身边去服侍。

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常熟虽然离上海不过一百公里,但常熟话让上海人听起来都很吃力。虽然翁同龢祖籍是江苏常熟,但他自己和家里四代人都在北京为官,并且他在北京长大,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所以他才能做皇帝的老师。 到了近代北洋军阀,我们都喜欢以省的地域作为它的称呼。如直系军阀,因今天的河北、天津、北京,当时都叫直隶,这些人都叫直隶人,如冯国璋等人,所以叫直系军阀。皖系军阀,段祺瑞合肥人;奉系军阀,父子是奉天人(今辽宁)。北洋军阀是根据他们所在的原籍作划分的,他们的骨干成员往往是他们老家的人。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外面的人,相对来说他更加相信自己家乡的人。这个习惯到了里也是这样,所以有句话是湖州的中统,江山的军统,奉化的侍卫官。中统就是中央党部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掌管。陈家是湖州人,所以他们优先任用湖州人;军统戴笠是浙江江山人,所以他优先任用江山人。中国那个时候大家往往没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希望自己的话只是在某些范围内流通,所以方言的笑话有许多。

当到了台湾,他就发现台湾本地人与大陆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台湾以闽南人为主,讲的主要是闽南话和客家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所以到了台湾以后大力推广国语(即普通话)。当时推广力度很大,如果小孩子坚持讲本地话,就会遭到罚站示众的处罚。学生不学国语不行,教师不会国语的解聘。当下台后,就强调讲台语,坚持不讲国语。他们是利用这种文化差异,其实是政治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人际交往以至于政治、生活中间,方言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方言也是艺术的一种基础,特别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里很重要的戏剧和曲艺的基础就是方言,如果用普通话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如果本地的方言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了,以地方为基础的曲艺艺术也就没有市场。曲艺只流行于同一个方言区,如果超出这个区域也就没有什么市场了。如果某些剧种跨区域了,就会产生新的品种,京剧就是如此。京剧最早不在北京,是乾隆皇帝要给祖母祝寿,全国好的剧种都要到北京义演。徽州的徽班进京后一炮打响就留在北京,之后徽班吸收了很多北方话就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如果它坚持用徽州话是不可能为北京的王公贵族所接受。如果是完全由当地移民移过去的就不会有新的品种产生,它还是在原来的方言区里面。

第二个特点:饮食

这里指的饮食是民间的日常饮食,而并不是官方的、富人的特殊场合的饮食。日常的饮食多以当地物产为基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两个“当地”很重要。在古代交通运输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般百姓的饮食肯定是就地取材解决,而且要适应当地的特点。但是官方的、富人的吃或祭祀用的可能就不惜工本的从外地运过来。

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饮食的基础往往是因为穷。在古代是没有保鲜技术的,只能放上盐使它风干这样来保证长时间的食用,同时也便于储藏,这种做法是具有全国普遍性的。最能够体现当地饮食文化恰恰是穷人做出来的饮食,当地人就地取材这就是一个地理特点,而相反上层的很多东西不一定就地取材。例如历史上杨贵妃要吃南方的荔枝,当时是一路更换马匹,才送到长安;明朝、清朝皇帝要吃长江里的鲥鱼,打捞上来后同样也是一路用快马运送过去,而当时的穷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饮食的进食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移民是否能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在古代是完全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日常的饮食是不可能从外地运过来的。在古代除非是大片的移民,才会影响当地的饮食习惯。如果只是少数的移民,只能自身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第三个特点:民居

建筑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代表。官方建筑、公共建筑、祭祀性的建筑、宗教建筑是有一定规格,并不惜工本建造的。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必须要适合当地环境,要平民能够承受,一般的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并需要适合当地的特点来修建,并且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如石屋一般由石头堆积,并用片状的岩石来做屋顶。在《汉书》中记载了西北天水一带的板屋,因此地产木材。为什么广东开平的碉楼,既像碉堡,又是楼,又是住家,其实是因当地有这一特殊的需要。外国华侨有钱回来后修建住宅,但当地盗匪横行,他们就成了抢劫或凶杀的对象,官府又不能保防,所以只能将建筑修建成碉堡一样。加之地当台风、洪水比较多,把建筑修成碉堡一样会相对安全一些,这样就形成了碉楼,但从建筑学上来说,碉楼有很多的不实用。

福建客家人和土著人造土楼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宗祖观念,还有就是生存的竞争。因福建山多地少,客家人与土著人经常相互争斗,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安全,就建造土楼并围成圆形或方形来防范对方的攻击,所以土楼的特点都是封闭的。

石库门房子是作为上海的一种文化,但它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这是英国人在租界想出来安置外来人口的。英租界地皮有限,所以英国人就想出仿造英国城市连排式的建筑,然后根据中国人的需求不断的改造,渐渐形成上海的石库门房子。

