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18:0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翻译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自主学习与翻译教学
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应用对实践创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用网络教育促进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学者们就呼吁翻译教学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翻译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人们对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辅助技术、语料库等在翻译教学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之一。翻译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电脑与网络已成为现代译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这种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网络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
然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学与教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翻译教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见。要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落后现状,就应在这一方面进行大力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发展学生综合翻译能力、有效指导翻译自主学习,即通过网络及网络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充分利用与有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三、传统翻译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
(一)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利弊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许多学生愿意花钱去上新东方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学习,之所以还有学生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学习,就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情感因素的影响,Kmshen认为各种情感因素,如缺乏动机,自尊心不强、焦虑等会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教师可以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使其进步,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并将授课与育人相结合等等,这些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技巧知识,给学生构建翻译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翻译体系的脉络与相关实践知识,师生之间可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一定问题,但课堂课程的教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实践、运用机会少,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翻译课堂教学由于课时少,实践机会少等诸多不利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将成为提高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研究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应翻译学科发展的实际,顺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生对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的现实需求,在翻译教学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能支撑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网络辅助翻译课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译教学资源和设计了较丰富的翻译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自主开展翻译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网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记忆功能,避免重复的翻译工作,并通过网络的平行文本进行比照,弥补了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汉译英的难度,消除了学生惯有的为难情绪,增加译文的地道性;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传统的翻译练习模式下,很多学生是为老师作翻译,不认真阅读原文、译文粗制滥造,马虎了事:在网络学习下的翻译练习,练习译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网络上,扩大了读者群,学生潜意识中有把练习做得更好的冲动,因此,质量意识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处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易出现焦躁、迷茫与失落等情绪,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和指导,缺乏人际交流,学习者难以进行错误分析,也不利于教书育人。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我国法律对于情势变更的有关规定”为主题,提供海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的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5月13日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第二十六条:“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情势变更原则的认定需要满足一下条件,(1)情势变更的发生非当事人可以预见。如果当事人在缔约时已经预见情势可能发生变更,仍然签订合同而没有附加条件,则表明其愿意担负情势变更的风险,因此变更产生的后果也应由其自身承担。这里,判断的标准应合理,对于某些发生机率很低的情况,如飞机失事,也应作为情更对待。在确定性质上是否不可预见时,可以审查以下三个因素:第一,预见的时间应当是缔约之时;第二,预见的标准,应为主观标准,即以处不利地位一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为准;第三,风险的承担。若合同标的物为石油等长期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或股票、期货等风险投资产品,通常认为当事人自愿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2)情势变更发生的时间必须是在合同成立以后、履行完毕之前。(3)情势变更的发生必须是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情势变更必须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即应为“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4) 情势变更使得合同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仅有情势变更的发生,并不必然适用情势变更规则,只有该变更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足以导致合同双方利益失衡,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造成明显不公平时,才可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二、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改革研究进展
早在21世纪初,蔡基刚(2003)等学者就已注意到翻译在大学英语教育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无论是《大学英语教育大纲》还是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设置上,都没有给予翻译应有的重视,因此倡议将翻译课程设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这些学者的呼吁下,近年来翻译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较高提升。罗选民(2002)和刘宓庆(2003)等学者认为,无论学生的专业是否为外语,他们对翻译的兴趣和需要是普遍的,翻译教学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素质教育。而据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学习翻译的兴趣日益浓厚。王金波(2009)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需求,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翻译学习动机强烈而明确,“希望开设更多密切结合自身需要的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尽管国内外需求强烈,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翻译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李忠华(2007),王玉西(2010),刘晓民、刘金龙(2013)等学者都曾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在学校整体规划、教师培养、教学模式和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无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研究。而从教材来看,市面上已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程主要还是以文学翻译和字句为单位的微观翻译技巧介绍为主,难以满足应用翻译和语篇翻译的训练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翻译专业特别是MTI(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已经渐渐成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应用翻译教材,如《非文学翻译》(李长栓2009)等,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实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使之契合于学生能力和需求以及教学目标。
三、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改革方向与措施
1.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学术关注度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近十年来语文学科教学领域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核心范畴。这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仍时有研究文章见诸报端。统计中国知网(CNKI)1996至2008年间以“人文性”为主题的全部文章及其中涉及“语文”主题的文章数量(见下图),自2001起,“人文性”成为整个学术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于“人文性”的关注又尤为突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源于当时语文教学问题的集中爆发。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涉及到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考试评价、课堂教学、教材编制等方方面面,但是各个层面的问题最终都被归咎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人们期望通过厘清语文学科性质来解决语文学科教学的所有难题,带领语文教学步出“误尽苍生”的困境,学科性质之争因而受到空前的学术关注。
2.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表述与实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结果首先出现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其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稍后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进一步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新课标”中的表述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层面,“新课标”明确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不能带给语文课堂教学以切实细致的指导,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陷入了迷茫与试误之中。在理论层面,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表述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关于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①。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属于一对范畴,“用不科学的含混的概念来为语文课程定性,以致引起种种误解和歧义”②。
