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18:27: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四学生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开学起一个半月的时间,我基本属于无所事事,根本学不下去,可能是既不用为工作操心也不用为考研作准备的缘故吧。其实,人们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消磨时间,看着时间匆匆流去却无动于衷。那种滋味我确实体会到了。在那一个半月里,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除来吃饭就是睡觉,而且起得还比较晚。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日子真的很难受,那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因为我根本无法做到麻木。
还好在十月中旬,自己终于能够自己惊醒自己,重新找到那个目标——六级。其实我从开学就一直由那个目标,只是找不到动力。可从那时起,我强迫自己和那些考研的“混”,和他们一个时间起床,去相同的自习室自习,在相同的时间一起去吃饭。虽然我不是考研的人,但我却和那些考研的人有着相同的作息安排,唯一的不同在于我的压力比他们要小些。我清楚,大四学生的生活很容易变的混乱,也很容易被改变。我看到身边一个个同学的生活变得愈发糜烂。我只要和他们呆上一阵,我也会变成那样的。还好,我没有。为那六级,我拼命地学着,书包里整天背着一堆英语的东西,什么电子词典、六级听力训练、六级阅读、朗文词典......在自习室一坐基本就是一天。在和他们一起的学习状态中,我渐渐找到了那种愉悦的感觉:自习时听着我爱听的歌背英语,和狼、轶明一起去吃饭,学累了和他们在教学楼里四处转悠,寻找美女。晚上十点半才回宿舍,和他们在路上说笑。尽管六级我考得不怎么理想,但是我拼过了,虽然有些遗憾,但下次继续努力就是了。
本学期还一个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就是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了,尤其是在后来既有学习任务又有家教的那段时间,把学习的是提前弄完,周末备完课再安心去家教。另外,对于期末的科目提前作了准备,在十一月的时候就已经把初等数论这门课复习过一遍了,而且看得很细,这样我十二月的时候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六级的准备上。而当期末时我可以不紧不慢地准备初等数论那门课,可以说这可以算我大学四年学的最好科目之一,尽管成绩才考了八十多,排了十几名,但也还算不错啦。
时光如梭,不经意间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回首这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有太多的回忆。在这四年里,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记得刚踏入这所校园,对一切都充满着新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加入社团,尽情的体会这种渴望已久的生活,充满着活力。带着这份激情与活力,我度过了大学四年。使自己在生活的磨练中逐渐的走向成熟。
大四这一年,我一边在学校学习来充实自己,一边又在社会实践中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上,我从不放弃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每一门课程都认真的做好笔记,在本学年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获得了“计算机三级”证书,并在学期末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本学年,学习部分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在这期间,我自主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对于相关知识做了深入的学习,最终能够把这些知识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充分应用。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在这个整个过程中,使我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磨练了我的意志,对待事务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
在工作上,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学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虽然刚开始的工作中并不会用到多少专业性的知识,但是在工作过程中,让我对公司中的相关工作流程有力更深的了解,对工作岗位的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有针对性的学习了好多有用的知识。对于人际关系方面也渐渐的放得开,增强了沟通能力。
大学时人生当中的一个转折点,经过大学四年的生活,我变的更加成熟,能够冷静的面对以后路途上的所有挫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定得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改正缺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信息论与编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2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位课,也是研究生(含博士)入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课程。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总学时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在第7学期开设;先导课程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线性代数》、《通信原理》等;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从事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涉及众多学科,需要广泛的数学基础。
1.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发现目前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考试模式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大四学生尤为重要,在大四教学中必须重点强调和培养。但目前该课程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指定的重点。学生形成了普遍的依赖心理,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限制了学生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考试模式单一化、简单化。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和就业学生比例分别约为30~40%、60~70%。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思路是学生以后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今后学生从事研究工作而言极为重要;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则更为重要。目前,该课程考试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单一理论考试为主,没有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异。
(3)没有正视“大四”现象。由于大四学生要参加考研、面试、实习、出国等,客观上造成学生时间零散、心态浮躁的问题。据调查大四学生90%以上曾经逃课, 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36%,长期不上课的学生达到7.3%,作业抄袭与实验“混点”更是普遍现象。因此,目前以期末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大四”现象,甚至在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大四”情绪,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4)考试信息反馈缺乏。目前的考试方式,只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很少反馈给学生。考试只起到了评定分数的作用,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改革理念及思路
本次改革计划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标准,探索适用于“大四”的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2.1根据“大四”学生需求差异,制定层次化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不同,制定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层次化评价体系,从考试模式、考核内容上充分体现层次化。
(1)考核模式:改变原有单一化、简单化的考试模式,将考核类型分为“研究类”与“应用类”,建议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研究类”;建议准备就业学生选择“应用类”。“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
(2)考核内容:平时成绩考核设计为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设计为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成绩构成比例和考核内容选择上都体现出层次化差异。
2.2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考核类型、考核内容、考核时间上都具有一定自主选择、自我规划的空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考核类型;学生能根据选择的考核类别,选择不同的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内容;学生能根据自身时间和学习情况,选择参加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时间。以此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发展的规划,合安排时间和学习,减小对老师的依赖,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3注重考核方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建立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平时成绩考核中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中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的成绩构成比例既要体现层次化,又要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作业、自主学习实验内容的选择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容易量化、区分度好。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充分考虑“大四”学生“事务多,整块时间少,零碎时间多”的客观事实,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内容不宜过多且时间不宜过长。
3.改革方案
本次考试改革从成绩评定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改革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方案设计,具体如下:
3.1成绩评定改革方案
“研究类”与“应用类”考核的总评成绩均由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试部分构成,具体构成与比例设置如图1和图2。
图1 “研究类”成绩构成比例 图2 “应用类”成绩构成比例
3.2考试方式改革
根据改革思路,设计了灵活、可行、可操作的考试方式,具体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一览表
3.2.1创新性提出“微考试”方式。
所谓“微考试”模式中的“微”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考核内容“微小化”,即每章结束后即进行一次微考试。二是考试时间“微小化”,即每次微考试时间在0.5小时左右。多次“微考试”成绩的总评作为随堂作业成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时间情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主选择“微考试”的时间。
3.2.2建立“微考试”平台,实现多元考试模式中各类成绩的考核和管理。
“微考试”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平时成绩考核模块”和“实验考核模块”主要实现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在线考核和管理。
(1)随堂作业的“微考试”的考核和管理。在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在系统规定的时间段内,通过平台预约“微考试”时间。审核通过后,在规定的时间来机房在线完成试题,教师能在线处理微考试的成绩、反馈批改意见及下一步学习建议。系统可根据每次“微考试”的成绩,给出随堂作业成绩。同时,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考核类型,通过系统可选择自主作业的内容。自主作业在线下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提交报告或代码,课程组组织教师统一对报告和代码进行评阅,并提交成绩与反馈意见。
(2)实验的考核和管理。基本实验以实际中常用的数据压缩、图像压缩算法及标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算法的MATLAB仿真为主,学生通过系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基本实验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在系统上提交实验报告和代码即可。同时,《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课程,在数据压缩、图像压缩、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常用的数据压缩、图像压缩算法及标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算法均可在已有的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实验箱上来实现,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在线选择自主实验的内容。先在虚拟化实验平台上验证算法的正确性,验证通过后可通过系统预约实验室时间,然后在实验箱上搭建实际的光纤/移动通信系统,实际观测系统的性能提交相应的报告。
3.3考试内容改革
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考核内容要体现出差异化。“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科研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具体如表2。
表2 考试内容一览表
4.结语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着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大四学年自我总结范文
看着日新月异的校园,踏着更显成熟稳重的步伐,成了这个学校的“老大”。大四的我们,没有了大一的迷茫,没有了大二的潇洒,我们更加稳重,更加成熟,有了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决心。无可否认,作为大四学生,意味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更重的社会责任和更为接近的分离暂别。
时光如梭,岁月飞逝,青春的脚步不会为谁而停留。回顾大三的日子,确实有很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地方。但我没有大的遗憾,因为在那悄然流逝的日子里,我始终是在努力着的。在那段美好的日子里同样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欢声笑语和酸甜苦辣,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记忆。
在学习上,我还是保持了以往的态度,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期末认真复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挺遗憾的是英语六级没有通过,不过会继续努力的。除了学习,平时有时间也会多看看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早期,父母是孩子职业生涯的启蒙者,他们要引导孩子自我觉察,探索职业群。当孩子进入到学校,职业生涯指导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要在教授学生获是有意义的工作及符合需要的工作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工作世界;在毕业后,还要具备提升技能与知识,获得想要的新工作。由此,台湾已经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核心目标,并将生涯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总体而言,台湾职业生涯教育受到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影响,注重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强调以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模式来教育培养和评价学生。从本质上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涯教育的目标可以说是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
2 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实践
台湾的技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得以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构成的体系,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之相应的,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形成了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较为成熟的体系。台湾各技职院校都设立有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全面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发展。笔者根据对台湾技职院校的考察,对台湾技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特点做如下归纳:
2.1 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生涯发展中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在职业教育阶段以“适性就业”为核心价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加竞争力、加强适应力。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生涯顾问咨询制度;引导并协助学生收集就业相关信息,提高求职巧,做好就业或者创业的准备;倡导学生多元学习、终身学习;凝聚学生情感,使之感受学校关怀与照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设定了完善的、具有连续性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某校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为例):
大一年级:以职业生涯关注辅导为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和“认识工作”,前者主要是职业生涯性向测验、职业生涯性向咨询等测评,后者主要是生涯规划与热门行业分析讲座。
大二年级:主要开展自我管理能力辅导:通过职场礼仪与态度、校友职业生涯分析、职业生涯分析、校友生涯座谈、生活礼仪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对职场有初步的了解,称为“职场初探”;通过思考逻辑训练、个人EQ管理讲座等,增强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称为“增强能力”。
大三年级: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包括咨询会、职场体验学习营、产业市况分析、企业导师请益、英文履历学习等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场;通过工读实习进行“职场体验”。
大四年级:由于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根据他们毕业后的去向,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也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就业的准备辅导,二是面向升学、留学的辅导。
此外,还有帮助大学生求职或留学的内容,如校园征才、企业说明会、校园面试、留学咨询顾问、1对1履历指导、生活礼仪教室等详尽内容。
由上可见,技职院校生涯教育伴随着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其内容从生涯教育的认知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职业生涯学习到就业或者留学深造,循序渐进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内容,整体设计极为细致地照顾到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2.2 生涯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实际效用
