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分析范文

时间:2022-05-27 11:56: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作品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15-02

艺术作品的内容,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具体来说,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其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和作家的审美评价的统一体。内容因素在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前者是作品内容的客观方面,后者是内容的主观方面,这两方面内容在特定的作品中总是融合、统一为一体的。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它的内容的两个方面就越是高度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两个方面相游离的作品不可能是优秀的作品。

艺术反映人类生活,它从社会现实生活中获取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现实生活的是非善恶、矛盾冲突总是要影响着艺术家的喜怒哀乐,形成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判断及对人生的追求,体现在作品中便有了对客体世界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反映。艺术作品的内容,不仅包含着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它还凝聚着艺术家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有着艺术家个人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在内,是艺术家的知、情、意的物态化显现。因为,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实录或拷贝,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总是要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主要是指题材(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一样,也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内容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么形式就应是“灵魂”赖以生存的“躯壳”。也就是说,当作品的内容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艺术表现的时候,它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就还没有形成;只有当艺术家依据作品内容的内在逻辑对它加以组织结构,并予以一定的物质表现的时候,一部艺术作品才算最终形成。艺术作品的形式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艺术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其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的形式因素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

如果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灵魂”,那么作品的形式就是承载内容的“躯壳”。内容与形式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构成了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内容存身于形式之中,离开了形式,便无所谓内容,而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又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使有人一定要制造出这样的“作品”来,它对于人类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在艺术创作中,一方面,内容具有主导作用,它决定和制约着形式,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另一方面,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幻,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我们是从理论上来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但是事实上任何内容、任何形式都不是能够单纯拿出来的,必须在相互关系中去认识二者。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同时具备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只有二者达到有机统一,才能呈现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所谓情感因素,是创作主体在艺术作品中的主观情感的移人和投放。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常常就是以情感为主动力的。人的情感都是丰富的,只要是生活中能够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思,都能够进入艺术家的视野,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喷薄而出。所谓感性特色,就是艺术作品中那些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一种属性,是指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所共同具有的生动感人的审美特征。

与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因素相对,我们在阅读作品时总是能从作品当中获得一定的理性内涵,它或者呈现为一种理趣,或者呈现为一种事理。在哲学范畴中,理性是指与感性、知性并列的一组概念中的一个。在艺术作品的范畴里,所谓理性,是指与作品的情感因素、感性形式相对而言的概念,也就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的意义内涵。

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方面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的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首先,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艺术作品必然是以情动人的,但同时又在感性形式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感性形式离不开理性的内容,而理性的内容也必然要物化为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只有这样,才是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是饱含着情感的,而情感并不能任意泛滥,它常常是要受理性的规约的,在情感中包孕着理性的精神,达到情理交融,形成理趣。

所谓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再现的对象不仅是指艺术家以外的客观社会生活,也包括对艺术家本人的亲身经历和生活阅历的再现。所谓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思考和评价及愿望与情感。它侧重于表达主观层面的思想感情及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判断。

艺术家作为从事艺术创造的专门人才,他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都会有自己的独到的主观见解及情感态度,有自己的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的反映时,绝对不可能是照相式的复制,死板机械地照搬照抄。纯自然主义的反映,决不为艺术家所取。而且这种情感的表现,也决不限于个人情感范围之内、它应是更深层的情感表现,包含了社会、时代、民族的情感层面,乃至全人类的普遍情感。当然,这种普遍的情感也与艺术家的人生观、立场、境遇有直接关系。除情感的表现外,我们前面说过艺术作品的表现还包含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评价与理想的表达。对此我们以两幅绘画作品为例来加以阐释。

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只是出于对生活的摄取与呈现的角度不同以及为了理解的方便才加以区分的。表现作家的主观心灵与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它们同为文艺创造艺术形象世界时不可或缺的方面,二者绝不是互不相干、截然隔裂的,它们共同体现艺术审美活动的本质。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是紧密联系的,艺术家只是会对再现与表现的侧重有所不同,而不会将两者截然分开。因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再现与表现都是相互依存的。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离开了再现,表现就失去了依托。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再现出艺术家的观念、情感、意愿所由以发生的社会环境背景和氛围,不将客体世界的人与事物真实地呈现出来,艺术家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主观精神就不可能得到准确、明晰、生动的表现,艺术作品就不可能造成感性的审美效应,因而也就无法激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客观现实是主观情感得以表现的基础和支撑。反之,从客观角度来讲,离开了表现,艺术作品的再现也将失去思想及审美的意义。艺术创造要求对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物真实地呈现出来,但是这种呈现又不能脱离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支配。作为再现对象的客观生活现象本身,固然有一种自然形态的美,但是只有经过艺术家主观心灵的,才能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形象。因此,完全排除了艺术家主观表现因素的“纯客观”的再现,是无意义的,事实上任何艺术家都无法创造出纯以客观为内容的艺术作品来,主观精神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甚至是以冷静、客观自居者,也一样是要在作品中有自己的主观情思的流露的。

篇2

    通过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实现书画艺术文献的合理利用。1.再生性保护基于古籍文献的重要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如从2002年起,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相继实行,这两项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将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所谓“再生”,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技术,将古籍文献加以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籍文献是可以“再生”的。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再生性保护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文献内容复制或记录到其他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献的目的。再生性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文献资料上的内容转移到数字化的载体上,即使原件毁灭了,其记载的内容仍可通过其他载体形式保存下来。再生性保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载体的体积小,记录密度高,这样既节省大量的保存空间,又方便于查找、传递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再生性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保护方式。艺术作品的图片数据库可提供给社会公益,为艺术类的学习、创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强调艺术作品文献资源的再生利用。要想很好地解决珍贵艺术作品“藏与用的矛盾”问题,“再生性保护”可以视为最优的解决方案。2.有效存储开发实用的基于web2.0的图片管理系统。系统按需求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将分散的图像素材分门别类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并自动、高效、准确地管理庞大的图片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3.合理利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专题文献数据库,读者很方便地浏览、阅读、查询到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实现珍贵艺术作品图片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可方便、快捷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研究都具积极的作用。

    系统框架设计本项目系统框架设计将数据库分为三个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查询系统和文献处理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管理员可以对相应内容进行管理。(1)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包括对数据库内各个模块(中国重庆抗战书画图片新闻、相关研究论着及学术论文等)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2)文献查询用户可通过主题索引、分类索引、作者索引三种途径来查询所需要的图片。用户只需在相应的索引页面中输入图片的名字、图片的作者、图片的类别,系统即可从数据库中查找出与检索条件相符合的图片信息。(3)文献处理本数据库含有大量图片,将书画艺术作品原件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码设备收集整理后上传至系统中。用户可以将检索到的图片进行放映、打印。系统管理员可对上传后的图片进行编辑、添加最新图片、完善图片信息、改变图片的大小等。本数据库建设中加入了部分有关对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收录有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美术家及其文选、学术论文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研究学习中作为参考。管理员可上传或修改该课题最新学术论文及学术论着,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不定期更新等操作。让读者在了解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文献的角度了解现代的研究成果。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应用设有两个主要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1)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至管理页面可以对数据库内公告、资料、图片进行相应的操作。(2)用户管理:包含管理员、游客、注册用户三类角色。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进行注册、修改密码、修改用户资料、密码找回等操作。

    管理员可以对注册用户进行筛查,必要时可以删除已注册用户。1.概述本库采用的MySQL技术构架搭建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文献进行合理的存储,更重要的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利于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服务。2.资源数字化:为保证图像高清晰度,图像以600dpi精度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1)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与建库策略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把非结构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对数据库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数据特点、数据量、查询对象、各字段及属性的设计。本系统在对其内容进行描述时依据教学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点,建库字段包括有:绘画、篆刻、题跋、书法等。在建库策略中引入了TRS的B+树索引和倒排索引,这两种类型的索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使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键值的插入、溢出、删除、查询速度和空间使用率等问题。(2)数据库的创建第一步:通过MySQL工具的创建数据库向导输入数据库名、信息说明等信息。第二步:设置数据库的别名列表、使用语言、存放路径、存放位置、建库词典和索引标志等属性。第三步:设计数据库的字段结构及各字段的具体属性等。第四步:数据的筛选、格式规范化等。(3)数据的识别、标引、入库资源入库,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批量或单个将图片资源按分类存入数据库中,在录入时要对图片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图片资源库中的数据的精确性。针对采集来的相关资源,专业人员根据系统要求,先分别进行数据规范化和资源整合,再按照库结构与建库策略规定的格式分别直接导入至MySQL数据库。由于中国重庆抗战美术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主要为图片数据库,因此设计师将数据源为数据库图像着录标引的内容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类别。(4)数据库更新、维护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建成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图片资料的备份等工作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及时更新、维护数据库,使该数据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实现艺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战文化提供参考资料。然而,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的建设只是实现抗战艺术文献网络共享的第一步,在今后仍需拓展文献服务的新思维,为艺术文献资源的传播和充分利用创造新途径、拓展新方式。

