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2:0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岗位直接影响到人的成长与成才。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把个人的知识技能、能力修养、价值观念同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铺路,将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对河南高职高专类学生就业观念进行了调研分析。
1.1 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
当问及您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时,8%表示乐观,55%人认为通过努力就可以找到工作,32%人对就业形势很担忧,5%无所谓。
1.2 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
对就业地区的选择:36%的人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34%人选择中部大中城市,18%的人选择西部大中城市,6%的人选择家乡,6%的人选择其他地区。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8%的人认为这些地区生活条件好,47%人的人认为这些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5%的人认为这些地区良好的人才政策,1%的人认为这些地区看中创业环境,4%的人想回报家乡。但同时大学毕业生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不能在大城市就业的人,也能够降低期待到中小城市就业,就业总比不就业好。
河南省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期待也较高,愿意在直辖市和省级城市就业的比例都大大超过了在这两类城市就业的实际比例,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愿意去县城或区乡。而实际就业人数中县城或区乡的占三分之二以上。
1.3 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特点
通过调研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特点主要呈现在: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重物质待遇与轻才智发挥的错位;就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综合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
2 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建议与对策
毕业生就业种种不稳定心态以及呈现出来的特点使经受一些挫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矛盾心态其实某种程度上讲是其成长过程中心理趋向成熟的源动力。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毕业生自己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外,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应积极的参与进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就业心态科学择业。
2.1 毕业生要学会自我调整就业心态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挫折、失败,导致心理上的灰心丧气和挫败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毕业生应学会客观地分析、准确的定位,把现实我与理想我有机的统一起来,正确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一些矛盾现象,根据市场需求准确的去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稳定自我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艰苦创业的精神等。
2.2 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就业做好准备。通过努力学习和广泛阅读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根基;通过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人际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3 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从求职学生的角度来说,应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视野。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大学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思路,放下“专业对口”的包袱,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广泛的收集就业信息,在专业对口岗位受阻的情况下,大胆的去寻找和尝试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岗位。
2.4 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应深化教学改革开展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活动,应开放办学模式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学的指导学生,应把优秀的企业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请到学校来交流授课,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用人标准。另外,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综合就业竞争力。
2.5 社会和家庭要给予毕业生积极引导和关爱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和人事制度,完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也是对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整的有力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关注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参考文献】
[1]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2]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02.
[3]马琼.浅析就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05.
[4]孙鸿,柳明旺,张羽鹂.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态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二、数据分析研究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现阶段,中韩在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合作。其中,就业问题是两国现阶段共同面临的难题。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显性的因素,比如,公司的规模和待遇、工作环境、稳定与否、就业区域、发展空间等,当然也有很多隐性的因素,如就业倾向性、可持续发展、父母的影响、社会的引导和宣传、就业观念等。
(一)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就业形势预测的对比分析
就业形势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侧重于研究主观愿望对就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大学生在就业形势预测上,持不乐观态度的韩国99人,约占问卷调查人数的一半,远远高于中国的30.80%。由此可见,韩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更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韩国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心程度比中国大学生严重。而在非常乐观和非常不乐观两个方面,中国的大学生要略高于韩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持非常乐观态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很强,对就业很有信心。第二,通过假期的学习或者是实习,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比较了解,就业准备上会更到位。第三,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这一部分学生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非常到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就业的前景不乐观,但学生就业的决心和信心还是非常好的,大多数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而持非常不乐观态度的学生,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对就业前景不太了解,再就是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就业会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但在比较乐观和一般乐观这两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预测上差别不大。
(二)中韩两国大学生就业侧重点的对比分析
当前就是这样一个“供需矛盾,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因此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大学生更侧重工作的稳定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比较稳定而长久的工作。而韩国大学生更侧重“就业为先”,从工作中学习,从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解决生活和生存的问题。由此可见,韩国大学生的想法更务实,更能适应目前韩国国内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这方面2017年3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父母和家庭也是很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在对我国208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关注父母家庭的学生有39名,占总人数的18.8%,高于韩国8.0%,大约高出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目前这批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虽然大城市的收入和就业空间较大,父母却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尤其不愿意孩子到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工作;另外,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一些生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工作区域的选择,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而韩国则不一样,大部分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家庭,据韩国1993年的人口调查统计,韩国家庭大都是2个孩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范围,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在就业过程中,侧重于兴趣爱好的,韩国高于我国10.6%,高出9.2个百分点。韩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二战结束以来发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兴国”和“科技立国”的楷模。韩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训。所以韩国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愿意从事与专业对口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见韩国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是对大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在自主创业、薪资待遇、发展潜力这三个方面,中韩两国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方面,中韩两国都鼓励和提倡创新创业,不仅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有倾斜,而且资金扶持上都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对于目前面临的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慢慢趋于理性,就业的薪资待遇、休假制度、培训升职,都不再视为就业的刚性需求。