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展开的。其课程设计针对三个方面,根据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但都是以实际效用为出发点的。
在自我觉察方面,采取了通过学生对自我总结的个人性格、兴趣、特长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同时,借助生涯测评量表、价值观拍卖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机会,以此评估个人职业生涯适合的方向。
在生涯觉察方面,以实践为主,安排学生参观访问就业单位或机关,了解职业和职业的分类;安排学生访问自己的亲友,了解他们所担任的工作角色;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作角色的特性,并体验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状态。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生涯觉察的同时,对工作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着重针对学生个人生涯的性向及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设计生涯相关技巧演练和讨论,养成学生在工作态度、遵守纪律、判断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良好能力,以及养成他们妥善运用与规划时间的能力等。
另外,运用相关活动,如举办生涯博览会、结合户外教学等学校重大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做工作的介绍、参观工厂、举办生涯辅导讲座、校友返校经验传承,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也是台湾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3 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不同于就业指导,生涯教育是要从关注学生如何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扩展到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是将学校进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化进行融合统一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生存质量问题。台湾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以职业教育为基础,通过系统的 有序的职业生育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并逐步完成社会化,为学生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
生涯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在选择符合个人能力、兴趣和意愿的职业,同时形成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生涯发展过程。生涯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效益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它同时具有社会性,能够对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语
作者简介:彭克勤(1965-),女,湖南常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2JGYB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18-02
多学科知识融合、多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是当今社会发展对“90后”年轻人的要求。大学教师除了要为大学生传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这样才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思想上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多种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新生,应及时引导他们提高独立性和团队意识。
一、大学本科生在不同阶段将面临不同的问题
每年九月初是全国大学开学的时间。本科新生们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学学习、打胜了艰难的高考战役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和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来到自己选择的学校,开始了大学学习生活。在短暂的喜悦、兴奋、新鲜之后,本科新生们将很快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针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大学、院校都会在迎接新生的各种活动、大会上做动员、教育,提醒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准备应对学习、生活、人际、青春期成长等各种问题;要全面培养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社会能力;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包括独立意识、心理素质、责任感、坚持不懈与锲而不舍的习惯、团队协作意识,等等。但是仅靠一次性说教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学生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将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大一学生会明显感到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孑然不同,因而难以适应;大二与大三学生会感到专业、基础、公共课程过于繁重,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大四学生又要面临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补考、就业等诸多问题。因此每个阶段,大学教师应针对其突出问题有重点地实施教育,最后达到多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召集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座谈会;班主任一对一谈心、教师上课时实施教育、定期组织班会宣讲,等等。
二、对新生独立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性问题关系到整个大学阶段乃至一生
在新生入学不久,首先将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是不适应大学学习等。他们普遍会有以下感受:一是课上内容太多、讲速太快,来不及思考;二是高数等基础理论课留作业太少、测验太少;三是英语课上教师全英文上课,听不懂;四是上机辅导机时太少,来不及做完就结束了,教师不能做到一对一辅导,等等。
新生出现诸多困惑和不适应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独立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家庭呵护无微不至,学校安排紧锣密鼓,学生们习惯于让教师去安排一切学习事宜,而非自己独立安排学习、独立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突然失去了主心骨、感到不知所措。如:课后不知道自己消化、练习,等着教师布置作业;有问题不去主动提问,不去自己搜索答案或与同学探讨,独立的习惯没有形成,等等。此时,教师应耐心讲明大学学习的特点,动员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虽然“蜕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它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蜕变使得新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归结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强化独立意识,全面提高独立能力。如前所述,新生的“诸多感受”都是独立意识差、独立能力没有形成的表现,是没有完成“蜕变”的表现。当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较强的独立意识之后,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新生刚入学阶段是大学教师教育学生努力培养独立能力以适应变化的大好时机。
2.“独立”的含义
独立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其含义包括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和精神独立三个方面。
养成生活上独立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首要途径。目前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弱、依赖性强,学校、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独立性的培养,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一个在思想上、行动上、个性上缺乏独立性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处处依赖他人、生活学习及为人处世处处不顺利,困难重重。因此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训练其处理自己生活问题、提高基本生活技能,摆脱家长学校的呵护,实现生活上独立的能力。对于异地读大学的学生来说,拥有天然的锻炼机会;而本地读大学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自己处理生活琐事、安排学习、与同学朋友交往等有意义的事情上。
大学期间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独立性的培养。大学学习有别于中学学习,其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大到四年如何规划目标、安排时间,小到去哪个教室自习、选哪个章节练习、选哪本参考书,以及在学术上怎样形成独到的见解,都主要靠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独立性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业的顺利完成,也与将来步入社会后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心理与精神上独立性的培养是独立性最为重要的、内在的表现。这种独立是一个人真正成熟、自主的标志。具体表现为:不依赖他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需要有独处的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自己对自然或社会的看法有独立性、自主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非将困难和问题转嫁给他人,等等。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易冲动、易盲目,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自己、坦诚对待自己,做到自我总结、自我调整、自我提高,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熟,逐步建立起自信,这样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3.独立性建立起来后,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有了独立性之后,学生状态和感受与新入学时相比会有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课上内容虽多,但能领会重点和教师的主要思路,来不及思考的问题能够课后解决;二是自己能够独立查找资料、自己做练习、自我检验、独立思考提升理论高度,而非等待教师留作业、让教师帮助总结;三是懂得英语语法等基础理论学习已经在中学完成,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听、说、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主攻专业英语,扩大词汇量;四是不再抱怨上机时间不够,能提前做好上机准备,习惯于与同学讨论和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五是在机房有教师辅导时,着重解决难点、完成最后调试,等等。
独立意识的形成能促成大学新生自觉培养独立性。除了有益于四年的大学学习外,还有益于将来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走向社会后的学习;更加有益于生活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因此培养新生的独立能力、独立意识是亟待解决的也是学生受益终身的大事情。
三、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1.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是大学生高效学习、技术创新、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责任感、增强适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多学科知识高度融合大趋势下对现代人才的新要求,是有志青年所必备的又一重要素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两个典故,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科竞赛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毕业设计也要求多人分工协作完成。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团队整体协作互助就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但是本文所说的团队有别于日本“绝对服从式的团队”,盲目服从有时会出现悲惨的结局。该团队提倡的是集思广义、各取所长,既能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难题,又保证了大方向的正确性,往往还会创造出奇迹。
学生们尤其是班干部,要有强大的责任感,为塑造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奋进的团队起表率作用。班级每个成员也都有责任,用自己的行动为创建一个有和谐互助风尚的、有良好学习风气的集体做出贡献。良好的团队很可能成为同学们将来在社会中成就大事业的有益资源。总之,在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将受益无穷。
具备团结协作能力不仅可以使本科新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从团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强调团队意识”是本科新生首先要进行的又一个重要工作。
2.培养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途径
培养和提升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的途径包括:一是独立解决课上没有吃透的问题。可以通过看教科书、查阅参考资料、上网搜索答案、和同学讨论、课间课后积极联系教师请教等。二是热心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帮助他人不仅可以使同学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同时还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捋顺了思路、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威望和责任感、收获了友谊。三是组织一帮多的学习讲座活动、考前辅导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四是组织一些文体、趣味性的集体活动。同学们协商、自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五是积极参加一些学课竞赛、学课兴趣小组,创建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四、授课教师应提高综合素质,不失时机地对大学新生进行独立性、团队协作意识的教育
在技术迅速更新、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大学教师一定要顺应时展的需求,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扩展;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任课教师要全方位为学生做出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不失时机地对其给予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尤其对于本科新生而言,独立意识、团队协作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抓紧、做到位,将对四年大学生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68-02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日益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形势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快,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高校常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内各高校纷纷进行学期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为了与国际接轨,与社会需要接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学制度选择是学校的办学目标理念的体现。近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有的实行三学期制,有的实行四学期制,学季制是四学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分秋、冬、春、夏季。这一教学制度的设置使得课内学习时间压缩,自主学习量加大,教学内容和过程“网络化”。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同步,基于此,本文以学生的视角探讨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改进策略。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条件与组成要素
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在一定技能支持下的能力表现形式。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综合性研究成果的产物,学术界对其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如自主性学习、开放式学习、自我为导向的学习、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等,支撑理论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及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理论等各个方面。
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理论侧重定义了相应的组成要素,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定义侧重为个人主体、以人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建构主义侧重于建构相关的框架模式,使学习者进入相关的情景学习、掌握技能;认知主义理论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开发学习者的潜能。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最早的定义为“自身学习的能力”,表现在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后来逐渐发展为从不同的理论支撑角度进行界定,如元认知能力、联通能力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研究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定义,其主要特征是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表现为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具体组成要素有:自主学习的自我定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其中自我定向能力包括制定目标、计划的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包括运用客观资源的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自我监控能力包括自我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包括自我反省(反思)、自我总结能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一种心理能力,更是一种社会能力,还是一种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有其特定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联。
(一)自主学习能力组成要素与评估框架