篇3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2爱德华・蒙克,挪威著名画家,一生创作多部艺术巨作,目前仍被各艺术院校和艺术研究机构推崇。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那精湛的画技、丰富的色彩以及优美的画面,更能品读出他独特的人生哲学――“生”“死”“爱”“孤独”“病痛”充斥在画面中,像是为世人表述这就是人生;“对抗”“挣扎”“呐喊”隐藏在画面内部,却随时提醒着人们不要放弃,勇敢奋斗。这就是蒙克,一个能“以幽暗的心绪,观察浊世的情形,将隐伏在人间生活深处的惨淡的实相,用短刀直入地、简捷地剜了出来”的人物。

一、 蒙克生平及油画的创作过程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共有五个兄弟姐妹,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随后比他大一岁的姐姐也离开了他,面对这种生死离别,对生活渐渐失去兴趣的他患上了自闭症,随后他发现唯有绘画可以将自己的痛苦宣泄出去。1881年,他就读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受其教师的影响开始接触前卫艺术。1885年,蒙克开始接受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的作品,并创作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生病的少女》。随后父亲的去世成为他人生又一打击,于是创作出一系列有关“生”与“死”的作品。1892年,蒙克将自己心中最痛苦、最艰难的回忆释放在《冻结生命》系列组画中。1893年,蒙克创作出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的《呐喊》。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克患病,在对抗疾病过程中,怀着向往自由、渴望和平的梦想创作了《太阳》《人山》等作品。

从蒙克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蒙克自身的不幸遭遇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人们精神的焦虑和恐惧以及绝望。此外,蒙克的作品在很多地方上还体现了在当时资本重压下,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他将这一切发挥到极致进而形成了一种蒙克油画的独有特质。

二、 蒙克油画作品中绘画技法艺术分析

(一) 蒙克油画作品线条艺术分析

在油画中,线条是丰富多样的,直线、斜线、曲线、虚实的线、光滑的线等都可以被画家运用到画面当中,且不同形式的线条还拥有不同的情感,水平线的平静、垂直线的庄严、斜线的速度感以及曲线的优美和韵律为画面增添了更多情感因素。将这些表达不同情感的线条运用到画面中,不仅可以表现事物的形象,还能为画面增添更强的形式美。

首先,在形体塑造方面,蒙克结合不同形体的质感采用大量丰富变化的线条进行塑造。不同的形体都在它的画笔下被塑造的栩栩如生。蒙克说:“与米开朗基罗和伦勃朗一样,我对线条比对色彩更感兴趣”,因此在绘制衣服时,作者会按照衣服的质感选择相应的线条,而在绘制人物时,作者会根据人物各结构的变化及身体结构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线条进行描绘。

比如《西班牙流感时的自画像》一图中,作者采用柔软的曲线成功地塑造了主人翁的黑色长服。用坚硬的细线凸显主人公身后竹制座椅的坚固。再比如《呐喊》这一作品,作者分别采用曲线和直线成功的将河水与路面塑造并区分开。另外形体的塑造还表现在线与背景之间的处理上,有时作者为了突出主体,会将主体的轮廓线处理得非常清晰。

其次,在形式美的营造方面,蒙克的用线体现出节奏与韵律、虚实与留白的形式美。蒙克线条所体现的节奏与韵律主要是通过运用缓和的曲线和快速的直线来完成的。翻开蒙克的诸多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蒙克善于运用大量富有弹性的曲线,这些曲线给人带去强烈的想象空间。同时一些直线的运用为画面增添更多的速度感,当两者在同一张画面出现时,节奏与韵律随即而生;蒙克线条艺术的虚实与留白主要表现在对结构的虚实处理以及刻意留白的处理方面。这一点往往是根据塑造形体的基本情况来变化的。同时蒙克的作品中还存在大量空白的线,如《太空中相遇》,这些空白线不仅是为了突出形体结构,更为画面增添了形式美感。

(二) 蒙克油画作品色彩艺术分析

色相、明度、纯度是构成色彩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同的搭配会对画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下面结合色彩三要素,分析蒙克油画作品的色彩艺术魅力。

首先,蒙克笔下的色彩非常丰富,不同的颜色有机的搭配,为画面增添了层次感,比如《生命之舞》中,红、橙、黄、绿、紫、白等颜色均匀出现在画面中,同时背景与人物所选择的颜色均为色相环中距离较远的色彩,如背景用紫、绿色,人物则用红、橙、黄、白色,这样更容易烘托画面的主体效果。

其次,蒙克笔下的色彩在明度上来讲,色彩明度都非常低,如《呐喊》中画面以黑色和深红色为主色调,《站(下转第38页)浅谈里希特油画创作风格与图片的关系

陈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数码摄影的飞速发展,各类图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就与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始时,画家为了精确地描绘自然,发明了摄影术,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逼着绘画去寻找新的表达途径,使绘画脱离了以精确描绘自然的道路,促使了绘画的发展。摄影术也从当初的模仿绘画,逐渐独立找到自己的形式和特点,独立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摄影图片;油画;创作;运用;里希特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1引言

油画艺术的照片化倾向慢慢的在我们周围渗透,在多姿多彩的摄影的世界,其本身慢慢成为现实世界中的容器,它既是大众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又凝聚了大众对外部事物产生的情感所在;而且摄影照片中包含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视觉经验,照片的效果熏陶了人们审视世界的视觉习惯。所以,摄影的视像也将会慢慢融入传统绘画的效果,成为将来绘画创作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及手段。

一、 摄影的发展

(一) 摄影的含义

摄影“photography”是“photo”(光)和“graphy”(描绘)两词的重新组合,意思是“用光描绘”。从“摄影”的词义理解,摄影是一种借助于光线对客观对象进行描绘的视觉记录或表达方式。摄影离不开用光,光赋予了客观对象再现的效果,摄影作为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决定了它可以运用于艺术的创作之中。[1]

(二) 摄影与绘画的交融与发展

摄影术自发明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流派,如高艺术摄影、画意摄影、印象派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纯粹派摄影、纪实摄影、抽象摄影、达达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后现代摄影。

在摄影发展史上,早期的摄影主要体现在与绘画的相容和相互促进,流派演变的脉络比较清晰。在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英国摄影家所建立的受绘画中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流派,他们的艺术主张就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造出绘画的效果。这是绘画与摄影图片的第一次交叉与渗透,人们一次次想抛弃绘画的影子独自创新摄影图片,可是在1889年的法国印象派绘画作品展出时,再次使得绘画与摄影图片交融。达达主义摄影代表人物也运用各种方法与之交融。

二、 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创作

(一) 里希特对油画创作的特点

里希特的创作跨度很大,他的艺术触角从具象延伸至抽象,从对油画语言的纯正运用到对绘画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探测,直至利用摄影媒介直接进行创作,展示了他对艺术广泛的认识和机敏的表现力。他的绘画风格与现代主义时期的超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有所不同。他的创作风格没有现代主义时期对某一创作理念和语言的执著固守。他的表现形式、创作风格更加自由、开放和个人化,他关心的是照片图片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以及他个人对图像的不同看法和解释。[2]

里希特的创作风格始终在变化中前进,在这些风格多变的油画之中,照片绘画作品对现代画家影响尤为深刻,他会先对相片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删减,画面一般会采用灰色调的样式,而且也对画面进行刻意的模糊化的处理,里希特在主题的选取上更偏好于非专业人士随意拍摄的照片,在他眼里,这些照片相比刻意拍下来的照片平淡中更加充满生命力。

(二) 里希特油画创作方法

将照片作为原型,融入于绘画中作画是贯穿于里希特多年的绘画方式之中的现代绘画艺术作画方式,他将自己拍摄或找到的照片投影在油画布上作画。但是,里希特并没有把照片当成为现实之中的参照物,他以照片为创作基础,在创作中同时又忽略原照片的细节,相反他直接认为这便就是现实。里希特的绘画具有明显的特征,他直接将摄影照片画成油画,并且画成虚像,就像拍照的人按动快门式手晃动了,拍坏了照片。观看他的画让人觉得十分不满意,观者很想看清楚他画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就是看不清楚,他经常偏好于绘画一些类似于相片曝光过度或者对焦不准确的照片,给人产生的一种模糊感,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感更使得观者沉浸其中。

三、 格哈德・里希特油画创作与图片的关系

(一) 里希特油画创作图片题材选取

他会经常选择一些与自己没有直接产生关系的一些现实作为题材来作画,如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照片;在精细的画出图像后,他又利用画笔将其曲解,有时将画面用干净的画笔来回扫动,刻意模糊画面,制造出对快速运动着的物体进行迅速抓拍形式感,颠覆了我们以往的中规中矩的作画风格,有时甚至于大笔的去破坏完整的画面。1962年,里希特开始了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桌子》,一张平凡的桌子出现在了深灰色调的地面上,画作最后用多条粗狂的弧形笔触循环的破坏画面,这种作画技巧迫使观者想绕开笔触观看后面更深层次的画面。

结论

当人们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写实性绘画时,会发出一阵感叹,“画得比照片还真实”;当人们看到一帧好的摄影作品时,禁不住会赞叹,“拍得像油画一样美”。摄影图片与油画的共谋,想象力与现代软件的合一,很大的提升了艺术创造手段与技能,使得当代艺术必然将产生更加丰富、多变的创造成果,成为这个时代的视觉宏大景观的惊叹写照。

参考文献:

[1]邵大浪.摄影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篇4

朱耷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画家,其作品笔墨极简、荒寒奇古、幽涩野逸、情态拟人,卓然独立,关涉复杂人性,考问存在和虚无,浸透丰富的生命哲学。一直以来,朱耷超然出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艺坛不朽的艺术丰碑,其人寄情佛门、遁入道院、复又还俗、放浪癫狂的特殊生平历程,以及极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成为后人参研无法绕开的重要史料和资源。可以说,朱耷作品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然而,朱耷作品集神秘、幽冷、空灵于一体,其作品在艺术语言和内容方面呈现出艰涩、孤绝的气质,成为后人艰难参研、知解不彻的待解难题。

一、朱耷抗争人生的审美意蕴与酒神精神症候

1.认知艺术家是洞悉其艺术意蕴的先在基础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开篇提道: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也指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事实上,艺术家身份的认同和确立并非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西方自乔托起,艺术家才成为一种正式身份得以确立,而在文艺复兴前一直将“艺术家视为工匠行列”。中国文人历来有“尊崇文人、不耻画师”的心理,唐代阎立本被人直呼“画师”,而自觉耻辱。随着艺术理论的逐步完善,艺术的本质逐渐被人深度认知,虽然难以对其进行明确、统一的定义,但是艺术体系已经逐步建构,“艺术家”的概念以及其深层价值逐渐被人所深度认知。艺术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正是艺术家的创造物,也即是艺术家人生经历、感悟、经验的凝练升华。换言之,艺术创作活动本身便是艺术家个人“内在心源”外化于行的实践活动,深度认知艺术家本人便是鉴赏其艺术作品的先在基础。2.抗争生命与酒神精神的“耦合”朱耷人生经历的特殊性和悲剧性无疑可以成为探究其艺术意蕴的重要变量。一直以来,朱耷的遗民身份和入佛、入道、还俗等经历成为解读其作品的重要因素。诚然,朱耷作品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延承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是个人艰难困苦经历和传统文化典范的双重反映。然而,朱耷坚守遗民身份,始终不肯归服清廷,佛法禅宗、道家思想的精神观照都无法使其脱离艰险困苦之境遇,他胸中之愤懑愈发强烈,终又还俗,不再寄情于禅宗道学,正面人生之凄凉惨淡,真正以俗世之身份,借助书画艺术一抒胸中郁结,实现了另一个层面上的不屈抗争。这种行为既区别于儒学教化规范下的屈服、绝望和悲观,也并非对宗教的盲目信任和崇拜,而是直面人生痛苦和悲剧,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毅和斗争,将自我的激情、活力和灵感诉诸纸面。事实上,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性,更是与美学崇高性相“耦合”。这种于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人格力量和意志力正与“酒神精神”所代表的“肯定和张扬生命原力”如出一辙。如同尼采描述的酒神精神:“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理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与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是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成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1]。张琪瑛认为酒神精神代表一种存在哲学,他如此阐释“而酒神精神则不同,它通过瓦解个体意志,把痛苦转变为普世的存在哲学,带有幻想的方式,使苦难得以释放。而悲剧就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冲突与和解。”[2]朱耷书画艺术正是其在悲剧命运中抗争人生的外化物,其悲剧性审美意蕴也正是其强顽生命力的体现。

二、朱耷作品酒神精神的文化探源

1.中西主体艺术精神对比分析艺术作品镶烙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印记。文化土壤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艺术精神。通常而言,中国绘画风格偏向于秩序、持重,特别是在尊崇典范的文化惯习下,中国绘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和谐、宁静、典雅、克制的典型化的艺术风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植根于海洋文化的西方艺术风格趋于复杂多变,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中,贯穿着频繁的创新和变化,特别是近现代绘画艺术,更是眼花缭乱、推陈出新,其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技巧进行了层出不穷的转变和翻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频繁的艺术发展离不开西方世界独特的艺术精神。事实上,西方文艺整体上遵循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两种倾向,探究其原因,既有源远流长的以希腊悲剧神话为基础的文化积淀,也有近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影响和渗透。例如,塞尚、维米尔、丢勒等从绘画技巧、构图、色彩上多寻求秩序化、规律化,契合了以追求和谐、稳定、崇高为宗旨的日神精神;而培根、德拉克罗瓦、梵高、马蒂斯、蒙克、毕加索等则多以动态、夸张、扭曲的艺术语言创造张力蓄积、冲突涌动的画面感,以表达炽烈的、本能的情感,契合了张扬生命强力、自然原欲,肯定人强力意志的酒神精神。按照林语堂的观点,中国艺术是日神的艺术,西方艺术是酒神的艺术,这是从一个较为笼统的角度而言的。事实上,植根于平稳的农耕经济和严密宗法关系的中国文化具有平和、优美、超脱的特性。中国传统人物画集合了儒释道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精神和思想,始终以道家‘道法自然’之精神来显现艺术的文化精神,以‘气韵生动’来体现最高境界的中国绘画,贯穿的是对宇宙生命的整体体悟和对它的深刻把握”[3],体现出超然物外的艺术追求。而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命运形成强烈冲突时,如出现朝代更迭的时代性变故,或者个人命运遭受极大挫折之时,群体性或者个体性的艺术风格便极有可能趋向非常态的、变形的、恣意的特征。这种萌发于痛苦、挫折之上的异质艺术风格正是酒神精神的艺术表现。2.中国本土化的酒神精神考辨徐复观在评价牧溪、玉涧等作品时,提到时代动荡与艺术高度的关系:“南宋末年,国势阽危,人心抑郁,人生失掉了生存的信心,于是出现了流传在日本的牧溪、玉涧、日温这一类带有幽玄气息的,偏于‘暗’的形相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客观的自然,被置于若存若亡的地位。他们从表面看,有近于米氏父子的墨戏,但气息却远较米氏父子为深厚沉郁。换言之,其艺术性实远在米氏父子之上。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含有更大更深的时代性。”[4]这种生自于深痛感受的艺术变化大多反映的是较高状态的生命力,而此时,痛苦更像是一种外在诱因,激扬起个体更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的胜利感,这种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蕴,蕴藏了个体追求精神自由、反抗社会和命运的强力生命意志,是个体自主意识的高度觉醒,是中国文化土壤孕育的“酒神精神”。考察中国朝代更迭历史演变的脉络,较大程度上存在着艺术风格骤变的事实,这种因时代变化所致的艺术风格显示出酒神精神的症候。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背负亡国之痛,自投汨罗江,其创作的《楚辞》,洋溢着无所拘束、自由奔放、悲壮忧愤的风格,呈现出特殊的审美意蕴。这种忧郁愤懑、激情四射的抒发正是酒神化的艺术表达。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黑暗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文人却展现出精神的高度自由解放和生命激情的释放。魏晋“风度”体现的悲剧性审美意蕴,是生命激情的另一种呈现,也是酒神精神的显著体现。及至元明易代、明清更迭之际,反映在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小说中的悲剧性审美更加凸显,当国破家亡、功名不再,个人悲剧性感受更加深刻。另外,当个人身处怫逆之际,艺术语言的深度性和感染力也更加强烈,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圆笔中锋为主,辅以舒朗的结体章法,且渴笔较多,整体不计巧拙、一任自然,凝重峻涩而又意度泛然,哀痛和愤怒仿佛溢于纸外,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性审美意蕴,此种源自于情感宣泄性的艺术表现正是酒神式艺术的特性。诚然,中国艺术整体上节制有序、持重典雅,但是“酒神精神”是一种源自于人的自然原欲的自然精神,反映在绘画作品中的具体而微的“酒神”症候也时有闪现,这种特殊的、区别于传统典范的艺术气质是中国绘画史中不可忽略的、极具研究价值的议题,也是透视中国绘画整体精神格局,从深层次上把握中国绘画整体特质的重要资本。