如今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老建筑也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也改变了,所以研究地域文化,民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特点:婚丧节庆

其实日常生活都有它的特点,但日常生活不可能刻意去显示自己的特点,因为许多仪式、风俗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一种风俗、一种礼仪是有代价的,一般要到了婚丧节庆才会不惜工本,即使穷人也会尽力而为。所以每逢婚丧节庆往往是真正传统的,能够表达他内心的祈求、愿望,竞技在这个时候都显现出来。

婚丧节庆往往是与精神生活,民间信仰有关,一旦形成传统就能够长期保存。但随着现代的旅游开发,以至于伪民俗的出现,只有到相对封闭的地方才能看到真正的传统民俗。习俗的婚丧节庆的保持也需要一定的人数,如果移民过于分散就保持不了原有的习俗。

第五个特点:民间信仰

中国历来没有统一的,但是中国的民间信仰很丰富,而且崇拜的是自然神、行业神、地方神,因人们需要一个具体的神。就是各地的民间信仰都有所不同,它比更加世俗化,更加的关注现实。它关心的不是来世而是今生,不是灵魂而是生活。

中国北方在古代有蝗灾,所以经常有蝗灾的地方崇拜刘猛将军并有刘猛将军庙,据说刘猛将军是专门灭蝗虫的。在没有蝗灾的地方是没有这种庙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蝗灾就可以查地方志,哪里有刘猛将军庙就说明这里是蝗灾区。这样就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蝗灾的分布。

古代水灾多就崇拜河神,所以只要是有闹灾的河都有河神庙。有些河神是有名有姓,如四川一带有水灾的地方有二郎神庙,传说李冰的儿子二郎神善于治水,所以百姓希望二郎神来保祐他们。

山里经常有山洪,古人迷信把山洪叫做“蛟”,所以防止山洪叫做治蛟。因江西经常有山洪,产生了一个专治蛟的叫许真君,所以江西有许多地方有许真君庙。江西人迁徙到贵州,把许真君庙带过来,但到了贵州不叫许真君庙而叫万寿宫。

江南养蚕,所以有蚕花娘娘,每次要用蚕种时都要祭蚕花娘娘并游行,祈求她保祐蚕茧长得好。

福建人祭妈祖,据说妈祖是宋朝一位姓灵的总兵的女儿,她在海上淹死过了几天后显灵,以后就成为妈祖娘娘。由于福建一带不是打鱼就是航海,所以一般沿海都崇拜妈祖,福建人把妈祖带到台湾后非常盛行。当福建人把妈祖带到上海,但上海人并不懂妈祖是什么,所以把妈祖庙改成天妃宫,到了天津改成天后宫,到了越南叫灵姆或叫天姆。

中国的城隍庙更具地方特色,城隍庙都是具体的人。如最大的城隍庙在陕西三原,城隍老爷是李靖。一般城隍老爷都是当地人,或者对当地有贡献的地方官。到了土地公公就没有名姓了,而且能保护的范围就更加小了。地域文化还有很多特点,但以上这几点是最为普遍和基本的。

地域文化的产生是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在古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还有生产力不发达,人员的来往、物资的交流成本很高。所以除了有特殊的条件,有权力,有地位,有金钱的人,一般人是不交流的。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或者不得不作相应的改变。长期的物质生活会产生相应的精神生活,因此各地有不同的精神生活。例如藏族对神山、对湖的崇拜。

另一个地域文化产生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播,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刑态,或者极大改变土著文化。比如贵州最早的移民是从哪里的,就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主体文化,当然还要看移民跟土著的地位和比例。一般来说是土强客弱,另一种是客强土弱,还有一种最为理想的是土客相当,多元共存,这样就能产生新的文化。但现在比较多的是客强土弱,所以基本上原来本土的文化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已经融合到移民文化中间去了。

移民中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同时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优势的人物能起重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个因素是没有把一切都政治化,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被流放到南方、西南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者、思想家,虽然他们处在一个被流放、被迫害的地位,他还能够在传播文化方面还能起作用。

地域文化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行政权力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以行政区划分界限的地域文化特色。官方主流的文化通过行政制度,甚至暴力强制推行,但仍有地域的差异。

地域文化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是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

基于对本族文化的特殊感情,迁移民族人口一般会尽可能的去保存本族文化,但也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以至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如想完整的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前提必须是整个民族的迁移才有可能,如果分散了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很难保持原来的文化。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渐渐地本土化,形成现在的中国佛教,所以外来宗教对地域文化相对影响较小,相反受当地的影响较大。如回族保留着他们的,但是回族有很多宗教以外世俗的生活习惯是受到当地的影响而改变。