自主学习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有层次性结构的,分为一般学习能力、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和具体学科深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从可测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量表测量、模型测量。如,采用华南师范大学朱祖德、张卫等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由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分量表组成。测量信度、效度,适用于团体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进行评定。学习动机分量表包括自我效能、内在目标、学习控制、外在目标、学习意义、学习焦虑等因子;学习策略分量表包括一般方法、学习求助、学习计划、学结、学习评价、学习管理等因子。
有研究运用坐标轴的直观图描述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对比,其主要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目的。适用于个体的检测,x轴表示学习时间、Y轴表示学习内容、z轴表示学习目标,根据三者的关系在坐标轴上作出对应的点线,并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量化,用直观的图形表现,可以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以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能够从表象分析其本质,从能力的大小判断学习质量的程度。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组成要素不管是模糊评价还是精确评价都能反映自主学习的信度、强度、效度,得出自主学习的质量报告。量化评价有助于过程的监测与改进,模糊评价能反映学习质量与水平。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般学习能力、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和具体学科深度自主学习能力,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是知识的获得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反映了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与规律,通过自主习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在现实中,学习质量就得到的有效的验证,其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表现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一项特殊技能、一种品质与习惯养成。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律。
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看,量表的建立,可以细化具体的执行效果,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其相关影响因子,可以动态反映学习的进程与学习质量成效,其信度、强度、效度能折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能主观能动地调节自主学习的节奏和改进策略,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锤炼自主学习的意志品质。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现状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正进行学期教学制度改革,其着力点大多数在关注教师方面,把学生学习没有摆在同样对等的位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政策、方法引导不够,大多数高校引进了一批MOOC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起点与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学习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的质量也不尽人意。
一项对地方高校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测量表方面得分低于常模,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从不同的角来看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在学习管理上,女生自控力优于男生;从学科分类上来看,文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于理工科学生,而在学习策略方面却不如理工科大学生;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不同的年级来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动机上不同年级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情绪上大一的学生焦虑度最高;在学习效能、学习评价、学习计划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并有随年级的增高而提高的趋势。此外,在学习管理、学结、内在目标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在学习管理、内在目标方面存在着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
基于上述种种表现,地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问题表现在: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超前性与师生行为适应的滞后性;传统学年学分制的惯性思维定势,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程的难易程度把握尺度与标准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与目标达成度影响学习的信心与毅力,学习的兴趣、就业的压力、学习的氛围等等也是影响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提高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政策导向下的自主学习体系构建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学习体系。
建立与学季制相适应的自主学习的导师队伍,指导学生选课、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进行自主学习心理辅导。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引导
在针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改革,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异质性的深度自主学习,师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共同体。
(三)根据共性与个性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年级抓新生教育,自主学习习惯养成;中年级抓意志力品质养成,高年级抓深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四)注重学习型社区组织建设
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建设网络自主学习社区,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交流范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术活动、校庆、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多种形式,以专业活动为抓手、学生组织为平台、完善考核方式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崇金,等.国外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知识经济,2015,(3):11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缘起
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在学习领域内广泛应用,引起了高校学习环境的变革,催生并孕育出了“网络学习环境”。但是,面对学习环境的变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不适应”导致“网络学习困难”。
笔者所在的上海建桥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在日常从事教学和思政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考证通过率很低,能顺利和独立完成网络公开课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同学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效率低下。要解决上述问题,仅仅依靠网络的普及是不够的,从培养和提高网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入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感觉、思维和行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学习领域内的表现。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对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和学习成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
2.1 自编《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197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对自己能否胜任某一任务的认知。
参照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预期或信念。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借助网络手段,凭借自己拥有的技术或技能,克服网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情境距离障碍,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的能力的评价。也是大学生对控制自己网络学习行为和调节能力的预期评价和认知。
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网络学习状况,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应该包括大学生个体本身的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学习能力、网络学习环境及个体对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环境的认知和控制。根据这些内容,笔者设计出了具有60道题目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上海建桥学院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初测,收回有效问卷312份。将回收的有效数据用SPSS16.0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辨别力评分、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最终确定包括26道题目的问卷,问卷的KMO检验结果为0.908,抽取到5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3.163%,这5个因子和初步理论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吻合。
随机抽取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邦德学院、上海中侨学院的50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的测试,经整理有效问卷有410份,有效率为82%。将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用SPSS16.0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以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价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工具,问卷包括五个因子(见表1)。
2.2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状况比较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不同性别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差异。发现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网络学习操作能力,更能控制自己的网络学习行为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对网络学习效果更为自信,而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网络学习概括能力、对网络学习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不同年级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上面差异性的研究,发现四个年级中大四学生的平均值最高,四年级学生相对具有较高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他们具有较高的网络学习能力、网络行为控制能力和网络环境适应能力。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不同专业科类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及各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体育艺术类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各因子和总问卷上的得分相对来说最低,这说明体育艺术类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
2.3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状况的总体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不高,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说明年级、性别、专业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较大的影响,这与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和对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是基本相符的。
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对自己的网络学习成绩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认知,只是认知的程度不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同学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或自己适当地调整,化网络学习挫折为学业进步的动力;反之,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同学,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状况会愈演愈烈。
3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由五个因子组成,这五个因子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网络学习能力、网络学习行为和网络学习环境,这些因子既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3.1 网络学习能力的高低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网络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此方面的能力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缺乏熟练的网络操作技巧,不能及时地检索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不能熟练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调查数据表明,7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检索能力不强;74%的同学认为自己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
其次,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对网络学习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不能经常对上网的技巧和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不知道在网络上如何寻求帮助。调查发现,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42.7%民办高校大学生不擅长总结学习经验;对于网络中所搜索到的学习资料,34.4%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归纳概括。
再次,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不足,比如,对所要检索和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的评估能力差等。数据显示,55%的大学生认为资料不准确、不齐全、容易产生误导;6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资料不详细,不能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
3.2 具体的网络学习情况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具体的网络学习情况包括大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兴趣、网络学习的目标、具体的网络学习行为、对网络学习行为的控制力及个体对网络学习效果的认知等。
第一,参与网络学习的兴趣的高低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网络学习缺乏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造成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网络学习的成绩。问卷结果显示,39.3%对网络学习缺乏很大的热情;40%的人对网络学习缺乏很大的兴趣。
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造成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之一。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35%的同学每次上网不会主动去查看网络作业;30%的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学习;81.7%不能独立地完成网络作业;从数据来看,能否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对克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低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对网络学习行为的控制力不强是造成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另一个原因。学习实践表明,凡是网络学习成绩较好,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除了个别具有较高的网络学习兴趣外,更多的是具有较强的控制力。然而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控制力也是相对不足的。数据显示,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只有33%的大学生能够不受干扰完成学习任务;76.4%的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分配好网络学习和网上娱乐的时间。
第四,对网络学习效果的信心不足。调查数据表明,8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够正确地利用网络;41.7%的大学生认为知道的网络知识比其他同学少,这说明对网络学习效果的信心不足是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
3.3 具体的网络学习环境及个体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认知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第一,网络学习环境的虚拟性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环境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没有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缺乏教师对学生直接的关注和信息反馈,容易使学习者产生产生紧张、烦躁和无所谓的情绪。调查数据显示,33%的大学生认为无法向老师直接询问,没有面对面教导的感觉,不够真实;45%的大学生没有耐心听完全部网络课程,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传统课堂老师讲解得详细。