三、心性传达及其酒神精神

朱耷于花甲之年重新“入世”,他的书画艺术历经衰年变法,取得巨大艺术成就。朱耷隐逸多年,其“忧愤郁涨”之情始终无法得以释放,最终走入“亢奋癫狂”之晚年,借助笔墨来直抒胸臆,艺术成为他苦涩生命中的靓丽色彩,正如尼采所言“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在悲剧面前,我们灵魂里的战士庆祝他的狂欢节;谁习惯于痛苦,谁寻求痛苦,英雄气概的人就以悲剧来褒扬他的生存”[5]。朱耷摒弃了写意花鸟的自然写生模式,专注于自我表现,可以说其书画艺术正是其个人心性的同构符号,体现出生命情感和艺术的有机统一,正如熊立所言“当人的情感中的活力经验、生命运动,经过逻辑的转换变成了规范的客观形式,这样,主观的、随意的、动态的情感与另一方艺术的客观的、规范的、静态的形式就取得了统一。”[6]朱耷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高度阐释了生命的强力意志,也即酒神精神象征的生和本能,其借花鸟自喻,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可谓不辍前宗而自成一家,也正如其所言“法法不宗而成”。朱耷独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实现自我心性的传达,可将其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作品的人格化倾向囿于山水题材在表现自我微妙情感的局限性,朱耷主要通过花鸟题材来传达自我感情,他所绘花鸟具有极强的人格化倾向。例如,他独创的“白眼向人”造型,予人以森寒、恐怖、冷漠的视觉感受。事实上,山人创作了丰富的、人格化倾向的“点睛”造型,例如,《鸟石牡丹图轴》中的极小的圆眼;《双禽》图中两只鸟形态各异,一鸟似闭目养神、怡然自得,另一鸟作神情专注状,双眼突睁;《鱼鸟》图中眼睛无眼白,均为黑色墨点,空寂之感溢于纸上。此外,瞌睡状、惊恐状、凝视状、似笑非笑状的点睛造型跃然纸上,极现情绪之微妙。不啻“点睛”造型,朱耷创作的苍劲嶙峋的秃枝、危机四伏的怪石、沉坠的巨月、孤独的鱼、惊恐的鹿等均不同程度显现拟人化的情态,无一不是其自我心性的暗喻。2.造型的极简化与视幻效应朱耷为了突出主体物花鸟等的表现力,进一步使其符号化和象征化,自然形成了画面造型的极简化倾向。实物造型的极简化,会使得虚隙部分凸显,进而产生视幻效应,实现艺术作品意象共生的目的。其创作的《鱼鸟》作品,单看停在枯枝上的鸟,作品似乎意趣寥寥,而画面中“不合时宜”的鱼的出现,切割画面空间结构,虚隙部分纵深化延展,画面空间延伸至无限,作品意境陡然变得寥廓幽远,空寂苍凉。《芦雁图轴》中,画面上部和下部的芦雁似有对鸣、呼应之势,而中部出现的简括的数笔花草却将画面分割为两个空间,上下部的芦雁似存在于不同的空间,有“咫尺天涯”的悲凉之感,也正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抒发。3.画面张力和视觉反差效应艺术家对画面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营造了画面形式的不稳定感,形成遏而不止、喷薄欲出的画面张力,是艺术家抗争命运的象征和隐喻。《鱼石》作品中,巨大、似顷刻伏倒的怪石与孤独、渺小,翻着“白眼”的鱼构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效应形成了巨大的画面张力。《古梅图轴》中枯败、中空的主干梅枝,生命力似已耗尽,而横生的开着梅花的旁枝却苍劲有力、生机勃发,画面语言对比鲜明,似是艺术家倔强、不屈的抗争人生。著名的《滕月图》中,萧萧而下的藤絮中一轮巨月沉沉下坠,残月造型使得画面延伸扩大,意境呈无穷之势,而败落藤絮中一枝遒劲扭曲的枝干却恣意生长,倔强挺拔,仿佛是艺术家破败人生中不屈生命力的暗喻。总之,朱耷脱离了单纯自然写生和传统文化系统的束缚,独创了强大表现力的艺术语言,以张扬自我不屈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心性的艺术化传达。

四、结语

朱耷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姿的花鸟世界,作品不惟古法、不拘实像,进行了深层次、多维度的自我象喻,展现了其艺术语言强大的表现力。他将诚挚的感情诉诸于艺术,以革命者和开创者的姿态进行了艺术语言的大变革,被誉为引领中国现代艺术的开山鼻祖。朱耷以艺术的形式来对抗和超越命运的悲剧,其抗争人生的态度体现了不屈的生命力,其艺术作品正是其悲剧人生的同构符号,均体现了酒神精神倾向。这种具有表现悲剧特性、肯定生命原欲、张扬生命强力的酒神式人生和艺术是中国文艺史上一枝独具特色的异质之花。总之,酒神精神理论有助于深度认知朱耷作品的准确意蕴,是构筑丰富、多元、完整的中国艺术生态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德)尼采.尼采读本[M].周国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230-231.

[2]张琪瑛.以尼采悲剧理论解析《纠正》中奇普形象[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3):76.

[3]冉茂列.谈中国传统人物画里的儒释道精神[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118.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8.

篇5

“一分钱做品牌”的理念提出之后,在引起极大关注的同时,不少人还是对之产生了疑问。当然,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我们“习惯了”大企业做品牌的大手笔,出手阔绰,一掷千金;我们“习惯了”跨国公司的豪言壮语,为了塑造品牌,宁可亏损十年;我们“习惯了”跟随复制型品牌咨询公司的模仿策略,没有大创新,只能花大钱,在资金上攀比,寻求差异;我们“习惯了”常规品牌运作策略,而常规策略一般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基础。

例如,很多企业认为做品牌就要去打广告,就要去请个当红明星做代言人。就算请不起当红明星,也最起码要请一个曾经大红大紫的明星才行。有不少企业找上门来,希望能够与我们合作塑造品牌,但是开口闭口都是如何才能制作一条好广告,什么样的广告语才是最合适的,先在省台投放还是先在央视投放,产品包装采用蓝色的还是绿色的。沟通一段时间,其突然醒悟品牌塑造原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先做品牌战略规划。

我们必须清楚,广告只是企业塑造品牌可以选择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必经之路。这就好比,男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结婚,其可以选择娶一个富家的千金小姐为妻,但是天下女子千千万,其并非离开了富家的千金小姐就不能结婚了。而且,评判妻子究竟好不好,并不是看其拥有的财富有多少,而是看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是否合适,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越是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忘记,就如越珍贵的东西,越容易被冷漠,例如空气、水和亲情。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陷入了误区,陷入了品牌是“奢侈品”的误区,陷入了“没有大钱就不能做品牌”的误区。

这是很严重的误区,它直接打击了很多中国企业塑造品牌的信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塑造品牌的决心。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品牌,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增强品牌竞争力,我们的企业必须迅速走出这样的误区。

实际上,任何人都清楚,事物发展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由小变大,由寡及众,由弱到强。青壮年有其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跨国公司有其囊中羞涩的起步阶段,其品牌更不是生来就“富甲一方”。

贫民子弟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却也涌现出一批批国家栋梁,富家子弟的教育条件应有尽有,但未必就能成人成才。世界上本无绝对的事情,企业却陷入这样的误区,委实可惜。

当然,必须指出,“一分钱做品牌”是比喻,提出“一分钱做品牌”主要是想表明,只要找到适合企业的品牌策略,企业能够以超低成本来塑造强势品牌,甚至不需额外花钱也可以逐步塑造品牌。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企业就可以逐步解决问题。例如,依靠网络迅速走红的名人,都是“一分钱做品牌”的鲜活案例。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共同提升的问题,必须处理好,否则就失去了品牌的基本意义。

历史使命

泱泱大国,必须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强势品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实施品牌战略的国内市场条件,例如,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9.4%,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已突破1200美元,2006年GDP将突破15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巨大市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渐渐增强,对品牌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而且,中国出口迅猛增长,2006年出口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左右,在国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也有了较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渐渐认识到做品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看见跨国公司将品牌战略作为重要的竞争战略,借助品牌抢占市场,利用品牌控制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赚取高额利润;明白了“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的道理。但是,认识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行动。大量中国企业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由于资金短缺而不能实施品牌战略,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认识并了解“一分钱做品牌”的超低成本品牌运作理念。

中国企业大多喜欢讲排场,追求“大场面”,不够重视企业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资源利用率也迫切需要提高。企业要拥有“一分钱做品牌”的理念,这不仅是节省资金、降低风险的问题,而是要进一步树立“充分利用资源、尽力节约资源”的观念,尽力避免任何有益资源的浪费。资金资源容易理解,是一种“近在眼前”的资源,企业都很重视,基本素材资源、人力资源等“远在天边”的资源则大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很多企业的基本素材资源仍然深陷“冷宫”,等待“受宠”。下面以基本素材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例,来重点谈谈。

先谈基本素材资源。一个品牌的壮大是需要过程的,就像一个人从孩子到成人一样。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有很多事情发生,有对品牌有利的,也有对品牌不利的。有利的不能视而不见,不加利用,造成浪费,而是要积累起来,作为品牌的“一砖一瓦”;不利的不能粉饰太平,要逐一化解,个个击破,不能让其成为品牌大厦的隐患。例如,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为钢结构建筑行业领导品牌三维钢构服务时,通过企业内部调研,发现其在2002年就承建了山东省第一个示范性、推广性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山东省建设厅综合办公楼,但是其却将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典型工程“锁在深闺无人识”,没有将自己的综合实力广泛告知社会,不仅造成了品牌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在某种程度上贻误了企业快速成长的良机。

基本素材资源对于品牌来说,甚至比资金更重要,它们是品牌成长的营养,是品牌“造血”的原料。没有这些资源的积累,品牌最多只是一个浑身穿金戴银、挂满钻石的暴发户。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品牌都还是这种暴发户的形象,我们很难感受到其有多少内涵。

篇6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与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并非同等法律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往往会误以为美术作品著作权随之发生了转移,但是,取得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不等于就取得了该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举例说明,某画家张三将其所创作的一幅国画卖给了某收藏家李四,收藏家李四当然取得了该国画的所有权,李四合法占有该国画,他可以自己欣赏,也可以提供给他人欣赏、李四也可以出卖甚至丢弃、毁掉该国画;但是,收藏家李四对该国画没有署名权,没有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也不能擅自将该国画让人出版发行。与之相应,该国画的著作权仍然属于创作该画的画家张三。由此可见,我国《著作权法》确定的原则是: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美术作品著作权的转移,对此本条的例外规定是,即美术作品的原件所有人享有对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根据以上的初步分析,结合美术作品所有权转移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a分析,以便在沥青法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现行立法的