(三)中韩两国大学生对就业渠道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是越来越多,早已改变了以前报纸期刊招聘、现场招聘会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企业和学生能够实现双向选择。表3中韩两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渠道数据统计表从表3整体来看,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韩国大学生在兼职实习方面,是所有就业渠道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占总数的21.20%,这与韩国政府实施“政府支援青年实习制度”有很大关系,即由政府出资,鼓励中小企业聘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实习,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另外,韩国政府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实施“分享工作”计划,鼓励企业雇佣更多新人,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则是网络求职,占调查总人数的20.10%。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的方式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比其他求职渠道,网络求职有其自身的特点:快捷灵活、成本低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职位明确、成功率高,这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求职渠道,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在上门求职方面,韩国大学生有31人,占总人数的14.6%,而中国只有17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韩国大学生就开始提前找工作了,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鼓励高校聘请大学生担任助教或者实习研究员,给他们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鼓励他们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去了解企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在就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国大学生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实现成功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7%,明显高于韩国的10.3%。高校的根本职责是人才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但是,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人才输出方面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本次调查的国内高校来看,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加强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第二,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专门网站,及时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第三,鼓励在校教师和毕业校友利用自己的资源,搭建就业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第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条件允许的可以就地工作。在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利用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是一种有效的实现就业的方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利用社会关系可以有效达到就业目的的,我国大学生所占的比重高于韩国,这与各国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虽然韩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持不乐观的态度的人数更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韩国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值得国内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在就业侧重点方面,韩国的大学生更为务实、灵活,本着“就业为先”的原则。而我国的大学生过分注重稳定性和待遇两个方面,所以偏向于选择报考公务员、医生、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公司,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韩国的岗位实习帮扶政策落实比较到位,为韩国大学生的就业开拓了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在毕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难度也大大降低,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丽莉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华,郑夕春.创业人才素质与品质结构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3.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自行择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新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一些新的趋势,并提出了新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领域多元化。随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择业领域也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首先是专业的多元化,大学生能更加理性地以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使冷门专业和急需人才数量增加,专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去二三线城市、西部城市与贫困地区的比例不断增加。此外,参加 “村官”、“三支一扶”、“特岗”、“选调生”等大学生下乡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这使就业领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二)追求职业寿命和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择业价值观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一种新趋势,由原来的看重稳定、追求薪酬转向注重职业寿命和发展前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现代服务业中的营养师、配料师、化妆师、色彩搭配师等新职业相继产生,一些旧职业被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注重职业寿命,或者说职业发展前景。
(三)职业生涯规划成就业指导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看到了现行就业指导的盲目性和机会主义色彩,就业指导将会从成品包装转而向产品设计和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转向。因此,高校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也逐渐将被“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学生将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点放在可就业性上,就业指导工作将走出以包装为重心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时代。
(四)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国外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即自由职业者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法国巴黎,自由职业者比例占到30%至40%。而我国,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转变了传统观念,开始注重从个人喜好出发,选择张扬个性、较为自由或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者增幅较大,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大学生的灵活就业应该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共同的话题,完善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将是我们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新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就业观是大学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生对于就业意义和态度的根本体现。正确的就业观不仅能指导毕业生适应社会并成功地就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就业观:
(一)调整就业观与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多数人的权利,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逐渐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成为目前就业的主要模式。所以,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以外,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这样才能走好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定位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楚的认识,并积极的进行定位调整。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要有“生存危机”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要在首先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所选择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等等。