第二,网络学习课程平台的运行情况、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风格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平台中网络传输是否畅通快速、网络学习系统操作是否方便、网络课程内容是否丰富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课程中心网页经常崩溃、进不去;4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课程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因为给予的步骤、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完全;4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课程的内容枯燥;39%的同学认为网络课程设计不合理。可见,网络课程的硬件和软件情况等都会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4 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对策分析
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对策应当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参照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以下从指导教师、学生自身、改进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4.1 指导教师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和个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学习能力的缺乏会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第一,加强对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增强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在网络学习之前,指导教师可以以文字或短片的形式给大学生讲解网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并对其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技能进行培训,包括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有用的网址、基本的网络检索方式方法等。在网络学习的阶段性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播放网络学习成功学生的事迹录像,也可以开展座谈会,交流网络学习经验,加强学生进行网络技能技巧的学习。
第二,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定期的总结,培养其选择有效网络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网络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总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对于学生的网络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其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另外,面对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海量的网络学习信息,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对自身能力和网络知识的辨别,加强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学会自我管理。
第三,讲究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既要结合学生平时的网络学习经历,又要考虑学生的网络学习承受力。
首先,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利用精心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是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状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网络学习状况的异质性程度也日益增强,不记名式的问卷调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用计算机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更加客观和直观。例如本研究中利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具体研究性别、年级、专业等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预测。
其次,明确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采取阶段性的教育计划。对于低年级学生应开展网络学习适应性教育。比如在入学之初,学校可以下发一些介绍及指导大学生如何进行网络学习的小册子,让他们了解大学网络学习情况,了解网络学习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网络学习。对于高年级同学,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网络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应对他们进行网络学习兴趣、网络学习习惯、网络行为控制力、正确归因方面的强化性教育,要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典型示范。应注重学生网络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网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网络学习的主动性。
4.2 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面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不高的状况,不仅要对自我的网络学习情况有正确的认知,而且还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网络学习困境。
第一,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网络学习动机,端正网络学习态度,学生要对自己的网络学习动机进行调整,要从提高学业水平、增强综合能力角度去参与网络学习,要经常对自己的目标、进度、预期结果和学习方式、内部学习资源和外部学习资源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克服网络学习的困难。
第二,学生自身应培养和锻炼学生坚定的网络学习行为控制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学习行为控制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学生只有学会管理网络时间,成为一个管理时间的能手,才有可能应对网络学习情况,因此学生要能够更好地分配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时间比例、分配网络学习和网络娱乐的关系。其次,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应对网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意志坚定的人都是积极的,而失败的人总是以种种理由拖延自己的计划。只有在学习实践中主动克服千百次的困难,才能成为网络学习意志坚强的人。
第三,学生应对网络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归因。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能正确归因。有些同学认为网络成绩不高是由自己运气不好或者课程太难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学生把网络学习成绩过多地归于主观原因,认为由于自己懒惰或自己的网络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以上两种现象都是对网络学习情况的错误归因,其结果都将导致学生走向极端,错误对待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不高的情况。在网络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困境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学习困境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带来障碍和阻碍,但也可以变成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及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积极应对。
4.3 学校在改进网络学习资源方面应采取的策略
发达的互联网络,海量的信息,往往超过了学生的认知和组织能力,很多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认知困难、沉迷网络信息等情况。民办高校目前的网络资源必须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以便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分配网络学习时间和注意力,提高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从目前民办高校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可以有效利用的学习资源比较少,学习资源内容比较枯燥、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必须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为学生提供多种数据库和优秀网站等相关资源的链接,方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另外,网络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层次性、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行为标准、内容应由易到难,适合学生的掌握。网络课程的设计要以操作简单为目标,要方便快捷、布局合理,不设计过多的冗余的操作步骤,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很快掌握网络学习的技巧,避免被繁杂的信息干扰,令学生在不断地接近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从而增强其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完善网络课程的反馈机制。完善网络课程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的交流、及时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使大家有紧密感,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兴趣和对自身的自我认同。如果教师与学生无法同时在线,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例如学生在讨论区、作业区提问,教师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回复,目的是及时帮学生解决疑惑,消除网络学习中的孤独感。
第三,提供网络学习资源的提醒业务。网络课程的管理者应通知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学习信息,并及时给予反馈;还要督促学习者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保证他们的学习进度。比如在网络课程平台设立最新信息区,及时信息,也可以利用短信、QQ群、邮件等群消息,对学生网络学习的进度、学习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要给予及时的提醒,以便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第四,保持网络课程平台的畅通,避免网络崩溃、无法连接等情况。网络学习平台的良好运行是网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但对现有网络课程运行情况调查发现,网络学习课程平台无法保持畅通、网络经常出现崩溃、网络无法连接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网络学习热情。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者应该利用较高的网络技术搭建学习平台,时刻关注平台情况,时刻保持网络学习平台的畅通性,避免无法登录,避免网页之间的无效连接,保证学生和教师的沟通畅通无阻,增强学生网络学习积极性。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要更新观念,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网络学习。
参考文献
[1] 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3.
[2] 董艳.自我效能感在国内远程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8.6.
影视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热门专业。这一专业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们的青睐,是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潮流和人们的观念相一致的。人们对影视行业的崇尚,是近几年影视专业火热的主要原因,各院校顺应这种火热的需求,大力发展影视专业,从招生人数到专业设置每年都有所增长。而家长们大多认为,孩子选择影视专业,就很有可能进入媒体工作,这无疑为今后的就业选择了一条光明之路。然而,现状并不容乐观,扩招带来的就业危机每年都给一万多影视专业的学子们带来压力,然而这些压力和教训l并不影响后来者前仆后继地涌入影视专业的大潮中。
影视专业,如何定位?
影视专业的设置目前在各高等院校内很不统一,有的隶属于各校的艺术学院(系)中,有的隶属于新闻传媒类的学院(系)中,也有的设在文学院中,常常称为“影视文学系“或”戏剧影视文学系”等。
而各院校对影视专业教育的方向与目的也不一样,有的学校偏重于理论学习,偏重影视文本的读解,偏重影视美学的教育,如那些设在文学院下的“影视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理论与理解能力都很强,但往往缺少视听语言的学习与训练,也缺少实践的过程,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学校则比较注重实践,偏重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忽视了艺术修养的培养。也有学校能将以上两者结合,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这样的学校是非常稀少的。
艺术与技术,孰轻孰重?
我们知道影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既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理论知识,也需要有技术的支持,需要实践的能力。而在当前众多院校的影视专业教育中,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难以把握。在一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因为对影视实践课不重视,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影视实践所需要的实验室,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于理论的传授和案例的分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与之相反,有一些院校急功近利,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置于首要、突出地位,而常常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对理论教育和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这种只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实现人的精神和价值的教育,从本质上只能说是技艺教育而非现代大学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只能沦为高级“操作工”。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大学的教育不是学习技术的,当然,为了适应就业形势,一定的技术学习必不可少,但一味地追求技能教育的学校无疑最终将限制其发展。如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不仅是教会他们一两门手艺,而是应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学是启发人智慧的地方,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健全的心智,才能适应千变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在他提出的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指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他指出:这种适应,应当是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适应,之所以如此,是由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非同步性所决定的。
硬件软件,是否配妥?
在影视教育中,硬件即实验室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些学校因为资金上的原因或是对实验室不够重视,缺少教学必需的实验条件。开设影视专业必须要有的实验设备是摄像机、非线编机房,演播室等。很多学校存在机器不够用,或是机房安排时间不合理而导致多个班级撞车的情况。
优秀师资,何处引进?
影视专业的师资直接影响到影视教学的质量。目前,影视专业的师资来源至少有三种:一是影视专业的专职教师。这类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学术能力,并有影视片制作经验,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但这样的教师数量并不多,我们只能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传媒大学等屈指可数的一些高等院校中找到。
另一类影视专业的专职教师,是具有文学背景的教师。有些学校在建立影视专业时,往往会抽调文学院(系)的教师参与其中(或者有很多是直接建在文学院下的),这类的教师有着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学术方法,其教学往往从影视美学、影视史等出发,但缺乏对影视本体的认识,即视听语言的概念,如果一个影视专业的所有任课老师都由这样的教师组成,那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第三类影视专业教师比较特别,他们与社会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有过媒体从业经验,转行到学校,或是身兼两职,在媒体工作之余在高院兼任教职。往往这一类的教师受到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这是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及社会对媒体工作者的认同心理。这一类的教师有着媒体工作经验,带来一些比较前沿和实用的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和崇拜心理。但聘请这样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弊端,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往往心浮气躁,难以安心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如果是外聘教师,身兼两职,在教学时间上也难以保证,随意调、停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外聘教师存在着流动性大,难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的系统化,形成“一知半解”的局面。因此学校应该对外聘教师的比例有所控制,也许这些外聘媒体的教师更适合给影视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传授一些传媒的前沿论题和工作中的实战经验,而不是开设一门专业课。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选择。
招生就业,何去何从?
招生和就业,是一个学校考虑开办一个专业的两大问题,因为近几年艺术专业招生的火热,大部分隶属于艺术类的影视专业也因此在招生大战中硕果累累。然而,大规模的扩招在四年后的就业大潮中尝到了恶果。据统计,去年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万多人,而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首选为大城市,方向首选为媒体,这就形成了千万人挤独木桥的趋势。而问题是,媒体对人才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以2008江苏广电集团在全国大规模进行的校园招聘为例,其岗位要求应聘者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在中小城市,进入媒体工作却并不完全靠个人的能力与学识,而是有更多的不公平竞争在其中。那么,这成千上万的影视专业毕业生将何去何从7
影视专业的问题还很多,学校应考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资源情况,合理确定专业的发展规模,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学校应不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寻找突破点,迎接未来挑战。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沟通,疏导其某些不合理的观念,媒体并不是影视专业毕业生的唯一出路,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选择。
影视教育专业性缺失谁之过?
