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05 18:51: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文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幼儿文学论文

篇1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于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学年度,而教材设定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然而,由于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拿出一学期甚至高于一学期的时间放在岗位实习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教学流程安排进行调整,导致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半学期,课程安排紧凑,幼儿文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局面。

2.教师专业上的局限性

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是对于幼师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未能从实用性方面出发,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且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可操作性。

3.教材的体系不够完善

幼儿文学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体论、鉴赏论和创作论这三个模块进行创建的,虽然教材的编写也涉及到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仍是以文学为主,未能将其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幼儿文学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一些幼儿文学的基本知识,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然而并未对幼师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指导。

二、幼儿文学教学的对策

1.课程设置

尽管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幼师学校中已相当普遍,但很多学校都是把幼儿文学课列为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幼儿文学课毫无疑问地处于副课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既然不高,课时当然也少,并且教材变动比较随意。幼儿文学课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相对较轻,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也往往很难花大力气搞教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幼儿文学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学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必须通过幼儿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幼儿文学成为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给幼儿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幼儿文学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所以必须进一步为幼儿文学“正名”,以使幼儿文学课程理直气壮地跻身于文学课的行列,把幼儿文学课列为必修课,安排相对充足和稳定的课时,提高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成为幼师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幼儿文学在师生眼里的从属角色。

2.教材改革

幼儿文学一些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的编写不仅涵盖了基本理论与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还精选了各文体的一些精品佳作予以点评,观点上也比较新。但问题是教材的层次性不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也导致了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培养目标、教学程度和教学侧重点等等的把握全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当前幼师学校使用的教材变动性比较大,幼儿文学教材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幼师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应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中职幼儿文学教学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首先,这套教材一要能体现出它的阶梯性,如按幼师、专科等不同层次进行编写,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分布要重点突出;其次,要注意它的实用性,让教师便于操作,如可以选取名篇名著作较为详细的范例分析,又能够包含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指导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教学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3.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满堂灌”和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还非常普遍。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是以讲授为主,很少“以学生为主”,相对于《幼儿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改变这一状况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还很少运用,网络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是今后幼儿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23-04

马克思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人的“人化”,首先需要具有“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文学成为幼儿生命成长和心灵发展的精神之根。正如黄云生先生所言:“一个人呱呱落地之初,心性尚处在混沌未开之时,便有文学来和他陪伴……在整个幼儿时期,文学对人们当时,以后乃至一生都产生有益的影响。”〔2〕幼儿文学悄无声息地将向外的审美活动内化升华为幼儿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能力,使“混沌”的人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然而在自然状态下,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进入幼儿的视野,与幼儿建立属人的关系,具有太大的偶然性,所以需要幼儿文学教育的参与。

一、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分野

审视幼儿文学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我们发现,我们没有时刻以提升幼儿的精神品质为旨归,有时甚至在远离这一命题的地方徘徊不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教材,对入选的幼儿文学作品基本是按照“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维度来设立教学目标的。如《拔萝卜》的教学目标是“使幼儿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学习词:拉、帮忙、一起;词组:拔萝卜”。同样,《小熊请客》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幼儿爱劳动、有礼貌”,“学习词:讨厌;词组:又懒又馋”。上述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并没有以文学为本体,而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达到为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育服务的目的,文学由此成为手段和中介,甚至被异化为非文学。郑荔在《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中也揭示了文学教育的这种“工具化”现象。“我们考察了幼儿园很多文学作品学习的教学目标,发现主要是学习某种句式或者词汇,而通过作品学习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就是更普遍的目标,在比较次要的目标中才有可能谈到儿童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要孩子们懂得撒谎是不良行为,就给他们讲述《狼来了》;要孩子们戒骄戒躁,《龟兔赛跑》就成为首选的作品。”〔3〕

文学教育的这一偏离甚至背离文学本体的现象由来已久,已经成为幼儿文学教育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我们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认识论哲学的统摄和规约。