特点,扬长避短的指导我们的司法实践工作。

美术作品著作权中的“展览权”,也称公开展出权,是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它是著作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展览的对象主要是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但也不排除文字作品的手稿等可以展出的其他作品。美术作品展览权包括作品原件和复制件的展览权,但是,原件所有权人只是享有“原件的展览权”,并不享有著作权。

以下将从美术作品的物权与展览权的冲突、美术作品的可复制性分别与物权和展览权的冲突等方面分析《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不恰当性:

一、将美术作品原件之物权,和美术作品原件所承载的著作权进行分离,导致原件的物权和原件所承载的著作权之间的冲突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分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其中著作人格权的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无形的财产权,是基于人类智识所产生之权利,故属知识产权之一种,包括重制权、公开口述权、公开播送权、公开上映权、公开演出权、公开传输权、公开展示权、改作权、散布权、出租权等等。著作权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财产权利益的同时,须兼顾文明之累积与知识之传播,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均不属著作权所要保障的对象。

1.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与美术作品的著作权是不同的概念。

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可以由作者原始取得,或者由其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购买、赠与或继承等方式继受取得著作权。

美术作品原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原件可以通过出售、赠与、遗赠、继承等方式转移到作者之外的人,依据《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原件的合法所有权人,依法对该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将“原件展览权”独立于著作权,而归属原件所有人,客观上造“原件展览权”和“复制品展览权”之间的冲突

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不因美术作品原件之所有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著作权中的“展览权”也包括了“复制品”的展览权,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各地展出了大量的复制品,而其真迹是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原件展览权和复制品展览权,都具有财产性。按照《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原件所有人仅享有该作品原件的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的权利,而美术作品的作者仍然享有该作品复制件的展览权。尽管原件因其是真迹而与复制品在展览的角度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展览权”本身是展示美术作品的权利,对于美术作品的展示,“原件”和“复制品”都能体现美术作品的构思、制作、韵味、意境、风格等等体现作者艺术素养和功底的艺术;因此,“原件展览权”和“复制品展览权”势必存在冲突。

篇7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36-02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一书中,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创作过程是一种摹仿”提出质疑,他认为文学创作靠的应该是作者自身,那些摹仿外在生活的作者只能写出粗制滥造的作品,而真正好的作品,靠的绝不是,或者说绝不仅仅是摹仿。“至于平庸的作家,可做的只是粉饰平凡的事物:这些人不去操心创造新天地,而只想从旧家当,从做小说的老程式来找出几件得用的家伙来炮制作品,如此而已。”1这些旧家当即日常生活不能满足作家的创作欲,而作家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新的文学天地。而村上春树就是屈指可数的创造自己新天地的作家之一。他作品中对自我追求的描绘总是会用他自己的方式呈现。

林少华在《哈佛教授眼中的村上春树》一文中对鲁宾关于村上文学的研究做出了肯定。林少华写到:“鲁宾认为:寻找,是村上作品的核心。……应该说,鲁宾这个见解是中肯的。”2林少华对鲁宾的评价是很有道理的。村上的作品中,人们心性的迷失和重新寻找自我,是非常普遍和深刻的表现主题,几乎他的所有作品我们都可窥见此种端倪。村上小说中,对“自我”的阐释总是体现小说的主旨核心。而理解这种“自我意识”对于理解村上春树小说中隐含深意、分析其作品的现实意义极为重要。

纳博科夫说:作家手中是没有现成的观念可用的,他们必须自己创造。纳博科夫的意思是说,作家要对整个世界极为丰富的物质精神材料进行整合,而这整合的过程是形成属于作家自己风格的重要步骤,一切小说创作追溯其源头都是现实,而除此之外小说仍需要一些“奇妙”的东西。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村上春树就拥有着这种“奇妙”的东西,因为经过他的思考整合出来的小说中的世界,总是介于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之间,基于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这种叙事视角即能让人信以为真,也能让人浮现出翩翩联想。如在其作品《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就莫名其妙的被一名陌生男子开着出租车带往另一个空间,而这个世界的另一边的入口,竟然是废弃的地下公路的楼梯,这种基于现实的转换,是对读者的负责。而蕴涵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对人本身的寻找态度,则是一种对生活中真实自我的寻找和对自我的救赎;是对现实生活现状极度失望的背景环境下对生活的怀疑之后地继续坚守。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刻画了直子、木月的一种畸形的爱情,木月难以承受这种爱带来的不安和无望,选择了自杀,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迷失和逃避。而渡边也在和直子的爱情中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无助的爱所带来的对人生反面地思考,在理想与现实中陷入深深地矛盾。清水良典先生说过“直子是小说里所有人物的镜子” 4,石原千秋教授曾说“渡边彻可以说是木月的镜子,只不过照出的是木月的反面。”5面对现实,木月选择自杀死去,而渡边选择了坚持,选择了重新面对曾经逃避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在《寻羊历险记》中描写的一位少女,少女是这样说的:“活到25岁然后死去。1978年7月,她死了,26岁。”6试想,这少女一定挣扎了很久,她仍想要活下去。而对于现今世界的无聊和可怕,她也历历在目。但她对生活仍有着藕断丝连的希望,哪怕这种自我找寻的希望微乎其微。这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残酷生活的痛苦和对经历挫折之后的脆弱的最真实的反映。还有在村上春树的《1Q84》中,女主角青豆寻找的另一个世界的出口,这种行动本身也是对旧有生活的放逐而向新生活进发的一种自我的救赎。这种自我的寻找是对现实生活的另一种渴望和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追求,对自我的实现,不仅表现在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之中,还表现在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之中,而这种追求,也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刘延红在《寻找“回来”的世界》一文中写到:“从津津乐道的意大利面的烹制、咖啡的地道,到不厌其烦地告知你啤酒、威士忌、香烟、日用品的牌子,……但估计都是些足以代表时代风尚和个性的东西。村上是个美食家,是个好厨师,也是个爵士迷,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崇洋者。”7孙树林在《论村上春树现象》一文中指出:“战后,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受到遏制, 新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尚存的传统观念一并构成了战后日本社会复杂的精神框架。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 日本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兴奋点便从精神性的一方游离开来, 向物质性一方倾斜。换言之,人们不再注重抽象的什么主义与思想, 而去追逐现实的物质的创造与享受。”8美国学者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晚期的、消费的或跨国的资本主义这个新动向息息相关。”9正是由于当时的日本经济正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正在美国的影响下全面进入大众消费的社会。村上春树在小说《舞!舞!舞!》中就将小说的背景时间定在1983年,称这一时期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说“所谓浪费,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最大的美德。”10这都充分地体现出在当时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下,人们的生活也随之产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更加物质化,开始期望得到从外在到内在的更加全面的物质享受,而当时背景下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现状造成了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方向感到模糊和困惑,他们普遍在精神享受和精神寄托上需要更新的东西来给生活调味,不仅是这些香烟的、啤酒的、西装的高雅品牌,还有村上春树小说中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莫名地不安。这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也很集中地体现了出来。自我有着真实的表象,那就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品味。

对于村上春树作品中对自我意义的凸显,还和日本的社会风气、意识习惯有关,在日本,人们之间总会保持着一种礼貌性的“距离”,任何人也不能、不会触碰到彼此的最为私密的内心深处,即使是夫妻之间、家人和子女之间。日本人作为个体,偏重社会关系和角色、轻视家庭关系和角色的特点,随着当代社会的变迁出现放大与扭曲。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如《奇鸟形状录》中,丈夫和妻子之间总是会有一种疏离感,每日都见面的夫妻却连彼此的真实内心都不了解。《海边的卡夫卡》中一开头便描述了15岁的主人公因为和父亲的不合而离家出走,而且父子之间还似乎有着难言的暗恨。

总之,分析村上的小说中“自我意识”对于理解村上小说极为重要。村上春树的这种“自我意识”不仅是人们对当今日本社会发展现状的极端体现,也同样是人们消极心理状态的高度写实和放大。了解这些自我意识的内涵我们才能真正懂得作者想要表现社会层面中广泛人物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46页

[2] 林少华.《哈佛教授眼中的村上春树》.中华读书报,2004 年 05 月26 日

[3] 清水良典(日).《我的村上春树论》.朝日新闻社,2006年,第142页

[4] 石原千秋(日).《解谜村上春树》.光文社,2007年,第284页

[5] 村上春树.《寻羊历险记》.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6] 雷世文主编.《相约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世界》.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篇8