地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同样一个观念只是上层统一,只有原则的教条,但体现到地域文化却很生动,而且更加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实际,特别是民间的、底层的实际。这些跟儒家经典上所说的还是有区别的。它是更加实际,同时也更加适合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活,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濒危的传统文化现象往往比较完整的保存在某些地域文化中,特别是处于封闭和贫穷的,与外界交流比较少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传统的文化。

篇3

2地域文化与视觉符号

招贴设计是利用符号语言来建构的表现形式。而对地域文化下的视觉表现符号,不是随意的吸取、否定,否则将会造成地域文化元素的滥用,应利用现在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地域文化的精髓在招贴设计中发挥无限的魅力。只有认识到视觉符号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紧密关系,才能更好的塑造出更好的视觉符号。地域文化的形象是对各种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而进行界定、划分具体表现形式。地域形象的认识和表现,必须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此外地域形象还与所在的地理位置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其所表现的形式主要通过图形、文字及色彩。地域形象因所在的地理方位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还以地理环境特点的差异而不同。只有正确认识各地域文化形象所表现的特征才会让其成为又不干涸的源泉,研究和正确认知地文化形象所变现的特征,是对地域文化形象的认知和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3招贴设计中如何把握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影响的招贴概念是指具有传统性、独特性和多元性,通过各地域间的历史文化景区等重要元素的应用使之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保鲜剂。随着设计师和社会群体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不断重视,促使更多的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招贴广告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合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打造本土特色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文化的吸纳成为招贴广告宣传的主要形式。在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体验中,犹如一面镜子客观真实地记载着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新时期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设计本身文化的建设,使招贴设计在现代化和地域文化的传统相互交融和创新。使设计理念元素渗透到地域文化的丰润的土壤中,融合现代设计的观念,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精神文化独特性的作品。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发展本土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找寻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重构再创的手法是地域文化的元素从传统的造型基础中向符合现代世界设计文化的方向转变,使其在具有现代感的同时又深赋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世界招贴设计中夺目的明星。

3.2招贴设计中从“形象”到“意象”的地域文化表达

(1)历史文化为元素的图形。以吉祥为主题的图形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吉祥是人们数千年追求的希望,在我国以吉祥元素为主题的图形资源极其丰富,它是中国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典籍”。鱼元素的应用。在中国图案中鱼作为一个流行极广的装饰纹样,早在我国上古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许多装饰优美的鱼纹,如骨刻、石刻、玉雕、陶瓷彩绘以及织绣等,诸多鱼纹形象十分生动、造型优美视为中国图案艺术中的珍品。早在我国原始时期,捕鱼为重要的谋食方式之一,人们对此产生了各种崇拜、信仰。鱼在水生物种繁殖能力极强成为美好婚姻、爱情的象征,又因“鱼”和“余”音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富裕、吉庆。在我国现代设计中,以鱼为设计元素的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可口可乐在其宣传海报中与中剪纸和鲤鱼的成功结合,唤起了中国消费者对美好往事的遐想。

(2)地域文化中的色彩意象。色彩作为现代招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自身也是影响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仅激发着人们对商品信息的关注,还能激发受众对此产生特殊的感想和情怀,并通过这内在的情节吸引打动更多的受众。色彩是对人体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速度最快的视觉信息元素,自古以来人们常常透过色彩的直观特征赋予色彩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以红、白、黑、黄、青俗称“五色”,主宰了华夏民族色彩美学近三千年,并成为祥、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东南西北中为五行,用不同纹饰标示,青龙为东、白虎为西、朱雀为南、玄武为北、中央为天子,并将五色赴会于五帝玉神之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信仰。

篇4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各个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各个民族。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出现首先是有地域性区别的,各个地域的人群都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样,文化一发生就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辽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又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不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比较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有二人转、满族剪纸、海城高跷秧歌、喇叭戏、凌源皮影、丹东的单鼓、清永陵、牛河梁红山文化、金牛山人旧石器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危机,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二人转地域文化保护的价值

辽宁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大致可分析为三个方面。一是“闯关东”流浪汉们带来的移民文化,二是满汉蒙等少数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多民族文化,第三则是独特的乡土文化。二人转艺术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一份子,不可避免带有辽宁地域文化的特点: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唱词质朴,舞蹈优美;艺术特色诙谐幽默、泼辣风趣等等。二人转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三百年来深深扎根于民间,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1、文化教育价值

二人转文化是辽宁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自清雍正年间,“孙大娘”与王伦生父子二人在锦州演艺“双玩艺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二人转艺人们演绎传统二人转作品大约有三百多个,其中的五分之二是讲历史故事的,如:《纲鉴》、《清律》、《禅宇寺》、《密建游宫》、《华容道》、《秦琼观阵》、《观星》、《穆桂英指路》、《浔阳楼》、《朱洪武放牛》等,创始于民间的二人转曾对没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的百姓们进行了历史故事和常识的普及,极具文化教育意义。