认识论哲学是一种二元论哲学,认为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世界则是被认识的客体,人和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论哲学进而把世界分成“现象”和“本质”两极,并运用本质的一极去压制、取代现象的一极。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人可以通过对世界的认识,通过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获得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认识论制约下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对世界的模仿、复制、再现,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其本质的把握。

上述幼儿文学教育的“思想品德工具论”倾向和“语言工具论”倾向,都是认识论哲学的折射。“思想品德工具论”认为幼儿文学作品是思想品德的载体,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是幼儿认识的客体,而且是幼儿必须把握的本质。“语言工具论”则把幼儿文学作品作为学习语言知识的手段,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例子。在这两种倾向中,幼儿文学作品都被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感受、体验的对象。基于认识论哲学的幼儿文学教育就这样把掌握语言知识、形成道德认知等作为教育目标,把语言知识和道德认知的学习作为教育内容,把讲授和灌输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然而,这样的文学教育堵塞了幼儿与幼儿文学的天然通道,离文学教育提升人、塑造人的目标距离太远甚至南辕北辙。指导幼儿文学教育的哲学思想应该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

与认识论不同,存在论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出发,揭示世界的意义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存在论反对把主客体对立起来或分离开来的二元论倾向,认为必须消弭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等二元对立格局而走向“主客消融”、“物我同一”。在方法论上,存在论倾向于人的感受、直觉、体验、想象、领悟、意会等。反映在文学上,存在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对世界的建构和照亮。认识论关心的是文学对世界的模仿是否正确,执著于事物的“在场”;存在论则关心文学对世界的照亮和拓展,企求通过文学把人们的眼光和心灵引向无穷的“不在场”,使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得到延伸和扩充。

在存在论视域内,存在被认为是超越了主客体二元对立而进入主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主体性变成了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这也正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人在面对外物时持有两重态度,“我―它”和“我―你”。在“我―它”关系中,人总是出于自我的种种需要将周围的一切当作“它”,当作与“我”对立的客体。“它”是“我”利用的对象,是满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我”与“它”之间是一种有限的利用关系。而在“我―你”关系中,人不再以“利用”的态度对待外物,不再将外物视作“它”,而是将其看作“你”。“我”和“你”是两个平等的世界,“我”以“我”的整个存在接近“你”,发现“你”,在“你”中照出“我”自己,发现“我”自己。〔4〕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你”,幼儿正是在与“你”的对话和融通中走出混沌。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幼儿文学教育的一场革命。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主体间性’这一概念让我们找到了文学教育新的理论依据和更为有效的进行文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5〕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的分野

认识论把幼儿文学作为客体,追问它的在场意义,即“文学是什么”;存在论把幼儿文学视为促进幼儿精神品质提升的另一主体,追问的是文学的不在场意义,对文学的提问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向,关注的是“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基于认识论的幼儿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文学有语言,我就教语言;文学有思想,我就教思想……基于存在论的文学教育更强调幼儿从文学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文学与自身生命之间的精神联系。当小红帽被狼吃到肚子里的时候,“我”仿佛也被吃到狼肚子里去了,“我”感到恐慌、愤怒;当猎人将小红帽解救出来时,“我”又和小红帽一起欢呼,一起雀跃……幼儿以文学建构出来的世界为自己的世界,以文学人物体验的悲欢为自己的悲欢。

基于认识论的幼儿文学教育与基于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有根本性差异:认识论旨在让幼儿认识文学,而存在论旨在让幼儿亲近文学。认识论文学是把幼儿的心灵引向知识,幼儿与文学是分离的、疏远的、没有感情的。如此久陷科学主义的泥淖,幼儿很难成长为健康、自由、和谐的人,相反,倒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诟病的“单向度的人”。存在论则让幼儿在亲近文学中从一个人的天地里走出来,走进一个与人来往、与人沟通、与人共享的“属人的世界”。正是在与他人来来往往的沟通中,幼儿建立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广泛而美好的精神联系,积累起对于这个世界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进而一步步获得马克思所说的“属人的本质”。

