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25 20:21: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风险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护理部研究决定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并且任命ICU科室的护士长为风险管理组的组长,分配给各个组对应的执行任务。依据风险管理制度的程序,对各个小组组长间的职责以及标准进行明确,例如质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仪器维护等职责的负责人,各个组长同管理组长共同完成往年护理风险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进行整合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和避免。按惯例对风险管理例行每周一次的检查,每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进行一次会议总结,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的提升ICU病房护理工作者对于风险因素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护理工作更顺利的开展。

1.2制定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制度

对ICU病房的各个管床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的职责加以明确,提升辨别护理风险的能力以及对护理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各个护理小组的小组长每天都必须对自己组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积极、及时、准确的进行整顿和改正,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管理组的组长必须监测ICU病房危重症患者、对其发病的时间点、重点护理环节等相关联的环节,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会议上对于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辨别护理风险

对ICU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者的护理风险评估能力进行提高,对可能存在的及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且针对收集整理的历年ICU安全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护理质量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辨识ICU病房护理风险因素,例如患者的病情性质的分类,是急症、重症、危重症以及仪器的监管问题,护理操作的规范化问题,以及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1.4合理调控风险管理

强化理论知识及考核指标:针对ICU病房的护理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训练计划,每个月都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主要涉及ICU的基础业务培训工作、仪器设备的使用、护患间的协调沟通技巧、ICU护理的理念、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方面,强化护理工作者更准确及全面的认知风险管理,提升护理工作者对高风险因素意识的认知及培养处理应急反应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预防及避免风险因素的发生。对护理质量的考核因素进行逐步的完善,培训以后进行定期的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考核,针对理论及实践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同绩效联系在一起,帮助ICU护士提升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护理工作者的技能,完善护理流程:强化ICU病房护理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水平,规范护理操作及流程,减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护理工作者经过风险因素的辨识及评估的培训以后,帮助ICU护理人员掌握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的要点,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形态、瞳孔、四肢等生命体征,正确的监管仪器设备是否通畅、连接是否正确等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擦拭、整理,保证仪器设备在正常的状态下,对于抢救药品、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避免出现过期、损坏等现象的发生,避免耽误抢救的时机,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篇2

1.1.1对患者的管理:首先,在患者入住我院后,要保证其不发生意外伤害。可以通过在医院洗手间或走廊设统一扶手、保证地面干燥、安装夜间照明灯等措施来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初入我院的患者介绍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其病情状况,让其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缓解甚至消除焦虑、悲观的情绪,进而提高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度。

1.1.2对疾病的评估:护理人员每日进行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记录,对于潜在的风险因素事先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平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疯癫症、智障、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等)要进行重点监控。

1.1.3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日常操作程序(无菌消毒、静脉采血等),提高心理素质及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于那些刚进入医院,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新护士,就采取“老带新”的制度,让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新护士工作,帮助新护士成长。

1.1.4对相关护理制度的管理:完善内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准则,对内科护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风险意识,提升自身护理水平,避免风险的发生。

1.1.5对医疗器械、环境的管理:对于治疗药物和医疗用品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补给,确保资料设备运行正常、急救药物准备充分。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卫生,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打扫,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1.2观察指标:此次两组对比的指标有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投诉率等。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即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常规护理管理的实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概率为30%,而经过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为4例,发生的概率为8%;实验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38例,满意度为76%,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患者48例,满意度高达96%;实验组患者中进行投诉的有10例,投诉率为20%,对照组中进行投诉的有1例,投诉率为2%。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3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总负责,组员为全科护士,人人参与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每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立即纠正,做到每天有检查、每周有汇总、每月有分析。对本月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并评价效果。

②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脊柱外科患者常见护理风险来自患者自身、护理人员和环境方面。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心理状态、健康状态和遵医行为;护理人员风险因素包括风险意识不强、专科知识学习不充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经验不足、疏忽细节问题、应急能力差等;环境方面风险因素包括病区环境、护理设施、抢救物品性能等。

③患者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护理安全风险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患者就诊2h内责任护士正确及时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重点观察,重点防护,做到心中有数,床头插醒目标志牌(如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等)。每班进行评估,做好班班交接,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风险教育,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共同杜绝各种医疗差错的发生。入院时告知患者和家属双向查对的意义和要求,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查对环节,积极配合执行规章制度。