2、艺术价值

二人转三百年的发展史使得二人转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大流派,这四大流派以东北的几个城市为重点,如东派重点城市为吉林市,二人转重舞彩棒,兼武打;西派重点城市是辽宁黑山县,二人转讲究板头;南派重点城市为辽宁营口市,二人转讲究歌舞并重;北派重点城市为黑龙江北大荒,二人转讲究唱腔要优美。二人转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艺人表演的过程中通过手绢花、扇花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展现其高超的技艺,如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这些功夫、绝活还有经典唱腔是艺术大家庭中的奇葩,是其保护与传承的精髓。

3、经济价值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二人转作为辽宁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助推辽宁经济发展的引擎。以经营二人转为主的本山传媒,2003年成立第一家“刘老根大舞台”发展到2011年,其品牌价值已达到17.143亿。此外,吉林市的关东林越艺术团、长春和平大戏院都是通过传播二人转文化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形成精神活力的同时,也带动经济生活的全面提高。

二、二人转地域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文化转型时期,二人转作为辽宁最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应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1、政府在地域文化保护中起主导作用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为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文化制度改革,引导民众追求健康的文化趋向。例如,开辟二人转传授场地;鼓励各级文化团体举办专业二人转大赛,把二人转艺术中经典的唱腔、绝活传承下去。

2、积极扶持民间力量

二人转艺术生于民间,是民众自由抒发喜、怒、哀、乐的表现手段,反映下层民众的情绪、理想与追求。作为民间艺术,二人转的成长需要泥土的味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性旅游大打二人转之牌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为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积极的支持,来辽宁旅游的人必定享受一次二人转大餐才算不虚此行。散落在民间的艺人需要正确的引导、积极的扶持,将二人转的鲜活、灵动与质朴、真挚有机结合,净化二人转环境。

3、建立有效的行业规范

由于二人转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特别是赵本山连续二十年走上春晚舞台,使得二人转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但人们视野中的二人转并不是传统二人转,它是融合、吸纳许多艺术形式的结果,虽然东北三省的省会都相继设立了二人转演出场所,但是演员的演出更多的是投其所好,看观众眼色行事,使得二人转原滋原味的程度大打折扣。虽然二人转艺人当年行走江湖时曾定下行规:“不许丢单;不许拉烟;不许错报家门;不许误场;不许滥唱;不许犯狯;不许吵谣;不许抠门挖相;不许招邪;不滥道。”这些行规是当年老艺人在当时的条件下形成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在新形势下二人转的乱象也需要有关部门做出明确的规范。

4、教育机构技艺传承

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机构来实现,但是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现阶段还没有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民间艺术的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传承体系。有些地方二人转艺人办起了二人转艺校,都只是短暂培训性质的,没有系统的理论做支撑,如辽宁的李秀媛(艺名筱月霞)、李桂芬就利用自家的院子传授二人转,条件有限、空间狭小。本山传媒与辽宁大学的合作开起了二人转进高校的先河,对二人转的传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十八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果辽宁省内艺术类高校能够增设二人转专业,系统地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把民间老艺人请进来,进行绝活、唱腔、舞蹈的传授,那么既是对二人转的传承,也是对民间文化弘扬。

总之,二人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赵本山等艺术家们的呼吁与匡扶下刚刚起步,其未来之路还很漫长。赵本山说:“我想让‘二人转’在不失去它的本色,不失去它的母体,不失去它的大俗艺术,不失去它本土魅力的前提下,来一个全国性的发展……”。这也是全体二人转艺人的心声,二人转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社会各界提供的适宜土壤。

参考文献:

[1]刘祯本山传媒:从本山到集团[J],企业研究2013年第3期.

[2]邓玉萍辽宁地域文化的拯救与繁荣[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白长青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构成要素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曲彦斌辽宁地域文化说略(上、下)――《辽宁文化通史》总卷代前言[J],文化学刊,2010年第2、3期.

[5]常晓华二人转的继承、发展和评估[J],戏剧文学,2011年第5期.