教育目的不同带来了教育方法的分道。要达到认识论的教育目的,让幼儿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教师只能采取讲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通过分析、推理,抽象出道德的教条,汇集成理性的知识,这成为认识论文学教育的基本程式。这一切与亲近文学无缘。而文学教育的实质则是情感教育,亲近文学必须用感情召唤感情,用感情打动感情,而且必须用感情去体验感情。所以说,体验才是幼儿文学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去体验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情感世界,从而让幼儿发现自我,拓展自我。发现自我,不仅仅是“我看见了”,“我知道了”,而且是“我体验到了”,“我”化入“他”的形象之中,和“他”一起期待、渴望,和“他”一起欢歌、痛哭。发现是感情对感情的发现,开拓是感情对感情的开拓,正是在发现和开拓中,幼儿扩大着自我的疆域。

三、存在论幼儿文学教育的实践意义

基于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在实践层面如何落实?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里不存在一个可以预设的方案,必须随着实践的展开而不断趋向丰富和完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为幼儿文学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一些实践工作者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走在从认识论到存在论转变的途中。

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幼儿园课程指导手册・语言》选入了下列一首童谣: 〔6〕

逗蚂蚁

童 昌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黄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什么碗?烂泥碗。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教学指导:

《逗蚂蚁》由传统童谣改编而来,节奏活泼,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但与大多数传统童谣一样,其逻辑性不强,有些形象和词句不适宜用道理去“推究”。因此,组织活动时不必拘泥于“黄米饭”、“炒青菜”、“毛竹筷”、“烂泥碗”等概念的推究,而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娱乐性内涵。

在《逗蚂蚁》这则童谣的教学指导中虽然没有提出具体教学方案,但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挖掘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娱乐性内涵,而不是紧紧抓住几个概念不放。教师可以在挖掘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上下功夫,通过分组朗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这首童谣对幼儿的存在性意义。

还有教材对美国作家洛贝尔的《圣诞节前夜》设置了如下教学方案:〔7〕

目标:

1.感受、理解故事角色间真挚的友情。

2.懂得朋友间应互相关心、帮助。

准备:

青蛙、癞蛤蟆的布绒玩具或自制指偶。

过程:

1.青蛙和癞蛤蟆真要好。

(1)请幼儿完整地听一遍故事。

(2)教师:生日那天,癞蛤蟆为什么着急?它担心什么?

(3)请幼儿再次完整地听一遍故事。

(4)教师:癞蛤蟆准备好长绳子、提灯、平底锅,它想去干什么?

(5)教师:青蛙为什么来迟了?它为什么要送癞蛤蟆一只钟?

(6)教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青蛙和癞蛤蟆是一对好朋友?

2.学学青蛙和癞蛤蟆的对话。

(1)教师出示青蛙、癞蛤蟆的布绒玩具或自制指偶,引导幼儿思考:癞蛤蟆看到青蛙来了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表现?

(2)教师左手操作“青蛙”,右手操作“癞蛤蟆”,表现癞蛤蟆连珠炮似的发问过程,引导幼儿体验焦急、关切的心情。

(3)教师扮演癞蛤蟆,幼儿扮演青蛙,学学它们的对话。

3.有朋友真好。

(1)教师:癞蛤蟆看到好朋友没来,十分担心。原来青蛙是为了给好朋友准备生日礼物才迟到的。它俩互相关心,真是一对好朋友。

(2)教师:有好朋友真好,你有好朋友吗?

(3)教师:有的小朋友暂时没有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建议:

1.生日那天,癞蛤蟆不见朋友前来,心中涌现出一连串可怕的遐想,它准备去救助青蛙。作者对癞蛤蟆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真切地传达了它们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质朴但具有感染力。

2.该活动可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故事角色的思想情感,从而影响幼儿的交往行为。

该方案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在教学中尝试用变换问题的方式让幼儿倾听文本,而且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幼儿体验文本中“不在场”的一面。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师用玩具和指偶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作品主人公的对话。幼儿表演的过程就是进入文本的过程,感受语言的过程就是体验爱和友谊的过程。这样的方法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上述方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存在论思想,可资借鉴。但可能是摆脱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子,在教材中这个故事已被改名为《有朋友真好》,而且在方案设计中时常过分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可以说,该活动方案仍然存在继续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2〕黄云生.文学,在人之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儿童文学专刊.