李建刚
上周,因工作关系认识一位新朋友J。他是国内知名电影摄影师,现在也拍一些纪录片。在 电影制片厂工作了19年后,回到大学母校任教。回到母校当园丁,他一方面觉得这是人生一个不错的归宿,另一方面也希望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给后继的学生。
昔目的母校几年前已经扩张为大学,英文中University的意思就是要综合一切。国内的大学现在都分若干学院,学院下分系,系下再分专业。他所在的学院有着一块金字招牌――影视艺术,据说从来不用担心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他觉得自己虽然刚刚开始教师生涯,但是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修炼,认真授课,不会有什么问题。作为本科高年级的专业教师,J直接指导创作课程。那意味着在固定时限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必须有能力创作出一部影像短片作品,借此证明他/她们之前对于专业教育的掌握与理解。
我和J聊得很投机,他说,几个学期下来,他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学生虽然在本科一,二年级都上过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但是在他的课程上要动手创作时,却发现他们之前所谓的“专业教育”太不专业,表现为无知、混乱和谬误。J为人厚道,从不在学生面前讨论其他专业教师的水平,只能在自己的课上查漏补缺,苦口婆心,春风化雨,亡羊补牢。
J所说的问题,其实反映了目前国内影视教育中致命的一点――专业性缺失。奇怪了,难道国内专业的影视艺术学院/系/专业不能提供专业的教育吗?当然不是。如果他们都不行,那么热爱影视的学生岂不是都要自学成才不成?影视教育是一个大筐,可装的东西太多,如制片,编剧、导演、摄影、灯光、剪辑、合成、舞美、表演,录音,化妆、动画,评论……,都可以称为影视教育。但不论是哪一块儿,专业的学院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业匹配的技能。
J所说的现状,我深有同感。可能很多人会把专业性的缺失或诸如此类的问题归因为教育部在1999年开始的扩招政策。扩招的利与弊不去讨论,但是为了提供与扩招相匹配的师资力量,的确近年大量高学历、实践少的年轻教师入职。“秤砣小,压千斤”,年轻不能简单当成负面因素,年轻的好处很多。就影视教育而言,真正判定的标准是:教师自己是否够专业f如果不够怎么办?可以去看,可以去学啊。可怕的是当教师的自己坐井观天,画地为牢,不汲取新鲜养分,盲目创新。这种状态的恶果不用很长时间,只需三到五年,就会让人思想僵化,观念保守,而所谓的特色与成绩,不过是一叶障目,夜郎自大罢了。
目睹国内喧嚣日上的影视教育现状,碰上一个真正懂专业的好老师,真乃学生之大幸也。可惜的是,这样的老师实在太少了。J君说,虽然薪水微薄,不过,他还会像自己先前在母校的老师那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
身在象牙塔・学生说
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几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后能不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社会告诉你为工作,你需要积累更多实力。然而这实力究竟应当到哪里去积累?学校?社会?其实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管是专业院校的天之骄子还是综合院校的莘莘学子,不管学校是否给你提供了足够的设备师资及实践机会,其实学校教给你的只是一种学习方法,如
王健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专 业:新闻学
毕业时间:2008年7月
职 业:自主创业(和同学合创网站“三生之恋网城”)
你们的课程设置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是否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两者比例大概多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我们专业基本把电视新闻学院的课全学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上,先理论,再实践,最后是总结。两者比例看什么课程了,如果总体来算,实践课程肯定比理论课程少很多,但只就专业课来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能达到2:1
那你们的教学硬件设施呢,比如摄像机,实验室等使用情况怎样?硬件应该算同等学校中比较好的了吧。摄像机实践时候用的是180P或190P,录音室的设备也比较专业,调音台好像是瑞士的,用的软件是Audio cut。实验室还算大,录音棚对编室非编室都是分组共同使用,我们新闻学就一个班,45个人,基本每人都有练习的机会。你们平时在外面实习机会多吗,自己找还是老师介绍?大多都是自己找,个人关系。你们同学现在工作情况如何?差不多有一半回原籍,其他还在北京工作。有跟剧组的,去电视台的,千龙网,北青报的,进公关公司的,银行的,不太一样。还有我,自主创业,呵呵。不过加上回原籍的,有超过三分之二做媒体。你觉得你们学校毕业生好找工作吗?都一样吧,不见得比同类别的学校好多少,工作都能找到,就是喜不喜欢,待遇高低的问题。对现在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有什么建议?应当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多在社会上找些实习,这样能在毕业和进入社会之间创造一个过渡期。
秦航
就读院校:河南师范大学
专 业:广播电视新闻
毕业时间:2009年7月
职 业:大四学生
你们课程是怎么设置的?你觉得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我们感觉很合理,专业课占60%。新闻方面有采访,写作和摄影,电视方面有录音摄像,后期剪辑和播音主持,还学了一学期的广告。专业课面很广,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当然会更好。学校的教学设备如何?每人都能亲手操作吗?
基本每人都可以亲手操作,我们班29个学生分成三组分开上课。我们有图片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播音实验室,录音摄像实验室和音频视频编辑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除了上实践课外,课外时间办一定手续就能用。你认为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老师教得都很不错。我们如果有想学的课就会直接跟老师说,老师再向学校反映,学校觉得合理的话就会开。我们的老师都非常负责任,我们系的那些设备都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天天跑学校领导那儿努力争取来的。你们学到的知识是否是最新的?我们的老师都曾经在媒体待过,我们系主任米格智老师是中新社河南分社的记者,我们还有外聘的媒体人员,他们都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给我们教课,所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最新的。你们是如何实践的?学习到的理论有没有及时实践?我们一般理论之后马上就实践,专业老师会相互协作,把不同课程的实践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做一个节目,从策划,播音主持,摄像,录音到后期非编整个过程结束后,各科老师会逐一讲评,实践课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从大一到大四一直都没放松过。你们平时在外面实习机会多吗,自己找还是老师介绍?平时实习都是在寒暑假。我们现在的实习都是老师联系的,学生自己有关系的也可以自己找。你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有没有信心?信心挺足的,因为我们学的面很广,到哪种媒体都不怕。虽然我们专业刚开办,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很重视我们,我觉得我们的专业会越办越好。
缘于观念教育发展滞后于技术进步
张 清
DV时代您能否结合音乐和DV的发展历程,谈谈您所了解的影视传媒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钱锋 音乐和影视分别代表听觉和视觉。可以打个比方说:人的大脑是中央处理器,而人的耳朵和眼睛就是传感器,而一个完人的视听艺术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人类开始 记录声音,就是一大突破,后来用影像记录历史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纪录片和影像作品等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当然也就催生了影视艺术教育的兴起。人类进入21世纪,DV日益普及,当DV进入家庭之后,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说现在的时代是数字记录的时代,DV的时代,数字意识日益普及,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现在很多人包括我,每天随身携带一部照相机和录音笔,时刻记录生活。但是与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相比,影视教育却远远滞后于其影视应用普及的自身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DV时代您觉得这种滞后源于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
钱锋教育应当超前,至少也要同步于社会的发展,学校育人是育“未来的人”而不是“过去的人”,技术虽然发展了,但相关教育却跟不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采访课只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的采访技巧,而对他们视听拾音感和镜头感的训练却很少。这主要是观念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所以现在影视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专业方向:影视专业应当更大众化
DV时代 近几年有一大批院校都设立了影视相关学科,但大多数都在综合院校,甚至理工学院,而非专业院校。您觉得扩招对影视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什么影响?扩招和您所说的教育滞后有关系吗?钱锋随着DV的日益普及,影视这个专业应当向更大众的方向发展。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个行业,当然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投入,师资、设备的配比、生源质量、就业等,但是扩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扩大学生规模的同时,有没有同步扩大师资、设备的配比,有没有及时调整教育的整体结构。
DV时代 我们知道您在2003年创办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科技系。那么现在开办一个传媒院系的成本是多少?与以前相比如何?
钱锋现在成本肯定更高了。因为这个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需要技术设备的持续支持。要办好一个影视专业,从声音,影像、前后期,到技术支持、图书资料添置,我个人认为没有千万是拿不下来的。当然要办个一般的,几百万也够了。
课程设置:DV课程应当设为公选课
DV时代 现在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是否合理?
钱锋 有的专业课程本身设置的很合理,很严谨,但却没有配套的教材,没有合适并充足的师资。而有的课程本身就不太合理,主要还是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设。影视专业应当向更大众的方向发展。让更多人掌握镜头的运用,把DV作为工具,记录社会素材,记录生活事件,这才是数字影像化时代。
我觉得像DV这种课程应当设为公共选修课,不一定只影视专业才上,其他比如数理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我们学院虽然没有影视传媒系,但是却有交叉学科,比如音乐教育系,美术系,教育技术系,信息工程系,影视艺术文学系等都有这门课。
DV时代先理论后实践的这种普遍的教育模式有何利弊,是否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
钱锋理论与实践课应当交叉着上,理论、实践,再理论,这样学而时习之,循环往复才最合理,两者说通俗点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我的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机器:给他们话筒,给他们调音台,让他们去办一场音乐会,有的学生兴奋得很,上来拿起话筒就噗噗的吹,哐哐的敲,但是我不会立即去阻止,等学生自己摸完了,才跟他讲,话筒是不能这样敲的,并且开玩笑地说“只有的村干部才这么用”,之后再将话筒的发声原理,话筒为什么不能这样敲的科学道理细细道来:哦,原来声音是靠振动膜发出来的,机械波是这样转换为振动波、电波的呀……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设备情况:基本满足不了学生实践需要
DV时代当前影视传媒院系的设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钱锋 基本满足不了。实践课开得少,设备少,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是不符合的。学生从最基础设备的应用,一直到独立运用全套系统完成整个前后期制作的流程需要大量的设备。有的学校资金不足,有老师没设备,或者师资不够,有设备没老师,这种现象很普遍。
我现在正在筹备一个DV应用研究专项,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去教一些退休老干部怎么用DV,让学生去采访、记录这些老人走过的历程,听老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记录下这些老人的故事,记录下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DV时代您做过海外交流学者,在实践这方面,您觉得中外的影视教育有什么不同?钱锋在实践这一方面,国内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就拿实验室来说,国内实验室定时开放,比较死板,学生接触的次数有限。而在国外,学校会告诉你这学期要做满8个实验,时间自己预订,实验室随时开放,但管理非常严格。有的学校还虚拟用钱,告诉学生成本,普通的设备多少钱,专业的设备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去衡量借哪一种,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让学生提早体会毕业后的工作状态。而且国外比如美国,二手和租赁市场都非常活跃,家境不好的学生甚至可以租卡带出去采访,而国内这种现象很少,主要还是社会需求不同。国外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还会与公司合作,而国内这一方面就做得很欠缺。
师资状况:老师自身应当注重学术创新
DV时代您认为国内师资状况如何?
