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01 02:21: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转贴于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篇2

2.物理方面.生活插图求真化,操作插图模仿化,概念定义理解化,原理推理指导化.

3.生物方面.细胞组织放大化,器官系统形象化.

4.天文地理.经纬地图帮助化,天体卫星模型化.

如何利用好这些插图呢?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插图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实效的作用.

一、借图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插图内容的生活化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在《光和颜色》、《光的反射和折射》、《生活中的水》、《大气的压强》这些章节中插图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不仅能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原型,更容易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操作.在观察和实践中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在模仿中求真科学知识,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实例.

七上科学图1-10横线是直线吗?图1-11两个狮子一样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测量的兴趣.七下科学中图1-75视觉的误差,因为再次体会“眼见不一定为实”,认识到科学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八上科学中,图2-11杯中的水会流出来吗?图2-12变瘪的可乐瓶,模仿两图会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就能举一反三了,突然间发现生活中大气压存在的例子有很多.从吸饮料过程的正确解释到婴儿第一次吸牛奶的情景的合理分析,从惊奇马德堡半球的神奇到自制半球中,感悟了大气压的大小.图2-21、图2-22,学生通过完成两张纸在吹气时不仅不会分开,而且会更合拢;对玻璃管吹气,玻璃管上端犹如大象喷水;漏斗内不掉落的乒乓球;会上升的机翼等等,这些图片呈现的事实让学生感觉总是“事与愿违”,想明白其中的原理,表现的特别着急,课堂气氛活跃,此时牵着学生的鼻子完成一个实验的剖析,在理解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基础上,触类旁通,其他问题借助学生的兴趣就迎刃而解了.

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借助插图,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稳定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借图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探索的勇气

教材中有不少插图是著名科学家的头像:如袁隆平、张青莲、法拉第、阿基米德、门捷列夫、霍金等.这些头像反映了他们各自的人格特征和气质风范.结合阅读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奋斗拼搏的经历,消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无惧困难所在、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如九上图1-4霍金,从图片中学生对霍金深深地敬佩,人残志不残,思维无极限.八上图1-47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学者,学生首先嫉妒阿基米德吃饭洗澡时都能有所成就,接着被“经常几天不离开博物馆或图书馆”感染,从他身上领悟了许多伟大的发明、 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 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科学就在身边,成功来自执著和忘我工作.八下图1-29门捷列夫,被他在元素周期表中做出的贡献所折服,懂得用简单的方法表述复杂的问题,尊重事实,善于思考,总结规律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九上图11-8侯德榜的肖像.在种种困难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红三角”牌纯碱为祖国争光.很多学生的爱国之情,立志报国的激情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努力学习.

这些图片中的人物犹如一面镜子,学生在镜子中重新审视自己,对照这面光亮的镜子不断地激励自己,参照这面镜子不断地修正自己,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陶冶,热爱科学付之于行动,找回儿时科学家的梦想.帮助学生从“被动要我学”向“积极我要学”的转型.

三、借图培养能力,使学生的探究层次深化

篇3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历。它为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科学教师大多对课前作业不是很重视,或只让学生准备上课用到的器材,而对学生的课前探究缺乏系统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动手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前的探究准备,将其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新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提高科学素养的探究活动。

一、“课前作业”及其作用

课前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先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和尝试实验等方法,完成课前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征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这类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让学生把握下一节课内容的主要脉络,也可以是对某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

“课前作业”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它的作用是多元的。通过完成课前作业,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1.扫除知识障碍,促使知识系统化

在完成课前作业中,学生可以了解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对暂时遗忘的学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进行即时的复习,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极大地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通过课前作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曾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前作业就是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能力,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探究的课题,并在活动中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形成观察、发现、提出、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与人合作。

二、“课前作业”的设计原则

课前作业是一项学习活动,同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一样,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前作业的引入,其核心之一是要让学生切实从受教师控制的“听讲”、“记笔记”等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构建知识。因此,课前作业的设计的原则是:

1.低入原则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降低起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设计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设计这样的作业:在家将食盐、蔗糖、味精、面粉、胡椒粉、植物油等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的多和少的问题,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的记忆一定会非常深刻。

2.指导性原则

课前作业的布置必须是下一个课时内容的导航针,必须在作业中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大概思路。课前作业可以是下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以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让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时能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

3.趣味性原则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书面的、调查的、实验的、实践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4.开放性原则

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根据课文适时适量布置开放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三、课前作业的案例与分析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就课型来说,常规科学课的课型有:新授课(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实验课、练习与讲评课、复习课。课前作业应根据不同课型的特征来设计。

(一)设计阅读型作业――发现问题

阅读性作业就是将书“看一看”。“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发现疑难问题。如果是一般的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出来,看不出什么东西来,设计课前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案例1.《杠杆》课前作业:(物理课)

1.观察教材P63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什么是杠杆?