〔3〕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18.

〔4〕〔5〕王尚文,徐珞翰.从主体间性看文学教育:兼谈

《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的编写〔M〕//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中国儿童文化第一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88-89.

〔6〕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幼儿园课程指导手册:语言〔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3:216-217.

〔7〕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9.

Preschool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Theory of Knowledge to Theory of Being

Dong Wenming

篇3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超级秘书网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篇4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一定的神话故事与童话故事让幼儿作为故事中主人公,通过模仿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对话,来增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种融入角色中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其故事内容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效的增加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2.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依据固有的东西照本宣科的讲解,只会增加幼儿的反感,让幼儿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从而不愿意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并且幼儿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固有的教育方式,不能让幼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中,当幼儿遇到不能解决与处理的问题时,教师不应该及时给予处理,应当给予适当的提醒与引导,启发幼儿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他们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解。例如:数学的学习中,6的分解方式,我们不应该直接把可以分成几和几教给幼儿,可以让他们通过进行自由分组游戏来开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游戏幼儿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进行了娱乐,这是一种学习与娱乐相得益彰的方法。

3.增加常识性知识的教育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大多学习的都是日常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讲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也应该联系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学,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知识,幼儿处于幼龄时期本身的自控能力与学习能力都不强,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幼儿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游戏融入日常知识,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幼儿的年龄尚小,他们更加喜欢活跃有趣的课堂,而不是单一的课堂知识,所以游戏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常见的工具做成适合幼儿大小的模型来供幼儿学习、研究,加深记忆。这种游戏方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价值及作用

教师在进行游戏教育时应注重符合实际,贴近生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幼儿来开展,游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工作负担,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注意幼儿的发展状况,从而可以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学习意识与兴趣。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育仅仅只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对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有时候教师希望幼儿表现的符合教师的目标要求,因而可能减轻了游戏在教学时的娱乐性,不能足以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让游戏教育的娱乐性与教育性并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篇5

二、充满了神、奇、险的色彩

篇6

二、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

篇7

2、通过幼儿体操的动作使幼儿会欣赏美

幼儿体操属于集体运动项目,这就要求在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上要遵循动作的整齐、对称、对比、节奏和多样的统一的形式美法则。整齐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即形体、服装、动作技术、节奏变化、动作与音乐配合、表现风格等方面的统一,没有明显的差异,给人留下庄重、刚劲、有力的印象;对称是指上下、左右或辐射的相同形状,主要表现在动作路线的对称,动作造型的对称、队形图案的对称上;对比是由具有显著差异的形式因素互相结合而成的,主要包括音乐节奏的对比,动作幅度的对比,动作刚柔力度的对比,成套组合高度起伏的对比,对比充分,使健美操组合显示出跌宕起伏,自然优美。节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有秩序地连续,有规律地反复。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过程中这种强弱的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节奏。在竞技健美操中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音乐节奏变化和成套动作节奏的变化上:音乐节奏变化体现在速度快慢、力度大小、曲调强弱等方面;动作节奏变化体现在紧张松弛动作的交替、刚柔动作的交替、同一动作不同节奏的完成等方面。音乐节奏变化与动作节奏变化和谐一致,才展现出该项目有规律的形式美。和谐也称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在和谐中,消除了各种差异的对立,而融合为浑然的整体,和谐的本质是多样的统一。“多样”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在形式上相互区别的差异性,体现了各种事物个性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变化。在幼儿体操中体现在动作组合、难度动作和过渡连接动作、移动路线和动作节奏的多样性上。多样性增强活动的可视性和观赏性,同时全面反映运动员各个方面的能力。所谓“统一”是整体中包含的大部分在形式上的某种共同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呼应和衬托的关系,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无论幼儿体操的动作编排、姿态造型如何多样,都符合成套动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幼儿体操的最根本的特色。