(三)正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求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社会的优质资源,大学生更应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成为今后社会的负担,这是新一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能力。要正确认识社会职位的要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认清现实,调整自身的就业观,把就业期望值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
(四)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应积极响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强化创业意识,走创业之路,将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回报社会、创造业绩的就业切入点。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变化发展,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子骄子”转变为“平民百姓”,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来说,就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问题。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由于家庭、院系、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非正常现象。
一、就业动机方面
部分学生把未来事业成功与否、个人幸福与否全都寄托于就业的成败上,整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专业是否对口,从而产生了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这就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与之相反,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无需自己费心,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就业知识和能力缺乏,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当就业受挫时才发现悔之晚矣。
二、就业期望值方面
很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但仍不能理智而现实地面对就业问题。一种是期望能选择稳定的职业,一劳永逸;一种是期望自己一就业就获得高职高薪,没有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三是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价值,没有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四是期望就业的单位一定与专业对口,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人尽其才,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作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地将就业渠道变得狭窄。
三、价值取向方面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出发点往往是“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同时,在地域选择上,不愿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而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在单位选择上,轻视中小企业单位,热衷于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在岗位选择上,不愿从基层做起,从艰苦的工作做起,而是要求职位体面、待遇高、条件好。
从以上可以看出,每个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毕业生个人的要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建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活动既是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职业能力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又是人们通过自身职业能力进行谋生的手段。就业观念不同的人,二者的比重是迥然不同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真把握自己,尽可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把求职的期望值调适到与自己能力和素质相当的水平上;要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避免从众心理,避免理想主义,克服依赖心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中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自主创业,终身学习,同时积极面对市场化条件下的挑战与机遇,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及“双选”观念。大学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所在,才能找到与自己天赋和个性最为相符的行业和职位。
其次,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保持良好心态。充足的信心是带着我们飞越重重困难的翅膀,乐观的心态是帮助我们抵御失败挫折的盾牌。良好的就业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求职失败,万不可因此自卑,而是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再次,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的意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而且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付出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最后,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大学生一入校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例如指导学生做好求职简历,搜集若干成功的学生求职简历,精选其中优秀简历进行再设计,以供学生借鉴;用报告、讲座的方式提醒和指导学生,写一份极具个性的简历;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大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和企业。就业教育能使大学生及早找准方向,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做一个合格、有用的新型人才。
(二)加强就业指导,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择业技巧指导、创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全方位打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调整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最后,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带头克服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要确立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琰,任化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倾向性误区及其应对策略.天中学刊,2009.6,(3).
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有许许多多的方面,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教育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
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保障,也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心理抗压能力不强,面对各种竞争,随时都会出现心理防线崩溃的情况。正如陈跃和白美云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一文中对大学生如今就业心理素质的描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专业素质、自身实际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急躁、自负、自卑、攀比、从众、犹豫心理等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1]
在现代高速化的社会中,激烈的人才竞争让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严峻,就业心理素质也变得异常脆弱,而美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有着强大的调节作用。美育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并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不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美育教育活动也可以及时地对大学生内心素质进行调节。正如单永新在《浅析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中写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中,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全面地感化和发展他们的心理个性。大学生正确理解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美感。大学生是具有艺术创造的才能的,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情趣、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担负着生活教科书的使命。”[2]单永新险胜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意义,也展现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美育教育有利地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树立可以使人们不断地进步,使大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由于美育教育的实施不到位以及大学生自我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就业观念有所变化,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现在的大学生只关注眼前利益,学习实用性的技术知识,而忽视其他有用的艺术知识;认为只有教师、医生等职业才是真正的有用职业,而对服务员、清洁工等职业加以鄙视……这样的一些就业理念和就业想法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下的行尸走肉。闫兴亚先生针对现在社会中美育教育的现状,在《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虽然高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目前,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对美育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注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或无暇顾及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往往是无可奈何。”[3]现在的大学对于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力度不够,并未重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生也由于种种功利性原因,只求眼前利益,却忽略了美育教育对自己就业观念的影响,这一些都是现在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而通过对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他们的审美标准变得更加合理化,培养正确的就业观也变得更加紧迫。