近十年来的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的“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其实质就是历史上的“文”与“道”之争。“文”与“道”的说法最早是由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来的,“文”为形式,“道”为内容,“文”和“道”说的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存在形态。在人们的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总是如影随形、无法割离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语言形式为表,思想内容为里。没有形式的内容与没有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世纪之交的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之所以用“人文性”替换“思想性”,有其世界性的文化大背景。20世纪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临环境极端恶化、生态遭到破坏、能源逐步匮乏的人类共同困境,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对策是:复兴人文主义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学校的人化”和教育的“人化”“人性化”“人道化”等主张,这种世界性的人文主义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教育界,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语文教育。然而,“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仍然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老问题,且历史上已达成过“文道统一”的共识。
二、 方法论反思:“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逻辑与视角考察
1. 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逻辑谬误
分析众多研究者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采取的思路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概念分析,具体研究形态为对“语文”二字进行拆分解析,“语文”二字被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多种情况,基于拆分的基础再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得出语文学科的性质;一为历史梳理,1949年叶圣陶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讨论旧有的“国语”“国文”两门课程时,提议一律更名为“语文”,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③
考察这两种基本思路背后的深层逻辑,研究者采取了如下的思维模式:语文学科是一个既已存在的事物,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看其究竟是何性质,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其他?然后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再来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而带动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梳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都属于上述思维逻辑的具体表现。
谬误发生于思维之链的起端。将语文学科教学的系列问题寄希望于学科内部根本性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首要理论问题是否是“语文学科性质”,则大可值得深究。语文学科是业已存在的客观实体,还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为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作的主观设置?早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的1902年,梁启超就撰文提出要确立正确的教育宗旨,认为“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④。语文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其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应该说,这是一个灵魂问题。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机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存在的纯“科学”问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的变化,人们对于语文教学有一种价值的预设,有一种预期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是在主观上预先建立起来的教与学的形象。价值预设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形态,而不是本末倒置。这提供给我们今天的研究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在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之前,我们首要应考虑的是: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问题,而不是一个关于学科性质的事实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倒置,实然对应然的替换,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论证过程中表现出的逻辑谬误。
2.语文学科性质研究的视角局限
所谓研究视角就是观察、分析、解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特定角度,是研究者所采用的深层次的途径和哲学观。任何一个视角都意味着一套从基本的范畴、命题到方法原则构成的理论的话语。研究者以“语文学科性质”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反映的是一种从客体的角度去解释分析的“实体思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怎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⑤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阐述了两点:一是批判旧唯物主义,因为它仅从客体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二是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囿于机械唯物论及形而上学研究方法的视角,将文与道、内容与形式放在二元对立的两极,往往强调一面而忽视和排斥另一面,遮蔽了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的实践与活动。语文教学内在地蕴涵着教育中的价值、关系、过程和多元活动,语文教学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的实践样式!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有“语文”,更有学生、教师与社会生活,是一个人与语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多维互动过程。关注于“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概念转化,即以“语文”替换了“语文教学”。我们无法以一个静态的“语文”概念来代替一个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一切的教育价值理念与课程设计,只有进入具体的教学场域,才能具有现实意义,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真实地达成。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必须是“基础的”理论,换言之,基础理论是相对于“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理论,是能解释、说明这门学科中最为基本的范畴的理论及其体系。把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脱离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与教师、与社会生活等多重复杂的关系来进行理解与研究,漠视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属性与过程价值。“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⑥ 我们必须要从对于“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什么”的思考转型为“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应是什么”的思考。前者是一种封闭的、静止的、平面的分析研究,忽略学生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运动,以及运动中的多种语言活动形态对主体的发展效应。后者则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分析研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二者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回到原点”: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论域转换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实践平台。随着学校层面的深刻变革,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涉及语文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一个学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无论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外在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都呼唤着语文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论域的转换。
“回到‘原点’的思考是重建体系的出发点。”⑦“‘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一个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⑧
“回到原点”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起点。教育与教学,使一个人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因此,教育教学,就是对人的生成、变化和发展的把握。语文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它,才能无限接近其本意,实现学生真正、真实的语言发展。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基本方式,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在言语活动中生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在言语活动中转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科教学就是科学、合理地为学生组织、设计和展开多种形态的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形成与情意发展都是在言语活动中,通过言语活动而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战场,回到课堂教学,探索学生通过言语活动,如何实现语言及其自身的发展,这就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重视学生主体,抓住“活动”这一重要范畴,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改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需要转换研究的论域,从“活动”的角度来看待语文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言语活动既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研究学生语言发展问题的重要概念工具。言语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并指向不同的发展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框架,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思路,对言语活动的形态、机制等命题进行考察,以期使研究有进一步的突破,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同样面临研究视角的转换,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从静态的、单纯的逻辑分析,发展到动态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辩证分析。视角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视角会使我们对语文教学产生更多崭新的认识。
总之,“语文学科性质”研究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语文学科教学研究需要建立起一种基于“关系”“过程”与“价值”的思维方式。回到课堂教学的“学生言语活动”研究,便是主体意识、价值意识、过程意识和实践意识在具体研究论域中的实现。我们呼吁语文学科教学领域通过研究论域的转换,用本学科的话语方式和立场,通过对语文教学这一现象的描述与解释而形成逐步成熟的基础理论与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①倪文锦著《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年7至8期
②钱梦龙著《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③叶圣陶著《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⑥李节著《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08年第9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体学;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185-004
