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10:5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版地理八年级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4、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5、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6、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7、0度纬线是赤道;
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8、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9、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10、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11、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12、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
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13、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4、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5、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
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6、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17、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8、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9、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20、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
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多,有利于海运发展。陆上国界线漫长,接壤的国家多,容易导致不稳定。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跨时区多,山地居多。
1、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主要邻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5、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
(八年级上册P10和P7)
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
9、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能在地图上找出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昆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
(八年
级上册P91)
11、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1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3、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向。
16、南北方人文差异及自然原因:
17、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另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发展河谷农业。
1.字
(1)难读的字
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砌(qì) 缕(lǚ)
宴(yàn) 挽(wǎn)
(2)难写的字
妖:右半部分是“夭”,上面是一撇。
乖:下半部分不要多写撇捺,要和“乘”分清。
舔:右下部分是两点,不要丢掉一点。
牌:右上部分的一小撇不要丢掉。
啸:右下部分是“丿”,不要写成“丨”。
(3)多音字
正zhèng(正是)zhēng(正月) 冲chòng(冲着)chōng(冲刷) 乐lè(快乐)yuè(音乐)
禁jìn(禁止)jīn(不禁) 传chuán(传令)zhuàn(自传)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介绍 妖怪 规矩 脚丫 幸福 向日葵 洋溢
允许 禁止 呼啸 喧闹 增添 脸颊 拆除 告示牌
(2)近义词
妖怪~妖精 声明~表明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规矩~规则 让步~妥协 非得~必须
旅行~旅游 可怜巴巴~可怜兮兮 洋溢~充满
允许~准许 孤独~孤单 荒凉~荒芜
喧闹~喧哗 训斥~斥责 凋谢~枯萎
凝视~注视 宏伟~雄伟 迫切~急切
奢望~奢求 破碎~破裂 宁静~幽静
美妙~美好 凝望~凝视 清秀~秀气
(3)反义词
普通➝特殊 省心➝费心 幻想➝现实
允许➝禁止 漫长➝短暂 喧闹➝寂静
荒凉➝繁荣 增添➝减少 训斥➝表扬
凋谢➝绽放 任性➝约束
芬芳➝恶臭 宁静➝喧闹 晨曦➝暮色
(4)词语归类
AABB式词语:平平常常
类似的词语:堂堂正正 慢慢吞吞 指指点点 踉踉跄跄 絮絮叨叨
考试点睛
四字词语是考试中常常要考的题型,主要的考查形式:①补充词语。②根据词语归类写出相关词语。③用相关词语造句。
③量词:一个少先队员 一位神仙 一盘水蜜桃 一道算术题 一颗向日葵 一块告示牌 一缕阳光 一对眼睛 一具死尸 一顶帐篷 一声叹息 一道红光 一滴鲜血
④动词:介绍自己 提出条件 吃水蜜桃 种向日葵 砌起围墙 吹起雪花 度过严冬 裹着毯子 增添春意 凝视巨人 绽出绿芽 开出鲜花 拆除围墙
佩戴军刀 接受教育 学习美德 举行婚礼 宣布喜讯 托着披纱 忍受苦痛 抚弄头发 恢复原形 刺进心脏 迸发红光
⑤修饰词:可怜巴巴的样儿 漂亮的花园 刺骨的寒风 美丽的鲜花 明媚的阳光 可怕的训斥 冷酷的心 飘扬的旗子 闪亮的军刀 乌黑的长睫毛 深蓝的眼睛 羞答答的新娘 贵重的银灯 神圣的仪式
紫金色的皇家帐篷 幸福的新婚夫妇 美好的夜晚 平静的海面 欢快的舞蹈 华丽和欢乐的场面 美妙的舞姿 没有止境的痛苦 深沉的海 乌亮的头发 华丽的帐篷 深深的叹息 清秀的脸庞 锋利的刀 耀眼的红光 孤独地度过 激动地跑 尽情地玩耍
二、佳句积累
1.关联词
(1)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这句话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奶奶要给我洗脚,还得哄着我,可见奶奶是多么和蔼、慈祥、仁爱,多么疼爱我。
2.拟人句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
这句话把向日葵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
3.对比句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巨人的自私与冷酷。
4.夸张句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这句话说明小人鱼极度伤心和委屈。但她仍然吻着王子的手,她的大度可见一斑。
5.优美的句子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的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这句话写出小人鱼内心的激烈斗争,最后小人鱼放弃加害王子,选择死亡而成全他人,其高尚品质可见一斑。
6.含义深刻的句子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这段话是巨人醒悟后的想法,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
三、考试热点
1.中心思想考点提示
经常会以填空或者阅读的形式考查文中的中心思想。《节选》表现的是奶奶和蔼、见识广和王葆淘气调皮、机灵可爱、富于想象、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巨人的花园》通过巨人前后表现,说明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海的女儿》赞扬小人鱼善良、大度、执着、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歌颂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即使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崇高境界和美好心灵。
2.深刻含义的句子考点提示
在《巨人的花园》中出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经常会以问答、阅读的形式考查。
3.修辞手法考点提示
《节选》一文经常考查想象的修辞;在《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展开情节,经常在阅读中出现。
4.习作考点提示
本单元的习作是故事新编,要求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联系现实生活,创编优秀的故事。
四、“1+X”阅读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