美育教育也会促进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就业观。现在的大学生只追求现实利益,就业面很狭隘,但是当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之后,他们会发现有时候并不需要为眼前的利益计较太多,将目光放眼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使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这样以来,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将变化,就业的思想在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同步提高,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乐趣和就业价值地实现
就业价值的实现有利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而就业乐趣地培养有利地促进了就业价值的实现。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每天只是一味地工作,而不懂得热爱工作,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和信心。而通过美育教育,大学生将减少对一些功利性事物的追求,将经历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种关注,可以使大学生对生活、对工作的衷爱程度提高,他将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实现就业价值。如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但他还是在工作中练琴、听唱片,有时长达几个小时都毫不可惜。他说:“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这也说明在接受美育教育过程中,人们的身心都将收到陶冶,心情也将变得更加开朗,工作效率也将不断地提高。
同时,就业的价值的实现也有利地促进工作乐趣地再次产生。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人们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就业能力地提高,实现了就业价值的实现。同时在就业价值实现后,它将再次地刺激自身,指导自身去发现美,认识美,从而发掘出工作中隐藏的快乐,让大学生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工作。
四、美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
美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如著名教育家先生早已指出美育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大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各个领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能力不断得到了强化,这样更具有市场的竞争能力。如在相同专业知识的两个学生身上,如果其中一个学生接受了更多的美学知识的教育,那么他的言谈举止、审美趣味、做事方式等方面将比没有接受过美育教育的人更加优秀。在相同的竞争下,他也可能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同时美育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形成一种认识美和鉴别美的能力,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自己道德水平、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更具有竞争能力。一个经过美育教育的人,他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比常人要强,他对事物的看法将会是多方面,立体化的,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全面化,这种能力使得他对于就业的竞争也变得有利。
总之,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方面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就业能力,有利地促进大学生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陈跃、白美云.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1期.第47-50页
[2]单永新.浅析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2009年4月.第77-78页
[3]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教育与职业第3期(总第715期)2012年1月.第121-122页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n)04-0224-02
0、引 言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精英人才意识,被动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残留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期望过高,大都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过高而追求高待遇。在大学生追求高身价的同时,企业提供的岗位工资明显低于期望值,从而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出现畸形的供大于求。其次,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行业、地点倾向性,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动态就业观念淡薄,创业意识薄弱。
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难发现,表面上传统的就业观念,却隐藏着对利益的追求,无论是追求高工资,或是到大城市、国企单位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表面上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观念问题,其本质上是利益选择问题。
1、对利益的追求形成就业观念
一个人的择业行为是就业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选择某个岗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可以说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当然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方面。因此要改变就业观念,就要先从就业利益追求上入手,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决定就业观念的利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工资和补贴的多少,大学生普遍希望到高工资的单位上班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和国企也正是他的高福利才导致了大学生的积压,另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事实存在,各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发达地区人才高度聚集乃至人才过剩。
(2)社会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利益也是他们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社会利益又包括制度因素所产生的利益,政策因素所产生的利益。
首先在制度因素方面:①户籍、档案制度制约毕业生的择业。我国的户籍制度与住房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有很大联系。与户籍制度相似,档案在人事调动、选拔人才、评定职称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仍然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方就业,户籍、档案制度会对毕业生的再次择业带来阻碍。因此,大学生一心想到发达城市的就业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②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欠发达地区的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为完善。保障体系完善与否也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地区选择倾向。
其次在政策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利益,如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时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所产生的隐性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各地区的人才引入政策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人才储备政策所带来的未来预期利益也会决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家庭利益。大学生就业不单单是个人利益的选择,家庭利益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决定。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使家庭总体利益最大化,此时,他们的职业也许不是对自己最优的,但是他可以帮助家庭其他成员提高收益。
以上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各种利益的均衡考虑是他们就业观念产生的根源。
2、实现利益协调。转变就业观念
既然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不仅仅应该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上的转变,它的关键应在于实现利益之间的协调,处理好了利益协调,就业观念自然会发生转变。我认为,实现利益协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实现国家机构人员与非机构人员之间的利益协调。国家可以对国家机构人员(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福利进行改革。一方面适度降低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高稳定性、高待遇的特点使得大量大学毕业生积压于此,适度降薪可以给公务员热降温;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禁止公务员灰色收入的存在,一旦灰色收入消失,这些大学生必然会流入其他部门。
(2)实现发达地区就业者和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工资和社会保障力度,吸引大学生到此就业。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在2007年提出了“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方面提供保障”的举措,这一举措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使得与在发达城市所获得的利益达到相对平衡。