篇5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篇6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

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导入盛泽地域文化,正是这种情感教育的良好途径。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学;格桑多杰;诗歌;地域文化;民族性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有一种民族以勤劳与智慧谱写了关于历史的光辉业绩,用热诚和纯朴唱响了一个时代的天籁之音,这便是藏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顽强不息的生活意志和无以伦比的高尚品格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为世人展示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无穷的精神魅力。正是这些丰富而多样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滋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藏族诗人,使雪域高原这一片浩繁之地以她神奇与高远成为一个诗性的土地,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就是从这片土地走来并全身心感受这片土地的一朵奇葩。

格桑多杰是当代诗坛上成长起来的藏民族优秀的诗人,是青藏高原这片诗性土地上的民族歌者。诗人高平曾在格桑多杰研讨会上提出:藏族第一代四大诗人中,唯有格桑多杰能够高高举起当代藏族热烈、真诚、明朗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旗帜。他以自由体的写作形式用汉语将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展示于世人,为世人再现了雪域风貌、藏人的生活和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轨迹,证实了藏族文学用汉语表达本民族诗意的可能。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时而能够聆听到他高唱生活、高唱社会的一首首充满热情、充盈真情的赞歌,时而能够感受到他对精神家园的无比热爱、民族文化的深情传达。他用个人的民族情感纯真质朴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在时代、环境、种族的环环包围、层层接轨的一座座里程碑,描绘了诗人在藏乡情缘中有着民族特色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地域文学是一股独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诸多“社会问题文学”潮流之外的一大巨潮。它以格外淳厚的文化意蕴,格外动人的审美情致而为人称颂。别林斯基说过:“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随着全球化势力的逼近,当现代化大潮正冲刷着传统文化的记忆时,地域文学以它挺身弘扬民族文化精魂的姿态,捍卫了记忆的尊严。面临当下物欲横流、物质消费膨胀的局势,当种种脱离实际的空论迷惑着人们时,地域文学以它殊异的民族特色显示了理性的力量。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丰富性的证明,也是在外来文化思潮冲击下民族文化回归的象征。

从小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对民族文化的用心体会以及广阔的生活实践的锤炼,使得诗人格桑多杰深得藏文化乐天无私、胸襟磊落的精髓,成为情动于衷的生活歌者。诚如作者在诗集《牧笛悠悠》的后记中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就是诗,这种诗在我胸怀里化成了永不枯竭的泉”。于是,他采撷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石砌的堡寨、喷香的酥油奶茶、醇厚的青稞酒等作为诗歌的意象,唯美地展示了藏民族地域文化的斑斓景观。藏民族的地域风采在他的笔下妙不可言地得到了很好的显现。我们能够感知到诗歌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格桑多杰的诗歌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地理所外的山川河流如三江源、可可西里、玛积山、昆仑山等对诗人来说,不仅是描绘山川风物、四时风貌的自然景观,更是体现民族化、大众化的如民风民俗、方言土语、传说掌故等的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藏民族文化的氛围。引领人们到离天最近的地方去解读藏民族的剽悍、朴实、勤劳,去感受藏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地域风情。诚如著名诗人邵燕祥在为格桑多杰的诗集《牧笛悠悠》写的《代序》中说的那样:“我没有到过青海,我也不认识格桑多杰,我读着这本诗稿,正是这位没有见过面但似曾相识的果洛州藏族兄弟,以他时而雄浑、时而幽婉的歌声,引我走到民昆仑山下、江河源头······我相信,我可以不再通过翻译,就能听懂你们的歌,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心音,”这就是对格桑多杰的最真率的评价。他为青海作家和诗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标本,对青海作家和诗人攀登文学高峰,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藏民族不断迁徙变化的历史中,地域文化超越时代的局限,经受时间的磨洗,昭示着文化的永恒生命力,这使地域文化显然具有更长久的意义——它是民族性的证明,是文明史的证明。同时,它以斑斓的色调,别致的风韵在藏民族文化的圣殿中占据一个醒目的位置。 因此,我相信,在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中蕴含着藏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基因,在民间文化的生机勃勃中涌动着重铸民族魂的热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在历史的前沿中站在雪域高原这片诗性的土地不乏对时代、对民族的一种感召的力量,民族情怀使他在诗歌哄闹的当下,执着地追求生命的源泉。这种力量,这种执着便是民族的精神文化所赋予的切实内涵,这种情怀的涌动,这种源泉的滋生,正是民族魂热能的重铸。无论是讨论民族性问题、文化问题还是文学的民族特色,都无法回避地域文化的课题。当我们习惯用诸如蒙昧、自私或勤劳、智慧之类泛泛之论去批判或是弘扬民族的劣根性或是优秀品质的时候,常常被一些空洞的理念播弄,而当留心于地域文化的丰富灿烂时,便有这样的启迪:无比丰富的地域文化现象拒绝泛泛之论的偏狭判决,以自己无穷的魅力昭示着民族文化的奥秘。

篇8

二、美术+戏曲艺术—尝试表演引兴趣

武平的汉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我们的学生对此感兴趣的屈指可数。于是我们着手引进汉剧,开设汉剧兴趣社团班,让学生实地欣赏汉剧漂亮的服装、头饰以及耐人寻味的表演形式。如通过社团班表演《定光古佛缘》《二妮逃学记》等经典曲目,让学生觉得汉剧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再如在上《武平汉剧角色服装》一课时,我让学生戴上凤冠、状元帽等头饰,穿上县官服,在教室内练习问候礼仪,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候礼仪台词,加上汉剧的艺术化腔调、动作,学生练得有滋有味。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所穿的服装,分析这些服装的颜色搭配与装饰,还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画一画来加深印象。学生发现原来汉剧的服装、表演形式和国粹京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等。