科技英语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一种文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科技英语和科技英语汉译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科技领域日益繁多的国际交流已使得科技英语翻译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从关联理论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策略问题,从而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希望能够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有些实际指导作用。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西方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关联理论被引入到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为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它把翻译看成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确的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相对以前静态的翻译理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关联理论下的翻译论框架基本思路明确,对翻译的解释力也很强。但目前该理论多用于中外文化差异较明显的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极少见到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研究。
1.交际的推理本质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一个涉及两个示意――推理过程、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行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示――推理交际。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原文语言刺激和语境信息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将其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结合,决定阐释什么和如何阐释,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翻译的本质是交际,而交际的本质是推理。
2.语境与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即“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它指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原文作者须基于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先进行推理。[1]Gutt指出,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能够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而动态语境又依赖于语言与环境的关联。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极大地取决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的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2]。
3.关联与最佳关联
Gutt认为,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特别是最佳关联。根据Sperber和Wilson,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而要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原则必须与最佳关联的要求保持一致。根据最佳关联理论,译者就能通过构建最适合的语境,准确地理解源语文章,并且比较贴切地将其译成目的语。
4.语言的解释性和描述性用法
基于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有两种不同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很显然,由于科技英语翻译即将别人用某种语言所言所写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再次加以表述,它属于对语言解释性使用的范畴。故不难理解其翻译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忠实原则的约束、制约,译者在译文文字的取舍上就必须“尽可能在相关各方面使之与原作相似。”[3]
二、关联理论对于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的适用性
在关联理论的观照下,科技英语翻译是一种双重认知――推理活动与交际行为。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话题框架与科技英语翻译:
作为原文最初的读者,译者须努力挖掘出原文语境所蕴含的最佳关联,并进而推理,确切传达作者的深层意义。
2.认知环境与科技英语翻译:
译者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须结合所获的语境信息,假设读者的认知语境,明确翻译目标。
3.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语境因素之一。译者必须事先分析假设的目标读者,才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其对原文的理解以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形式在译文中加以表述。
由上可知,科技英语翻译过程始终体现着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是一个“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4]。作为一种实质上在科技语域中语际间的明示推理行为,它必然受关联原则的指导。
三、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
科技英语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一种文体。在语体上科技英语是一种书面语,非常正规,逻辑严密。科技英语以概念的准确性、判断的严密性、推理的周密性为特征。关联理论认为,译者为达到译文的语用等效,基本前提是他对自然语言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熟练掌握科技英语文章的文体特征。
1.大量使用专业科技词汇,这是科技英语在词汇上的最大特点。一般而言,科技英语用词谨慎,词义既无感彩,又少形象特征,其词义结构要比普通英语单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词增添了新义,另一方面又扬弃了那些不适应该语体需要的词义,从而使词义结构产生了变化。变化结果是词义带上了专业色彩,词的用法和搭配得以相对稳定。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复杂长句多。因为科技英语用于表达科技事实、概念、原理及解释自然现象,需要用逻辑思维严密、结构严谨、表达客观的语言来阐释因果、条件、让步、目的、对比等上下文逻辑概念。
3.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大量使用及某些句型经常出现,如强调句型、分词及其分词短语、不定式等。
4.语言规范、行文简洁:科技英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语言规范、精练。由于科技英语表述的都是客观事实、信息量大,决定了其语法规范无误。科技语言总的要求是以最少的文字符号传递最大的信息,所以其语言简洁客观,在此类文章中被动句的使用较多。科技英语语言的精练简洁既表现在词汇层,也表现在句法层。
四、关联理论与文体学视域下科技英语
的翻译策略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两种语言的用词、句法与语义又有差异,译者须运用关联原则并基于其文体特征,结合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仔细推理原文,努力提高译文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需审时度势,适当取舍,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应力求通过增删、改写、调整等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并使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和表达规律。
1.直接翻译
在科技英语源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接翻译(即努力保留原文所有交际线索,以保留原文的风格)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它主要集中在源语中的科技术语以及具有专业概念的语言单位的翻译之中。
科技术语专业性强,在专业范围内意义相对稳定、单一。对术语翻译的根本前提是熟悉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应的汉语术语,因为在特定专业领域内科技术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对应性强,可以进行对等翻译。如在汽车专业英语中,一些基本技术术语如:thermostat(节温器),crankshaft(曲轴),distributor(分电器),hypoid gear(准双曲面齿轮),4WD(四轮驱动)等翻译时可实现英汉对等翻译[5]。
另外,对于说明性医学语篇,应采用直接翻译。因为任何内容或形式的改变都会误导用户,导致严重后果。译者应译出原文每一条信息,注意使用“祛风”、“止痛”、“慎用非处方药”等专业词语和科技语篇中典型的祈使句,同时保留原文标题和各分项的版式,用粗体字突出注意事项,实现与原文的大写字体同样的语用功能[6]。
2.间接翻译: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
(1)词义引申:词义引申即改变原文的字面意义,以适应上下文、逻辑关系及词句搭配上的需要的翻译策略。词义引申时,可从词义转译、词义具体化、词义抽象化、词的搭配四个方面来考虑,达到准确翻译科技词义的目的。为此,译者不但要熟悉原文所涉及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通晓词的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以及词在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特定含义。例如:Excessive shaft deflection can be the death of an otherwise well designed machine.(轴的过度弯曲变形能使一台在其他方面都设计得不错的机床报废无用。)句中“death”的词义在当前的语境中得到了引申,译为“报废无用”,更加忠实于原文语意。
(2)转换:转换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具体体现为词类转换与句子成分的转换。但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例如: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句中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转译为动词“用来”和“探索”,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增译:增译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使译文在修辞、语法结构、词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增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例如:The best constructor has the least resistance and the poorest the greatest.(最好的导体电阻最小,最差的导体电阻最大。)英语原句在保证读者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增译方法,译文中补充了“导体电阻”一词,准确传达了原意。
(4)省译:省译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某个(些)词不译出来,包括省译冠词、介词、代词、连接词、动词与名词。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省译较增译更为常见。例如:Evidently semiconductors have a lesser conducting capacity than metals.(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然比金属差。试比较:显然半导体具有比金属差的导电能力。)科技英语在叙述两种物质的特性比较时,常使用动词have。译时应将英语的形容词译成汉语的谓语,并将have略去不译,使译文简洁晓畅,文约意丰。
(5)编译:编译即译文对原文的切割、加工和整理,以减少译文读者阅读与实际操作无关的资料及猜测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例如:Is cloning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sword of Damocles to human beings?(克隆技术是否正成为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无时无刻地威胁着我们的安全呢?)句中巧加释意,引出“达摩克利斯剑”的意义,读来通顺流畅且形象鲜明生动,较好传达出原文信息与文化内涵。
(6)反译:反译即翻译时突破原文形式,采用变换语气的办法处理词句,以使译文合乎汉语规范或修辞要求而不失原意。具体包括:将肯定的译成否定的;将否定的译成肯定的。例如:The central fact of biology, evolution,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modern science had been in existence for over two hundred years.(生物学的主要学说进化论,直到近代科学产生二百多年以后才建立起来。)[7]译文将原文的否定形式改用肯定的句式予以表达,言简意赅。
五、结语
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它能够较好地从理论上解决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碰到的许多疑惑,能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规律性。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英语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源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基于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从关联理论的视域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有效指导科技英语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16.
[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48.
[3]Wilson, D. And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In R.M. Kempson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224.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117―121.