④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对护士进行持续有效的风险教育,如分析护理风险案例、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同时实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原则,督促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实行弹性排班,增加薄弱时段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牢固的职业责任,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增加培训的力度,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每日晨会后,护士长到重点患者床前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指导管床护士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并监督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⑤环境风险管理。完善病区的基础设施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根据脊柱外科患者的特点及需求在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安装扶手,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做好防滑措施。病床加上防护栏,呼叫器置于患者床头。卫生间加防滑垫、安装扶手、呼叫器。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定制海绵、脚圈、翻身枕等护理用具;高危药品使用红色标识并与普通药品分开放置,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急救物品实行五定管理,确保抢救物品的正常使用。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篇4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70例妇产科患者,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观察组180例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7.1±4.7)岁;其中妊娠综合征75例,生殖系统感染8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对照组180例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6.8±4.5)岁;其中妊娠综合征72例,生殖系统感染9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未实施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再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妇科和产科分别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根据不同的工作重心和风险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妇科患者着重患者的就诊情况,特别是叮嘱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并提前一天与患者确认,避免因治疗中断而影响治疗效果;产科应根据产妇的不同身体情况分析和评估可能影响分娩的相关因素,并于产前消除危险因素。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妇科和产科常见风险因素及护理内容等制定合理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相关制度的学习,提高护理操作的规范水平,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妇科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并对病情反复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产科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病房地面干燥,确保产妇安全。③加强培训:以讲座、视频学习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护理工作重点的学习,避免因护理经验不足引发风险事件。④加强护理记录管理:不断规范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记录的文书格式,护理记录再护患纠纷中对维护护理人员权益起重要作用。

1.3观察标准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工作、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等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90~100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70~79为一般,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8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96例,满意72例,一般10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18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0例,满意78例,一般38例,不满意14例,满意度为71.1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5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儿科住院的患儿8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60例,女360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5.6岁。同时收集我院2012年3-12月住院患儿7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0例,女340例,年龄2~14岁,平均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观察组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记录、护理文书的书写,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内容:把全科护理人员均作为风险管理对象,并对风险事件进行界定,将管路脱落、压疮、护理意外、护理给药错误等均视为风险事件,对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立即进行通报批评,并与绩效挂钩,定时召开护理会议,针对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防范类似事件发生。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组织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和护理业务查房。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工作中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树立工作责任心,完善工作流程。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0.36%,其中给药错误1例,管路脱落1例,意外伤害1例,患者满意771例,满意度94.0%;对照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7%,其中给药错误3例,管路脱落2例,压疮2例,意外伤害3例,患者满意677例,满意度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篇6

我院呼吸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3个月共收治患者156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4.2岁,其中痰窒息危险者38人、易跌倒者66人、难免压疮高危者36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6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3个月共收治患者160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7.3岁,其中痰窒息危险者32人、易跌倒者68人、难免压疮高危者33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9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健康宣教等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方法如下。

1.2.1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分析呼吸科以往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拟定护理风险管理项目,包括痰窒息、跌倒、难免压疮等3项,再根据风险等级将上述项目制作成醒目的“星级”标志标示于护士站墙壁上,以达到直观提醒的作用。

1.2.2预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在呼吸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全面实施流程化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健全护理风险机制。设置风险项目管理专员,对风险管理预防制度的落实进行全程追踪评价。患者从入院开始,护理风险管理即贯穿始终,对患者病情变化所致的潜在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规避。例如痰多的患者要加强痰鸣音听诊,一旦发现痰多无法咳出时要及时吸痰;易跌倒人群要加强个人防护,保证病服合体,防止牵绊跌倒;患者可强制要求其使用减压贴以防止压疮。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如发现护理人员出现人为的差错,护士长要进行引导、帮助,与护士一起根据风险管理制度对原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预防、纠正差错。

1.2.3及时跟踪评价管理效果

每项风险管理项目均由管理专员建立活动记录表,记录对高危人群实施的预防措施。活动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患者姓名、采取措施、实施效果等。为保证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性与时效性,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张贴在护士站的公示板;如果发生护理风险,要在当月护理安全工作例会中进行讨论,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将其作为次月的改进重点进行监督。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管理效果评价,制定患者满意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意识、健康宣教等4大项,每大项25个小项,每项1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将调查结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行两组间率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呼吸科护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因素:本组研究资料中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合并其它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突况多等特点,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增加护理风险,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引起纠纷。而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对医疗知识了解程度又不够,易造成医疗纠纷。有些患者对治疗行为的依从性不高,担心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费用过多,这类经济问题也是导致患者无法及时救治的原因之一。