篇9

有情有义丰县人精神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丰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艰苦创业的大沙河精神,在抗击“非典”中所形成的舍生忘我精神,都使有情有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得到充分彰显。特别是丰县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创造的首创精神,成为有情有义精神的时代特色,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丰县人民敢于创新善于创造,以智慧汗水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丰县农民率先在全国发展木线条生产,利用家乡丰富的梧桐木资源,生产木线条,10多万农民走出家门,木线条销售点遍布全国,为丰县农民致富积聚了第一桶金。2000年以来,丰县的企业,率先在全国研发出适合广大农村的电动三轮车。目前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专用车生产基地,丰县生产的电动三轮车还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开展“有情有义丰县人”活动,有利于干部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时代精神的洗礼,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丰县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有情有义”地域文化对外宣传,让人们亲身感受“有情有义”精神文化的魅力和突出的实践效应。

树立重大典型标杆。渠立强是丰县农委土肥站站长,2006年在切除一个半肾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在农技推广的第一线。从2012年3月初到4月中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播出渠立强同志先进事迹稿件、报道120多篇。同时,以渠立强为原型,创作了现代戏《渠立强》、电影《渠立强》。徐州市委、江苏省农委、丰县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渠立强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社会掀起学习渠立强同志的。渠立强同志被誉为“丰县焦裕禄”,当选为2012年中同好人、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入选2012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被誉为全国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典型标杆。宣传渠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弘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加快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宣传推介。2011年以来丰县在中央电视台大力推介“刘邦故里、道教之源、情义丰县、中华果都”的丰县城市形象。201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10多次报道丰县,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内最高端的宣传平台,较好地宣传了“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新闻联播”栏目报道的《渠立强:用生命丈量土地》、《李影和她的花园公厕》,“聚焦三农”栏目报道的《基层农技干部的榜样渠立强》,“道德观察”栏目报道的《王满喜回家》,这些节目通过人物专题访谈,集中报道一大批有情有义的丰县人,在全国宣传弘扬了丰县人有情有义的优秀精神品质;“乡土”栏目报道的《丰县梨花开》,“乡约”栏目报道的《江苏丰县》;“消费主张”栏目报道的《帝乡家宴,农家美味》,通过这些节目充分宣传了丰县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物产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风饮食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从2011年开始,我们县电视台、电台、报纸开办了《有情有义丰县人》栏目,已播出、报道先进典型100多个,成为弘扬“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的品牌栏目和主阵地。通过不懈的宣传、推介活动,促进了一系列项目实施、城市拆迁、文明城市创建等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宣传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有效提升了全县人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明显改观,丰县四次蝉联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创建文明城市的新路子。通过“有情有义丰县人”各项宣传工作的实施开展,丰县有情有义的城市特质被挖掘、被丰富、被拓展,许多普普通通的丰县人以凡人善举谱写着新时代的篇章,打造了“情义丰县”品牌,而且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加快了“经济强县、和谐丰县”建设步伐。

我们从搭载体、建制度促使“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汇集成丰县经济发展的力量,为丰县“全面达小康,冲刺百强县,开启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人力保障。

篇10

1.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杨家埠位于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潍坊外向型经济的纽带,是“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淡漠,自身局限以及外来冲击造成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营销困境。

1.2研究意义

民间工艺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一个分支,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凝聚了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它是由人民群众依据生活而创作,同时为人民群众广泛使用。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成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应受到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重视。因此,帮助地域特色文化走出经营困境,提升其经济效应的同时弘扬其文化内涵具有建设性意义。

2.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通过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在现行的经济政策及法律制度下,以杨家埠木版年画明显的地域特色为研究中心,用SWOT分析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现代化网络营销的形式,联系旅游和教育两大方面,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文化的推广找出合适的营销方式,使地域特色文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3.研究方法与过程

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专家咨询的方式,整理分析所得资料。具体安排如下:

(一)2016.4-2016.6搜集文献,整合资料;(二)2016.7-2016.10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运营实践

(三)2016.11-2017.1分析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四)2017.2-2017.4综合整理,形成最终的书面报告

4.项目研究成果

4.1调研结果与分析

4.1.1关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知名度问题调查

从图4.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杨家埠的知名度持肯定态度,也反映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态度,但认为年画知名度非常高和比较高的共占66%,还有44%的人对年画的认可度不高,说明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杨家埠年画的宣传力度。