库恩首次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领域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及相关理论,后来“范式”被广泛使用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使用领域之所以如此广阔,本身就说明范式理论的产生绝不是一种偶然,它适应了近代以来的实践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普遍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又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相关。其基本特征,用罗蒂的话说就是“镜像思维”。“镜子”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与之相对的一方是被镜子衡量的东西,镜子是标准和模式,决定着被照物的特性及运动方式和规律。这种思维方式首先促使范式理论的产生、发展,但范式理论的困境也同时源自于此。从前一方面讲,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领域不断扩展,由于科学基于这种镜像思维方式,“镜子数量”必然增多,即衡量标准必然多元化,这在以前科学被认作单一模式和单线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范式理论的提出首先应该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后一方面讲,主体和客体、经验与逻辑、观察与理论,一句话,镜子与被照物的割裂,使得人们习惯于一种还原式的思维,即以某一方为衡量另一方标准的镜子,这就导致从近代开始,经验论与唯理论、实证主义与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等无休止的争论,从更宏观的方面看,所谓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流也是由于一方偏向“经验自然”,而另一方注重“内心体验”,双方都试图从自己一方来吞掉或拒斥另一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内部关于范式的主客观之争、范式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它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说是认识论困境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在历史主义科学主义与哲学内部的表现。以前关于科学人文主义合流问题的讨论,一般都着眼于宏观的思想发展,从某个基本概念、问题的发展来探讨这种合流趋势的很少。罗蒂曾经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把认识论和解释学结合起来,但他的切入点是不可通约性问题,而多元化的不可通约性在伦理道德领域却有可能导致相对主义,所以,罗蒂从这个问题切入很有创见;但是,不可通约性问题的产生,其根源恰恰在于范式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因此,本文准备从最基本的单元人手“以小见大”,从范式理论本身的发展及其困境中,发现镜像思维的局限性,并看到经过哲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终于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之复杂性和范式理论的困境
库恩首次提出了“范式”这个概念,当然,有关范式理论的思想早就有人提出,无须前溯,就科学哲学领域之内就有假设主义、证伪主义等先行理论。观察负载理论的思想、整体主义的思想、科学发展的猜想模式等类似库恩范式的理论,已经被很多哲学家提出。但是,库恩作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中最为重要的一员,他对范式本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揭示了范式现象的诸多复杂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暴露了他本人研究方式的局限性,因此,从库恩人手展示范式的复杂性和范式理论之困境就是顺理成章的。佳佳网
库恩提出范式概念,其目的是要解决科学史领域的科学思想革命的问题。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言中,他首先十分戏剧性地回忆说,在他提出范式理论的最后关键时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那一年我是在主要由社会科学家所作成的共同体中度过的……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社会科学家关于正当的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本质,在看法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我的历史知识和学识使我怀疑,自然科学家们是否比他们的社会科学的同行们的解答更坚实或更持久”。接下来他就纲领性地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力图找出这种差异的来源,使我认识到此后我称之为‘范式’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很明显,库恩是从社会科学范式差异中得到启发,并将之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本身就已经暗示着范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流,库恩以前的提出早期类似范式思想的科学哲学家们,大多只是局限于从自然科学发展来看待范式及相关问题,库思的范式概念一开始就取自更为广泛的领域,这就必然具有复杂性。另外,尽管他在前言中就给“范式”下了一个定义,但有学者统计说,“库恩在仅170页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竟先后对范式作了20余种不同的解释”。大概有以下一些主要说法:一、理论、实践和方法等的“模型”“模式”“框架”;二、事例或例证;三、解题或解题的标准;四、各类从不同角度划分的成规;五、一致意见或判断;六、科学成就、特别是常规时期的稳定成就;七、方法及其来源;八、信念、预想和假设;九、学科专业的基体、科学的基本部分;十、各种层次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甚至库恩本人后来也承认,范式是他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可惜却没能定义清楚。这些复杂的含义势必引发进一步探讨的复杂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范式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范式革命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由此产生了科学革命的模式以及理论之间可否通约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库恩自己虽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但范式的内涵决定着其成败的关键;他没能摆脱镜像思维模式,在范式的主客观问题上选择了以主观为镜子,以经验为被照物。范式的主观性决定了范式革命的非理性以及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并最后导致相对主义。此外,库恩本来提出范式理论是受社会、人文科学的启发而提出的,但在说明范式革命时,由于先把“科学的”和“人文的”相互割裂之后,再回过头来用“人文的东西”来解释科学范式革命的原因,结果只能是:“客观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却是由“主观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东西造成的。这一点对库恩来说有点戏剧性,因为他提出的范式概念,就其内涵的复杂程度来说,超越了以往的科学哲学家们的思想概念,但这种超越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解释的便利,反而成为他走进相对主义的方便之门。尽管库恩具有作为一个大思想家所通常具有的彻底性,使得他宁可激化并暴露矛盾,他的理论对于彻底打击极端的实证主义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毕竟矛盾只是被提出,真正的解决还要求范式理论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只有到其复杂性被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
二、范式理论的内涵和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署名”这件事,说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我们把它和人格、境界这样一些操守联系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在“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现出大的人生境界来;虽然只是小事一桩,凸显的却是大人格、大境界。
蒋路先生是著名的俄苏文学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甘愿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而且助人不图名,情愿做无名英雄。由北大李赋宁教授主编,刘意青、罗经国等教授编撰的《欧洲文学史》一书在出版前,曾交由蒋路先生校订,同为编辑的艾珉女士回忆说:“北京大学当时主管《欧洲文学史》工作的罗经国老师告诉我,看了蒋路加工的《欧洲文学史》,他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整部书稿改得密密麻麻,所有史实或细节,他都已核实订正;结构欠合理处已重新调整,有的段落甚至改写或重写。在他们看来,蒋路远不止是编辑,而且是重要的作者之一,可是请他参与署名时,蒋路却坚决谢绝了。”学者蓝英年先生也曾在回忆文章中谈到了蒋路的另一件“拒绝署名”的往事:“蒋路对《欧洲文学史》的校订已经充分说明他的欧洲文学史知识何等丰富。此外他担任过《瑞典文学史》和《捷克文学史》的编辑工作,他加工后的《捷克文学史》,判若天渊,质量上有极大的提高,致使编者看后非要他署名不可,他当然又谢绝了。”翻译家凌芝在《蒋路文存》编后记中也写到了一件相类似的往事:“《生活与美学》的译者主动提出,请蒋路将他这本由英文转译的旧译本根据俄文校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被人视为畏途,如同改造一幢旧房屋,既要用新材料表现现代感,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风貌,这实际意味着比重译一遍还难!可是蒋路做到了。尽管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当事人的离去,许多细节已渐渐暗淡起来,但责编蒋路究竟为这本书获得了新生。成稿时,连俄文版书名《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恢复了它的原貌。看了改文,十分满意,主动把‘蒋路校’三个字写在他名字后面,却被蒋路毫不犹豫地勾掉了。后来再一次把他的名字写进后记,结果照样被勾掉了。”