(3)实现大城市就业者和中小城市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应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大学生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吸收的大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4)实现国企、三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效率工资理论,提高员工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公司的发展,同时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它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容易产生成就感难以吸引大学生就业。因此,提高员工待遇可以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5)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利益协调。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大学生贷款额度和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加大大学生创业时税收优惠力度,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结 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刚起步,大学生依然是人力资源中的稀缺人才,大学生的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的陈旧,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协调。因此实现利益协调,达到利益公平,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散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5]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6]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枝学报,2006,(3):55-58
当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形势,据教育部门统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80万增至2013年的近700万。在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结构化矛盾突出、国际国内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面对岗位数量减少和需求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在对待就业的观念上需要进一步转变,在对待就业问题上应当分析形势,符合实际,找准定位,对自身和岗位进行客观评估,进而实现理性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问题
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就业态度、地域选择、企业性质及岗位层次等方面都产生了思维束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传统就业观阻碍了大学生适应新形势的步伐,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传统就业观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之间的摩擦与碰撞,凸显出了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选择盲目跟风
从就业地域选择上来说,盲目关注城市发达程度,却未深度考虑在何地就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从企业性质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大多都希望能够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能够长久稳定,对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抱观望态度,但企业人才需求量却与学生的热情度产生矛盾,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数量在减少。盲目跟风而忽略了企业行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二)岗位选择观念化
如今大学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面对挑战的心态、迎接挑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选择工作岗位时,希望从事管理、工程师等岗位,而销售、技术工人等岗位应聘毕业生少,对岗位的认识也有偏颇,对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并没有充分了解,更加在意社会评判度,而一味忽略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在岗位选择时,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对职业与专业的认知不全面,忽视自身情况特点,局限于专业对口,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三)对初次就业的看法不成熟
很多毕业生没有在初次就业前深思熟虑,没有做好就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分析不到位,自己适合什么行业,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进入哪一类型的企业有利于今后的发展,这些都没有考虑清楚的前提下就盲目找工作,不利于今后职业道路的发展。
(四)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不够清晰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岗位、待遇、职业发展等用人单位能提供的条件,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反过来分析用人单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才,导致双向选择的供需矛盾。
二、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各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适应当前环境、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观,使学生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深度指导,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及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在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针对自身特点及兴趣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适时调整,做到有准备、有目标的就业,做到心里有数,快速适应新环境。
(二)引导学生放低姿态,准确定位
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在择业求职时,应引导学生放低姿态,从基层岗位做起,提升自身价值,在锻炼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职业发展,不要对初期的岗位、待遇等问题要求过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自己的培养价值,这样会使眼界开阔,就业机会也随之能多,进而能够找到更合适作为职业发展起点的岗位,最终实现双赢。
(三)引导学生紧跟国家政策,投身基层建设
积极推动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大力加强基层岗位就业政策宣传扶持力度。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进行积极推广,确保扶持政策更加强有力的执行,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81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and Job Preparation
――Tak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s an example
NIU Hang, CHEN Zhanghua, ZHANG Linhu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 survey data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job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concep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has a clear understanding, did some degree of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outlook,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process and related systems. Students are able to recognize their own objective condition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employment and constraints. Different gender, education, family status of student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job preparation and employment concep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employment prepar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个社会各界关心、千家万户关注的热门话题,又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促进就业己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研究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劳动就业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北京科技大学课题组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观和求职准备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的情况,就“就业形势”、“就业流程和手续了解情况”,“就业认识”、“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文科类专业学生175人,占31.82%。博士研究生19人,占3.45%;硕士研究生76人,占13.82%;本科学生455人,占82.73%;女学生215人,占39.09%。大城市生源学生111人,占20.18%;中小城镇生源学生223人,占40.55%;农村生源学生216人,占39.27%。独生子女学生187人,占34%;非独生子女学生363人,占66%。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50人,占9.09%;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388人,占70.55%;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112人,占20.36%。