篇8

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设计应做到游戏多、要求少,重复多、内容少。

3-6岁的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扩展阶段。有的专家指出:3—6岁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民族语言的发音。可以说,幼儿在学习外来语言上有比较好的先天条件,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新的单词。但是幼儿由于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学习英语也存在一些困难因素:如注意力时间短,喜欢重复,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等。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注意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英语活动。例如:在第一次的英语活动中,我将apple和A作为教学内容,让孩子们的触觉(摸)、嗅觉(闻)、味觉(尝)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并让每个孩子上来做“送apple宝宝回家”的游戏,使每个孩子都能练习和重复apple这个单词和发音,我也能为他们个别纠正发音。最后结合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apple啧、啧、啧、甜)。一方面让幼儿熟悉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进一步感知apple的特点。活动下来,孩子们兴趣很高,而且很轻松得就把apple这个词学会、记牢了。

二、要妙用童谣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让孩子听歌谣、说韵文,在说说唱唱中学英文,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思维水平。实践证明,极富特色的韵诗、歌谣及儿歌,旋律好听、简单易学,既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有能适宜儿童的喜好。所以,用有节奏的音乐方式来教学,能增加语言的多样化和新鲜感,给孩子创造活泼欢快的语言学习环境。

其次,歌曲童谣大都可以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能增加趣味性,而且也符合孩子爱动及爱玩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运用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记忆和理解,对语言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念儿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

第三、学习歌谣韵文不需要具备该语言的基础。小朋友们由歌谣的引导进入英文世界,只要常练习,能琅琅上口,就会有自信及成就感,对学英文更加起劲。特别是幼儿园新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接触英语时,新鲜感和想学英语的欲望较强,能很快得学会唱一些英语儿歌。

第四、歌谣韵文的教学是在欢快的环境下进行的,因而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浓,效果也特别好。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在进餐、看图书、玩玩具时听歌谣,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会更好。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既然歌谣对幼儿英语教学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歌谣给儿童呢?我认为,可选择一些内容比较简单、且是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如小动物、硕果、家庭成员、食物、身体部位等等。另外,可搭配动作以及节奏轻快、有趣易学的都可以选用。如以下动作歌谣:SometimesIamtall(站起来,并将身体向上伸展)SometimesIamsmall(蹲下来,收缩肢体)SometimesIamverytall(站起来踮起脚尖,更用力将肢体向上伸展)SometimesIamverytall(蹲下来,并尽可能的将肢体缩得很小)Nowtall,nowsmall(站起来,蹲下)NowIamatinyball(蹲下双手抱膝,将身体卷成球状)

三、科学耐心纠正发音3—6岁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的支配发音器官,所以他们往往发音不准

幼儿发音的困难主要在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幼儿发元音错误较少,错误往往在辅音,这是因为辅音要依靠唇、舌、齿等运动的细微分化。幼儿由于唇舌的运动不够有力,下腭不够灵活,因而发辅音时往往不够清楚,说出来的常常是两个语音之间的音。这为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英语造成很大的阻碍。但是,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上述毛病是可以改变的。在英语活动中,我就经常碰到幼儿发生以上的发音错误。例如:早上点名,幼儿应该用“I’mhere”来回答我,可是灵灵却发出“I’mkere”的音来,我对她的发音予以纠正,但是经过三、四遍之后她还是发kere的音。我停下手里的点名工作,把她叫到我的面前,口对口的纠正起来,一遍又一遍,渐渐地我胸中的无名火烧起来,我也感觉到她开始有紧张了,声音因害怕而颤抖,舌头也不听使唤了,嘴里的音越发越含糊。我停止了纠正,强压住内心的急噪,耐心地说:“喝,喝水的喝,说说看。真好,再说一次。”“hhh,h-ere—here。”第一次,她还是说错了,我在纠正了一次,终于我惊喜的听到她的口中发出轻轻的声音“here”,我高兴极了,对她大加赞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下面的小朋友们也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之后,我开始自省:幼儿一时发错音是很正常的,关键看教师如何纠正,还要想想在教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什么。于是我想到,here这个音在听觉上是很容易与kere混淆的,所以在教之前,应该让幼儿搞清h和k的区别,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发错音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是否能正确的发音,教师都应该教会孩子正确发音,因为这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影响。