3.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观察图13.4-4,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4.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至少5个属于杠杆的工具。

5.利用这些杠杆进行工作,并说出使用该工具的好处。

6.试着找出其中一个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分析:本课前作业遵循了“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让学生先是自学书本,获取杠杆的新知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不仅加深了杠杆的理解,又使新知识得以内化,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把基础知识解决在课前的思路更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懂得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科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

(二)设计观察调查型作业――丰富储备

这里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案例2.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植物》课前作业:观察你周围的植物(生物课)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或农田里的一个地方,例如,教学楼周围、学校花园、农田等。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留意在树荫下、墙角边等阴暗、潮湿地方的植物。(注意:爱护一草一木。)

2.选择4种你熟悉的植物,对它的形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和所生活的环境等进行适当的描述,最好将它画出来或用相机拍成照片,向班级同学介绍。

3.调查表:

分析:学生在学习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之前,已经知道一些生活中的植物,但仅仅停留在一些植株的外形上的了解,而对其器官上的比较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该课前作业通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拓宽了学生的课堂空间,利用课前的观察实践,学生学会对玉米、大豆等一些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分,引发学生需要根据植物特征进行分类的思维,达到“培育新知识第一条根”的作用。

(三)设计操作型作业――感知表象

我们往往认为实验最好在实验室做,并与课文同步,事实上有不少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外做,并且可以提前。操作型课前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案例3.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六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前作业(化学课)

以小组为单位,发给每个学习小组10张pH试纸和一张标准比色卡。

(1)测定牙膏、肥皂水、汽水、淘米水、牛奶、唾液的酸碱性。并记录在书本表格中。

(2)测定本地土壤。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做。

(3)根据所测定的物质的酸碱性,将物质进行分类。

分析:本节知识的课前作业是利用学生的好奇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首先学习物质酸碱性和PH试纸相关知识,然后诱发学生利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课前作业为“科学探究”和总结归纳物质的分类做了铺垫。

四、复习归纳型――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型作业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杂而零碎,缺乏连贯性,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每学完一章,让学生归纳该章的知识要点,几章学完后,归纳章与章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类作业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递推法、包容法、比较法等。

案例4.《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专题复习的课前作业:(复习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O2、H2、CO2,(1)请画一个你最熟悉的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2)写出一个该发生装置所能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式,注明反应类型。(3)总结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4)思考:如何将加热氯酸钾的发生装置进行改动,使之成为H2还原CuO的装置?

分析:本课前作业由于是要求学生画自己最熟悉的装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切入,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稍弱的学生对作业中的前两个题都能完成,对第三题也能总结出一些类型,而能力稍强的学生对第三题的类型总结的比较全面,并且对H2还原CuO的装置也进行了复习。

通过该课前作业,学生在课前就完成了《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基本内容的温习和重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知道有多少?理解有多深刻?难点在哪里?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作业,可以有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集中在难点问题,总结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等,思维就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了在复习课中面面俱到的炒冷饭的做法,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五、科学探究型――激发欲望

探究实践型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5.浙教版八下第二章第五节《CO2的性质》课前作业:(实验课)

如何从雪碧或可乐中制取并收集CO2气体?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作为学生回家的课前作业。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雪碧实验。

班级实验者:实验合作者:

情景:可乐、雪碧等是我们在夏天常喝的饮料,在打开这些饮料的时候,你仔细观察过吗?你知道这些气泡内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利用雪碧进行实验,来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实验目标:1.自制气体收集装置:将同型号的矿泉水瓶对剪,上半部分剪口对接并用胶带纸粘紧,如图所示。

2.用向上排空气法从雪碧中收集气体。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器材:雪碧,曼妥思,澄清石灰水,火柴,吸管,气体收集装置,空矿泉水瓶。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将半瓶雪碧倒入空矿泉水瓶,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______(有、没有)______(少量、大量)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2.将曼妥思放入矿泉水瓶中,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有______,______,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3.用扇闻法闻矿泉水瓶口的气味,闻好后,及时盖上瓶盖。

现象:该气体是______(填气味的有或无)。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1:常温下,______。

实验二

打开矿泉水瓶盖,将火柴点燃后伸入瓶内,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归纳:该气体的性质2:______。

实验三

1.收集装置的上下两个瓶盖拧开,然后将它连接矿泉水瓶口,过一会儿______,则表明已收集满。将收集装置的上下两口用瓶盖盖好,放在桌上。

2.将收集装置的一个瓶盖拧开,向其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盖上瓶盖,振荡,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3.用吸管向剩余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从雪碧中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有______气体。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3: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将5颗“曼妥思”脆皮软心糖放入一瓶静置后打开瓶盖的1.5升雪碧瓶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1.在嚼曼妥思的同时,可以喝雪碧或可口可乐吗?请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2.你还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利用雪碧来制取CO2?

分析:教师从学生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和“曼妥思”脆皮软心糖入手,借助已经具有的科学知识,自制实验器材,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探究都做相应的学习诱导,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生动的探究情景。

纵观整个课前作业的设计,其设计主线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检验等。不仅让学生在课前作业中学习了有关物质的性质,还初步学会了对物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育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社会问题等情感。

以上案例充分地说明了初中科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

总之,科学学习中通过“课前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作业展示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给学生指一条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范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