(2)护理人员因素:由于呼吸科患者有病情复杂、突况多的特点,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或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了解,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增加了护理风险。一些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存在错漏、记录不及时、与医生记录不符等问题,为后续的医疗纠纷埋下风险隐患;在管理方面,科室护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物品配备不足、护理相关费用有误等也会增加护理风险。

篇7

对两组患者住院及出院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情况及意外发生状况,作对比分析。患者满意度以该院自制调查问卷为依据,满分100分,70分以上为满意,50~70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不满意。统计方法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

2结果

经调查,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78.18%,观察组满意度相对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护理中,观察组共发生3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5.45%,对照组共发生1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意外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篇8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发生率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将满意度分为3种指标: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2统计方法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照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3.75%,60例非常满意,74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0.1%;实验组(190例)的手术风险率为0.91%,99例非常满意,87例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7.9%。两组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手术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对工作人员、患者、家属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识别、预防,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展状态,避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可以维护医院的形象与利益。因手术室内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较重或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部分患者伴随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特殊症状,其手术风险发生率较高,风险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因此,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手术成功率。当前,该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严格的查对制度,手术配合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该院实行风险护理管理的体会为:

①提高护士自身技能与素质,加强手术室各级别护士的培训,尤其对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并加强风险法制意识及制度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中锐器、特殊感染病人的处置原则,重视有害的化学、物理因子与消毒剂的使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手术室环境、手术设备的术前评估,根据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的习惯等因素熟练的配合手术,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篇9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永恒话题,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1],是确保护理质量的核心决策[2]。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接受骨科手术的几率趋于增加[3],而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其他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气管炎、老年痴呆等;加之骨科病种复杂,治疗方法各异,康复时间较长,自理困难,近年来新技术、新项目又不断地开展,因此,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风险相对增加。近两年在护理工作中,针对老年骨科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体会很深,现介绍如下。

1护理风险的相关原因分析

1.1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各种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功能受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梗等。老年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许多研究资料显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其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3]。

1.2骨科患者的护理风险

1.2.1压疮患者因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康复时间长,或护理未到位,如未及时垫海绵垫、未定时给予翻身及床单元未平整清洁等易使患者形成压疮。

1.2.2跌倒、坠床、烫伤因骨折后自理困难,行动不便,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骨折后患肢感觉相对迟钝及年老体弱等原因,使用热水袋保暖时易发生烫伤。

1.2.3输液外渗骨科患者多用20%甘露醇脱水、消肿,因该药为高渗液体,如输液时外渗,处理不及时,易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甚至引起各种纠纷。

1.3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1.3.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日渐完善,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4]。

1.3.2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由于老年骨科患者存在长期卧床,骨折后限制活动,护理并发症高(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若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对病情变化无预见性防范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或加重病情;骨科手术发展较快,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若对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错;对下肢关节活动仪、创伤治疗仪等基本护理操作不熟练或者有误以及专业设备本身的问题也会带来护理风险,如机械故障、停电等。

1.3.3护理工作和服务理念没有很好地结合65%的护理纠纷是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4]。年轻的护士工作经验欠缺,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缺乏沟通技巧,“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的概念未付诸实践,不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对其缺乏信任感。

2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管理预案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护理质控人员、护理骨干组成。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再结合老年骨折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评估,制订各种应急预案。

2.1.1危险因素的评估评估内容:护理体检、心理社会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压疮高危评估、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输液外渗评估等。

2.1.2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2.2转变观念、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首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进行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范围,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事件的呈报等知识培训,使全体人员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目的,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防范,坚持严格事前控制,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风险重点分析,改进工作流程,及时杜绝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每一例护理缺陷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遇到疑难病例、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项目,邀请医师讲课,制订护理计划,有效地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对年轻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分阶段考核,营造学习氛围,鼓励护士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减少系统内部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对各种新设备新仪器实行专人管理,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操作规程统一挂在仪器上。

2.4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患者满意度

2.4.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患者合理要求,确定把患者服务放到首位,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2.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护理风险预告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患者满意度。

2.5加强护理管理、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常规制度的培训必须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内容,学习掌握是基础;工作落实是关键,故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在工作中检查、监督、反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出现错误,也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常规、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

3体会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做好班班交接、层层把关,消除各种安全隐患。1年来差错事故显著减少,各种投诉明显下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8%以上。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一部分,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对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玉珍.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04,26(4):418-419.