产品的增值指的是产品价值的提升和产品价格的提高。产品的增值并不简单的体现在价格的变更上,更多的体现在人们对产品价值的认可度。相关企业负责人要重视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对实现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从各个方面进行产品的改进,以期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对产品的艺术设计进行改革,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首先,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产品的设计者都应该认识到产品的包装对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重视产品包装在产品生产和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更新产品外观设计理念,提高产品包装水平来实现产品价值。比如说,圣诞节到来的时候,很多商家都会用精美的包装纸或者包装盒对苹果进行包装,促使苹果价格比以往高出很多;花店也是通过对外观的包装和设计来提升鲜花价值的。其次,重视文化内涵对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作用。目前市场上很多高端收藏品都比较重视文化底蕴对产品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文化,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比如,洛阳很有名的紫砂豆芽罐就是将人们传统农耕的古老文化与产品的设计理念进行统一,实现产品的价值,从而提升产品的价格。第三,通过改变产品的形式和形态,提高产品的价值。比如,猕猴桃市场价几元钱一斤,在冷饮店里榨成猕猴桃汁,价格会呈现几倍的增长。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容和护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护肤品通过萃取植物的精华,进行生产和包装,满足人们的消费水平,以提升其本身的价值。第四,通过明星代言,广告投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产品的增值。以伊利集团的安慕希希腊酸奶为例,产品生产的初期,并没有很大的市场。伊利集团通过在湖南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上进行高额的广告投入,扩大安慕希知名度的同时,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了产品的增值。最后,重视产品的连带性,通过借势增加产品的价值。以电视剧《花千骨》为例,商家借电视剧的热度,生产了一批以糖宝为主题的玩偶,挂饰等,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了产品的增值。

二、现代艺术设计对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视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的将符合市场需求的崭新设计理念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中,才能避免产品被淘汰。包装设计在产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以人们的日常需求为前提的。无论产品本身如何,包装都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成为提高产品价值的外在动力。将全新的绿色包装理念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包装中。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能够从外观提高产品的档次,而且能够防止产品进入市场以后各种问题的出现。重视广告宣传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只因一句“我们从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优秀广告词,农夫山泉的价格比康师傅矿泉水价格高出一倍。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由于消费理念的变更,消费者愿意为包装或者广告的额外支出买单。因为,企业通过广告或者包装的形式,已经将企业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传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很多产品通过更新产品的外观设计实现产品的增值。人们的审美意识往往受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人们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总会不断的变更自己的审美格调。与传统的产品设计不同,现代产品的艺术设计更追求的是产品的个性和创意,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是著名的产茶之乡,以茶叶为例。在安徽、福建等地,茶叶刚采摘的时候,价格并不是很高,但是经过包装、之后进入商场销售的同时,价格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究其原因,茶叶在进入市场初期,生产商用高端材料对其进行设计包装,给人以视觉享受,同时,适当的进行广告投入,促使茶叶的增值。以蓝月亮洗衣液为例,蓝月亮洗衣液中有一款80毫升的旅行装,市场价四元钱。80毫升的洗衣液本身的价值没有那么高,包装设计是其价格上升的根本。旅行装的设计适用于人们日常的旅游、出行,人们愿意花四元钱买一小瓶洗衣液,使旅途更加便利。这也体现了产品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性。企业负责人要重视艺术设计对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和需要的产品实现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生产者还是设计者,都要重视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对市场的影响,保持忠实客户的同时,通过产品价值的提升来开发新客户。随着化妆品行业的日常繁荣,化妆品行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成不变的产品设计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的日常护肤需要。美即面膜通过改变Logo的形态和产品的外观包装,对面膜进行升级,致使面膜价格比以往有所提升的同时,其形态上的薄如蝉翼满足了现代女性的护肤需要,实现了产品的增值。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把艺术设计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契合时展的需求和产品的消费者的需要,最大程度提升产品的价值。同时,将现代艺术设计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不仅能够实现产品价值的升级,一定程度上也会为产品提供新的卖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9

那么产品经理该如何搭建自己的数据分析知识体系?数据分析的价值又在哪里?产品经理做数据分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又如何学习数据分析?本文将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问题。

数据分析体系:道、术、器

“道”是指价值观。产品经理要想是做好数据分析,首先就要认同数据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不认同数据分析、对数据分析的意义缺乏理解的人是很难做好这个工作的。

“术”是指正确的方法论。现在新兴的“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概念,从AARRR框架(获取、激活、留存、变现与推荐五个环节)入手进行产品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方法。

“器”则是指数据分析工具。一个好的数据分析工具应该能帮助产品经理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工作,节省产品经理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产品经理更好理解用户、更好优化产品。

数据分析的价值

产品经理不能为了数据分析而分析,而要将落脚点放到产品和用户上。数据分析应该帮助产品经理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迭代,驱动产品和用户增长。

当我们上线了一个新的产品(product)或者功能时,需要对其进行数据监控和衡量(measure)。然后从监控中采集到产品的用户行为数据(data),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learn)。最后从分析中得出结论和观点(idea),如果数据证明我们的新产品/功能是优秀的,那么可以大力推广;如果数据说明我们的产品还存在问题,就需要对产品进行新一轮的优化(build)。

在“产品——数据——结论”的不断循环中,我们不断用数据来优化我们的产品,加快产品迭代的步伐、提升用户体验。

数据分析的方法

方法1:流量分析

分析不同获客渠道流量的数量和质量,进而优化投放渠道。常见的办法有UTM代码追踪,分析新用户的广告来源、广告内容、广告媒介、广告项目、广告名称和广告关键字。

实时监测产品的访问走势,尤其要关心流量异常值。举个例子,某互联网金融平台因为一个产品BUG导致用户疯狂抢购造成的流量峰值,产品经理发现实时数据异常后迅速下线该产品修复BUG,避免了损失扩大。

方法2:转化分析

广义上所有的商业网站都是电商网站;因为都需要用户转化、需要用户变现。在我们的产品里面有很多地方需要做转化分析:注册转化、购买转化、激活转化等等。一般我们借助漏斗来衡量用户的转化过程。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很多,我们总结了三个大的方面:渠道流量、用户营销、网站/APP体验。以渠道流量为例,通过优选渠道并且量化分配我们的投放资源,可以有效提升总体的转化率。

方法3:留存分析

留存,顾名思义是指用户首次访问你的网站/APP后多少天后回访。留存是产品增长的核心,用户只有留下来,你的产品才能不断增长。一条留存曲线,如果产品经理不做什么的话,那么影虎就慢慢流失了。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找到触发留存的关键行为,帮助用户尽快找到产品留存的关键节点。之前我们发现我们产品里面,使用过“新建”功能用户的留存度非常高;于是我们做了产品改进,将“新建”按钮置于首页顶部刺激用户使用,效果非常好。

硅谷流行的Magic Number(魔法数字)也是留存分析的一部分,比如Facebook发现”在第一周里加10个好友“的新用户留存度非常高。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也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不断探索我们产品里面的魔法数字,不断提高用户留存度和活跃度。

方法4:可视化分析

用户体验,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形象化。目前一个普遍的方法就是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可视化,以热图的形式呈现。

借助热图,产品经理可以非常直观了解用户在产品上的点击偏好,检验我们的产品设计或者布局是否合理。

方法5:群组分析

千人千面,产品经理对用户精细化的分析必不可少。不同区域、不同来源、不同平台甚至不同手机型号的用户,他们对产品的使用和感知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产品经理可以对不同属性的用户进行分群,观察不同群组用户的行为差异,进而优化产品。

之前我们做过一次分析,网站的总体注册转化率是6%;但是使用Chrome浏览器的新用户注册转化率高达12%,使用IE浏览器的新用户注册转化率才1%。这样一分的话,问题就很明显了,极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的问题,产品经理应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数据分析的书籍

做好数据分析,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的,需要在产品规划设计、产品升级迭代中不断实践。下面的这些书籍对于产品经理学习数据分析都有一定的帮助:

推荐1:范冰的《增长黑客》

这是国内对于增长黑客的第一本详细介绍,作者从AARRR的视角切入,描述了大量产品优化、产品增长的案例,对于产品经理非常有益。

推荐2:埃里克·莱斯的《精益数据分析》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介绍数据分析的相关指标、不同行业的数据分析要点,并且有大量的数据分析案例和翔实数据。如果想要把数据分析落地,这本书对产品经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推荐3:GrowingIO的产品和分析师写的《互联网增长第一本数据分析手册》

这里面汇编了我们一年多来数据分析、产品优化的实战案例,里面不少文章被被大号转过,例如《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数据产品经理》等等。

下载电子版的分析手册,请参考这里。

推荐4: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

篇10

一、当代美术作品的收藏意义

绘画和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一样属于大的艺术范畴,因其有着实体作品,和雕塑一样可以收藏,也就使得其具备相当的收藏价值。就当代美术作品而言,同样是绘画艺术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只要其有着相当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就能够供世人学习、欣赏和传承,拥有相应的经济价值。虽然目前仍有许多人对于当代美术作品有着很大误解,认为相较于古代美术作品,当代美术作品不具备历史价值和时代魅力,但只要作品达到了相应的艺术高度,在选题、构图和技法等方面达到相当水准,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样不可小觑[1]。尤其是相当部分当代美术作品着眼于当下社会,创作反映了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具备记录时代和反映时代的重要价值,加上其自身在美学上的成功,同样能够广受喜爱并得到口碑传播。

二、绘画市场经济价值概述

优秀的绘画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有其在艺术和美学上的巨大魅力,能够为人们欣赏和喜爱,而其同样有着商品的属性,能够在交易市场中进行买卖交易。绘画作品不单纯是有着颜色图案的纸、布,而是以相应的载体承载的美学和艺术,其市场价值是无形价值赋予下的多重价值集合体。一个绘画作品的市场价值几何,除了看该作品基本的材质和技巧,还要看创作者赋予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髓,看其承载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好的作品能够带给人无尽的美学享受,其具备的市场价值也就越高。从整体来看,我国当代美术作品的绘画市场价值在资本和运作的推动下有了很大提升,而从长远来看,其绘画市场价值仍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仍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和不足,需要经过大的体系调整和变革,使得绘画作品受众更广,市场热度是在正常的市场规则下产生的。