钱锋国内的高校用人制度很虚荣,大多只引进的是博士生,不重视人才的梯队工作群构成。多数博士生实践少,有的老师所掌握的信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教材更新滞后,老师自己实践经验就缺乏,又怎么去教学生实践呢?老师自身应当注重学术创新,在国外,学校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外还要开设讲座,考察老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没听说过老师上课的时候只拿一本教科书上课。我认为选老师应当像去医院看病一样,医术好,找你看病的人就多;医术不好,没人选就只能下课。
DV时代传媒机构介入传媒教育有什么利弊?会不会对您刚才所说的情况有所补救?钱锋传媒机构应当介入传媒教育,而且利肯定远远大于弊。老师及时到社会上充电,才能回到学校更好的教学生。这方面学校应当借鉴军队的用人管理模式,要讲究人才匹配,形成人才梯队。上一个连,就得配一个炊事班,作战的时候前有侦察兵,后有后勤兵,两者配合才能完成战斗任务。老师深入传媒第一线,了解了行业最新的动向,摸透这个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回到学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带给学生。学校与社会互动,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使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与社会脱节,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国外,比如美国Stanford(斯坦福大学)有很多教授就是公司大老板,有很多工程师也做老师,它的教育结构鼓励老师去做兼职,只要按校规管理合理纳税耕行。
DV时代您所教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钱锋 还好,只要不懒都有钱挣。我现 在主要是做研究,指导学生作科研,提高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本科生这方面就是给他们做一些比较前端的讲座。音乐这个领域细分市场很大,像音乐治疗,新媒体音乐,汽车音乐,功能背景音乐……。比如北京奥运会把音乐治疗引用到运动员身上,效果非常好,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就想把它产业化发展,这样音乐治疗这块领域在中国又会有所拓展。其实一切都是围绕社会需求出现的,一旦踏入一个领域,你就会发现市场。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进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也可以选择其他领域比如法院,图书馆,街道办事处,医院等,这些领域也需要摄像师,录音师等人才。
DV时代您觉得近几年传媒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钱锋 近几年中国的影视教育可以说是蓬勃发展,整体水平还是有所提高,但还是远不及社会需求。这里面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近几年我国影视产业不断发展,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能动手实践的人才,而不是只空懂理论的人,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的影视传媒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学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重视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满足社会的需求。
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
李兰俊
编者按:“影视”和“传媒”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包括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在内。以前我总是认为影视只是传媒的一个部分,直到见到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姚国强教授,这个疑惑才终于被解开。
DV时代近几年,影视行业发展很迅速,取得的成绩也很明显,但是在大众的意识里对这个行业还是很陌生的。比如很多人都分不清“影视”和“传媒”的区别,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
姚国强其实影视和传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主管科研处工作,对这点还是比较清楚的。从高校教育系统来讲,学生受教育的门类主要分为十二大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而门类下面再分就叫做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是文学门类下面并列的一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中传播学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传媒”:而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从这就可以看出,影视和传媒是分属文学门类下不同的一级学科的。
DV时代能不能谈谈您所了解的影视教育的发展历程?
姚国强关于影视传媒教育发展的问题,传媒方面我不是很清楚,但影视教育方面我倒是可以说说。我们学院是在京所有艺术院校中唯一获得教育部评估和党建评估双评优的艺术院校。学院到2010年就有整整六十年的历史了,据了解是在京艺术院校里最早建立的学校,始建于1950年,最初叫电影表演研究所,后来改为中央电影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和南京金陵大学播音专修科与苏州美专动画专修科三校合并成电影学院,1958年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不久并入为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工程系。期间,把北京的艺术院校合并成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当时电影学院占用的是农学院的校址,1984年后才搬到现在的校址。我们学院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历程,最初是文化部部属院校,到了1986年国家调整电影管理体制时把电影局整体划转到当时的广播电视局内,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2000年后我院又划给了北京市管理,成为了北京市教委下属的市属院校。当年属于广电部直属的传媒院校有北京广播学院(现在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现归属教育部管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在改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归属浙江省教育厅管理)、山西广播干部管理学校(主要是培养在职干部,现归属山西省教育厅管理)和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我们国家高校的一些影视专业名称是各叫各的,不太统一。如导演等专业有的学校叫电影导演,有的叫影视导演。我印象中98年以后教育部颁发了规定,将全国相同专业的名称进行了统一,比如我们原来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后来被统一改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艺术类“)电影美术专业”改成了“广播影视戏剧美术专业”等。
DV时代 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艺术高校的教育水平?
姚国强我认为应该从师资、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学生结构、毕业分配等多方面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量化比例。因此,最好是把全国不同院校中的相同专业设置方面的东西都拿来,把各种指标作一个统计学的调查。调查完之后,以某个学校最高的那个指标数为百分百来衡量别的学校的相同指标来看差距。这样就量化了那些我们定性分析所看不到的数据。比如对教授教学水平的分析,可以从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教龄、学术成果等多方面去对比,尽量去量化有关内容来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发展竞争中,我们要讲究对策研究。要研究你的特长是什么、你的弱点是什么,我们应该用古代“田忌赛马”的策略去牺牲局部以赢到最后。
DV时代贵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如何?
姚国强电影学院的硬件设施应该算是全国最好的了。我院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件数截止2006年底为8513件,总价值近2个亿。学院的这些教学仪器设备中,不仅有教学用的计算机和各种服务器,而且还有各类音视频计算机工作站和高清电影非线性后期特技编辑系统,至于各类电影摄影机、数字电视摄录一体机、高清晰度演播室录像机的数量和质量均占亚洲领先水平。
DV时代贵校实验室的使用率如何?
姚国强我们实验室的使用率我觉得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我们学院很重视学生的社会创作实践工作,一般大学的实验室在假期里都被关闭,十多年前我们学校也是这样的,但后来我们慢慢意识到学生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如果不把学生锻炼好,等他们走出校园就做不出成绩,那就是我们学院极大的损失了。我们的学生如果拍一部电影就会成立一个正式的摄制组,而所有的影视设备都由学校提供。我们拍电影的胶片大多由依斯曼一柯达公司提供,因为我们学校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要求学生每年拍摄一,二十部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的35mm胶片,16mm胶片和数字高清影片联合作业。这些作业的设备都是由学校投资的,学生不用出一分钱。
DV时代学校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实践如何?
姚国强我们学校的设备虽然很多,但对于渴望电影创作的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艺术创作实践的需求。我们学院如此,国内别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学生在创作时是很积极主动的,自己选题、自己动手拍摄,因为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很注重艺术创作实践的学校,所以我们学院始终把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放在第一位。这样注重实践,得到的效果就很好。学生创作的很多影片在国内外很多大赛上获过奖。我们学院以及我们做老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毕业后很快就能进行创作。
DV时代您认为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模式有何利弊,是否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姚国强理论与实践应该如何安排,具体应该看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电影学系就要先学懂理论后再进行社会实践,而文学系也是要先学理论然后实践的。因为你如果不先给学生们讲授一些编剧的技巧就让他们去编剧本,那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不能看。至于是否应该先进行实践然后再理论培养不好说。因为我们学校是艺术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一般都在某些方面实践(创作)过。所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我们学校是不存在的。别的学校我就不好说了。
DV时代 学校是否有外聘媒体人员7传媒机构介入学校教育有¨么利弊?
姚国强外聘的媒体人员也有,但是不多。今年我们引进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位是当年从我们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工作的专家:还有一位是我们从北京电影制片厂引进的一级剪辑师;我本人其实也是学院在1997年从社会艺术团体引进到录音系的教师。当然,我们也请一些知名的社会人士来我们学校担当客座教授,举办一些“学院大讲堂”之类的专业学术讲座,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从五年前到现在,我们已经办了50多期的“学院大讲堂”,请的都是社会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不仅有电影界的、电视界的,还有各类影视传播媒体界的专家。但是好像传媒机构类的介入不多。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电影学为主,广播电视学和其他学科为辅。当然我们也很欢迎社会传媒机构的介入,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传媒机构的这种社会平台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个人认为传媒机构介入学校教育的利处就是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艺术眼光,学生最终要面临的是社会,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院的“象牙塔”里,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社会的真正需求和时展的脉络。其实传媒机构和学校的合作是一个共赢的摧施,比方说机构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学生也会给机构提供各种艺术创意,给机构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就实现了双方的共赢。我们学校现在和电影频道已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的毕业作品在拍摄完成以后提供给他们审看,如果他们觉得达到了播放的标准就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弊处就是如果学生自制力不强的话,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搞的眼花缭乱,把握不住自己,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影响自己的学业。
DV时代你们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倾向于艺术还是技术?
姚国强我觉得是艺术加上技术。但具体到哪个专业可能偏重程度会不一样。比如编剧和表演,更需要的是艺术灵感:而摄像,录音和动画设计等专业,就首先需要注重技术操作的培养。由于我们是高等艺术院校,所以招进来的学生都是有艺术特长的,因此对学生的培养肯定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手段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但达到高艺术水平的前提是你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比如你拍影片不知道摄像机应该如何使用的话,你怎么能够拍出好的片子呢?所以说,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才是我们学院培养学生的主流方向。
数字影视教育给学生一个职业――访北京数字影视学院校长郭翔
李兰俊
DV时代北京数字影视学院是培养专业数字影视策划与制作人才的机构,您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是什么?