2 求职准备方面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乐观,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这些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大部分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1),有10.24%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73.3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相对而言,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的比例要多5%。家庭经济状况的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因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呈正相关线性分布,分别以8%的等差数列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规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多的重视对非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2 大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2),有13.98%的学生做过“很认真的规划”,有67.44%的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规划”,仅有2.71%的学生表示“没做过,无所谓”。相对而言,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知怎么规划”的情况要多6%,生源地差异比较明显。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要多6%,选择“不知怎样规划”的要少4%,非独生子女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很认真的规划”的比例达到1/3以上,是家庭经济一般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3倍。
表1 对就业形势了解情况
表2 对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2.3 半数以上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3),有12.4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有47.87%的学生表示“基本清楚”,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要高,大城市生源学生了解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较弱。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比例,比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低17%,比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低27%,呈明显的差异,经济状况导致的主观差异性值得重视。
表3 就业流程和制度了解情况
2.4 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4),有24.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有51.38%表示“一般”,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上,学科、性别等差异性比较明显。
相对而言,文史学科类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学科类学生6%。各年级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均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从侧面可以看出学生在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才会对就业前景有更加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博士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最低,既反映出博士生就业姿态高的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反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高的特点。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低于男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选择“不乐观”的比例高于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7%,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生源学生就业姿态与就业前景符合度不高的心理。在选择“不乐观”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需要就业部门加以重视。
表4 就业前景态度情况
3 就业认识方面
问卷以“就业影响因素”、“自身具备的能力”、“就业制约因素”和“就业中突出自己”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开展了就业认识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这些反映了广大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认识观念和舆论氛围。
3.1 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5),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专业行情”和“学校知名度”。相对而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对“专业行情”比文史类学生更为看重。由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自身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的期望不同,存在着对“学校知名度”看重程度的差异性,表现在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看重“学校知名度”,博士生最看重“学校知名度”。同时,硕士生对“专业行情”更为看重,这与硕士生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学历特点有关。
表5 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表6),“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很多,排在前3位的是“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比例分别是28.13%、21.71%和20.50%。
相对而言,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和能力要求的不同,理工科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认可度高,文史类学生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高。博士生普遍社会阅历较深,实践经验丰富,选择“实践经验”的比例远远低于总体水平,对于“社会关系”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对于“综合能力”的认可度,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低9%以上,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存在比较独特的就业心理,值得深入研究。
表6 影响就业最大的自身条件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表7),“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最集中的是“父母或其他亲人”,认可比例是37.23%,突出反映了社会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就业工作的中国特色。其次是“学校老师”和“学长或校友”,比例分别是18.84%和16.36%,对于“同学”、“不认识的成功人士”等人群的影响持认可意见的比例很小。
相对而言,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科研,与学校老师互相了解更多,老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博士生对“学校老师”的认可度比平均水平高得多。女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缘故,独生子女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缘故,都表现了对家庭更大的依赖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高。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就业中家庭依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家庭依赖性越大,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认可度越高,反而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就业帮助认可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3.2 学生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8),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1/4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实践能力”。这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锻炼的能力所持的态度、树立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参加就业竞争时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评价和自信。
表7 影响就业最大的人际交往因素
表8 已具备能力情况
相对而言,博士生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博士生年龄较大、性格可塑性较小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开阔,来自农村的学生依赖性少、独立性强,这两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均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这与社会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观点一致。
统计数据显示(表9),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能力”,近1/3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近1/4的学生认为不具备“管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与历史形成的立足现有岗位稳妥就业的观念有关,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追求内敛、不张扬、不突破的观念有关。
3.3 学生对制约就业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0),1/3以上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欠缺“实践经验”,这与用人单位强调“人才的直接可用性”的短视行为有关;1/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社会关系”,这与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有关。同时,少数同学认为“综合能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人文素质”、“外表及形象”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条件。