三、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和绘画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部分美术创作脱离社会现状,过分追求自我前卫

从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创作源和绘画市场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仍然较多。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在美术创作方面,创作者未能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良好平衡,往往过分追求自我,追求前卫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而未能着眼于中国当今的社会现状和因素,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多为个人的自说自话,在艺术追求上偏离主线,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受[2]。尤其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变化巨大,思想精神和意识层面也经受着极为复杂的冲击。在网络信息高速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处理难度加大,对于艺术和美的审视也趋于多元,但许多美术作品无法就社会和??情作相应创作,人们在相应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美术作品也就很难获得共鸣。

(二)国外艺术品市场受热捧,国内领域经济低迷

经过多年来诸多创作者的努力,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高,出现了较多知名的创作者。一些当代美术作品也因出众的艺术魅力而获得热捧,并在全球化市场大潮下进入到全球视野,打进国外的艺术品市场。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引起国外美术作品爱好者的巨大兴趣,相应作品在国外艺术品市场上获得的热捧也越来越热烈。而相对来看,由于许多创作者在创作层面未能追求和本土受众的喜好契合,也未能在题材和表达上突破固有限制,加上绘画艺术未能在社会公众当中有很好的启蒙,创作者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不足,造成国内相应领域并未达到国外的热度,经济效益未能突显。“墙内开花墙外香”、“外热内冷”等相应现象对于国内绘画经济的发展而言有着较大的难度[3]。

(三)投资圈内市场价格火热,炒作虚假问题严重

当代美术作品从商品角度而言,由于其自身具备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就使得其商品价值很难有准确定位,货币价值会随着市场环境和人们的看法而发生改变[4]。同古董收藏品一样,面对浮动的价格,许多资本进入到相应的投资圈,经由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使得作品的货币价值有了极大提升,价格翻倍现象屡见不鲜。虽然相较以往国内的当代美术作品在绘画市场有了很大起色,但投资圈内不正当手段的介入还是使得问题频发,虚假问题严重。一些资本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通过虚假炒作的手段,故意抬高扭曲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许多投资者面对迷雾般的炒作手段,很容易迷失方向,错误购置错误收藏,最后悻悻离开绘画市场。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导致国内绘画市场混乱,很难拥有健全完整的发展链条。

四、绘画市场经济价值提升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美术创作扎根社会国情,反映表达时代性民族性

从我国绘画市场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面对当前绘画市场的发展乱象,要想推动绘画市场价值的正常提升,保证绘画作品创作质量是基础和根本的。从创作角度来说,当代美术作品既要有创作者的自主想法和表达,在相应的题材选择上,还应更加贴近本土,创作时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国情,在创作之前经过大量而细致的观察,经最后的提炼应用于创作当中。同时,面对剧变的时代大背景,创作者还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用画笔来进行时代表达,将时代样貌描绘出来,一方面起到记录时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为爱好者提供巨大的艺术共鸣和情感共鸣。此外,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历史文明传承至今,中华大民族有着独特的魅力,创作者也应当从民族中挖掘创作素材,不断地反映并表达民族特色,让当代美术作品打上民族和时代的烙印。

(二)加强社会公众启蒙交流,获取公众理解支持

绘画市场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一个个主动参与市场当中的个体,而相应个体正是从社会公众中产生的。要想实现中国绘画市场的长足发展,就应当不断扩大相应个体人群。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创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不足,公众对于绘画艺术和当代美术作品了解甚少,也就很难让其喜爱并参与到绘画市场活动当中。为此,相应创作者和从业者应当从这一方面下工夫,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启蒙,通过多种媒体媒介进行绘画艺术的介绍,让公众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当代美术作品[5]。在这一基础上,社会公众才能更加地接近绘画艺术,对于好的美术作品发自真心地追捧和热爱,相应的市场交易活动才会更加真实和长期。公众对于当代美术作品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绘画市场的价值提升而言才能更具意义。

篇11

一、 19世纪俄罗斯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是俄罗斯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世纪,从社会发展来看,在西欧诸国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在俄罗斯发展起来,沙皇政府所推行的农奴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抗,先后爆发了多次社会革命,使俄罗斯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文化发展来看,19世纪的俄罗斯改变了之前和西欧文化交流较少的状况,一面是欧洲艺术家们来到俄罗斯,一面是俄罗斯的艺术家们走出俄罗斯来到国外,两者的交流让俄罗斯的文化环境不再封闭,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在当时较为先进和主流的艺术风格全面融入到了俄罗斯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更强,更加关注普通人对艺术审美的需要,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从钢琴艺术的发展来看,19世纪前半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为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李斯特、肖邦等人在俄罗斯所开展的一系列音乐活动,使俄罗斯的音乐家们对欧洲音乐的创作思想、风格和手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柴科夫斯基、强力集团、拉赫玛尼诺夫等纷纷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具有俄罗斯风情的钢琴音乐。艺术创作的繁盛,必然会对钢琴的演奏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些伟大的作品诞生后,又先后涌现出了鲁宾斯坦兄弟、涅高兹、霍洛维茨等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钢琴学派。至此,俄罗斯钢琴艺术已经走上了一条广阔的发展之路,成为了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钢琴大国。

二、19世纪俄罗斯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1.民族性

19世纪俄罗斯先后爆发的民族革命,让很多民众认识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意义,音乐家的觉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李斯特、肖邦等人在民族钢琴音乐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更是给俄罗斯的钢琴家们以充足的信心,并在技术和手法上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借鉴,于是民族性风格在俄罗斯钢琴创作中悄然兴起。他们将民族性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艺术追求,多以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表现出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其从本质上来说,是浪漫派的一个分支,只是把对个性的强调扩大到了对民族性的强调上。如巴拉基列夫,作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其对钢琴音乐的民族性表现是十分认同和支持的,他创作的《伊斯拉美》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当时巴拉基列夫正在旅途中,途经高加索山脉时听到了一种舞曲的曲调,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并迅速将其记录下来,成为了该部作品的第一个主题。而在第二个主题中,其又对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族的舞曲进行了有机借鉴,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一种为俄罗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歌唱性,集中体现出了其高超的创作技法和鲜明的民族追求。又如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四季》,作为一部钢琴小品集,其灵活短小的形式,更有利于作者创作观的体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涅高兹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与其说是一部钢琴曲,倒不如说是一幅图画集。”12首作品全部和俄罗斯密切相关,或者是对俄罗斯秀美风光的描绘,或者是对俄罗斯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可谓是一部俄罗斯民族的风情画卷。如《二月狂欢节》,就是对俄罗斯二月份狂欢节的真实记录;《十一月三驾马车》中,又对寒冬来临后俄罗斯的壮美风光进行了描绘。所以说,无论是强力集团,还是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他们对民族性的表达都是十分认同的,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责任,用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挖掘和表现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质素,抒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于俄罗斯的艺术创作来说有着承前启后的积极意义。

2.浪漫性

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主流的创作风格,其从古典主义创作的众多程式束缚中解脱出来,强调艺术家主观性的发挥,以抒感作为创作的最终目的。前文中提到,俄罗斯钢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欧洲音乐的强烈影响,所以其钢琴音乐体现出浪漫性特征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格,俄罗斯的创作者们还十分注重对客观情景的营造,也就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这对于浪漫主义风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加具有指向性和基础性,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实和炽热,更加能够获得与观众的共鸣。如柴科夫斯基的《杜姆卡》,其俄语的原意为“思考”和“沉思”,副标题为“俄罗斯的乡村美景”,很显然,柴科夫斯基就是要借助于俄罗斯的乡村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哲思。作品中,其大量使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曲调因素,强调旋律的歌唱性,仿佛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俄罗斯的乡村美景,营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将自己对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景色的热爱抒发得淋漓尽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也是一部借景抒情的佳作。虽然受到李斯特的影响巨大,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部作品中,却没有突出其辉煌演奏技巧,其技术相对朴素,却有着诗一般的唯美和意境。其中的大部分素材,都是作者以对俄罗斯景色的观察和回忆为基础,然后用钢琴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而且每一种描绘都十分精准和到位。比如他用三连音来描绘贝加尔湖波光粼粼的水面,用连续的半音阶下行来表现凌厉的海风,用附点音符来表现动物奔跑的姿态。让人感觉其描绘的画面就在眼前,真正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本是一部练习曲,却大大超越了车尔尼和克莱门第那种单纯以技术训练为主的作品,体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音乐的独特理解。