林增平先生长期致力于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成为研究历史的权威。前些年,有关部门决定出版一部《史》,林增平先生便受邀担任其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而且他还与另一位历史学家一起负责这本书的统稿工作。在这本书第一卷出版前,有的编委提出,要将林增平先生署为第一主编,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同意,大家都觉得这是实至名归,没想到林增平先生却坚决反对,坚决不同意将自己作为第一主编,极力要求将别人作为第一主编。事后,林增平先生曾与孔祥吉先生谈及此事,他感慨道:“做学问切不可争名逐利。眼睛盯着名利二字,文章就不可能行之久远。”就这样,在林增平先生的一再坚持下,这本书出版时,将另一位学者署名为第一主编。林增平先生的这种淡泊名利、推贤让能的人格风范,感动了许多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也曾拒绝过署名。那是1986年,钱学森阅读了一位学者的科学论文,读后给这位学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位学者很感激,便主动提出在时,准备把钱学森的名字同时署上,钱学森立即回信说:“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对的,我决不同意。这不是什么客气,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要说我曾向您提过一两点有用的参考意见,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讲上一句。这是科学论文的原则,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
很多教授,出于虚荣心,在学生研究发现的科学论文上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做法,与蒋路、林增平及钱学森相比,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就如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辉一样,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令人仰望的道德品质,这是一种已经稀缺了的人格修为,但这种修为却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会永远闪耀着光芒。
一、缩略语的构成
1.简缩法。简缩法:取词语或者短语的首字母:许多的缩略词都是由短语中的关键词的首字母组成的。比如,BA(Bachelor文学士)、MP(Member of Parliament英国下议
员)、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飞行物)、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数)、USA(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利坚合众国)、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
2.替换缩略法。替换缩略法就是将一个单词用另外几个字母进行替换缩略,比如,用oz代替ounce,用Xmas代替Christmas,用d.代替penny等,以上两种缩略方法的使用能够使缩略语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人们更加方便的阅读。
二、缩略语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1.对一些特定词语、短语进行缩略。在科技英语中,一些名词、短语、术语以及概念会在上下文中被不断提及,尤其是一些由专业词汇组成的短语,对于读者来说会很陌生,但由于频繁的使用词汇全称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因此才会在科技英语中使用缩略语,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快速的理解文章意思。科技英语中,有可能出现一段话对同一短语进行重复使用,比如,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feet per second.(英尺每秒) ,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转
数)……等,如果这些专业性的词语都使用全称,这些词语就会占据太多的空间,导致整段话显得杂乱、拥挤、零散。从而为读者阅读增加难度。使用缩略语能够使句子变得紧凑,从而提高文章可读性。此外,还可以在句子中第一次出现短语时使用其全称,将其缩略语备注在全称后面,之后就可以全文使用缩略语,以便于读者的理解与阅读。
2.对与一些句子的解释性翻译。缩略语的使用需要了解写作背景,从而能够使缩略语的应用完整的表达文章意思,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如果缩略语只是在上下文中使用,虽然为常用语,但是原文照译却还是使外国读者难以理解,因此就需要将缩略语中所包含的信息全部表达出来。比如中国词语“三来一补”,如果只按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就会变成“three processing industries and one compensation”,外国人对此就会产生不理解,就连中国人也不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真正的含意,因此就需要将其翻译为“processing raw materials on client’s demands, assembling parts for the client,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client’s samples and compensation trade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读者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
三、缩略语在科技英语中的翻译
英语缩略语在形式上就像一般的英语单词一样,但是缩略语具有言简意赅、表达信息量大的特点。科技英语中的缩略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而使我国学者对其真正含义的理解存有一些偏差,所以就需要对其翻译方式进行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与国际学术届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比如,可采用音译法:将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翻译为托福考试,将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翻译为雅思国际英语测试。意译法:将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翻译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翻译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国际奥委会。零翻译法:将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翻译为信息技术产业,将Disc Operating System DOS翻译为磁盘操作系统,将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翻译为整合封包无线服务。混合翻译法:将 USB(Universal Serial Bus) Flash Disk U-disk翻译为适用于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的高容量移动存储设备 U 盘,将SIM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翻译为用户身份鉴别模件。这些缩略法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学者对国际科技学术的了解与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科技学术的进步带来帮助。
四、缩略语在科技英语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缩略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科技用英语中,这就使得科技学术论文变得言简意赅,从而方便学者进行阅读理解,为世界科技学术进步提供帮助。缩略语还能够帮助学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制定清晰可靠地科学学术概念,使科技学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那与进步。
结论:用英语对科学论文进行书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科研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但由于国内学者的母语是中文,因此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存在很大困难。这就要求学者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且学会正确的使用缩略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科研思路及论文写作技巧
杜志叶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duzhiye@126.com
主要内容
如何凝练科学问题? 如何阅读文献? 如何分析数据? 如何写撰写科技论文? 论文写作要点建议。 论文的发表。 参加国际会议。 如何撰写科研项目申请?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引言
高层次人才的素质:
做人 做事
做人:宽容、坦诚;诚实、守信; 团队精神 (美德) (道德) (合做品质) 苦干和巧干的关系 做事: 本职工作 创新型工作 会提科学问题 会写课题申请(计划书 proposal) 会写文章(paper) 会交流沟通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创新型人才-时代的要求
创新的形式: 发表文章 申报专利 主持项目 创新层次: 原始创新(源头创新) 理论创新 应用创新 创新与继承 创新思维与逆向思维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1、凝练科学问题?