篇10

我院精神科共设有220张床位,61名护理人员,其中女性53名,男性8名,所有护理人员年龄均在20-45岁之间。其中18名主管护师,19名护士,16名护师,另8名均为副主任护师;护理学历分别为:24名为中专,37名为大专。

1.2方法

1.2.1成立专门的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小组

各项工作均由主任全权控制,由护理部副主任和质控科科长担任副组长,质控员和护士长为小组主要成员。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对护理过程中,对其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整理,重点查找影响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等方面问题,再结合所掌握问题及实际工作对护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再造;而护理部则主要负责对再造流程的合理性以及导致护理工作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成员的整理疏导,完成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流程再造,使多余、风险较高的环节脱离出去,形成流程图。

1.2.2风险评价和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是对风险识别和分析,判断在护理工作中是否存在隐患。我们主要针对容易出现纠纷和投诉的项目进行了重点了解,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同时,采用风险评价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价,例如:当给予患者约束保护时,因使用不当则可能导致患者发生骨折;在喂饭、喂药时,不慎导致患者窒息;护理人员在值夜班时,在巡房时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或者患者自缢等情况。

1.2.3督导检查落实

除护士长每日对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外,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小组同样需要定期对病区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所有检查情况均应当如实记录在册,及时对检查情况进行反馈、评价,情况严重者应当予以惩罚和全院通报。

2结果

至我院实施风险流程再造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对实施前后三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包含了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各个项目。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在施行风险流程再造后,护理风险事件从以往的8起有效控制到了2起;护理缺陷发生率则由以往的4.9%下降到了1.2%;不仅如此,患者的满意度也从92.8%上升到了98.9%。

3讨论

3.1实施风险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思路

篇11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3岁~71岁,平均年龄(50.22±5.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2岁~70岁,平均年龄(50.07±5.1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具有分析、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作用,并综合评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吸痰护理操作意外、药物不良刺激、压疮等。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严格识别护理风险,再针对性处理各项护理风险。

1.2.2制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积极预防与处理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比如:各项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约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学习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思想动员工作,使护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自学和早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织学习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从而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

1.2.4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内科急诊工作抢救频繁,护理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征,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中必须确保落实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及就诊高峰时段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及时整改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会上讲评并与奖惩挂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联系沟通,积极解决以下问题:加强设备及仪器管理、加强病房巡查管理、做好灭菌消毒工作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1例(2.17%),风险事件1例(2.17%);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事件7例(15.22%),风险事件9例(19.57%),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χ2=7.18,P<0.05)。

2.22组患者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2

2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对策

2.1实行输液患者集中静脉穿刺

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应当集中实施静脉穿刺,并且明确各个护士的工作职责。从对患者进行接诊之时开始一直到穿刺过程的结束,护士在每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各自职能的相关查对,使“三查七对”的原则实实在在的落到实到自身的职能当中来,避免因自身护理的不当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而且能够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以及时间程度。需知在一个稳定的穿刺环境中,能够极大的有助于提高护士“一针见血”的保障,并且,护士还应当对许多无菌物品以及医疗废弃品依照相关要求进行分类放置,在提高了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2落实告知义务

对待部分的特殊病人所需要采取的特殊治疗,应提前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告知。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期,依据试敏程序,对需要实施的过敏实验药物,准确的告知患者其试敏意义,并且询问病人之前有无过敏史经历,在患者同意之后,执行药物过敏试验,直至试验结果为阴性才能够使用;同时,对静脉输液中可能使用到的较为贵重药品价格向患者同样告知义务,在患者知情并且同意后再进行使用使用。在输液胰岛素、硝酸甘油、以及抗生素等特殊药物时,必须严格的根据医嘱对滴速进行调整,并且明确的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决不能自行调节。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

2.3理解患者的情况

由于躯体的痛苦,以及许多患者所患有的疾病治疗周期长,无法快速治愈,导致患者常常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极易释放出性格中的攻击意识,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并且,由于当前社会舆论对于医院的许多负面报道以及媒体的炒作,让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尽管如此,护士依然应当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绪化表现,保证自身的思维冷静,从专业的角度开导患者配合治疗。

2.4其他防范措施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指导与告知患者与家属有效掌握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的注意事项与方法。推广普及使用留置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