相对而言,博士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关系”的比例更高,这与博士生与社会接触更多有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关系较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社会关系少,但期望的较多的社会关系帮助,这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相反原因,在“社会关系”的认可度上达到了观点上的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认可“社会关系”的欠缺性起了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学生越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的帮助。
表9 不具备能力情况
表10 最欠缺综合条件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表11),近1/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工具性知识”,特别体现在博士生认为缺乏“工具性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较高,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较低。
3.4 学生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问题有比较科学的认识
统计数据显示(表12),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来突出自己,4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突出特长,表示胜任招聘岗位要求”、“事先了解单位,表示有兴趣和准备”和“通过沟通让招聘者记住”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这种强调内在因素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唯包装论”的片面观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非常有好处。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认为“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和“请有信誉威望的人推荐”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反之,选择“突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学生。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观点:(1)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了解,做过一定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多数学生了解就业流程和相关制度。(2)大学生对参加就业的条件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大多数学生对综合条件、自身条件和人际交往等就业影响因素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身具备和不具备的能力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自身条件欠缺、知识结构欠缺、容易引起困扰的问题、专业不对口等就业制约因素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在就业中突出自己的方法有比较科学的认识。(3)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城市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群体在求职准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文史学科类学生、女学生在就业前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找出规律,在工作别关注,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98-02
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之多,比2007年增加了64万,再加上2007年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使得2008年要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超过了600万人。在这个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文科类大学生无疑将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现实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了多元化的方式,无论是从就业行业、单位性质还是期望薪资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一趋势中文科类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方式、新趋向也日益显现。
1 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趋势多元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文科类大学生就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有多少种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就可能有多少种就业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多元化现象,我们对连续四届文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做了跟踪统计,见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文科类大学生就业去向的嬗变:
1.1 从行业来看,文科类毕业生就业范围在不断扩大
图表只是简单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教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国家机关、金融等等行业均成为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排名的前几位,基本上占到了大学生就业去向的50%以上。除此之外,文科类大学生还分布在卫生、旅游、零售业等行业,分布范围之广、行业之多,成为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1.2 升学和出国深造成为文科类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新方式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就业被简单地理解为找到工作,然而随着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系统研究,新的途径和方式被纳入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以往深受理工科学生吹捧的出国深造也日渐成为文科类大学生的首选,在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从2005-2008年,先后有131人选择了直研或者考研的方式继续深造,占总人数的12.52%,有59人出国深造,占5.64%,且二者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除以上两点外,在对文科毕业生的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意向多元化的佐证,调研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64份,回收率达到82%,经分析数据、深入访谈,就业多元化的特点充分显现。
1.3 从期望从事工作的单位性质来看,呈现较为平均的分布状态
在被调查的164位毕业生中,有17.8%的人期望进入国家机关,20.2%的人选择了事业单位,11.7%的人选择教育科研,10.4%的人倾向国企,31.9%的人选择外企,还有部分人选择民营及其他性质的单位,基本上呈现出平均分布的状态,由此可以说明文科类大学生早已经摆脱了传统中的“铁饭碗”的就业思路,实现了理性的过度,甚至更倾向于进入外资企业去锻炼自己,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1.4 从实现就业的途径来看,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
文科类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的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途径为自己的就业提供支持,数据显示:通过学校网络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占17.8%,通过家庭关系的占17.4%,学校招聘会占16.4%,教师推荐占12.8%,个人实习占11.9%。种类之多,是对就业途径多元化的最好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提升和日渐成熟。
1.5 薪资期望标准多元化
对于薪资水平的要求最能体现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实力的判断和评价,近年来,不断有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薪酬要求持续下滑,文科毕业生更是不能例外,然而我们注意到即使如此,毕业生对薪资的要求仍然是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占12.3%,4001-5000元的占17.8%,3001-4000元的占41.7%,2001-3000元的占25.8%,1001-2000元的占2.5%。在针对能接受的最低月薪的调查中,5000元以上的仅占0.6%,3001-4000元的占17.5%,2001-3000元的占56.5%,1001-2000元的占24%。
1.6 自主创业将成为文科类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自主创业这一新兴就业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文科类毕业生的选择。在接受调查的164位毕业生中,有创业意向的人占到了48.1%,并且将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列为所需帮助的前三项。不仅如此,更是有毕业生已经在实施自身的创业计划,服装品牌经营、垃圾回收交换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也说明了文科类大学生创业还需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透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
大学生就业观念,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对将要从事工作的总体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对所选单位或企业的性质、所在地、社会知名度、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福利待遇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评价[1]。
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趋势日益多元化的背后,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在发挥作用。我们从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多元化进程中能够透视和发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日益变迁这一支撑点。
2.1 专业意识日益淡化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的前提
一直以来,专业情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所学专业即就业的方向。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并非一味苛求专业背景。调查数据显示:63.5%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与自身的专业对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意识越来越淡化,用人单位的上岗短期培训成为考察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新生力军。