四、挖掘幼儿记忆的潜能幼儿虽然年龄小,语言发展不完善,但是经过实践,幼儿记忆力并不差,关键是怎样去挖掘

孩子对自己理解的、容易发音的单词记忆特别好。例如:apple、boy、jelly、cat、dog等。孩子对歌曲、儿歌的记忆力特别好。例如:“Hello”、“Round***round”、“IcansaymyA、B、C”等,平时只要一播放这些歌曲或儿歌,孩子们就会兴高采烈的参与,而且乐此不疲,有的孩子甚至在自由活动中也会唱起来,一个孩子唱错了,其他孩子还会纠正他。这都表明,孩子的记忆力并不差,关键是教师教授内容、设计活动是否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只要是具备这些特点,孩子们就一定会将所学内容牢牢记在心里。另外我还发现,幼儿对英语的反馈大多集中在第二次,或者说是复习课上。我把他称之为“奇妙的第二次”现象,在设计活动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不强求幼儿的第一次反馈,注重第二次的温习。超级秘书网

五、注意动静交替教学互动中的趣味性并不是指幼儿英语教学一定要准备很多游戏,而是指老师要成为多面手,如会扮鬼脸、会学动物讲话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兴奋的欢呼、大叫,玩的开心

因为喧闹的活动容易虏获孩童的心。但是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动,幼儿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无法潜心到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上面,甚至与如果过于兴奋,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反之,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静,又违背了幼儿的天性,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掌握情况,注意动静的结合。

六、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由于幼儿园是整班教学,除了每天固定的15—20分钟游戏化的课堂语言训练外,孩子的一日常规通常都由教师安排,因此,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个环节。

首先,要坚持不懈运用日常英语,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要对孩子说“Goodmorning、Howareyou?、What’syourname?”等日常用语,这样,孩子在模仿后会愿意说,也可以使不太会说的孩子得到锻炼和提高。孩子说得熟练后,还会主动对老师家长说,这就能使英语基础教学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对孩子说“St***up、Raiseyourh***s、Putdownyourh***s”等。在午睡时对孩子说“Silenceplease!、Don’ttalk、Closeyoureyes”等。总之,老师通过动作等肢体语言的提示,努力让幼儿猜懂老师的意思,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仅会理解句子的意思,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仅会理解句子的意思,还会模仿老师的发音并读出句子。

篇9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十分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幼儿期间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在学前期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是目前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

幼儿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幼儿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联系,尽管学前阶段是以发展口头语言——听、说为主,但在生活中幼儿表现出了一些“认”、“读”的要求,例如,他们通常对周围环境(房间里、书桌上、幼儿园里、书店里等)的书本和文字做出反应,在成人给他们念书、朗诵儿歌时,也会煞有介事地看书上的字,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些接触“认”、“读”的机会,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文字语言的信息,增加对文字语言的兴趣,懂得文字语言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幼儿识字活动虽然是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属于前识字经验,但与那种正式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要求幼儿机械的记忆和认读那些文字,而是在设定的情境中,为幼儿提供文字信息,使幼儿获得识字的经验,解除书面语言的知识、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园阶段,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识字的目的要明确,那就是为了尽早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孩子间接地感知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开阔幼儿的视野,为接受开创性素质教育奠定基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幼儿识字阅读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将识字阅读与各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诗歌、故事教学活动时,我将识字阅读运用在其中来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通过欣赏、跟读、朗读及识字游戏不同重点来进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如:诗歌《眼睛眼睛亮晶晶》,首先,通过和小朋友做“盲人摸鱼”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眼睛的作用、认识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并出示字卡“眼睛”让幼儿认读;然后通过欣赏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边提问边出示生字卡,如: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认字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儿歌。