1.1 从实践中来 经验 量化 想法 问题 1.2 从文献中来
科学问题
数学处理 图表加工
概念 理性结论
文献结论的补缺或完善 文献结论之间的矛盾 文献结论的局限性或错误 1.3 从逆向思维中来
敢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定根据的“钻牛角尖”。 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根据,逻辑推理要自己成立。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2、阅读文献
2.1 文献搜索: 搜索地点:图书馆、文献库、网站 搜索方法:题名 关键词 作者 溯源式 2.2 文献阅读 泛读:了解文章做什么?创新点是什么? 精读:掌握文章的“四点” 重点理解:“为什么做”(why),“如何做”(how)? 主要结论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2、阅读文献
2.3 重点文献研读-抓住文章的“四点”: 靶点:该什么?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切入点:文章思路和方法的关键要点,如何着手解决问题的? 创新点:文章的“新资料”、“新方法”、“新结论”、“新概念”, 或称为“四亮点”。 疑问点:该文结论与他人结果“有何异同”?“有何矛盾”? “有什么问题可继续研究”? 2.4 撰写文献阅读综述 从文献中寻找自己所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研究工作的 主要套路之一。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3、分析数据
数据图表是科研论文的基础,没有图表就没有自然科学 的论文。 图表的分析可有下述阶段: 扫描 聚焦 解剖 归纳 凝练 扫描:揭示图表中的一般特征。 聚焦:将分析的重点集中于某1~2个关键内容(关键点)。 解剖:对关键内容(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归纳:总结关键内容的学术要点、亮点、创新点。 凝练:凝练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对图表的分析要遵循“四句话”的改造制作功夫: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3、分析数据案例-表格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3、分析数据案例-图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4、如何写科技论文?
4.1 一般原则 科技文写作中要把握好“三要素”:“论点”、“论据”、“观 点”。有点儿象八股文,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顺理成章、 自圆其说”。 4.2 慎选论文标题(TITLE) 题目应该覆盖主要目的或者信息,也应该吸引读者, 不能太长。并且应该避免附标题。 4.3 摘要(Abstract)四要素-目的 方法 结果 结论 最好用第三人称写,说明文章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不应出现“本文”,“我们”,“作者”等词,也尽量避免“首次”,“最 后”,“简单”,“主要”,”次要“等修饰语。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4、如何写科技论?
4.4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部分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介绍论文背景,相关领域研究 历史与现状,本文目的意义,创新在什么地方(有待解决的问 题).应尽量将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即思路要写清楚, 可能的创新意义写清楚。
引言包含的要素:
1) 文章的目的; 2) 对目的的证实(为什么整个工作重要); 3) 背景,前人已经做了的,怎样去做的,我们以前已经做的 4) 引导读者:读者应该在文章中看到什么?文章中让人感兴趣的 关键点是什么? 5) 概括和总结:作者所期望的结论是什么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4、如何写科技论文?
4.5 研究方法(method) 是论文的主体,要展示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基础、模 型、仿真或者实验结果。 理论方面:层次强,公式推导简洁明了,突出主要内容。 模型或实验方法:图、照片的采用,仿真或者实验条件的详细介 绍,追求清晰明了。 实验结果:以图、表来表示: 1) 解释图表标识符号 2) 总结图表中的数据规律,展开你的结果 3) 将你的数
据和别人的对比;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4、如何写科技论文?
4.6 讨论(discussion) 讨论的每个部分应该有层次,应该有逻辑顺序,主题明确。 讨论内容应该为自己研究独特的东西,和别人相同相似的一笔带 过,不要深入讨论。另外讨论的数据来源应该和结论中的数据一 致,并且要一一对应,前后呼应,互相衬托。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 1. 陈述主要发现 2. 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 3. 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 4. 研究的意义: 5. 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4、如何写科技论文?
4.7 结论(conclusion) 文章的总结,要回答研究出什么,简洁指出。 1. 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 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 3. 与以前已经发表的论文的异同 4. 在理论与实上的意义 5. 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5.5 论文规范性问题 论文的格式要规范,投稿前要注意每个杂志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引用问题:参考文献的数目 主要结论。 英文译文问题:英文翻译专业术语可参考中国期刊网。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论文写作要点”建议(十要点):
论文题目和内容匹配(切题),慎选标题;注意做到:针 对性、醒目性、挑战性、学术性。 ? 提要格式要符合杂志规范要求,一定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创 新点,至少要写出文章的特色。 ? 引言中一定要对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创新 意义”(或重要意义)写清楚,因此对前人工作必须有较全 面的了解,所提科学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有挑战性,不 应泛泛而谈,含糊其辞。 ? 文中的主要内容应是围绕图表进行,即“看图说话”(理论 分析可从公式出发)。“图表顺序”即文章思路的所在表 现,“不断发向”是文章深入的主线。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论文写作要点”建议(十要点):
突出关键学术点,指出亮点或创新点。 ? 图题说明要规范、充分、必要,图表的设计和图幅数要合 理(图表信息要适度),图面要清楚。 ? 参考文献的书写要规范,主要文献尽量引用,文献不要太 过时。 ? 文章各部分内容的量要平衡(平衡美),文字要通顺,文 字结构要成一个整体。 ? 论文的结论要围绕创新点和亮点,不宜过多,也不宜过 少,也可提出疑问点(置于最后)。 ? 文章的标注(课题号)和致谢不要忘记,这是市场经济 运行规则。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6、论文的发表
6.1 投稿 根据论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期刊,比如偏理论或者偏实践。 编辑部邮箱常用杂志、期刊投稿邮箱投稿,在线投稿。 6.2 修改 1) 态度 对编辑和审稿人充分尊重 比如:编辑对引言一般意见:引言是否充分反映了当前存在的问 题,并阐述了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2) 可能是审稿人的著作遗漏 比如审稿人意见:参考文献是否遗漏了近期重要文献? 3) 对审稿人的问题回答方式(谦虚 不要过分据理力争) 6.3 发表 1) 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2) 作者名字和单位的译名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6、国际会议
6.1 投稿 搜索国际会议信息 ieee旗下的会议,各专业学会下的会议 , 以及其他学术团体的会议,要注意会议举办者的资质。 下载投稿模板,在线投稿。 6.2 修改 英文写作的水平问题 专业术语翻译 6.3 参会 Oral presentation ,Post presentation 大会注册 护照、签证 论文检索查询(sci,ei,istp)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7、如何撰写项目申请(proposal)?