4.1.2关于年画题材及购买问题的调查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喜欢的木版年画的题材不一,这也侧面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人们的审美也更加多样化,对木版年画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丰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种类,杨家埠木版年画才能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如上图所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会同时考虑内容和美观度,高中或中专学历人群只考虑美观度,这也提醒我们不论是什么题材,都应该将美观度放在首位,并且要有意识教育消费者审美的意识,让人们学会用美的眼光去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热爱其自身的地域特色文化。

4.1.3关于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宣传问题调查

通过图中数据我们发现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宣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从政府角度来说,支持力度显然不够大,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支持保护和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从民众角度来说,应该对年画等优秀传统地域特色文化持积极态度,把发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样,文化才能有效地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从年画的题材和宣传方式来看,我们应该在宣传年画的同时向其中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使其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对时代的适应性。

从图4.5中可以看出,认为能提高杨家埠木版年画知名度的宣传方式为网络宣传和同旅游结合的分别占比47%和44%,传统的宣传方式加起来共占比9%,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和旅游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营销推广影响较大。首先,网络的出现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力度之大可以从诸多方面看出来。其次,旅游业的兴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木版年画。最后,由于新型阅读产品的出现,大大削弱了书本文化普及的影响力。这说明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开始转变,我们应该顺应发展趋势的转变,加大对网络宣传和旅游方面的投资,采用新的宣传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达到A期效果。

4.2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营销的建议

从上述调研结果以及分析情况来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营销推广存在的主要两大问题就是各方的文化意识淡薄以及营销方式的不合理。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从思想上加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热爱程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自身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

对于杨家埠木版年画,政府方面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定期举行一些有关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展览与创作活动,鼓励全民参与,全民创新。同时,可以将着重点定位到中小学。比如,可以让各学校负责人定期举办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推广活动――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到中小学美术课堂上进行有关年画的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体验年画展览;开设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选修课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与风筝节相对应的年画节,建立年画博物馆并开展相应的旅游规划,开创杨家埠木版年画创意一条街,在城市建筑和道路上融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设计,开展杨家埠木版年画博览会,制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公益片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宣传,令杨家埠木版年画成为独特的地域品牌,从而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成长与发扬光大。在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木版年画以及其他传统手工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向民众进行了文化教育,未来前景明朗。

2.题材上要保优势,补短板。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众们对于传统的年画题材还是保有一定的认可度的,但在保留传统题材的同时也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要实现多样化创作。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制作过程中就要既保留传统人们喜爱的题材,有要努力实现创新,比如不仅可以制作传统的财神寿星题材,还可以创作民间神话故事、自然风光以及与当代紧密结合的社会现象和群众自身生活等等,从而更有效地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3.I销方式上要稳中求进,勇于创新。

(1)有效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进行营销推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如今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的。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完全可以在现阶段传统销售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特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品牌打响,通过网络整合现如今相对分散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文化熏陶,让人们自然而然对杨家埠木版年画产生文化意识。

(2)注重与时俱进,把握消费者心理。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大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消费者对于心理和精神的需求都会愈加强烈,因此文化产业产品的终极目的就是满足精神需求,释放想象力和实现梦想。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暗示与薰陶的教育树立消费者的文化意识,令其深刻感受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它的实用性。其次要注重包装,细分市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让消费者认识到价钱的合理性。例如,朴实包装,独创包装,精细包装等等。包装不同,价位也不尽相同,但其中内涵的文化价值,消费者是能够通过包装直观地感受到的。最后是开设DIY活动,引起消费者兴趣。现如今,人们越来越爱回归自己动手体验制作物品,因此我们可以开展杨家埠木版年画D7Y活动,面向全社会人群,让人们共同制作年画,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木版年画纪念册或者衍生出来的其他木制品,令消费者在制作中体验年画的韵味和乐趣。

4.博采众长,不断学习,勇于进取。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以及四川绵竹并称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其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此外,朱仙镇木版年画更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令杨家埠木版年画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向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博采众长,取其精华,融入自身个性,方能使自身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现如今,朱仙镇已然形成了一道良性有序的木版年画文化产业生态链。通过令游客亲身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观摩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有效激发起游客参与文化的兴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消费者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同时,朱仙镇还创新了木版年画的载体。例如,将年画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中,在水杯、枕头等日用品上创新了木版年画的载体,拓宽了传统文化产品的营销方式,进一步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因此,我们团队认为,在此方面,杨家埠木版年画可以参照借鉴。

5.总结与展望

文化产业,文化是核心,产业化是方式,是将适用于市场、通过市场化更能将其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以更合理的方式传承,同时要保证传播者的动力与活力。而文化产品,则是文化的具象衍生。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潍坊地域的特色文化产品,其传承道路任重而道远。本团队将对本项目继续保持跟踪研究,争取让研究成果为传承地域特色文化贡献出更有效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文武.《文化营销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地域文化;风格形式样