3.悲剧性

悲剧性原本是一个戏剧术语,后来演变成为一种音乐风格,其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一种十分执著的精神或力量,在付出了全部努力之后仍然遭到失败,并用这种失败的结局体现出一种社会冲突力量的本质。悲剧性虽然是戏剧和文学创作中经常追求的情感指向,但是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性特征,无疑更加适合其表现。而且前文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正值大变革时期,变革就意味着新旧势力之间的对抗,而对抗则一定会有胜败。当时的俄罗斯音乐家们心系国家和民族,试图用作品的悲剧性来唤醒民众,让民众感同身受,获得一种警醒的效果。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有鲜明的钟和钟声的意象。对此他坦言,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从童年到风烛残年,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开教堂钟声的影响。在柴科夫斯基看来,钟声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其既是唤醒俄罗斯民众的警醒之钟,也是个人对俄罗斯发展的不安之钟,更是封建农奴制统治的丧钟。利用钟的意象,巧妙地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传递出一种沉重、不安和伤感之情。又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他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多部作品都有该主题的出现,《帕格尼尼主题幻想曲》中,从头至尾都笼罩着一层死亡的气息,好像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死神的控制一般,只能够听天由命,任人摆布。《科雷利主题变奏曲》中,作曲家反其道而行之,运用了带有迷幻色彩的手法,将死亡主题放置到了和弦中,且变形、发展,以此来表现死亡的神秘和严厉。当人们沉浸于一种平和之中时,突然就进入了变奏部分,死神呼啸而至,让人猝不及防。其试图表现出人类生命与死亡这两方面最为极端的冲突,以此来思考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

综上所述,钢琴艺术因其自身的特征,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象征。19世纪的俄罗斯正是如此,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大变革,使钢琴艺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多位钢琴大师前赴后继,将创作基础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中,大胆使用全新的创作技法,诞生了多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作品。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能够对当时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技法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对当下中国钢琴的创作、演奏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也是本文初衷所在,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引起更多人对该课题的充分重视。

(注:本论文为201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自筹项目“俄罗斯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存在方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sk13lx233)

参考文献:

[1]蔡韧,谭缨英.20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独奏作品文献研究[J].艺术百家,2009(02).

[2]孟令帅.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一)――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J].钢琴艺术,2010(07).

[3]梁文光.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民族性[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

篇12

电影是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新时代的思想和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感受, 同时也开创了更多新的电影创作手段, 给蒙太奇带来了新的创作革命。

蒙太奇出自法语, 也叫Montage。原来是用在建筑学上是构成、装配的意思。在电影艺术中, 是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剪辑、组合, 从而构成发生质的飞跃。从19世纪末, 卢米埃尔兄弟拍出最早的影片, 到美国人埃德温鲍特1903年放映的《火车大劫案》, 到举世公认的格里菲斯把不同的镜头组接起来, 电影才脱离了戏剧这种表现方法, 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此后, 蒙太奇才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它的出现, 使得电影语言变得不在繁冗拖沓, 能够用最简练, 最有序的画面将一部影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在蒙太奇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来, 它随着时间不断的更新和进步, 在不同的阶段给我们出现出影片不同的视听盛宴。下面我就当下影片中蒙太奇的作用, 做一个简单分析:

1、 蒙太奇在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作用:

构成作用, 即若干个镜头经过组接后, 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产生比每个镜头单独存在更加丰富的意思

蒙太奇是电影叙事的语法和语言, 是电影艺术的结构方法。它可以把经过拍摄的看似没有关联的镜头经过符合逻辑的剪接, 构成完整的影视艺术形象, 从而表达创作者的目的。在多个镜头的排列和组合中, 不但构成了完整的画面讯息, 而且能够把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体现的更加清楚明白。因为每个镜头跟它上下两个镜头都是有关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共同构成画面。不同的组接排列能够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对比、反喻、加强、减弱、排比、连贯、跳跃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 多个镜头的组合不但能够更加生动细腻的叙述镜头内容, 而且能够产生各个孤立镜头本身未能表达的新的意思。

例如, 下面三个镜头:镜头A女人开心的微笑;镜头B男人赠送鲜花;镜头C女人失落的心情。

将镜头按照ABC的顺序组接起来, 镜头组表达的意思是:女人对鲜花不满意。

将镜头按照CBA的顺序组接起来, 让人联想到女人原本失落的心情因男人送了鲜花而变得开心

再例如, 下面三个镜头:镜头A鲜花;镜头B漂亮的玩具;镜头C儿童微笑的脸, 让人联想到儿童幸福的童年, 提高了艺术联想和艺术形象。

当然不是任何镜头剪辑在一起就有意义, 所以不能随便乱组合镜头。

例如:镜头A婴儿;镜头B电池;镜头C门, 这三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容易把观众弄糊涂。三者在生活经验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是人们经验无法将三者联系在一起, 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所以, 蒙太奇可以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镜头根据一定的关系组接在一起, 通过镜头内部的联系形成了对比、暗喻、比拟等多种文学修辞手法, 使得镜头表现出一种新的含义, 不同寻常的、简练深刻的表达出镜头内和镜头之外的各种隐藏着的关系, 从而揭示出更为深刻的生活含义。

2、 蒙太奇在影视作品中的创造时空的作用

蒙太奇对时空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时空的压缩和时空的延伸。影视作品中的时空跟现实生活中的时空是不一样的, 在创作作品时, 往往需要对时空进行再分配。

2.1、 时空的压缩:

打破了现实时空的法则, 重新构建和组合时间、空间。根据创作者的构思, 将不必要的一些中间过程删除掉。

例如:我们要表现一个学生离开家、去商城的购物的镜头。我们知道他必须先走出卧室, 经过走廊、走下楼梯、穿过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才能走到商城里去。蒙太奇就不需要把每个过程都记录下来, , 只需要先用一个镜头表现学生离开家, 下一个镜头表现他穿过人群来到商城, 只需要两个镜头就可以把这个过程完成, 中间的时空都可以省略掉。如果我们把全部过程如实拍摄下来, 观众会觉得厌烦, 我们就用几个代表性的镜头表现, 观众也是能看懂的。

2.2、 时空的延伸:

要重点表现某个时间段, 我们可以通过延伸屏幕时间要来实现, 特别是一部影片的戏份和重头戏份, 皆需要浓墨重彩来表现。

(1) 并列镜头的使用通过不同景别, 不同角度镜头的大量累积, 使得使得荧屏时间超过故事时间。并列镜头是指:在同一主题下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且彼此没有逻辑上的呈递或因果关系的一组镜头。并列镜头的这一概念指出了并列得以成立的三个基本要素: (1) 主题内容的同一性。 (2) 镜头形式的相似性。 (3) 因果逻辑关系的缺失。

例如:在一个餐厅, 一个侍者打碎了酒杯, 在场的客人对此做出了反应, 但是不同身份年纪以及他们处于不同状况下的人们, 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电影创作者希望观众能够看到在场众多人的反应, 而不是只是在场整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反应, 那么他就会用并列镜头的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交代现场情况, 使观众明白在同一个瞬间发生的事情, 而这些并列镜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另外, 并列镜头可以分剪:在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中, 男女主人公被困竹林中, 身体无法移动, 眼见就要被官府捕快的杀害, 这个时候, 突然从竹林深处飞出了许多小刀, 趴在竹子上的官府捕快们被小刀击中纷纷倒地。导演使用的方法是先是一组捕快们从竹子上掉落的的镜头, 后面跟的是一组是他们纷纷落地死亡的镜头。导演没有用传统的剪辑手法将一个事件完整的表现出来, 然后并列排序。而将中刀和落地这个过程分成了两半。虽然这样镜头放在一起没有本质上的逻辑关系, 但是两组并列镜头之间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这种做法不但能够更好的对时间进行省略, 还能对动作过程进行省略, 让画面效果表现的简洁利落。

(2) 慢镜头。例如运动员的100米跑, 往往是采用快速拍摄和慢动作放映的方式去延伸时间, 当到达终点的瞬间, 创作者可以用慢镜头展现这个重要的时刻。

(3) 镜头的推拉和定格。例如现在最新的偶像剧, 两人在同一画面中矛盾激化, 可以采用突然推进镜头, 然后镜头定格几秒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4) 镜头围绕主人公旋转360度。在影片《怪物史莱克1》中, 有一场丛林打斗戏, 女主角腾空跳起到最高处, 镜头围绕女主角旋转360度。这个镜头是《黑客帝国》创造的经典镜头, 开创了时空延伸的拍摄制作模式。

3、 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作用

能使声音与画面有机构成, 相互作用构成特殊的声画结合的形象, 产生新的含义, 从而生动、深刻的刻画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主要形式:

1.声画同步:即音乐和画面在气氛上、内容上和情绪上的一致, 包括两者在长度和时间上严密、精确的配合。例如, 炮弹爆炸同时出现声音, 加强真实感。如惊悚恐怖片, 正是因为有了真实应景的现场声, 才更有带入感, 使得观众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声画分立:即音乐和画面在表面上没有直接的联系, 画面内无声源或者传来的声音与画面分离, 制造出一种联想的情景。这种用法多用在转场, 前面一个场景的画面还没有放完, 提前导入了后面场景的声音, 这样让观众提前进入下面一个场景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场景切换时, 不显得那么突兀

3.声画对比:即画面与声音的情绪完全对立, 以此制作手法达到突出主题目的。在实际的拍摄和制作中, 我们可以用喜与悲、善与恶、生与死等的对立的相反相成的手法, 引导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 引人深思到达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画面上出现乞丐在路边讨饭, 而声音却是酒楼猜拳行令的声音, 声音与画面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做法相当于文学中的反喻效果, 给观众的视听感官和心灵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