郭翔我以前是搞胶片的,那时候我直坚信胶片的魅力是无法取代的,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无论数码技术发展如何迅速,它也永远取代不了胶片。但现在的客观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数码科技的发展确实给从事影视行业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以前用胶片做一个片子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而现在我只要有一台摄像机,一台电脑就行了,我一个人可以干完所有的事情,而且效率也高。科技在发展,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搞了这几年的数字影视我感觉挺好的,胶片能做到的数字也能做到。那时候毕竟数字科技还不是很流行,普通大众对这行的了解还很少,更不用说拿它作为职业了,所以我们就开办这么一个院校,目的就是把数字影视作为一个职业推出去。
DV时代像北京数字影视学院这样的影视职业教育机构现在有多少家?
郭翔 目前像我们这样培养影视全流程的影视学院在全国独此一家。其余的类似这样的学校只是培养软件技术的运用,不是全方位的综合性影视人才。近几年,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不断尝试去办影视院校。除了技术的进步因素,还有就是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前,人们总是感觉好像影视离自己很远,对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关注。随着专业影视设备越来越普及,现在人们已经接受并试着努力去进入影视行业。但其实要真正办好一所影视院校会很难,它不止需要充足的设备,优秀的师资,科学的管理理念,更需要用心去维持。
DV时代办这样的影视院校所需的成本是不是很高?
郭翔很高,因为影视院校不同于一般的院校,它需要很多的高科技设备:摄像机、电脑,编辑机、各种实验室等等。要想把教育搞好,能让学生切切实实学到东西,必须要配备好的设备,这样花费就更大。一般的影视院校都很难配备一套完整的影视设备,没有好的设备就会影响教学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DV时代学校的师资怎么样?老师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充足?
郭翔我们的师资很好,很充足,老师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剧组等资深教师15名,有来自英国的多媒体艺术博士聂伯纳、奥斯卡奖提名摄影师赵小丁,知名第五代导演夏刚、北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光北,北京电影学院特技教研室教授刘晓清等等,他们中有些是客座教师,有些是专职的。我们还开办了“电影百事影视名家系列讲堂”,请一些有名的导演,摄像师等给我们的学生上课,每月一次,下期我们准备请《亮剑》的剪辑师来。
DV时代 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怎样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郭翔 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我们有专门对策,就是学生给老师打分,如果老师做的不好,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东西,学校就会请老师“下课”。这一点与国家高校不同。我认为,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弥补了大学教育里的“做到”环节,如果你想要得到,就必须要做到,你只有拿行动去证明自己,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DV时代 贵校招聘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郭翔 我们招聘老师时要看的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我们原则上不会要刚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不要只会空讲理论的人,我们要的是能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只要你有能力,有在社会上被认可的作品,能把自己积攒的财富教给学生,我们就要你。
DV时代 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郭翔 学校现在有三百多个学生,我们招收学生的前提就是你必须从心底喜欢这个职业,没有基础没关系,只要有想法、 有心就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必须要有作业,要有自己的作品。这样,你毕业去找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给人家看。
DV时代授课方式是怎样的,
统一授课还是按学生的知识层次分班授课?学生的课程都有哪些?高清课程占多少?
郭翔都是统一授课,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以前是否学过,我们都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我们安排的课程很全面,从前期的编剧,灯光、拍摄,到中期的剪辑处理,再到后期的包装,我们都设有相关的课程。我们用的摄像机都是高清的,可以说高清课程占百分之百。
DV时代学生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是多少?理论知识跟实践是如何结合的?
郭翔 实践课占百分之七十,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实践,学生一学完理论知识就让他们马上实践,我们有专门的实践课,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以自己拿机器出去拍摄,理论跟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我们这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DV时代学生是怎样进行实践的?
郭翔 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己拍片子。从确定选题,拍摄,剪辑,到后期处理,所有的步骤都得自己去做,老师审核,最后把作品交上。其次,我们学校会跟一些与我们签订的用人单位,像剧组,电视台的栏目组去沟通,让我们的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一个栏目、一部电影是如何完成的。10月10号我带领我们学校的新生去北影厂摄影棚,到中国著名导演夏刚拍摄的经典京昆舞台电影《桃花扇》的拍摄现场亲身体验。再有,我们会不定期举行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去参加,我们的学员有很多在全国举办的视频大赛中获奖。
DV时代 您认为现在影视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郭翔 现在市场最缺综合型人才。比如说,你会拍摄,也会后期编辑,最好还会开车。这样你一个人可以干几个人的活,用人单位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我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从编剧、创作,到后期,再到包装,每一个流程学生必须都得学会,而这一串流程里又必须有一个是很专的。这就是“一专多能”!
DV时代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如何推动学生的就业?
郭翔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很好的,像中央电视台十套《人物》栏目组、《纸醉金迷》影视剧组,业内比较权威的光线传媒集团、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等影视名企都有我们的学生。用人单位方面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能马上上手,而这正是他们所需求的,也正是市场所需求的。我们有专门的就业部,随时反馈学生在就业单位的情况,反馈各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会根据市场的反馈合理地作出教学调整。我们每三个月会给学生上一节职业素质课,请一些用人单位代表来给学生讲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个时代到底缺乏什么样的人,他们要怎样做才能被社会接纳。
DV时代您认为中国的高校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区别在哪?
郭翔 首先,高校门槛儿太高,想进大学文化课就必须得好,这样就导致很多文化课低但很有特长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而民办院校的门槛儿低,正好为那些文化课低但很有天赋的学生敞开大门,让他们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出去之后能有一技之长。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高校在大学期间为你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但至于毕业之后是否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任何大学都无法保证。大学是素质教育,而我们是给你一种职业,出去就能用的职业。职业院校要想能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因为你没有国家的支持,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立即可以有稳定的职业和高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薪资。这样学校才能一直办下去。
DV时代您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有什么看法?未来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会共处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郭翔我觉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趋势,大势所趋嘛,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出现。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影视教育会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得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影视教育才会越办越好,中国的影视行业才会整体有所进步。
教育,就是要对行业负责任――火星时代动画学院对中国动漫教育的思考
火星时代
火星时代集团自1999年起创建,自主的业内知名品牌“火星人”从1995年延续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也正好是CG产业在中国的10年发展历程。集团涵盖了全部的CG领域项目,集影视动画的设计制作、专业培训、教材出版,网络媒体于一身。火星时代网()是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中文CG网络媒体,网站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以致力于为CG行业服务,目前已经拥有百余万专业的影视、动画、建筑、平面等行业会员,主要由CG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各类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以及广大的社会CG爱好者组成,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CG网络媒体。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影视动画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也是必然的。随着国家对影视动画产业的支持,在全国各地影视动画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从事影视动画专业的学员数量也在成倍增长。虽然从事动画影视的人员数量每月都在增长,但是目前在我国,这个行业依然呈现出人才紧缺的局面。
教育,就是要对行业负责任。动画学院从一开始做培训时,就抱着教育的心态和对行业的尊重。这一点也许是国内其他培训I机构无法比拟的。国内许多培训机构的建立,一开始只是作为制作部分的补充而衍生。
由于我们一开始就抱着“既然要教,就要全部教给别人”的念头,发展到现在它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责任、爱心”。本着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希望为中国动漫的发展,为CG动画人才的培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师资队伍:对教师负责就是尊重影视教育行业
优秀的品质源自完善的教学体系。火星时代动画学院先天具备图书优势和教学优势,制定了成熟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所有教师均来自制作一线,有极高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并不是每一位技术超群的制作高手都能成为火星教师。因为高手并不等于好老师。
对教师负责,就是尊重影视教育行业。所有老师在上岗前都会接受全面培训,不仅在知识结构上要比一线的高手更具系统性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懂教育心理学。经过严格考核,反复听课,反复试讲后才可正式上课。
我们一直牢记:我们是在做教育,而不是商业机构。一直以来都有众多CG爱好者问火星为什么不开分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火星特别重视教师品质。很多机构纷纷表示想和火星时代合作培训,都被婉言谢绝了。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不多,如果盲目开分校很有可能无法保障火星一如既往的高质量教学品质。