一个科研项目的申请应包括下述内容: 做什么(what) 如何做(how) 为何做(why) 期望的结果(result expected)
“做什么”即选题,要注意四个字: 新(颖)、奇(异)、重(意义)、难(难度合适) ? 选题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前人工作基础上凝练科学问题,注意 “难度合适”、“阶段目标”。 ? 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明确”、“针对性强”、“有特点”。“小题精做”, “小中见大”。 ? “如何做”即研究方案,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与要解决的问 题紧密挂钩。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互联网常用交流平台
互联网提供了便利的互动学习平台: 信息群 QQ群 校内网群组 BBS 仿真论坛() 中国电力研学论坛(cepsc.com/bbs/) 博客 百度空间(hi.baidu.com) 校内网() QQ空间 Windows Live spaces (spaces.live.com)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结论
转变观念——认识信息时代的学习特征: 学习环境网络化 学习资源数字化 学习方式多样化 提高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科研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谢谢!
Thank You!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网络学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丰富资源 二、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三、巧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学习和科研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丰富资源
数字化图书馆致力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中国期刊网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中国专利数据库 Engineering Village 2平台 (Ei Compendex) ISI Web of Knowledge 平台 (SCI检索)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二、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1. 学术资源搜索门户 2. 开放获取课件 3. 免费电子教材、期刊和会议论文 4. 开放获取机构收藏库 5. 语言翻译工具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学术资源搜索门户
学术资源搜索门户网站 Google Scholar (scholar.google.com) SCIRUS () 通用搜索引擎 Google (.cn) A9 () 搜索技巧介绍 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 搜索引擎直通车(/)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中国期刊网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文献溯源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常用搜索技巧
1. 使用引号“”防止搜索时对引号内的内容进行拆分 2. 使用filetype:ppt (pdf,doc)来限定检索资料的格式 3. 使用减号“ – ”来去掉包含某些特定信息的检索项 4. 使用site:×××.com将搜索结果局限于某个具体网站 5. 使用inurl 和Intitle来进行精确查找
例如:可采用以下方法快速查找开放获取资源 inurl:openaccess inurl:e_print inurl:eprint inurl:preprint inurl:dspace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2-5 语言翻译工具
中国期刊网(dict.cnki.net) Google翻译(translate.google.com) 在线英文字典(/) 金桥翻译() 星际译王(
2-5 语言翻译工具
中国期刊网(dict.cnki.net) Google翻译(translate.google.com) 在线英文字典(/) 金桥翻译() 星际译王(
2-3 免费电子教材、期刊和会议论文
免费电子期刊 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
(/ )
美国斯坦福大学High Wire出版社的网络出版物
(highwire.standford.edu)
美国能源部科技信息局建立的电子印本网络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常用杂志、期刊投稿邮箱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duzhiye@126.com
在线投稿
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
关键词: 科技英语;翻译;教材;翻译人才培养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为人类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工具永远离不开人文。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科技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科技的研发以及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译教育人士,依然认为科技翻译或技术翻译是一种低层次的词语转换行为,跟文学翻译无法相提并论。正如《技术翻译:技术文献翻译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术翻译长期被视为翻译界的丑小鸭,尤其在学术领域,它常被归诸于最低级的翻译活动。[1](任朝迎译)。就我国的翻译现状而言,从规模上看,可以称得上“翻译大国”,但并不是一个“翻译强国”,真正高水平的职业译者很少。由此,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达31所,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也已达158所[2],现在开办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的高校则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译本科、硕士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盛行,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翻译理论、翻译史及文学翻译为主。有些高校虽开设了非文学翻译课程和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译、工程翻译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大多与翻译市场的社会性、实践性需求严重脱节,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3](以下简称《教程》)所编写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基础上,反思我国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要解决高校培养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很重要的两个环节就在于解决科技翻译教材建设问题和翻译教学问题。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就是要以科技翻译教材的内容为突破口,将教材内容与翻译市场需求、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将翻译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学科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1 《教程》一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程》一书共三个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实践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应用篇,包括从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篇、练习以及专题常用词汇。此外,在素材专业领域的选择方面,《教程》不仅把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还选取了科幻小说题材,拓宽了狭隘的科技翻译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有利于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
第一章对科技英语及其文体特点、科技翻译标准以及适用理论、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和科技翻译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并以《科学美国人》等科普类杂志上的英语原文为实践篇进行。第二章主要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字方面的对比,并以科幻小说为专题进行实践练习。过去科幻小说中的很多科幻技术已经完全成为当今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设备,如计算机、手机以及机器手在工业上的应用等,故此专题能为拓宽学习者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别从直译和意译、音译与形译、顺译与倒译、分译与合译、重组法、转译法、增译与减译、正反译法、替代法以及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的定义、类型或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不同专业专题,如计算机、信息与自动化、电力、管理、材料、建筑、机械、农业、交通运输、环境、地质、测量、采矿、矿物加工、冶金、林业、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科技文献为翻译实践篇进行分析讲解。与其它翻译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译理论上着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逻辑辩论;忽略了那些存在争议或只在英语学界存在的理论研讨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学习难度,使更多学习者能进行无障碍学习;精简了《教程》的文本结构,突出《教程》编写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现实性意义。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别介绍了科技英语论文摘要的特点、类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语中图形、位置的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语中数量、倍数的常见表达方式及其翻译进行了总结。本书所选的单句和语篇,多选自近3年内各专业领域资料,既侧重于专业性基础英语,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新视野,又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相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现代科技前沿,为学生实现英语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体验。
《教程》在每章介绍基础翻译理论后,附上或选自国际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选自专业英语书籍的语篇,进行翻译实践。这些文章既涉及科学论文又涉及知识产权专利、操作说明书等。编者对节选文章中的复杂句和长难句做了详细的分析,书后附有参考译文。这不仅有利于读者学习科学期刊的语言风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语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和与外籍人士就专业技术进行沟通的能力。《教程》的出版,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然而,尽管编者尽全力进行编写创新,《教程》一书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排版问题。尽管《教程》在总体设计上把所有编写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合理而有创新,不过由于排版失误,导致目录导读与书中内容不一致,如目录页中缺少了“第一部分为理论篇、第二部分为技巧实践篇、第三部分为特殊应用篇”,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容易丧失对全书把握的整体观。
②编写内容。《教程》内容覆盖面广、选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专业所选取的材料不够丰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词汇比较有限。对翻译专业学生或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即使学会使用这些词汇,也仍与用英语进行科研交流的行业人员差距甚大,因此,在词汇方面还需提供更多参考文献,方便自学。
从本质上说,科学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而语言仅是用于描述其内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汉语还是使用英语,都必须遵循符合客观事实的原则。然而,由于参编人员都只具有英语文学专业背景而缺乏专业背景,书中某些地方的译文,难免有失准确。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译文:最小二乘法和B样条优化逼近这两种方法,因为分别建立在几何距离平方的最小值和对像素插值的基础上,均易受到噪声的影响。[3]