Key words: human-oriented;localized culture;style form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76-01

0引言

本论文主要根据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根据具体文化研究逐渐推倒出现今的室内设计几大风格流派。从每个派别风格的特点分析到具体实例的解剖来体现其地域中的文化。从传统的中式风格欧式风格到现在的简约风格具体解析功能与文化的。

1美式田园风格

属于自然风格的一支,倡导“回归自然”,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2波希米亚风格

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在这里被解释成追求自我、实现心灵满足的生活态度。21世纪初,波希米亚被定义为随性不羁、温暖热烈。今年的时尚界中,波希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丰富多彩的波希米亚风格,应该归功于吉普赛人在流浪中善于收集当地特色的做法。

3简约造型

北欧风格以简洁著称于世,井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风格。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设计”浪潮中,北欧风格的简洁被推到极致。反映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这种风格反映在家具上,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实际上的家具产品也是形式多样,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一定是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绝非是蛊惑人心的虚华设计。

4中式风格

中国人的思想深受三种哲学:儒家思想――主张道德、礼仪、规范;佛家思想――主张出禁欲的观念;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的观念。这三种思想深深影响中国的宗教及社会生活。现代的中国室内空间表现的风味,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型态,也是三种气质的表现。①表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可称乙为“典雅乙气”是正统的中国古典风味。②表现一种“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可称之为“灵秀乙气”属于文人雅致的品味,是艺术家的风格。③表现“纯朴占拙”的味道,追求“反璞归真”的理想,可称乙为“乡土乙气”这种表现可以感觉出人与自然或人与土地之间的结合以比例和强调的手法,再加上一点语或夸张的方式,利用现代的设计观念和材料、技术,靠造型或色彩或图案及质感来表现出中国风味。

5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

设计应该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性协调,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室内设计的实质目标,不只是以服务于个别对象或发挥设计的功能为满足,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掌握时代的特征、地域的特点和技术的可行,在深入了解历史财富、地方资源和环境特征后,塑造出一个既合乎潮流又具有生态科技含量的高层文化品质生活环境。室内设计中体现的情感追求,不仅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室内空间富有“神”和“意”,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青萍.室内环境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

[2]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小原二朗(日).内空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4]孙礼军等.“建筑的基本知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篇12

(2)地方志书代代赓续,成果斐然

聚贤修志,自古以来就被当作地方一大盛事。黔北也不例外,自宋、元以来,地方志书代代赓续不断,成果斐然。据文献记载,黔北在以往六七百年间撰就多部志书。现已不存的宋代的《遵义军图经》,明代的《播州宣慰使司志》、《播州宣慰司志》、《播州志》、《遵义郡志》、《遵义军民府志》等表明修志的优良传统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挥。到了清代,在二十五部省志、府州县志善本名录中,郑珍、莫友芝合撰的《遵义府志》为三部优秀府志之一。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该志的体例最为科学完备,誉之为“府志中第一”。《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也认为该志可与“《华阳国志》、《水经注》齐名”。黄万机对《遵义府志》作了全面的研究,认为卓出众家,独具特色。总之,《遵义府志》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史学著作,在全国八千二百余种地方志中,都堪称上乘,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史料参考价值。民国年间,先后由杨兆麟、赵恺等先辈纂辑的《续遵义府志》,率遵郑、莫章法,记述了清末若干史实,可供编写新志作为翔实的参考;抗战时期由竺可桢主持、史地研究所张其昀主编的《遵义新志》开创了20世纪新编地方志之先例。上列的几部珍贵的典籍皆为黔北地方文献中的传世佳作,享誉志林。就现今而言,涉及黔北各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志书同样俱全,为学者研究黔北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保障。

(3)口头文学丰富,口传文献比重大

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寓言、歌谣、文人文学等文献,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导致流传下来的书面文学很少,多为口传文献,是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口耳相传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在道真、务川一代口头流传的苗族喜唱的盘歌,很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苗族的诗歌作品广为流传,民间歌谣有古歌、叙事歌、礼仪歌、劳动歌、情歌、山歌等,谜语在苗族民间口头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布依族的文学艺术多为口传心记;侗族的文学多是口授言传流行于民间;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改土归流后,随着彝族地区君、臣、师三位一体地方政权的解体,仅一些布摩按世袭家传的禁忌令,将祖传的历史文献袭传,但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残毁殆尽。现已搜集和翻译的神话、传说故事有数十个。现搜集的口传文献内容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民族学、宗教、历史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找到所需的内容。贵州民族学院编印的《仡佬族文学资料汇编•传说集》,载有黔北地区口头流传较广的神话、人物、风俗、地理、物产等传说故事60多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