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在开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故事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诗歌和故事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我还将故事、诗歌内容用电脑打印,并将字放大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诗歌,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我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进行指读练习,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识字阅读内容。

另外,我还结合社会、音乐等各科的教学,特别是与音乐课的结合,因为幼儿在识字阅读中大量接触配乐诗朗诵,使幼儿的语感、乐感同步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相一致,幼儿在识字阅读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各科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识字阅读与各种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在识字阅读活动中,要充分注重游戏的参与性。我常常开展“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我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字卡,把字卡放在箱里,幼儿来摸,每摸出一个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如“黄”幼儿可说“黄发妹妹的黄”、“黄色的黄”答对了给一个红五星当奖励,答错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复一遍,也能得到奖励。幼儿都能参与进来,都很兴奋,每次都争着要来表演。我还开展了“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中请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创设识字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要与识字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教室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环境,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并写上重要的句子,让幼儿在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一课教学中,把几个动物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上面。在教室里,我又布置了识字小火车,将所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方便幼儿巩固复习。我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天天读句”,将“天天读句”的句子写在上面,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每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幼儿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篇10

摘要: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舞蹈这门人体艺术将被更多人认识、接受、认可,并喜欢。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幼儿只知一味的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启发、开导,从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室时,就要让幼儿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更是舞蹈宫殿。要在形体美上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能力,如芭蕾手位的延伸就是一种美,这就要求幼儿带有一种希望的追求的情感在做,感觉自己的眼前多么宽阔,就像包容了整个宇宙。耳朵里听着动人的音符,这多么富有诗意!这不就是以美带情,以情带舞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幼儿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将幼儿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或者舞蹈造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欣赏、边歌边舞、音乐反映、模仿与想象、组合与成品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而且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丰富的队形变化等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记忆力的提高。

幼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灵,我们要仔细洞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质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幼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会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幼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将不断加强各方面的训练,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进一步加强舞蹈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篇11

二、针对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幼儿教师在既不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要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课,这不仅是对于一个幼儿美术教师的考验,更是对于解决当今幼儿美术课堂教育难题,教学方法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口。简单的没有章法的信手涂鸦跟我们所谓的绘画艺术是截然不同的,涂鸦只是宣泄情绪和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技巧和手段,它提高的仅仅只是幼儿的想象力而非创造力。然而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对发展幼儿创造力尤为重要。培养幼儿对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创造,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学习思维绘画的教学优点,用故事,音乐,边做边玩等游戏,使幼儿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让幼儿拥有新奇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创造出表达自身情感与体验的作品。因此,针对于幼儿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采取适合激发幼儿美术课堂兴趣的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的兴趣及各种能力,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采用适合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让美术课堂活起来。

篇12

二、教学对策

(一)授人以鱼

1、词汇教学词汇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如果按照要求大量背单词,尤其是一些较难、较抽象的单词,无疑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因此,根据实际需要,我将其化难为易,化多为少,提炼出将来在幼儿教学中有可能用到的一些单词,精讲多练,并有针对性的分为:color、school、stationery、transportation、verbphrases、nounphrases等40余类共计700多个常用单词。这些应用频度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既简单又实用,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单词的负面情绪。

2、口语教学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练好口语的意义毋庸赘述。学好口语,语言环境相当重要,没有环境的逼迫和熏陶,只从书本上学,是很难真正学会一门语言的,口语能力更无从谈起。这样,创造学习英语口语的语言环境和气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用英语教学,学生的问答与交谈也要求全部用英语进行。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不要怕犯错误和认为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任何人也都不要嘲笑别人所犯的错误。学生的口语错误,在坚持不懈地大胆说练中,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是一定能够逐渐克服纠正的。总之,尽量做到:“Wheneverandwhereveryouare,justtalkinEnglish.”此外,英语教师还要不断地为这种口语氛围“添油加醋”,要想尽办法,撩起学生心中要学好英语口语的强烈欲望,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劲头。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和魅力,并从中挑出能够打动学生的经典语句让他们记忆是个不错的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