课程设置:真正的教育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真正的教育必须做到企业有所需,学校有所教,人才有所供。由于有强大的就业平台,火星时代一 直保持与国内三千多家企业联系,不停收集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还有专门的教研室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
目前,动画学院总共设有26门课程,这里面包含了从Max基础、专业到高级应用,室内表现、室外表现,MAYA技术等等,几乎涵盖了CG领域的方方面面。每个月都有新班开课。最短的为期一个月,最长的八个月。 课程根据行业特点分为影视动画、建筑动画、影视广告(Maya/Max)四个方向。设置长期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零基础开始,通过学习达到就业要求。比如,Maya影视动画片长期班,首先让学生从艺术理论方面入手,然后在教授软件技能的同时,贯穿运动规律等理论知识的集合应用,最后进行项目实战训练。这个环节完全按照公司标准流程分工,培养出来的学员不需要公司实习就可以直接上岗成为一线制作人员,大大缩短了人才和制作公司的磨合期。
学生就业:教育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对于火星时代的老师们来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员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就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动画学院建立了动漫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机制,保证由专人负责的学生就业办公室,能够帮助大量学有所成的学员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这项服务是终身制的,也就是说,只要是火星学员,就可以终身推荐。为此,火星时代网建立了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企业黄页频道、建立网上人才招聘频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学院还会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专门针对动漫人才。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这成为行业内的首举。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都是国内著名影视动画制作机构,不仅仅是学员,众多动漫爱好者和动漫从业人员都可以慕名前来参加。
目前,火星时代的学员已经广泛分布在国内各大影视动画制作机构和电视台,包括CCTV,BTV,东方卫视,阳光卫视,光线传媒等国内知名电视台和CG公司,并逐渐成长为中国CG业发展的中坚一代。2008年,火星时代的教育硕果累累:许多长期班的学员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预订:刚毕业的学员作品三维版《哆啦A梦――奇幻眼镜》、《祖国版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建筑也摇滚》等等,一放到网站上就掀起三维动画热潮,分别被网易,新浪,优酷、56网等各大网站热烈报道,被东南卫视、厦门电视台等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和支持。
火星图书:要让读者感受到教育家的胸怀
火星时代也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软件和图书教材的研发与销售,已有逾10年的历史和经验。早在1994年,国内还没有几个人听过“三维动画”、“CG”的时候,火星时代就出版了第一本三维图书《三维动画速成》。当时三维软件刚开发,国内只能找到几本类似帮助文档的图书,所以这本书的诞生就具有启蒙意义。所谓启蒙,并非仅仅因为是“第一”,更是因为它极高的品质和教育思想才决定了它的启蒙地位。无论从知识量,还是从解说细节的详细程度,它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教育家的胸怀。
火星时代之后又推出“火星人”、“新火星人”、“火星课堂”、“白金手册”、“大风暴”等多个图书多媒体教学软件品牌,内容涵盖三维动画、影视后期、平面设计等相关领域;促进了国内CG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在业内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cG图书第一品牌”。这些图书持续影响了好几代CG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行业里的高手前辈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看着“火星”的图书成长为专家级好手的。火星时代网: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奉献
提到火星时代不得不提的就是资源丰富的社区交流网。7年的风雨历程,火星时代网一路走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艺术交流社区,目前拥有百余万会员,平均在线人数已达7000余人。一直秉承学习、交流,分享的原则,目的是能更好的带动整个CG行业的提升和健康发展,带领民族CG行业的发展。
“种花的人和闻花香的人,哪一个更快乐?这不需要疑惑,两者都会共同快乐着,既是在种花,也是在闻花香,火星时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一度为自己定下目标,这确实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这句话是火星时代社区的资深版主――糖豆儿秀秀在火星?周年的时候写下的。
她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在说火星时代网,也是在赞扬广大的火星CGer――那群活跃在论坛的身影。他们不辞劳累的解决问题,讨论方案。很多人的CG之路就是在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中开始的,一步一步,从菜鸟到精英,从看帖到发帖。
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奉献。火星时代正通过不同的方式未带动CG人,带动CG行业。火星日、火星周、CG盛典……无一不在刺激整个中国的CG爱好者,提升他们的水平,促进中国CG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是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今年,火星时代又全力推出了CG视频、CG图库、CG人才等新模块,也都是为了中国CG行业能有更好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免费的教程、免费的资源、免费的招聘信息,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CG行业的明天。
海外印象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影视教育散记
李建刚
2008年10月8日清晨9点30分,我们乘坐国航CA925班机,从北京起飞,2个小时50分钟后,飞机降落在东京成田机场。成田机场看上去简洁而朴素,与首都国际机场明显不同。我们看见很多辆工作车天蓝色的车皮已经斑驳,露出黄褐的锈迹,却没有一丝灰尘。19度的地面温度穿T恤足已,地上有少量的积水,似乎刚下过雨。我把手表调快1个小时,现在是东京时间13:45分。
日本大学,可以理解为对日本许多大学的统称。不过,我们要去的地方名字就叫日本大学,英文是Nihonuniversity。中国传媒大学每年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部包含若干系,系下面再分专业。学部的英文为college)有交换教师讲座项目,我和另一位老师有幸各安排三次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成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最初只有美术系(Department of Fine Arts),放在文法学院内。随着其追求艺术与创造的理念的发展,逐步成为日本综合性的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学院,现在包含八个系,分别是:摄影(Dhotography),电影(cinema),广播电视(Broadcasting)、美术(Fine Arts)、音乐(Music)、戏剧(Drama)、设计(Design)和文学艺术(LiteraryArts)。中文所称的影视,日文中分别对应“映画”和“放送”。两种艺术的物理基础不同,决定了其表现和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其截然不同的学科体系。而所谓“放送”,可以理解为电波传播出去,收集回来,可以涵盖广播、电视及其他许多媒体,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声誉,是很多日本学生向往的大学,学费也比较昂贵。放送学科四年级的留学生小曾,来自北京,他说,一年的学费是120万日元,大约合人 民币8万多。国内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留学生才需要打工,如在餐馆洗盘子,在超市摆货、收银,其实大多数日本学生同样需要靠打工挣钱,除非家里非常富有。在东京,大学生每小时打工薪水一般是1000日元,一个月至少需要挣出10万日元的生活费。因为日本的大学是不提供学生住宿的,所以房租,吃饭和交通费用是主要的生活支出。而日本年轻劳动力缺乏,只要语言上过关,打工并不难找。
日本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艺术学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班上课,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院内八个学科体系,相互协作,为学生技能训练与兴趣培养提供扎实基础,尤其强调实践技术的学习(Practical technique),很多教员是所从事领域内的知名艺术家,担任着学科领头人角色。
放送学科的桥本孝良教授曾访问过中国传媒大学多次,我和他有数面之交,老朋友见面,自然格外亲切。我问到桥本先生,现在技术发展很快,放送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判断新技术融入课程的程度7桥本说,技术的融合是社会现象,学生在毕业之后会被要求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在校期间还是应该着重掌握基础的东西。因此,大学的课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掌握好平衡,这意味着在“软”与“硬”的艺术之间保持合适的关系。大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而许多取得成就的毕业生的成功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教育环境的熏陶。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强调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与训练,这从他们在八个分设学科的结构上可以充分体现。学校也积极推荐各系相互协作。例如,摄影系和美术系可以在环境/背景设计上合作:放送系与戏剧(Drama)系可以在公共演出上配合。在这类案例上,学生可以分享专业知识与技能,横向拓宽,发展实践能力。学校非常鼓励不同系的学生相互交流,无论在教室,社团还是其他场所,绝不将学生限制在本系内沟通与活动。因此,在平日的课程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彼此激励与启发。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学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主要是文学艺术,立足于国际视角的艺术探索和语言类课程。学生也可以跨系选修。
电影系将自己的使命描述为,寻找影像的新的可能性,从新一代群体的视角探求影像文化,强调艺术创造与信息沟通。电影系山田教授问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如何授课?他认为理论课和专业课应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而他自己则重技术,重专业,关键是做出好作品。
他的这种观点在日本大学电影系是有代表性的。我们在参观他们实验/创作设施时深刻感受到这一点。这既是学生就业压力所迫,也是坚持艺术学部成立之初所确定的创造精神。我们旁听了制作技术的课程,上午是一节理论课,(一节课90分钟,国内一节课为50分或60分钟),下午是在录制场景现场制作。学生分为现场制作组,转播组和导播组。拍摄的脚本由老师提供,每年修改或更新。同学按脚本完成制作。我看到老师站在一侧的角落里,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们在场上忙个不停,导演、演员、摄影、录音、转播、导播……,一个不落。老师偶尔走入现场给予指导,必要时亲自示范。
我很好奇,这是几年级的学生?因为我看到现场学生双机位Betacam摄像机拍摄,使用滑轨、推车和吊杆拾音,他们的操作专业而有序。山田教授介绍说,本科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专业理论和操作,三年级开始独立制作,换句话说,三年级主要是在制作现场上课,老师重在指导。四年级时,学生搭班子,在10个月的时间完成3到4部短片作品,拍摄设备为16毫米胶片和BetacamSP,如果是纪录片,会使用HDV。放送学科专业课的安排时间也和电影系大体相当。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分为两个校区,一、二年级的同学在所泽,电车(我们说的轻轨)车程距东京近1小时,三,四年级的同学在东京市内江古田校区上课。电影系为学生课程和大四作品提供16mm摄影机,Betacam sP和HDV的免费使用,胶片要由学生自己去富士或柯达的胶片公司购买,系里提供免费的胶片全系列冲洗设施(这一点在国内可能还没有大学能够做到)。我们在冲洗机房内,看到日本最早的东宝电影厂的老式摄影机,作为“古董”和最新的冲洗设备摆在一起。
课程之余,我们观看了电影系这两年学生的三部作品。第一个是来自内蒙的留学生小王和其他日本同学合作的16mm短片――《画板》,小王担任摄影。整部片子10分钟,拍摄用了1周时间,制作周期3个月。由于要租赁拍摄场地和雇校外演员,费用支出约60万日元(由学生自己支付)。观看的另一部科幻短片――《Interspace》,描述一个高中生与父母的矛盾,以及自己航天员梦想与现实升学压力之间的痛苦选择,费用支出约200万日元。第三部是一个20分钟的纪录片,拍摄的是一户日本人家的雪山旅馆,拍摄地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峰顶上,拍摄时间选为当年的1月,3月,7月,10月,风格朴素,制作流畅,反映出制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