对照原文初看,原译文似乎并无不妥。不过对专业人员而言,原译文显然欠准确。显而易见,这是因编者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所致,因为平方和的最小值与平方的最小值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议改译:最小二乘拟合法和B样条近似法这两种方法均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因为前者以几何距离平方和的最小值为基础,后者以像素插值为基础。
因此,为了确保译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翻译专业语篇时,今后还需要加强与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对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尽量避免科学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
损耗。
2 《教程》一书引发的思考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艺领域,涉及当代经济、科技等实用领域的翻译已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4]这就意味着,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如果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正是这一系列翻译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重视翻译教材建设,重视翻译教学也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培养翻译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加强教材建设 翻译教材建设应该体现工具性特点。蔡基刚教授曾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选取富于精神内涵的材料作为课文”,这“只会使我们的外语教学脱离实际,变得毫无生气,使我们的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需要”。换言之,“大学英语教材不应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绍,还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5]
“近十年来,有关语种互译的教材变得红红火火,如英汉翻译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内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种,但重复多,创新少。”[6]如此重复编写教材,明显不利于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现在的翻译教材建设情况,与十多年前相比,无论从数量、质量、编写内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观。不过,总的来看,翻译教材,特别是翻译硕士阶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居多,其编写内容跟职业翻译实践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译教材,情况也是如此,科技翻译的实用性、工具性未能凸显
出来。
科技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其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语作为课程甚至是专业方向进行了设置。要开展好科技英语的教学,就必须建设合适的科技英语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的特点,这样教材建设才不会“忽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5]
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如地质、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电力、仪器仪表等都有各自的专业词汇。“科技翻译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务的行业的基本情况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英语能力只是科技翻译的一个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是无法正确的理解科技文献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话内容的。”[7]科技翻译工作者应该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杂家基础上的
专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会的需求,学生个人的需求,在教材内容编写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实用的翻译技巧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无论例句还是语篇翻译实践或练习,都涉及到科技英语的十多个专业领域,启发学生站在学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学习市场急需的技能,以适应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译教材应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的编写
目的。
2.2 重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依托基于内容、重在实践的课堂教学 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性和学科性特点的高质量教材,同时还需要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课堂教学。科技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翻译授课教师不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绝不能偏离科技题材或其他应用性题材;而且还需要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翻译项目为导向,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社会化教学模式,即“将翻译课堂教学与社会翻译实践操作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翻译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互动、合作式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9]。道理说一千遍不如亲自体验一次,与其灌输学生很多生硬的翻译理论,不如直接让学生进行翻译活动更有实际效果。这就要求翻译课堂的教学回归翻译实践的本质,重视社会翻译实践教学。
就翻译实践市场而言,科技英语翻译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翻译教育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不过,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应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应重视社会的需求,并在加强翻译教材建设的同时,适当调整翻译课程的授课内容,建立以内容为依托、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课堂社会化教学模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网上教学,指导学生处理翻译同类文本时,尤其是在翻译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题材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会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批的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生产品”,而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满足社会性和实践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从而全方位提高翻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译本科专业试点院校名单.翻译硕士专业试点院校名单[J].中国翻译,2011(2).
[3]任朝迎,李桂丽,刘芳.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5]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
[6]许钧.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J].中国翻译,2001b,(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55―01
阅读能力的养成和培养不仅是语文素质的体现,它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初中阅读教学在学生原有的文化积累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起始阶段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掌握目标变化,有的放矢
把握好初中与小学阅读教学的连接和差异,才能多渠道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尝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小学和中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其中有相同的地方,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诵读优秀诗文”。但更多的是不同,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小学仅要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中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同时在初中阶段还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字”“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表明初中阶段学生要有更广阔的阅读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这些变化和目标有着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准确地做出阅读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二、提高参与兴趣,事半功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阅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跃起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新课教学前的识记竞赛,排演课本剧等,努力营造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不间断地开设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 “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阅读的热爱,刺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爱读、乐读,并在爱读、乐读中得以提升。
三、加强美文吟诵,情感陶冶
我们现在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法是什么?是教师以滔滔讲析代替孩子自悟自诵,美读吟唱。事实上,配乐诵,分角诵,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情趣多多,比教师将文章大卸八块、咬文嚼字,有情趣千百倍!“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有人说: 诵到极致就是“说”,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韩军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韩军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感动在场师生,让全场师生跟着一块流泪,因为他真投入了。
诵当然包括背诵。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篇巨著。自古便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诵读对语感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有着重要作用。
四、针对不同文体,循序渐进
有一段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人对政治、历史太敏感,一不小心成了历史老师(大讲写作背景)、成了政治老师(过分强调主题),把说明文容易讲成科学论文,忽略文字的教学!其实不同文体,不同时期的文章,在阅读时侧重点应略有不同。
现在以教学文言文为例,来阐释语文课如何充分展示阅读的魅力。
首先让学生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读一遍,然后再读有标点的文章,不用老师讲学生便体会到了标点的重要性。
在文章翻译时,首先强调几个重要词:
第一步,让学生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或成语, 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很多双音节词就是由古代的单音节词演变来的。
第二步,师生互换翻译文章,即教师先说文言,学生说白话,然后教师说白话,学生说文言,从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第三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