2.2 注重待遇和个人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注重待遇、个人发展前景,追求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丰收”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追求。数据显示,在大学生择业中,最为看重的因素为待遇好、稳定,占被调查者的23%,其次为个人发展空间(占22.3%)、良好的工作环境(占18.9%)、兴趣爱好(14.8%),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中注重个人发展的特点。
2.3“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就业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大学毕业生逐渐跳出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在164位毕业生中,54.9%的人赞成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发展方式,33.5%的人倾向于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同时有65.2%的毕业生计划在初次就业单位服务1-2年,只有2.4%的人选择了5年以上作为自己的初次就业时限,这准确印证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大学毕业生中的认同度,同时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流动性”就业的特点日益明显。
2.4 高学历、高收入、自主性日益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生根发芽
文科类学生对于薪资的基本要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多元化趋势的背后是高收入的要求占据一定多数,在期望月薪中,有30.1%的人期望自己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在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中,18.1%的人希望在3000元以上,这一点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文科类学生的平均薪资是明显偏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收入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比重;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作为实现就业、追求高学历和更好发展前景的跳板,“出国热”正是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在被调查者中,有51.2%的毕业生有出国的打算,有7.36%的毕业生已经成行,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为了获得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通过攻读新的专业方向来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积累,以高学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前景。
2.5“创业也是就业”的观念已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发展的新趋势
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随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自我的发展规划不断成熟,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求职者,而且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也是就业”的全新观念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也将这一观念不断通过各项针对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加以推动,如上海针对应届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办理人才引进、人才居住证优惠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绿色”通道等[2]。
3 结语
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又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并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后,初步完成了这一转变。2008年上海市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57%,位居全球之冠,更是表明了上海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经历了被动就业――被动向主动就业过渡――主动就业三个发展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正是与高校扩招的进程相伴而生并共同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又通过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也日臻成熟,就业观念也正在日益走向成熟,并在这一过程中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然,可能这一趋势会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而在各地表现有所差异,但我们仍坚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多元化是大势所趋,就业观念趋向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是真正实现“大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良性循环模式的基本条件。
2010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0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0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 、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 、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 、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 、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 、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从目前情况看,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以2008年河北某大学12月举办的某次人才招聘会为例,一方面到场单位数量锐减,应聘学生却一如既往地多;另一方面,虽然招聘单位少了,单位之间的选人竞争少了,但很多单位却并没有在这次招聘会诸多应聘者中选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虽有招聘单位招聘条件高的因素在其中,但应聘学生择业观念不当才是根本原因。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从目前大学生就业选择来看,很多人并未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因此也导致了一些毕业生“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出现,“有业不就”就是对此最好的形容。比如:很多学金融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选择是“财务主管”、“银行职员”等,而这些职位一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显然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二是所招人员甚少。因此,在很多招聘会上,我们看到大多数学金融的学生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势比历年都要严峻,此时,如果这些天之骄子们再不转变就业观念,那么等待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可能将是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尽快转变其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就业战争中,找到一条出路。1.转变就业观念。现在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把从事体力劳动或是服务业等工作看成是“低贱”的,只有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进大企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而偏远地区、西部地区、基层部门等等却鲜有人问津,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不愿吃苦的一面。因此,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学会吃苦。毕业生要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和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应该改变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放下架子,选择从基层做起,或去西部地区、偏远地区,或回到县城、回到农村工作,不仅增加了就业的成功性,同时也可以增长其工作经验、锻炼其工作能力,更为其未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其次,转变就业观念,还要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正确理念。一次就业并不等于终身就业,一些大学生固守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生活的制高点,这显然是不对的。在就业选择过程重,很多单位都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实践经验来源于实际工作的积累。因此,大学生应当将毕业时的就业作为积累工作经验的选择,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基础做起,一步步向高迈进。2.拓宽就业领域选择。就业不一定要对口。不少大学毕业生抱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观念,死守所学专业,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应当放宽眼界,在立足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多方位灵活进行选择,适当选择冷门,提高就业成功率。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城市剩下的岗位越来越少,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去小城镇、偏远地区,反而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比如: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去大企业而很少选择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稳定、有保障、福利好,有的还能解决户口问题。但随着我国福利政策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展,已经延伸到中小企业中,选择这些小企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进入社区工作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结束语。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2400万的就业压力,面对一次就业的寒冰期,我们希望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分析自身优势、缺点,在2009年就业大潮中,寻得一方天空。
参考文献:
2.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
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